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2/5/31  加拿大多倫多  檔名:55-233-0019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吉祥,阿彌陀佛。

  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學習「德遵普賢第二」這一品,尤其我們這一二節課學習到的,都是與會的菩薩他們利益眾生的德行,「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都是利益眾生的德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上一次探討到這裡。

  我們這一次學習重視在學的每一句能不能把它學明白,進一步能不能把這一句落實。修學能不能得力的關鍵在解行要相應,就像《弟子規》,我們也不能小看這部經典,它提醒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只是有學文、有解,這樣會「長浮華,成何人」。在祖師當中提醒我們,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增長傲慢。解跟行相應非常非常的關鍵,所以我們重視每一句學完之後,我們觀照自己有沒有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最近我們楊醫師有跟大眾分享了一個主題,是有關憂鬱症的主題。我們學到這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真的要受持這一句。尤其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我們這顆慈悲心不能提起,受持不了大乘佛法。我們看到這句,能不能去感受到親人現在的苦在哪裡,這是離我們最近的眾生;朋友的苦在哪,現在社會大眾的苦在哪裡,我們能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家裡假如有一個親人得憂鬱症,不只他痛苦,全家都很辛苦,甚至於不知所措,甚至於父母幾天頭髮都白了都有可能。我們能感受到那個苦,我們就不會視而不見。楊醫師也是透過自己家人有這個情況,其實他的孩子很快就轉過來,但是他透過自己孩子,他去體會到現在有多少家庭有這個問題,所以他也花很大的時間,從醫學的角度、從佛法的角度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來透過這個講題,把他所積累的、經歷的統統供養給大眾。這叫轉經典,這句經就是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最近是不是更能體會到別人的苦?這一句我們才有學進去。有沒有跟親戚朋友一談話都很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些經句都是相應的。我們看到大眾所提出來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家庭裡面的問題,甚至更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都要能體會到,我們看下一句經文裡面就提到了,「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要主動去幫助他們,不是被動的。當然我們看這句經文前面有說到「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就是提醒我們不要被境界轉,在境界當中做得了主。不能要去幫別人,人家不是很能接受火氣就上來了,那就被人家轉了。

  上一次我們有提到蓮池大師的一段法語「正好念佛」,面對順境逆境、有錢沒錢、有子嗣沒子嗣、身體健康不健康都不罣礙,都是正好念佛。「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我們統統淨土為歸,不管遇到任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提醒我趕快念佛,任何境界都是提醒我們求生淨土,你就不會被它影響起煩惱。像今天多倫多天氣很熱,流了不少汗,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成德前幾天在溫哥華,大家可以看得到,我是包得緊緊的,因為那都是早上五點,比較早。結果不知道變化這麼快,我帶的都是冬天的衣服,到了這裡變夏天,沒衣服可以換。所以還是到極樂世界比較自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去哪,於一念頃遍遊十方佛國。所以在那裡等車子的時候也不要生氣,邊等就是提醒我一定要往生,才能有神足通。統統在提醒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在其間就不會生煩惱了。

  自己不被境界轉,常保一個歡喜心、平常心,這個人順境、逆境都不生氣,你的親戚朋友會很好奇,他可能就會來跟你請教。現在這個社會,個人心有千千結,包含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假如沒有學進去,本來的執著沒有去掉,學了佛之後還增加了新的執著,所以有可能他眉頭深鎖不會輸給沒學佛的人。個人心有千千結,家庭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假如你跟你的家庭都是笑容滿面、家庭和合,我看就會有人來請教你。假如還沒有人來請教我們,我們要反省反省,可能我們沒有展現法喜給人家看。

  那天遇到一個同修,他說他們有一個學佛的團體,有一些新來學的人,這些新的同修家庭滿和樂的,結果進來學佛一看,我們這些已經學很久的家裡面都衝突、不和,後來他們不敢學了,說學佛都學成這樣,那我們別學了。後來這個朋友他提了一點,他說因為我們學忽略了敦倫盡分。大乘佛法要廣度眾生,他要建立在世間倫常的基礎上,不然他沒有辦法教化大眾的。就像《大學》告訴我們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社會大眾沒有辦法認可的。他這個領會說實在的,祖師有沒有提醒過我們?有,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提了好多遍,尤其對在家人,提醒要敦倫盡分。李炳南老師又怕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提醒「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代表修行不能忘了菩提心,「要在行解相應」,又把行調到解前面去了。你看這些祖師都提醒我們重點,我們不能挑著學,一而再、再而三提醒的重點我們得重視下來。

  師長提到,只要我們能做得了主宰,不必離開社會,不必離開大眾。做得了主,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就在這個社會裡面成就自己的道業,堅定自己的信願持名。這一句「堅定自己的信願持名」,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你接觸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都跟求生淨土聯結了,它都在提醒我們信願持名。吃飯的時候,「哎呀,吃飯真麻煩」。一天吃兩餐、三餐吃下來要花多少時間?一二個小時跑不掉。所以吃飯的時候感恩心吃,不能失了菩提心。吃飯的時候提醒自己,吃飯真不容易、真辛苦,往生就不用吃飯。洗澡,洗澡也用菩提心洗,「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我一定要換一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換一個跟阿彌陀佛一樣的身體。我們在這些境緣當中都是念求生淨土,沒有忘失菩提心。所以下一次我們不管是遇到什麼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要提醒自己是來提醒我求生淨土的。轉個念,可能當下很煩惱就變成菩提心,因為它在勸我不要留戀世間,要求生淨土。

  事實上我們修行要了解境界沒有問題,境界沒有障礙。所以《華嚴》也在給我們彰顯這個真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陀都在給我們表演,他遇到忍辱仙人,對世間人來講那是晴天霹靂的境界,但是他老人家變成快速提升的增上緣,沒有障礙。這一點師長老人家也表演給我們看。看得懂是善根,肯效法是福德。明明境界就是事事無礙,我們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師長的墨寶寫了四句:「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我們這一品經快結束了,我們待會結束,假如大家現在遇到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還是卡得很厲害,而且卡了一二個月,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真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我們最近在探討這個主題。其實就是一個念頭,能轉得過來,煩惱就是菩提,危機就是轉機。師父講經的時候常說「你會麼?」會不會轉念。

  比方說一提到家庭,「哎呀」,就在那搖頭。轉個念,家庭就是道場,每個家人都是來成就我的。你一下轉個念就變善財童子了,善財童子每遇到一個人、一個境他就提升上去了。所以家庭是道場、團體是道場,那就是在社會裡面成就自己的道業。

  六祖大師提醒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沒法修了。實在講根本沒有世出世法,只有覺迷。覺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華嚴經》《無量壽經》也都變成世間法,因為貪著了。比方說我們講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是《無量壽經》的經句,可是我們假如本來性格就衝動,看到這一句更衝,作不請之友,衝啊,然後都把人家嚇壞了,「那個念佛的又來了,我們先走了」,太攀緣,給人家壓力了。所以師長提醒我們,佛法是教我們放下貪、放下習氣,不是換對象繼續貪,不是換對象習氣更增長。比方說本來就衝動的人,你不能換對象更衝動。觀心為要,修行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要時時觀照念頭。在境界當中要覺,覺會看到自己的心對不對,覺會感受到別人的心,我現在講能感覺到他有壓力了,不能攀緣。覺性是本有的,可是我們只要一有執著點,覺性就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修行要改性格。

  大家看我的身材應該看得出我的性格,以打籃球來講我適合打前鋒,都衝在前面,講話都很快、很著急,小時候,甚至於十幾歲了,磕磕碰碰很多,心浮躁,常常就會撞到東、撞到西。修行人不能小看每天發生的事情,那都是我們心在起作用。很幸運遇到師長老人家,聽他老人家講經,一開始的時候覺得挺慢的,聽的時候心臟都有點加速,但是覺得老人家講得很有道理,還是很想聽,慢慢聽多了這個速度慢慢熟悉了,反而在他老人家的音聲當中急的心比較緩下來了。所以說話也是修行。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說話也是修行,每一個動作都是修行,全修在性,藉由一言一行都是來修這顆心。「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也是調這個浮躁的心。連走路也是修行,一步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步從容,走路不要著急,這都是在修身、修心。古人這句話我們不能忽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心定得下來才不會被境界轉,不然現在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是比較著急的,你自己沒有觀照自己,很容易就被整個社會的氛圍影響,也跟著著急起來了。

  以前聽師長講,他當時候剛出家在臨濟寺,他在那裡掃地,來了幾個大學生,而且是台灣大學的。師長看他們在那裡言談說,「沒有受過教育」。這個故事聽過了,後來讀《聖學根之根》讀了第一句話,「一切言動,都要安詳」。你看人家鳥叫聲都這麼安詳,比我們人安詳多了。多聽聽大自然的鳥聲、水聲,心就容易靜下來。哇,這個鳥也太會配合了。親仁三帖,親仁,其中一個接近大自然也是親仁。看到《聖學根之根》第一句,反省自己沒有受過教育。「一切言動,都要安詳」,也想我假如這句沒做到,就是《聖學根之根》第一句都還沒扎根。「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現在每一天有沒有差錯的事情?有沒有從這個差錯的事當中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能慌、不能緊張?歷事練心,心有沒有從每天發生的事裡面更能反省、更能覺照?修行人警覺性要高,不能每天過去了稀里糊塗的,有沒有愈來愈不煩躁?有沒有愈來愈有定力?有沒有心地愈來愈柔軟?修行就是修心,心在何處?心在我們每天人與人的作用上,講話有沒有愈來愈定,有沒有愈能替人考慮、設想,有沒有愈真誠,有沒有愈清淨,有沒有愈平等、愈理智、愈正覺、愈慈悲替人想。

  其實覺性是本有的,主要是它有障礙,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法是內學,是向內,我們看到我們有哪一些執著點要把它放下。就像我們看到這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那就是要去幫助他人,不能衝動,幫助他人也要因緣成熟,不能學了這一句另外一句忘了,作不請之友學成攀緣了,那也不對,佛法是圓的。幫人要他信任我們,這是前提。君子信而後諫,他信任你你才好勸諫他。我們今天要想想,親戚朋友信任我了沒有?我確實想利益他,但是我確實很冷靜,不是衝動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他要信任我我才好勸他,信任是先,勸他是後。

  《大學》那一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經句裡面都有知所先後,「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尤其我們要勸人家改掉壞習慣,比方我要勸他,「你脾氣不要那麼大了」,那鐵定他要覺得我脾氣很好;假如他也覺得我脾氣不好,我一要勸他,他心裡很自然就牴觸,他一聽,「你還講我,我沒說你已經很好了,你還講我!」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你真的有利眾的心,你那個心很強,有一種願力在,你就很願意改自己。為什麼叫「為母則強」?因為她那個我要去利益我的孩子的心很強,所以本來弱不禁風,一下子變成大力士,她那個也是念頭。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真正有利眾的心,他改自己個性的力道就會很強。而且縱使別人信任他,他的言語、他的做法也是常存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像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提到,你真正心念都能保持正念,身體會愈來愈好。因為物質是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物質是精神念頭變現的,念頭好了怎麼可能身體不好?理上是這麼講,結果師長老人家一看到好的醫生來了,當時候成德還沒出家,「去把蔡老師找來」。老和尚很有人情味的,他對自己嚴以律己,他對別人是寬以待人。所以我們學老人家,老人家理講得很透徹,他理是嚴以律己,但是他寬以待人。他持戒很嚴,持自己的心地戒。你看他老人家非常溫和,一切眾生親近如沐春風,他就是寬以待人,但是他對自己很嚴格的,每一次有來賓來了都是要交代,人家的背景是什麼,他都要了解,他都要做準備的,「禮敬諸佛」,對人都很恭敬,不輕後學。所以忠恕存心重要。我們是很冷靜的面對因緣,很清楚的去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所以師長提到說,修行是面對境界要清楚,清楚怎麼應對進退。

  這裡也有提到,面對現在的人這四個小冊子夠了,《認識佛教》,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三皈傳授》,讓他知道是皈依自性覺正淨,不會學錯了;還有《了凡四訓》,師長這裡是講《無量壽經》《淨宗朝暮課誦本》。成德想說加一個《了凡四訓》,因為現在我們感覺這個時代的業力愈來愈強。就像年輕人,他要去組一個家庭,他心裡想車子、房子、我以後生孩子教育費用,幾座大山壓境,他假如不了解「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都感覺他們的壓力會挺大的。所以《了凡四訓》讓他了解命運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了凡四訓》講理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怎麼遷善、怎麼改過,而且最後還讓我們怎麼保持,謙卦六爻皆吉。

  《朝暮課誦本》很好,早上第六品,讓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上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教我們持五戒,其實也教我們敦倫盡分。「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教我們倫常的相處。這個課誦本,假如大家的時間還夠的話,可以再加《淨修捷要》,真的五經一論的精華都在裡面,甚至於是禪宗、密宗都在裡面,都是心法。大家常常、每一天都可以持誦,真的可以做到遇到一切境界提醒自己求生淨土。「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你看到這些四季、早晚變化都是在勸我們去極樂世界。

  所以念求生淨土、淨土為歸、持戒為本,我們這個定課裡面都把蕅益大師這幾個重點抓到了。觀心為要,自己的念頭有沒有效法阿彌陀佛?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有沒有效法釋迦牟尼佛?「一心觀禮,娑婆教主……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我們的心要效法佛陀,學佛是心去作佛,所以這個課誦本也是觀心為要。善友為依,我們效法佛陀,我們效法諸大菩薩、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拜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些統統都是善友為依。所以這個課誦本很圓滿,夠了,我們就可以自度度他。我們扎好三根,一部《無量壽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三根一直深入,愈學愈有味道。就像《無量壽經》也是愈學愈有味道,我們愈學這一品經好像講不完,今天一定要講完。

  接著我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這很重要,我們要去幫人的時候,可能我們的一些煩惱習氣快要冒出來了,這個時候就要「阿彌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勸家裡人的時候,勸著勸著他不是很能接受,自己也有點動火氣了,「阿彌陀佛」,『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六字統攝萬法,聲聲喚醒自己,不能動貪瞋痴,要動覺正淨。「受持」是接受並保持,能夠念茲在茲,能夠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當然大家也不能執著在文字上,少說一句話是對自己、對別人沒幫助的話少說。其實話多我們一觀照也是心不定,太浮躁話才會多,心定下來話不會多。假如我們自己話很多得要觀心為要,我是在擔心啥?人一擔心了就會急。佛法是內學,往內觀。所以少說一句廢話,不是不講話,這句話可以讓人家覺悟,那不講是不慈悲。所以是用真心去講話,那講話就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應酬是念佛、說話是念佛,為什麼?用真心。念佛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

  所以少說一句話不是叫我們不說話,少說廢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這些妄念不起來,心愈來愈清淨,「許汝法身活」,我們本有的清淨法身慢慢可以現前。覺明妙行菩薩離我們很近,清朝,從極樂世界來點化我們的菩薩。他還有另外一句法語,也都可以詮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他老人家說了,「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萬法都在其中,「聲與心相依」,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耳根一攝住,其他的五根就不容易起來。都攝六根靠的就是耳朵專心聽,因為我們娑婆界耳朵最厲害,你看只能看前面,耳可以聽八方,甚至隔牆還有耳,挺厲害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我自己也有認真去觀察過,看一段師長的教誨跟用聽的,聽的效果比較好。當然每個人不一定一樣,這不勉強,比較普遍是耳朵比較利。所以播經機挺好的,用聽的。我們現在辦公也要看螢幕,看螢幕的時間太多了會傷肝,看著看著眼睛都有點澀了、累了。所以不能虐待眼睛,禮敬諸佛,眼睛也是諸佛,也不能虐待身體,讓眼睛休息一下,可以多用一下耳朵。

  「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大家聽到覺明妙行菩薩這段法語,你的腦海裡有沒有浮現一個景象?感應不思議,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你這句佛號一念,極樂世界那個寫著你名字的蓮花愈開愈大了。你念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感應不思議。極樂世界所有的環境都是沒有變的,就是那個蓮花會變。假如你覺得我怎麼提不起佛號,你就觀想一下那個蓮花枯掉了,不行。所以叫感應不思議。

  要念茲在茲,這句佛號是救命稻草,沒有這句佛號我們出不去輪迴。能有這種感悟,真的是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真看清楚這個真相,每一句佛號都有對阿彌陀佛救命之恩的感謝。而他老人家發四十八願,就主要是為了救我們這些靠自己出不去輪迴的眾生。所以不能辜負他老人家發的大願,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成就了這句萬德洪名,就是為自己的,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念阿彌陀佛的恩。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首先要護自己,賢護菩薩護自己。其實護了自己,正己化人,自他不二。師長在這裡提到了,『佛種性』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必定作佛。師長這句法語給我們透的心境,就是一個修行的人一定要對這個真相不懷疑,眾生都有佛性,我們就真的願意作眾生不請之友了。真的,眾生造業你不只不會生氣,你會憐惜他,他是佛,怎麼繼續這樣墮落?不忍心。就好像一個人家裡底下都是黃金礦山,結果他現在去做乞丐了,你會怎麼做?你不會去挖他們家的金礦吧?你家也是金礦,所以不用去挖他的。你不願意看人家在那裡作踐自己,但是前提是什麼?相信這個真相。

  釋迦牟尼佛開悟第一句話重要,他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都在詮釋他開悟的這一句話,四十九年一切法是從這一句流出來的,又回歸到這一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相信這一句,就很願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一句話還教我們怎麼護,因為眾生的病是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就是幫助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看這一句法語厲害吧!可是我們要幫他放下,我們自己得先放下。你看這個警覺我們,自己先放下比較重要,比救護車還要著急,不要著急別人有沒有放下,要先著急自己。我們現在該急的不急,不該急的很急。最該急的就是提升自己,結果我們一著急根本就提升不了自己。

  師長這裡講,怎麼護持眾生?勸導他遵修三福、六和、六度。這代表勸眾生讓他掌握綱領,這樣他修行就能綱舉目張。我們也見過學佛的人,學了五年、十年不得其門而入,學得有點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們看師長三皈依證就寫著他老人家的一段法語:「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基礎是三福,這都有出處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不這麼修成就不了的。尤其三福的第一福,師長為什麼強調扎三根?因為第一福是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礎的具體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剛好都是儒釋道最重要的基礎經典,根深蒂固才能夠枝繁葉茂。四十九年一切經教,師長慈悲,把綱領給我們抓出來,讓我們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不離真心,真心怎麼去體會?老人家講到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只要用這五心觀照,我的心就不會偏。行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六和,待人依六和。

  這一次挺巧。其實世間沒有一件是巧的事情,都有它的因緣發展來的。這一次我們同修接待成德,結果給我準備了房間,就掛了一幅老和尚的墨寶,「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所以我躺下去就是看著師長的「六和敬」。他們一家子來跟成德結緣,結果一來,一個小朋友,才五歲,他就看著我開始念「一者,見和同解」,給我念「六和敬」。剛好他們老師前兩天教的,我說這也太巧了。佛菩薩在點化我,透過師長的墨寶,透過一個小朋友提醒要修六和。不修六和,家庭和樂不了。家庭也要見和同解,不見和同解,你的孩子到底聽爸的還是聽媽的?團體也是一樣,也要見和同解,不然到底聽哪一個領導的,就麻煩了。

  要見和同解,怎麼修?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自己的成見,隨順經典、隨順師長的教誨就能見和同解。但是都不能要求別人,六和也要存忠恕之道來做,不然又學顛倒了,「你沒有守六和,你沒有修三福」。忠恕違道不遠,不能離了忠恕的存心。

  師長把行門的綱領給我們掌握出來,所以跟著明師受戒少走很多彎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生活、工作、處世就是六度,就是普賢十願。我們要舉一反三,師長有一個專題,可以再發給大家學習一下,「家庭主婦如何行菩薩道」。有些我們淨宗的團體很用心,把這段開示跟三皈依合在一起。生活就是六度、就是普賢十願,我們每一天禮敬家人,真的都相信他們有如來的智慧德相,護佛種性常使不絕,禮敬諸佛;人家優點、善根出來了,稱讚如來;每天有機會服務他們,廣修供養;家裡發生什麼事了自己先道歉,懺悔業障。比方說妳的先生出門去了,手提包沒有拿,又回來,妳看到了,「對不起,我忘了多提醒你一句」,還是妳看他一回來,「你忘性這麼大!」你看那感覺一不一樣?妳先生可能會覺得,跟妳好像也沒關係妳都道歉了。「有關係,我再提醒一句可能先生就不會忘。」不要太計較,要學吃虧,修行首先學吃虧。想一想,這件事假如我有再提醒個什麼,可能它就不會發生了。懺悔業障可以下到這個功夫,妳家裡的人都被妳感動。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家庭不是爭道理、講道理的地方。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就天翻地覆了。

  我們護念有緣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我們要用身教、要用境教,這個家、這個團體無形的氛圍我們要把它經營出來。像團體裡面大家都很主動付出,那特別好,年輕的孩子來了他就在這個氛圍之內薰陶,他也很主動,都沒人講他就去幫忙,境教;有一些機會點出現了,我們又有身教為基礎,就可以言教。這就是菩薩四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是身教,柔和質直攝生德是言教。隨緣妙用無方德,為什麼能妙?就是沒有被境界影響,沒有生煩惱。於一切萬法隨意自在,這就是隨緣妙用,心沒有動,隨這個緣提起真心,護念自己、護念他人。所以佛法都用在當下。

  接著:

  【興大悲。愍有情。】

  慈悲為本,慈悲心是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的動力所在,就像接下來講到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佛法難遇,而佛法它究竟的道理我們人用自己的意識心沒辦法想出來的,佛入了境界,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能用真相來生活,那不得了,這個人就是行菩薩道。真相是什麼?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我們用想的想不出來,這是佛的聖言量。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我們不懷疑。而且佛還告訴我們,宇宙怎麼來的?是我們一念心變現的,統統是自己。什麼是證得法身?就是他明白、他承認、他契入了,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眾生就是我。

  師長講習的時候讓我們去體會,眾生跟我們是一體,就像這個身體,你左手受傷了,右手很自然就去幫助它,沒有條件的,這是用身體來比喻。我們進一步比喻,父母把孩子視為一體,你看孩子生病了,父母比孩子還著急。你看孩子半夜發燒了,母親背著孩子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去,後來孩子接受治療了,她喘一口氣,一看,自己連鞋子都沒穿就衝出來了,這就是母親的精神。佛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以這個來比喻佛菩薩對我們的心,「如母憶子」,把孩子看作跟自己是一體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興大悲,愍有情』,憐憫有情眾生。

  其實現在最重要的是覺悟,眾生不覺悟,真的是愈活愈痛苦。二十一世紀最嚴重的病是憂鬱症,我們也要有洞察機先的能力,要防微杜漸。昨天聽我們一位老師,他教五六歲的孩子,這個孩子一來有情緒,他就會表現出來,因為這段時間,甚至於只是昨天,父母用情緒來對待他,他得發出來。所以是這些情緒沒有辦法抒發,積積積積,積到最後就變成那麼嚴重的病。說實在的,假如我們親戚朋友裡面真的有人有憂鬱的狀況,我們失職了。很可能三年五年就有跡象在他的臉上出現,我們太不關心我們的親戚朋友了,很可能是我們自己也太忙了,整個心好像每天就被生活推著走,自己心沒有靜下來也不容易感受到。

  「愍有情」,我自己人生走過了二十多年,身心也有很多苦,求學過程當中也有很多苦悶。所以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我也是期許自己,我以前受的苦不能讓我的學生再受了,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的良知。我們自己的人生檢討檢討,然後再看看這個社會的未來,我們要替我們的父母、另一半還有下一代著想,我們要趕快提升,有智慧幫得上他們,愍有情。真的我們去思考,以後我們的小孩面對的是怎樣的社會?他能不能不生煩惱、不落在痛苦、不墮落,而且他還能夠行菩薩道?你能這麼考慮,你現在一分一秒不會浪費,因為我還要做他的身教,我要以身作則。人有一種使命感提起來,「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拯濟負荷就是一種責任、使命感,愍有情。

  【演慈辯。】

  你看這經句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演』,代表我們自己要先做,身教;『辯』,他有什麼疑惑,你可以給他講清楚。那我們自己現在心裡有沒有疑惑?我們得先把自己的疑惑解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的老師。這經句我們假如從身教、境教、言教,這一句都很深、都很廣。所以佛法,佛每一句經有無量義,你把它深入、你把它打開了,真的每一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你的心境提升了,你的領悟就愈深愈廣。但是怎麼提升?放下習氣,放下執著,心境自然就提升。『演慈辯』,你都給他講清楚,甚至於都給他表演得讓他覺得「媽,原來妳做的就是佛法;爸,你做的就是佛法」。

  【杜惡趣。】

  『杜惡趣』就是不造六道的這些惡因,杜絕掉了。早上跟一個同修在交流,他就提到,孩子小時候你教他經典,真的跟一般小孩不一樣,他有這個基礎,他會判斷;他沒有這個基礎,他一跟一般的孩子接觸,人家講髒話他就跟著講髒話,人家在那裡吵鬧他一下就被帶走了。所以「杜惡趣」還得趁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當然有開始就不會嫌晚,哪怕都是成人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是愈小愈好。其實還沒出社會以前染污都有限,都要掌握時節因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掌握因緣,「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他不種那個三惡道的惡因,他不會感那個果,杜惡趣。

  【開善門。】

  這個『善門』不能定位在三善道,要定位在至善之門,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都導歸極樂,最善的門。這是成佛的法門,當生成佛的法門。這個善都要把它迴向求生淨土,我們行善只要求果報就出不了輪迴。行善不一定在三善道受生,但是一個有求果報的心,你所做的一切功德就翻轉成輪迴福報。你們在西方社會就感受到了,養狗的很多,你看那個狗不一般,牠的福報我覺得比我們好,你看人家去公園都是悠哉悠哉的,我們一邊散步一邊頭還低低的在那裡煩惱。但是牠是到畜生道去享福,我們不搞輪迴了,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所以開成佛的法門,「開善門」。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們既然已經學佛了,就要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宇宙真相來生活,不能明白了宇宙真相,還要繼續用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去生活,那不是跟自己的法身慧命過不去了嗎?不是糟蹋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了嗎?不能把無量劫來積累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把它給糟蹋掉。我們明白了眾生跟我是一體,用『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的心來對待眾生。尤其師長還提醒我們,《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先幫助眾生成佛,這樣的大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修行人要記得師父的教導,菩薩表修德,我們要照著菩薩給我們的教誨跟榜樣來修行。所以我們也要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像李炳南老師一樣,「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用這樣的心境幫助眾生,而且: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是要幫到他了脫生死,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幫到讓眾生統統都能得到像佛一樣圓滿的功德。只要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他肯念佛,真的是『悉獲諸佛無量功德』。老實持名,全攝阿彌陀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而且他能: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他不識字,二十歲他的老師就教他念佛,他很老實,念啊念啊。師長常常算他老人家什麼時候得功夫成片、什麼時候事一心不亂、什麼時候理一心不亂,差不多四十歲就理一心不亂,見法身,『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他老人家也有透出來,他說他什麼都知道。這句話沒有入這個境界講出來會墮阿鼻地獄的,他沒有入這個境界,那是大妄語。他什麼都知道,但是他的老師說「不能亂說,不能說」。他的老師也是入境界的,早就已經看到了,然後提醒他,「你就念,明白了不能亂說」,那個明白了就是自性現前。所以我們也很幸運,為什麼說海賢老和尚那個光碟看一遍,因為那一片是《無量壽經》的總結,他把它演出來,他把它用出來。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要相信,他是演給我看的,他不會演我做不到的,因為他是應機說法,他一應我們做不到那就不叫應機。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我們也感謝這些無量無邊的佛菩薩來莊嚴這個法會。為什麼講這一部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瑞相稀有?都有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來加持、來做影響眾。其實我每一次都滿期待跟大家一起交流《無量壽經》,我會感覺那個加持力特別大。所以念到這一句有一點感受,『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他們會去護持三千年前佛在靈鷲山講這部經,那三千年後會不會護持?我們要理解他們的心,他們是同體大悲,宣說這個當生成就的法門,他們的心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成佛,所以一念都能招感常住三寶、龍天護法。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

  這樣看得到的現場大眾加起來有兩萬人,所以這個兩萬人是跟《華嚴》《法華》同級別的因緣,甚至於這部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是《華嚴》《法華》的精髓,在這一部經當中,所以這個法會磁場不一樣。

  【欲界天。】

  欲界六層天。

  【色界天。】

  十八層天。無色界是沒有形相,看不到。

  【諸天梵眾。】

  這些天人也都來莊嚴道場。

  【悉共大會。】

  這品經跟大家今天就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歡迎大家就我們前面,尤其這第二品經的學習心得,大家可以來做一個交流。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