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12/26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17-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請大家翻開《無量壽經》經本,在六十八頁,這個版本六十八頁,我們從第五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題這裡看起。

  今天是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我們例行性的一個月第四個星期的三時繫念法會。之前我們上午八點半到十點,如果悟道來主法,就跟大家一起學習有關我們念佛往生這些經典、註解,以及祖師大德的語錄。今天是二O二一年十二月了,也是國曆今年最後一個月,我們今天例行性的來跟大家分享學習《無量壽經》。在我們宜蘭念佛堂,大家長期在一起共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天天讀誦,打佛七、做三時繫念,就是依照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的指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佛堂這麼多年大家也都非常用功來讀誦、念佛共修,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求這一生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大事。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淨土法門,淨土的經論,又能夠遇到淨老和尚這樣的大善知識給我們講解大乘的經論,特別在晚年專講黃念老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後來淨老和尚稱為《大經解》,這個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我們淨老和尚講過多次,都很詳細的,一部《無量壽經大經解》一講下來也要一千二百多個小時,可以說分量相當可觀。黃念老蒐集各家的註解,也是把它合起來,所以黃念老等於也是依照各家註解《無量壽經》的一個會集。所以這個分量相當之大,但是就講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對於我們這一生真正想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經解》是很好的一個助緣,幫助我們真正生起信願,念佛。

  我們讀《彌陀經》,《無量壽經》稱為大本經,《佛說阿彌陀經》稱為小本經,講得簡要,講的內容跟大本的《無量壽經》是一樣的。大本《無量壽經》講得詳細,經文長,講得詳細;《彌陀經》講得簡單扼要,《彌陀經》一展開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大家對這個經文也相當的熟悉,這麼多年來常常在做這個法事。一部《彌陀經》講往生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三個字,真信、發願、念佛,行就是念佛,具足這三個條件,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在中峰國師的《三時繫念》開示裡面,也給我們講「信行願」。中峰國師講信行願,我們一般講信願行,信行願,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如鼎三足,我們現在沒有鼎,就好像我們前面那個攝影機的三角架,三角架缺一條都不行,那就站不住了。古代的鼎,就是煮食物的一個大鍋,下面三隻腳。信願行就像三角架一樣,缺一條都不行,所以要真信、要發願、要念佛。這個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也講得相當的清楚。雖然講得很清楚,我們也常常念,但是我們是不是有真信?恐怕都是半信半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讀《彌陀經》讀到後面,佛給我們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信願行,第一個最難的就是信,或許我們大家都會講我信,我不信還會來念佛嗎?這個話說得也沒錯,不相信,他怎麼會來念佛?甚至來接觸佛教他都不願意。我們學了佛,又修念佛法門,當然不能說沒有信,這個信有沒有達到經典上講的標準?這個就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了。往往我們覺得說我信了,我都沒有懷疑了。信就是沒有懷疑,不懷疑叫信,那是真信。但是要做到不懷疑不容易,所以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都給我們開示,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行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太多了,但是信難,因此我們要知道大多數人都是半信半疑。真正信,他就會發願了;真信,他必定發願,願生西方,願離娑婆,必定是這樣的。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切願,這是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關鍵。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是我們持名念佛,這個行,功夫的淺深。功夫淺一點,品位低;功夫深一點,品位就高。關鍵在有沒有信願。如果沒有信願,祖師也講,縱然這個名號你持得像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往生的道理,也不能往生,因為沒有信願。可見得,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

  我們現在注重信願的念佛人比較少,大部分會比較注重在念佛的功夫(當然念佛功夫也是需要,念的功夫愈深愈好,將來往生品位高;如果念的功夫比較淺,品位就比較低),這是我們要了解,要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我們大多數人半信半疑比較多。如果真信切願,他必定就能老實念佛。如果我們還不能做到老實念佛,肯定在信願還沒有達標,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因此經教的補助就很需要。我們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是什麼?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疑惑斷除了,信心自然就生起來了。如果我們還有疑惑,當然半信半疑。這是指我們念佛人,這個不是指修其他法門,或者不信佛的人,那當然他們是不相信。因為我們疑惑,才要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如果沒有疑惑,這個就不需要了。因為能夠老實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往生傳》裡面我們看到,三、五年他就成就了。但是不能老實念佛,有懷疑,這就不行,這就必須以經教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所以我們看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天天講經說法,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大家打個佛七、打個禪七,天天都是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這個示現也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知難行易,你要知道、生起信心這個比較難。

  特別是淨土法門,是所有佛法當中難信中的難信,所以沒有透過講經說法,詳細的講解,怎麼會明瞭?而且佛講的這些大小乘經論,實在講,也都是幫助我們理解深入淨土法門的。我們淨老和尚學佛,他不是說一學佛就相信淨土法門,他把自己過去修學的一個心態,在講席當中也講了很多遍。他剛開始,他不是要學佛,他是要跟方教授學哲學。後來方教授介紹佛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他被感動了,才來接觸佛經,接觸佛教。後來又遇到章嘉大師,給他奠定學佛三年的基礎。又到台中蓮社跟著李老師學經教,學十年。對大經大論他很有興趣,《華嚴》、《法華》、《楞嚴》、般若、法相,過去這些經講了很多。但是他認為淨土法門大概就是釋迦牟尼佛教一些老太婆,比較沒有知識的,給他們安慰安慰,早年他認為是這樣。後來到台中蓮社,李老師勸他修淨土,當然他也沒有反對,但是也沒有真正接受去修學。李老師叫他去看《印光大師文鈔》,看了之後他覺得淨土有它的道理。印祖講的,當然他也覺得很有道理,不反對,但是也沒有心想要學,他的興趣還是在這些大經大論。後來《華嚴經》講了十七年,有一天忽然想到《華嚴經》裡面,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他們到底修什麼法門,一生成佛的?後來仔細一看,原來就是學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真的是沒話講了,因為他特別喜歡《華嚴》。因為方教授就是給他講華嚴哲學,對《華嚴經》特別有興趣。在講《華嚴》,講到最後,他忽然想到這個問題,仔細一看,非常驚訝,才發現原來《華嚴經》講一生成佛,它的總結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一生才圓滿成佛。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死心塌地的深入淨土法門。到八十五歲那一年,之前還在講《華嚴經》,八十五歲那年年紀大了,知道來日不多了,往生沒把握,所以八十五歲之後就專講黃念老《無量壽經》的《大經解》。從頭到尾講了四遍,講了四遍不容易,講到第五遍,年紀大了,講了大概十幾次,就沒辦法再講了。前面講的四遍,內容非常豐富,也很值得我們長期來聽講、來薰習。不過現代的人大家時間都很忙,實在講,要花這麼長時間,當然對現代人來講也有他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能夠從頭到尾,這樣詳細的聽、重複的聽,當然是最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我們這次的講座,因為我們一個月才一次,有時候又有其他事情,我也不一定每個月都能來跟大家一起學習。所以我聽到我們老和尚講《大經科註》講到二十四品到二十五品,後面黃念老講,全經這兩品經是我們念佛人要往生極樂世界,當前的一個重要功課。你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如果沒有時間,這兩品我們細細的來深入探討,那也是有必要的,希望幫助我們這一生不要空過,我們這一生真的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沒有時間從頭聽到尾,我們掌握這兩品,往生也就足夠了。如果有時間,當然全部聽完是最好,不斷重複的聽,務必要深入。所以我們今天就是跟大家來學習黃念老的《大經科註》,學這兩品。因為我們一個月一次,一次一個半小時。我們自己的道場,也就是沒有時間限制,不像外面道場邀請,時間有限,只能講得比較簡略。過去我們在念佛堂跟同修分享,也是講得比較簡單,一個半小時要把一品經講完,那也只能簡單的帶過了。這次我想我們多花一點時間,註解裡面註得非常精彩,也非常豐富,非常的詳細,也值得我們大家深入的來學習。好,請看經文: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經文,『佛告阿難』,也是告訴我們大家,『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個就不止我們娑婆世界,「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諸天人民,其中有至心,這段經文關鍵的字就在「至心」這兩個字。至心就是真心,至者真。至心就是你真心,真正發心,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至心兩個字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真信切願就是至心。我們是不是真心,真正發心、真正發願要往生『彼國』?「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正要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前提,這總有個前提,前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你要放得下。這我們老和尚常常來提醒我們,我們也常常講,自己也知道,但是我們總覺得我都放得下。過去黃念老在大陸也跟同修講話,人家向他請示,他來回答「放下」的問題。黃老講,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我聽起來,真的是當頭棒喝,我們真正碰到事情來的時候,真的是放不下。因此,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放下,自己誤以為放下了。沒有放下,自己以為放下,實際上是沒有放下。為什麼沒有放下?就是對「至心願生彼國」,這個沒有搞清楚。沒搞清楚,所以這個註解才要講這麼多,就是幫我們斷疑生信。如果真放下了,那就不用講了,像禪宗講的舌頭掛牆壁,舌頭掛牆壁意思就不用講了,你都懂了,那就不需要再講了。你不懂,那就要講,講一百遍也不多,一千遍也不多,一萬遍也不多,講無量遍也不多,因為你還不懂,還沒有真信發願。『凡有三輩』,我們把這個經文簡單的消文釋義,這段經文它的關鍵,就是在「至心」這兩個字,我們在四十八願看到「至心信樂」。就好像李老師講的,古代《詩經》,詩有詩眼,眼就是它那個眼睛;經文也有經眼,它的關鍵字我們可不能疏忽了。所以我們對「至心願生彼國」,這個至心我們真的還沒有搞懂。我們下面就講註解,黃念老的註解講:

  【前品十方佛讚,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受持,而隨願得生也。】

  這一段,『前品』就是講二十三品,這個二十三品是佛希望十方眾生聞到阿彌陀佛名號,發心憶念受持。憶念受持,這個受持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們也常常看到經典裡面講受持,為人演說,讀誦受持。讀誦經典,或者聽經,要去受持。你聽明白了,要去受持,受持就是修行。受是接受,持就是保持,保持不忘失,憶念就是不忘記,時時刻刻提起,憶念受持。『聞名發心』,這個我們常常念,「聞名」,聞,聽聞、見聞,我們都聞名了,這是聞名,沒有錯;我們聽講經,也是聞名。《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聞,你聽聞、你見聞,聞說,聽佛說。我們聽到了、見到了,我們看經典,看是見,聽是聽聲音。佛不在世了,聽法師講解,聽聞、見聞;聽聞、見聞,明白了,就發心,發心來憶念受持。所以聽講、讀誦就是為了要受持。如果沒有受持,那就等於說食數寶,沒有去修行,沒有真修,就不能往生,就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來生後世,看哪一生真正聞名發心、憶念受持,你哪一個時候能夠聞名發心、憶念受持,都能滿你的願,都可以往生到西方,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關鍵。

  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去探討,也就這樣念一念,講過去,我們對什麼叫聞名發心、憶念受持,只是一個印象,但是也不知道怎麼憶念、怎麼叫受持?我到底有沒有做到憶念受持?憶念受持,就是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教導,我們要憶念,不要忘記了。所以讀經為什麼天天讀?就是怕忘記。為什麼做早晚課?怕忘記。忘記,你就不知道要受持了。但是我們讀了,有沒有受持?這個不是說我們讀誦了、聽講了、明白了,就代表我們受持了,這個也不一定。有的人的確是這樣,他明白了,他就真正去受持。真正受持就是依教奉行,真修,真的在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這樣去修,去改我們的煩惱習氣,那才是真正的受持。如果明白了,你沒有去修,這個只是聽說,有讀誦,甚至我們也講給別人聽,也勸別人,但是沒有受持。自己沒有真正去修,就沒有受持了,受持就是要修。所以這個兩品經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是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關鍵。

  【今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

  『今品』就是這一品,「今品」就是「三輩往生」這一品,它是『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類」是種類,「次」就是一個次第、一個層次。層次有三輩,分三輩,這有層次,有不同的類。「論」就是說來給我們詳細論述往生者,這個往生的人他修因、修行是哪一類,什麼樣的一個方法,他修行層次上高低淺深這樣來分。在《無量壽經》歸納起來把他分為三輩。

  【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

  『蓋以』,我們現在的話講,因為。因為『凡夫聞名後』,「聞」,見聞、聽聞,聞到阿彌陀佛,聽到《無量壽經》,聽到《阿彌陀經》,他也生起真誠的信心,也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這個信願還是有分深淺,深淺層次上也很多。發心大小,層次也很多,有的人發的心大,有的發心比較小。『持誦有多少』,「持」就是受持,你去做到多少?佛在經典上教導的,我們做到了多少?「誦」,誦經,《無量壽經》我們讀了幾部?過去我們老和尚定的一個基本數,三千部。有人讀,讀超過一萬部了。持誦也包括念佛,我們念佛有多少?『修習有勤惰』,修學、學習有比較認真學,有比較懈怠,這個當中每個人都不一樣,『種種之不同』。

  【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

  每一個眾生,他宿世善根福德因緣,差別是無量無邊的。『宿根』就是善根,善根有無量差別。

  【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

  各人遇到的因緣也不同,善導大師講,往生品位的高低在各人遇緣不同。遇到真善知識來指導,他念佛往生的品位就高;如果遇不到,他念佛往生品位就低,遇緣不同,各人遇到的緣不一樣。福德就是他能受持多少?受持得多,福德就多;受持得少,福德就少,這個也各個不同。

  【人人自別,各各不同。】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緣,『各各不同』。

  【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

  這個是事實真相。『故知』,就是從以上這個道理來分析就知道,『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數是無法計算的,無量。無量眾生,他的品類『亦無有量』,也是沒有限量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

  世尊在無量無邊,不同的種類當中,『粗標大類』,也就是歸納。無量無邊你不好講,要怎麼講?你也沒有辦法講那麼多,所以用歸納的來講,「粗標大類」,就是很粗淺的把它標示三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本經」就是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講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這個是「至略」,至略就是最簡略的一個區分。我們一般講分為三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的,大概給它分這三大類。

  【三輩各有三,則為九。】

  上輩,一樣是上輩,又可以分上輩當中的三輩。上輩也可以分上上輩、上中輩、上下輩;中輩也是一樣,中上、中中、中下;下輩也是一樣,下上、下中、下下,這個三輩,那就九,三乘以三,三三就是九。

  【是則《觀經》中之九品也。】

  如果這樣去分,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九品,我們常常念迴向偈,「九品蓮華為父母」。

  【九品各含九,則為八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

  九九八十一,九品當中它又有九品,這樣就八十一。再這樣輾轉推演,實在是無量。

  【今於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差別很大。以上分析的品位,真的是無量無邊,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在那一輩也有不同,那就很多了。但是『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不管他的品位差別多大,他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主要的修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三輩往生都有這兩句,無論上輩、中輩、下輩,你修行的功夫淺深大小不一樣,但是主因,主要往生的因素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

  『蓋』就是因為,因為這兩句正是『本經』(本經是《無量壽經》)的綱要宗旨。『綱宗』,「綱」是綱領,提綱挈領,我們要做什麼事情,都會用這個來形容。綱舉則目張,捕魚的魚網,那個頭他抓起來,整個魚都撈上來了。你衣服要抓這個領子,你要拿一件衣服,不能抓袖子、抓其他地方,你拿就不順了。提綱挈領,就是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修學任何一部經典,都要抓住它的綱宗,好像捕魚抓住那個綱,拿衣服抓住它的領子。「宗」是宗旨,宗旨就是修學主要的。『往生極樂之關鍵』,這兩句就是本經修學的綱宗,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就是有沒有這兩句。

  【三輩往生,乃我儕凡夫得生淨土之類別。】

  『三輩往生』就是我們凡夫得生西方淨土種類的區別。

  【其願行功德,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

  『願行功德』是我們祈求往生的一個軌範,『軌』是規則,『範』就是模範,我們學習的一個規則、模範。這規則不能偏離,好像我們開車不能偏離軌道,偏離軌道就出問題了,要依照這個規則、模範。

  【若真志求往生,則當依之。】

  如果你真正有志願、有志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應當依照這個軌範來修行。

  【猶如明鑒,時時對照,思欲類及。】

  『猶如明鑒』,「明鑒」就是什麼?鏡子,我們照鏡子。每一天照照鏡子,『時時對照』,用這個經典,如同明鏡來對照自己的心行,我現在心裡的思想、言語行為,「時時對照」。『思欲類及』,就是希望以這個做為標準來學習。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

  淨土宗在八萬四千法門稱為『易行道』,淨土宗稱為易行道,其他的宗派、法門稱為難行道。易行道:

  【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

  八萬四千法門,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跟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互相比較來講的,跟其他法門來比叫易行道。

  【唯此獨易,故稱易行。】

  唯有這個淨土法門,跟所有的法門來比較,這個是比較容易,其他法門都難度比較高,困難度高。所以淨土法門以外的,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稱為難行道,就是它的難度高,你要超越不容易。這個難度,我們以斷煩惱跟伏煩惱來講,來區分難易。祖師大德也用一個形容比喻,我們依照其他法門來修學,你要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是我們學佛第一個階段的成就,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第一階段,第一階段你要斷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你要斷得乾乾淨淨,一品沒有斷乾淨就不能往生,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往生到方便有餘土,所以這個難度高。不要說我們一生當中沒有辦法達到斷見思惑,就是斷見惑我們都辦不到。斷見惑八十八品,斷見惑還沒有出六道,還在六道裡面,但是他不墮三惡道,他人天兩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果。在小乘,斷了八十八品見惑,他的果位稱為須陀洹;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跟小乘的須陀洹斷證功夫相等,但是那個見大大不相同。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開圓見,小乘是偏空涅槃,這個見解不同,但是修行功夫,斷證是相等。

  斷了見惑,還是在六道,雖然在六道,但是他超越三界就有時間表了。在《四十二章經》佛跟我們講,七次往返,最多七次,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如果根性比較利的,他不用到七次,可能二三次、三五次他就超越,頂多七次。也就是說,如果證得初果,他出離三界就有時間表,可以預期了。如果沒有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時間表不能確定,這是遙遙無期。我們生生世世學佛,不是這一生才學的,從來沒有一次證得須陀洹。還在六道輪迴,就說明我們每一生、每一世,修無量劫了,從來都是不及格。不及格就是落第,考試從來不及格的,怎麼念都不會畢業的,這個難。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瀑布,四十里瀑布沖下來,你一下要把它截斷,那個難度太高。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凡聖同居土這一關最難突破,突破了你就往生到方便有餘土了,就不在凡聖同居土,我們這一關最難突破。這一關,凡聖同居土第一關就要斷見惑八十八品,這一關最難突破。所以這個就難,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個條件是一樣的,你必定要斷見思惑才能超越三界;破塵沙惑,你才能提升到菩薩。十法界的菩薩、佛,要斷見思惑、塵沙惑;聲聞、緣覺只有斷見思惑。你要到實報莊嚴土,見思惑、塵沙惑都斷了,斷乾淨了,還要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還有無明四十一品,統統破盡了才能回歸常寂光淨土。這個難,古大德比喻,像蟲在竹子下面要到外面來,好像出離三界,從這個慢慢爬,那個竹子一節一節的,表示一品一品的惑,爬爬爬,咬破一個洞再往上爬,再咬破一個洞,咬到最頂尖才能出來,時間很長、很辛苦,這是比喻形容修其他法門,他很困難,時間很長、難度很高,叫難行道。當然不是沒有人修成就,有,但是很少數,不多,所以那個叫難行道。淨土法門為什麼叫易行道?他不用斷煩惱,具足信願行就可以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現前我們的功夫雖然不用斷,但是要伏煩惱,叫做伏惑。斷惑難,伏惑就比較容易。你惑一品沒斷沒有關係,你只要能把它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這樣就及格了。這個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當然容易太多了,這個人人都可以辦得到。但是能夠辦得到,也要真修才行,雖然比較容易,但是你沒有真修也是不行。所以下面講,『唯此獨易,故稱易行』。

  【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

  『若論其實』,就是說如果我們講到實際上的。『如本品所明』,「本品」就是說「三輩往生」這一品,佛給我們說明的。『則知往生,亦非易事』,我們就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不是說念念佛我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古大德也常講,沒有真正修行,「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則知往生」也不是那麼容易,不是講一講就能往生,不是這樣。是比較其他法門比較容易,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如果這個經文沒有看清楚,沒有深入去探討,我們這一生恐怕又要空過了,又是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了。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

  這段註解,黃念老也提出來,『倘』是倘若,我們講如果,如果不是真正為了要了生死,發菩提心。不是真正為了要了生死,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來念佛,我們想了生死嗎?如果問這個話,大家都說我還是想了生死,那下面我還要再問一句,真的嗎?是真的嗎?你看這個註解也有一個關鍵字眼,「倘不真為生死」,倘就是倘若,你不是真正為了要了生死,「真」那個字就是關鍵。如果說倘不為生死,倘若不是為了了生死,再加一個真,倘不真為生死,差一個字它的意思就不同。真這個字就是,蕅益大師有一篇念佛開示,什麼才是真念佛人,還是只有念佛人,不一樣。如果說念佛人,那很多人都能念,都在念。念佛人當中,有幾個他是真念佛人?真有它的標準。不是我們自己以為,我是真心的念,那就是真,不是的,要以經典做標準,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做標準。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我們說發菩提心,我們也要發,要怎麼發?實在講,這個菩提心還是比較上面的。真為生死就是你要有出離心,你要真正覺悟到生老病死真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個才是真的。但是苦,我們大家都知道很苦,你是不是真的要解決這個苦?大家也怕生死,不要生死,但是有沒有真正發這個心?所以這個出離心就很重要。我為什麼跟大家探討比較深入一點?因為我念佛念了幾十年,以前我也覺得我是放下了,自己生了三次大病快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點也沒放下。這是真話,你生病的時候,才知道你有沒有放下。

  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如果你去醫院檢查,醫生說你剩三個月,你怕不怕?你是不是真想往生?真想往生,他一點都不怕,我就是要往生,求佛趕快來接引。所以真為生死,才是發菩提心;不是說發了菩提心,但是還不是真正為了要了生死,那個菩提心是假的。這個蕅益祖師在《梵室偶談》、在《寒笳集》裡面講,他說如果不是真為生死,說他發菩提心,蕅益祖師說我不相信。如果不是真為了生死,說他發大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菩提心跟大菩提心,蕅益祖師說我更不相信。他說現在這個,他就講當時,跟現在我們這個情況也是一樣的。他說聽經為了什麼?為了當法師,學講經是為了當法師,當個大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他不是為了了生死,他是為了當法師;參禪的人,他是為了當禪師,為了當禪師;修密的人,他為了當金剛上師;學戒律的人,希望當律師;學教,想當法師;念佛的人,想當宗師;修福的人,就是說做事修福,為大家服務,他為了權勢,他是希望有權力、有勢力,為這個來修福,都不是為了了生死。反過來講,蕅益祖師又講了,如果真為了生死,你參禪一定開悟,你念佛也一定開悟,你持咒也一定開悟,你學教也一定開悟,你持律也一定開悟,你一天到晚做事情,為大家服務,也一定會開悟。你看六祖去黃梅見五祖,到碓房去舂米舂八個月,天天工作,他沒有去禪堂參禪。他有沒有開悟?大徹大悟。所以真為了生死,你修任何一個法門你都會開悟,所以這個是關鍵。真為了生死,就是你真的是要出離三界,不是嘴巴講的,是真心。真心,你念佛就相應了,真的是打個佛七你就一心不亂。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這個。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如果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你想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敬祈當世行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

  這段黃老講的也是真心話。『敬祈』,就是他很恭敬的期望,『當世』,我們現在這個世上修行的人,『慎』就是千萬要慎重,不要聽到淨宗是易行道,就生輕慢,就沒有認真來修學了。『信心虛浮』,信心若有若無,『志願弛緩』,願生西方這個願不懇切。『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口」都是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心還是留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這些緣,這些放不下。這些話講到我們的重點了,我們要認真來想想自己,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我們這一生往生就沒把握了。這裡黃老講,『如是求生,當待驢年』,十二生肖沒有驢子,「驢年」就是說你要到哪一年?所以這一段就是他這裡講的一個重點,要抓住這個重點來修學,希望我們這一生大家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就不能不認真來學習探討這一品經。

  好,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這一段經文,黃老的註解很多,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光是今天講的這一段,如果我們反覆的去思惟、去深入,慢慢就能提升自己的信願行。好,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