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十四集)  2018/3/20  中國  檔名:56-214-0014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往下講。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我們先把幾個詞彙解釋一下,『高才勇哲』,高才是才德過人,勇是大志、大願,有強烈的願望幫助一切眾生,這叫大志、大願,哲是對一切深廣無際的道理都明白。這裡是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過人,他具有堅強的大志大願,幫助一切眾生,並且對一切事物都通達明瞭。『與世超異』是指超過世間所有的人,沒有人能與他相比。『信解明記』,「信」是信佛所說的法,信自己能夠有能力接受老師的教導,「解」是對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是明瞭,「記」是記憶,不忘記。這幾句是說什麼?這個詞是講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超群。『殊勝行願』,「殊勝」是特殊超勝,「行」是行為,「願」是願心,殊勝行願是指法藏比丘所發的,超過一切諸佛菩薩們,在因地時所發的大行大願,具體的就是指四十八願。『念慧力』,這是五根五力中的兩個力,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稱為根。五根是信、進、念、定、慧,這是五根,信是深信不疑,進是精進不退,念是憶念不忘,定是一心專注,慧是智慧。這個力是所生的善法產生強而有力的作用,能斷煩惱,所以稱力。這五種力是斷煩惱、開智慧的基本條件。『增上其心』,「增上」是增長上進,「其心」是指他的信心、願心、行心。『踰』是超越,詞語解釋到這裡。

  下面我們把經文比較詳細的解釋一下,「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兩句經文,是講法藏比丘的天賦,就是說我們常講的天資、稟賦。法藏比丘的天資一般人比不上,也學不來。如果是先天不足,通過後天的勤奮也可以得到彌補,大家都知道,《阿彌陀經》前面有十六位尊者,這十六位尊者當中,有天賦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賦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一個人的稟賦與過去生中的修行有關係,這個稟賦、天資也是一種果報。如果你過去生修財布施,這一生得財富的果報。如果你過去生修的是法布施,你這一生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如果過去生修的是無畏布施,你這一生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法藏比丘在過去生中,這三種布施都修得好,所以他才能得這樣殊勝無比的果報。佛教我們三種布施都要修,這樣你的果報才能夠圓滿。在中國這三種果報圓滿具足的不多,大富大貴、高才勇哲,又健康長壽,這是真正的福。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富貴、聰明有智慧,他是五代同堂,這就證明他過去生中,三種布施都修得廣、修得大,才有這麼大的福報。書畫裡有一枚圖章是「古希天子」,這枚圖章就是乾隆皇帝的。我們有些人羨慕別人有福報,不必羨慕別人,別人的福報是修來的,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修就得不到。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這一生中好好修因,將來的果報必定是很好很好的,甚至能超過他。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兩句經文,是講法藏比丘後天的勤學。前面是講他的天資,這兩句是講他後天的勤學,他有好的天賦,又有後天的勤學,所以他的成就就這麼殊勝。信解明記裡,我們先看第一個字信,這個信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的佛性與諸佛沒有兩樣,特別是信自己依本經修學,決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要建立這樣的信心,這是第一層意思,信自己。第二層意思,信他,這個他是指的誰?是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真實的,佛不打妄語,我們要完全相信,不能有絲毫的懷疑,要相信阿彌陀佛度眾生的真實大願。《無量壽經》是兩尊佛說的,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阿彌陀佛親自說的也不少,四十八大願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所以我們對於佛的開示,要能夠信受奉行。

  下面看看這個解字,信了之後當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識裡,用心意識不能解如來的真實義,往往會錯解、誤解和曲解如來的真實義。如何理解經的大義?修覺、正、淨,你修得一分,你就解一分如來真實義;你修得十分,你就能解十分如來真實義。我們要真正的解如來真實義,沒有別的,就是老實念佛,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理解了。什麼人能解?有修有證的人;換句話說,他的心跟佛心一樣。佛是什麼心?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心,沒有絲毫染污;平等心,沒有人我是非;大慈悲心,對一切眾生視若自己,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麼能夠解佛義?這是佛教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解義,用一句話概括說,用佛心解佛義,才能解如來的真實義。最後這句話,用佛心解佛義,才能解如來的真實義。下面看明記,明是明瞭、是智慧,記是記憶,這裡是說法藏比丘的記憶力好。「悉皆第一」,是極優秀的,樣樣都第一,這裡指信解明記樣樣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這是法藏比丘獨有的這是重點。就是這幾句經文,「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這是法藏比丘獨有的。殊勝行願就是四十八願,念慧力就是佛在《阿彌陀經》上講的,五根、五力,念慧力是其中的兩個,五根、五力的條目都是信、進、念、定、慧。這人家的信有根有力就不會動搖,就不會見異思遷;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同修們禁不起風吹草動,經常動搖、拐彎,學禪、學密、學教去了。為什麼會動搖?你這個信沒有根,也沒有力,常常見異思遷,結果是一無所成,真的是很可惜。我為什麼經常為一些老菩薩們惋惜?因為我知道這次機會太難得了,真是千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果我們沒遇到沒辦法,我們遇到了,不知道珍惜,又擦肩而過,你說多麼可惜、多麼冤枉。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五千劫以後再說!所以我在這裡是,「泣勸眾生快覺醒,把握此次好機緣,成佛機緣遇到了,當面錯過真愚頑」。「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兩句經文是讚歎法藏比丘出家後,跟他的老師認真修行精進不退,同學中他是第一名,沒有人能超得過他。

  上面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過世間所有人。他的信心,他的理解能力,他的記憶能力,信解明記在同學當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勝的行願,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長他的信心、願心、行心,使他堅固不退,這種精進修學,也沒有人能超過他。這就是上段經文的概括和總結。請看下面經文: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先看詞彙,『往詣』是到的意思,『伽他』這是印度語,中文叫孤起頌,孤起是什麼意思?就是與前後的經文沒有重複。頌是讚頌,孤起頌就相當於中國的詩歌。法藏比丘到老師那裡,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佛,『頂禮長跪,向佛合掌』,這是禮節,頂是最敬禮,禮是有節度的,就是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如果過了就顯得巴結,不及就顯得傲慢。所以這個敬禮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分寸,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佛門的最敬禮是「頂禮」,頂禮就是五體投地,佛門的禮拜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禮拜的時候心地清淨,這是淨;心地真誠,真誠心裡一念不生,這是修定;同時身體每個部位都在運動,是強身健體的一種好方法。這種修行的方法非常高明,是極高明的養生術,現在很多人不都追求養生術嗎?這種方法是一種很高明的養生術。養心,心要靜;養身,身要動。拜佛,心是靜的,身是動的,所以養心要靜,養身要動,這兩點都做到了,所以說拜佛是一種極高明的養生術。「長跪」是表示敬意,「合掌」是表示一心一意,代表心地清淨,一心一意接受老師的教誨。

  下一句「即以伽他讚佛」,伽他中文的意思就是孤起頌,類似中國的詩歌。這個偈頌起什麼作用?起總結前文的作用。在這裡是七言頌,每首是四句,每句是七字,一共有十首。這十首偈頌可分為三個段落,前面的兩首是讚佛,也是表示對老師感恩戴德之意;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發願,說明自己修學的願望;最後一首是求佛為他做證明,他的願望是真實的不是妄語,不是虛論,是真實的。上段經文說的,是法藏比丘回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住處,見了老師恭敬的「頂禮長跪,向佛合掌」,以偈頌來讚佛,並在佛前發了十大心願。下面具體說偈頌的內容。看第一首: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首偈頌是讚歎佛的相好光明,『色端嚴』是身相端正莊嚴,「色」是身相,「端」是端正,「嚴」是莊嚴。『匿曜』是說光明隱而不顯,「匿」是藏匿、隱藏,「曜」是光明。這首偈頌很簡單就這麼四句。它的意思是如來微妙的身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沒有任何人能與佛相等,如來的智慧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中都顯得黯然失色,就好比是燈光在太陽光底下一樣。看下一首偈頌: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隨類』是什麼意思?就是隨著各個種類不同的語言,「隨類」是隨著各個種類不同的語言。這一首偈頌是讚歎佛的德能,和佛的慈悲,世尊能以一種音聲演妙法,每一類眾生聽起來,都像是佛在說自己的語言,而且都能夠明白理解佛所說的道理,同時佛又能示現微妙的身相,一切眾生見了,都認為佛是自己的同類身相,而且是自己最喜歡的身相。看下一首偈頌: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這是第三首偈頌,從這首偈頌開始到第九首偈頌,都是發願。『清淨聲』是沒有過失,遠離煩惱的聲音。『戒定精進門』,「戒定」是指戒定慧三學,「精進」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甚深微妙法』,通指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學方法,叫「甚深微妙法」。法藏比丘發願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樣的清淨音聲,讓說的音聲,能普遍傳揚到無邊的法界,宣揚三學六度大乘法門。目的是讓一切眾生,都能通達明瞭深廣無盡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在這裡我想說說發願,什麼是發願?說出自己的願望就是發願。發願在學佛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學佛,世間法也不例外。願是一個人一生努力的目標,因為有願望,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學佛如果沒有願望,修學決定得不到成果,所以發願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向阿彌陀佛學習,就是學習他發的大願,我們看這首偈頌的第一句,「願我得佛清淨聲」是什麼意思?是願我自己像佛一樣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佛以音聲為佛事,佛如是,法藏比丘發願要像佛一樣,用清淨的音聲教化眾生,這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教學功德不可思議。孔夫子當年在世,也是以音聲做為教學的唯一手段,當老師講課。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人的果報能和孔夫子相比,他的後人就是到今天,仍然為世人所尊敬。那夫子之德是什麼?他一生教學,他的德就在這裡。釋迦牟尼佛也是一生教學,所以佛的大德世間所尊,才稱為世尊。阿彌陀佛的德更不用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上自如來,下至六道眾生,沒有不尊敬阿彌陀佛的,因為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向佛學習的地方,首先立志得佛的清淨聲,以清淨心求佛菩薩加持。是這一首偈頌的第一句。

  看下一句,『法音普及無邊界』。法藏比丘發心和別人不一樣,「無邊界」就不是一個、二個佛世界。大家都知道,一尊佛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法藏比丘的願,是法音普遍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度眾生。下一句,「宣揚戒定精進門」,前面所說的法音是什麼?就是指這句,「宣揚戒定精進門」,這是佛教學的內容。佛教一切眾生教什麼?佛佛道同,今佛猶如古佛再來,絕對不會違背古佛。佛與眾生說法,無論是古佛或者是今佛,內容都是一致的,離不開三學、六度、六和。這裡我想重點說說,戒和精進兩個問題,先來說戒,什麼是戒?簡單通俗點說,戒就是規矩,守戒就是守規矩。我們佛門的根本戒是五戒,很多同修受五戒多年了,有的到現在還不知道五戒的具體內容。大家想一想,連五戒的具體內容都不知道,何談守五戒?還有一種受五戒的人,五戒的內容他知道,而且是背得滾瓜爛熟,就是做不到。就拿不打妄語來說,我們有多少同修做到了不打妄語?嚴重者妄語是隨口便來,還美其名曰這是方便語。

  針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和有關同修探討過,什麼是妄語、什麼是方便語?二者有何區別?打妄語有什麼害處?我就把我們探討的結果,跟同修們說一說供大家參考。妄語是什麼?妄語就是用不淨之心、染污之心來說不實之語,欺誑眾生,這是妄語。若是用清淨心、慈悲心、智慧心,來幫助救度眾生,暫時用不實語來勸導眾生,則是方便語,沒有妄語罪。給同修們講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佛的兒子羅睺羅年齡很小,還很幼稚,不知道要謹慎口業。當有人來問他,世尊在嗎?他就騙人說不在;若世尊不在時,有人問羅睺羅,說世尊在嗎?他就騙人說在。有人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佛,佛就對羅睺羅說,你去拿澡盆來給我洗一下腳。羅睺羅給佛洗完了腳,佛對羅睺羅說,你把這個盆顛倒倒過來。羅睺羅就按照佛的說法,就把這個盆倒過來,那就是扣著。佛說你給這個澡盆往裡注水,羅睺羅就給這個澡盆注水,大家想想是個什麼結果?注完以後,佛問他,水注到澡盆裡了嗎?羅睺羅回答說,沒有注入。佛就告訴羅睺羅,那些無慚愧之人打妄語,就是把自己的心顛倒,佛的道法也無法進入此人的心田。這個道理,就如同水無法注入這個顛倒的澡盆裡一樣。這是第一個故事,沒聽懂,仔細再琢磨。

  第二個故事,國中有一個大長者,資財無數,眷屬很多,他年齡大了,住的房子也有點朽壞。他的兒子們是智愚不一,就是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痴。這些孩子們就在房間裡嬉戲玩鬧,他們不知道這個房子壞了,已經很危險。有一天這房子忽然失火,延及到四周,可長者的兒子們還在房間裡玩,不知道往外跑。長者知道只有一個門可以逃離火宅,他就招呼兒子們,趕快逃離,可是兒子們不理睬他,繼續玩耍。這個長者知道兒子們的弱點,於是就哄他們說,你們最喜歡的玩具羊車、鹿車、牛車都在門外,你們趕緊去拿。兒子們聽說門外有玩具,就紛紛的奪門而出,去拿這個玩具。出去以後一看,也沒有羊車,也沒有鹿車,也沒有牛車。父親告訴他們說,那種車不好,大白牛車最好,於是這個長者就給每個兒子一乘大白牛車。兒子們從來沒有見到這麼好的車,喜出望外。佛問舍利弗說,長者先說有三乘,就指那羊車、鹿車和牛車,後又說這三乘不好,而給孩子們大白牛車,這是不是犯妄語?舍利弗回答說不也,世尊。長者的方便語,哄兒子們逃出了火宅,使他們得免於難。就是什麼都不給他們,這都不是妄語,況且還給了他們,比羊車、鹿車、牛車更好的大白牛車!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有一個嬰兒啼哭不止,他的父母就拿一片黃的楊樹葉,對這個嬰兒說,不要哭、不要哭,我給你黃金。嬰兒見到黃金就不哭了,這楊樹葉不是黃金。上面三個故事講完了,大家琢磨琢磨,上面的第二個故事、第三個故事,我們能說長者和父母在打妄語嗎?當然不是,這就是基於清淨、慈悲和智慧的方便語。我們判定一種不實語是妄語,還是方便語,就看這種不實語,是基於貪瞋痴這種不淨心、染污心,還是基於用清淨心、慈悲心、智慧心,來善巧方便的幫助救度眾生,這兩個分水嶺就是截然不同。什麼叫妄語?什麼叫方便語?我們可以從這裡看,這種不實語是否是短暫的方便語?短暫的方便善巧,最終會揭示真相這就不能叫妄語。打妄語,真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如果哪個人特別能撒謊,隨口就撒謊,時間長了,你說他說真話,可能也沒人相信,這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

  《大智度論》裡,記錄了佛所說的妄語十罪,就是如果你經常打妄語,你就造作了十種罪業。哪十種?我給大家說說你對照對照。「一者,口氣臭」。可能我們有同修有這種經歷,就是周圍有的人一說話,嘴裡冒出來的那個氣是臭的,這第一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就是善神離你遠遠,不會靠近的,誰得便?非人得便,妖魔鬼怪他們就得便,這是第二。「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就是我剛才說的,經常撒謊打妄語,你偶爾說真話,別人也不信,這就是第三個。「四者,智人語議,常不參豫」。就是人家不願意和你接觸,說什麼也不願意讓你摻和。「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好打妄語的人,經常被人誹謗,就是你的聲名很臭。「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就是不被人尊敬的意思。「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好幾條都沾這個誹謗的邊,特別是第九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這打妄語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你最後要上地獄的。所以如果過去不知道,今天聽我講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千萬不要打妄語,說話一定要說真話,實事求是,不能騙人。

  下面再說說精進,六度中的精進是菩薩的善根。世法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這裡大家可以聽明白,就是菩薩的善根,和我們世法的善根,是不一樣的。這三條菩薩當然都具足,修學圓滿了,所以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是什麼?那就是精進這是菩薩的善根。世法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精就是專、純,精純進步,不是雜進、亂進。我二OOO年開始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最先聽懂的一句話,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我最先聽懂的一句,也是我最受益的一句,我這將近二十年受持這一部《無量壽經》,從來沒有換過題目,我真的受益了。老法師說的一經通了經經通,我多少有那麼一點點粗淺的體會,只能說一點點。可就是這麼一點點,我已經受益無窮了。我的感受是十年一部經,經經都通;十年十部經,一部經也不通,這就是我的感受。我們學佛要做專家,不做雜家。

  看下一句「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句話意義深長,甚深微妙法是什麼?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甚深微妙法。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確實這一法門是甚深微妙法。可惜的是這個法門不但普通人不知道,許多菩薩都不知道,菩薩要是知道了,他這一生決定成佛。因為菩薩不知道,所以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要這樣迂迴繞路,他們不知道有這麼一條捷徑。甚深到底深到什麼程度?佛在《觀經》裡講得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不管是修學哪一宗的同修都知道,雖然知道,雖然會念,這八個字的真正含義,未必真的能體會得到。因為真正懂得這八個字的含義,一定是老實念佛,絕對不會再涉及其他的法門。就像蓮池大師一樣,「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對這八個字還沒有搞清楚的人,他們需要一大藏教;真正搞清楚的不需要了,死心塌地的老實念佛,那是真清楚、真明白了。明白之後,他心裡妄念不生,這才決定成就,真正通達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這一句才道出,佛說法度眾生的本懷,不說暢佛本懷嗎?那佛的本懷是什麼?就是幫助眾生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就是佛的本懷。看下一首偈頌: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看下面的詞語,『絕塵勞』就是斷滅一切煩惱,「絕」是斷絕,「塵勞」是比喻煩惱。『無邊惡趣門』,「無邊」說明這裡不單單指三惡道,凡是煩惱沒有斷盡的都是惡趣。所以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惡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圓滿的果報。『菩提究竟岸』,指圓滿成佛。『無明貪瞋皆永無』,是講一切煩惱都永遠的斷盡了,無明,不明白事實真相就是痴,「無明貪瞋」就是說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惑盡過亡』,惑指一切無明煩惱,過是過失罪業,「惑盡過亡」,是一切無明煩惱,身語過失、罪業都不會再造了。這首偈頌是法藏比丘發願,希望自己能具足像佛一樣廣大無邊的智慧,內心清淨,斷絕一切煩惱,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圓滿究竟的無上佛果。永斷無明貪瞋,從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罪業的行為,這都是修學念佛三昧的效果。上一首偈頌就是這個意思。

  這六句是一段,前四句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一句是說智慧,六句是以智慧為首,告訴我們學佛要有智慧,連修福都要有智慧,何況是學佛。智慧從哪裡來?從戒定中來。所以心不清淨,你就沒有智慧。我們淨宗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平時我們讀經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修定。讀經、念佛功德非常大,能把妄想執著同時拋掉。讀經的時候絕對不能分別經義,不要研究經裡的意思,經裡沒有意思,講的時候就無量義,老實念就對了。我再說一遍,我最後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佛經你不要去研究它的意思,經裡沒有意思,你講的時候你會講出無量義。如果你一說經裡有意思,你研究出來的,那是你凡夫的知見,就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下一句是『智慧廣大深如海』,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只要把這一句佛號抓住,把一部《無量壽經》抓住,天天念經,天天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會「智慧廣大深如海」。沒有這樣的智慧,你不會認識這部經,不會抓住這句佛號。念佛有口無心是沒有智慧,我們要堅信自己有這麼大的智慧。有人老好這樣說,「我障深慧淺,我沒有智慧,我愚痴」。好,你不是這樣說嗎?你就真的是障深慧淺,你就真的沒有智慧,你就真的愚痴。為什麼?一切法由心想生,這都是你心裡想的,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看下一句,「內心清淨絕塵勞」,塵是染污,勞是勞累。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染污,已經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重視,開始重視環保。但是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還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內心的清淨就非常重要,心清淨,所有一切妄想、邪知邪見進不來,你怎麼樣才能內心清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句,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是清淨句。你念阿彌陀佛,你的心就清淨,這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說的。

  下一句,「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兩句是果報,心地清淨,智慧增長,當然就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我們必須要明瞭的是,不但三惡道是惡趣,三善道也是惡趣,二乘聖者也是惡趣,權教菩薩還是惡趣。我們能聽明白嗎?能接受嗎?佛在大乘經上說,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古德稱讚是圓中之圓、專中之專、頓中之頓,不但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二乘權教,再往上還不止,果報等於是七地以上的菩薩。這上說了一句,七地菩薩看六地菩薩都是惡趣。講到這裡我們才真正的體會到,認識念佛法門實在是殊勝無比。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難信,也是實實在在的話,從我們凡夫地一下子就升到七地以上,升到等覺菩薩,誰能相信?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權教菩薩不相信,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有很多也不相信。

  你能相信,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什麼你能相信?怎麼想也想不通,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行菩薩道,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一生是善根現前,同時又得十方諸佛如來冥冥中的加持,這樣你才能信、能解、能行。所以經上說你不是凡夫,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我講到這裡你能不能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你能不能知道你自己,為什麼能夠相信《無量壽經》,能受持《無量壽經》?相信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一直念到底,原因在哪?這回你知道了!

  看下兩句,「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要想達到前面這樣的成果,這兩句是必須做到的條件。還有無明、還有貪瞋,智慧就不廣大,心也不清淨,就沒有辦法超越惡趣,得不到菩提。所造的一切罪業、過失都沒有了,怎麼樣才能沒有?下面三個字「三昧力」,就能把無明、貪瞋、迷惑顛倒斷盡。永遠不要忘了這個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被稱為寶王三昧。念佛三昧怎麼樣才能得到?就是用古人教我們的,「老實念佛」這四個字。怎麼樣才算老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老實。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稱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他是法界眾生的淨宗初祖。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是中國的淨宗初祖。

  下面再說說拜懺,老法師真的是慈悲至極,他講真話,把真相告訴我們。他說諸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學《金剛經》、想學止觀、讀《法華》,那些念頭全部斷掉;拜《梁皇懺》、拜《水懺》,就不如拜《淨修捷要》、拜阿彌陀佛,這是老法師講的真話、真相。我再把這段話念一遍,老法師說,諸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學《金剛經》,想學止觀,讀《法華》,那些念頭全部斷掉。拜《梁皇懺》、拜《水懺》,就不如拜《淨修捷要》、拜阿彌陀佛。夏蓮居老居士非常慈悲,看到眾生有拜懺的習氣,喜歡拜懺,所以他也編了一個《寶王懺》,是專修淨土的懺法。為什麼編這個?是為那些習氣不斷,還不相信專精直入的人,總認為念佛功德沒有拜懺的功德大。因為是沒有深入研究大經,真正深入研究就知道拜懺是度下根,止觀是度中根,念佛是度上根的。這三句話同修們聽過沒有?我再說一遍,拜懺是度下根的,止觀是度中根的,念佛是度上根的。上中下三等根機怎麼分?智慧有淺深不同,唯有真實的智慧你才會選擇第一法門,才會選擇第一經。《無量壽經》是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第一法門,可惜知道的人太少。正如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不容易!所以往生淨土,念佛三昧都成就,就圓滿了。

  今天的時間到,就講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