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6/9/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07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下三品往生是造作罪業,罪業造的有輕重不同,如果造五逆十惡就是下下品往生,造的罪輕一點就是下上品、下中品。我們是屬於造罪業的眾生,這一類眾生難度。難度居然有人得度,是什麼原因?《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跟我們這一生造善造惡與環境關係很大。

  俗話常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生活環境有關係,就是善導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是善緣,成就很順利;遇到的緣不善,我們多少會受影響。這是很明顯的,像我們學佛,如果我們運氣很好,一開端就遇到好老師、好同參道友,學佛就能夠一帆風順,進步非常快速。假如一開端遇到的不是真正善知識,把我們引入歧途叉路,麻煩就大了,再回來很困難,難在先入為主,我們要很慎重。知道先入為主這個道理、這樁事實很重要。所以兒童讀書,啟蒙的老師決定他一生。現在一般不太注重這個事情。古時候家長送兒女上學對於第一位老師,他非常慎重。他的選擇,學問不重要,教小朋友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德行最重要。就是要這個小孩跟著老師在德行上薰習,讓他從小把德行根基扎穩,先入為主,這個很重要。

  我們學佛法也是如此,我們接觸佛法,第一位老師是關鍵人物。今天善知識少,學佛一開頭就遇到真善知識,那個運氣未免太好了,很少人能夠遇到。縱然遇到了,你對這位善知識有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當面錯過就非常可惜。這樁事情說來,還在一個「緣」字,在這個緣,你跟這位善知識有沒有緣分?關鍵在緣。沒有緣分,雖然跟他幾天,聽他的東西,聽不出什麼法味來,再聽別人的,那個人說得也不錯,再聽另外一個,那個也不錯。聽得愈多,學得愈雜,頭腦就複雜,妄想就多,分別執著也多,對於自己修學造成困難,造成障礙。不知道佛法修學與世間法的修學不一樣。

  佛法修什麼?修定。諸位要知道,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目的是開智慧。沒有智慧,你不能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從哪裡來?從禪定當中得來的。所以佛法修學不是別的,是修定。在淨土法門裡面就是修清淨心,《無量壽經》在經題上講得很明白,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就修清淨平等覺。《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平等都是定的別名,我們是修這個。所以最怕頭腦裡面搞得太複雜、太麻煩,這個要不得。真正把這些問題肯定,認清楚,很難很難!我們念這麼多經書就不如念幾本書那麼專、那麼精,念幾本書不如念一本書,真正做到專精。再往裡面專門深入下去,最後就是一句名號,那一卷經也不要了,確實如此。

  為什麼念佛堂還得要念一卷《阿彌陀經》?這一卷《阿彌陀經》是定心的。心裡面有妄念,不定,一部經念下來,妄念沒有了,然後佛號提起,那個佛號才起作用。起什麼作用?「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才起相應的作用。所以一卷經,通常再念三遍往生咒,或者是七遍往生咒,目的就是定心,把妄想念掉,以清淨心來念這一句佛號,也就是大經所說的一向專念、一心專念,是這個意思。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採取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推崇阿彌陀佛接引的方法。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能夠教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佛度眾生的願才圓滿,佛對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教化才不至於落空,這真正了不起。

  所以一切法門到最後都歸到念佛法門。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佛門也常講殊途同歸,統統歸到淨土,統統歸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二乘種不生?二乘種不生,實在講是過分的執著,不肯接受這個法門,那就沒有法子。只要他不堅持,對這個法門能夠生歡喜心,是這個意思。因此十方小乘眾生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求願往生,決定沒有妨礙,都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過去生中的習氣很重,小乘的習氣很重,絕對不是一下就能夠改過來,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他還證阿羅漢果,然後迴小向大,他那個速度很快,證得阿羅漢果,搖身一變就是菩薩,就是經上所說的阿鞞跋致,永不退轉。所以這些事與理我們都明瞭才不至於產生疑惑,疑會造成修學的障礙。這是這一段的大意,文,我們同修自己看。我們再看第七段大師告訴我們,韋提希夫人聽了釋迦牟尼佛的開示:

  疏【得益分齊者。】

  『分』是一分,『齊』是等齊,她所得的利益在菩薩階級裡面跟哪一類的菩薩平等,等齊。文,字面上是這個解釋。我們從最後一句看起:

  疏【問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審何時得忍。出在何文。】

  韋提希夫人說她得無生法忍,什麼時候得的?哪一段經文裡面說出這樁事情?下面:

  疏【答曰。】

  是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的。

  疏【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

  這部經是十六觀,就是有十六大段,在第七段裡面,『第七觀』。

  疏【經云。】

  這是引用經典裡面這段話,說明它的出處。

  疏【佛告韋提。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應時得見。接足作禮。歡喜讚歎。即得無生法忍。】

  這是講得利益。她的運好,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可以請佛親自為她開示,感應真正不可思議,使她真正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種見佛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屬於現前見佛。佛滅度之後,現前見佛這個事情有沒有?有,可是愈來愈少。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見過,現代愈來愈少。現前見,像韋提希夫人是感應所見,不是定中,不是夢中,現前見的。不是入定,也不是作夢,像我們平常這樣看到,這就叫現前見佛。另外有在定中見佛的,就是打坐入禪定,或者念佛止靜的時候見到佛,這屬於定中見佛。其次,有在夢中見佛,晚上睡覺作夢見到佛。現前見、定中見、夢中見,這些都是瑞相,都是好相。為什麼我們現前見不到?是不是佛不願意讓我們見?如果佛還有這個念頭,我不願意跟你往來,那佛就變成凡夫了,因為他有分別執著。諸位要知道佛的心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

  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障礙在我們自己這一邊。我們的妄想太多,分別執著太厲害,所以將見佛的緣分障礙住。由此可知,真正用功的人沒有別的,他妄想少,分別執著少了,緣成熟了,現前見佛的機會就多。如果我們知道這樁事實,我們見佛的機會不會比韋提希夫人差,所以要認真努力修學,從斷惡修善下手,從捨棄自私自利,念念都想眾生的真實利益。真實利益就是幫助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實的利益。為什麼?其他縱然是極善,也是人天有漏福報,福享完了還是要墮落,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好事,真正的好事要幫助人、勸導人念佛往生。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又能夠盡心盡力努力去做,就跟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大願相應。所以應當把這個法門廣泛推薦、介紹給別人,這是極善,這是真善。有這個善心善行,妄想執著自然就少,因為妄想執著的根源是自私,念念想自己,毛病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方法幫助你把病根拔除,不要想自己。

  可是有很多人想不開,聽的時候點頭,聽完就忘記了,還是想自己。自己還要多賺一點錢,將來日子過得舒服一點。佛在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為什麼不把它散掉?為什麼不做好事?這個好事就是剛才講的,用它來推薦、介紹淨宗法門。錢用完了,明天沒飯吃了怎麼辦?明天自然有人送來,不用著急,不用操心,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世間人難信,不容易。這個信字非常難。所以《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信心非常不容易培養,必須對於事實、因果真正透徹了,他才能夠做到。這麼深的道理確實很難體會,很不容易懂。不懂就肯聽話照做,那是大善根,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他說「諸佛如來」,不是一尊佛:

  疏【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他此地講的『有異方便』跟我剛才講的原則上完全相同,就是心清淨。心地清淨你就能夠見到佛,佛就現前。清淨心的修法,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都是修清淨心的方法。在此地他舉出來:

  疏【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也。】

  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是觀像念佛,就是想佛像。在十三觀裡面,這一條比較容易。你家裡供養佛像,你常常想這尊佛像。所以我們供佛原則要供自己非常喜歡的佛像,你會常常想它,常常將這個佛像印在心裡面。你因為想佛就不想別的,把其他的妄想就斷掉了,這就是特別的一個方便法門。用這個法門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使我們的心達到清淨。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疏【欲使眾生於此觀門。一一得成。見彼妙事。】

  『妙事』就是見佛、見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佛菩薩,依報是寶池、蓮花、行樹,會見到這些。剛才說的,有現前見到的、有定中見到的、有夢中見到的,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見到之後如同不見,你的心還是清淨的。假如見到之後一歡喜,完了,清淨心失掉了,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都是煩惱。你才曉得佛菩薩很慈悲,為什麼不現相給你看?一現相,你煩惱就來。煩惱已經有夠多了,斷都斷不掉,佛菩薩怎麼忍心再給你添煩惱?所以不現相給你看。你心地清淨了,一切境界都不能夠污染你,佛就現相給你看。

  像當年慧遠大師在淨宗修學的方式上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廬山建念佛堂,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這點要注意,同修數目是固定的,不是來來去去的,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所以他能夠成就。淨宗後來的道場都以廬山道場為榜樣。到民國初年,淨宗最後一個道場,印光大師的靈巖山寺,真正成就的也都是發心長住在道場裡面,不是來來去去的;來來去去的人是掛單參學的,不是長住在裡面的。大師慈悲也幫助別人,讓你們到這個道場看一看,看道場的形式,課程的安排,用功的方式,希望你在這裡觀摩,然後到別的地方去建立類似這樣的道場,他是准許別人來參學的。真正修行的,要長住在道場裡面才能夠成就。不是長住,不是天天不斷的薰修,很難成就,為什麼?眾生習氣太深,三天不念佛就俗不可耐,這是真的,面上就沒有光彩。

  常常念佛的人,相貌會轉變,體質也會轉變,愈念容光愈殊勝,愈念身體愈強壯。佛法裡面講是感應,在科學裡面完全講得通,因為心地清淨,完全恢復正常。所有一切疾病、憂慮、衰老的因素,都是妄想執著。中國人常講「憂能使人老」,憂患的人很容易衰老;心地清淨沒有憂愁、沒有牽掛,不容易衰老。這是現在科學的說法。所以淨宗法門,特別是諸佛菩薩對於修學的加持,使他能夠得到現前的利益。現前的利益不僅見佛、見菩薩、見瑞相,像剛才講的,改變我們的體質、遠離煩惱憂患、身心輕安自在,煩惱少,智慧就增長,這些都是現前真實的利益。玄義的部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是本經的「序分義」。佛經我們講了很多,讀了很多,古德的註解也看得很多,通常經開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善導大師在這本經的註解裡面,他開了四分,正宗分裡面他開了兩分。第一個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得益分,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一分原本是正宗分的,特別強調這一點,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真實發願求生淨土,知道現前當來決定得到這個利益,這個法門不落空,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得利益分;末後流通分,這是本經的四分。四分起止,從哪裡起(從哪裡開始)?止,從哪裡停止?註解裡面都有交代,我們在這裡就不再說了。依據善導大師所分的段落,全經經文總共分為三十三段,我們依照這個段落來跟諸位介紹。第一段:

  經【如是我聞。】

  這一段文字最少,只有四個字,是序分裡面的證信序。世尊在世的時候為眾生講經說法都是用言語,所謂以音聲做教體,沒有寫文字,沒有寫出書本來流傳。經本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老師過去所教的東西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寫成書本,流通於後世,經本是這麼來的。當年負責整理的就是世尊的侍者阿難,因為他是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著佛,不離開佛的身邊。不像其他的弟子,其他弟子不一定天天跟佛生活在一起,因此佛在有些地方說法,有些弟子沒聽到。我們看到經裡面列入的大眾,人數多少不一樣,有些人聽到,有些人沒聽到。唯獨阿難什麼場合他都參與,所以他聽得最完整,大家推他出來做整理經典的負責人。

  這句話是他說的,阿難說的,『如是我聞』,「我」是阿難自稱,「如是」,指這部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說明不是傳聞,不是聽人說的,傳聞恐怕有錯誤,這是親自聽聞的,所以說如是我聞。大師在此地特別為我們說明,他說得不很深。「如是我聞」說得最詳細的是《大智度論》,這一句的註解在《大智度論》分量篇幅有幾十頁這麼多。真正喜歡深入經藏的人可以去讀,初學沒有這個必要。初學的人愈簡單愈好,愈容易愈好,愈親切愈好。所以如是,善導大師講:

  疏【如眾生意也。隨心所樂。】

  這個說法非常好。佛的經典稱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如果佛說的大家聽了不歡喜,掉頭而去,佛度眾生的手段就完全失敗。必須叫聽眾聽了這一次,第二次不得不來聽,第二遍他還會再來,這樣他的教學手段就成功了。這就是佛所講的都是眾生喜歡聽的話、是眾生最需要的開導,因為佛的開導能教聽的人當下就得利益,他當然會來。佛是隨眾生的愛好、隨眾生的需要而說的,這叫「如是」。所以如眾生心,如眾生的愛好,如眾生的所需,或者是如眾生之所求。佛說的正好達到聽眾的願望,所以大家非常喜歡聽。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太多了,千差萬別。為什麼說這麼多?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因為眾生的心不一樣,眾生的愛好不一樣,眾生的需要不一樣,所以佛說種種不同的經教,適合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這一點我們要明瞭,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完全了解、明白了,才知道我們學佛不需要念所有的經。我們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一個法門就成功。你如果要問哪一個法門?你自己知道。剛才說過,你喜歡的,你需要的,你很想要學的,很有受用的,這個法門就對了。所以在《大藏經》裡面選擇經教,什麼是標準?自己是標準。

  因此,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是決定我們選擇法門的第一個條件。有人喜歡發財,別的他都不要,有沒有這個經典?有,保證你發財,一點不假。有些人想到發了財還是要死,死太苦了,我想不死行不行?行,有教你不死的方法。隨你的需要!最聰明、根性最利的人:你們所求的這些都是雞毛蒜皮,點點滴滴、枝枝葉葉,福德不圓滿,我們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就是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今天這個法門就是究竟圓滿的法門,世出世間凡聖所求的、所希望的,都在這部經典裡面,換句話說,教你什麼都圓圓滿滿得到。因此諸佛如來介紹眾生法門都推薦這部經,道理在此地。佛希望你們得究竟圓滿法,而不是希望你們在圓滿法裡面得一種、二種,這不是佛的願望。

  我們講《無量壽經》與《彌陀經》,講如是我聞也沒說得相當詳細。就本宗的說法,善導大師的解釋非常契機,也沒違背理論,契機契理。我們看蓮池、蕅益大師的說法,對於契理方面說得多,契機也包含在其中,我們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圓滿。就本宗來講,依本經的說法,「如」就是是心是佛;「是」,是心作佛。家師講大經用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出自《觀無量壽佛經》,說明「如是」這兩個字。「如」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沒有兩樣,叫如。前面說過,淨土、穢土、佛法界、眾生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都是變化所生,都是化土,都自性變化就平等,一切沒有離開自性,無二無別,這是如的意思。所以十法界皆如,無有一法不如。諸位入到這個境界,這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也叫做一真法界,是諸佛與大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境界,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易。

  十法界變化太大,是變動的,佛經裡面常常用水來做比喻。佛法界的水是平靜的、靜止的;眾生法界的水是起波浪的,大風大浪。雖然同樣是水,浪沒有停過,所以它的變化太大,剎那剎那變化。平靜的水沒有變化,它平的。佛心平,佛的境界沒有變化;我們的心不平,所以我們的境界有很大的變化。十法界都變化,六凡法界變化大。四聖法界變化少,小風小浪;六道裡面是大風大浪,是這麼一回事情。到了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水是平靜不動的,靜止,那就是一真法界。無論它平靜,無論它大風大浪,皆如,都是水,都是自性變現之如,如是指這個意思。如果真正懂得萬法皆如,我們的心在法界裡面得平等,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高下,沒有是非人我,也沒有善惡苦樂,都沒有了,心清淨、心平等了。沒有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有是非人我,有種種不平,因是從這裡起的。

  所以我們講迷悟,迷什麼?迷了如是。悟什麼?悟了如是。迷悟不二,迷跟悟就是如是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說如是二字。不但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離不開這一句,這兩個字「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也是這兩個字,所以結集佛經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前面。如果人家問你,佛經那麼多,講的是什麼?如是。就解答了,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如是。

  家師解釋這個「是」,用本經的第二句,「是心作佛」。十法界都是「是心」作的,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薩、是心作緣覺、是心作聲聞。我們現在是心作人,貪心重的人將來是心作鬼;愚痴顛倒,是心作畜生;瞋恚心重,是心作地獄,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究竟圓滿、大徹大悟是佛的境界,我們今天曉得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我們今天如果是心作佛,你想能成佛嗎?當然能成。為什麼?成佛不用求人。諸位要曉得求人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只要你自己肯作佛,你就決定作佛,你不肯作佛就沒有法子。

  我肯作佛,用什麼方法讓我在這一生當中圓圓滿滿真的作佛?淨土五經一論就是提供你作佛的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阿難親自聽說的就是這個法門,今天把他所聽說的法門介紹給我們、推薦給我們。所以前面冠上這四個字,經文一開端用這四個字是阿難親自聽到,今天傳給我們。我們也要像阿難一樣,自己得到之後,如是我聞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大眾。這樣代代相傳,使佛法常住在世間,不至於斷絕,這樣才能報佛恩,報阿難之恩,報歷代祖師代代承傳之恩。這一段如是我聞,我們就介紹到這裡。下面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最後一行:

  疏【二就發起序中。細分為七。】

  從這裡看起。善導大師將本經三分的分法,序分經文相當長,總共分為七個段落;在《四帖疏》四卷經文裡面佔了第二卷全部,三卷、四卷才是正宗分。他分的段落非常清楚,我們在經文裡面能夠看得出來。

  經【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在序分裡面,這是發起序的第一段,也是全經分段的第二段。前面「如是我聞」是屬於證信序。在一般經典裡面,我們看到證信序是六種成就,他把證信序裡面六種成就只取了二種,「如是我聞」是信成就、聞成就;從時、處以下,他放在發起序。我們仔細想善導大師的分法是另外有意思在裡面,這部經發起的因緣跟一切經不相同,所以時間、處所不列在證信序裡面,這是善導大師註解本經跟其他經典不同,本經也比較特殊,這是一個特殊的因緣。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