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10/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六頁,我們從倒數第五行,我們還是從「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這段看起。上一堂課我們這段還沒有講完,只有講到前面,講了一點。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

  真如既然具足恆沙眾德,依真起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依真如起的,所以一粒微塵出生都是無盡,都是周遍,因為是從真如自性生起的。「一塵出生無盡」,一粒微塵能夠出生無量無邊的境界,也就是說能夠出生整個宇宙,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這個宇宙,微塵集聚形成的,就是微塵集合起來形成的。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粒子、夸克,這是物質體積最小的,沒有辦法再分了。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我們看到森羅萬象,萬事萬物,是這些物質組合的,就是微塵組合的,只是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就顯現出千差萬別。基本的物質是一樣,都是微塵集合起來,它的根本就是一粒微塵。這一粒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當中又有微塵,微塵當中又有世界,出生無盡,這是真正出生無盡的意思。一塵出生無盡遍。

  宇宙人生的起源,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是一個自性,怎麼會有整個宇宙、山河大地,這些人事物,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自性現出來的。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欠缺,所以它呈現出來都是具足圓滿的。好比萬花筒,上一堂課我們也跟大家講過萬花筒,萬花筒裡面幾個玻璃片,你一直轉,轉一次一個圖案,每一次的圖案都不一樣,你轉上一年,也不會出現同樣一個圖案。家師淨老就用這個讓我們去體會到,這裡經典上講的「一塵出生無盡遍」的一個概念。這個萬花筒一轉動,圖案千變萬化,轉上一天、一年,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圖案,「一塵出生無盡遍」就是這個道理,萬花筒裡面無量無邊的圖案它本自具足,因為它本來都統統具足。我們自性裡面出生這些幻相、境界相,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叫境界相,這些境界相是我們自性出生的,從我們自性生起來的。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也是無量無邊,也沒有一個相同,像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不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怎麼想,外面的世界就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

  電視屏幕好比是自性,我們常常看電視,電視一個螢幕,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你看一個電視的屏幕,屏幕是一個,但是它頻道可以很多個。現在聽說美國有好幾百個頻道。每一個頻道當中又有不同的節目,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節目,真是千變萬化。所以頻道裡面出現的形相,也就是此地講的出生無盡遍的道理,就像這個樣子。頻道很多,都在一個屏幕上出現。頻道的現象千差萬別,有十法界,十法界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好比十個頻道,有妄想分別執著,那顯現出來的是六道。在十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現出來就是六道。我們現在是在六道裡面的人道,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就到四聖法界去了。但是四聖法界還有妄想,還沒破無明,所以十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如果再破一品無明,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了。在六道裡面有善惡不同,違背性德變現出來的現象就不善,造惡業現的就不善,因為違背性德。不善就變成畜生、餓鬼、地獄,就三惡道。

  我們有這麼一個願望,生生世世什麼都不求,只求提升自己的境界,轉煩惱成菩提。學佛就是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不求榮華富貴,我們所求的這個目標,就會感得諸佛菩薩常常照顧你。你沒有這個願不行,這個願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佛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是這樣修成就的,他把成功的祕訣傳授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六根,我們凡夫六根都往外面跑,向外攀緣,眼攀緣色,耳攀緣音聲,喜歡看的多看幾眼,喜歡聽的多聽幾聲。修行是眼不緣色塵、耳不緣聲塵,不緣就是不向外攀緣。向外攀緣就染濁了,受到污染。不緣不是說你不起作用,起作用,眼看見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不放在心上,這是見如不見;耳聽到了聲音,也不放在心上,聽而無聽。這個事情難,淨宗有方便法,心裡是阿彌陀佛,無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心裡就是念阿彌陀佛。看到一個善人,阿彌陀佛;看到惡人,阿彌陀佛。聽到讚歎的聲音,阿彌陀佛;聽到毀謗的聲音,阿彌陀佛。心裡只起阿彌陀佛這個念,其他念頭不起,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用一句佛號把貪瞋痴慢的煩惱把它伏住,不向外攀緣六塵境界,這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夾雜、沒有懷疑,這是淨念;相繼是我們心裡的佛不能中斷。

  我們現在念佛人多半是對這個法門半信半疑,懷疑,真能往生、真有極樂世界嗎?我念佛念這麼久,怎麼還沒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有懷疑。如果他曉得是真的,他自然就放下。這個還是要透過修行,真正修行才能放得下,對這個世間才不會留戀,修行就是念佛。我們念了很多年,甚至念了幾十年,還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一點消息也沒有,於是就懷疑,心裡就疑惑,這是什麼原因?修行功夫不得力。念佛法門修學宗旨是信願行,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開示,我們大家發心來念佛,對淨土法門、對淨土經典都有信心,都相信,但是這個信還不是真信。真信就沒懷疑,大部分是半信半疑,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跟阿彌陀佛沒有連上線,就懷疑了,這是我們有信有願,還得要行。我們現在的信,半信半疑,信心半信半疑,我們的願心就不懇切,若有若無,不是真正願意放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信願不真不切,不真切。信願不真切,當然這個行,他功夫也不得力。因此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這個信,你沒有行去證實你這個信心,那肯定是半信半疑。為什麼?你沒有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你不能證實這個事情,必定會有懷疑。那怎麼辦?就是用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要透過行。透過行,就是要修行。推動這個行的就是願,我真願見佛、真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願力是推動我們修行念佛的一個動力。所以信願行,願是一個中心。信,半信半疑;願要切,來推動這個行。這個行就是要修行,修行功夫才會得力。功夫得力了,得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這個都是行。

  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佛七給蓮友開示,常常勸導念佛的蓮友。念佛,我們淨宗法門不必斷惑,但是要伏惑,要伏得住,不必斷,斷難。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惑,你才能超越六道,才能了生死,唯有淨宗法門不斷惑可以,可以超越六道,這真正不可思議。但是條件要伏惑,你要把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些現行煩惱,要把它伏得住。用什麼方法伏得住?用念佛。但是我們念佛念很久了,煩惱還是不斷起現行,伏不住。念佛是正行,就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但我們這個正行如果不得力,你就必須助行,所謂正助雙修。怎麼正助雙修?就是還是離不開各宗各派修學的總原則,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能伏煩惱,慧斷煩惱。定好比你把賊抓住,把他綁住了;慧,智慧,般若智慧開了,把這個賊殺了,斷了,但是前方便要戒,戒是前方便。戒幫助定,幫助我們心得定,我們心定了,幫助我們開智慧。念佛法門,一心不亂就是定。所以必得伏惑,把惑伏住。伏住,我們信願念佛,臨終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感應阿彌陀佛,佛光注照,佛與聖眾來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彌陀經》上的話,《無量壽經》也有。所以我們功夫不得力,就必須要助行,正助雙修,要修行。

  惑伏住了,我們信願就堅固,信幫助願,願推動行,行又幫助我們深信。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它是相關的,我們不能給它分割,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信願行,「如鼎三足」,好像那個鼎。像我們現在錄影機的三角架,缺一隻腳都不行,只有一隻腳更站不住了。所以過去日本提倡本願念佛,只要發了願,你也不用修行,到時候佛就來接引了。他只有願,所以稱為本願念佛。這個說法,實在講是誤導很多人,這錯誤的。他們是把《觀經》,善導大師講的斷章取義,這個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看到《彌陀經》上明明講的信願行,勸信、勸願、勸行,缺一個都不可以,要以經典的標準為主,我們這一生修學才不至於落空。所以行也幫助信、幫助願,信、願也幫助行,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不能分割的,都要具足,這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只有行,也不相信有西方,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它不相信,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他當然也不會發願去極樂世界。古時候有一些參禪的人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他是用參究的方法,還是用禪宗的方法,不是淨土宗的方法。用參究的,他可以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如果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能往生。實在講真正明心見性,參禪參到大徹大悟,肯定他修淨土,深信切願。古來祖師大德都示現給我們看,你看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宗的祖師,也是淨宗的祖師。參禪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念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是兩個宗的祖師,他有《宗鏡錄》著作傳世。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行,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這是印光祖師提倡的,印光祖師我們念佛人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來幫助這個世界的眾生,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念佛的專家。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念佛圓通。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我們看到他一生弘法,他老人家都是以文字弘法,因為他是陝西人,鄉音很重,講的普通話,一般人聽不懂,所以大部分他都用文字,人家有問題,寫信向他請教,他答覆。他在生前他的弟子就不斷的整理印光祖師的這些書信上的開示,以書信開示為主。往生之後,把他一生對人開示的這些文字資料,他的弟子把它整理編成一套,現在我們看到的(我們華藏有印)《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有七大冊,分量相當可觀。印光祖師他在世的時候,他在蘇州辦一個弘化社,蘇州報國寺,他晚年是住在蘇州靈巖山寺。早年他是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了三十年,這個寺院現在都還在,他老人家的關房我也去參觀過。

  印祖他辦弘化社,就是流通經書,還有世間的善書、典籍的。他印的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是很多,印的不多,有三本書他一生印得最多。過去家師淨老一九七七年接受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法師的邀請,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在圖書館書架上有印光祖師當年在世印的《了凡四訓》,他把它翻到後面的版權頁,看到大吃一驚,印了幾十版,一版都幾萬冊。所以他大概估計,印祖這個書大概印了幾百萬冊,當時印刷術不發達。他一生提倡,第一本《了凡四訓》;第二本道教的《太上感應篇》,印非常多;第三本《安士全書》,是清朝周安士居士用三教經典註解,非常豐富。它有四卷,第一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第二卷是勸戒殺的「萬善先資」,第三卷是勸戒淫的,「欲海回狂」,第四卷是「西歸直指」,勸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這三本書印得最多,他希望人手一冊,中國當時好幾億人,希望人手一冊,印最多的。為什麼祖師大乘經典印得反而比較少,這三本書又不是佛經,是講因果教育,勸斷惡修善的,怎麼會印那麼多?印祖就是以這個三本書來代替佛教的戒律,因為現代人不懂得戒律,不懂,雖然去受戒、傳戒,對戒不懂。戒不懂,沒有戒,你心怎麼會定?現在很多人去受戒,出家受三壇大戒,心有沒有定下來?煩惱有沒有伏住?答案是肯定的,沒有。不但沒有,反而增長,為什麼?沒有戒。不是受戒了嗎?受戒沒有得戒,不懂得戒,也不知道怎麼去持戒,天天在犯戒也不知道,怎麼會得定?關鍵就是現代人對戒不懂。

  戒律的鋼骨是因果教育,這是印光祖師在《文鈔》給人回答的。鋼骨是什麼?就好像我們蓋房子的骨架,你要鋼筋、水泥,現在說的鋼架。你有這個鋼架,你房子才蓋得起來;你沒有這個鋼架,你怎麼蓋?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如果我們不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沒有辦法斷惡修善。善惡都不認識,天天造惡業,也不知道自己在造惡業,好像發心也做了一些好事,未必是真的好事。沒有學習這個因果教育的經典,的確不懂;不懂,他戒怎麼能持得好?肯定持不好。所以以戒為師,印光祖師教我們從因果教育下手,就是這三本書。現在家師淨老再加上儒家的《弟子規》,這是講倫理道德。實在講,因果教育是倫理道德的補助,幫助。只有講倫理道德,現在這個時代也行不通,現在人見到利就忘了義,所以必須補助因果教育。因此家師淨老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就是講倫理道德,《感應篇》就有因果教育,《感應篇》、《十善業》都是講因果教育。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真的沒有戒。不要說高層次的戒,連個三皈五戒我們都做不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三皈五戒、十善做得到,那就很難得了。這樣來念佛,功夫才會得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

  我們斷惡修善,不是求人天福報,求往生極樂世界,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斷惡修善是念佛的助行,它是助行,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如果念佛功夫得力,這個助行都包含了。念佛功夫得力,他伏煩惱,伏惑,不起貪瞋痴慢,他怎麼會去造惡業?所以他就能夠不造惡業,去修善業,絕對不會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就不會了,伏住了。這是淨土方便之處,修淨土有這個條件,阿彌陀佛就錄取了,就及格了。這是講諸佛世界修行有相當高的條件,你要超越六道必須斷見思惑,要斷,所有法門都一樣,沒有例外的,唯有淨土法門,伏惑就行了,不用斷。伏住,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分兩個階段。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伏惑,到極樂世界斷惑,我們是分兩個階段來修學。這講到助行,我們從因果教育來下手。

  經典上講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人,我們給他講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他認為那是迷信。但是佛講的句句真實,都是事實真相。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我們在六道的事實真相。我們學佛,我們談不上入小學,我們現在是幼稚園,而且幼稚園還分大班、中班、小班,我們現在是幼稚園的小班。但這個小班,我們也不要輕忽了,這個小班能做得到,就能帶業往生。有這樣的基礎來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雖然沒有斷惑,可以帶業往生。因果報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大家去讀《地藏經》,還有佛在其他經典都講得很多、很詳細,特別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更詳細,我們要多去讀誦,多去聽講,就知道六道是真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迷信,它是宇宙間事實真相。我們在人道,要相信命運的人,真的還不多。怎麼樣才叫相信命運?要知道我們一生當中,你吃多少、用多少,你能在這個世間活多久,你會遭遇到什麼,都是命裡注定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過去世造的業因,這一生承受的果報。過去生善事修得多,這一生就福報多;過去世惡因造得多,這一生受的苦難就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沒有不追求財物的,這個財大家要追求。但是要看你命中有沒有?有沒有這個財庫,有沒有這個福報?命裡有的,不求自然會來。你命中有的,你不要刻意去怎麼求,不用想什麼方法,時候到了它自然會來。命裡沒有的,你想什麼樣的方法也都得不到。你頭腦再好,你想怎麼賺錢、怎麼賺錢,都沒有錯,方法很好,頭腦很好很會判斷,但是如果你命中沒有,到時候你去做,看到人家做生意很賺錢,你也去做同樣的生意,你是虧本,人家賺錢。不是說你頭腦不好,你頭腦可能比那個賺錢的人好,他頭腦不如你,他反而賺錢;你頭腦好,反而賺不到錢,為什麼?他有福報,你沒福報。你頭腦好,過去修慧不修福;他頭腦比較不好,會賺到錢,他修福不修慧。他修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你過去世,你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所以就不圓滿。所以命裡有的,不求就自然來了。俗話也講「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都是命中注定的,所以首先要相信命運。很多人不相信命運,所以他有很多非分之想,患得患失。

  這裡談到修行,家師淨老特別在這裡強調修行,這是比較務實的。要入華嚴境界,你要修行,不然入不進去,所以不是談玄說妙。玄妙的義理發揮之後,回過頭來,你怎麼入這個境界?就是要修行,你不修行就說食數寶,所以要修行。修行要真幹,不能修假的。修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從因果教育下手。因果教育要先來個暖身,好像我們做運動之前先來個暖身運動。修行先來個暖身,用什麼?用《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來暖身,這就是因果教育的第一課,第一堂功課。印光祖師當年他提倡這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訓》後面,等於是《了凡四訓》的一篇補充說明的文章。袁了凡他是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方法,理論方法他明白了,依教奉行,真的命運改了。

  俞淨意公跟袁了凡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明朝嘉靖年間,俞淨意公年紀比袁了凡大概大二十歲,俞淨意公比較大,他是遇到灶神,「遇灶神記」,遇到灶神。他很聰明,很有才華,而且跟一些朋友結一個文昌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社會公益團體,奉行「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些道德。到了考試,他只有考上秀才,要考舉人怎麼考也考不上。他十幾歲就考上秀才,後來每三年一次考試,一直考,總考不上舉人。沒有考上舉人就不能到京城去考進士,得不到功名。到了中年,命運非常的悽慘,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剩下一男一女,一個男的失踪了,四歲就失踪了,剩下一個女的。,他太太傷心哭她兒子,兒女都死了,哭到眼睛瞎了,剩下一個女兒。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在除夕夜的時候跟太太、一個女兒在那邊坐著,很淒涼。外面人家在慶祝要過年了,他們家是很淒涼,錢也沒有,功名也沒有,真的是非常的痛苦,難過。他每一年都有在灶神那邊燒疏文,向上天上帝報告,他結文昌社,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他功名都考不上?而且兒女一個一個死去。十七歲考上秀才,現在四十七歲,三十年了,我做這麼多好事,怎麼得到這種果報?滿腹怨天尤人,四十歲以後,年年都是燒這個疏文,請灶神向上帝報告。

  他對灶神很恭敬,後來真的果然感應到灶神現身來給他開示,告訴他說:你意惡太重,你做的善事都是專務虛名,沒有真正去落實,而且你殺生,也沒有真正在惜字紙,見到美麗的女子,邪心也是蠢蠢欲動,邪念也去不掉。所以灶神把它點出來,一樁一樁點出來。他聽了之後,真的很慚愧,心服口服,知道這個一定不是一般人,知道一定是尊神,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灶神一指點,他才明白自己平常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態、行為,完全是造惡業,難怪遭受這麼慘的果報。所以灶神跟他指點,勸他要從斷意惡開始,他真的第二天正月初一就發願,後面改過,改了三年,他命運整個改了。詳細在這篇記錄裡面,《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過去我們華藏也拍攝過八集的連續劇,這個大家可以在網路上點來看。這個兩篇東西是家師他一生修學,在這個上面得到利益很大。這個修行很重要,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就講得比較多,比較強調,我們也多花一點時間來學習。

  今天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先上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