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二十集)  2015/3/2 華藏淨宗弘化網  檔名:67-004-0020

  佛陀說

  六道輪迴 全是作客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

  是暫住的 是來旅行的

  可是我們卻

  沉迷在其中

  任性地

  隨順自己的妄心

  隨順自己的貪欲

  汲汲營營追求

  空花水月的一切

  因為有無盡的欲望

  一生就被妄心支配

  患得患失

  身心不安

  佛告訴我們

  緣聚緣散各有因果

  貧富貴賤皆是業報

  帶不走的不必追求

  提升靈性

  才是這一生最重要的事

  日常生活中

  學習知足 不貪求

  隨緣面對 不執著

  心安 就能得自在

  無量壽經  (第二十三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03-0023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只要很冷靜的反省反省,想想佛講的這個話,說出我們現在世的生活狀況。我們所爭的,『世人』就是講世間人,也可說娑婆六道眾生,六道都是這樣的,大家所爭的都是不要緊的事情,所謂是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事情,他爭這個東西。在什麼環境?這個環境是『劇惡』,所謂劇惡就是眾生都在造十惡業,身在那裡造殺、盜、淫;口在那裡造作妄語、兩舌、綺語,造這些;心裡面貪、瞋、痴、慢,這是惡,大惡,這是十惡。『極苦』,這就是講三苦、八苦,天災人禍。這四個字把我們這個世界的現況已經描繪得清清楚楚。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勤身營務』,身體很勤勞,天天也在這裡經營,也在那裡造作。為什麼去造作?為什麼去經營?為了衣食,為了生活。『以自給濟』就是為生活奔波,非常之苦。

    下面舉的『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就是指這個世間的大眾,雖然講六道,有佛在人間說法,特別偏重在人道。『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天天在打妄想。心在打妄想,身就不能安,為什麼?身要替它辦事,所以身是心之走使。心是主人,身是奴婢,聽命於主人指揮,天天在那裡勤勞,苦不堪言。打哪些妄想?當然妄想太多了,佛舉幾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必詳細說。沒有田的憂田,沒有房子的憂房子,憂的是這些東西。『眷屬財物』,沒有眷屬的憂眷屬,沒有兒女的想兒女,沒有財物想財物、想財產。『有無同憂』,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妙,如果說我樣樣都有了,應該不憂了,有了也憂,沒有也憂,有也憂。沒有,希望得到;有,又怕失掉,這事情麻煩大了!有、無統統憂。這就是第一句講的,這是『不急之務』。

    前面我們在經裡面讀過,前面有一首偈子說,縱然我們能供養恆沙聖眾,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就曉得真正修道人他急的是什麼?急的是自己趕快成就,連供養諸佛菩薩都是不急之務,這是佛在這經上教給我們的。供養諸佛菩薩是修福,福大了,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要定慧才能成就,不是福報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就是修福都不是要緊的事。現在學佛的同修可以說有不少人,他為什麼來學佛?為了求福而來的、修福而來的,還是不急之務。最要緊的是我們要怎樣超越輪迴、怎樣了脫生死、怎樣快快成佛,這是我們先務之急。你要能夠把這樁事想通了,把我們精神力量用在求道、成佛,了生死、超三界,那你是真正覺悟了,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無量壽經  (第四十四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4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個一開端可以說就把一般人的病根給我們說出來了。你說我們沒有過失,你想想看佛所講的我們有沒有?『世』是世間人,『共』是共同,大家都差不多,都做些什麼?做些不要緊的事,『不急之物』就是不重要的,不要緊的。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要緊的?了生死要緊,出輪迴要緊,沒有比這個更要緊的了。人生必有死,死了以後怎麼辦?這樣重要的大事幾個人曾經想到?輪迴的的確確是事實,今天歐美的科學家許多都把它證實了,證明確確實實有輪迴,佛經上說得不假。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事情,把這個事情疏忽了,其他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小事,所以大家所爭的都是「不急之務」。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這一句話我們今天聽到,領會比從前的人一定來得深刻。過去世人雖然苦,沒有今天這麼苦,世間人造惡也沒有像現在造這麼重的惡。諸位如果好好的讀一讀中國的歷史,這個外國我們暫且不論它。中國的幅員很大,在過去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安定、祥和、富裕的社會,中國之衰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在前清嘉慶以前,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的強國,這世界上沒有比中國強的。清朝衰弱是道光以後衰掉的。大家雖然造惡,還能遵守儒家的教育。佛法在中國非常盛行,人人都知道因果報應,縱然作惡,他也會收斂一點,不敢太放肆,他曉得惡有惡報。現在人,儒家東西丟掉了,佛法也不信了,沒有任何顧忌,造惡的普遍與嚴重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沒有的,這個可怕,太可怕了。這是講「惡」。

   『尊卑』是指家裡面的人。『貧富,少長,男女』都是指的家人、家族,為這些來奔波,為這些來忙碌。『累念積慮』,「念」都是妄想,「慮」是憂慮,為自己、為別人,都在打妄想。『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妄念。誰在支配你?妄心在支配你。你一生為什麼活的?為了妄念所活的,這就苦了。能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給諸位說,決定得不到。大家把《了凡四訓》念上三百遍就完全覺悟了,才知道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搞什麼?命裡有的總是有,命裡沒有的求不來,這是事實。了解這個事實了,命從哪裡來的?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我們這一生的享受,前生所造的業因,這一生所得的果報;這一生所造的業,就是來生的果報。所以佛家常說「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前生你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報。「欲知來世果」,想想我來世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造作的就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三四集)  201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34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這一段經文,「首明此土眾生普皆憂惱」,憂是憂慮,惱是煩惱,佛「勸令厭離」。第一句話就說明『共爭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是重要的,「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這個話是真話,幾個人能想到?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了,不是短時間。佛在經上講,「生死疲勞」,這都是真話。誰想到生死事大?到臨終的時候,想到來不及了。

    「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名利,世間頭腦真正清醒的人知道,這個東西能爭得到嗎?能求得到嗎?如果名利是可以爭來的、可以求來的,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爭,佛菩薩也去爭。爭不到!這是眾生命裡頭有的。命從哪裡來的?他前世造的因,名利是果報,前世沒有造因他怎麼可能得到?這樁事情,《了凡四訓》裡頭雲谷禪師說得好。放下名利,人就自在了,為什麼?這個東西是煩惱的根源,所有煩惱都是從這裡染起的。真能放下,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智慧真能解決問題。煩惱蒙蔽你的心竅,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所以憂苦萬端,無有出期,自作自受。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很多。

    「如《會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人生在世,這一大事是什麼?生死大事。真正覺悟的人,他把這樁事情看得重。但是這樁事情居然多數人都不知道。這裡舉了個比喻,辦了一大事,這是先務之急。「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而後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舉這個比喻。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頓好,到達目的地可以先休息,然後再辦事,旅行的時候都知道。可是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來真是是旅行的。「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經營。大命將盡,雖悔何益」。這是歸到正題上了。

    我們不學佛不知道,學佛之後這才曉得,了解事實真相。六道輪迴全是作客,無論在哪一道都是無常。畜生早晨從洞裡爬出去,晚上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靠不住,人為什麼就沒有警覺?一天一天空過了。印光大師教人,幾個人相信?幾個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這個警覺性高!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是我最重要、第一要去辦的?那不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念佛的心生不起來,信願不踏實,原因在什麼地方找不到,沒有別的,就是認識不清楚。有高度警覺心認識清楚的,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會輕易放過,他知道輕重緩急,什麼事情最重要,什麼事情最迫急,他知道這個。在這個世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對於生死大事不能忘掉。

    遇到這個法門大幸運!為什麼?任何人,只怕你遇不到,你真正遇到,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決定得生。過去做錯很多事情沒關係,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五逆十惡、毀謗大乘,經上說不得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那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為什麼?這個罪業是極重的罪業,勸人別做。沒有遇到佛法,已經幹了,不要緊,只要你認錯、只要你懺悔,後不再造,信願持名,佛還是攝受你。善導的話合情、合法、合理,我們能相信,彌陀慈悲到極處。我們應該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其他的不急之事隨它去,一切事隨緣,不要勉強,隨緣決定不攀緣,這就對了。生活、工作、度日都要智慧當家,不要感情用事,這是學佛菩薩。

    「惡是因」,殺盜淫妄,這底下講,殺盜淫妄酒說出來了,「苦是果。殺盜淫妄酒,是為劇惡」,大惡不是小惡。「造惡感受惡果,名為五痛五燒,如火燒身,故曰極苦」。殺生,地獄業。我們看到唐太宗那個碟片,他墮地獄,人家都問你為什麼墮地獄?你是好皇帝,歷史上的明君,愛護人民,你怎麼會墮地獄?殺人太多。開國的帝王都殺生,打仗,帶著軍隊打仗,這個罪業墮無間地獄。盜,這要看他盜的動機,盜的是什麼,感的果報不一樣,總之他離不開三途。不是嚴重的多半在畜生道,畜生道什麼?還債。殺人,欠命要還命的,欠錢要還債的。淫欲的罪,極大的罪業,它不是一樣,它會連到裡頭有殺、有盜,一個會牽連一片。酒,為什麼放在這個地方?酒本身沒罪,飲酒沒罪,酒喝醉了去幹殺盜淫妄,所以酒是個媒介,也不能原諒,殺盜淫妄很多跟酒都有關係。所以佛把這五樣東西制為根本戒,很有道理。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貪瞋痴稱為三毒,用貪瞋痴慢的心去行殺盜淫妄之事,他怎麼可能有好的果報?這個經上講報應有痛、有燒,痛是現世報,叫花報;燒是身後,燒是指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叫果報,地獄極苦。

    《會疏》裡頭說,「人世炎炎,猶如火聚,故云劇惡極苦」。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百法》裡面所說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是五個,還有一個叫惡見。惡見就是見惑,也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就是你對於人事物錯誤的看法,貪瞋痴慢疑是錯誤的想法,合起來叫見思煩惱。這個東西不斷,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要是真斷掉,六道輪迴就不見了,說明六道輪迴是假的不是真的。有這五種思惑、五種見惑就有六道,六道是這麼來的。所以阿羅漢斷掉了,阿羅漢就超越六道,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上面四聖法界,他不能超越。必須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妄想都沒有,妄想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都沒有了。所以《金剛經》上把一切有為法比喻作夢幻泡影,這個說法是真的。真正把起心動念放下,十法界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不是真的。你真知道是假的這就看破了,看破就能幫助你放下,不執著了,不去計較了,遇到了很好,沒有也好,不把它放在心上。特別這個世間苦要真正知道。

    可是世間人『勤身營務,以自給濟』。《會疏》裡頭說,「營謂經營,專力於事云務。以是勤勞其身,故云勤身。給者,相足也。以物饒足為給」,給是給予。「又給者,供給也。濟者度也。故知經義為:勤勞其身,經營事務,求能自給自足,以度此生。如《會疏》曰:士農工商,為給自身,故云以自給濟」,供給周濟。這是說物質的生活跟精神的生活,都是為生活在奔波,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勤苦,這是世間的現象。沒有遇到佛法,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看到別人有我沒有,起怨恨心,怨天尤人,老天不公平。這種觀念生起,罪上加罪。不知道一切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聚緣散各有因果,貧富貴賤是業報。

    有財富的人,過去生中修積得多。這個只有佛經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謂命裡有,命裡怎麼有的?這佛經上有,宿世、前生喜歡以財布施,喜歡以財物供養別人,這就是你命裡頭有財富。喜歡法布施,你所知道的東西肯教別人,不要求代價,這個果報是聰明智慧,愈施愈多。法布施長智慧,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是什麼?幫助別人離開苦惱、離開災難,這一類的屬於無畏布施,讓他離開恐怖。佛修這三種布施不求果報,不求果報他所得的全是功德。功德裡頭決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福德重視施報,禮尚往來,有布施就有果報,福德。功德是不求果報,不求果報所得的比求果報的多,比求果報還要殊勝。可是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處理?愈多愈施,像佛菩薩一樣,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把它止在一處,止在一處煩惱就來了。無論是財、是法都要流通,你看經論叫流通法寶,知道流通是真實功德。

    我知道的我講解給別人聽,和盤托出,沒有絲毫保留;你知道的,教別人教一部分,自己還保留,這叫吝法。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賤,都是個人宿世所經營的、所做的。於是我們知道,這一生擁有財富的人,過去修的財布施多;有智慧的人,過去生中法布施多;健康長壽的人,過去無畏布施多,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人不可以沒有智慧,可以沒有知識,不能沒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有知識,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這說明智慧比知識可貴。

    底下一段,「起惑妄作」,起惑是迷惑。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註解裡頭說,『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是泛指,「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我們現在講社會現象,指人類。「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特別是在現前社會,哪個不貪?連小孩都貪。這是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沒有,要用現在人的眼光看,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愚痴、白痴,什麼都不懂。哪有像現在小孩,二、三歲他就懂事,從電視裡頭學去的。中國古人講的,跟大人學的,小孩每天看大人,大人幹什麼他都學會了。我們小時候住在鄉下,在鄉下住了十年,有十年天真爛漫的童年,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沒染污,那個真快樂。懂事就不快樂了,懂事有分別、有執著了。

    這個地方說得好,「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我們很冷靜的觀察,現在世間人誰不是這樣的?故曰:『累念積慮』,「累」也是積的意思,『為心走使』,這「心」是妄念。什麼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都為這個,以為自己能得到利益,其實他錯誤的。「義寂師曰」,他說得詳細,累念是講既往累積的,積慮是想到未來,思前想後,「故云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役,嘈雜奔波,故云為心走使」。

    下面是念老的解釋,意思是說「思憶過去」,這就是回憶,這是累念,「憂慮未來」,這是積慮。「故此心念,無有安時」,這心不安。這是世出世間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世法、佛法都在安定這一種心態當中成就。如果身心不安,不但學佛不能成就,做世間事也不能成就。所謂心安理得,理得是智慧,與戒定慧相應。心怎樣能安?持戒心就安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所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都是屬於戒律。果然能遵守,他怎麼會不安?倫常道德裡頭沒有教給我們妄想,那是正念。正念失掉了,你就會起妄念,妄念是自私自利,妄念是名聞利養,妄念是貪瞋痴慢,與正念完全相悖。正念的人心清淨,妄念的人念慮紛飛。「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身就是殺盜淫妄,心就是貪瞋痴慢,身必隨之。

    「例如欲購愛物」,以購物做比喻,你到市場去買東西,買你喜歡的東西,「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故曰為心走使,指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財相積不捨,釋累念積慮」。這個心裡頭,貪財的心念念不捨,不知道這個財是災禍的根源,不是個好東西,對於這些事情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能知足,夠用就可以了,多餘就要布施給別人。決定不要害怕,布施完了,我需要的時候沒有。你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這就叫因果報應,一定要相信。布施決定是好事,廣行布施肯定能夠得到和諧社會。這個地方的人不爭,每個人都知足,知足常樂,不知足的人很苦,知足常樂。雖然他缺乏,他心安,這裡面的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以勤求無寧釋為心走使。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中國人常講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這心不能安下來。人生在世什麼最可貴?身心安穩最為可貴。身心安穩是最大的幸福,心安,沒有念慮,沒有操心的地方,沒有憂慮;身安,沒有苦樂。

    「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於陽炎」。這裡頭有個典故,這是比喻,這個資料是從《佛學大辭典》裡面查到的,我們把它念一念。「大乘十喻之一,又作颺燄,或單曰燄,又曰陽光。莊子所謂野馬塵埃是也」,野馬塵埃就是講的渴鹿陽燄。這是春天原野當中,太陽出來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現象,地,地氣,我們說地氣,遠看像水一樣,波浪。鹿、馬這畜生牠不知道,牠認為那是水,牠渴了想去喝水。但是你怎麼追都追不到,你追的時候它永遠在前面,到面前不是,它還在前面。這就是說畜生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渴鹿見之以為水,走而趣之」。

    經典裡面引用得多,他這裡頭把它節錄了幾段。《維摩經.方便品》裡頭有這個比喻,「是身如燄,從渴愛生」。註解說,「渴見陽燄,惑以為水」,註解裡頭用了。《楞伽經》第二卷,「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這個現象我們見到過的,開車在這個郊外常常看到這個現象。《大智度論》第六卷也有,「如燄者,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維摩經》慧遠大師疏,這是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有《維摩經》的註解,「陽燄浮動,相似野馬」。《止觀》,天台宗的,上卷也有這麼一句,「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颺燄」,來形容集,集是攢積。要知道萬法皆空,佛教勸我們要懂得放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表演的,一生三衣一缽,說明他全放下了,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那我們今天要不要學釋迦牟尼佛?理上決定要學,事上,古代跟今天不一樣,古代人資源缺乏,一件衣服得來不容易。現在人不知道,你給他講他不懂。我們小的時候,抗戰期間做流亡學生。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分,完全是走路,沒有交通工具,每一天至少要走六十里路,有些時候要走一百二十里,走了好多年。我們的行李就是一個背包,兩套換洗衣服,外面穿的就是一件長褂,一個小被子,還有蚊帳,一個小蚊帳,底下鋪著一個毯子,那個時候用軍毯,灰色的,做為包袱皮,背在身上就走了,全副家當。就像現在一個手提行李一樣,大小也是差不多,手提行李,揹在身上。我們知道那個辛苦,現在給人家講人家也不懂。為什麼?資源太豐富了,不知道節儉。一張衛生紙我的習慣至少要用五、六次,用一次摺疊起來,用五、六次。現在隨便就丟棄,浪費,我們看到很難過,他養成這習慣了,不知道愛惜資源。在今天這個環境,雖然有,不能放在心上,不要讓心有負擔。心裡頭要怎麼樣?有跟沒有是一樣的,有可以,沒有也可以。放在那個地方別人拿走了,很好,我用跟他用都一樣,你的心多自在!絕不要念著這些東西,身外之物念它幹什麼?我們要從心底裡把自己解放出來,不要受這些妄念累贅,那就很苦了。這是渴鹿陽炎的一個典故。

    「又如有翳之病目,於虛空中妄見空華,思欲把捉。不知本自無花,故云為心走使」。眼睛害病,我想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我也害過,眼睛害病,確實看燈燈上有個光圈,有個圈,實際上好眼睛的人看沒有,眼睛長病的時候就看到有,有這個經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舉這些比喻,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你可別當真,你要當真你就錯了。知道它是假的,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一定要清淨,心不能染著,清淨心就生智慧、就放光明;心有染污,肯定生煩惱,心有憂慮,身就有苦樂。

    走使就是勞碌奔波,絕不為妄念去勞碌奔波。貪財、貪名、貪利全是妄念。我們勞碌奔波應該為什麼?為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值得,這個有意義,絕不為自己。每個人一生遇緣不同,我這個一生,確實很早年我就想,看到過去祖師大德住在一個地方,幾十年不下山,心裡頭很羨慕。可是沒有這個緣,這個地方住得很歡喜,很想在這長住,住個幾天逼著你非走不可。以後慢慢明白了,那是命,我沒有那個命。沒有這個命怎麼辦?不能往後退,只有往前進。往前進是什麼?求心地清淨,不染著這些事物,不把它放在心上,這樣才自在。如果這個東西都放在心上,你說你多累。古人說憂能使人老,這不值得的,心有憂慮老化就很快,沒有憂慮、沒有得失、沒有希求。沒有說我想做一樁事情,沒這個念頭,那自找苦吃。那是隨緣,有這個緣,因緣聚會了,人家要我做的可以,現成的。沒有這個緣,我要去做,那就苦不堪言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0六集)  2011/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06

  經文第一句話,『共爭不急之務』,這個話說得太好了。大家都在爭,拼命在爭,爭的是什麼?不要緊的事情。「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這兩句話重要,這真正是急迫的大事,疏忽了。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根本就是帶不去的,得不到的。所以天天搞這個東西,錯了。把時間、精神都放在這上面,以為能得到,殊不知全是假的。我們看到世間的災難,沒親眼看到的,但是我們從電視上看到。距離我們最近的,前年日本的大海嘯,是三一一大海嘯,這個海嘯才只有十米,不是很大,你看看生命財產損失多嚴重。如果有個三十米的海嘯,一個城市、一個村莊幾秒鐘就沒有了,生命財產全沒有了。地震,我們也是在新聞報導裡面看到汶川的大地震。水災、旱災、雪災。你回神想一想,連身體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幾分鐘、幾秒鐘之間就沒有了。經裡面說得好,「不急之務」,趕快放下。

    念老在這裡說了三句話,「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稍稍有一點智慧的人都會想到,怎麼會迷到這樣的程度!嚴重的貪名貪利,因為貪名貪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眼前縱然貪得了,你能享幾天?而且在享受的時候,你的良心不安,如果你還有良心的話,你受良心責備;沒有良心,你的果報在無間地獄,又何必幹這些壞事?所以憂、苦,萬端是形容,無有出期,沒辦法離開憂苦。

    「如《會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會疏》裡頭有個比喻,說明物有本末,事有先後,什麼事情重要要先辦,次要的事情慢慢來。人生一生最大的事情,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事;實在脫不掉,如何才能夠讓我們自己超生,生到天道,這也行。千萬不能任性,不能隨順煩惱,隨順煩惱一定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真的是無有出期。墮到三途,三途進去很容易,出來好難。

   《會疏》裡面舉了個比喻,一定是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就是先幹,這個事情急,一定要擺在第一優先。「譬如人入大城中」,出外面辦事,要進這個城市,一定先要找一個旅館,把這晚上居住休息的地方先找好,然後再出去辦事。先安頓下來,「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到晚上事情辦好了有地方休息,先把休息的地方找好。這是比喻。下面要說出比喻的是什麼,「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教訓我們一定要知道。先把淨土取得了,我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住幾年不妨,說去就去,在這個地方辦什麼事情都不障礙。如果淨土沒有把握,這個事情不管辦得好不好,來生要搞六道輪迴,這一生得人身的機會緣分錯過了,這才叫真可惜,這才叫真錯了。你遇到了超絕輪迴的這個機緣,你怎麼不把它抓住,還幹這個傻事,跟別人爭名奪利?你的名跟利全是假的,你決定得不到,到頭一場空,非常可能你墮三惡道。為什麼?心行不善。爭名奪利的心,這是三惡道的心,不是人天福報。

    「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這講壽命到了。「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這一朵蓮花,阿彌陀佛會把它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中,等你花開見佛,你一生圓滿成佛。「然」,這個然是感嘆,「諸人」,就是眾生,「緩於火急之事」,往生極樂世界是火急之事,把它疏忽了,沒有認真在做。走怎麼?「走不急之經營」,這個世間這都是不急的經營。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急的經營,沒人知道。「大命將盡,雖悔何益」,等到壽命到了後悔莫及。遇到了淨土,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這個事情,確實,到臨終嚥氣的時候後悔,後悔來不及了。

    下面一句,『劇惡極苦』。「劇者,甚也」。最苦的,最嚴重的苦、最大的苦稱之為劇。「《濁世惡苦品》曰: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彌陀經》上也說,「五濁惡世」,我們處在這個環境比什麼都苦。做壞事苦,後頭還有三惡道;做好事也苦,眾生沒有福,所以好事不能成就。好事,一定要眾生有福報,它才能成就,眾生才能得福;眾生沒福,你要做好事,那得受苦,受苦未必能成就,這個要知道。「又曰: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濁世惡苦,在後面兩品,我們現在這是三十三品,在三十五品,到那個地方我們會學到。「惡是因,苦是果。殺盜淫妄酒」,這是五種惡,不但是惡,是劇惡。「造惡感受惡果」,這個惡果名叫「五痛五燒」。五痛是現世的,現在你所受的。五燒是來世,五燒多半是講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

    造地獄業,怎麼能不受地獄苦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動一個念頭,一定要想一想後頭有什麼樣的果報,如果要知道了,不敢做了。別人對我不好,我吃了虧,他佔了便宜,我心裡不服。如果我還有一點智慧,我就想一想,我要不要報復他?我報復他,他也不服,他將來又報復我,這樣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彼此雙方都痛苦,算了。這就對了,一筆勾消,能忍受,不要幹後面生生世世的果報。但是,這個害我的人他受不受報?要受報,不是我報復他,他是受什麼?他是受自然的報應,他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像他對我,他自然遇到,與我不相干。為什麼?這叫性罪,他本身有罪,我不怪他,他本身有罪。所以惡念不能起,惡事不能幹,真的害別人就是害自己,而且害得非常悽慘。原諒別人是原諒自己,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這是聖人、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要不受到佛菩薩教誨,怎麼會知道?報復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你罵我一句,我得罵你兩句,你打我一拳,我得打你兩拳,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家看到這是正常的;如果人家罵你、打你,不回話,這不正常,這奇怪了。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觀顛倒了,五常沒有了,五倫沒有了,四維八德沒有了,人不像人的樣子;外表像個人樣子,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像。

    所以這些都是不急的,不急的天天幹,幹得非常起勁,信願持名是最急的,反而不幹,把它忘掉了。一切時一切處,分秒必爭,不要把一秒鐘空過了,一秒鐘念一句佛號,絕不能把這一秒鐘錯過。佛號忘掉了叫失念,佛念失掉。失一念都是過失,要是幾分鐘失念、幾個小時失念,不能往生,這個問題是真嚴重。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一段講人情。前面這四對,從『尊卑』到『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也」,這社會上人,種種類類。「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故曰: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想。這是社會現象,得看清楚、看明白。社會上一些人,細心去觀察,真正看出來,無不同此愚痴,都是愚痴。天天搞什麼?都是搞貪瞋痴。痴是迷,迷惑顛倒。貪心不斷的增長,不斷在膨脹,真正膨脹到貪而無厭,沒有一樣不貪。一個人一生活在貪欲裡頭,你說他多苦。真的沒有止境,把整個地球給他,他還不知足,還想要太陽系;太陽系還不知足,還要找銀河系,沒有法子。這一膨脹起來可不得了,你看他多苦。苦心積慮,慮是在打妄想,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丟掉,叫患得患失,他沒有安樂。

  這段文裡頭給我們說現在的社會百態,應該說是全世界,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貪瞋痴。用貪瞋痴的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這是心苦;奔波勞碌,無有已時,這是身苦,身心都苦。所以經文上這兩句話說,『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念,為貪瞋痴的妄想在走使。「義寂師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就是未來,想前想後,想過去想將來,「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役」。心自己做不了主,什麼人做主?欲望做主。欲望,為了欲望,心也苦,身也苦。心,妄念多、雜念多,身,勞碌奔波,這都擺在我們眼前。現在交通便捷,他勞碌奔波的範圍大了,是走在國際上,今天在這裡,明天到別的國家去了,後天又轉一個地方,很辛苦,真是為欲望、為妄念在走使。

    下面黃念老為我們解釋這幾句,意思是說,「意謂思憶過去」,這個思憶是回憶,想過去,這是累念,「憂慮未來」,這是積慮,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不穩定,地球上災難頻繁,憂慮不曉得加多少倍。「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心不安,身也安不了。「例如」,這是念老舉個例子說,如「欲購愛物」,你想買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怎麼辦?要排隊,「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排隊,身苦,都是為心裡想得到這個東西。「故曰為心走使」,指為這個欲望的心而奔走。

    《嘉祥疏》裡頭有一句,以「心財相積不捨」,心裡想的外面財物,念念都想獲得,貪而無厭,來解釋「累念積慮」。以「勤求無寧」來解釋「為心走使」。這個也說得非常之好,這些統統都是不重要的事情。「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這是嘉祥師所說的意思。「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這些我們細心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屬於這樣的人?可能說的就是自己。再把自己放下,看看周邊的人。到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去看看,那些人是不是這樣的?有幾個人心平氣和,不受外面物質誘惑,有幾個人?只有不被外面境界誘惑的人,他的心才能夠定下來,身也就不必那麼勞苦了。為什麼?他每天吃飽了,穿得暖和,有個小地方可以避風雨,他知足了,知足常樂,知足就不會被外面欲望勾引,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個現在連修行人都少了,只有極少數真正修行人他能做到,不是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古時候沒有,現在到處都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不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