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論語》中的教學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2/8/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9-0003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脖子上的圍脖得帶著,怕感冒了。因為剛好下個禮拜二,雲南辦第三屆道德文化論壇。整個雲南省政府要用這三年論壇的這些光碟,向全省的官員、百姓推展傳統文化,讓他們都學都看,進而去力行。我們聽到這樣的消息都非常感動,也很感佩這一方官員的德政,雲南省這幾千萬人,都能接受這麼多傳統文化老師們這些課程的薰陶。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雲南省的百姓都很純樸,一接觸很容易就接受了。我怕這幾天假如沒有好好保護身體,怕感冒了,去了不能很好的跟大家交流,就有一點對不起幾千萬的百姓了。

  所以,是好看比較重要還是對得起人比較重要?人生有時候常常會有這個抉擇,是穿得保暖一點比較重要還是好看比較重要?我們有時候為了好看身體出點狀況,常見。所以今天套這個脖子可能看起來有點怪怪的,請大家多多包涵。這次的教師工作坊想跟大家就《論語》當中,教學的智慧跟大家做一個探討,也是向大家請教。因為《論語》當中有非常多孔子教學的智慧,自己體會也很淺,想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共同來深入這部經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部經典有高度的智慧,不管是為官、不管是教育人員,以至於是為人父母,都能從中得到很多人生的智慧,進而扮演好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角色。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的鼻祖、我們最好的榜樣就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至聖。而我們從事教學工作,首先要幫學生立志,所謂學貴立志,他有了志向、有了目標,他才有源源不絕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動力。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悠悠放任、蹉跎光陰,因為沒有人教他立定遠大的志向。現在的孩子腦子裡想什麼?放假了,我怎麼把這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怎麼去放縱一些欲望,很可憐!他很茫然!我最近接觸一些年輕人,一、二十歲,你從他的眼神當中看到,他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不知道他人生來幹什麼的。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他不知道做人之道在哪裡、意義在哪裡。首先我們得教孩子立志,我們要教孩子立志,首先我們也先得立志。教兒教女先教己,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不管我們是為人領導、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扮演「君、親、師」的角色都有教育他人的職責。可是我們要教育他人,首先得把自己教好。

  我們看這個「教」字,在《說文解字》當中就講到的,「上所施下所效」,把這個「教」字的意義在字當中其實表現出來。這個是父母、老師、領導者畫的第一個叉,小孩在底下潛移默化很自然的效法,畫的第二個叉,上行下效,所以這是身教;右邊一隻手拿著一枝樹枝,耳提面命、不厭其煩的教導。所以我們看孔老夫子「學而不厭」,他給學生當好學生的榜樣。我們要教給孩子如何學習,首先我們自己有沒有好學?我們不好學,要鼓勵學生好學,那很困難。所以孔子「學而不厭」就是很好的身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整個道統,這些聖王都是他的老師。他全心全意跟他們學習,沒有厭倦,「學而不厭」。接著「誨人不倦」,教誨他人、幫助學生,沒有疲憊的時候,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很有耐性,終其一生都盡心盡力,甚至是樂此不疲。

  所以我們教學工作,首先要教學生如何做一個好學生,我們自己首先要是孔老夫子還有古聖先賢的好學生。一個人學習、當學生首先要立志,立定遠大的志向。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立的志,效法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以他為榜樣,而且我們有責任要振興師道。老師幾千年來是最受大眾的尊重,但是現在師道衰敗了,人們沒有那麼尊重老師了。諸位教育界的同道,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不尊重老師,您當下是什麼感受?你的心情會如何?這是一個我們可能會面對的境界,我們自己身為教師,看到人家不尊重老師,我們的第一念是什麼?人家侮辱老師、人家不尊重老師這是結果,原因呢?老師是教人家覺悟的,我們應該在每一個當下能覺照,而不是不高興,而不是對立,而不是指責辯駁。

  孟子所說的,「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這個師道的尊嚴不可能是別人毀的,是誰毀的?是我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自愛,不尊重這個人類靈魂工程師這麼尊貴的行業,不能怪別人。我們假如真正都當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都效法他,我相信這個師道尊嚴決定是受高度的尊重。所以我們首先得考驗,考驗什麼?考驗自己在每個境界是理智還是情緒化,我們當老師的人就是要教給人智慧、教給人理智,不是傳給人知識而已。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從事教育工作,我們這一生的天命是什麼?首先要把下一代教好,要讓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家庭的孝子賢孫,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領的是整個國家的納稅錢,這個是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再來,也要對得起他父母的信任,這個都是情義、道義的人生。我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能不能時時保持這樣的心態,恩義、情義、道義。老師不是為了薪水而來,老師是為了盡一份道義而來。

  諸位教育界的同道,我們在跟學生講這些人生重要態度的時候,請問大家,您的學生他接受的態度如何?大家有沒有觀察過?他們有沒有很歡喜接受?那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在接受經典的教誨的時候,或者我們今天在聽到我們老師這些責任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很歡喜接受?還是覺得不大高興,這麼多要求我。假如我們今天聽到這些責任都覺得,「幹嘛給我這麼多要求」,我們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出來?大家冷靜去想想,那也教出不願意接受經典要求的學生出來。其實都要回到務本,身教!我們今天聽不進這些很重要的態度、道理,我們又怎麼去渴望我們的學生能聽得進去。整個道統坦白講在各行各業現在都是在衰敗的,世間常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不願意講這句話,我們重要的是在我們的位置當中,把道義給樹起來,這才是我們的天命。

  孔子在這一點他很清楚,他知道他要以身來承傳,自己的身教來承傳這個道統,所以他在面臨危難的時候,孔老夫子都不害怕,「上天要讓這個道統傳下去,任何人都不可能傷得了我」,他知道他是帶天命而來的。那也由於孔子他承先啟後,他的一生對文化的承傳做了最大的貢獻。文化承傳很重要,不傳下去,下一代的人就不知道倫理道德這些道理了。我們從自己這一生的人生來看,才三、五十年,整個人從懂得孝順,現在孝子已經很難見到。所以文化不傳下來,很可能從一個最有歷史文化的民族,會變成最短視的民族,所以這個文化承傳太重要了。我們馬來西亞的沈慕羽老先生,他有這麼高遠的見識,我們年輕人去就教於他,老人家跟我們見面知道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就跟我們說到:教育是最沒有「錢」途的行業。

  這「錢」,諸位同道們,沒有錢好不好?應該不能這麼講,沒有很多錢好不好?有太多錢好不好?錢什麼最好?夠用最好。你都去追錢,不就變錢的奴隸了嗎!現在不是人去用錢,是錢來用人;現在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房子蓋得那麼大,本來是你在裡面好好過日子的,現在房子再大,每天整理房子就累得半死。是人住在裡面享受還是人來侍候房子?這些事情大家從生活當中冷靜去觀察,有時候人已經不知道他活著的目標在哪裡。教育它並不是可以賺大錢的行業,可是卻是最重要的行業。因為這個文化不傳下去,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中華民族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卻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什麼程度?可以為了幾千塊錢傷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爺爺奶奶都有可能。有時候說到這裡,就想到以祖宗之心為心,我們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先王祖宗他們的心情來看,他們會流眼淚。

  我們身為中華兒女,能夠不力挽狂瀾把這個文化承傳下去嗎?尤其我們又是從事教育工作,那就更是責無旁貸了。孔子一生的價值,我們從一句話,應該是一個皇帝對他的讚歎:「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在孔子以前那兩千多年來成為聖人的這些古聖先王,假如沒有孔子把道統承傳下來,我們可能根本不知道堯舜禹湯是誰,他們的功業、他們的道德都承傳不下來。所以孔子是上承二千五百年,下開二千五百年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所以我們要去找偶像就別浪費時間,現在這個時代都說什麼偶像跟fans(粉絲),你們沒聽過嗎?粉絲是吧?從今天開始你們是誰的粉絲?你們開悟了,粉絲不是追在屁股後面的,粉絲是什麼?是效法,是承傳。「後孔子而聖者」,孔子以後成為聖賢的,沒有一個不是效法孔子的,這個法就是效法孔子的德行,包含他的智慧。

  而他的智慧從哪裡來?孔子說到「好學近乎知」,要達到智慧一定要首先好學。我們從《論語》當中首先要學習孔老夫子的好學。教學的智慧當中我們要當一個好老師,首先一定要是當一個好學生。孔子就是好學生,他怎麼學習的,我們截取孔子為學的這些經句,跟大家做一個探討交流。好,重點來了,大家看如何學習:第一個孔子為學。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我們尊重孔夫子,孔子的名我們不敢直接念,念另外一個音,念「某」,這是尊重。古人這些規定都含有很深的一種敬意還有智慧,我們在這些小的細節都非常恭敬,自然這個誠敬的心就形成了。

  【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有講到,這個「邑」是一個小的村莊部落,有十戶人家的這個部落,必定能找到他的本質是忠信之人,很誠信、很忠厚,非常盡本分的人,有這種特質的人一定找得到,但是沒有像夫子那樣的好學。他可能有好的本質,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成就圓滿的智慧。一個人有成聖人的特質,最後卻沒有成聖人就很可惜了。《了凡四訓》當中有一段話講到,世間「聰明俊秀不少」,有很好特質的人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他的德行、道業不能不斷提升,「只為因循二字」,他懈怠了,他因循苟且了。懈怠不努力,因循苟且就是壞的習慣不改,一錯再錯,因循二字耽擱了一生。

  諸位學長們,諸位同道們,我也是很佩服大家,你們都是忠信之人。您看我們這個古文都上了兩年多了,你們每次都來,真守信用,而且學習也很認真。雖然古文背得苦哈哈的,還是很認真背,很盡力,這些都是忠信的特質。所以這裡我們首先提起來一個好學的態度,如何好學?接著我們再引夫子一些他自己真正做到的這些境界來說明。好學,很好的一個遵循的軌跡就是我們第二句,這一段話,千古成聖賢的祕訣都在這裡。我看大家的眼睛沒有發亮,好像不大願意成聖成賢,這一個是千古成聖賢的祕訣在這裡了。第一孔子講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這個『志於學』,「志」是心之所向,心之所之。就是這個志向一立下去之後,他每一步都是往這個方向走,心無旁騖。假如我們今天讀讀經,明天想去打打電動玩具,或者是想去跳跳舞,跟這個方向、目標不相應了,那我們立的這個「志」其實還是沒有堅定,還是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拉開,或者是被習性帶著走,控制不了自己。比方我們要盡孝,盡孝不能有不好的嗜好,你不能抽煙喝酒,損害自己的身體。可是很想盡孝,我真的發願要盡孝了,還是熬夜、還是喝酒、還是抽煙,有沒有真正發出來?那還是嘴皮子上要盡孝了。真正要盡孝,能體恤父母的心,任何讓父母會擔心的事情他不會去做的,所以人要發真心重要。

  真心一發不會變,發了以後,露水道心一下子就又變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習氣了,這個「志」還是沒有真正發出來。沒有發出來沒關係,用心再發,現在就可以發,大家發了沒有?好,告訴大家,一個人發心是不能被強迫的,所以我剛剛這麼做也有點強人所難,你們回去好好考慮清楚,考慮清楚要發就給它發到底。「志於學」,十五歲就志於學,學什麼?就像《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所學的就是恢復自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圓滿的福報,又幫助他人也恢復圓滿的智慧、德相,發這樣的願。所以《大學》裡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他的胸懷是為天下著想,他學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我們現在人的才華拿來表演,讓人家很佩服我們,其實不見得能夠開別人的智慧,不能真正讓家庭安定、讓社會安定。

  所以「治國經邦,謂之學」,什麼才是學問?什麼才是才能?現在社會的種種問題你能夠幫忙解決,這個才是真實的學問跟才能。我們現在冷靜去想一想,社會大眾他喜歡學的才能是往這個方向嗎?所以沒有經典的這些提醒,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就跟著走了。我看現在的孩子也挺不容易的,學好幾樣才藝,又跳舞又學鋼琴、又學數學、還是學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就是挺累的就對了,現在連小學生都有自殺的。一個人假如學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會很歡喜,他改掉很多壞習慣,他不受習慣的控制了,他會愈來愈歡喜自在的。

  【三十而立。】

  學了以後到三十歲,『立』就是任何的境界不會誘惑他,他不會動搖了。比方遇到任何的人事物不會起貪心;任何人對我們的言語態度都不會讓我們生氣;遇到任何境界不會傲慢,瞧不起人;在任何時候不懷疑自己,這個疑能伏得住,也不會去懷疑別人。「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個人都有本善,怎麼樣善巧方便來幫助他,只有這個態度。不會否定人,不會懷疑人,甚至絕對不會去毀謗人,這個非常重要。

  【四十而不惑。】

  這個『不惑』,它是在「立」之上,這個「惑」倒不是對道理疑惑,而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他不會猶豫不決,他能通權達變。所以這個「不惑」是無可無不可,沒有可以或沒有不可以,他都很自然的遵循道義去做,他懂得權變,不會食古不化。

  【五十而知天命。】

  夫子五十歲就知道他這一生的天命、使命是什麼,他承傳整個道統的責任。前面這十五到三十、四十,這個是修行的境界,「修境」。五十知天命這是「悟境」,他悟到自己的天命。

  【六十而耳順。】

  這是證入的境界了,這『耳順』就是他一聽哪些經句,他馬上能明白其中的義理。「順」就是通達,包含人家跟他講話他能明白人家的心意,縱使這個人是騙他,他明白了,但是還是純是一顆慈悲的心對待他,不會明白這個人欺騙他,然後很生氣,或者對人就有成見,不會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七十歲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合乎性德、都合乎本善,決定沒有違背性德的行為出現。這句首先一開始,「十五志於學」,孔子是好學的。再來,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不可以知少而足。不能說其實我這樣已經不錯了,比起雪蘭莪州的張三我已經很不錯了,比起馬六甲的李四我已經很好,不會這樣自我滿足。其實我們冷靜,人的懈怠是很容易的,只要他的目標不是聖人,他就很容易懈怠。比方我們訂出來要這麼去努力,然後突然想起某某人說,他只能這樣了,我們就有落印象,你看某某人,對!他也是早上五點都爬不起來,我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就是我們會記一些人家做得不好的,然後就覺得說我已經比他好了。所以諸位學長們,我們學儒只能有一個榜樣為目標,當然其他人的長處你可以效法,但是一定都要以這個榜樣為標準來勇往邁進,就是學儒我們要學孔子,不斷把境界向上提升。再來,我們看第三句: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師長常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實沒有這八個字,也不可能學得了聖賢人的教誨。因為我們不具備一個學生的態度,就根本不可能吸收得了他們的教誨,所以態度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態度。孔子為學,他是敘述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他做了,他體會了,他供養給大家,他沒有自己去創作。其實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隨順性德的,我們依教奉行,最後我們也恢復性德,所以講的不可能不一樣的。「述而不作」,沒有絲毫的傲慢。假如我們學的過程,邊看經文邊覺得,「我覺得是這樣,我覺得不是那樣」,就順著自己的想法、看法,那就變成跟自己學了,不是跟孔老夫子學了。

  我們很冷靜看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看有沒有進步,從我們講話的態度可以看得出來。比方說我們學了很多年,但是還有一句話常常出現: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覺得」那是我的想法看法,不是「述而不作」了。我們冷靜去看,孔老夫子在他的教誨當中,大家有沒有看到孔老夫子說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們從《孝經》去體會,孔老夫子講完一段道理之後,最後你看「天子章第二」,「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最後拉回來,「《甫刑》云」,《書經》講的,「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他所有彰顯的道理都跟這些經典是相應的。「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最後「《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孔老夫子的行持。

  離我們最近的我們的師長,我們有沒有學到他教學的態度?師長論完一段道理,所以孔老夫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他再有什麼才華,可是只要傲慢、吝嗇了,這個人就不可能有大作為了。師父講完一段話引經典,講完一段話,所以《無量壽經》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假如他所闡述的完全都是依據經典在講,請問會不會出現「我覺得」三個字?是!當我們在「我覺得」的時候,是我們的思想很容易就出來了。那假如又是在講課的話,我們思想觀念一錯了,底下的人都被誤導了,所以孔老夫子「述而不作」很重要。可能我們講到這裡說,那我就不上台不就沒事了!話不是這麼講,你平常在跟人家談話的時候,你常常「我覺得我覺得」,最後這個人的人生被你誤導,後來人家離婚了來找你,你就睡不好覺了。「你上次跟我講的我照做了,最後還是離婚了。」這個就有損陰德,沒有積陰德。

  「述而不作」,不傲慢,現在人什麼都是創作、創新,一直在強調這不是不好,但是創新的基礎很重要,基礎在「述而不作」。五倫八德怎麼還可以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任何一個行業所生產的東西,只要沒有仁愛心就完了,那個創作會天下大亂。比方電腦遊戲,殺人遊戲已經誤了千千萬萬的青少年,他沒有創新嗎?他有!可是他那個根本的倫理道德,那個是不能變的東西。所以叫「正德、利用、厚生」,這個是在《尚書》當中提到的,本是德行。「正德、利用」,用這個「德」去創造的東西,現在人常常運用科學來創造東西,利用科技、科學在裡面。可是沒有正德的基礎,這個科學現在搞得可能下一代都不知道有沒有田種了。

  請問農藥誰發明的?農民嗎?誰發明的?研究科學的人發明的,可是他沒有正德,他沒有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看農藥一噴下去,大家冷靜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三十年前,大家回到三十年前沒有?我們蹲在那裡幹什麼?拿著那個水在那灌蟋蟀,這是錯誤的,那個時候沒有學八德故事,不行,玩弄小蟲不好。

  我這幾天在那裡爬樓梯,因為我的這個腳一直不好,我的腳有問題。台灣每個男孩子要當兵的,我沒當兵,我是青蛙腿。從小這兩條腿就併不起來,真的併不起來,我那些表哥表姐全部都知道,因為他們看過我表演,我是併不起來,現在已經併得起來了。這幾年有在鍛鍊,又有原始點的幫助,這些助緣,現在併得起來。以前真的併不起來,然後這樣蹲,蹲不下去的,就是整個骨盤、筋都很緊,現在可以了。所以大家不要替我擔心,我是愈來愈好,因為基礎太差,所以好像是愈來愈好,人家看不出來。我先表演一下給你們看一看,你看我現在都可以蹲下來,這個是我小時候都沒辦法做的動作。結果要加強鍛鍊在那裡爬樓梯,爬爬,突然想到小時候在那裡折那個蟋蟀的腳,我就感覺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爬樓梯會讓人開悟你知道嗎。其實人往往你不要胡思亂想,突然你就會悟到很多事情,智慧是本有的東西。

  所以我現在很羨慕這些小孩子從四歲、五歲就讀經典,看到小動物這麼愛護,少造多少孽!他們以後的福報跟智慧遠遠在我們之上。所以看到這些孩子,我們就很欣慰。看到孩子就很欣慰,看到一個就要滿足了,是不是?其他的都是撿到的,有一個我們盡心盡力就值得了,常常這麼想就有很多動力。「利用」,接著因為有愛心創造出來的東西,才能真正利益人民的生活。你看農藥繼續噴,明明知道這些地全部都要被污染了,生命都要被殺害了,還是繼續用,為什麼?他的利益!很多噴農藥的人自己不吃那些菜,他知道那有毒。可他為什麼還繼續噴?「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為了利益就忘了別人。所以德是本很重要,這個德要承傳,要「述而不作」。

  我們上個禮拜見到一位朋友,他長得很有福報,笑起來像彌勒佛一樣,真的每個人看了他都歡喜。他很有仁愛心,尤其對大地有一份責任,結果他發明了酵素能夠很快的改善整個土壤的土質。這一塊地,噴農藥的地,三個月左右他能讓這個地長蚯蚓,它整個土壤的生機都恢復起來,長蚯蚓。結果他有這個愛心、有這個感應,「孝悌之至」,他為天下人著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他發明這個東西,他作夢的時候夢到那個蚯蚓跳舞給他看。你看我們都夢不到,你看他救了多少生命!很可貴。而且他是希望這個東西奉獻給農民,其實奉獻給農民也就是奉獻給千千萬萬吃東西的人,吃這些糧食的人。他沒有要去賺錢的念頭,很多大公司都要給他買斷,那他們就賺大錢了,他不願意這樣。所以我感覺各行各業都有菩薩、都有聖賢人,他們那個精神令人感佩。

  這位朋友他有構想成立一個基金會,到時候就可以免費提供大家很好的活化土地的這些酵素。我怎麼會認識他?我覺得跟十幾年前有關係,因為我十幾年前就打算去做有機事業,都已經跟一個老闆講好了,然後也準備去推展,甚至還要去種田。所以人曾經發過的願,以後有因緣都還是要盡心盡力去把它圓滿。接著我們看:『信而好古』,他非常相信古聖先賢這些教誨,沒有絲毫的懷疑,這個疑心去掉了。我們對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能傲慢、不能懷疑,這個誠敬的心才提得起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竊比於我老彭』,這個「老彭」,有一個典故說法,是說「老彭」是指老子,而且老子他也是承傳他的老師容成氏的教誨,說那五千餘言的《老子》也是有道統這樣傳下來。所以孔子強調我跟老子一樣,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樣承傳下來的。

  而實實在在講,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知見要完全跟經典相應,不誤了自己,也不誤了他人,一定要守這八個字,肯守就得利益了。我們看《孝經》當中告訴我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他一言一行都是遵循古聖先賢這些風範跟教誨,最後他肯遵守了,三年、五年他都不會違背這些教誨。最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他所講的話都合乎性德,不會跟人家結怨的。我們假如不守這些態度,每一天都不知道講錯多少話,老實很重要。

  雖然跟大家在交流,不過講了都很心虛。你看師長常常講到,說他當初在海外,在美國、美洲弘法,都一個人,很辛苦。每次回到台灣去看師公李炳南老師,說:「老師,你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一個人在外面好辛苦。」每一次回來都給師長提,提提提了好多次。有一次師公就說:「好,你給我找個學生來。」師長想一想,找個好學生也挺難,以後就不說了。包含師長說:「我沒有學生。」這些話其實都在提醒我們這些學子,要找到老實學習的人真不容易。誰是老實人?孔子是老實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且非常珍惜這些教誨,就好像「如貧得寶」一樣的捧在手上,更重要的把這些教誨放在心上。我們看下一句孔子就是這麼做的。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默而識之』,這個「識」跟「志」是相通的,就是記,他默記在心中不敢忘懷。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銘記在心。怎麼銘記?「我都忘了。」首先要讀熟,能背是最好。不過我們已經是上了年紀了,不是上了年紀,我們已經是成人,成人你硬記怕會傷到腦神經,你就用心去領悟多讀幾次,不要硬記。假如現在是三歲、五歲,那讓他多念多記最好,他們那個黃金時段記憶力特別好,而且記住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我們是錯過了那個黃金時段,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但是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沒有關係,把我們的遺憾轉成使命,不要讓後面的孩子再有我們人生的遺憾就對了。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讀誦、受持,你讀得很熟,時時記在心上觀照自己、受持它。但你受持,你對這些經句領悟多少,你假如都沒有領悟,那它只是個知識而已。所以你讀誦,你要受持的過程,還要聽經,你對這個經句它的義理、深度、廣度都能夠領悟,你那個觀照就隨著你的深度、廣度就愈來愈提得起來,時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功夫就出來。所以銘記在心了。接著要『學而不厭』,這個「學」就要用心去薰習、去聽經、去讀經,「學而不厭」。而你聽的過程聽明白了,要解行相應,要去做。聽了不做,那不是真聽明白,聽了不做還是隨順習氣,不隨順性德。所以聽明白了要「為人演說」,這個「演」要先自己做到了,要表演。「學而不厭」,學了、理解了,進而去行,這樣解行相應才能提升,最後才能給人表演。

  給人表演,要『誨人不倦』。給人表演了,人家信任我們,信任我們,我們得幫助他、得開導他、得護念他。可是開導不是講一次就聽了,講一次就聽了,可能是顏回轉世了。其實我們很冷靜看看,我們自己很可能小時候的壞習慣現在都還沒改,不知道父母多少人都給我們提醒,我們還是沒有改。怎麼變成我們提醒別人一次,我們就很生氣了,「他怎麼不改?」「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幾十年的壞習慣都寬恕自己了,怎麼不能去寬恕別人一次錯誤?范公的第二個兒子,也是當宰相的兒子范純仁先生強調的:「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則不患不到聖賢地位」。時時存這樣的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定可以契入聖賢的境界。

  所以「誨人」要有耐性。我們看孔老夫子一生「誨人不倦」,我們以孔夫子為榜樣怎麼勸人家一次、兩次就不耐煩了,那就生慚愧心。再來,古印度聖人釋迦牟尼佛,他勸學生四十九年不疲不厭。我們師長老人家勸學生五十四年,而且八十六歲的高齡,現在一天還勸四個小時,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看夫子不斷的領納聖賢的教誨,去深入經藏,去學習,去解行相應,進而盡自己的力量去勸導別人。『何有於我哉!』他所有的身心都在提升自己、都在利益別人,完全致力於行道,把自己都給忘了,沒有為自己想。所以孔子說「發憤忘食」,全心全意自行化他,「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忘了自己的年齡,也不知道自己幾歲了。人能夠提升自己、利益別人到忘了自己,這個境界不簡單。

  而我們很冷靜的看,所有的煩惱根源都在沒把自我放下,煩惱在哪?我貪,貪不到就煩惱憂愁;我瞋,生氣了;我痴,愚痴沒有理智,意氣用事;我慢,人一傲慢起來了,瞧不起人,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我疑,疑心一起,人就不自在了,人就疑神疑鬼。所以能專心致志到把給自己放下,那是最快樂的事情。其實我們很冷靜去觀照自己的念頭,只要不高興就是自我上來。所以《了凡四訓》說,一個人修學要把病根找到,就像那個毒樹要從根把它砍掉,「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你把那個毒樹的根直接砍掉,一勞永逸,還是你說這個是毒樹,「來,先摘一片葉子,再摘兩片葉子」,我們摘的速度還抵不過它長的速度。所以煩惱的根就在自私、就在自我,你能把這個放下,就能把煩惱給根治。好,我們看下一句: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葉公是楚國的一個大夫,他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子的人。

  【子路不對。】

  子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老師。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知道這件事,就跟子路說,你怎麼不跟他說?說我這個人『其為人也,發憤忘食』,他非常辛勤努力求道、行道,努力到什麼程度?忘了吃飯。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讀書讀到忘了吃飯跟睡覺的經驗?假如有的話那就非常恭喜大家,這不錯的境界。或者是你去幫助別人幫助到睡覺忘了,吃飯忘了。『樂以忘憂』,依教奉行,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樂以忘憂」。其實這個「樂」是每一個人本有的,現在為什麼這個本有的自在快樂提不起來?他有障礙,他被欲望給障礙住了。得把這個欲望放下,他本有的快樂就上來。我們其實很冷靜看,小孩子欲望少,所以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人欲望變多了,所以平均一天笑七次,這科學家研究的。

  我們認真去學習經教,放下這些欲望,那個樂就慢慢找回來。小孩子他沒有欲望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過剛生出來的嬰兒,把他放在搖籃裡面,然後你觀察他,突然自己笑了,也沒人逗他,他就自己笑了。我怎麼突然覺得心情very good(很好),因為我剛剛突然好像覺得我變成一個小嬰兒。所以古人常常說不要自尋煩惱、不要杞人憂天、不要自找苦吃,這是有道理的。這快樂不用錢去買的,把煩惱放下了,本有的樂就自己回來了。所以『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把年齡都給忘掉了。我有時候跟我們陳真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老師很高興的時候,爬樓梯、爬山那個步伐都很大,然後我都會說:老師妳已經六十幾歲了。然後陳老師說:你不講我都不知道我幾歲了。我感覺照我的觀察,陳老師平常沒人提醒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才十八歲。其實這一點應該我跟她效法,而不是常常提醒她幾歲了,人能把年齡放下了,那是功夫。我們看第六句,這句看到夫子求學問怎麼真幹,夫子說: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從一個修道之人每天沒有所提升,那就是糟蹋自己、蹉跎光陰。所以每天很用心在自己的道德有沒有提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所學到的這些學問有沒有好好的講究。這個講究是我們懂了這個道理,進一步具體如何來落實,很積極的把它列出來。比方我們今天讀到一句,「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只要出差錯了,哪邊先錯了?心,心錯了言行才會錯,講錯話了,做錯事了,或者受傷了,都跟慌張有關係。所以求學問要先把浮躁之氣要定下來,那我們得進一步明白這個道理,進一步怎麼讓自己浮躁的心調伏下來?我什麼時候會浮躁?就開始觀察了。早上吃早飯吃得很急,嘎嘎嘎就吞下去了,最近胃常痛。那我如何能讓自己吃飯的時候不這麼匆忙?早起。就是我們發覺每個習氣,接著怎麼樣去對治,怎麼樣落實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這個都是講究。不然學問還是學問,生活還是生活,打成兩節,那個叫學術研究,那不叫真學問。

  『聞義不能徙』,聽聞到道義的事情,道義的義理,要馬上去做不能停留。道義的事不做,其實是被自私自利障礙住。我們真想成為君子、聖人,最重要的差別就在義跟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跟小人在這個一念之間。其實這個時代不好行道,為什麼?我們整個生活太富裕了,為了這個富裕的生活,真正最苦難的地方我們肯去嗎?諸位學長,內蒙我們肯去嗎?泰北我們肯去嗎?沒有廁所的地方我們肯去嗎?那些華人中華文化都快斷了,這個時候是我們好的生活重要,還是把這個道統在一個地方傳承下去重要?

  所以在「曲禮」裡面有一句話講,「安安而能遷」。第一、這句話很重要;第二、你們有沒有嚇到?有的話對不起,沒有的話你們的定功不錯。人假如心不定任何聲音都會讓他嚇一大跳。有沒有?有時候家裡的人,突然你那個聲音他沒有聽到,一看到你嚇得魂都有點嚇出去了,他一定在想事情,或者他的心很亂,你假如很定的話不會這樣。所以這個黑板擦掉下來也有意義的。首先是我自己不小心讓它掉下來。「安安而能遷」,你生活在非常安逸、安樂的環境裡福報很大,可是哪邊有苦難,你馬上這個好日子放下,再怎麼辛苦你都不辭勞苦,這個才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

  我記得在二OO五年三月份我剛好在澳洲,那幾天很幸運,有機會早上起來跟師長一起散步,師長走走走,因為在澳洲,那個澳洲很漂亮,沒有什麼空氣污染。偶爾打雷下雨,但沒有空氣污染。你就感覺下了飛機,一走出飛機場,好像每一個景色都像你在畫裡面看到的景象一樣,很美的地方,俗稱人間的天堂。我陪師父散步,真的風景都很漂亮,突然師長就說了,雖然澳洲環境這麼好,但是假如社會、世界的人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還是得要去幫助才對。「安安而能遷」。對,我想到師長的這一段話,你看老人家到哪裡?到了香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你走在街上,你不動,人家都推著你動。這麼緊湊的環境,師長不辭勞苦在那裡面每天講經四個小時,給我們做好的榜樣。聞義馬上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孔子之憂。所以孔子另外在《論語》裡說「過則勿憚改」,有過失不要怕改不了,這個「憚」就是難,不要怕難改,要「勿畏難」去突破。你說可是太難了,真的跨不過去。那我們想一想你不跨過去,以後會怎樣?那不繼續做欲望的奴隸墮落!那我們要嗎?不要了,就勇猛精進、咬緊牙關突破,一定可以突破的。為什麼?欲望是後天的染著,大家想一想,小孩的欲望跟成人的欲望一不一樣?小孩沒什麼欲望,那本來沒有的東西為什麼現在這麼多?是後面染的,不是他本來的。染的東西一定洗得掉,只要我們肯洗。所以夫子是擔憂自己沒有勇猛精進,蹉跎了時光,這是他的憂。我們再看下一句: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句五跟十中間有一個逗號。在《史記‧孔子世家》當中有記載,夫子是晚年才學《易經》,從這個經句當中可以感覺到夫子非常好學,在歷史當中有記載,孔子學《易經》學到韋編三絕。「韋」是牛皮做的帶子,專門來綁書的,以前的書它是用竹簡編成的,那一片竹子記錄一行字,所以那個書很大,要用這個牛皮線把它綁起來。孔子好學到這麼牢固的牛皮做的帶子三次都斷了,可見得孔子翻閱的次數有多少,綁的帶子斷了三次。而這《易經》確實讓人了解自己的過失在哪,最終能契入到無過的境界,就隨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覺得這一本教誨很好,他學得非常認真、歡喜,而且說,假如能再給我多幾年來繼續深入《易經》,再給我五年、十年來學習。大家要了解,夫子晚年,世人都覺得他是聖人的境界,他還依然這麼好學。接著我們看,『可以無大過矣』。這麼謙虛!我再好好深入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過失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夫子在觀照自己,應該都是從起心動念非常細的這些言語行為當中,去察自己的過。那從這裡我們看出來,聖人這樣的好學,他已經契入聖人的境界,都這樣的謙虛,那假如我們都還察不到自己的過失,就太粗心了。而且《了凡四訓》講到的,「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真正的功夫在改過,在改掉習氣,放下執著、分別。我們看第八句,都可以看到聖人的謙虛,我們看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謙卦」。孔子說: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如果說我是聖人,我是仁者,那我是不敢當。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我只是能做到學習不厭倦,教誨別人不疲憊,應該是做到這樣,聖跟仁我不敢當。他的學生公西華說: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這是弟子還不能夠契入、做到的境界。其實這段話的前面還有一句夫子是講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這是在這句的前面,就是說,論說這些經典,我跟一般人是差不多;假如是立身行道都做到的君子,那我還是沒有到那樣的境界。夫子連君子他都覺得自己還不敢當,就可以看得出這個謙德。

  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