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忠恕之道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6/2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1-0001

  成德感覺到忠恕跟所有的教誨都有關係。在《論語》裡面孔子對著學生說,「吾道一以貫之」。當時候曾子是說「唯」,曾子就說,弟子明白。後來夫子走了之後,其他的同學就問曾子,孔子之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曾子就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等於是忠恕之道就貫穿了所有孔老夫子的教誨。

  而在《中庸》,孔子又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那等於是道時時刻刻不能離開,就是假如我們的念頭跟道相違背了,那就不在道中了。比方說夫子這個忠恕,這樣的心境我們沒有的時候,那可能念頭就相違背,就可能是隨順習氣,而不是隨順性德了。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而且因為我們是要入聖賢的仁道,甚至是佛家講的究竟圓滿恢復自性。那用什麼方法來入道?《中庸》又說,「忠恕違道不遠」。那等於是,我們透過行忠恕就能真正入聖賢之道、聖賢的境界,就從忠恕。

  其實忠恕也不容易,因為在《論語》當中子貢,子貢也是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很不簡單。有一天子貢就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就是我不願意人家這麼對我,我也不會這樣去對人家。孔子就說,「賜也,非爾所及也」。他就叫著學生,賜啊,你還做不到這樣的境界。其實子貢說的這一段話就是恕道,我不想人家這樣對我,我也不要這樣去對人家。其實應該是他希望這樣,但是不一定能馬上達到這樣子。

  比方說舉一個例子,我們不喜歡人家對我們發脾氣,那我也不去對人發脾氣。但是,我們希望我們不要對别人發脾氣,問題是在遇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的情緒不見得能夠平復得下來。所以等於是,子貢他還不能時時都是契入這個恕道,那等於是對於我們來講,這個忠恕之道,要不斷的去提醒,我們才能保持在這樣的一個心境。

  因為剛好想到這個主題,就覺得很多我們熟悉的句子都是在彰顯這個忠恕之道。比方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句子比較普遍,大家都熟悉。我們具體來講,比方,我們可以包容別人誤會我們,這是寬以待人;但是我們自我要求嚴以律己,是我們不要造成別人的誤會。這個不要造成,很可能我們並沒有做錯,但是有可能我們忽略了,或者是有一些動作讓對方誤解了,我們都能夠嚴謹到我們不要造成別人誤會。可是當我們被誤會的時候,我們能夠包容人家的誤會,那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比方,我們不希望別人落我們不好的印象,就是人家對我們有成見,我們會不舒服。那等於是,寬以待人的話,別人對我們有成見,我們可以包容,這是寬以待人。但是我們不落他人的成見,這變嚴以律己。所以等於是說,生活中很多人際的相處,它幾乎任何境界好像都跟忠恕,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非常相應的。

  比方我們接下來的句子,「律己宜帶秋氣」,這個秋天肅殺之氣,就是對自己比較嚴格,古人都是透過用譬喻讓我們去感受怎麼做人做事,「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春風給人家很溫暖。

  下一句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憂患人家不了解我們,這個是寬以待人;患不知人,那我們要自我期許,我們能夠去了解自己的家人,然後了解他人,進而可以去護念他人,我們不要去誤會別人,要去理解別人。

  下一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個也是《論語》當中的話,「則遠怨矣」。躬自厚就是嚴以律己;薄責於人,不太去指責別人,那就是寬以待人。而且這個「則遠怨矣」,那等於是提醒我們,這樣處世才能讓別人不要對我們產生埋怨。而這個只是不產生埋怨,就要守住忠恕之道才能不讓人家怨。

  比方,我們假如處世的態度變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就像下一句當中講的,宋范忠宣公,這個范忠宣公就是范仲淹先生的兒子范純仁。他講到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這個人雖然素質上比較愚鈍,可是他去看人的過、指責人的過,他也很厲害,可以看出不少,責人則明。「人雖至明」(還有一個說法是「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就是人雖然天性比較聰明、素質比較好,可是只要容易寬恕自己,掩飾自己的過,慢慢慢慢他的聰明智慧也會昏暗下來。那人能以責人之心來責己,恕己之心來恕人,那就不憂患不能提升到聖賢的地位。

  因為這裡提到以責人之心來責己。本來責人之心是常常會產生;而我們可能一天有很多念頭不對、言行不對,可是很少我們會因為一個念頭不對、一句話講錯了,我們去懲罰自己,去罰站半個小時,「我怎麼可以起這個不對的念頭跟言行!」比較少人能做到這樣。(也確實有聖賢人是這麼去做的。)因為自己每天錯了不少,但是從來不會說這麼嚴格去對待自己。但是很可能親戚朋友他有一件過失,我們就耿耿於懷,甚至一直在指責他。那把這個都指責他人的心來責己。我們每天有不少錯誤,我們就很容易寬恕自己,那以這種寬恕自己的心來恕人,恕己之心恕人。所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是忠,就是嚴以律己;恕己之心恕人,就是恕,就是寬以待人。能夠這樣子存心,那就不憂患不到聖賢的境界了。

  下面還有幾句,這些也供大家做一個參考。最後《大學》裡面講,「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有這些優點、長處,我們再去帶動別人也能夠有這樣的優點、長處;我們沒有了這些缺點、習性,我們再去護念別人沒有這些缺點、習性。所以有諸己跟無諸己,這個是嚴以律己;而後才求諸人、非諸人,這個是能夠正己然後再去化人。所以這個等於也都是跟忠恕之道很相應。但其實從人情事理來看,今天假如我們自己沒有做到,比方說,我自己也有貪吃,然後我要去勸別人不要貪,可能對方的心裡會覺得,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所以變成,假如今天我們去勸他人勸不動,很可能我們內在,他有的習氣我們也還沒有完全去掉,很可能我完全去掉了就可以感化他。就像大舜,他的親人有過,他沒有見他們的過,反而都是要求自己,最後他完全提升自己之後,就感動了他的一家人。

  那以上跟大家做一個供養、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