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2/1/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3-0004
成德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無量壽經》的時刻,我們今天是第四集,上一次第三集我們還沒有一起探討完,我們從第三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來探討起。
首先「禮敬諸佛」,普賢十願是整個修學的總綱領,所有的修學都不會離開這十個綱領。我們複習一下老人家講到禮敬諸佛,禮敬也要懂得觀察現在的禮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現在最恭敬是三鞠躬,我們也要現代化、本土化,這樣才能跟世間融在一起,所謂和光同塵,不然假如我們執著了,可能在跟人相處造成別人不理解,甚至於是壓力。學佛最重要的是不執著,不能產生執著點。就像我們上次提到的,我們覺得傳統文化就是九十度鞠躬,就是給父母洗腳,變成很制式化,然後又不能體恤別人的感受、接受度,硬要這麼做,這樣人家就會覺得我們學佛、學傳統文化的人好像特別執著、特別著相。所以禮敬首先要能體現在替人著想,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感受到別人的接受度。
而禮敬首先也是禮敬自己的性德,自愛然後才能愛人。怎麼自愛?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性德。普賢十願就是性德,他能恆順眾生。他不會去控制、佔有眾生,所以他能夠恆順。我們在人與人相處很難放下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對立的念頭,其實我們起了這樣的念頭不自愛了,我們生煩惱了。這種控制要求也是貪,諸苦皆從貪欲起,貪不到就生煩惱了。尤其大家是在家人,最練功夫的可能就在夫妻的相處、在小孩的教育,甚至於我們在侍奉自己的父母,有時候控制要求也很容易就起來了。所以隨順性德才是自愛,我們不用煩惱去對待別人,這才是真正禮敬他人。
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不能馬上契入,但是我們要以這個為目標。有任何人因我的錯誤、態度而生煩惱,我們都應該慚愧、反省,因為我們對人不夠禮敬。當然假如你做的都對,對方還跟你對立,這是消業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以佛法是事事是好事。你一心為公,還為人輕賤,那是因為我們先世有造業,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這個人幫我們消了很重的業,「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反思也要就事論事,是不是真的因為我的錯誤造成別人的煩惱。其實大部分屬於這個,有時候我們真的一心為公有可能會得罪人,這個時候也不要罣礙,更不能因為別人的態度我們產生煩惱,甚至跟對方有對立,這樣我們就被轉了。因為人跟人的關係不是利害關係,他先對我好我才對他好,這利害關係;是道義的關係,他對我不好,我應該怎麼對他我還是怎麼對他,這才是義,應該的。所以為什麼說父不父,但子不可以不子。大家可能一聽就覺得這樣怎麼公平?其實父已經不父了,我們不能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在人倫關係當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先做對。因為我們懂道理了,懂了道理再不依教奉行,那我們就把自己這麼大的福報給浪費掉、折損掉了,這種傻事我們不幹。福在受諫,我們能接受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誨,接受他們的教導、勸諫,我們後福無窮。了凡先生就是接受了雲谷禪師的教導,他不只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幾百年來子孫的命運都改變了,所以福在受諫真實不虛。
現在釋迦如來用《無量壽經》來教導我們、來勸勉我們,我們能夠學一句受持一句,可能沒有比這個福更大的了,因為我們真的肯做,這一生就去作佛了。因為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從此刻開始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難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我們還得到師長老人家這麼仔細的開解,你看禮敬諸佛,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禮敬。小孩從小形成這樣的態度,這個孩子的福報不得了。他隨時對人、對事、對物、對一滴水、對一粥一飯都是禮敬,這個孩子考幾分你也別管,那都不重要,他是有福報的人,兒孫就自有兒孫福了。我們當父母的最重要的禮敬他、稱讚他,把他的善根喚醒,還供養他,從小就把普賢十願供養給他。這個孩子從小就修普賢行,鐵定青出於藍,一定以後的德行、成就超過我們。
這是禮敬。老人家還開解到,整個宇宙是我們的心變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變現的,當然都要禮敬,這是講到更徹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自己的一念心變的,其實禮敬眾生就是禮敬自己的自性,愛人就是愛己。
第二,「稱讚如來」。我們時時能禮敬他人,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善根、別人的優點。而且《弟子規》講「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帶動很好的風氣。俗話還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樣的風氣不好,從我們開始轉變起,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多讚歎別人可貴的地方。當然讚歎也不能是太激動了,我們最近一起學習《論語》,這是世間法,我們也要懂得應對進退。孔子有說:「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孔子讚歎的人,他一定是確定這個人值得讚歎,不然孔子假如讚歎錯人,這個人偏邪,到時候大家都去跟著他,那不就誤了大眾嗎?所以愈有影響力的人言語就要更加的慎重。
其實我們的言語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團體,尤其現在這個時代誘惑不知道比一百年前多多少倍,所以不能覺得我很喜歡這個人,我就給他讚歎得很高,甚至於古人說蓋棺論定。我們都有遇過,讚歎這個人,過沒兩年出狀況了。甚至於我們都見過寫書很暢銷,後來出軌了,很多女眾在廣場上燒他的書,很氣憤。前不久好像一位形象很好的演藝人員,這裡我們就不講名字了,這也是隱惡揚善,他這個情況可能都會影響一些人的心念。所以假如你要讚歎一個公眾人物,最好還是確定他比較好。比方說演藝圈,我對誰比較清楚我就會讚歎他。因為這些演藝圈的人員他們比較低調,我雖然見過,他們也叫我別宣揚,我就到此為止,因為跟他們也有承諾。但是你看演藝圈,最重要的他孝不孝順?他顧不顧家?都可以從這些地方觀察,他所做的事能不能帶動社會良善的風氣?而且這些公眾人物造的業那業報現前很快。所以因果在哪?就在眼前。比方說他帶動的是扭曲社會風氣,他都會短命。大家自己去觀察,我就講到這裡。宇宙人生的真相在哪?善於觀察的人當下就看清楚了。
我們看善財童子是我們的榜樣,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所以他懂得欣賞、效法每個人的優點,他也會懂得稱讚。真的能夠效法善財童子,每一天善根都會增長。善財,財是福德,我們每一天可以遇多少人、可以經歷多少事,他都在學習,他一天就能有不少提升,看我們肯不肯這麼去用心、這麼去效法。
再來第三,「廣修供養」。這裡面點出來供養跟布施不一樣,普通人叫布施,因為他那個心有分別;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對佛供養,對眾生也供養,對好人供養,對惡人還是供養。成德是親眼看到,陷害老人家的人來找老人家,老人家對他的恭敬沒有絲毫減少,我們在旁邊都看不下去了,印象深刻。我想,老人家清楚還是禮敬他,有一天這個人真正明白了,就把他的慚愧心、良心給喚醒了。其實我們想一想,面對騙你的人你都恭敬他,不吃虧,禮敬諸佛,這才是德厚,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我們看眾生在大地的上面給它大小便,它沒有生氣,不只沒有生氣,還把它變成肥料,轉成肥料來滋潤其他的生命。我們面對人家的欺騙、侮辱,我們能完全包容,我們能滋養誰?首先我們的小孩就學到了,從來不跟人家計較,你的孩子過去生再有冤親債主,不會衝突,遇到了只是消業障而已,這才是真正立於不敗。你們有沒有見過哪一個人他這一輩子沒有一個冤親債主的、沒有過去生惡緣的?我好像也沒遇過這樣的人。那我們的孩子也是,能夠讓他對惡人也供養、也恭敬、包容、憐憫,量大福大。所以滋潤到下一代,我們這種忍辱的功夫,跟我們有緣的人看到了都會增長他們的善根。
師長他把他的心法,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給我們和盤托出來了,講到廣修供養師長說,人家問他念阿彌陀佛,老人家回答,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師長說到了,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這廣修供養。不是把眾生當作阿彌陀佛,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普賢行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他有佛性,他是阿彌陀佛,所以禮敬,所以稱讚,所以供養。
我們聽到老人家這樣教導,我們惜福的人馬上把這一段納在心田裡面,從此刻開始世界就變了,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自己變了,對方也會感受到自己的變化。人受到人家真誠的禮敬供養,人心都是肉做的,都會有觸動、都會有感動的。所以稱讚如來,師長講的,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假如我們夫妻相處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大家想一想這個關係會不會改善不少。所以普賢行就在當下,不只夫妻關係會改善,五倫關係都會改善。
廣修供養,師長這裡有提到了,你在布施、你在供養,歡歡喜喜供養,你得到的果報非常殊勝;有點心不甘情不願,那果報得的時候也會比較辛苦,確實都是如是因如是果。而我們了解一切都是修因得果,這樣不會去強求什麼,深信因果的人絕不要求、絕不強求。比方說我很希望別人理解我,那要怎麼辦?我們要種理解別人的因,自然得到別人理解的果,不然都向外求就惡性循環,最後還怨天尤人。《了凡四訓》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要從自己修因開始。若不反躬內省,徒向外馳求,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所以向外求著相,生煩惱,反而得不到好的結果,還是要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裡師長有提到了,廣修供養假如是做法布施,三種布施都在其中了,財施、法施、無畏施。假如能供養這部經,可以幫助人這一生脫離三界輪迴,了生死,成佛道,這樣的供養就達到究竟圓滿。你不是幫他一時,也不是幫他一世,你解決了他生生世世的問題。
師長這裡有提到,菩薩可以說自從發了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不再迷惑了。從今而後,念念為一切眾生,心心為弘揚佛法。在這個時代,淨土特別契機;換句話說,一切佛法當中,弘揚淨土能令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得現前的利益。其他法門不是沒有利益,這個利益不是現前的;換句話說,這一生未必能得到利益,而是來生後世,因為現在靠自己的力量要斷見思煩惱幾乎很困難。黃念祖老居士慈悲,特別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修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淨土,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他老人家說不可能。當時候看到這句話特別感動,老人家是為了成就眾生,他很謙退,還說他斗膽的說。這些善知識他點出來,我們現在要這一生得利益、了脫生死,解決輪迴的問題,那只能靠淨土法門。
這裡提到了,你這一生不能了脫生死,來生後世你還是沒有出三界,布施供養都變成福報了。佛門有三世怨,這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了,我們冷靜觀察,享福的人幾個人不墮落?佛門說有二十難,其中有一條,富貴修道難。觀察清楚了,不求世間的福報。真的有福,給眾生享,自己別享,享了會顛倒的。我們看年輕人養尊處優,從小就沒吃過苦,他就很難感受父母他人的恩德。你看享福把福花掉了,很少不造業的。不感恩的話,心念裡面都在造業。所以這十八願裡面講的,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我們所做不求這一生的福報,也不求來生,統統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能這樣修決定跟十八願相應,萬修萬人去,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這裡師長老人家有提到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師長在講經的過程常常會有一些設問,這些都是慈悲為我們問的。比方說,以我們眼前有限的福報、有限的時間,應該如何修福,怎麼來修供養?其實這個供養的範圍非常廣大,只是我們心量太小,而非普賢行。譬如妳在家,妳是一個家庭主婦,妳每天早晨起來,把妳的家庭環境收拾得乾乾淨淨,三餐飯煮得很好,供養妳的父母,這是供養!讓妳一家人吃得很舒服,妳是供養一家人。那家庭主婦也是普賢菩薩,炒菜的時候炒給佛吃,你看禮敬諸佛、廣修供養;看到家裡人有什麼善根、有什麼付出,馬上就稱讚如來。大家想像一下這種家庭氣氛,他們家就變普賢菩薩的道場。然後每一次家裡有什麼情況,是我不對,懺悔業障,都把過失往身上攬,我想下一刻家裡人說沒有沒有沒有,是我們不對。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這裡提到平等心對待一切,不管是家人還是有緣的人。老人家這裡也提到,當時候在居士林他們是平等供養。其實這段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的家庭、團體,在我們所處的地方,真的有機會的時候也可以平等,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我們來供養。當時候我是曾經去參學,真的二十四小時供餐,然後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走進那個念佛堂覺得磁場非常好,晚上的時候,印度人、很多不同種族的人都來吃飯。
第四,「懺悔業障」。這段老人家也講解得非常仔細,也是提醒我們,我們拜過懺了,業障消了沒有?這裡點出來我們不能只有身在那裡拜,心沒有拜,這樣就懺不了業障。首先要搞清楚事、業,事業事業,事是正在造作的時候,造作的結果叫業。事有善惡,所以業也有善惡。造作的工具,身口意。假如是造惡業,那當然有障礙了。首先第一個障礙良心不安,再來這個惡業會結成惡果,我們鐵定要受。
這裡還開解到,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自性的清淨心。《了凡四訓》有講到三輪體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不然我們行善都放在心上,就會想人家稱讚,就會想人家回報,心不清淨了。心淨佛土淨,所以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假如我們還有求別人回報,結果別人不滿我們的願,我們就會埋怨別人,那個心念就開始造業了。障礙自性清淨心、障礙平等心、障礙覺心,這樣我們自性清淨平等覺就不能現前了,所以要修淨業。
這裡師長也讓我們可以自我勘驗,修學的道路上這一點很重要,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就好像我們每一天,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這一天有沒有空過?我這一天有沒有提升?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尤其我們是中年,都感覺到一年好快,二O二一年還有一點陌生,才剛剛熟悉而已,它就走了,現在已經是二O二二年。這一年過去了,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不能稀里糊塗的,不能拿我們法身慧命開玩笑,不能拿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福報開玩笑。
師長這裡說,假如一懺悔,我們這個業障真的消除了,消除的樣子是什麼?心清淨,妄想少、雜念少、煩惱少了。煩惱是貪瞋痴慢,煩惱少了,心清淨了,心裡面豁然有智慧了,遇到事情不容易煩惱,容易想通,知道怎麼去應對了,這是業障懺除的現象。從前對於什麼含含糊糊,都不清楚,現在看東西、聽東西聽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業障懺除的現象。我們要檢查,我們是不是慢慢跟這個相應了。接著怎麼懺?從心地上下功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每天反省,要反省、要檢討今天有哪一些過失。師長這裡又問,我們凡夫真的業障太重,重到什麼程度?怎麼想都想不出我今天有什麼過失,這是業障太重的情況。太重不怕,我們只要肯依教奉行都能突破。
我們對自己的習氣不知道,這也是修行的一個關卡,可以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來反思。尤其蕅益大師講的「淨社銘」,這四條就含攝一切修學的重點,其中是觀心為要,能觀照自己的念頭,就容易察覺自己的過失在哪。我們很可能每一天太急,心比較浮動,一浮動就好像湖面起了波浪,旁邊的樹、花照不清楚了。心得靜下來,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把浮躁定下來。當然在哪裡定下來?講話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太快,凡道字,重且舒;走路的時候,步從容,寬轉彎,勿觸棱。其實我們一天常常會碰到東西,或者要站起來撞到樓梯,我這幾天有幹過,這都是不夠安定,浮躁的現象。比方說吃飯會咬到舌頭,這都是比較躁,才會出這個狀況。什麼時候六塵在給我們說法?每天發生的事情我們能夠反思的話,都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這是提到懺悔業障。師父更具體的講,一天能改一個過失,改上三年,不是聖人也是賢人。大家讀到這段有沒有很受鼓舞?有沒有躍躍欲試的感覺?不過我一看,一天改一個過失也不簡單。沒關係,我一個禮拜改一個過失,一直很努力的來改。比方《弟子規》說「字不敬,心先病」,所以隨時要練恭敬,寫字假如歪七扭八的,心就隨著寫字散亂、歪斜了,就不正了。我現在要改的就是字要寫得好,現在也在練書法,每天練一下,練書法對自己心定下來是很有幫助。也很感謝剛好有人不嫌棄,居然要給我要字,我說現在給不了,我現在好好練一練,有機會再供養。
再來也要提醒自己,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早上一醒過來就把佛珠拿起來,提醒自己,不然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然後還提醒自己不能熬夜。我發現我們做領導的一熬夜,底下的人會跟著熬夜,這個罪過很大;當領導的先早睡,底下的人都能夠早睡。突然覺得位置愈高因果愈重,所以位置愈高不依教奉行,因果背得可重了。都要從這些做起,也請大家監督我。最近有同修一看,好像成德還在線上,趕快該睡覺了。很慚愧,還要大家催促,要趕快把這些改過來。
這裡師長還進一步提到了,真修行在心地不在形式,形式沒有太大關係,心地非常重要。要改心,把惡的心、惡的念頭改成善的,再把善的念頭改成清淨的。所以念佛人是修淨業,不是修善業,因為修善業還在三善道沒出來。心淨則土淨,才能往生,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
我們要了解,我們假如是習氣做主心就不清淨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六度,講到精進說道:「以調伏習氣為精進」,這個開解得太好了。在《菜根譚》有一句話也讓我們印象深刻,「融得性情上偏私」,我們可以消融自己性情上的稜稜角角。不知道有沒有人講過自己你很有性格,假如有的話,我們得要問問自己現在還有沒有性格。尤其假如是父母給我們講,那我們要趕快改,因為一改父母感受最強,我孩子學了佛之後大變活人,父母對佛法就很有信心,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就可以很好介紹給父母了。而且父母是最了解我們的,所以他擔心我們的地方趕快要把它改掉,這是真正把孝心提起來了。我們這麼大了還讓父母操我們的心,慚愧,孝親尊師開發我們的性德。所以「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本來家裡親屬之間有一些誤會、衝突,透過你化解掉了,這才是真學問,「便是一大經綸」。所以我們一定是調伏習氣,才可以去化解家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這些話都可以勘驗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實的功夫,不是在外相上我吃素十年了,我學佛二十年,那都是外相的形式而已,放下才是我們真正的功夫所在。
接著講到了,普賢行主要是這四個綱領,後面是附帶的,因為菩薩不但要自己成就,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所以後面的願接著是「隨喜功德」,去掉嫉妒心。我們容易用自己跟人家比,就容易產生嫉妒心;我們拿著家裡人去跟人家比,就會有控制要求,甚至就比較苛刻了。所以攀比心要不得,我們還是要禮敬每個家人,您拿家裡人去比來比去,人家很不舒服,信心很受打擊。
我自己小時候貪玩,成績都是不怎麼樣,我母親從來沒有把我拿去跟別人比。假如我從小就比的話,我這個自卑感會很重,長得又瘦又矮,成績又不怎麼樣。我當時候好像初中了身高還很矮,然後還常常跟我媽媽說:「媽,我不會像妳一樣矮吧?」我父親比較高,我母親相對沒有那麼高。現在想一想很罪過,在那裡跟母親說的時候給母親多大的壓力,但是我母親從來不會拿我去跟別人攀比。
這個是剛好談到嫉妒心,我們聯想到不要有攀比的心。而且隨喜功德,我們真的有能力,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毫無保留去幫助。毫無保留也是菩提道上考題之一,現在先跟大家洩題一下,因為修行最重要的先把我放下,你還有保留,那還是有我在起作用。但是不是叫大家壯烈犧牲,不要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而且師長說隨喜功德都是陰德,甚至於功德會超過做善事的人,因為他做了有人讚歎、有人表揚,這就變成陽德了,我們都是陰德。
再來,「請轉法輪」。師長在這裡有提到,因為只有佛法、覺悟的法能幫助一個人現前這一生得到幸福快樂。別人肚子餓你給他一餐飯,他是一時解了他的痛苦,但是假如這個人要幸福快樂,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遇過哪個人幸福快樂,然後他沒有學正法?我想沒了。這個世間他再大富大貴,他都有他的煩惱痛苦,除非他真正明理了,理得心安。所以只有法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快樂。你說哪一個家庭沒有正法然後他家庭美滿?我覺得也很難。而且他還事業順利,都不容易,都要有法他才能達得到。甚至於是還有更殊勝的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剛剛講的那些只是這一世得到的利益,但是問題是假如沒有了生死出三界,還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談到這裡,就想到《普賢行願品》裡面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尤其《金剛經》裡面好幾次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畢竟是有量的財物,但是財物不能了生死,可是四句偈可能就幫助一個人了脫生死作佛了,這是很難比的,所以法供養為最。但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一定要有人發心去請他,這是請轉法輪。
這裡師長說了,我們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想報佛恩,報佛恩怎麼報法?不是說供一點水果、香花,給佛菩薩磕頭,這樣就報恩了嗎?師長說的,佛菩薩不希罕這些供養,佛菩薩的願心就是希望把他的教誨能夠廣泛、普遍傳播給一切大眾。我們念到這裡就想到《無量壽經》了,佛陀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告訴與會的兩萬人,但是後面交代什麼?「付囑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因為諸佛菩薩同體大悲,他們不忍眾生墮落,所以我們能幫助眾生,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我們要報佛菩薩、報師長的恩,就是這裡教導的,把佛菩薩教誨普遍傳播給一切大眾,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都能明白佛法,都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佛的心願。因此請法師大德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是第一大福報。而且受益的人可能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受益了,他自己生生世世也受益。
師長這裡也講到我們要請轉法輪,也可以一起發心來做。現在透過多媒體、網路,現在要請轉法輪也不是太難,一個ZOOM號就可以起作用,而且還可以無遠弗屆,全世界各地的都可以來參加,這也是科技的好處。師長這裡還講到說,最好有一個無線電發射台。這是一九九四年講的,後來也實現了。這裡也體現老人家他弘法很活潑,不死板,都走在時代的尖端,都很現代化,這也是我們的學處。
第七,「請佛住世」,這也很重要。師長點出來了,有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滅度之後沒聽說過。其實很多道理我們可以回到自己身上體會就深了,我們現在是一天不聽經煩惱就起伏了,伏不住了。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功夫還可以撐三天,我的功夫撐不了三天,所以一有空不念佛、不聽經、不讀經就打妄想。薰習之力相當重要,一定要薰,而且天天不中斷。師長這裡舉到了,古來祖師他一生不離開這個道場,成就的人很多。還給我們具體舉了李炳南老師的例子,在台中三十八年,從來沒有在台中以外的地方住過,哪怕去講課,當天就回來。保守估計,成就的學生往生作佛的超過五百人,成就相當的高。
我們看到請佛住世的重要,回到我們當前,弘法人才的培養重要,他才能長期宣講,長期護念一方的大眾。我們現在聽老法師講經的人很多,但是得力的不是太多,所以這弘法人才要能夠把師長的教誨自己落實,然後自己有心得,可以在一方護念大家去落實老法師的教誨,他就變成教練一樣,「為教菩薩,作阿闍黎」。這個我們第四集也有提到,「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他常習相應無邊諸行,他就能把《無量壽經》、能把師長的教誨自己去落實,他自然能夠去引導別人怎麼落實老法師、落實《無量壽經》的經教。所以培養弘法人才很重要,甚至於是能夠請自己出來。師長曾經也開解,成德聽過不止一次,請佛住世首先要請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我自己好好落實,我就能護念這麼多、這麼有福報遇到師長教誨的人,不然看到他們不得力自己也覺得很擔心,那就不如自己好好來帶頭。
甚至於是假如我們請不到弘法的老師,其實我們現在可以請光碟。就像我們現在請不到老法師來講,我們一起來學習,大家善友為依,依眾靠眾,用光碟來共修,這效果也是會很好,但不能間斷,一間斷效果就會往後退。我們常常都說小朋友,五加二等於多少?在學校五天,禮拜六、禮拜天回去了,五加二等於零。不要說小朋友,我們現在都不能看外面,曾經師長有講,辦七天大學佛學講座,結果看一場電影就回去了。我們說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要護好自己,護好跟我們有緣的同參道友該怎麼做,我們得要就事論事,不薰會退的。
我們下禮拜二是大年初二,我們下一次見面是不是大年初二?
曾居士:報告法師,是大年初一,二月一日。
成德法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我們還是不停,課不停,但是你假如家裡有法會可以開,你就不要來了,你趕快去廣修供養,平等平等,因為學了就是要落實。但是我們表一個法,年初一也不停,我們還是要保持薰習。
這裡也提到,可以禮請出家、在家善知識,有修有學,現在要有證比較難。而有修有學最重要是他的知見要正確,不能偏,他一定要守住老法師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這裡師長也提到了,接下來是「常隨佛學」,代表我們學佛,佛才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才是我們修行的榜樣。而我們之所以仰慕師長,是老人家把佛法,尤其大乘佛法,《華嚴經》、《無量壽經》的教誨,他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學習,都是以佛為標準的,沒有降低標準。師長有說,同修當中對我很尊敬、很仰慕的要拜我做老師,這是感情作用,我們跟善知識學習不能用情執。大家聽這一段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假如有失望的感覺就是感情起作用了。你看師長說的,你為什麼不拜阿彌陀佛做老師?做彌陀弟子,常隨佛學!我是以阿彌陀佛做老師,你也以阿彌陀佛做老師,我們是同學!當然師長也是很謙虛。但是師長指導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我們就要照做,時時《無量壽經》怎麼教的,我們就怎麼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每天展開經本讀誦《無量壽經》,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阿彌陀佛的開示。
每一天讀誦,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讀誦,天天都有悟處。讀一遍,明白一些,這就是受用,佛的意思懂了。懂了之後我就照做,天天有悟處;換句話說,佛天天給我們開示。你說我每天念這個經佛又沒有看到,你錯了,剛才跟你講了,你用真誠、清淨、恭敬心,佛在這裡加持,佛光在照你;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你,一切諸佛都加持你,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我們第四集說的「昇灌頂階」,念一遍諸佛菩薩給你灌頂一次,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天天有悟處,所以你會法喜充滿。
我們讀到這裡確實是可以法喜充滿,假如我們現在還沒有很法喜充滿,可能我們念的時候不夠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我們安在善知識的教導,善知識教我們以阿彌陀佛為師,我們就以阿彌陀佛為師。成德真的在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師父開解得很具體,趕快去做。比方去學校教書了,就可以具足無量行願,行,六度;願,普賢十願,把它用在自己教小朋友上面。所以生活得很充實、很愉快,也沒想說會去跟在老人家身邊做事。自然有安排,自己落實到哪,覺得我們面對的小孩一年不如一年,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已,自己看到這個現象也不能坐視不管,所以好好去推展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但自己也缺,所以先去補習,就到澳洲淨宗學院去補習。後來緣分也很巧,就接上去推廣傳統文化了,就有機會可以親近老人家。所以不是感情作用,是先想著怎麼落實經教,是先想著現在眾生需要什麼,自然那個因緣就會接上了。
成德當時候就是看到印光祖師講世有大儒才有高僧,這句話對我印象很深,當然不是原話,那個義理是這樣,大乘佛法一定要有儒家為基礎。雖然自己儒家沒什麼根基,但是因為有這個認知,所以會覺得推展儒家經典重要,推展《弟子規》重要。也不是我的智慧可以判斷的,《弟子規》都是老和尚強調的經典,就是扎三根,因為善知識都會看我們的根基來開法藥,常以法藥救療三苦。你看老和尚都把《無量壽經》給我們演出來了,我們自己要會觀察,進而會效法。我們在這裡也隨喜,我們有同修也是一三五都讀《無量壽經》,這特別難得。看他們現在臉上都放光,這是因為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的效果。
再來「恆順眾生」。這裡提到眾生的習氣不相同,根性不一樣,我們都要懂得恆順。師長在這一段提到了,修普賢菩薩十大綱領完成《無量壽經》的總綱領,《無量壽經》的總綱領是清淨平等覺。這裡師長有提到了,這一部經是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的寶藏,得來不容易,我們確實是有很大很大的福報,我們這一生當中才遇到。《無量壽經》也告訴我們,「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而且這個唯一真傳也不是老人家這麼說的,善導大師,這是阿彌陀佛再來,善導大師說的,「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那為什麼還講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是最直截了當的,他不能接受,諸佛會善巧再給他講其他的法門。
這裡提到了,果然能夠聽懂,能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再搞輪迴,不再做凡夫。我們遇到這部經了,普賢行就是整部經的綱領。眾生要恆順,也就是說在一切人事環境、有情眾生這些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是會修的人,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修清淨平等。看不順眼的,慢慢練習看順眼,這叫修行。有沒有哪一個同修聽了這一集,然後練習,本來看不順眼的,這幾天練習怎麼把它看順眼?曾居士有請。
曾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師兄們好。弟子就先拋磚引玉,正好看到這段最後一句話,剛才師父您講的對眾生要恆順,弟子就覺得師父說的特別對。剛開始您就說了,我們現在大部分是在家的,在家的首先就是家庭關係很重要。可能距離遠的人我們還能夠看順眼,但是很多時候是常常對於我們自己身邊的人這個坎兒就過不去,就像師父您說的。對於弟子來講就是自己的先生,確實好像就是對自己一個關口。
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最近幾年,弟子由於參加了我們學會護法的工作,覺得心量比以前擴大了,對於離我們距離遠的人,弟子覺得好像能夠做到《無量壽經》中說的愛人如己,但是對於自己的先生,有時候回光返照,把距離拉近,想到自己的家庭,我怎麼覺得對他就沒有這種愛人如己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培養不起來。弟子也是常常反省,後來想沒辦法,就下猛藥。法師以前也經常在開示中提到,要我們想自己跟眾生是一體,這一體的感覺弟子自己也是觀想不好,後來就想有稱讚如來、禮敬諸佛,弟子就想要不然把自己的先生想像成,從理上是說得通的,都跟我們一樣是阿彌陀佛的本性,自性是一樣的,然後弟子就想把他想像成阿彌陀佛,或者把他想像成佛菩薩,覺得有一點點效果。弟子常常的操作就是,譬如說在先生快下班回來之前,就觀想我先生頭上好像有佛菩薩的光環,光環籠罩著。因為我先生平時不是那麼心平氣和,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有一些情緒上巨大的反應,弟子就是觀想他面帶笑容,頭上佛菩薩的光環。
差不多就幾天的時間,覺得真的不一樣了。因為每次我先生下班回家的時候,弟子就會覺得家裡氣氛特別緊張,平時的時候就感覺要下班了,我就說要回來了,我就很緊張,就是好像已經落下印象了,就怕他回家情緒不好、我冒犯到他什麼的。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想,好像真的是心念,是因為我自己沒有這種負面的印象,還是說這個起作用,我就發現每次看他回家開門的一瞬間,我覺得特別親切,就覺得他面帶笑容那個感覺,確實久而久之就發現我先生的性格變得平和了,也喜歡面帶笑容。
但是也確實是有翻車的時候。剛剛法師您提到說,就最近這一週發生過一個事情,您不是說撞到樓梯嘛,在這一週的時候弟子的先生也是,大早上,他在樓下喊快點下來,我們還沒起床,然後他就說闖禍了。我說發生什麼了?一看我們家的牆噴的全是墨汁,就是我女兒寫書法那一瓶墨全噴牆上了,墨汁灑了一地。我先生就說闖禍了,我說怎麼回事?但是他也是好心,我們家那佛堂,他每天早上起來習慣拜佛,退出來,一下沒退好撞到樓梯上,正好樓梯腳下有一個墨汁,是我女兒放的。這墨汁巧不巧就翻到樓梯上,正好撞到牆上,整個地上全是。我說哎呀,當時其實弟子聽到我先生說他闖禍了還非常高興,就覺得還不錯,真的知道自己承認錯誤了,剛要表揚。這個時候我先生就說,「為什麼要把墨汁放在樓梯上?這是誰弄的?」又開始埋怨。當時弟子的心情一下由一種喜悅就逆轉,就變到了一種落印象,一下就煩惱了,就覺得怎麼又這樣了?然後弟子就沒說話,我說你早上起來趕緊忙你的,我就在那擦。我先生一直就在那說,誰能把墨汁放那兒。真的當時弟子脾氣就差一點沒壓住,然後就跟我先生發生了幾句口角,我先生就上班走了。
出門之後弟子在懺悔,覺得就發生了這個,像法師您說的,第一個本來想稱讚如來,沒成,然後變成了懺悔業障。這一白天弟子就在擦地上的墨汁,然後看見牆上噴的墨,當時心情很不好,就覺得怎麼能是這個樣子。但是後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消業障,一直在擦,擦了一上午,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弟子的心情就轉變了,突然覺得真的是自己不好,我不應該有這樣的心念,應該懺悔,就一直在念佛號。再後來我就發現心態變了,因為當時弟子把地上擦得特別乾淨,幾乎用了三個小時時間,一直在擦,那個墨怎麼擦都擦不淨,但是那個牆是擦不掉了。之前本來弟子看那個牆特別的煩躁,但是後來突然心態變了,覺得這也不錯,看著也像一幅水墨潑畫一樣,牆上來點也可以接受。後來弟子又把家裡重新擦了一遍,甚至把先生的鞋都刷了,這是上午。
後來下午,我覺得還真的是佛力加持,可能因為一直就在懺悔,就覺得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內心造的,為什麼觀想了這麼長時間到最後還是翻車了,還是跟先生發生了一點點口角,讓先生這麼不高興?後來下午我先生主動給我打電話聊了一會兒,他沒有提這個事,但是我也沒有提什麼。晚上回家的時候,他一進門一看見我把他的拖鞋都擦了(因為它沾的全是墨汁),他主動說辛苦妳了。確實聽了也挺高興的,很少讚揚弟子。就說辛苦你了,然後說妳太能幹了,這是我不好,我應該懺悔自己。我聽了之後我就覺得差點熱淚盈眶,在過去我先生很少這麼誇讚自己,而且是一股腦的說了好多好聽的話。當然弟子也是懺悔,就說我早上不應該跟你發脾氣怎麼怎麼樣的。
通過那一天就覺得弟子的心情像過山車一樣,這個心態,一切境界真的是唯心造。同樣一個事情,譬如說同樣牆上那些黑點,到現在我們家還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看著怎麼都難受,怎麼這麼煩、這麼難看,但是心情好,無所謂,就像一幅水墨畫一樣,挺天然,也接受了。譬如說看我先生,真的是當時有脾氣的時候,就聯想起過去各種負面的信息,但是真的是懺悔之後,就覺得一切好像失憶了一樣,把他一切的那些都忘了,覺得他真的很好,好像恢復我又可以很順利的觀想出他面帶微笑、頭上放光的那種樣子。
所以也是跟法師和師兄們分享一點,真的是覺得就像法師常常教導我們的,一切境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變現的,那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和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其實全是在我們的自心,都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也都是我們的心來引導的。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曾居士,她跟我們分享,讓我們體會確實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體會是很難得的。再來,以定慧力降伏魔怨,魔裡面貪瞋痴慢是煩惱魔,不能讓它做主。洗濯垢污,顯明清白,不能落另一半這些不好的印象,都要把它去掉,不能用分別執著,我們要捨識用根,不能見人家的這些不好的相,要見人家的性,本性。這也很真實,何處是道場?每天發生的事就是道場。要不被境轉,就能轉境,我們心念一轉好了,對方也是就感受到了。其實說實在的人都有良心的,他發完牢騷之後也會有一點不好意思,結果回來看妳還擦得那麼乾淨,人跟人就是互相影響的。
恆順這個「順」字很重要,我們看孝順,要順父母,假如孝順父母的柔軟心能夠用在對一切眾生,這就是跟普賢行相應了。所以我們心地要很柔軟,不能用道理去壓人,要恆順眾生,順勢而為。還要調劑人情,先要顧及到別人的感受,甚至是要先美其長,你要去提醒一個人,也要順著人心,你先肯定,待其心喜。因為人家幹了老半天,你還沒肯定就先批評了,不舒服是自然的。所以要提醒人的時候要先美其長,待其心喜,則善言易入。所以恆順當中也要了解人情事理,我們假如不了解人情事理,往往會覺得我都是好意,怎麼對方不接受?這個時候還得反求諸己,可能我們對人心的體恤還不夠。
最後「普皆迴向」,最主要的是心量。普賢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是普;能夠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賢,最後三願也體現出菩薩的名號。而且普皆迴向當中師長有提到了,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講,「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句話很重要,普賢十願到什麼時候才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為什麼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原因說出來了。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十大願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修行,他還感覺他這個願沒有得到圓滿,還有欠缺。所以顯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可見得西方淨土是無比的殊勝,連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所以有祖師說《法華》、《華嚴》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這都是有出處的。而且《華嚴》、《法華》那個都要上根的人才修得了的,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要肯修的,萬修都可以萬人去,不難。
師長這段話也讓我們想到,他老人家是學《華嚴》,最後有一天想他最佩服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學什麼的,後來一思惟,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師長有提到,什麼叫師承?就是老師曾經走過的彎路絕不讓後面的學生走,這叫師承。這句話很重要,不然我們修學又有執著,老和尚以前學過什麼我也要跟著學,那就是一種執著。所以師長說,師承就是繞那一個彎不要讓學生再繞了,直截了當,都是希望我們學生能夠超過他,所以每一次講都是和盤托出的。
普賢菩薩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一段師長也提到,很可能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來的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再來的。因為第三十六願,「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所以很可能這一次跟釋迦牟尼佛來的都是清淨海會眾菩薩來配合的。為誰配合?為自己配合的,千佛來擁戴,這麼多佛菩薩來我們不能糟蹋。
後面進入另外一句經文: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裡師長也說了,說到六度。這六條大家都相當熟悉,但是它的精義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每個人會念不會修,這很可惜。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義,知道怎麼個修法。所謂修法是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
這裡又提到了你在家裡為一家人服務,在家就是行菩薩道了,那就是菩薩太太、菩薩媽媽、菩薩女兒,都是行菩薩道。你假如布施裡面帶著煩惱,那你將來的果報就不自在了。
這裡師長說了,天天、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修布施,都在修供養;可惜你沒有這個觀念,你在那裡造業,這樣多可惜!念頭一轉,那個業就變成布施供養,就變成菩薩業。所以六道凡夫業一轉變就成了菩薩業,淨業。學佛要會轉,這句很重要,轉境界;沒有轉工作,沒有轉事相,不是轉外在的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把念頭轉了,那你就非常快樂。而且我們是效法普賢行無有疲厭,為什麼?因為法喜充滿,就不會疲厭。這是講布施,諸位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然後天天都在做。我們要轉凡成聖,什麼時候轉?right now。從前我們是凡夫,感覺到我的辛苦都是為了別人,別人還不領情,做得怨聲載道,心裡不平;念頭一轉,心平了、快樂了,心裡一快樂就健康、就長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這是從布施,當然延伸到其他的五度都還是很重要。
持戒,做事有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方法,要遵守。比方說我們從《弟子規》裡面選了「七個及時」,那個都是做事的方法,我們沒有照著做很可能就失禮了,或者領導、同事覺得不被尊重了,這就會失人和了。這「七個及時」再請有的同修幫我們發到群裡面去,這都是做事的方法。我們佛弟子在世間跟人相處做事情,可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做事犯的錯人家世間人都不會犯,反而我們在犯,我們都犯低級錯誤。學佛佛是覺,應該我們做事會做得比人家好。所以一定要守規矩,不然人家說學佛的人反而犯的錯都很誇張,這樣就讓人家不愛樂佛法了。所以還是要持戒、要守法。
再來,忍辱。大事情要有大的忍耐,小事要有小的忍耐,不然事就做不成了。這裡還提到,要知道機緣什麼時候成熟,不要操之過急。這個是忍辱,接著能忍辱,心慢慢定下來,才能精進、禪定,然後定到一定程度可以開般若智慧。定是三昧,是正常的享受。
六度在哪裡?跟大家舉個例子,比方說開車是不是六度?開車的時候內財布施,服務人家。第二,開得很穩,不然坐在車上的人都被你嚇壞了。我曾經遇過有人開車,坐在車上的人鐵定要有人吐。為什麼?他踩剎車踩得太猛,所以很多比較容易暈車的人遇到他就沒轍了。開車的時候是三種布施都有,你開的時候是個好榜樣,就是法布施;第二持戒,你開車的時候守規矩是持戒;第三,開車遇到塞車的時候脾氣都很好,這叫忍辱,遇到人家超你車了你也不會不高興,像我父親他的一句話我一生都不會忘,他看別人超他的車,「快也沒快那五分鐘」,這是忍辱;愈開技術愈好叫精進;開的時候很安定,心都不會散亂,禪定;開車都明明白白知道在修行,這就是有智慧,所以開車是六度。
到廚房去煮一餐飯也是六度,布施;再來煮飯也要有章法,不然你煮完飯之後廚房像打過仗一樣,這一點要問蔡大廚,我有觀察過,他煮完都收得挺好,難怪說廚房管得好可以當將軍,還是有道理的;煮的時候,忍辱,有時候裡面又熱又有煙,要耐得下性子,忍辱;愈煮愈好,精進,這個愈煮愈好有機會再請我們董老師分享,她全家被她的廚藝慢慢攝受了,慢慢吃素了,這是精進;你煮的時候都很定,邊煮邊念佛,心也不散亂,也不會胡思亂想。
所以六度在開車的時候是六度,在煮飯的時候也是六度,甚至於你在跟孩子講話的時候都是六度,都沒有離開。師長這裡說了,把這六條綱領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家庭事業上,這是活的東西,不是死的。佛經如果學得沒有用處,誰學它?它的好處就是學了馬上就管用,用上了立刻就得效果,真的是快速,馬上就見效。我們自己也要展現出來。
後面『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師長這裡講,「一切功德法」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我們去落實,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具足無量行願』,這是性德。安住一切功德法,我們好好去落實、去修,這些性德都能夠顯。其實不止這部經是一切功德法,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六字統攝萬法。而且念這一句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念整個法界,一點都沒有漏掉,這是佛號的殊勝。接下來: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遊步十方』就是好好的去推廣。我沒有逼大家,因為《無量壽經》說「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假如希望被阿彌陀佛點讚的話,現在就要「遊步十方」,就是好好的去推廣。而且要『行權方便』,要用善巧方便。這裡提到了,他現在不能接受,不妨用其他的法門來誘導他,最後回過頭來就入這個法門。都要有善巧方便,不能強人所難。而且我們要記住《禮記.學記》講的,「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人家;「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不要去否定他;「開而弗達」,啟發他,不是硬灌輸給人家,這些都是善巧方便。
『入佛法藏』就是入一乘大法。《無量壽經》就是一乘大法,他能入了他就能『究竟彼岸』。師長這裡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這個法門的修持方法。而且我們真的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清淨平等覺,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麼念佛,蕅益大師說的,善根福德頓同諸佛。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我們真的這麼念,善根福德當下就跟佛沒有兩樣。
這裡師長也提醒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很多,為什麼不相應?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修學總要把原因找出來,一切都不離因果,我們不能結果不是很好,然後就心情不好了,或者就退縮了,或者就打迷糊仗了,這樣都不妥當,修行人要很真實面對境界,去把原因找到。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的心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我們把六度十願統統都忘掉了,所以雖然念,念得不相應,念得不得力。今天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從前不相應的那些毛病統統改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的念佛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定得到快樂、得到幸福、得到美滿,得到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一念都是佛光注照,稱名即是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這裡點出來,我們要把不相應的那些毛病統統把它改過來。
這一段我們接下來七天在這裡用功夫,看看這些毛病,因為它本來就沒有,不覺本無,我們肯把它放下了,會很快的感覺到念佛確實相應,不一樣。我們到時候下個禮拜再請諸位仁者來分享念得相應的感受。
時間差不多了,第四集: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是談到八相成道,一開始也是展現這些菩薩都是普賢行,都可以三十二應身來度眾生,是舉以佛身為一個例子。
因為我念了一下就代表我們進入第四集,下一次不好意思我的速度再快一點,再快一點,這樣不會落下太多。不好意思,時間我們有一點太晚了,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