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1/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64-0028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吉祥!阿彌陀佛。

  昨天大家應該回了不少新年的問候。當然,在回新年問候的時候,都要用真心的祝福,不能在回這些信息的時候覺得很煩,怎麼這麼多?我們去年,講起來好像很遠,我們去年常常講到一句《維摩詰經》的教誨,就是「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無虛假就是很真實、真心,沒有虛偽、沒有應付。所以遇到這些節慶的時候,我們也是很真心的給親戚朋友祝福。那當然,交朋友也不要交得太雜,就是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這個朋友他有那種互相砥礪、互相協助的意義在,那個「友」字是兩個手握在一起的。比方說這個朋友,好像你們兩個一聚互相浪費生命,那這樣的意義就不是很大。我們說酒肉朋友,那不是兩個人一起墮落?那你說,可是我一跟他在一起我也控制不住了,跟著他墮落了。這樣的情況要敬而遠之,敬還是要恭敬,「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對一切人,甚至對一切眾生,我們人類最可以接觸到的畜生道的眾生,我們還是禮敬的。「勸發菩提心文」說的:「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都是想著怎麼利益他。因為這些真相我們沒有學佛我們不知道,雖然牠是一個螻蟻,但是牠是這一生墮落成螻蟻的,但是在無始劫的輪迴當中,牠做過我們的父母。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真正相信佛經教導的,其實一句力量都很大。「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大家相信這句話嗎?真的相信了,心境就變了,不會去輕慢任何一個人,也會盡力去護持任何一個人,因為佛家講緣分。你說我跟他沒有緣,我不理他了。有個不理他的念頭都是錯誤的,沒有緣要怎麼樣?造緣,廣結善緣。怎麼造緣?每次遇到他,要「面上無瞋供養具」,就在結緣了,怎麼會沒有緣?你的笑容很燦爛,他覺得在這個時代能看到這樣的笑容挺難的,這個緣慢慢就有了。所以我們也有一種習氣、性格,不怎麼想理人,這個也是一種性格,都要看得到,都要去調伏。當然,有一些人的性格是太攀緣,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的是不想理人,有的是太攀緣。所以這個講課要契理契機,要契每個人的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這句「信為道元功德母」還是非常重要,你不能懷疑,相信了,我們的心就會變了。

  所以講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一切皆要從真實心中去作,因為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我們的本覺;是心作佛,我現在要成佛,這個始覺了,開始覺悟了。所以「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法師有一句很重要的開示,「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念佛這個念,念字怎麼寫?今心,這當下的心有佛,這個叫念佛。假如我們覺得現在口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叫念佛,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不是念佛,那不就產生分別了嗎?學佛最重要的是放下分別執著,假如我們在聽佛經的時候、在修行的時候,反而產生很多分別執著,那就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了。所以《維摩詰經》是在破執著的。這個要跟大家道歉,我之前在劇情上有一點講錯了,是這個光嚴童子他要出城,維摩詰居士從城外回來了,那可能一般道場都建在比較人跡罕見的地方,所以應該是在城外,所以光嚴童子遠遠看維摩詰居士從城外過來了,那他剛好要出城,他就是問維摩詰居士:「長者,您從哪一個道場來?」維摩詰居士就抓住這個點,破他的執著。一般說道場,首先第一個念頭想到什麼?那個八百年的、那個一千年的古道場,在那個地方念佛比較有功德。你看有一個形象的東西,就怕我們會產生一種著相了。所以馬上抓住這個機會,就提醒他了,道場在哪?心是道場,罪從心起,還從心滅。所以道場不在外,道場在心地上的覺迷,覺了,處處是道場;迷了,到二千年的古剎也不一定是道場。

  所以老法師這些開示也是都在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不知道大家印象當中,老人家最常講的法語是哪一些?你最常聽到的。我說到這裡,你腦子裡沒有浮現一句,那是不大正常的,你還得要說讓我用力想一想,那個聽經聽得太少了。好,來,哪一位學長說一下,你覺得老和尚講最多的是哪一句?

  林居士:阿彌陀佛,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成德法師: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好,這一句的頻率很高,大家有沒有聽到覺得,怎麼又來了?假如是這個反應,那是修學的態度不對了,你把聽經當作是學知識了,這句我學過了、這句我聽過了。這個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這一句落實了,就得受用了,不能當知識學。而且老法師說了,重複最多的就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當時候師父是這麼講的,佛陀在經典當中重複最多的就是最重要的。那孔子說要舉一反三,佛陀重複最多最重要,那老法師重複最多的重不重要?印光祖師重複最多的重不重要?重要。這不是舉一反三嗎?所以假如我們聽了老法師說佛陀重複最多的是最重要的,我們沒有馬上聯想到,那師父上人講最多的是什麼?沒有聯想,那我們學習還是比較知識性的慣性,只是記它,沒有去領悟它。

  大家要知道,拼命記東西,不領悟,那叫灌輸,灌到最後悟性就沒了,叫填鴨式。「不力行,但學文」,他一直在學一大堆knowledge,結果搞得會「長浮華」。你看小朋友學了一些英文,「媽媽,蘋果怎麼講?」他媽媽說:「不知道。」「媽媽,妳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你看小朋友講這句話的時候,他學知識慢慢慢慢產生什麼?慢心,「長浮華,成何人」,這都是不知不覺的。所以學歷愈高,代表書讀得多,那應該愈謙卑是吧?對,書讀愈多應該愈明理,應該是溫良恭儉讓,這個是書讀對了。我記得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在台灣的報紙看到一個篇幅很大,標題上寫著「高學歷,高離婚率」。這不是很怪嗎?高學歷應該書念得多,那他愈會做人。所以這個時代悄然改變,以前是書讀愈多愈明理,現在是書讀愈多有可能還會長浮華,所以大家對於整個時代的變化也要懂得觀察清楚。

  那一天跟一個親戚在聊,他說知識分子,談到知識分子。我說不是,他是學歷高,不是知識分子。我們現在遣詞用句也要精準。請問大家,知識分子是指什麼?對整個國家民族很有使命感的人才叫知識分子。其實這個詞應該不是中國本有的,從西方翻譯過來的,以前就叫讀書人,沒有叫知識分子的。包含是什麼?經典裡面說的士,「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那個就是讀書人。讀書要愈來愈明理,假如讀書不明理、不會做人,我們閩南話說的,「冊讀對尻脊骿去了」。你們聽過嗎?沒有聽過?這個我們從小聽爺爺說的,書讀到「尻脊骿」就是「後背」去了,就白讀了,書讀到尻脊骿去了,就白讀了。告訴大家,白讀之外還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弟子規》是教小孩的,「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成何人」。

  所以大家都要會觀照自己,觀心為要,我怎麼不能舉一反三?當然,你一想到我為什麼不能舉一反三,可能下一個習氣又出來了,容易自責、沮喪、沒信心,結果就被成德法師的一句話給擊倒了,回去躺在床上爬不起來了,哎呀,我太差了,我一點悟性都沒有,那這個成德法師就罪過了。因為舉一反三不是我說的,是孔夫子說的。當然,我希望不要造成「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假如你們有因為成德講了哪一句話之後讓你難過很久的,現在還在難過的,拜託拜託,一定要直接跟我反饋一下,不然我不知不覺就造業了。因為念佛人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你們一定要主動跟我聯繫一下,我們好好talk talk一下,化解一下。

  剛剛我們林居士講到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錯,這句話講得太多了。老法師說,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會修。但是我們太容易不知不覺就產生分別執著,所以為什麼要觀心為要?觀這個心念裡面有沒有分別執著,有的話馬上要把它放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老法師的經教都是在破我們的分別執著的。念佛,我們一聽到念佛,敲著木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才叫念佛,其他的不叫念佛了。所以老法師提醒我們,用佛心就是在念佛,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要破我們這個執著。我們一去接近一個道場了,看到那個建築物了,又著了那個相,就開始分別了,「這樣才叫道場」。所以維摩詰居士就破你的執著,直心是道場,你不要著相了。所以所有的大乘經都是在破我們的分別執著的,這個就是會修行了。老和尚常說的「你會麼?」其實意思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對了。

  而我們的一些心念其實是很容易執著的,很容易形成一種慣性。那學佛就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但這煩惱習氣很容易就起來了,比方新年來了,會不會懊惱我前一年浪費很多,好多事很後悔,你看又產生執著點了吧。所以新年要「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心不能為過去懊惱。但是要經一事長一智,你不要新的一年來了,成德法師說過去的全部給它忘掉了。過去的全部放下了,但是你不能白走這段路,經一事長一智,不然你在道場服務,都沒累積經驗,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錯誤今年又犯,這不是浪費了十方的資源嗎?所以佛門叫精進,要進步,以前的錯誤不能再犯了,要學顏回夫子不貳過,已經體會到這個錯了,後不再造,這個叫真懺悔。那個懺悔可不能又搞成形式,太容易執著了,一不小心就執著了。

  我們聽一個朋友說了,說他請了一個人來他們的講堂懺悔,結果這個人他在台上懺得痛哭流涕,懺悔自己對父母這些情境。懺悔完了,下了台,進了房間,然後就對這一個講堂負責人笑著說:「我剛剛懺得好不好?」這個講堂負責人都被他給嚇到了,怎麼很像四川變臉?一下另外一張臉就出來了,他把懺悔變成職業表演了。你懺悔是要發自內心,你把它搞成一種形式了。可是大家不要笑,不是別人,我們不知不覺也會變成這樣走形式了,走形式就是執著了,只是著個相。

  所以你看老法師,我記得當時候初學佛,很有意思,人初學的時候學的東西不容易忘,所以初發心成佛有餘很有道理。所以師父在談到新年的時候,也是強調不忘初心,雖然新年來了,但是那個初心是沒有變的,甚至是更加提升的。我記得老法師當時候講經說,說現在的人心太狠了,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做早課、做晚課,印象很深,老法師說,不能騙佛菩薩,不能走形式。我們就不說別的,早晚課一定會念到一句,「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大家念這句話的時候,感覺怎麼樣?感覺自己心的狀態是怎麼樣,心包太虛有沒有?這個是真的從真心裡念出來的;還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好了,早課做完了,晚課做完了」,這心境不一樣。「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每一句都要從真實心中念出來,隨文入觀。你看這佛經每一句都彰顯我們的真心,你真的有念進去了,氣質就變了。所以這個著相一不小心就會產生,所以為什麼修行人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觀心為要。過去的不要懊惱,但是不是不做總結,要做總結,要對自己負責任,對所承擔的工作負責任,都要積累寶貴的經驗教訓,甚至於供養給後面的人。辦活動,這一次我能參加,不代表下一次我剛好有時間,就要把這個寶貴的東西供養給後面的人,這叫廣修供養。對每件事恭敬的去盡責盡分,這是禮敬諸佛。所以普賢行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

  當然,我們也要看得懂老人家他也恆順世間,世間過節了,老人家也恆順節慶,也會有祝福,但老人家都是抓住機緣,啟發我們的悟性、啟發我們的正念。過年,成德印象,老人家常常會用兩句話勉勵我們:「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因為世間的人一般就是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是祝福,挺好的。而世間所有的事都不離開兩個字,就是因果。你平安跟如意,這都是果報,因在哪?你要修因,不然人世間都變成是希求果報,可是他也不知道要種什麼因。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要如理如法的求。所以我們看師父他抓住這個時節因緣,提醒我們深信因果。真的,一個人只要深信因果,他的煩惱就沒了。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現在任何的煩惱都跟不信因果有關;信因果的人不煩惱,不怨天不尤人,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了,消業障。諸位同修,消業障好不好?現在是點頭了,真正遇到的時候臉就很臭了。所以真正遇到的時候要提醒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是債,無債不來。歡歡喜喜還債,還給你打八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還得很痛快,對方一下子歡喜,就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不用了,打八折。所以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知道沒有壞事,事事是好事,一般人覺得壞事,他心裡明白,還債,無債一身輕,當然是好事。遇到善緣,那就更要提升成法緣,珍惜這一生的善緣,種往生極樂世界的法緣。但願人長久(今天開春,要考試的),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

  我剛剛早上六點多,我們這天都還沒亮,現在也還沒亮,冬天,一看月亮很亮,這裡沒什麼污染,那月亮非常的亮,就想到《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我們看著月亮那麼亮,把自己心裡的污垢要好好去除掉,我們的真心也跟日月一樣的明亮。所以這個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我們都要懂得去體會。我們前幾天下了大雪,現在望出去都是皚皚的白雪,那個山坡上整片都是白雪,看著那個白雪就「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就提醒自己要修清淨心。極樂世界六塵在說法,善於體悟的人,我們在這個世間,六塵也在給我們說法。能提得起觀照、提得起佛經的教誨,所謂「佛法時時現前,塵勞處處解脫」,你只要一句經句起來了,你的煩惱就下去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

  那我們要體會,老法師他是抓住一切機緣,啟發我們的悟性,然後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這個就是啟發我們放下做白日夢的習慣。如是因如是果,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耕耘,「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句子,善於學的人,深信因果的人,沒有未來煩惱,是吧?未來在哪?未來在當下。你當下種什麼因,未來會呈現什麼果,那怎麼會有未來煩惱?那叫自尋煩惱。也不會有過去煩惱,因為深信因果,過去也不懊惱,為什麼?那都是我應該受的,有什麼好懊惱的?然後也沒有現在煩惱。那煩惱不就大分三項嗎?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

  所以這深信因果是法藥。深信因果的人知道,我這一念起來就是種了一個因,未來會招感果,那他不會亂起念頭了,他對念頭有高度的警覺性。「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這是俞淨意公修學的心得,我們也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們現在靜則佛號不斷,動則就有緣,動則廣修供養,念念為他人著想,毫無保留的付出。還想保留,那就是這個我還放不下。老和尚說毫無保留的幫助他人。大家要會聽,不要又把我這句話聽錯了,毫無保留,然後我就壯烈犧牲。我沒叫大家要壯烈犧牲,就是不要保留,但是不是叫大家逞強。這個經典每一句它是不互相衝突的,它是圓融的,不要過,也不要不及。就像《了凡四訓》說的,公則為真,私則為假。公心,為大局的心,真;還考慮自己,這私,則為假,自己還有絲毫得失在裡面,這個就不是真善,都要連一絲一毫為自己打算的統統要打掉。「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有為而為他就有目的了。

  這個新年跟大家共勉,因為今天已經是是年已過,不是是週已過,不是一週而已,我們這次見面是是年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成德這樣一眼望過去,大部分的人都有白頭髮了,我們都不算年輕了。當然,二十幾歲的也有幾位,但是要注意,年輕人只要有一個念頭,我還年輕,就麻煩了。人一覺得我還年輕,他那種珍惜時光的態度怕出不來。所以你任何都要考慮這個念頭裡面會不會產生執著點。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你們就要想,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要想這一點,你不要想我還年輕,那目標就很明確了,二十四歲,我還剩兩年,我還剩三年。這個叫「德比於上則知恥」,「知恥近乎勇」,你德行跟佛菩薩比、跟聖賢人比,羞恥心就上來了。《百法明門論》談到善心所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其中慚、愧就佔了兩個善心所。所以人一慚愧,他就懂得奮發、懂得改過。所以每一個年齡都不能產生我們的執著。有幾根白頭髮也會執著,「我吃素二十年了」;也會倚老賣老,一看到年輕人就,「我初學佛的時候你還沒有出生」。你看,講這個話的時候,不知不覺有慢心起來了。所以都不能住,都要觀心為要。

  我們去年大家一定很有印象,常常提蕅益大師「淨社銘」,首先是「淨土為歸」,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你目標不明確,淨土就是我的歸處,目標不明確,有時候我們每天走的步伐反而跟這個目標背道而馳,那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每一天都是向著目標走,淨土為歸。所以老法師說「知止而後有定」,這個知止,止在哪?止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開示太重要了,你每天再多的家庭、工作上的事務,可是是隨緣盡分,心上還是止在哪?極樂世界。今天忙了一天了,躺在床上,你就觀想阿彌陀佛來接我吧。每天都要練習一遍,不叫練習,就是了!就是了。然後就阿彌陀佛來接我吧,就開始念佛,念念念,睜開眼睛天亮了,怎麼還沒走?沒關係,隨緣,還活一天幹一天,後台老闆阿彌陀佛,不是到極樂世界才是後台老闆,Right now,現在就是了。那再幹一天,每一天躺在床上就是這樣想,阿彌陀佛來接我吧,這樣不容易留戀這個世間。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就不容易留戀了。這個是我跟你們共勉的,你們不要回去跟你家裡的人說,成德法師說每一天都是我最後一天,你們家裡人不了解,到時候擔心害怕,就不好了。所以講話都要看對象,出言順人心,人家能接受到哪就講到哪,要拿捏好分寸。所以師父這一段開示很精彩,止於極樂世界。

  因為現在外在的誘惑太多了,沒有這樣的知止,很容易就被這些六塵境緣牽走了。現在最厲害的是魔王波旬變現的手機,這個東西最厲害。所以你看老法師很有智慧,老法師說手機我早就丟掉了。你看師父警覺性高吧?你看他一接觸這個東西就知道這個東西不行。你看老人家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他有權利出,我有權利不看,我不受他影響。這叫做得了主,這很重要。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去年哪些境界做不了主,今年得要做得了主。怎麼學佛?用一句話講,就是《楞嚴經》告訴我們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要能轉這個境界,不能被這個境界轉。我們明明是拿手機要處理什麼事情的,一下看到一個訊息,就被它牽過去了,一看二十分鐘過去了、半個小時過去了。每天這樣二十分鐘、半小時,我們會流失掉多少時光,知道吧?這不是開玩笑的,你看這些被手機奪去的時間拿來念佛,可能都快得功夫成片了。所以這個都是警覺性要很高。

  淨土為歸,還有哪一件事會牽動自己的心弦,都不是淨土為歸了,都是嘴上講的。會被牽動了,那就代表這個事比往生重要,所以輕重緩急,所以一定我們還有放不下的部分。說實實在在講,放不下對自己有障礙,對別人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我們盡搞這種又不利己、又不利人的糊塗事,叫瞎操心。今年不要再瞎操心了,要冷靜下來,我與其在那瞎操心,不如念一句萬德洪名迴向給他。你看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自己得要給它想明白了,不要再瞎操心了。「萬德洪名,能滅眾罪」,對自己、對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父母,這最好的,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要信佛,要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要相信感應不可思議。我們不亂操心了,我們一心為正法、為眾生,你這個心發出來了、保持了,你家裡一定有護法龍天、佛菩薩照顧。大家想一想,有沒有佛菩薩還有龍天護法發願,哪一個人一心為正法久住,我就護他家裡面,讓他沒有後顧之憂?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常住三寶是發這種願?會不會有?一定有的!I promise。

  我今年的目標是學習英文,對不起,有時候念幾句,還請你們包涵,因為我得考英文。所以不能挑境界,雖然我都三十年沒有碰它了,但是不能挑境界,遇到了就要面對。所以不能退縮、不能閃避,自己這個不想做的就開始找理由,這個閃躲的功夫特別好,推得一乾二淨。這個也是習氣,要勇於承擔,只要團體是真正需要,又沒人做了,我縱使不熟悉,我也勇於去學習、去承擔,這個才叫突破習氣。修行有太多要突破的了,沒有突破它,就還是我們本來的慣性在那裡打轉。這個叫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沒有突破,本來的習氣還是在那作用。

  剛剛跟大家說的,一定有佛菩薩或龍天護法發願,只要有人一心為正法,他們一定護持他沒有後顧之憂。為什麼我這麼肯定、我敢保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就不要說佛菩薩,就是人,重道義的人,他知道你要弘揚正法了,他一定說「你放心,我會幫你什麼忙,你不要操心」;或者家裡的人說:「你一心去做」;你的兄弟姐妹說:「爸爸媽媽有我在,你全力去做吧」,那你兄弟姐妹不就是你的護法嗎?對,所以這道理不難理解,確實有感應。所以要信佛,要相信佛菩薩,煩惱就沒了。我們現在那麼多,好像還是會擔憂這個、擔憂那個,還是不信佛。所以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的,「你學釋迦牟尼佛,你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其實我們應該聽到這一句話之後,從那一刻開始就不操心了;聽完之後還操心,那那句話還是那句話,我還是我。所以佛經說要受持,那句話馬上就要納在心田,取代以前那些憂慮牽掛。所以這個也是知止,止於極樂世界、止於弘揚正法,不要亂操心了。

  第二是「持戒為本」,這個也是我們去年特別強調的。持戒當中最根本的戒就是孝親尊師,只要我們的第一念是孝親尊師,就不會有煩惱了。其實我們就是做一個轉變,做什麼轉變?第一個念頭要考慮父母、師長。我們以前習慣第一個念頭是自己,現在要做個轉變。而且這個持戒為本從孝親尊師的心境、心行下功夫了,人就變了,真的。《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德有傷,貽親羞,那他真的把孝親尊師放在心上了,你說他會不會變一個人?他整個行為他會依照經典,不然會羞辱自己的父母、老師。這個人跟淨空老法師學,怎麼學成這樣?那德有傷貽親羞了。我們只要殺、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那就德有傷貽親羞了,就不忍心這麼做了。所以這個心境一轉變,要持戒就不難。這是持戒為本。所以《菩薩戒經》說的,「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個孝心起來,很多惡行就止住了。

  第三「觀心為要」,這個心不能起分別執著、憂慮牽掛,要把它打掉。

  再來,「善友為依」。今天大家回去要迴向一下,把去年修學的功德迴向給我們弘護人才扎根班的所有同學們,因為他們陪伴了我們七個月的時間了吧?對,假如沒有想說要迴向給大家,那我們還是在福報當中覺得應該的,不然就能感覺,我這七個月確實,我們何居士她護持她母親那個過程,我現在歷歷在目,這些事例,顏居士給我們分享那個九十一歲的老婆婆,是吧?你看我們雖然是聽故事,腦子裡也有一個老人家在那念佛,把她的計數器掏出來,「我念三萬多了,今天念三萬多了」。當然印象也很深,這個葉居士她的婆婆,蓮花都擺在她面前了,這個我們印象也很深,不能有所留戀了。這些例子都伴著我們成長,我們都要感恩,不能視為理所當然。這是去年提得比較多的「淨社銘」。我們也請一位同修來分享一下這個「淨社銘」他的領悟。我們請周居士來分享一下。

  周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周居士:各位同修大德,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周居士:先跟師父道個歉,因為這個是遲交的功課,昨天很遲了,接近凌晨十二點才發給陳學長,每一次都麻煩他,真不好意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周居士:昨天就想到是新的一年,所以要來總結這一年的經驗,常常都聽師父說這個「淨社銘」,覺得真的很好,可以拿來做反省,所以昨天就寫了這個報告。在學生反省過後覺得,這個二O二O年真的,進步,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進步,但是在做報告的時候,再細心去檢討的時候,覺得其實是沒有進步。

  尤其在這個「持戒」方面,大戒看起來好像沒有犯,但是很多小小的這些戒都犯上了。尤其是剛才師父說的因循苟且、拖延,這個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因為這個拖延是造成很多副作用的,後面就是要收拾殘局,這個是浪費了很多時間。因為一個持戒不好,就影響到接下來的方方面面,包括要念佛的時間、要讀經,這些都變成好像時間不夠用,然後都很緊湊的,所以很多時候就變成這個「淨土為歸」就真的沒有做到了,都是在念佛的時候、聽經的時候,都是一面一面的,就是同時一心二用的,自己覺得這個很不真誠。昨天在反省的時候,真的很不真誠,會一面念,切菜的時候切的時候就阿彌陀佛,就是一面聽經,一面聽,覺得不要浪費時間,一個小時飯煮完一餐,也聽了一部,也是聽完了老法師講的或者是成德法師的課,就聽完了。但是如果仔細反省,這樣子聽經是不恭敬的,所以收穫也是很少的,因為會聽漏很多東西。這個是今年二O二一年要改的,就是聽經要專注坐下來。我覺得這個可以,照樣我覺得還是可以,但是還是要好像剛才師父說的,不小心就看到一個簡訊進來,然後就花了一些時間,這些零零散散的時間如果可以化零為整,我想可以更多時間專注來念佛,還有聽經。

  「淨土為歸」,這個是自己要多進步的。剛才師父已經解答了學生的問題,就是睡覺的時候要想這是我最後一天,這個是我會學習的,會學習用這樣的方法。因為真的那個心沒有很迫切說最好可以現在去,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我覺得這個真的很失敗。謝謝師父講了這個方法,真的很不錯,練習,不是練習,就是實驗,每天晚上就去做實驗,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個是學生要一直提醒自己的。

  「觀心為要」。學生自己覺得這個心還是很散,不夠專注。是心有常常念念為眾生,其實一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忙學習的東西,聽經、念佛,包括開佛學班,常常都會想到學生,也是在回答,常常學生或者同修都有發這個簡訊來提一些問題,都很有耐心的回答。這個心是覺得很好,但是再回想,昨天在寫報告,覺得自己修行不是很好,回答解惑方面可能,因為念佛的時間不是很長,定功沒有很好,會影響這個智慧,所以可能回答的還會害到人家。所以我覺得這個是還要自我檢討,還要更進一步的,就是這個觀心為要還是要從持戒那邊做起。

  「善友為依」,這一方面是學生最慶幸的,就是今年,剛才師父說了七個月,有這七個月的學習真的很幸福,這個是很有福氣的。還有我們淨宗學會,講到淨宗學會,我們也有家長班,還有青少年班。剛剛學校放假了,所以學生也用這個時間問學生要不要上這個佛學班?學生說,「老師,假期了我們不要上課了」。我說,「隨緣,看看有幾個,有幾個老師就開」。那天報名是三位同學,只有三位同學報名。我說沒有關係,成德法師常常說的,跟椅子板凳也要講,沒有人也要講,就好,沒關係,我說三個我們照開班。沒想到上課那天有十五位同學進來,很開心。學生是跟他們講《認識佛教》,因為我的學校的學生是沒有佛學基礎的,所以我想這樣慢慢可以帶多少就帶多少。學生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師父,謝謝同修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

  周居士:不敢當。

  成德法師:妳們的學生有福報,念初中就可以學《認識佛教》了,比我們的福報都好。這真的,總在遇緣不同,成德自己也都是成年了才接觸到老人家的。所以我們面對晚輩、面對下一代,我們有一種責任,讓他們少走彎路,能愈早學愈好。剛剛周老師分享「淨社銘」這四點。當然首先一開始跟您回應一下,就是千萬不要寫報告寫到十二點,這樣成德會覺得有愧疚感。

  周居士:這個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不關師父的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大家有什麼領悟、心得就寫,但是沒有也不一定要熬夜寫,可是又不能落到很不想寫。所以這個都要觀心為要,看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個是不能刻意勉強的。你有什麼感悟就寫,這個一來可以供養給大家;二來,成德這邊也比較了解大家學習的狀態。看是因為都是為大眾辛勞,所以沒有時間寫,這個也沒有關係,不要罣礙;但是假如是因為太會拖了,拖到最後寫到十二點,這個就要提醒,怎麼來改善這個拖的習慣,都要經一事長一智,這個才叫修行。老法師說,修行是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這樣才叫修行。這四點我們能夠常常放在心上來自我觀照,應該很容易一有煩惱就能夠拉回來了。這個也是祖師慈悲,將整個修學的重點,他用四個重點就含括了。所以我們挺有福報的,這些祖師都是大智慧的人。很難得的,我們同修們特別可貴的在很願意為大眾的事情去付出,這個難能可貴,現在是功利時代,功利享樂,人都是考慮自己多,諸位同修都是把大眾的事擺在前面,這個佛菩薩是很歡喜的。我們也要歷事練心,雖然是為大眾服務,但是這個心也要愈來愈定,這個心也要愈來愈安住當下,當下盡力做了,做完也不要擱在心上去擔心、去害怕,那這些就變成煩惱了。這樣會變成你處理完這件事,心裡還是一直妄念相續在擔憂這件事,這個就變成福報,不是功德了,功德是清淨心才有功德。所以老法師說的,做事的時候認認真真、盡心盡力,事情做完了,也檢討完了,放下,佛號提起來,這樣我們聽經、讀經才能專注。

  剛剛講到這個一心二用,還是不要一心二用好。《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形式上我都在聽經了,就叫用功,要看品質怎麼樣、收穫怎麼樣。但是一般來講,一心二用的時候,反而覺得都不踏實、不紮實。當然,假如你已經忙到沒有其他時間聽經了,那就看著辦。一般來講,不用用腦的時候,念佛不影響。所以海賢老和尚說,工作不妨礙念佛。所以你看,在洗碗、在拖地,都可以念佛,都可以用功,不妨礙。但是假如你在洗碗的時候聽經、在做家務的時候聽經,那要考慮你的心定不定得下來,假如你也覺得沒有妨礙,那就看著辦。

  成德有提過,老法師說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了義是什麼?就是你學了得力,那對你來講了義。不然我們覺得《華嚴經》很好,我一開始就學《華嚴》,雖然它很好,可是我不受用,那也不是了義了。這個方法你確實得受用。當然,假如有另外一個方法比這個還好,那你當然要用更好的方法。所以這個原理原則大家自己要掌握,然後實際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現況,你自己要去運用。像成德確確實實是事情多了一些,所以每一天洗碗一般也會聽經,有時候還得要聽我們學生講的,不然我時間不夠用了。那他們學完之後也很可貴,他們就一個主題來做法供養。我說大家都是接受十方供養的,時時都要想著回報大眾,那你們這兩個月就專門學這一門,從裡面提出來可以利益現在社會大眾,幫助他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像《涅槃經》說的,「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度眾生故,就是我們要幫助眾生,所以要為他們開講微妙的法藥,法藥就是治他的心病的、治他的煩惱的。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諸位同修,這句話在哪裡?你們不要說在《無量壽經》上。也對了。我曾經問大家說:「阿斗是誰?」他們說:「劉備的兒子。」這個也對。成德的用意就是,每一句經文跟每一句歷史要回到自己身上受用。阿斗是誰?我們假如不聽善知識的話,我們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我們學著《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我們的念頭就是「請誰吧、請誰吧,我不行」,你看邊讀邊分別、邊執著。你說,那誰更適合上台。我請問大家,你身邊的親戚朋友,你不用為他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那我們就沒有盡到本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在不要說成年人的煩惱多,小孩的煩惱也不少,最近聽到太多個了,不止是一個人跟我講,學生也有,同學憂鬱症了,然後某某朋友孩子才十一歲,輕度、中度憂鬱症,拿著鋼絲把脖子都勒得出血了。你說都有這些行為,自殘的行為,他那個內心都已經非常焦躁不安了,才會這樣。你看我們十一歲的時候都還不食人間煙火,每天就想著,再過十天就過年了,可以領紅包了,又可以見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了,你說哪會什麼焦躁不安?你看現在的孩子,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孩子可能病因都在胎裡面就開始種因了,那他成長過程給他很多影響。

  我們有一個同修挺優秀的,但是特別沒有信心。他本身能力很優秀,為什麼沒信心?父母離異了。大家要知道,父母在他小的時候離婚,請問,離婚以前吵了多久了,對這個小孩影不影響?有時候父母一吵,會不會因為小孩的事吵?那假如是因為小孩吵,這個小孩才三歲五歲,他會不會產生一種感覺,好像是我造成的,我是不是多餘的?你看他的負面情緒就出來了。一個人常常想事都會往樂觀的去想,那就是他的家庭給他一種穩定的力量,甚至是他的父母就是比較樂觀的。四十歲以前,受家庭的影響挺大的;他四十歲以後,那這就要靠自己修行,要轉變過來了。

  所以佛門說直下承擔,這句話很重要。佛講給誰聽的?我,就是講給我聽的。「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講給誰聽的?講給我聽的。供養又不是說我們要學過幾部經的時候才能供養,供養是你學了多少,你毫無保留給別人,這叫供養。所以兩文錢跟幾千兩,兩文錢比較圓滿。你說這些公案不都在破我們的執著嗎?不要著相了嘛,真誠的心就是圓滿的供養。所以每個人,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父上人已經把經教都給我們講了六十多年了,講圓滿了,怎麼活學活用,那還得靠我們自己去判斷了。像成德,因為確實二十四小時不夠用了,所以有時候在做一些家務的時候,還是得要聽經,或者聽學生們習講,那就是練自己的心都不能散亂,都要專注。假如心散亂了,那就要做調整了。因為修行就是修心,恢復真心,你散亂了怎麼恢復真心?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跟真心不相應的心念要把它放下。修行就是回歸,回歸真心,專注跟真心相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很有道理。

  我們一直在跟大家談歷事練心,要練出真心,練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練出慈悲心。而且每一個境緣其實都在鍛鍊我們的心,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當下是在考我們什麼?去年在考我們什麼?這一個月在考我什麼?佛菩薩安排,安排什麼?安排考試。所以有一句話說,「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就看我們怎麼面對。「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面對境界不知道在考什麼試,所以作答,答非所問,這個考試就沒有過關了,這個只能問自己了。

  成德是感覺,真的每一段都有修學的重點。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和尚他講經,有時候這二三個月一直重複提同一個事情,或者同一個修學重點,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那用意在哪?這個我們要自己去體會。其實也是苦口婆心,現在的人提一次夠不夠?不夠了,要一再提醒。而且一再提醒,一定是我們當前的修學很關鍵的地方,才會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提醒我們,怕我們不夠重視。所以善知識在說什麼我們要聽得懂,就好像父母他在跟我們講話,我們要體會到他的心意。善知識在表演什麼,我們也要看得懂,要會聽、要會觀察。老人家也跟我們在同一個時節因緣時代生活、修行,他老人家怎麼用佛法的,我們也要觀察他是怎麼落實的。很多人可能會感覺,老人家都九十多歲了,為什麼這麼奔波?不會看的人覺得,老人家何苦呢?會看的人知道是什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會不會看差很多,不會看,對善知識愈來愈不能理解,甚至還會覺得師父這樣沒有必要吧?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當時候要辦英國漢學院,身邊的人幾乎全部反對,只有老法師堅持。那當然身邊的人也可貴,雖然反對,但是畢竟老人家要幹,他們還是配合了,但是真的打從心裡覺得好像緣不成熟。那現在辦起來了,老人家在表演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個機緣它是緣聚,你沒有掌握住它就散了。俗話說的,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你趕快要補給什麼東西,要趕快補給了,不然過了這個村你就買不到這些東西了,就沒有這個店了。所以我們為什麼非常感激休斯校長?他當時候很積極的要促成英國漢學院,老法師說他比我還熱心,他比我還積極,他催著我的。這個在整個西方學術界是一個很特殊的因緣,現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時間學好幾科,那我們是一個時間只學一科,這個都算是一個大的調整,那他要面對他整個學校、整個學術界的壓力,他都要頂下來。我們周故院長,他在美國教了幾十年的漢學,所以這個校長能讓我們這麼辦學,他覺得是很難很難,找不到第二家了,所以我們周故院長他也是非常感謝校長的支持。所以老法師在給我們表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看懂了嗎?看不懂學不到。事實上,看不懂,我看聽也不容易聽得懂。因為你跟善知識心相應了,他講啥你聽得懂,他做啥你也能理解。看跟聽不都是用同一個心嗎?哪有聽的時候是一個心,看的時候又是另一個心?不對吧。有沒有人說,我聽懂我父母講的話,可是我看不懂他做的事?不會吧。

  所以講到這裡要隨喜我們周老師,機不可失,她今天不開這個班,她這些學生就沒有機會了,他可能就畢業了。她跟他的緣,剛好現在在她們學校、在她的班,這個機會過去就沒有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當老師的人就是沒關係,累一點,扛一下,只要學生能得利益,自己雖然累得癱在床上,身累心不累,睡一覺,很容易恢復體力。最怕的是心累,躺上去不想爬起來了,怎麼又要去面對那些事了?那是心累了。

  每一段都有自己修學的重點,比方說我就覺得有一段就是磨鍊我不能感情用事,不能牽於感情。我有一個罩門,叫心太軟。但是要練,能捨非無情,只要真的對對方好,該捨,該嚴肅一點對待他,該不能給他開方便,開方便反而害了他,這個時候能捨非無情。明朝有一個宰相很有名,叫張居正,不知道大家認不認識?這個張居正在明朝也是改革,很不簡單。他好像是不到十三歲,就非常年輕,這個才華文筆好得不得了,就已經考舉人了。結果當時候有一個大臣知道他太年輕了,把他壓下來,不讓他上榜。因為少年得志大不幸,雖然覺得他實在很優秀,忍住,先壓一壓他。結果後來張居正考上舉人,之後考上進士,也確實是官也當得很高、升得很快。後來知道這件事了,這個張居正非常感謝當時候這一位大臣給他壓一壓,不要讓他鋒芒太見。所以這個時候,也得要狠得下心,這個狠不是殘忍的意思,是能夠為對方好,不能感情用事。

  成德自己檢討過來,感情用事的次數太多了,最後對當事人也沒有幫助。所以有一段時間就覺得在練自己不能感情用事。練到什麼時候?要練到過關,沒有過關它會再來考你的。所以「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又得在另外的事,看起來人不同了、事不同了,練的是同一個重點。這一世趕快要練過去,假如練不過,來世還得再練。我大學的時候看了一本書,叫《前世今生》,大學的時候看的,印象很深,裡面有一個主人翁叫凱瑟琳,她在我們地球轉了八十幾世,就是因為有一個重點沒有學到,一直轉世,就是一定要把這個學到了才行,不然你就一直在那輪迴,提升不了。那像去年成德有一點考得很厲害,就是事可以多,心不能亂,事情慢慢增多、慢慢增多,然後就提醒自己,可以多,不能亂。老法師說,「佛菩薩祖先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事情再怎麼多,一件一件來。然後面對的時候就安下心,冷靜真誠去面對,你心用對了,事情不可能糟糕。《大學》教我們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你心用對了,事情不可能偏差到哪裡去。所以這個又是一個考試。所以每個人在境界也要清楚,這段時間要考我什麼?真的要把功夫練出來,把真心練出來。

  好,有沒有人最近在練要聽領導的話?領導分配什麼工作,就把它接下來,承擔起來,不要逃避。你說,我怕我能力不夠。那能力不夠你把你客觀狀況給領導匯報,匯報完了,你的責任也盡了,他還是讓你幹,你就要聽話,要服從,服從為負責之本。因為領導他是站在全局考慮,假如這個人說不要,那個人說不承擔,那你說他怎麼調動整體的力量來處理這些事情?那領導說,你幹,我負因果責任,那他心裡有數。所以每個人的職權不同,自己要清楚。

  這個我也經歷過,我也跟師父上人講了,我現在程度就是這樣,就做一些匯報。我當時候還沒出家,當時候給師父匯報,我說:「師父,我看我這個能力、智慧都不夠,我就從頭來吧,我就出家做沙彌,從頭來吧。」我在敘述的時候,敘述自己的情況,老法師說:「你的情況我知道。」講了二三次,我講了一段話,師父說我知道。我聽到師父說我知道,我心很安,師父上人是知道我的情況的。然後我都匯報完了,說:「是不是我看我就從頭來吧,這個任務我可能扛不了了。」結果師父聽完之後,停了幾秒鐘,說了一句話:「可是沒人幹!」那我就聽懂了,師父講到這,老人家都說那沒人幹,那你可不能跟他老人家說:「師父,那你去找別人幹吧。」這種話你講出來了,你這個大不孝了,師父話都已經講得這麼含蓄的,你要聽得懂了。師父都說你的情況我知道了,假如他老人家覺得這個可以找別人,他早就說:「好,那你就從頭來吧,我找人來幹。」所以要聽懂父母在講什麼,聽懂師父上人在講什麼。所以把我的實際情況匯報是我的責任所在,講完了,老人家又是老師、又是領導,他還是這麼安排的,那你就要老老實實聽話了。所以實在講,我們做事情還得讓父母操心,還得讓師長操心,或者讓領導操心,這個都不算及格。讓父母操心還能叫孝順嗎?最低標準,首先不要操我們的心。那再來延伸出來,古代叫君父君父,君王就像父親一樣,因為整個國家像個大家庭,他責任很大,那你臣子就要能夠配合他。還給他操心,他已經夠累的,我們還讓他操心,那情何以堪?所以我們處在下屬,就要有一種期許,讓上司不操我的心,讓上司工作交給我,就安心了,交給我們他就睡覺睡得好,不用操心了。

  所以也給大家發了一個「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交流會,剛剛跟大家說,深信因果可以治一切煩惱,事實上這一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也可以治一切煩惱。因為我們不會在那裡感情用事了,我有沒有作之君?趕快檢討、趕快調整;我有沒有作之親?我有沒有作之師?還有不到位的地方,趕緊積極去做,發現問題了、發現差距了,趕快努力了,哪還有時間打妄想?哪還有時間在那自怨自艾?所以師父這些都是法藥,特別管用的。法藥我們得幹嘛?得吃,是吧,藥到病除,得把這個法藥受持,為人演說,把它做出來。

  好,那看看大家覺得你們今年是要練什麼功夫,佛菩薩現在開春了,這個考試卷給你們發下來沒有?你們假如有領悟的,也可以簡短的寫一下,那我知道你們考什麼試,我在旁邊給你們做啦啦隊,大家互相勉勵一下。真的是一個非常時代,要有非常的擔當。你看去年告訴我們,業報現前,誰也沒有辦法扭轉,只能受,而且承受之後,還要用對心才能轉變,是吧。你看這個疫情下來,你說誰能夠扭轉?連目犍連都轉不了釋迦族的命運,他業報現前,神通抵不過業力,這個是目犍連尊者給我們示現的。那現在新冠肺炎也是地球的業報現前,神通有沒有用?神通都沒用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但是願力能轉業力。所以我們拉到一個人,老法師講經的時候都說到,李炳南老師看到學生沒福報、短命相,怎麼勸他?學講經,這講經積累福報快。同樣的,這整個地球弘法的人愈多,這個業就轉得快了。首先自己的福慧增長,我們的福報自己不享,給大眾享。再來,因為你是弘法,聽到的人明理了、行善了,這個地球的共業就開始轉動了。所以佛門這一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用佛法來看,要播下斷惡修善的因,才能夠迎來整個地球慢慢恢復安定、和平,一定是要從因上去下功夫的。

  而且這個新冠肺炎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我不知道你們是上了哪一堂,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大家的體會都不一樣。成德覺得上了一堂事事無礙的課,疫情來了,不能聚眾,不能在一起上課了,有沒有障礙?利眾的心沒有變,那沒有障礙了,所以這Zoom大量運用了,一些系統上課大量運用了。甚至於你上課的時候,大部分是你這個城市的人才能上,現在這個新冠肺炎給我們啟發了,無遠弗屆,全世界只要有緣的人,都可以在一個平台上上課,橫跨好幾個洲,對,所以這個也是新冠肺炎給我們的啟示了。

  所以面對業報這麼厲害的時代,「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我們的那個悲願、菩提心要更發得出來,更積極的去弘法利生,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當然,次第很重要,要格、致、誠、正,修好這顆心,接著才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心正而後身修,根本還是這一顆心。心從哪裡下手?從格物,把壞習慣要改掉。新的一年,壞習慣已經留在二O二O年的列車了,沒有帶回來了,把它放下了,提起的都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了。

  而且我們一起學習這個「十年因緣」,我想大家自己私底下也看了不少遍了,那留在印象中的,首先我們得發個願,二O二一年,我得當個百分之百聽話的學生,這應該發吧。往生是作佛,請問大家,不做聽話的學生能不能作佛?不可能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奉事師長表現在哪?依教奉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看這個九十一歲的老太太給我們啟示,你看她看著大家去弘法利生她很高興、很祝福,因為她能感覺到老人家那種心境、心量。她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你看她說「我念佛為整個世界念」。你不要看她識字不多,你看人家講出來的話都是老和尚的心境,胸懷天下蒼生。所以很多人說,那個老阿公、老阿婆一直在那裡念佛,他發菩提心沒有?不是說要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嗎?你仔細去觀察,這些老太太她們很善良,胸懷寬廣,雖然她是一心念佛,她是為天下在念的。

  老人家九十四歲了,接下來這些年都是我們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的黃金歲月,我們能把他老人家這些救世的理念推到一個里程碑,那是真正請佛住世。因為我們不做,不認真去奉行,那不奉行幹什麼?幹陽奉陰違的事?那善知識住世,假如學生陽奉陰違多,他會不會住?他鐵定不讓我們造業。所以大家要知道,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佛菩薩生為眾生,死也為眾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滅度也為眾生,你不能說佛滅度不慈悲,那是我們情執起作用,看不懂。就不要說善知識了,成德從事教學工作,假如說我現在帶這個學生他陽奉陰違,我一定離開的,但離開也不要讓他生煩惱,然後確實哪裡有緣哪裡去,然後就跟他們善了(音瞭)。不可能說他們不接受,我還一直死待在這裡,那不是讓他們在那陽奉陰違?這個事我也不願意他們造這個業。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心境,哪有說大智慧的佛菩薩他不會洞察這些情況?所以請佛住世用真心請,用真正孝親尊師的心來請。

  我們非常歡喜,上個月大馬聯誼會,其中有一個重頭戲就是一條龍,怎麼落實老人家一條龍的理念。那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在彌陀村持續也做了一段時間,也請了莊居士分享了實際的做法,好多淨宗學會響應,很多人發心,我聽了特別歡喜。你看全世界華文系統,除了海峽兩岸之外,可以從幼兒園一直念到高中畢業,沒其他地方了。所以馬來西亞有這樣的緣,怎麼可以把它浪費掉?對,《無量壽經》要變成我們的劇本,所謂「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那邊因緣比較成熟,你再累你也要去促成那個緣分。那麼多的孩子都要接受一條龍,那這個地方緣成熟。所以成德跟大家共勉,老人家所有的理念都在我們馬來西亞落實。以後大家要學習傳統文化、學佛,到哪裡觀摩?馬來西亞風景又漂亮,這個叫山美水美人更美,每個人心地善良,很莊嚴,讓人家遊歷之後終身難忘。每個人要依教奉行,為人演說,每個家庭為人演說,婆媳怎麼相處?夫妻怎麼相處?各行各業怎麼發展?修學團體學風、道風怎麼建立?傳統文化單位怎麼培養民族的棟梁之才?這些我們有哪些緣,我們就盡力把它做好。大家也不要攀緣,每一塊我都要,不要太貪心。李炳南老師說,好(上聲)人好(去聲)事。你到底是真的為眾生想,還是為了自己那個好勝心?「第一炷香得我上,別人不能上」,那是阿修羅的習氣了。帶動風氣不為先,哪還去邀功?成功不必在我。這個好(去聲)名比好(去聲)利還細微,還難對治,這個我們都要有高度的反觀能力。成功不必在我們,老法師說這個文化復興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去做。

  那一天聖誕節,因為我們現在英國疫情嚴重,都不能去看學生,不能到他們住的地方,太嚴重了,只有那一天開放,就聖誕節開放,可以拜訪。可是我們有三棟宿舍,你說我要去哪一間?去了這裡去不了那裡,那不偏心了嗎?你說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是抉擇。所以我就跟學生道歉,太抱歉了,我應該每一樓都能去,可是我又沒有神通。以前有一個出家人,在一個地方弘法很久,後來要離開了,離開那一天,所有的村民都來送他。送完了,他走了,每個人都很高興,「哎呀,昨天法師到我們家來應供了。」「不是吧,到我們家吧?」結果一問,幾百口家他都去了,因為他有神通,化現數百個身,都到每一個人家去應供。所以聽到這個故事,成德非常慚愧,無地自容,自己修行太差了,不然可以滿每個人的願。所以今天跟大家說到「德比於上則知恥」,要跟佛菩薩比。所以知恥近乎勇,這一生一定要往生,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到時候哪一家,每一家請你可以同時去了,沒有妨礙了。

  那當時候給同學們有一些勉勵,結果有一個學生送我回去的時候,他就說他父母現在辦一個學校,這些老師們也都很有使命感。我就跟這個同學講,我說你給你父母、老師們說一下,說成德最想做的就是他們現在的工作,教小朋友。我這個是說實話,沒有應付的,我真想做那個工作,這個孩子四五歲,我把他帶到二十歲,那他的根基一定超過我了,成功不必在我。我們是時節因緣不足,二十幾歲才遇到老和尚,他們的福報比我們好,成就他。所以我最想做的就是去教小朋友了,但是沒有辦法,我現在有任務。

  所以跟大家講這一段就是選擇你最成熟的任務去承擔,但是你不能貪多,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貪功、貪名、貪利。所以老和尚說的是叫我們把貪心放下,不是讓我們換對象。所以敦倫盡分,這個也是印光祖師在提醒我們學佛的人,不要攀緣,要把本分事做好。修身、齊家,你家要齊好,你不能要出去利益社會了,結果自己的家都沒有顧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所以我們都不是靠一時激動的,都是依照經典的教導,依照修學的次第,去明明德、去親民、去自覺覺他。

  最後以師父的法語跟大家共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彰明德性,慈悲無限」。彰明德性就是自覺,就是明明德;慈悲無限就是覺他,就是親民,利益大眾,每一天都不會離開自覺覺他;那一元復始,新的一年,新的篇章又打開了;萬象更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們的壞習慣我們把它改正過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寫好我們今年的歷史,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師父上人,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家人,對得起所有信任我們的學生、有緣的眾生,「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以這段老人家的教誨,最後這一句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教導,與大家共勉,我們將經營前所未有、充實的二O二一年,而且今年在過了除夕就是牛年了,牛年就是耕耘。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