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6/9/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30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善導大師的開示,還沒有講完,這集我們繼續來報告。我們還是將善導大師這段開示再念一遍:

  疏【無問日夜。行住坐臥。身口意業。常與定合。唯萬事俱捨。由如失意聾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業隨緣轉。定想逐波飛。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

  這個開示是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要怎樣用功夫?要日夜不間斷。所以一切法門裡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間斷比較容易,『行住坐臥』都用得到。走路也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站著、坐著也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躺著心裡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能不間斷,能夠做到不間斷,比較方便,這是持名的一個特色。『身』常常禮敬阿彌陀佛,我們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嘴念阿彌陀佛;『意』就是心裡面想,心裡所想的是阿彌陀佛。

  我們的心粗,《觀經》上講的這些微細相,我們想不出來。要怎麼想法?要叫我們去觀想,我們想不出來。我們家裡供養阿彌陀佛的像,現在彩繪或是雕刻的、銅造的很多,我們就想自己供養的這尊佛像,畫的也好,雕刻的也好。你天天看,看得很熟,將來我們往生的那一剎那,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所現的相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樣,決定不會錯,就是這尊像來接引你。這尊像你已經想了很久,這一天真的想到了,把阿彌陀佛想來了。這樣想就容易太多了。教我們去觀想,實在是很困難。看佛像,想這尊莊嚴的佛像,這比較簡單,有個像讓我們看、讓我們想。

  下面說『常與定合』,定在這個法門上,除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我決定不去想,不再想別的,只想這個。過去,有一天早上,有一位居士來找家師,他是第一次到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見家師,問家師學佛的方法。他過去親近過兩位仁波切,曾經到尼泊爾去修行,學密的。家師就勸他,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好,學密也好,學禪也好,學教也好,要一門深入。家師跟他說,你不用來找我,我這裡是念佛法門,跟你那個法門不一樣,修行的方法不同。一門深入,功夫才會得力,一門深入就是「常與定合」,不要改換法門。換個法門不僅是功夫,還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變主意。大智慧是他把所有法門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哪個門較近,他就選擇近路,就不去繞圈子,不走遠路。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說學密的,我們勸他念佛很難,他對念佛法門不清楚,他的疑問很多,我們要浪費很多時間去給他解釋,他未必能夠接受,太麻煩了。所以他原來學密,不如勸他還是去學密。所以很不容易。我們中國古來許多祖師大德到晚年回歸到淨土,一歸到淨土就專修,確實他不但把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經論法門都捨掉,專念《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他三年五載成就了。這就是認識真正清楚,真正明白透徹了,他才『萬事俱捨』,世出世間法都捨棄掉。

  下面是個比喻,修定要像什麼樣子?像個『失意』的人。不但失意,這個人耳朵又聽不到,眼睛又瞎。『盲』是看不到,『聾』是聽不到。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像這樣一個人,修定要像這樣。大師說如果這種心態來修定,『此定必即易得』,這個定就很容易得到,這個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們自己明瞭,照這個方法去修,二、三年當中一定會有結果,有好的境界;別人來問你修行的方法,你也會指導他,會指路。假如違背了這個原則,『三業隨緣轉』,「三業」是身口意,隨著外面境界轉,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會起貪瞋痴慢,稱心的起歡喜心,不稱心的就厭惡,這就是你的身口意隨著外面境界轉,這是凡夫。我們無始劫以來搞生死輪迴,為什麼不能脫離輪迴?就是三業隨外面境界轉,自己做不了主。『定想逐波飛』。想修定,想修清淨心,想一門深入,但是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裡?隨著境界轉,這個很麻煩。世間境界,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們縱然能放下,可是大乘佛法的許多經論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見到、耳朵聽到了,動不動心?如果還起心動念,不行。

  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台灣這幾年來,由於經濟發達,大家都相當富裕。富裕,怎麼學佛?朝山。大陸上四大名山還不夠,還得要到印度去朝聖。要用這個經典說,你去朝山、朝聖是「定想逐波飛」,於自己真修,說實在話沒有好處、沒有利益。你要是見到印光大師,印光祖師不但會喝斥你,恐怕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裡老實修行,到外面亂跑,浪費錢、浪費時間,心又亂糟糟。古人參學目的是為求學,哪個地方有高僧大德,自己心裡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請教,請他指點迷津,人家參學是為了這個。迷惑破除之後,修學方法得到了,他就關起門來真用功,心定了,是為這個出去參學,絕對不是去遊山玩水。

  過去善知識還有一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什麼標準?閉關的人、住茅蓬的人,凡是閉關、住茅蓬的決定是善知識,也就是他心定了,他有真功夫。我們的心不定,門路還沒有找到,還沒有摸清楚,去請教他。假如他也跟我們一樣沒搞清楚,他就閉關住山,你去請教他,他答不出來,你可以把他的關門打開,請他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所以古人說「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禪宗裡面很有名的公案。趙州和尚八十二歲都還在外面行腳參學,什麼原因?門還沒摸到,修行的門路還沒找到,不知道自己要如何用功,才到處去請教別人,求人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

  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他不會出去,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來請他下山弘法利生;沒有人請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法是要來求的,求學,連世間法都如此,「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來啟請,才下山弘法利生,沒有人啟請就一輩子住山。可能傳授一、二個人,有的可能一生中一個學生都遇不到,所以這些情形必須要知道。但是現在這個標準失掉了,現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閉關的,但是不是古時候的標準。現在是你喜歡閉關就閉關,很容易,一出家、一剃頭就可以去閉關,沒有標準,跟古代不一樣,現在這個標準已經沒有了。『縱盡千年壽』,這是講修行的時間很長。『法眼未曾開』,就是智慧不開,還是迷惑顛倒。可見得修學的綱領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確實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不能成就。這是善導大師對我們的一個開示,修定的一個基本原則,你不管用哪個方法修,觀想、觀像、持名,這個原理都一樣。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章,一百七十五頁,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八觀。從第一「日觀」到前面的「寶座觀」都是觀西方世界的依報,也就是我們講的西方世界的生活環境。從此處起,從這個地方起,從第八觀到第十三觀是觀西方世界的正報,也就是觀佛、觀菩薩,正報是以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做代表。請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寶座觀」觀成就了,接下來就要觀佛,西方的環境都觀成了,依報的環境觀成就了,要觀西方世界的正報。這一段是承前啟後,我們在這裡看到釋迦牟尼佛又叫著阿難、叫著韋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是提醒他,下面就有很重要的開示,就是要觀佛。嚴格的說,十六觀當中是以觀佛為中心。請看經文,『次當想佛』:

  經【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最後一句是阿彌陀佛梵音的名號。阿彌陀佛是梵音的省略,翻譯的稱號,詳細稱號在此地。整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有三段極重要的開示,這是佛對我們第二段的開示。第一段最重要的開示是三福,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章」,這是《觀經》的精華,最重要的。尤其此處跟我們說明西方淨土的理論(這個地方跟我們講西方淨土的理論),經文不長,可是說得很圓滿。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身土不二,這裡面含有很深的道理。佛門裡面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一句裡面就顯示出三無差別的現象,事理都在其中。「諸佛如來」,不僅是阿彌陀佛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佛以外還有菩薩,還有緣覺,還有聲聞,還有六道眾生,生佛不二。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在諸佛如來四個字包含之中,所以我們不能單單看這是諸佛如來,所有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法界身,身當作體講,法界之本體。法界的本體是什麼?就是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不但有情,無情也包括了,《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華嚴》講得圓滿,講得透徹,沒有一法漏掉的。這就是法界體。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體。諸佛如來的法界身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想是第六意識。其實這個想,八識都有分別的意識,都有執著的意識,八識裡面想的能力最強、最殊勝的是第六意識,第六識,我們稱它為意識,它能變。法界本來是一真,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四聖法界,千變萬化。什麼人主宰這個變化?什麼力量使它變化?就是想。所以末後說『從心想生』,從你的心想出來。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原理,就好辦。我想作佛,我就天天想佛。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什麼就變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這部經裡面教我們想佛,不要想別的。十法界心想生,為什麼不教我們想別的,偏偏教我們想佛?你希望離苦得樂,唯獨佛是純樂無苦;菩薩有九分樂,還有一分苦;辟支佛有二分苦、八分樂,愈下面樂愈少、苦愈多,到地獄道是純苦沒有樂。你想真的要離苦得樂,想佛是最殊勝的,唯獨佛得究竟圓滿樂,佛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事實真相都明白了,諸佛如來勸我們想佛。換句話說,十法界有這個事實,是自己做主宰,要往哪個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別人不能干涉,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們,自己做主。那你為什麼不選擇無上菩提?為什麼不選擇圓滿的佛果?同樣是想,為什麼不選擇這個?道理在此地,原理在這個地方。只要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就是我們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我決定往生,你憑什麼?我就憑這個。你也憑這個,你也決定往生。真明白,真懂了,真正抓住了,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這個保證不是專利的,人人有分,個個不無。

  《十六觀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段,這是第八觀,經文一開端已經把淨宗修學的依據、方法為我們圓滿說出。「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一段意思很重要,佛勸我們要常常想佛。智者大師是我們中國天台宗開山的祖師,他有《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叫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他曾經說,我們要想佛的時候,必須依照這個方法來觀想,先要知道觀想的性體。性體就是能觀,能觀的是本覺,換句話說,我們發心修觀就是始覺(始就是開始,開始覺悟),我們覺是本來有的,始覺合本覺,始本相應,這不僅是淨宗觀想念佛的修學,可以說是所有法門修學的祕訣。

  本覺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法界體,是本體。前面經上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不是單指阿彌陀佛,他用的是諸佛如來,也就是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證得究竟果位的都是法界身。換句話說,他的智,智是身,《華嚴經》講「智身」,盡虛空遍法界,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為什麼知道?因為他的智遍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再小,像《華嚴經》常講的「一毛端」,他也能入,一微塵他也入,我們今天講原子、電子那麼小的東西他還是入,因此他才是真真實實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當然也就無所不能,我們常說的全知全能。諸位一定要知道,全知全能並不是只有佛獨有,不是說只有佛才有,證到究竟果位的人的專利,那就錯了。實在講,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是如此,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問題出在哪裡?一個是覺,他的作用很圓滿,我們雖然也入,迷。人家入的是般若智慧,我們現在把般若智慧變成無明,我們也入,入無明,一樣也不知道,迷。所以說無明煩惱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性,它的體是同一個,同一樣東西,一個在覺,一個在迷,差別就在此地。

  覺了的諸佛如來入一切迷惑眾生心想中,迷惑眾生的無明也入諸佛如來的心想中,沒有例外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佛幫助眾生,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眾生。實在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一個緣。美滿也是緣,欠缺也是緣,成功也是緣,失敗還是緣,都在一個緣上,佛不度無緣之人。那麼我們會問,什麼人才是有緣?有緣就是真正肯聽話,佛對我們的教導,我們能夠完全接受,這就是有緣;百分之百的接受就跟經上講的立刻感應道交。像世尊給韋提希夫人說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佛陀、觀音、勢至立刻就現身。諸位想想為什麼原因?她的緣具足。當然世尊介紹是個很重要的因緣,她本身信念是感應的關鍵。我們今天讀到釋迦牟尼佛的這本經,跟釋迦牟尼佛當年介紹沒有兩樣,可見佛給我們介紹這個緣是相同的。她當時感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現身,我們今天不能見到佛菩薩在面前,道理是在我們自己本身,信願沒有韋提希夫人那麼堅強、那麼圓滿,原因在此。原理沒有兩樣,他這一句把修學的原理說出來了,我們想菩薩必定就見菩薩,「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佛下面就教導我們修學,把修學的綱領給我們說出來。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們想佛的相好,心裡變現出這個相好,因此想佛時要細細的想。像經上教給我們的觀想,尤其這一段裡面告訴我們觀想的次第,不能夠錯亂的。次第是從上往下想,或者從下往上想,就是從上一直想,想到下面,或者從下面一直想,想到上面,要從上面開始到下面,從下面到上面都可以,但是這個次第不能亂。從上往下,想佛頂,從佛的頭頂一直想下來,想到白毫、紺目,毫是眉毛,一直到眼睛,紺目。往下面再想佛的蓮花寶座,想到佛坐的蓮花寶座。由下,從下面想起來,就是從寶座觀開始想,想佛坐的蓮花寶座,從那個寶座開始往上想,想寶座,然後再想蓮花,蓮花上面再想佛的身相,也是從下半部慢慢觀想到上半部,順逆都可以,由下至上、由上至下都可以。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佛,所以佛是什麼?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諸位要曉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開心也沒有佛。所以世尊在《華嚴》、《圓覺》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佛不常說,在《華嚴經》跟《圓覺經》有講過,為什麼不常說?怕人家發生誤會。本來成佛是從真心、從本性來講的,我們的真心本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跟眾生,乃至於跟一切畜生、地獄、餓鬼三惡道的眾生也無二無別。在現相、作用上的差別完全是在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確實沒有兩樣,「是心是佛」。現在這個十法界是我們心想變現出來,佛教我們「是心作佛」,要怎麼作?想,想佛就是作佛。我們自己本來是佛,現在又一心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兩句話把一切眾生為什麼會作佛,為什麼會成佛,在理論上圓滿說出來。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從這句推演出來,原來十法界真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心作佛,成佛的,他是依這個修的;是心是菩薩,這是一般大乘根性的;是心作聲聞、緣覺,這是小乘根性的;有些人一味想得人天福報,是心作天、是心作人,這是六道裡面的三善道;一味搞貪瞋痴,那就是是心作餓鬼,是心作畜生、作地獄。誰教他作?他自己樂意去作,有什麼辦法?不是別人指使他才去作,而是他自己迷惑顛倒,他是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迷惑,不知道要去作佛、作菩薩,而去作三惡道。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作佛,在所有法界裡面是第一殊勝。假如他教我們作菩薩,佛對不起我們,菩薩還不圓滿,應當教我們作佛才是真正究竟圓滿。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是講佛的究竟圓滿智慧。這是很現實的,大家都想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究竟圓滿智慧從哪來?此地告訴我們,從心想佛則生,從想佛所產生。因為佛是究竟圓滿的,菩薩不究竟也不圓滿。如果你想六道裡面福報,你就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正遍知」,正是正確,決定沒有錯誤;遍是遍知,無所不知,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一樣不知道,才是遍知,也就是其他宗教裡面所講的全知全能,佛法裡面叫正遍知。「海」是比喻智慧廣大,像大海一樣。這是「從心想生」,想是觀想而不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裡面不可能有智慧。

  所以底下就教給我們要如何想法,『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觀經》裡面提出來了,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就是這四個字。佛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地方是「一心繫念」,《彌陀經》上是「一心不亂」。由此可知,指示我們修學的方法,一心繫念,淨土三經完全一致,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要依這個方法來做。一心繫念我們做得到,《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們確實不容易做到,但是一心不亂這一句不是《彌陀經》梵文的原文。諸位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法師依照梵文原本的意思直接翻譯出來也是一心繫念。鳩摩羅什大師是意譯,他翻成一心不亂。但是一心不亂有沒有翻錯?也不能說他有錯誤。而是一般修行人在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的時候,那時候才得一心不亂。我們自己有的功夫是一心繫念,佛來接引時,佛光注照,佛光一照,我們的業障就消除了,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從一心繫念就能夠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他也沒有講錯。是見到佛,功夫提升到那個境界,而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修到這個境界。有能力修到這個境界的人當然有,是少數的人。所以我們要知道,遇到佛光,功夫就提升一倍,功夫成片的就變成事一心不亂,證得事一心不亂就變成理一心不亂,功夫遇到佛光一定向上提升。

  下面教給我們『諦觀彼佛』。這就是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觀想哪一尊佛?觀想『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是佛的通號。「多陀」翻作如,「阿伽度」翻作來,我們稱如來,這個地方完全用梵音音譯的。「阿羅訶」翻作應供,「三藐三佛陀」翻作正遍知,或者翻作正等覺,正遍知跟正等覺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完全翻成中文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我們知道這是佛的十種通號裡面三種通號的代表,此地指西方世界無量壽如來。

  經【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先想像。觀想阿彌陀佛從哪裡觀起?先想他的相貌。你想一尊阿彌陀佛,身是金色。所以家師勸同修念《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很熟可以幫助你觀想,你不會想錯。經一定要能夠背誦,我們念這一聲佛號,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浮在我們的心想之中,經上的話都入到我們自己心想中,我們的心就不會打妄想。有些人告訴家師說:念阿彌陀佛不行,一面念佛一面還是妄念很多,妄念伏不住。如果你對於西方世界依報、正報很熟悉的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提醒你,句句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入我們心想中,你哪裡還會有妄想?不會有妄想,這樣功夫很容易得力。下面經文是因佛像(像是正報)就見到依報的國土,見到正報也能夠見到依報的國土。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