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十九集)  2018/3/23  中國  檔名:56-214-0019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往下講,請大家看下面這段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無數諸佛,假若不共同稱揚讚歎我的名號及演說,推薦介紹極樂世界的功德和國土的善妙,我就不成佛。這一段話主要是說,一切諸佛都為眾生宣揚淨土這部經典。『稱歎』是什麼意思?是稱揚讚歎。這裡的『國土之善』,指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之善妙。這一願對我們修學淨土的同修來說,特別重要,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這一願,西方極樂世界再好,我們不知道,沒有人告訴我們,是不是這樣?現在諸佛如來都告訴我們,這個告訴就是稱歎的意思。如果他們不稱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他怎麼能向我們眾生介紹?我們從這一願裡可以真正看清楚,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決定不止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和其他諸佛的區別。其他諸佛只有一個教區一個大千世界,而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

  這一願顯示,『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一個世界也不漏,一尊佛也不漏,沒有一個世界、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讚歎?名是名號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這就是讚歎。佛為我們講解這一部經,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國土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稱歎,為我們宣說,為我們推薦介紹。十方諸佛世界沒有一尊佛不教導他的眾生,宣講這部《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勸大家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段說得非常明確,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稱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都宣說這一部《無量壽經》,教化他所在教區的眾生。我們學習這一願,能不能體會到它的真實意義?如果能體會到你就明瞭,這部經才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句話很重要,這部經才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華嚴》、《法華》,無量剎中,無數諸佛未必宣講。只有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所共同宣講的,沒有一尊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人念佛往生,可見這部經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注意後面這個詞叫非同一般,就和任何一部經都不一樣。請看下一段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聞我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只要以至誠心深信,愛好修學念佛法門,並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迴向發願求生我的國土,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於在臨終,稱念十句佛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誹謗正法的人,他們不得往生。這一段大家聽了以後會非常清楚。

  下面我們看看幾個詞語,『聞』是聽聞,這裡含有信受奉行之義。『至心』是真誠心,『信樂』是深信、愛好。『善根』是指身口意三業,永斷貪瞋痴等煩惱,精勤清淨所生的一切善法,這是「善根」。『心心』是指純一之心,『回向』,迴轉趣向,就是迴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於所期的目標。『十念』,指臨終時連續念十聲阿彌陀佛佛號。『五逆』的逆是叛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重罪。『誹謗正法』是破壞、攻擊佛法,誹是說別人的壞話,謗是惡意攻擊別人。這一願是十念必生的大願,淨宗修學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修學宗旨就是從這一願而來的。這一願講一向專念,第十九願講發菩提心。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淨業正因。

  看這句經文,「聞我名號」,這裡的聞不是普通的聽聞,普通聽聞不起作用。因為這是大乘經典,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個字都不是泛泛者。這裡的聞是講菩薩的聞慧,這一個字就包括聞思修三慧。聞是緣分,這個緣分決定不是偶然的,正如世尊在本經開示中說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在一生中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部經,是無量劫來所種的深厚善根。跟其他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都不一樣,這個善根比那些善根要厚得多了,你才有緣分聽到這部經典,聽了之後一定歡喜。

  「至心信樂」,至心是真心、是誠心,絕不是虛妄之心,這點很不容易,這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所在。我再說一遍,至心是真心、是誠心,絕不是虛妄之心,這點很不容易,這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所在。你把這一句話一定要抓住,能不能往生關鍵是什麼?關鍵是你用的什麼心。如果不是至心念佛,眾生不是墮在妄想,就是墮在無明。墮在妄想那邊就是貪瞋,墮在無明這邊就是愚痴,不念佛號就是搞貪瞋痴,就是造六道輪迴業。這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淨業,教我們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一生中就可以把這件事辦得圓圓滿滿,所以至心非常關鍵。樂是愛好,歡喜愛好,人生第一喜歡的就是這一件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取代,這才是「至心信樂」。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其他喜歡的事情,還有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樂」。這樣念佛,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還得繼續搞輪迴。

  下面幾句經文,「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兩位導師,在經典裡教訓,都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兩句都包括你所修的種種善根。修積這些善根只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求生淨土。這樣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心心迴向」,一切善根功德都迴向求生西方。前面講的至心信樂,專念是正修,善根迴向是助修,正助雙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有福報的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入禪定。臨終沒有病苦這是福報,有病苦的就是福報不具足。病是果報能不能扭轉?生死輪迴都有辦法扭轉,小小的疾病還扭轉不了嗎?當然可以轉。怎麼轉?努力修善,你真心為善,許多業障、罪報不知不覺中就都轉了,你就不必受報。我們希望一生長壽,長壽要健康,長壽不健康那也很苦,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第一幸福應該是身體健康,絕對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名氣,那些沒有用。身體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你,也是苦不堪言,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去修學。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富,有智慧的人都不要,他們要智慧、要健康、要長壽。

  下一句「乃至十念」,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臨終十念的人要具足三個條件才能往生,不要忘了,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臨終時神智清醒,如果臨終病得不省人事,往生的機會基本沒有,甚至是一點沒有。第一就是要神智清醒,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關鍵的時刻,你遇到了善知識勸你念佛,第二個條件能夠遇到善知識。第三個條件,遇到了善知識提醒你念佛,你一聽就信,立刻就信受奉行不猶豫。這個條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你聽善知識勸你念佛求往生,你能夠立刻發願求往生。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

  下面兩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佛經》裡講,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勝緣也能往生。五逆罪不是不能往生,五逆在這裡是做陪襯的,重要的是後面那個「誹謗」,誹謗的人根本不信那怎麼能夠往生?如果不誹謗能信受,五逆罪也能往生。我把這段再歸納一下,就說犯五逆罪,誹謗正法,什麼情況下能往生,什麼情況下不能往生?第一個犯五逆罪,又誹謗正法決定不能往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犯五逆罪他不誹謗正法,可以往生。第三個,他誹謗正法,但是他沒有犯五逆罪,這樣的人不能往生。大家聽明白沒有?犯五逆罪可以往生,誹謗正法是決定不能往生的。我歸納這三條,希望大家認真思考。

  下兩句是善導大師講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說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一大因緣。因為眾生業障太重,跟他講念佛作佛,他不接受,他不相信,怎麼辦?佛才給他講其他的法門,佛才說出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是對誰說的?是對不相信念佛法門的眾生說的。能相信這個法門的,你是第一善根,你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才能相信。這段裡說的意思是,為什麼佛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是給誰說的?是給那些不信念佛法門眾生說的。

  四十八願,從第十二願到第十八願,是整個大願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要特別留意,如果沒有十念必生,就不能普度一切眾生,可見十念必生這一願該是多麼重要。念佛法門是實在稀有難逢,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是什麼?第一殊勝是壽命無量,這是極樂的根本,這句話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的是壽命無量,這是極樂的根本,這在第十五願。如果沒有諸佛稱歎,就是第十七願,我們哪裡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十方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揚這部經典,這種恩德實在是太大太大了!善導大師在註解裡說,「定成正覺」第十二願,「光明無量」第十三願,「壽命無量」第十五願,「諸佛稱歎」第十七願,「十念必生」第十八願,這五願是真實慧。經上講「住真實慧」,善導大師這樣一說,我們才認識到以上五願是真正落實住真實慧。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精華,是四十八願的精要,可見「光明無量願」是彌陀弘誓的心髓。老法師說經典所在之處,佛號音聲所揚之處,經典宣說討論之處,就是彌陀佛光注照之處。這幾句話我再重複一遍,經典所在之處,佛號音聲所揚之處,經典宣說討論之處,就是彌陀佛光注照之處。

  古德對經典有個比較,認為這是真實中的真實。隋唐的時候,大德們都公認,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最圓滿的是《華嚴經》。所以大家把《華嚴經》稱為是經中之王,一切經是《華嚴經》的眷屬,稱它為根本法輪,這是對《華嚴經》的評價。這個比較就把第一找到了,誰第一?《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又是第一,把《華嚴經》比下去了。古德說得好,說《華嚴》、《法華》,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那兩部經好比是大門,《無量壽經》是殿堂,大家想想,《華嚴經》和《法華經》比喻是大門,而《無量壽經》是殿堂,我們讀誦《無量壽經》就是登堂入室。是不是這樣?不是在門口了。所以門外景觀雖然很壯觀,《無量壽經》這部經才是登堂入室,這才是如來正說的第一經。

  這部經一共是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第一,第六品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哪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經說法就是講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經卷,無量無邊的經卷濃縮就是第十八願,講盡了。這樣一比較,你才知道《無量壽經》經文真正是頂尖,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殊妙的了,希望同修們認真去體會。這段話裡有兩個詞,一個詞是頂尖,一個詞是最高峰。你想想還有比這個更高的嗎?沒有了。請看下一段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

  這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法藏比丘說,我成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以清淨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們的信心堅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什麼叫菩提心?中文譯作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發求覺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師說,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大菩提心。『功德』,以清淨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獲善果是德。

  看下面一句,「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發決定成佛之心才稱為菩提心。菩提心不但是覺,而且是究竟圓滿的覺,一定發作佛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凡夫和佛的差別在哪裡?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的心量周遍恆沙法界,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凡夫的心量小,想到的是自己切身利益的得失,心量小的人學不了大乘佛法,入不了大乘佛法。心量小的人,雖然也天天在聽大乘佛法,但是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法;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畜生、餓鬼、地獄去了。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心量小的人入不了大乘。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眾生,我自然就淡忘了。大乘法裡念佛法門尤其殊勝、尤其巧妙,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心願,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心量之廣無量無邊,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比得了的。

  看下一句,「修諸功德」,功德就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這是功德。下一句,『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諸功德的細說,「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為的總綱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都是無量無邊。下面講講第一個,布施,六波羅蜜的第一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捨。佛為什麼教我們捨?因為你要不肯捨、不肯放下就是貪,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布施就是對貪煩惱的,這一帖藥是針對貪欲的。現在的人貪,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他的還是我的,真的是貪得無厭。佛教我們布施,目的是在恢復我們的自性清淨。

  目前我們的同修在布施這個問題上,有幾個誤區,我簡單的給同修們說一下。第一個誤區,認為布施就是捨錢,哪裡建了寺院、哪裡建了道場,給捐點錢;哪一個地區有災難,給捐點錢;哪裡有人遇到困難,給捐點錢幫一把。我們說這是不是布施?是布施,但這不是布施的全部,只是財布施的一個方面。布施的範圍是很廣泛的,時時處處都可以布施,比如說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微笑、一句暖人心的話,就這麼簡單,這都是布施,可能平時我們都不介意這個。現在我在複講《無量壽經》,也是對眾生的布施,我現在之所以這麼快樂、這麼自在,是因為我把煩惱執著分別全都布施出去了。可能有的同修會說,劉老師,你把你不喜歡的都布施給別人,這是不是不善?我告訴你們,我把這些都布施給阿彌陀佛,這是大善。這是第一個誤區。

  第二個誤區,是害怕布施以後自己的生活不好過,有這種心態的人能夠捨一點,但是捨得不徹底。俗話說得留點後手,換句話說,就是這個貪念斷得不夠徹底,毒根沒有拔除,這是第二個誤區。第三個誤區,就是捨了以後念念不忘,總是掛在心上。做了好事怕別人不知道,喜歡張揚;或者是為別人做了什麼好事,喜歡聽別人讚歎,這是第三個誤區。第四個誤區,布施以後,總想我積了多少功德,這個念頭是錯的,你這個念頭一起,你不但沒有功德,連福德都沒有了。這就是我們在布施這個問題上,經常走入的四個誤區。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一定要把貪毒連根拔掉。對於世間的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絲毫都不能沾染。你生到這個世界,你就有一分福報,這個福報是你有生俱來的。你命裡不該餓死,決定餓不死你;你命裡該餓死,給你一座金山,你照樣會餓死。財布施,你決定不缺財;法布施,你決定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你一定得健康長壽。你不求也能得到,因為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想得而又不肯修因,哪裡會得這些果報?所以說你要想得到這些個好的果報,你要修因,先修因後得果報。真正的布施,必須把妄想布施掉,把分別、執著布施掉,把煩惱布施掉,把憂慮布施掉,把牽掛布施掉,這些都布施掉,你就自在、就快樂。往哪裡布施?往阿彌陀佛那裡布施,阿彌陀佛一併都給我們解決了。你看這有多好、多簡單!布施要有智慧,要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福田,否則拿錢財布施是最容易造業的。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是種到了無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養那些邪師邪法,幫助他造罪業,他墮地獄,你也脫不了干係。是不是這樣?我們大家想想,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

  第二個說一下持戒,持戒的綱領,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就是守法,學佛人一定要守法。戒從佛門來講,五戒是根本戒,學佛人要認真落實五戒。戒律實際上包括國家憲法,國家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社會道德,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關於這個持戒和守戒,我給大家舉這麼樣一個例子。怎麼樣守戒?怎麼樣持戒?有些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事情真的很難辦。這個例子,是我自己經歷的,就是有一年我去牡丹江出差,是幹什麼?是去企業搞調研。當時去了牡丹江的某個企業,這個企業的黨委書記是鮮族人,能喝酒。因為就我一個女同志,所以這書記就把我給看上了,非得要和我單獨喝酒。他們那裡喝酒有個規矩,什麼規矩?就是每個人的眼前都擺著四個杯子,那個杯子就是我們喝水的玻璃杯,然後第一杯是白酒,第二杯啤酒,第三杯色酒,第四杯汽酒,喝的時候是依次一次性喝完,這就是他們那裡的喝酒規矩。

  因為我已經受五戒了,我是滴酒不沾的,你說這個書記實際上咱們說不好聽點,就把你熊上了,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好在因為我是女同志,他對我還有點優惠政策,就是說第一杯那杯白酒你可以喝半杯,這就是優惠政策。第一次見到這個書記,也不熟悉,過去不認識,我就跟他商量,我說我不會喝酒,我能不能稍微表示一下就行了。這個書記聽我這麼一說,立刻站起來不停的給我行鞠躬禮。這樣就僵持了有二、三分鐘,他看我真的不喝,他要跪下來給我磕頭,大家想一想,那個場景多麼尷尬。當時我心裡非常生氣,我想怎麼能這麼勸酒?於是我就賭氣,把這四杯酒依次一次性我都喝掉。大家想想,我本來滴酒不沾,一杯白酒、一杯啤酒、一杯汽酒、一杯色酒,一次性喝完了,那後果該是什麼樣?喝完以後我立刻就回到招待所,因為我知道糟了。結果回到招待所以後,那真是一陣狂吐,我才知道喝酒喝醉太難受、太難受了,就好像五臟六腑都要被吐出去。你說坑不坑人?

  所以以後再上牡丹江出差,再上這個企業無論如何我都不去,我真的害怕再一次把我灌醉。所以你說這件事,對我來說怎麼認識?你說我破戒了,我心裡還真有點不服氣,我覺得冤枉,因為那個場面就是那種樣子;如果說我沒有破戒,我還真的沒守住這個戒,因為五戒有不飲酒。所以後來這個事,我就想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我該怎麼辦?有一次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說了一個詞,叫開戒。好像聽了這個詞,我心裡多少還得到一點安慰,我覺得這個詞比較符合我當時的情況。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說,戒是要持的,但是又不能持死,不能死在戒條上。佛給我們立的戒,我們應該認真的遵守,這是完完全全必要的。

  第三個說說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忍受。今天的世界是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點,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你的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你忍辱這一關能不能過得去。海賢老和尚、淨空老法師,在忍辱方面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尤其是老法師真的可以堪稱是佛門忍辱第一人。這七、八年,我向師父學習忍辱收獲不小,尤其是姐姐往生以後的這五年,是我七十多年人生中被誹謗、被謾罵,最多的幾年。一開始我不適應,我接受不了,我覺得我也沒有招誰,也沒有惹誰,不就是我學的,和你們的法門有點不一樣嗎?我覺得我和你不認識,你攻擊我幹什麼?後來我想明白了,老法師這一生他招誰惹誰了?老人家一生就是在經卷裡,是不是這樣?他除了跟諸佛菩薩打交道,他不跟其他的打交道,所以老人家的思想是非常單純的,他沒有招誰、沒有惹誰。可是幾十年不都是在被攻擊、被謾罵嗎?從來沒有聽師父反駁過一句。我真是沒有聽師父反駁過一句,對這一點是我心裡最佩服師父的地方。

  所以我向師父老人家學習一言不發,就是我那四個原則,不爭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牢記一個什麼原則?就是不和任何人事物對立。牢記一個目標,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牢記一個發心,就是說佛門話、辦佛門事,全心全力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我這裡是三個牢記,我再給大家說一說,牢記一個原則,不和任何人事物對立;牢記一個目標,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牢記一個發心,說佛門話,辦佛門事,全心全力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後面還有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在前面的經文裡都說到過,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大家要知道,精就是進,雜亂不是進,所以進字上面一定要加精純,才是真正的進步。法門多多,只能選一門;經典多多,只能選一部經。精進以後才得禪定,心就定了,正所謂理得心安,心定了自然智慧就開了。所以說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心裡都要清淨。定就是絕對不被外境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動,這就有智慧。三個不,不會被外境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動,這樣就有智慧了。下面一段經文:

  【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一心專念」,晝夜都不間斷,此人在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經很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國土,成為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阿惟越致大菩薩。以上兩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這裡所說的以上兩願,就是指「聞名發心願」、「臨終接引願」。看下面兩個名詞,『諸菩薩眾』,是指觀音、勢至,和極樂世界與往生者有緣的菩薩。『阿惟越致』不退轉,七地以上大菩薩的稱號。看頭兩句經文,『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兩句是指持名念佛。「一心」就是專志,心不緣任何事,只緣這一句佛號,只緣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想,想阿彌陀佛;你念,念阿彌陀佛;你拜,拜阿彌陀佛,這才是「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就是不間斷。佛為什麼教我們晝夜不斷?因為一斷就夾雜,佛號斷了就造業,所以佛教我們不間斷。

  下面我想說說打佛七,正規的打佛七是晝夜念佛不間斷,絕對不是白天念佛,晚上睡覺,一支香下來還可以聊聊天休息二十分鐘,這是我們現在打佛七的通常現象。印光大師在靈巖山的道場打佛七,是一支香接一支香的念,佛號是日夜不間斷的。念累了,只能坐在旁邊休息一會兒,衣袍不能脫掉。大家輪流休息,使念佛堂佛號聲不間斷,是這麼打佛七,這麼念佛的。再說說念佛堂,就是我們現在的念佛堂。這裡說真正的念佛堂,這一句佛號決定不間斷長年累月,那怎麼念?分班念。念佛堂無論什麼時候,一年到頭佛號聲是不間斷的,這是真正的念佛堂。對照我們現狀看一看,我們是否符合這個標準,這個要求?

  下面一句經文,『臨壽終時』,臨終時佛來接引,念佛念到水到渠成,佛自然就現前。下一句,『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諸菩薩眾」是指哪些個菩薩?當然有觀世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還有多生多劫的同修、家親眷屬,他們和這個往生者都有關係。所以他們雖然已經早往生了,現在看到你念佛緣成熟了,他們都很歡喜,跟隨阿彌陀佛一道前來,接引你去極樂世界。所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一點不寂寞,熟人很多;不像我們想像的,到那誰也不認識,不是這樣的。我們多生多劫的親人,好多好多都成佛,都去西方極樂世界了。比如我現在,最起碼我知道,我今生的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你說我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就與他們團圓了,那我能孤單、能寂寞嗎?反過來如果我們在六道裡繼續輪迴,那真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無量壽經》裡告訴我們的。

  下面兩句經文,『經須臾間,即生我剎』。這兩句經文是說往生速度非常快,只需要一剎那、一念間就到了。到了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三不退轉菩薩,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我們是凡夫一分煩惱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跟七地以上的菩薩平等,真是不可思議的難信之法。大家想想,殊勝不殊勝?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但是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和七地以上的菩薩平等了。是什麼力量使一個凡夫一下子超越到了七地?蕅益大師給我們揭開了謎底,蕅益大師讚歎說,「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功勳的勳),彌陀之大願」,這三個條件,使我們一個凡夫一下子就超越到了七地。這三個,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這三個條件當中,只有一個是我們自己的,是自己真誠的本性,那就是第一個心性之極致,這是我們自己的。

  另外兩個原因是屬於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本願不可思議。彌陀的本願就是這一願,他發此大願,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彌陀佛是用平等法來度一切不平等的眾生,一切眾生以平等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佛。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所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後面這段話,我再給大家讀一遍,「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彌陀佛用平等法來度一切不平等的眾生,一切眾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佛」。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所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

  時間到了,這節課就講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