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12/12/1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2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了凡四訓》課程,很重要的第三個大項:「積善之方」,我們上一節課談到「行善」,把它歸納成十個綱領。這十個綱領我們能夠掌握得住,那可以處處都行善、時時都行善、念念都可以行善,因為福田靠心耕。而一開始第一是「與人為善」,可見得能夠帶動他人行善,這是很大的功德。我們假如這一生能帶動百人、千人、萬人,同發善心、同行善事,那這個對社會、國家貢獻就很大,確實這一生有價值。

  首先,我們「與人為善」,要先啟發誰的善心?從家庭做起,所以和諧的社會從我心做起、再從我家做起,接著從我社區、從我所在的單位、從我這個行業,我帶頭起,這個都是「與人為善」。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胡小林董事長學習《了凡四訓》、學習傳統文化的分享,他的經驗講出來感動了非常多的人,尤其企業界的這些老闆特別受感動。所以他在企業界帶動了行善的風氣,為員工著想、為客戶著想,甚至於他的單位,每一年花在印這些正法,印這些傳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書籍,那數量太多、太多了,這個都是「與人為善」,做得非常好。像海南省監獄系統,當初我們張發廳長,他的一個善念,結果現在整個中國的監獄系統,就用海南省編出來的書,向全國推展。全國都用他們編出來的書來教化服刑人員,大家想一想,多少人受益?多少家庭受益?就從他一念善心,他希望更多的人發善心、行善事。所以這些都是很好的榜樣。

  這些好榜樣,我們胡小林董事長本身也是大舜的後代,大家上次有認祖歸宗了?有。大家有沒有回去翻族譜?我跟大家保證,你的祖宗一定是聖賢人,不然你就不存在了,唯有聖賢人的後代才能延續五千年不衰,這不是偶然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這個民族是倫理道德起家,各行各業都講道德,在醫學界講醫道、在商業講商道、在政治界講君道、在教育界講師道,都是重視道德。所以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中華民族,這不是偶然的。這也是我們的祖先做出了「與人為善」的榜樣,所以庇蔭後代。

  我們上次講舜王,他在雷澤,他心疼這個地方的人互相爭奪。聖哲人他不只看到他的一個行為而已,他看到了這個人的命運、他看到了整個地區的命運,一定會愈來愈淒慘。爭奪的社會,人是沒有福報的,衝突不斷。所以希望能夠改善這個地方的風俗,轉爭奪成禮讓、成謙讓、成忍讓。舜王很有德行,但是他並沒有用言教去說服這些人,是用以身作則。他隱惡揚善,看到做不好的不張揚,不說他不好;看到好的榜樣讚歎他,然後自己先帶頭做禮讓。所以這個隱惡揚善的修養,還有他以身作則的態度,而且要很有耐性。做了多久?一年,他心很柔軟,很有耐性。

  大家想一想,四千年前的人,用一年感化,請問大家,現在的人要用多久感化?我們不要說別的,請問大家,我們花了多少時間感化自己?要把這個比較自私、比較堅硬、比較剛硬的心,變得處處替人著想、充滿柔和,要用多少時間感化?所以真正對人有耐心的人,首先一定對自己有耐心,首先一定自己走過了「要改一個壞習慣不容易」,他對人就不苛刻。對人苛刻的,一定還沒有改掉壞習慣,他不知道改壞習慣很辛苦,所以講起來都很簡單,「連這個也不會,連這個也改不掉。」其實有這個態度,都不是有真放下習氣的真功夫。大家想一想,當我們自己講,「連這個也不會」,請問我們這個念頭裡面有什麼習氣?傲慢了。有時候自己還在說道,「氣死我了,那個人怎麼這麼傲慢」,其實自己在講的當下,這個態度也是傲慢了。

  所以要看清楚別人以前,首先要看清楚誰?自己。老子有一段教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幫得了自己,進而才能看得清楚別人。而看清楚的目的是什麼?看清他的問題,進而去幫助他,絕對不是去批評他。所以舜王他的這個苦心我們要能夠理解。他的存心我們能體會到了,就能效法他這個存心,在我們當下的家庭、在我們工作的單位,這麼去做,那一定可以感動身邊的人、有緣的人。接著了凡先生分析了舜王這個榜樣給我們的一些啟示,說到: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這個『末世』是佛家對於整個世間正法的狀態分三個階段,也代表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教化,他產生的影響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正法時期」,雖然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但是得到他真傳的弟子們都盡心盡力、無私地在教化,所以這個「正」就是跟他在的時候差不多,正法一千年。緊接著再一千年是「像法時期」,就是很像正法那個時候,很像,但是已經比較退了,就叫「像法時期」。第三個階段叫「末法時期」,有一萬年。所以佛陀教化有一萬兩千年的法運。現在佛陀滅度多久了?依我們中國人的歷史,已經三千年又多一些,所以已經進入末法時期。末法就是更不如像法了,大家的基礎更差了。其實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看到這句處於末世,應該很有感觸。以前的人一談到倫理道德,大家都豎大拇指,「做人就應該這樣。」現在這個時代你講倫理道德,人家說「你是不是老古板,你是不是跟不上時代了,怎麼講這些已經老的東西?」

  我跟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真實的事情。九年多前,我還在台灣教書,我跟一個同事,她是老師,我跟她聊了一會,她眼睛瞪得很大看著我。一個女老師眼睛瞪很大,她說:「我覺得你好像走錯時空了。」她聽我講話好像覺得我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包含應該是在差不多十一年前,我一個台南師範學院的學妹,我其實跟她同一年畢業,但是她年齡比我小好幾歲,剛好我送她幾本書,應該也有《了凡四訓》。我送她書,她當然接受下來了。看了一看我送她的幾本書,她說,「你真的都看這些東西而已嗎?」就感覺只看這些東西,活著是不是很沒有味道了?我記得還有一年,我一個好朋友,好像元旦一月一號,我跟她通電話。她說,「你昨天在做什麼?」我說,「我昨天聽經,很好,我師長講的人生道理很精闢。那妳昨天去哪裡?」「昨天,一年的最後一天,我跟我先生去看煙火。」熬夜通宵看煙火。然後她接著說,「你怎麼人生過得這麼沒味道?」好像她覺得要這樣刺激才有味道。

  其實坦白講,他們都成立家庭了,看煙火又不會把孩子教好。你有沒有聽過哪個人看煙火以後事業做得愈好、孩子教得愈好,花一大堆時間都跟未來好像沒啥關係,就刺激一下。而且還熬夜,聽說要十天以上才能補得回來,這個沒讀《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告訴大家,「人生總在遇緣不同」,你沒有遇到聖教跟遇到聖教,那是活在不同的兩個世界裡。

  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在廬江,二OO五年底,剛開始還沒對外教學,第一期培訓,一天上課學習多久?十個小時。早上很早就起來了,學習到晚上九點,十個小時。我那個時候早上有課、中午有課、晚上有課,那已經是好多年前,那時候比較年輕,體力還很強。我們有個同事,一兩個月就這樣,每天學習十個小時以上。結果打電話給他同學,他同學先問他,「你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早上四、五點爬起來讀經典,然後開始學習,每天十個小時。」結果他同學說:「這樣的日子你也過得下去?」接著我們這個同事就問他的同學,「那你怎麼過日子?」「早上,比方說禮拜天早上睡覺睡到十點,出去買東西、喝個下午茶、泡個桑拿。」把他一天怎麼享樂的講下來。結果我這個同學說,「這樣的日子你也過得下去?」

  所以人生遇到的緣不同,他的整個方向、人生的意義價值差異就非常大。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看到這個「末世」,尤其我們這一代,倫理道德在這三十年快速墮落。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小時候很有人情味,現在住在大都市裡面,連對面都不打招呼。小時候還看到很多長輩孝順父母,到我們這一代,很難找到孝子了,才三十年。處在這個時代,看到種種人造惡,不能怪他們。因為正法,中國的道統忽略了一百年,滿清末年,前後忽略了將近一百年。然後民國以後,又有整個風潮排斥傳統文化,又斷了一百年。這一百年,連講的人都很少了,一兩百年下來,所以現在的人不講倫理、不講道德,是正常狀況,不能怪他們,他不了解。所以了解的人是有福報的人,了解的人應該是有責任的人。我們怎麼從自身帶動大家向善、向正確的人生方向,從哪裡做起?從包容人、謙虛待人開始,不可以傲慢,不能我們學了以後瞧不起別人,給人家反感,不能指責別人。

  所以接下來這幾句叮嚀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假如不注意這些叮嚀,很可能學了傳統文化以後,人緣更差。學了以後,親戚朋友看我們走過來了,「那個學《了凡四訓》的來了,我先去上廁所,不然又要被他數落了。」他像警察一樣,看這個也不對,看那個也不對,那以後人家怎麼敢學傳統文化?那不只不能勸人學習,反而成反面教材,所以這些叮嚀很可貴。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壓人,去突顯別人的短處。讀到這個,我都要懺悔以前,比方學了幾句英文,就拿出來炫耀,for example,in general,就在那念念,人家聽得都皺著眉頭,因為不大聽得懂。以己之長而蓋人。所以不聞聖教,每天造業自己不知道。所以「遇失意人,不說得意話」,明明知道他最近家裡出了點事,或者最近事業比較有挫折、困難,你還講得在那裡很春風得意,讓人家很難堪。包含遇到身體殘障的人,言談就要格外小心;遇到年長的人,你就不能在那裡炫耀自己的年輕力壯。包含甚至在長輩面前,不要常常提「老」這個字。這個都是柔軟、體恤別人的心,重要。處處替人設想,是天地間第一等學問。

  所以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孔子就講了一個字,叫「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弟子規》講的,「將加人,先問己」,我們失意的時候,別人在那裡講得意話,我們一定也難過,既然我們也會難過,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再去對別人。所以這個「恕」,我們看造字造得好,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這個叫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其實這個時代,沒有信心的人佔很大的比例。大家同不同意我這個分析?你們沒有反應,我就講不下去了,因為我也很沒信心。你們不回應,我的信心動搖。你們有看過很有信心的人嗎?我看很少,很可能你們覺得有信心的人,是自傲的人。自傲不是自信,自傲的人也自卑。自傲的人常常要炫耀,為什麼?掩飾內心的自卑。小時候他成長過程,假如人家常常欺負他,把他壓下去、把他比下去,他就要證明給人家看,他會變得好勝,慢慢變好強、傲慢,就不好了。

  所以你小時候窮,讓人家瞧不起,真正有錢了要怎麼樣?不再去跟人家比,不是去把以前笑你的人壓下去,是你感同身受貧窮人的痛苦,你去設身處地,去幫助更多貧窮的人站起來,這個才轉悲憤為力量、轉煩惱成智慧。這個念頭轉對了,這人生就充滿光明;念頭轉錯了,那人生就是黑暗的。以前被人家欺負,現在有權有勢,便去欺負別人,這人生不是顛倒了嗎?所以以前婆婆對妳比較凶,妳現在當婆婆了要怎麼樣?妳就要很溫柔的體恤妳的媳婦,所以這個恕道重要。從這些話當中都是力行恕道,我們不希望人家拿著長處來取笑我們,我們就不應該這樣去對別人;所以要顧及人家的面子,不要讓人家信心喪失。

  我以前也很沒有信心,大家看得出來嗎?你們今天日行一善,都不敢講實話,怕傷害我幼小的心靈。我以前真的很沒有信心,跑去問同學,「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同學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怕講真話傷害到我。還做那個心理測驗,沒信心,做心理測驗。結果測驗出來說:你的個性很像無尾熊型的。那個測驗裡面還有老虎、孔雀。結果做出來以後跑去跟同學講,「我很像無尾熊。」你說人不讀經典,沒信心到去跟畜生比,比完之後還很高興,你說炎黃子孫怎麼活成這個樣子,老祖宗都在流眼淚了。他明明就教我們「人皆可以為堯舜」,「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聖與賢,可馴致」。結果我們沒信心到去跟畜生比。

  而且《三字經》還告訴我們,「三才者,天地人」,人是可以跟天地並列的,三才之一。人只要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靈性,可以跟天地一樣有無私的德行、完美的人格,所以叫萬物之靈。所以我這個自卑二十多年來影響我很大,但是讀了經典不自卑了,也不會自傲,心就比較平和了,為什麼?《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理,每個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跟聖賢人一模一樣,那還有什麼好自卑的?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成聖賢,還有什麼好自卑的?《三字經》又提醒我們「苟不教,性乃遷」,我們現在染上很多習氣,要趕快把它改掉,不能再糟蹋自己。所以不自傲,因為自己知道還有很多習氣要趕快改掉。不卑不亢,心理健康。所以讀經典,人會開自己的智慧之眼,不會自尋很多煩惱。所以老祖宗又提醒我們,不要自尋煩惱、不要自討苦吃、不要自掘墳墓、不要自甘墮落,這個都提醒我們,人生快樂跟痛苦,都是自己的心決定的。

  接著,經典講到,『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要拿著自己的善行,這個「形人」就好像顯示給別人看,「我做得多好,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實這樣傲慢的心,就一點功德都沒有了。那裡面已經有沾沾自喜,沒有功德了。而且對我們自身來講,行善是我們做人的道義,應該做的。做完之後心安理得,不會去張揚。不然會去張揚,變成都是用名利的心去做這個善行,那這個善就不純了。我們前面講的,「善有真、有假」,你們今天要再日行一善,要配合一下,不然我今天睡不著覺,才剛講完而已。「有端、有曲」,你不能夾雜這些傲慢、貪名聞利養的心,你要有利公的心,所以這個「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而且,我們真的用己善去跟人家比較、較量,這樣會讓人家感覺我們很傲慢。甚至於在那裡張揚的時候,人家很難認同,哪怕我們做的都是好事,那個態度就讓人家不能認同。假如學傳統文化,學得都是這麼傲慢,姿態都這麼高,那我也不學了。那這個變成用行為在障礙別人學習傳統文化,這樣也不好。那更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好像要去突顯別人的惡,這樣不好。因為《弟子規》提醒我們,「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你過分地去厭惡他的惡行、他的缺點,他最後受不了,火山爆發,變本加厲,可能自己都會遭禍,都說不定。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要因為自己比較多的才能,這個「困」好像是去折騰別人、作弄別人,顯示自己的能力很強,把別人比下去了,讓人家無地自容,這個不好。所以有句話講到,君子有兩個羞恥的行為,「君子有二恥」。第一個恥,誇耀自己的才能。誇耀自己的才能,這不是聖賢的弟子,太傲慢,所以這個是羞恥的,「矜所能」;「飾所不能」,「飾所不能」就是自己差的掩飾、自己的錯誤掩飾,這個也是羞恥的,不坦蕩,不懂得改過還掩飾,死愛面子。那這個就是君子自身的習氣,這個要感到可恥去改它。知道可恥,「知恥近乎勇」,才會提起勇氣來改掉。其實我們講,誇耀自己的能力,就要慢慢地用謙虛來調整。其實一個人一傲慢、誇耀了,他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他的人際關係一定很差,誰喜歡跟傲慢的人在一起?

  我們要了解,「福田心耕」,你有愛心,是福田;你自私自利的心、你傷害別人的心,它不是福田。是什麼?是禍。你有恭敬心是福田。你傲慢是在折自己的福,在造自己的禍。所以「恩田」,這個愛,愛對自己有恩的人是恩田;愛可憐的人、需要幫助的人,這叫「悲田」。接著,恭敬別人、恭敬一切人事物,這是「敬田」,才有福,都不離這顆心。自己有不足的,好學就好了,幹嘛去掩飾?所以《弟子規》教導我們,「倘掩飾,增一辜」。你們可不能學《了凡四訓》,《弟子規》就忘了,要常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常常可以受用。這是二恥。

  「君子有二惡」,哪兩個惡行?「嫉人之能」,嫉妒別人的才能,進一步還去毀謗、還去中傷他、侮辱他,這個罪就更大了,「嫉人之能」。然後「形人所不能」,這個就是惡行。不要嫉妒別人,要怎麼樣?成人之美。他做了大好事,你跟他一樣高興,你比他還高興,你就隨喜功德,你這顆心非常可貴,有福報。那人家不能的事情,你還把它張揚起來,讓人家很難堪。我們剛剛講,「揚人惡」就是這樣。應該怎麼樣?人家不能的,要包容,進而什麼?幫助他。所以傲慢的人怎麼改?你瞧不起的人,你去幫助他,這個傲慢就慢慢改過來了,你的心量就愈來愈寬廣。

  再來,跟人相處,應該多欣賞別人的能力,你就學到他的長處了。所以你看,這個心境對自身的受用差別太大。而我們說「嫉人之能」,怎麼改?你嫉妒他能力比我好、頭髮比我黑、眼睛又是雙眼皮,很嫉妒。你不如什麼?去稱讚他的好、稱讚他的付出,你慢慢稱讚、慢慢稱讚,你本有那種成人之美就被喚醒。當然,你一開始,對那個你嫉妒的人,你稱讚他你會全身起雞皮疙瘩,記得事後去把它掃乾淨就好了。

  所以要改一個壞的習性,它是有過程的,不是一次就改得了。可能第一次稱讚的時候,很彆扭,都快抽筋了,但是慢慢慢慢你就很自然了。這個對自己心量擴寬都有很大的受用。所以「嫉人之能」,就把別人的好當作自己的好一樣高興。那「形人所不能」,就變成都是去稱讚、肯定別人的長處,然後去幫助他的短處。其實人假如冷靜下來,我們的心跟傲慢、跟嫉妒相隨的時候,哪有幸福快樂可言?反而我們的心態跟善良相應,跟我們的本善相應,跟謙卑、跟愛敬相應,那當下自己就很快樂。所謂「為善最樂」,「助人為樂」。接著進一步講到:

  【收斂才智。】

  內斂,不張揚、不炫耀自己的才華跟聰明智慧。而事實上我們想一想,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傲慢的。聖賢人很謙卑,我們跟他們比還差那麼遠,怎麼還敢傲慢?再來,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今天起了幾個錯誤的念頭,今天說錯幾句話,今天做錯幾件事?該笑的時候不笑,不該笑的時候又笑,就做錯了。真是這樣,所以有時候開玩笑開習慣了,那種氣氛就是不適合開玩笑,他還在那裡開,讓人家當事人很難堪。

  比方有一次,有個同仁幫我倒水,那個是熱水,結果倒倒倒不小心淋到我的手,很燙,一燙下去就開始抽痛,很麻。結果另外一個同仁就開始講一些開玩笑的話,給這個燙到我手的人聽。他燙到我手的時候,他已經很難過了,他還在那講一些開玩笑的話。事後我就問那個開玩笑的同仁,當天晚上我就問他了,我說,「你今天講錯話了,知不知道?」他很無辜的看著我。所以人每天說錯哪些話、做錯哪些事情,都不知道。我說,「你今天講那些話,你不覺得他已經燙到手,他已經很自責了,你還講那些開玩笑的話,他更難受。」他說,「沒有,我只是想讓氣氛不要太緊張。」但他那個話反效果。我也跟他complain了一下,我說,「我手燙到,你不先關心我痛不痛,就開始在那裡開玩笑。」他說,「我以為不痛。」我燙到手也不問我,他自己就在那裡覺得不痛。「很痛,怎麼不痛?」他說,「我看你的表情不痛。」我說,「他已經燙到我了,他一定很緊張,我還裝著很痛,那他不是更緊張嗎?」

  所以有時候人靜下來想,還不知道今天做錯什麼。所以真正假如很細心地觀照自己一天的念頭、言行,不知道錯了多少次,檢討都來不及了,還以才智去蓋人、去對人傲慢,就不會的。所以其實要收斂才智也不難,真正能每天寫反省日記的人,慢慢就不傲慢了。因為他那種觀照自己的態度,習慣了,愈看愈清楚。所以有些人修學,他有一種恐懼,說,「我還沒學的時候好像沒有這麼多缺點,怎麼現在愈學缺點愈多?」我說,「你別緊張,這是正常現象。」其實不是你愈學愈多,是你學了以後懂得去反省、觀照,就像大家有沒有掃地的經驗?好像沒什麼灰塵,突然一道陽光照進來,全是灰塵在那裡飄蕩。那道陽光照進來就好像你的心光照出來了,看自己看得愈來愈清楚。所以看到自己愈來愈多缺點的人,這叫好現象。Congratulations,恭喜你!這代表你的觀照能力、反省能力愈來愈強。不要緊張,肯改就不怕,「過能改,歸於無」,所以要『收斂才智』。

  【若無若虛。】

  人要謙卑,人要不露鋒芒。這樣愈積愈厚,厚積薄發,半瓶醋響叮噹,最後才能、智慧都有相當的局限,上不去了。

  【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見到他人有過失,要原諒。不只原諒他,對他不要有成見,依然對他恭敬。然後『涵容』,包涵、寬容。『掩覆之』,就是不揚他的錯誤、他的惡。

  【一則令其可改。】

  你批評、張揚他的錯誤,最後他惱羞成怒了,你不是斷了他改過的路嗎?所以讓人家有回頭的機會,這就是厚道。

  【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你明明知道他有錯,你還不講,他心裡想:他都知道,都不講。你對他有一種威懾,那你不揚他的惡,他會覺得你很有度量。畢竟有人知道了,他會收斂,不敢再放肆、囂張。但同時,你看到他有好的、有小善,你又稱讚他。他有良心,他會想:我這些惡,人家都不講,我才有這一點小善,人家就肯定,那我應該對得起他對我的看重,我應該更自立自強,不要讓他失望。那不就把一個人鼓勵起來、激發起來了。所以我們的態度,對跟不對差別太多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大家跟著效法。「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所以一句話差別很大。對自己的差別很大,你造了很大的功德,還是損了陰德。對別人影響也是很大,你是帶動大家效法,還是讓一個人反而變本加厲,然後不肯回頭,繼續造惡,甚至激怒他傷害自己,差別就很大。

  所以《弟子規》所教的這些做人的道理,很可能是一生成敗的關鍵、很可能是禍福的關鍵,這個我們冷靜去感受就懂。所以修養在哪裡下功夫?剛剛這段話,《格言聯璧》裡有句話講得好,「自家有好處」,你家裡有好事,你有好的德能、好的表現,「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不要去炫耀,「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呢?也要掩藏幾分,不要去揚人家的惡,「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大家看,「謙受益」,謙虛的人受益,所以他不去張揚自己的好,他都掩藏起來,「曖曖內含光」,他最後厚積薄發,所以他的學問道德會非常深厚。那別人有不好,他不去揚人家的惡,代表他的度量愈來愈大,很厚道,所以「渾厚」,養自己的大度量。

  了凡先生他的姑父(他姑姑的丈夫),他的姑父叫沈心松。他的姑父跟姑姑為人都非常厚道,這個例子可以讓我們去感受剛剛這段話,要謙卑、寬容、厚道。袁了凡先生講到他的姑父跟姑姑,說他姑父樂善好施,又平易近人。一個人家裡有錢,還能平易近人,是修養。一般都說「財大氣粗」,就比較容易傲慢,瞧不起人,他還很平易近人。而且從來不講人家的過失,「未嘗口道人過」。人修養要從嘴巴先下功夫。所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結果跟人家講話,他的姑父言語就非常地和煦,好像讓人家如沐春風,很怕自己講話去傷到別人。所以從來沒有對僕人大聲講話,罵他們都沒有。

  有一次,他的僕人載著他,幾個僕人陪伴他去吃喜宴。結果晚上要回來的時候,他的僕人沒有掌握好,僕人喝醉了,沒辦法,叫不醒,所以變成他這個老爺自己划船載著僕人回來。大家聽這個故事要入這個故事的情境,我們現在回到明朝,大家剛吃完喜宴,你的僕人都喝醉了,可能我們這個火氣就上來了,提一把水,「搞什麼鬼?」但是他沒有這麼做,他自己划船把他們都載回來了。結果登上岸了,把這些僕人的太太都找來了,趕緊扶他們回到家裡休息了。

  結果隔天早上他的姑父就沒有起床,她的姑姑就來催促他,「你怎麼搞的,你從來不會晚起的,怎麼今天睡到現在還沒起床?」他太太也很不能理解,「從沒看你這樣。」然後他就對他太太講,「昨天,他們都喝醉了,今天一定會很晚才起床,我假如比他們還早起床,他們看到我就會很慚愧,抬不起頭來,很尷尬。所以我晚一點起來,讓他們都起來了,他們就不會難堪。」連起床都是為人家設想,你看這個心多柔軟。所以你看怎麼可能會去壓別人?而且是他的僕人,他都這麼柔軟,「等他們都出去種田了,我再起來不晚。」

  而他說,「我姑姑德行也非常厚。」這對夫妻真是不簡單,從來也沒有很急促的聲音,或者發脾氣的聲音對待底下的人。了凡先生講到,「我有一次在我姑丈家廚房坐了片刻而已,不是很長的時間,看到了三件事情,我很感動。」你看,姑姑的行為,影響了自己的姪子一輩子,他都記在心裡。我表兄生病了,我姑姑要幫他煮藥,端了一碗酒放在桌上,結果僕人文成從外面進來,看到那一碗酒,把它拿去外面倒掉了。姑姑問他,「你為什麼把它倒掉?」「那不是水嗎?」他以為是水,把它倒掉了,可能要拿去裝什麼東西。他姑姑說,「你不知道,那你是無心的,不是什麼很大的錯誤。但從今天開始」,你看倒了一碗酒,她並沒有指責他,而包容他。但是藉這個機會,提醒這個僕人,「做事要仔細一點,要了解一千顆米都不見得能釀成一滴酒,你把那一碗酒倒掉了,很大的浪費。」才一句話,這個僕人很慚愧,可能記一輩子,受用一輩子,而且勝過什麼?勝過拿棍子打他。所以「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高貴表現在哪?寬容。而且這個「慈」表現在哪?表現在成就僕人的德行,因為他的德行會影響他一生。這個都是厚德。很多的人當老爺,那些婢女十幾歲就到他們家來,後來在他們家調教個五年、十年,很懂事,都嫁個好人家,這都積陰德。

  這是看到的第一件事。待了很短的時間,看到他姑姑處理三件事都很感動。第二個,一個小孩,可能也是僕人的孩子,端著盤子,結果不小心盤子打破了,他媽媽指責他。結果他姑姑看到了,趕快過去說,「算了、算了,他又不是故意的,不要這麼責備他了」,因為這個盤子打碎了,「趕緊把它掃好,不然割傷了人的腳就不好了,別怪他了。」寬容,馬上想到不要傷到其他的人,這第二件事。

  第三,有個租他們田的農夫,剛好知道她先生生了病,就很熱情的坐著船來看望老爺。他姑姑備了很好的酒菜請這個農夫,而且還把他坐船的錢給了他,然後還算一算,他帶來的這兩個禮物差不多要花多少錢,又加厚、加倍送他禮物。而且對著了凡先生講,這個農夫家裡貧窮,還這麼熱情地要來探望老爺的病,你看這樣的人多好心,怎麼可以讓他花了錢回去?所以又把坐船的錢給他,又送他禮物。

  所以了凡先生看到這三件事,就感覺到他的姑丈、姑姑這一對賢伉儷,他們在思慮事情、對待他人,給他很大的啟示。結果後來他姑姑的兒子科、孫子道原都考上進士。我想不只他孫子考上進士,接下來可能好幾代人都是很有福報,他只記到孫子。我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例子我們看到,「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我們現在見到人家的過失,忍不住就先罵他幾句。所以下次不能罵了,下次要想到,沈心松先生連睡覺都要睡晚一點,不要讓人家難堪,那種柔和的心、真誠的心,我們要學習。

  而事實上,在修學的路上,不見人家的過,真不容易,真的很難。有時候學了三年、五年,還改不了。我師長老人家給了我們一個良方,可以讓我們改掉講人家過失的習慣。什麼良方?從今天開始,你看到任何一個人做得不對,你馬上反過來提醒自己,是我不對。比方這個人自私,「是我不對,我沒有做到奉獻感動他,所以他還自私,是我做得不夠好。」看到這個人傲慢,「是我的謙虛還沒感動他,我要做得更好。」這個人用公家的東西,糟蹋公家的東西,「是我不夠愛惜公家的東西來感動他,我做得還不夠好。」其實《了凡四訓》也教了,「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都想著是我還沒感動他,不是他的錯,這樣就不會看人家的過失了。接著了凡先生更強調到:

  【見人有微長可取。】

  所以要隱惡,接著要揚善。『微長』就是他有一點小小的優點、長處、善行,『可取』就是可以我們學習效法。

  【小善可錄。】

  他有小的善行值得肯定,記錄。

  【翻然捨己而從之。】

  『翻然』就是很快的,馬上放下自己不如他的見解,不如他的看法、做法,然後跟著他做,隨喜他,然後配合他去做。而且不只成人之美,成就他這個好。

  【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豔稱』就是把他做的好事講得讓人家聽了很歡喜,也想效法他,這就是「道人善」。『而廣述之』,「廣」就是盡力地去揚他的善,讓更多的人聽到生善念,然後效法他的善行。

  所以從剛剛的敘述,就了解到,我們不揚人家的惡,我們能隱惡,緊接著又能揚善,這個都是為了誰?為了對方好,也為了整個家庭的風氣、整個社會的風氣著想。所以有大局觀的人,他就不會隨順習氣,他會想著要給家裡的人帶好頭。所以以前的人當長輩都會想到:不能給孩子、不能給晚輩做壞樣子,都有這樣的存心。所以您看了凡先生講: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凡日用間』就是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發一言』,講一句話,『行一事』,做一件事,全不是為了自己著想,更不是隨順自己的壞習慣。不能做錯了,「我這個人就這樣,不然你要怎樣?」那這就要不得了,這太任性了。所以『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這個「則」是什麼?典範、規矩,就是你做的事情變成你們家的家規、變成你們家的家風,這個就是你有為整個家族的公心,『天下為公之度也』。

  你在單位裡面也是這個態度,單位裡勤奮、認真,然後不浪費、珍惜公物、友愛同事、對新進的人員多加關懷、不欺負新來的人,這些都是「為物立則」。這個「物」是什麼?就是為眾人立榜樣,就是自己以外的人,這個「物」字就是自己以外的,指眾人,你就給眾人做好榜樣。甚至會給什麼?會給其他的生命做好榜樣。

  古代宋朝有一個人叫陳昉,他們家十三代人都住在一起,很和樂。幾百人住在一起,從來沒吵架。最後感動什麼?感動他們家養的一百隻狗,吃飯的時候都等著所有的狗到了才開始吃,很有規矩、很禮讓,這個歷史當中有記載,《德育課本》裡面也有,叫「陳昉百犬」,「為物立則」,連狗都效法。

  《德育課本》裡還有很多,還有一個故事是兩個妯娌。什麼是妯娌?就是這兩個女子嫁給一對兄弟,她們兩個叫妯娌。她們兩個互相照顧很好,最後感動到什麼?感動到他們家養的狗跟貓相親相愛。貓媽媽被人家偷走了,貓沒有母奶可以吃,那個母狗去喂牠。所以畜生都可以感動,哪有人不能感動的道理?所以「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

  我們學聖教的人,天下為懷,現在全天下最缺什麼德行,我們就把那個德行好好落實,自然而然感動有緣的人。哪些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八德有兩個說法,合起來就這十二個德目。真有這個心,真正是為天下做出貢獻。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孝的人一出來,感動非常多人;只要有忠的人出來,我們看到盡忠的人,光讀到他的事蹟都會很感動。

  我們整個中國大陸辦的「德耀中華」,它就是舉很多有德行的人,表揚很多有德行的人。其中好像東北,有一次油田燒起來,隨時會爆炸,有生命危險。有一個國家幹部就站在第一線,完全不怕死。他是國家幹部,他站在那裡,鼓舞軍心,鼓舞所有的工作人員,那是他的長官,長官站得比他還前面,「身先士卒」。後來奇跡的以最快的速度,把那個火都撲滅。全世界看得都非常佩服,挽救得非常好。結果事後有人問他,「你怎麼都不害怕?」他說他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就沒打算活著回去。為什麼?他哪怕死在那裡,他會鼓舞整個軍心,他一個人死,可能可以讓很多人活。他那個精神繼續的時候,那個火撲滅下來的速度一定會加快很多。所以這種胸懷真的是國家幹部的表率。兩年才選一次,二OO七年、二OO九年、二O一一年,每次看這個頒獎典禮,真的沒流眼淚的人可能是沒心肝的人。大家假如眼睛生病了,看這個光碟,眼睛就好了。

  其實剛剛這段「隱惡揚善」這麼精闢的教誨,不只你在社會當中處世是這樣,你在自己小家庭都要這樣。比方夫妻之間,人都不是聖人,一定會有一些缺點。所以這段經文要會用,見先生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接著,見先生「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先生,你真的很了不起,我來配合你做這件好事。「且豔稱而廣述之」,遇到親戚朋友,我先生真了不起,哪些哪些好。妳先生在旁邊聽,「我才這麼一點好,我太太這麼珍惜,我的不好她從來不提。我不能辜負了她的欣賞、辜負了她的知遇之恩。」你看他的羞恥心不就被太太喚醒了?可是妳假如反向操作,見他有過失,則拿著麥克風大聲宣傳,傳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他最後一個知道,妳看他會不會氣到火冒三丈?妳這個揚他的惡,可能這一輩子都結這個梁子了。

  所以人要掌握情緒,不要造作傻事,才能掌握得了未來。夫妻是這樣,婆媳關係也是這樣。所以好像大陸有一句話講,「婆婆背著鼓,到處說媳婦;媳婦背著鑼,到處說阿婆」。鑼,「鏘」,那個會震的,那絕對是加利息去宣傳的,那最後這個家就沒完沒了。所以能忍辱、能為大局想,這個才有幸福的未來。接著我們看下一句經文,提到第二個行善的綱領:

  【何謂愛敬存心。】

  什麼是『愛敬存心』?接著講到:

  【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要判斷君子跟小人,從外貌行為,你看他的長相,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常易相混』,認不清。這個小人不是指壞人,不是指殺人放火那種人。什麼是小人?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都自私自利那叫小人,都念念為人想、很有道義,君子。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跟三十年後的大學畢業生,你看起來有沒有差很多?有嗎?我看,三十年前看起來傻傻的,三十年後光鮮亮麗,有沒有?那你知道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嗎?現在很多大學生看起來都很漂亮,男的也漂亮,男的還去整容。可是你看離婚率這麼高。好看,可是心裡面都自私自利,哪有可能夫妻不衝突?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教出看起來很好看,真的沒辦法相處的人。就跟現在的糖果一樣的道理,外面包裝一堆很好看,裡面不實在,又賣得很貴。以前的糖果都不怎麼包,看起來粗俗粗俗的,可是那個料都很實在。從看糖果就可以看到人,你相不相信?你看現在的橋做得這麼漂亮,明年就開始要整修了。三十年前的橋看起來普通普通的,可以用五十年都沒壞。

  再拉回來,你看現在人家找對象,找太太,三十年前那個太太就是這樣,很樸實,好像不是很厲害那種的,人家講幾句話就要流眼淚,很老實。你看三十年前那個黑白照相都很老實的樣子。三十年後,看起來光鮮亮麗,化妝化得很濃,可是你看,娶回去第一天就吵架。你看三十年前從來沒跟先生講一句情緒化的話,先生一發脾氣,她就不說話了。所以大家要開慧眼,現在的什麼東西好看不好用,人都重表面。要會看,所以這一段重要,要從存心看。

  你說現在大學生,知名大學,那個要考很高分才進去的。結果校規規定:請不要作弊;請不要抄別人的作業;請不要在教室旁邊大聲喧嘩;請不要亂放腳踏車。這幾條是幼兒園教的,現在變大學校規了。教育偏得太厲害了,都是知識技能,把德給忘了。我遇到一個長輩,他說現在的教育什麼都有,五花八門,就缺一個東西,叫「德」。所以現在的教育叫缺「德」教育。所以要養他的善,剛剛那些校規不都是什麼?就給自己方便、自私,教出來的是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

  『懸絕』就是差很多。

  【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判然』就是大不相同,你只要會看,差很多。現在的人,鄰居不打招呼,三十年前的人,連陌生人都請他,「吃飯時間到了,來我們家,我請客。」還會燒一鍋開水,讓趕路的人、不相識的人喝。連不相識的人都處處替他著想,現在是住在對面都這麼冷漠。所以讀到這段話,確實值得我們自身、還有教育下一代、還有帶動世道人心,借鑒很好的啟示。接著經文講:

  【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他跟一般人的差別就是他的存心,他什麼存心?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而且他這個愛人敬人的心,哪怕是別人冒犯他,他愛敬的心還是不會減少,還是會提起來,這個就是修養了。

  胡小林董事長他父親,那真的是君子。文革的時候被人家誣陷,他底下的人把他眼睛都打壞了。後來平反,有人跟他講,那個把你眼睛打壞的人,把他找出來判他罪。他說,「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政府都在犯錯,怎麼可以怪老百姓?」你看他還是連下屬、一個工人,他都能為他設想、他都能反省自己,這種存心是真實的修養功夫。

  那我們也要這麼練,從哪裡練起?下一次人家突然跑過來撞你,你也要愛敬存心。好不好?好。下次人家一撞過你,你就跟他說「對不起」。你養成習慣,你慢慢修養就很好。為什麼?你一說對不起,對方更不好意思。假如一撞,你馬上那個瞋恨心起來,「你幹什麼?」可能你那天回來就變熊貓了,差很多。你說,「可是我又沒錯,是他撞我。」他不撞別人,怎麼剛好撞到你?「可能我以前曾經撞過他。」你這麼一想不就好了。而且你說,「他來撞我,就是來考驗我有沒有修養,他是來成就我的德行,我還是感恩他。」那就好了。所以每個人都是發考卷的老師,來看我們修養夠不夠。你有沒有看過哪個人要去打監考老師的?沒有。所以每個人都是老師,都值得我們愛敬,他們是來成就我們人生的修養,來給我們修福、修慧的。他撞你,你不生氣,他不就給你送福、送智慧來了嗎?

  好,那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