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三十九集)  2018/4/23  中國  檔名:56-214-0039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這節課我們接著往下學習,請大家看這段經文: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這段經文比較長一點,但是內容比較好懂。從字面上來說,這段經文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有種種障緣,不能放下世俗間的事物,又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大修齋戒』,不能讓心清淨下來,怎麼辦?也應該利用空閒的時間,端身正意,『絕欲去憂』,對別人要慈悲,對自己要努力精進的修持。如果你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心裡一定不要生瞋恚心,就是不要瞋怒。見到別人的好處,心裡不要難過,就是不要嫉妒,不要貪圖美食,不能吝嗇、不肯布施。還有一層意思,這段經文裡告訴我們,對於修學的法門不能中途後悔。這對我們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對於你所選學修行的法門,不得中途後悔,『不得狐疑』。應當孝順父母,處事待人接物要誠敬、要盡責、要有信用。應當深信佛經所說的義理無限深廣,相信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絲毫都沒有差錯。如果我們能夠奉持以上的原則,進行修持,並且牢記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虧失。這就是這大段經文,它的白話解釋。

  我們看下面的詞語,暇是指空閒的時間。「絕欲去憂」,「絕欲」我們不要錯解它的意思,一看到欲我們就聯想到某個方面去,這個絕欲是斷絕外面環境對自己的誘惑,「去憂」是放下心裡的貪瞋痴等煩惱。『貪餮』是指貪圖美食,『狐疑』是懷疑,狐是比喻,因為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來形容疑心很重的人。『虧失』,虧是做得不圓滿,失是忘記。

  下面看這幾句經文,「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這幾句經文從這裡往下是說,下輩往生的修因,昨天我們講到中輩往生的修因,今天講的是下輩往生的修因。下輩往生的業緣比中輩的業緣,又差一等,他們的業障,比中輩往生的人又重了一些,縱然是他自己想修,但是障緣很多,事多、煩惱多,障礙他不能夠專修,這就是下輩人的障緣。看下面一句經文,「不暇大修齋戒」,暇剛才我給大家解釋,是指空閒的時間。生活艱難,或者工作很忙碌,抽不出時間來修行齋戒。我覺得大家對這點,可能都有切身的體會。我記得去年有這麼一首偈頌,這首偈頌大家都知道,我再給大家念一遍。這首偈頌是這樣說的,「茫茫人海中,難覓閒淡漢,觸目熱忙人,真是好可憐;世情正濃者,真相看不見,假的當成真,與道去相遠;牢牢把握住,人生轉折點,自在過生活,賽過活神仙。」這是去年的一首偈頌,我覺得對照這段經文,好像特別貼切。大家想想我們自己,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真的找不出來幾個閒淡漢,全都是熱忙人。為什麼?因為把假的當成真的,所以就與道去相遠,與道就不合拍了。

  下面說說大修,不是「大修齋戒」嗎?為什麼要擱個大?這個大修是指至少是七日,佛七也好,禪七也好,最少是七天以上,一七或者是七七,甚至是十個七連著打,是最好的。下面說說「齋戒」,是指一般的修行,一提齋戒我們大家可能有個誤導,什麼叫齋戒?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怎麼樣正確認識齋戒這兩個字?參禪也是齋戒,念佛也是齋戒,不一定是持齋、持戒。注意這句話,不一定是持齋、持戒,學教的人在一起研究討論這也叫齋戒。齋是指什麼?齋是指身心清淨,戒是指如法。這個解釋是準確的、是正確的,齋是指身心清淨,戒是指如法,一切如理如法的修學都是戒。齋戒這兩個字的意思含義非常深廣,不要把它錯解或者誤解。這裡所說的齋戒就是修行,目的就是定慧雙修,一心清淨,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若沒有時間大修齋戒,一心清淨,那怎麼辦?佛告訴我們,必須找出空閒的時間,無論是時間多麼的短暫,也要把它把握住。如果你有一天的空閒時間,你就好好用功一天;如果你有兩天空閒時間,就好好的用功兩天。

  怎麼個用功法?下面這幾句經文,「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這三句經文是修學的基本態度,就是你用什麼態度來修習佛法。身心究竟怎麼樣端正,我們在後面的經文裡有詳細說明,在這裡我就不詳細說。下面我們說說,「絕欲去憂」,欲剛才我說,是指外境的誘惑,欲是指外境的誘惑。憂是指內心的貪和痴,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慈心精進」,又怎麼來理解?不但度眾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這是我接觸比較少的兩句話,可能同修們也很少接觸到這樣的說法。我再說一遍,慈心精進不但度眾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可能有同修不太理解,不精進就是對自己沒有慈悲心,對這點我對照對照,好像我不能完全說精進,但是我不敢懈怠。所以這點,如果說這也是慈悲心,這個我基本具備,當然這裡的含義是非常深遠的。如果廣義的說,對一切人要慈悲,對自己一定要努力精進,你自己努力精進,你就是對自己慈悲。

  下面三句經文,「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這幾句經文是說六道眾生的煩惱,我們修行如果是功夫成片,那是我們修行最淺的目標。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連最淺的目標都達不到?三大障礙,一個障礙也沒突破。就是我剛才說的,瞋怒、嫉妒、慳惜就這三大障礙,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個障礙都沒有突破,所以我們連最淺的修行功夫,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把這些障礙除掉,除不掉,修行不能成就。我們先一個一個來說,第一個障礙,就是這個瞋恚心,瞋恚心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佛在經上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的障礙都現前了。我們常講境緣,可能我們有人埋怨說,我的境緣不好。境緣是什麼意思?境是指物質環境,緣是指人事環境。我們的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再不如意,我們都不能起瞋恚心。為什麼?你一起瞋恚心,你障礙不了別人,障礙的是你自己。大家說怎麼能感覺到,這瞋恚心生起來?簡單的說瞋恚心一生,你的表現第一個是生氣。我這一說你聽明白了?瞋恚心肯定生氣。那生氣的結果是什麼?傷了身體害了自己對不對?你害不著別人。你氣病了,罪得你自己遭,苦得你自己受,你說這多麼不划算。

  我們會算帳的,算算這筆帳,你瞋恚心起來,你生氣了,你傷了自己、害了自己,罪你自己遭,苦你自己受。你要把這個帳算明白了,你絕對不會生氣。如果你要生氣了,我勸你就想想大肚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看看彌勒菩薩,聽聽這兩句話,你那個氣不就煙消雲散了嗎?生氣、瞋恚心,對人身體害處是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我說說我自己的一點點感受。二十年前當時我的精神高度緊張,壓抑、憂鬱,造成的結果是什麼?氣血不調,咱們中醫不講氣血不調嗎?您想想,人的身體這個氣多麼重要,這個血多麼重要,這兩個重要的都不調了,能不生病嗎?所以我就得了那場重病,就是大家知道的紅斑狼瘡,而且這種毒素是全部在血液裡的。那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就知道我這個病是怎麼得的?就是精神緊張、壓抑、憂鬱,這就是根。那後來我把心態調整過來,我聽經聽明白了,我心態轉變過來,我這氣血不就調了嗎?我病就好了。沒有用任何的藥物治療,我不單活過來,而且活得這麼健康、這麼快樂,這是實際的例子,你們都看得到。是不是這樣?我勸同修們,無論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千萬不要生氣。這是第一個障礙。

  第二個障礙,就是嫉妒,嫉妒屬於瞋恨裡的一種,見到別人超過自己,自己心裡就不平衡、不痛快、不服氣,這也是一種很嚴重的煩惱。有很少的人說我沒有煩惱,我看能說這個話的人不會太多。這個嫉妒心生起來怎麼樣?破壞你的清淨心,就是你的清淨心被這種嫉妒心給取代了,嫉妒心給你當家做主去了。嫉妒心它障礙你自己的覺、正、淨,使你自己的身心備受折磨。這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切身感受的,這叫什麼?這叫魔障。如果說有外魔,但是如果你有定力,外魔對你無可奈何。這個煩惱是屬於你的內魔,外魔干擾不了你,這個內魔能干擾你,所以我們要引起警覺,不要讓內魔這個煩惱把自己干擾了。所以這個嫉妒心,一定要把它除掉。我這一輩子我比較慶幸的,是我的嫉妒心極少,我在這我真的這麼說,我嫉妒心極少。我看到別人好,我心裡歡喜;我看到別人難,我心裡難過。所以我這個性格特點,我真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比我好,我看著高興。我為什麼能有這樣的一個性格特點?可能是我從小受淳樸、善良爸爸媽媽的影響。因為媽媽和爸爸雖然都沒有文化,但是他們特別淳樸、特別善良,所以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影響他的一生。

  佛教我們隨喜功德,我們現在恰恰很多人,不會隨喜功德,不想隨喜功德,也不願隨喜功德。為什麼?人家做出殊勝的功德,他看著生氣,他看著不服氣,我憑啥給你隨喜?就這個念頭完了。如果你不是這樣的念頭,你隨喜別人的功德,你知不知道你佔大便宜。因為別人做出來的殊勝功德,你不費吹灰之力,你只要一句我隨喜你的功德,你的功德和他的功德一般大。你說這個大便宜,很多人硬是不認識,就不願意隨喜別人的功德,而且是嫉妒人家的功德。如果是會隨喜的人,我在這裡說,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隨喜、不願隨喜的那個人,他是一個愚痴的人。有便宜擱那擺著,他都不佔,你說他傻不傻?所以我們碰到有殊勝功德的人和事,我們一定要發自內心的隨喜要讚歎,而且要幫助別人,把這種好事發揚光大,這是大智之人,有大智慧的人。這是第二個障礙。

  第三個障礙「慳貪」,慳就是吝嗇,俗話說就是小摳、小氣,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給別人。這個貪是貪心,貪心包括貪吃、貪財、貪享受等等、等等。現在這個社會,貪財是最突出的,就認這個錢,所以說貪財,是當今社會最突出的貪。大家想想,為什麼那麼多高官紛紛落馬?絕大多數都是栽在這個貪字上。是不是這樣?我們前面講的瞋恚、嫉妒,這是福慧的重障,重大的障礙,它尤其是障礙你的智慧。慳,它是主要障礙你的福慧,前面是障智慧,這個慳吝嗇、小摳是障礙你的福慧。修行人,切記切記不可以貪,不但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佛是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後兩句大家一定要牢記,佛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你說我不貪這個了,我貪那個行不行?不行;我世法不貪了,我貪佛法?也不行。你放下世法去貪佛法,這是換貪的對象,不符合佛的教導。

  看下一句,『不得中悔』,中是中途,悔是後悔。我們有的修行人心急,想今天修行,明天就得到殊勝的果報;沒得到殊勝的果報,他就後悔了,改修別的去了。這句經文「不得中悔」,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中途後悔,要堅定信念,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大家想想,這個法門再殊勝,它也不能殊勝到你今天開始修,明天你就得到殊勝的果報,那不開玩笑嗎?那你這是不是也是貪?所以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下一句,「不得狐疑」,果報沒有現前,於是就懷疑、就後悔,這就錯了。老法師說他在初學佛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他修了很久果報沒有現前。老人家說,修了這麼久果報怎麼還不現前?這個時候章嘉大師給了答案,大師說你依佛法修學,如法修行果報沒有現前,是因為你自己有業障、有障礙,必須把業障消除,果報就現前。這幾句話,是章嘉大師給老法師的答案。這時候老法師才理解,其中的理、事是怎麼一回事。大家聽明白沒有?你覺得你修了好長時間,你所期望的殊勝果報,沒有現前,原因在哪?是因為你有業障,讓業障障住了,所以果報不能現前。

  那大家下面接著關心的問題,一定是那業障怎麼消除?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懺悔業障」,就是一般所說的修懺悔。那要怎麼樣修懺悔?現在是拜懺的風很盛行,有梁皇懺、水懺、淨土懺、地藏懺等等,幾乎是每個法門、每部經論都有懺法,這些懺法都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去修學,往往是拜了不管用。我們不少同修都拜過懺,你們的業障有沒有懺掉?有的人不單沒有懺掉,反倒愈拜業障愈多。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不如法,只是照著樣子拜,就我們所說的照葫蘆畫瓢,其中的內容和精神完全不知道、不領會,這拜拜、那拜拜,結果是完全收不到效果。同修們說究竟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業障拜懺拜掉?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一個懺除業障的方法,名字非常簡單,叫改過自新,這是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的。說得淺顯一點,改過自新,就是多想想自己的過失,多省察自己的毛病,發現之後就改過來,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叫不貳過。我們大家記住,不貳過非常好記,這才是懺除業障的最好方法,才能真的把業障懺除掉。

  業障懺除之後,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點不假。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就已經證明這一點,我的體會是業障消除了,你不用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龍天護法、一切善神都來護佑你,這是我自己的切身體會。你說這個果報該有多麼樣的殊勝!說到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把所有的經論都捨掉,專依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把所有的法門都捨掉,專持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這一生決定成就。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真實義,這一段話可是要點中的要點。我再說一遍,說到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把所有的經論都捨棄掉,專依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把所有的法門都捨棄掉,專持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這一生中決定成就。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真實義。

  看下面兩句經文,『要當孝順,至誠忠信』。「孝順」是對父母而言,「至誠」是對佛菩薩、對老師而言,「忠信」是對一切眾生,忠是平等心,信是言而有信。看下面兩句經文,『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佛的智慧深廣、究竟圓滿,所以佛經的含義也無限的深廣。在言語上有些場合佛講得淺,有些場合佛講得深,因為當年世尊在世講經說法是應機施教,也就是完全看聽眾,聽眾的程度淺,佛就講得淺;聽眾的程度深,佛就講得程度深。因為程度淺的你講深了,他聽不懂,得不到利益;如果是程度深的,你講得淺,他覺得聽起來沒有味道,不值得來學習,所以一定要了解當時講經的情況。在語言文字上一切經的淺深,的確有不同,但是《無量壽經》殊勝,殊勝在什麼地方?因為它的目的,是普度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部經妙在哪裡?經文一展開,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看得深,妙就妙在這裡。

  不像其他的經典,經文深的,決定不可以看淺;經文淺的,也不能看深。將來佛法滅盡,這部經還能再住世一百年,凡是遇到這部經的人,如果他遇到了他一定得度。如果你不相信、不發願,你遇到了等於沒遇到一樣;能信、能願老實念佛決定得度,往生不退成佛。對於這個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堅信不疑。看下面兩句經文,「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佛在前面講的這些綱領和原則,一定要記住,一定要遵守,一定要做到,不得虧失,虧是不圓滿、有欠缺,失是忘記。雖然知道沒有照做,雖然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樣往生的因緣不具足。這句阿彌陀佛具足經典裡所有的教訓,念佛即是提醒自己,不要虧失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對我們的教訓,句句阿彌陀佛,句句是提醒自己,必須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我們看這幾個詞彙,『思惟熟計』,是認真思考、仔細計算。看下面兩句經文,「思惟熟計,欲得度脫」。這是真正的菩提心,也就是真正的警覺心。常常想用什麼方法脫離六道輪迴?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是常常想到「死」字。你要想死到臨頭,怎麼辦?如果人常常想這個問題,他就不會迷惑顛倒,他就會放下。凡是放不下的、不好好念佛的,等到他死到臨頭的時候,他就怕死了,但是害怕也來不及,你非死不可。所以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做法是早做準備,愈早愈好。老法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是常常想阿彌陀佛來接我,你每天都想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就順順當當的坐蓮花往生了,要做好這個思想準備。如果是我們對這個沒有思想準備,就想我還有多長時間、我還年輕,這個想法就耽誤大事了。所以我們要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這樣,常常想到那個死字,你把死字想明白,你就不怕這個死了。前些天我在跟大家交流的時候,一再告訴大家,真正的念佛人沒有生死,是活著去的,你沒有必要懼怕這個死字。如果這個字你認識不清楚,真是到你臨死的時候,你就是痛苦的、糊糊塗塗的走了。

  下面看這兩句,『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老法師用他自己的切身感受來教導我們,老人家說我想來想去想了幾十年,也讀了不少大乘的經論,只有這條路可靠,這條路穩當,這條路有把握,就是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這是老法師慈悲至極,把他的切身感受告訴我們大家。大家想想,老人家入佛門六十多年,講經說法也快六十年,這麼多年講了那麼多大經大論,而且老人家說,我想了幾十年最後想明白了,只有這條路可靠、這條路穩當、這條路有把握,就是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要見阿彌陀佛。這有三個詞很重點,一是可靠,二是穩當,三是把握。你說是不是老人家給我們交底了?這條路這麼殊勝,為什麼你不選擇把它走到底?我們再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發決定求生淨土的心,即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對我們的教導。所以老法師在二O一O年,八十五歲那年放下所有的經教,專修專弘這部《無量壽經》,專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老人家這是身體力行在給我們做樣子,在給我們表法。同修們,我們看明白了嗎?

  看下面幾句經文,『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幾句經文是講下輩往生,可見往生不是容易的事。念佛法門比一切大乘法門容易,但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不能掉以輕心,還是要如法修行。只有你如法修行,你才能夠壽終往生其國。看下面一段經文: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這段經文字面上的解釋,是所有不是專修淨土,而修其他大乘菩薩法門的人,他們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的。這幾句話很重要,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我把這幾句話再給大家讀一遍,所有不是專修淨土,而修其他大乘菩薩法門的人,他們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的,都得三種不退轉的果位。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圓滿成佛。無論哪方世界眾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們都會隨眾生的願望,到那一方去示現成佛。至於成佛之期,就是至於什麼時候能夠成佛,則隨各人精進的程度,成佛有早晚不同。他們都是求道不休,雖有先後的差別,但絕不違失成佛之願,一定可以兌現,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段對於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同修們非常重要,你們仔仔細細的閱讀,會堅定信心的。這段經文是補充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迴向求生的因行果報。

  看下面兩句經文,『行菩薩道,諸往生者』。這句經文是指所有修行大乘行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個法門。「諸往生者」,是指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一定是平等的。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是平等法界,在這裡又一次彰顯無餘。不是不專修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比不上專修的,這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往生到那裡一定平等。下面一句經文,『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譯過來是不退轉。不退轉是七地以上的菩薩,八地稱為不動地,老法師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嚴格的說應該是八地以上,這是說的果位。下面一句,『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色相、受用平等,與佛沒有兩樣。下一句,『皆當作佛』,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迴向求生淨土,與三輩往生沒有兩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在一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一生決定成佛。

  下兩句,『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這兩句經文要給大家消除一個誤解,「欲於何方佛國作佛」,作佛怎麼理解?不是心裡起假如起我要作佛的念頭,這是妄念。有人會問,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還有妄念嗎?我們的回答是不可能,決定沒有妄念,決定沒有作佛的念頭。他們又是怎麼樣到他方世界去作佛的?完全是應眾生的感,這是答案。有人說是不是菩薩也有念頭,他要上哪去作佛去?這是誤會。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他們怎麼樣能去他方世界作佛?完全是應眾生的感,眾生有感,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那一方的眾生希望有一尊佛出來教化他們,那一方的眾生與哪一位菩薩有緣,那個菩薩自然的就以佛身去度化那方的眾生。這就像《普門品》裡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決定不是有意,決定不是有念,完全是自自然然,佛經上常說「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就是那麼回事。沒有絲毫的作意,沒有絲毫的勉強,無論現什麼身都是這樣,都不是作意的。

  看下面三句經文,『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得之」是指成佛度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但是有的人很快就證得無上佛果,有些人比較慢一點。這個快和慢是怎麼樣形成的?是因為有人精進,有人懈怠。如果比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說他不會退轉,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儘管有人懈怠一點,他也不會退轉的,因為他已證得三不退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獲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圓證三不退。這是十方世界修行人念念希求,而求不到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也是一切諸佛如來,苦口婆心勸我們求生西方的真實義。這段話非常重要,為什麼佛苦苦勸導眾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告訴我們,是獲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圓證三不退。

  下一句經文,『不失其所願也』,此願這個願,包含菩薩在因地所發的無量弘願。我們這一生也曾經發過很多願,但是又有很多願我們發了,又被我們忘掉。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也常常發願,當然現在完全記不得了,因為我們有隔陰之迷。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過去生、再過去生,生生世世所發的弘願,我們都記起來了,一樣也沒有忘掉。而且是完全有能力,把生生世世所發的願完全兌現,願願都能圓滿。因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有道力,所以能夠圓滿「不失其所願」。這是說明十方世界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把修學的功夫迴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得同樣殊勝的果報。最後一段經文: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佛告訴阿難,由於上面所說的,三輩往生的事理和利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共同讚揚阿彌陀佛,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段經文非常重要,義是義理,利是利益,佛所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因為這些道理和利益的緣故,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界的無量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部《無量壽經》。所以說這部《無量壽經》裡所講的,就是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由此可以知道,一切大小乘經論十方如來未必都說,唯獨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讚歎宣揚,沒有一尊佛不尊重稱說,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所以這部經、這個念佛法門功德之大,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們依此修學,就一定會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另外我們要知道,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之處,這是諸佛正說第一經。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的本願海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一品經文我們就講到這。

  下面說說這品經文的幾個要點,第一個要點,這品經文是「三輩往生」的補充說明,說明三輩修行的因與緣,是非常重要的一品經文。第二個要點,第一大段經文,從「復次阿難」到「永不退轉」,這段經文是補充前一品,上輩往生修學的重要條件。講六件事情,一、直截了當教我們受持《無量壽經》,二、勸我們求生淨土發願往生,三、要我們發菩提心,四、教我們嚴持戒律,五、教我們饒益有情,六、教我們憶佛念佛。這是第二個要點。

  第三個要點,第二大段經文,從「復次阿難」到「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這段經文是補充中輩往生的因行果報。以十善業為修行基礎,日夜思惟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臨命終時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輩的緣不如上輩。在現在這個時代,共修不如獨修好,獨修容易成就,共修不容易成就。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是共學,獨修,講經說法時大家都來,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是獨修不是共修。我們學佛從一切法門回頭,專依淨土法門;從一切經論回頭,專依《無量壽經》;從前念很多位佛菩薩,從今以後專念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的皈依。要皈依一個法門、一部經、一尊佛,這樣心就定了,一定成就。這是第三個要點。

  第四個要點,第四段經文,從「思惟熟計」,到「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段經文是補充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第五段經文,從「行菩薩道」,到「不失其所願也」。這一段是補充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迴向求生極樂世界的因行果報。第五個要點,最後一段文,從「阿難,以此義利故」,到「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無量壽經》、念佛法門功德之大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沒有一尊佛不讚歎宣揚,沒有一尊佛不尊重稱說,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眾生求生淨土。這部經得一切諸佛護念,這是諸佛正說第一經,彌陀的本願海,就是這部《無量壽經》。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