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四十九集)  2018/5/15  中國  檔名:56-214-0049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三十二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壽樂無極第三十二」。這品經文主要的內容是世尊向我們介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壽量和他們的快樂,概括起來說,一個是壽量無極,一個是快樂無極。菩薩們的壽量無極和快樂無極,是我們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出來的,而且也是我們用語言難以把它表達明白的,所以整個經文顯示了極樂世界的殊勝和美好。佛勸勉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這品經文的後半段,是說菩薩們生活環境莊嚴,生活環境是依報。

  這部經從三十二品「壽樂無極」開始,到四十八品「聞經獲益」結束,是彌勒菩薩當機,這就是當機人換了,所以這品經的開端是「佛告彌勒菩薩」,這個用意是非常深刻的。因為彌勒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緣分很深,中國人從小孩到老人沒有不喜歡彌勒菩薩的,這個我們大家都有深入體會。比如說有許多人家不是信佛教的,但是家裡也供一尊彌勒菩薩,為什麼?喜歡。因為彌勒菩薩表喜慶,所以大家一看就心生歡喜,因此供彌勒菩薩的人家很多。另外有的彌勒菩薩像,旁邊有一堆小孩圍繞在他的身邊,世間人不知道這是表法的,它有深刻的含義。世間人因為不知道這是佛菩薩在表法,所以稱他為歡喜佛。中國從南宋以後,彌勒菩薩的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像,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說說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是出現在中國的南宋,他是和岳飛同時代人,示現在浙江的奉化。布袋和尚圓寂之前,他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示現再來的,說完之後他就圓寂了。

  所以後人塑造他的像特徵是歡喜,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他肚量大能包容。塑造孩童,就是這些小孩圍繞在他的身邊,剛才我說了,這是表法的,這個可能有同修知道一點,有同修不知道。大家可能有的知道的,彌勒菩薩像的周圍,有時候是五個小孩圍繞他,有時候是六個小孩圍繞他。為什麼有時候是五個、有時候是六個?這五和六表示什麼?今天在這裡我就告訴大家,以後你就知道了,這五個小孩和六個小孩都是表法的,五個小孩圍繞在他的身邊,五是代表五欲。五欲是哪五欲?大家知道財色名食睡。如果是五個小孩圍繞在他身邊,就是表示五欲;如果是六個小孩圍繞在他身邊,六就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大家看看,五欲六塵天天圍繞在彌勒菩薩的身邊,可以說包圍著他,但是他卻如如不動,表示他能包容不排斥,不離不即,如如不動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給我們表什麼法?表示在五欲六塵裡清淨無染,笑面迎人。這回我們知道了,五個小孩、六個小孩都是表法的,以後我們再遇到這樣的佛像、菩薩像,我們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下面再說說,為什麼中國的寺院,都是把彌勒菩薩塑在山門天王殿的正中。大家都知道,我們一進寺院最先看到的第一個大殿,就是彌勒菩薩大殿。為什麼?這裡面含有很深刻的教學的意義。什麼意義?簡單概括說兩條,第一條,說明什麼人能夠入佛門;第二條,什麼人有資格學佛。第一大殿供奉彌勒菩薩,就是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告訴人們什麼樣的人能入佛門,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學佛。那同修們肯定非常想知道這個答案,這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哪兩個條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臉迎人,怨親平等,萬法一如,能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這就是答案,衡量一下自己,我們都是學佛人,這兩條做沒做到?你的肚量大不大?你能不能包容?第二,你能不能笑臉迎人,怨親平等,萬法一如?而且能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注意有個一切,不是挑挑揀揀,有的眾生我能跟他和合相處,有的眾生我不能跟他和合相處,那你就不具備學佛的資格。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學佛,才能夠學佛,才有資格入佛門。彌勒菩薩跟中國人的緣分很深,我們要明白他表法的含義,要向他學習,我們也要做一個歡喜佛。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當來下生佛,這個大家都知道。根據經典上稱,彌勒菩薩現在是住在兜率內院,是後補佛。兜率天人的壽命,如果按我們世間的方法來計算,人間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這可能很多同修知道,就是人間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時差,我們和兜率天這個時差實在是太大。因為這個時差很大,按一年三百六十天計算,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按這個方法計算,那彌勒菩薩需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從兜率天下降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成為賢劫中的第五尊佛。現在在我們中國或者是在印度,修學彌勒淨土的人很多。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太遙遠,十萬億佛國土太遠。而彌勒淨土離我們很近,不能捨近求遠,所以修學彌勒淨土的人很多。但是他們不知道,彌勒淨土雖然離我們很近,它的門檻很高,不容易考進去。比如說就像我們現在升學,有的學校錄取分數線高,有的錄取分數線低。彌勒淨土就屬於錄取分數線很高,所以不容易考得進去;而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錄取線比較低,只要你肯去就行。入學容易,但是入學以後的成就殊勝,是十方諸佛國土所不能比的,就這點很多人不知道,所以選學修彌勒淨土。

  再說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前幾天我們講到了,如果大家沒忘記,一定知道彌勒菩薩示現成佛之後,他一定是弘揚這部《無量壽經》,一定是護持這部《無量壽經》,而且他一定是講這部《無量壽經》。大家想想看,你做為彌勒菩薩的弟子,他宣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一定是勸他的弟子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想是不是這樣?那個時候他的弟子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如果和我們相比較那是個什麼情形?我們早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去了,我們是學長,那他們就是學弟。大家想想,我們沒有繞彎,我們抄近路,直接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這些修彌勒淨土的同學,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要比我們晚一大截。你想想,彌勒菩薩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下生到娑婆世界來示現成佛,那個時候他講《無量壽經》,你想想這個時間該有多麼遙遠、多麼長!

  所以說我們是抄近道,早早就去西方極樂世界報到了,可以說我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元老。而他們在若干年、若干年以後,再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他就是我們的學弟,他們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我們要這麼一想,那何不現在就抄近路,直接去西方極樂世界?幹麼要等那麼久的時間以後,繞個大圈再去?在這部《無量壽經》裡,第四十六品是「勤修堅持」,在這品經文裡有這樣一段話,我給大家讀一讀,這段話是這樣說的,「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佛講這些話,都是指的這部《無量壽經》。在這後面佛又說,「付囑汝等,作大守護」。可見釋迦牟尼佛把守護這部大經的重任,交給了他的接班人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欣然接受了世尊的重托,他示現成佛之後,一定是護持這部經、弘揚這部經。所以我們說這部經、這個法門,真的是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護念。下面請大家看這品經的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先看幾個詞語的解釋,若此是如此的意思。善,這裡的善是指念佛求生淨土為第一善,為最善。下一個詞,是『念道之自然』,「念道」,這裡就是指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自然」指念佛能恢復自性的清淨本然。下一個詞是「壽樂無極」,壽樂是壽量和快樂,無極是沒有極限。

  我們先看這段經文的上半部分,『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我們先看到這裡,這段經文的前幾句是總說、總讚。這個時候,世尊特別的叫著彌勒菩薩,告訴彌勒菩薩以及與會的大眾,下面的開示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跟大家說過,凡是佛叫著當機者的名字,就是告訴我們下面的開示非常重要。佛講「無量壽國」就是指的極樂世界,這裡的「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幾句經文是說的正報莊嚴,我們不經常說依正莊嚴嗎?就是正報和依報,這幾句經文是說的正報莊嚴。阿彌陀佛的弟子是純一菩薩,在這裡為什麼又說聲聞菩薩?這是怎麼回事?在前面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在這裡再跟大家說,表示這樣一個意思。我們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三輩九品,三輩九品當中有一心不亂的,有事一心不亂的、有理一心不亂的。事一心不亂往生的相當於聲聞,理一心不亂的就是法身大士。在這裡講聲聞,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聲聞,而是指那些事一心不亂往生的菩薩們,他們的功德、智慧也是不可稱說的,這是正報莊嚴,是說人事環境的美好。

  看下面幾句,「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微妙是講什麼?微妙是講物質的精微奇妙。我們這個世界見不到安樂、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的地球污染嚴重,科學家們提出警告,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五十年之後我們這個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好像說這個話,大約已經是十年之前,就有這樣的說法,那現在我們看看現狀,比那個時候更嚴重了。如果按照這種情況來說,那就是不等五十年,這個地球就不適合我們人類居住了。這是因為什麼?是我們人類破壞大自然,所得到的惡果、惡報。極樂世界清淨,清淨才有安樂,心安、身安,自然就快樂,若此是說到如此的程度。我們這邊染污,西方極樂世界清淨,所以那裡的眾生,那裡的菩薩們,自然就快樂到如此的程度。這是佛對西方極樂世界讚歎到極處,十方世界都不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相比。

  看下面兩句經文,「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這兩句經文,是世尊非常感嘆的一句話。大家要仔細聽,為什麼世尊發出這樣的感嘆?西方淨土無限的美好,一切眾生為什麼不努力修善求生淨土?這就是世尊感嘆的地方。求生淨土不難,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絲毫的勉強,這真正不容易。這裡面講的「道」是指什麼?這個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號,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自性和西方教主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念這句佛號就是念你自己自性的無量功德,所以是自性彌陀。大家想一想,西方彌陀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性彌陀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經常說自性彌陀。自性的功德,哪有不與自性佛感應道交的道理!可惜是我們眾生迷惑顛倒,我們不念自己自性功德名號,天天念什麼?天天念貪、念瞋、念痴、念慢。你念貪瞋痴慢那你上哪去?你變什麼?你念這些就變地獄、變餓鬼、變畜生,變這些境界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念自性阿彌陀佛,就變現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你說為什麼我們不念彌陀?念彌陀變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念貪瞋痴慢變現的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把這段經文聽明白,你每天該念什麼應該是一清二楚。我們應該這樣認識,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全是我們的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眾生為什麼不努力為善?大家都應該知道,善中之善,至善無過於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們看看這句話,「念道之自然」,儒家講「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儒家講出來的,但是儒家沒有講出至善究竟是什麼?他只說止於至善,沒告訴大家這個至善究竟是什麼。誰講出來了?佛講出來,佛告訴我們,這個至善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止於這裡,我們的口也止於這裡,我們的行也止於這裡,這樣你身語意三業都止於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的至善,所得的果報也至善,這是一得一切都得。所以能在十法界隨類化身,有能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我們聽這段經文大家一定要牢記,什麼是至善?至善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一定要牢牢記在我們的心裡。請大家看下一段經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還是先說幾個詞語,『出入供養』,「出」就是指菩薩們飛行供養他方一切諸佛,這是出的意思;「入」是從十方諸佛剎土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觀經行道』,這裡的觀是觀照,「觀經」,是透徹明瞭佛在經中,所說的一切教誨理事、性相、因果等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你都透徹明瞭了。「行道」是什麼意思?就是把佛說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樂久習』,在這裡念要,不念樂,「喜樂」是一門深入,法喜快樂,「久習」是長時間的薰習。『中迴』是中途退轉的意思。『容容』,這裡面兩個容,其中的第一個容是名詞,指心量;第二個容是動詞,指能包容的意思,兩個容,一個名詞,一個動詞。下面,『適得其中』,「適」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中」是指中道。下面,『中表相應』,「中」是指內心,「表」是表現在外的。這裡是說菩薩的心契入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他是表裡如一,自然相應。『自然嚴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規律,「嚴整」是莊嚴整齊。

  我們看下面的八句經文,「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是八句經文,這八句經文是說明大眾們的功德,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修持,和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況。如果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是這樣生活的,和菩薩們是一樣的。看下面,「出入供養」,出入供養是修福,出是出去供養諸佛,入是回來供養阿彌陀佛。供養之中是財供養、法供養都是具足。財供養是什麼?比如說香花、寶蓋、幢幡遍滿虛空,壯麗之極。法供養是什麼?就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養。這是菩薩們每天都在修福,他們修福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的福報大。我們這裡修福的機會少,想修福修不到,有時候想種點福田還種錯了,是不是這樣?而菩薩們每天都有修福的機會,而且是非常多這個機會。

  下面看,「觀經行道」,這是修慧,前面,出入供養是修福,觀經行道是修慧,所以在這裡就告訴我們,菩薩們是福慧雙修。這裡的觀經不是教你讀經、不是教你聽經,觀經是觀照,這是真正得力的功夫。能提得起觀照,也就是說,要把佛的教誨,時時的記在我們的心裡,遇到事情的時候,能想一想佛是怎麼樣教誨我們的,這樣我們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這叫觀照。觀照是活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活學活用,它不是死的。什麼情況之下,對什麼樣的事情,都能夠靈活的運用,而不是死在句下。開經偈裡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我們懂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活學活用,會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當。注意這三句話,如果你會活學活用,你會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當,你就不會不自在,這是行道。佛法在生活當中,離開了生活,何談佛法?看下一句,「喜樂久習」,喜是法喜,樂是快樂。這個喜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法喜是從定慧中得來的,法喜充滿。樂是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菩薩們的樂事,久習就是長時間的薰習。

  下面看,「才猛智慧」,才是才華,也是性德,這是自性裡本自具足的,勉勵我們要勇猛精進。下一句,「心不中迴」,中迴就是迴轉,不中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下一句,「意無懈時」,這個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進,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勇猛精進,決定沒有鬆懈的時候。鬆懈是我們學佛人一大弊病,我們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不能一味精進,學學就鬆懈了。比如說我們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你可以大聲念、可以小聲念,可以金剛持、可以默念,包括你躺在床上都可以念,只是不出聲就可以,我們要把佛號綿綿密密的念下去。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有的要來精神頭,念起來真是精進;念念懈鬆了一句都不想念,你這種念佛方法就收不到利益。「外若遲緩」,這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修行,從外表上看,他們非常從容,非常自在、安閒,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這叫外若遲緩。「內獨駛急」,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心中的佛號是一句接著一句,從來不間斷。真正用功的人,你從外表看不出來。內行人能看得出來,外行人看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個個都是如此,從形式上看,他們安閒自在,快樂無比,好像是都在做遊戲,沒有在用功。其實每個人的功夫從來沒有間斷過,這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容容虛空」,這兩個字容容,剛才我講了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第一個容是表示心量,第二個容是表示包容。菩薩的容量就像太虛空一樣,無所不容,經上是這樣說的,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何以稱為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夠包容,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特別殊勝的地方。大家想一想,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不能包容的話,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看看我們目前的現實就可想而知。這句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六和敬的究竟圓滿,容容虛空這四個字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圓滿。這個圓滿之相,就像虛空自然包容萬物一樣,沒有絲毫的勉強,沒有作意說我要容、我要忍。而是法爾如是,是自然包容,記住這一句,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菩薩的心量容容虛空。這一句話重要,菩薩的心量容容虛空。

  看下一句,「適得其中」,中是中道,從容中道,恰到好處就契合於中道。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萬法皆如,法法圓融,法法無礙,這是意解心開,真的得大自在了,所以才能契入中道。這個境界對於念佛功夫來說,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事一心不亂還達不到這個境界。「中表相應」,中是指自性,表是指萬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謂之相應。在這個境界裡盡虛空遍法界,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己,自己自性就是萬象,萬象就是自己。「自然嚴整」,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不亂。雖然萬法繽紛,但是絲毫不亂,這是一真法界的現象。如大宇宙無量無邊的星球在太空中運行,皆有一定的軌道,它不亂。小至微塵在顯微鏡下觀察,也有許多電子圍繞著它的中心,它也不亂。

  從極小的宇宙到極大的宇宙,皆是自然嚴整。假如說不自然嚴整,那不就亂套了嗎?比如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宇宙,有沒有做到自然嚴整?如果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的身體就健康無比,自然它就嚴整。為什麼我們現在身體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嚴整,自然和嚴整都失掉了,所以我們身體裡亂。怎麼亂的?誰叫它亂的?妄念叫它亂的。大家想想看這個妄念多麼可怕,它能夠讓我們身體失去自然,失去嚴整,然後我們就得病了。因為什麼?它的運行不在它的軌道上,所以它就不自然,也就不嚴整。可見這個妄想、妄念真是害死人,它不但障礙自性,現前它障礙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是我們眼前就受到的害,我們自己都有體會。假如說我們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身體也就得到自然嚴整的報身。那這樣的報身是什麼樣的身?就是健康的金剛不壞之身。看下面一段經文: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

  『檢斂』,檢是檢點,斂是收斂。『志願』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願。『無增缺減』,是不增、不缺、不減,在這裡表知足常樂。『求道和正』,道是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調和,正是中正、中道義。『不誤傾邪』,誤是迷惑的意思,傾邪指邪知邪見。『隨經約令』,經是指佛講的一切經典,約是約束,令是教誡,這是說隨順佛的經典理論的教誡,約束自己的心行。『蹉跌』是失誤、違背的意思。『繩墨』是準繩、規矩的意思。『道慕』,道是無上菩提大道,慕是仰慕,這是說對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我們看下面這三句經文,「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剛才這幾個詞彙我們都解釋了,這幾句話和孔夫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它的意思是相同的。孔夫子說禮的標準,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所要遵循的。佛法教誡的標準,是大乘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有天人標準的善,有二乘標準的善,有菩薩標準的善。我們這裡講的善,是指菩薩標準的善。我們現在這個善,距離菩薩們的善是太遠了。「身心潔淨」,這裡是講身心都要潔淨、都要清淨。真正的修道人,我們凡夫真的沒法比,比如說虛雲老和尚,大家都非常仰慕、非常崇拜的,虛雲老和尚是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要按我們的想像,那得什麼樣情況,但是老人家身上有香味,凡是接觸過虛雲老和尚的人都這樣說。我們凡夫行嗎?我們時常洗澡,天天洗澡,身上也沒有老和尚那種清香的味道。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老人家的身心清淨、淨潔,我們的身心不如老人家的身心那麼淨潔,差遠了。

  下面一句,「無有愛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讓心清淨。怎麼樣能讓心清淨?必須斷除愛貪兩個字。只要你有愛、有貪,你的心一定不會清淨。你貪愛世間法,心不清淨;你貪愛佛法,心也不清淨。這裡的貪愛,它是代表煩惱的意思,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告訴我們,一定把這些煩惱習氣都要斷除,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夠「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看下兩句,「志願安定,無增缺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是對我們修行人來說,這是我們修行用功成敗的關鍵。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願安定,心安、心定,堅守一個法門毫不動搖。佛告訴我們,念佛法門遍及一切機宜,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念佛法門普被眾機。當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機會選擇的時候,修學這個法門決定正確。所以是十方諸佛遍讚,沒有一尊佛不讚歎,十方諸佛看到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都歡喜讚歎。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這兩句非常重要,就是告訴我們,要守住一門不要動搖。無增缺減就是不增不減,就是告訴我們守住這個法門,一門深入,就像大勢至菩薩說的那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前面經文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念道之自然」,老法師說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就是後來祖師大德常講的,老實念佛,真是佛佛道同。這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我把這幾句重要的話再給大家讀一遍,這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

  下兩句,「求道和正,不誤傾邪」,「和」是和平,「正」是中正。這告訴我們什麼?就是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敗。就是我們平常說,有人幹活兒,恨債。我們念佛用功也是這樣,不能急躁。有的人來了那個勁,成天成宿的沒完沒了,也不知道休息,什麼都不顧,這真是談不上叫精進,因為他沒有長勁。所以告訴我們,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敗。下面又說了,也不能遲緩,你遲緩就懈怠,懈怠了你功夫不能得力。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懂得和正,正好要適中。不誤傾邪,這個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從世法來說現在的岔路很多,什麼叫岔路?岔路就是邪道。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辨邪正,很容易誤入歧途。就當前情況也是這樣,有很多同修由於不辨邪正就誤入歧途,你再想回轉回來,真的很難很難。

  當今世界大亂,人心無所歸依,善惡利害沒有標準,這是天下大亂之相。所以我們大家都看到,現在全世界危機重重,非常可怕。看看我們佛門也不例外,今天的佛法也傾邪,邪是邪知邪見的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得不像樣子。現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這一部《無量壽經》,這部經把什麼是邪、什麼是正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是正?清淨是正、平等是正、覺是正,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邪正揀別清楚。那什麼是邪?心不清淨是邪,心不平等是邪,心不覺悟是邪。這樣我們就用這個標準來鑑定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我們就不至於走到岔路上去。

  『不敢蹉跌』,這裡面用「蹉跌」比喻違背教訓,就是跌倒、摔跟頭的意思。為什麼我們修行的路上有時候摔跟頭了?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依教奉行,我們沒有遵循佛陀的教誨就會用錯心,做錯事,走錯路。你不依教奉行就這三個錯,你會用錯心,你會做錯事,你會走錯路。下一句,「若於繩墨」,這是對和正而言的。繩墨,大家都知道就是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繩子把線拉直,然後彈出一條黑線,用鋸按照這條黑線來鋸,就會鋸得很平、很直。這裡的繩墨是比喻規矩方圓,就是我們做事情一定要依規矩,不這樣說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什麼是繩墨?經典就是繩墨。這個告訴我們得特別明確,經典就是繩墨,這個繩墨就是標準。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遵守這個標準,這些修行的原理原則,修行的標準從上上根到下下根,都是適用的,所以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再看下一句,「咸為道慕」,這句是講一個真正念佛人的心態。就是你知不知道你是一個念佛人,你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這四個字就是一個真正念佛人應有的心態,用現代話講就是意識形態。我們的意識形態應該是什麼樣的?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心在道上,仰慕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就叫咸為道慕。就是我們的心要住在道上,我們的心要仰慕阿彌陀佛,除了這個之外,我們的心裡沒有其他任何別的念頭。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這裡面的詞彙稍多一點,第一個『自然無為』,就是自性清淨本然,沒有絲毫的造作。『無立』是指一法不立。『淡安無欲』,「淡安」就是淡泊安寧,「無欲」指沒有貪瞋痴等欲望。『善願』指廣度眾生的大願。『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苞羅表裡』,「苞羅」就是包容含攝,「表」指一切事相,「裡」指道理。『過度』是超過度脫。『曠無他念』,「曠」是心裡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沒有第二個念頭,只知道想佛、憶佛、念佛。『無有憂思』,就是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心地清淨,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一切事情都會迎刃而解。所以這裡就再一次告訴我們,真正放下了,功夫就得力,念佛念到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你看這有多自在!這是快樂無比的大自在。大家想想,人生在世總有走的那一天,如果你念佛念到你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想用什麼形式走就用什麼形式走,你說這個自在該有多麼大,還有比這個自在更大的自在嗎?這個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看你想不想做。

  「自然無為」,這個「自」是自性,然是清淨本然,完全是真性的顯露。為是作為、造作,無為就是沒有絲毫的造作,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無有為,亦無無為,這才是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比喻心像太空一樣,虛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這樣一念不生,既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純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中很深的功夫。下面,「淡安無欲」,淡泊安然,沒有欲望。欲望和願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欲望是有希求心,願望沒有希求心。比如四弘誓願裡「眾生無邊誓願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要度無邊的眾生,這是不是欲望?不是,這是願望。在這個世間我們的欲望愈低,日子就過得愈快樂、愈幸福、愈充實。特別是物質上的欲望,我們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遮風避雨的小房子就夠了。不要跟人家比排場、比享受,爭物欲上的享受實在是太辛苦了,我們現在很多人活得很苦、活得很累。為什麼?就是我們爭物欲上的享受,所以把自己爭得這麼苦、這麼累。

  下面兩句,『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學佛人在因地所發的願是真實的,願要有機緣,機緣成熟,願就兌現了,緣不成熟不要勉強。不有這麼一句話嗎?緣不成熟先等著。「作得善願」,這個作得善願是什麼意思?就是幫助佛接引眾生,幫助佛教化眾生。那同修們問,怎麼樣幫助?非常簡單,把念佛法門普遍的、廣泛的,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這就是作得善願,這是最善的善願。下面一句,「盡心求索」,就是盡我們的能力,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做就圓滿了,就善巧方便。如果沒有那麼大的力量,硬要去把每一件事情做成,這就不如法。我在這裡跟大家說,就是隨緣去做不要攀緣。「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是憐憫一切眾生的心,這叫含哀,慈愍是大慈,這一句就是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稱得上,就是我們平時老說大慈大悲,什麼人能稱得上大慈大悲?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稱得上。

  下面,『禮義都合』,「禮義」老法師告訴我們,要現代化、本土化。什麼意思?就是能夠適合於一切眾生的生活習慣,這樣佛法才能普度眾生。「苞羅表裡,過度解脫」,這個「表」是事相、現象,「裡」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裡稱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羅。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究竟圓滿的真善美慧。到哪裡去找真善美慧?到佛法裡才能找到真正的真善美慧。過度解脫,過是超過,度是度脫,這句話就是說,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

  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