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八集)  2022/1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8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五頁第四行,從當中「《華嚴經》云」這段看起:

  【華嚴經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上一堂課我們這一段還沒講完,上一堂課講到,『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如來」是從性上講,佛是從相上講。如來性體是不可思議的,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自性本體,所以講到如來,就是指我們的性體,講佛就是講相,這個相是從性所現出來的,性相一如。所以講如來是從性體、本體來講,講佛(諸佛)從相上來講,一個講法性,一個講法相。法性、法相它是一體,相是從性現出來的。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比喻作性體,屏幕所顯現的這些影像比喻作法相,那些相是從屏幕出現的,所以相跟性它是一不是二。「其量等虛空」,我們自性,或者說心性,或者說真如,經典上名詞很多,講到性體的意思一樣。此地講如來,講我們的自性本體,或者講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心在哪裡?等虛空,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在。所以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處。就是佛性它是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有,不是說在哪個地方有,哪個地方沒有,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如來在哪裡?一切人、一切事都是,一切物也是,甚至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天地鬼神),沒有一樣不是,都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本體所現的,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是識變的,但這個相是從心現的。心是空寂的,遍一切處,所以無論在哪裡都能現相。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遍一切處,所以其量等虛空。

  佛菩薩對六道眾生的恩德,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因,果是永脫輪迴,離苦得樂。一出六道,就生到四聖法界,比六道的範圍大太多了,還是有苦。四聖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相似即佛,權教菩薩。四聖法界的菩薩斷見思惑,也破塵沙惑,但是沒有破無明惑,所以稱為權教菩薩。如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不是權教菩薩,是實教菩薩,他證入諸法實相。所以菩薩有實教的菩薩,有權教的菩薩。如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分證即佛,真佛了,他就不是相似。相似就是還沒有破無明,但是他接近,靠近破無明了。四聖法界這些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還是有苦,那個苦就是無明煩惱還沒斷,還是真性被無明煩惱所覆蔽,也就是還有起心動念。阿羅漢、辟支佛執著沒有了,但是還有分別;菩薩分別(塵沙煩惱)沒有了,但是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四聖法界的佛,塵沙煩惱斷盡了,連習氣也斷了,就是還沒破無明,他們的苦就是在這裡。所以四聖法界還是有苦,只是那個苦是很輕微了,不像我們六道眾生苦這麼嚴重。

  如果四聖法界的佛菩薩,起心動念要是止住,放下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們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就得大自在。像觀音菩薩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講的,得大自在了。你的活動空間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範圍了,所以其量等虛空。在盡虛空遍法界裡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哪個世界眾生有感,你立刻就有應,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感應同時;沒有距離,立刻在現前,為什麼?跟整個虛空法界融成一體。他在哪裡?他就在現前,我們一念感,佛菩薩他們馬上就應;我們的感沒有了,他就消失了。他從哪來的?心現識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他就現什麼,不是他有意思,他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他就現相。我們起心動念是一個感,佛菩薩他無心,無心而應。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一切眾生入』,我能入,你也能入,他也能入,個個人都能入,一切眾生都能入。就是入華嚴境界,一切眾生都可以入,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入就是融,融入了。所以這個「入」當融講,圓融的融講,融入,跟自性融合成一體,好像河水、江水流入大海,流進去大海統統是變成海水了。以前舊的河水、江水都匯合成一起,流進去,哪個先、哪個後,就沒有先後了,先後不可得。如果我們回歸自性,就像江河的水流入大海一樣,在自性裡有沒有先佛、沒有後佛、沒有古佛、沒有今佛、沒有大佛、小佛,在自性裡面這個統統沒有。『而實無所入』,你契入境界,融入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沒有入的痕跡,自然融入了,沒有痕跡。所以這段引用《華嚴經》:「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入無所入,我們好好來體會這個真實義。入無所入,我們凡夫的概念總是有個能入的,有個所入的,但是這裡跟我們講,入無所入。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準入佛境界經云。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又準』,「準」這個字的意思是依據,依據『《入佛境界經》云』,就是依據這部經講的,這部《入佛境界經》講的經文。《入佛境界經》講,『入諸無相定』,所有的相都是無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相。知道一切法沒有相,你的心就定,不會起心動念,更不會有分別執著。無相定是什麼定?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什麼是自性?它本來就沒有動搖,也就是《金剛經》講的「如如不動」。自性它本來就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自性本定。自性本來就是定的,它沒有動搖過,《金剛經》講得很清楚「如如不動」,自性就是如如不動,這是自性本定。如來果地上的自性本定,每一個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沒有差別。你現在還是凡夫,凡夫還是有,它沒有失去,你的自性從來沒有動搖過。沒有動搖,我們現在看到好像什麼都在動,那是我們迷了,實際上,事實真相它是沒動。我們迷在這個假相裡面,以為都在動搖,其實這些假相從哪裡出現?從自性,自性都沒動,我們迷在這個虛妄相裡面,以為它在動,實際上它沒動。所以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見諸法寂靜』,他看到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看到是假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寂靜,相它沒動,相是虛妄的,相從沒動過。實在講,外面相沒有動,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動?我們的妄心在動,看成它在動。我們這個妄心停下來,外面的相也就不動了,你就看到真相了。

  其實不是外面的相在動,是我們的妄心在動,我們沒有用真心,迷在這個妄心,起心動念。所以外面的相是我們起心動念,本來就沒動,現在看起來都在動,實際上相還是沒有動,是我們的妄心在動。所以我們讀到《六祖壇經》,六祖在曹溪看到兩個出家人在爭執,寺廟前面有幡,幡是扁的,風一吹它就飄。一個出家人看到那個幡,風吹過來那個幡就飄了,出家人說,是風在動。另外一個出家人說,不是風在動,是幡在動。兩個人在那邊爭執不下,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六祖在旁邊聽到,就跟他們兩個人講: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那個幡在動,是仁者你們心在動。我們好好去體會這個話。一個是說風在動,有風它才會動,是風在動,沒有風,它就不會動了;一個說,明明是看到幡在動。六祖講,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仁者心動(自己的心在動)。這個就是什麼?它那個相沒動,是你的心在動。我們從《六祖壇經》也可以體會到這句經文它真正的含義。

  這樁事情就是禪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來,你一說就錯了;不但說不出來,你也不能去想像,你也想像不到,因為你一想就動念頭,念頭一動也錯了。不能想、不能說,這個在大乘經,我們常看到不可思議。你不可思也不可議,不可以用你的思想去想像,不可以用你的言語去議論,就不可思議。所以不能想、不能說,事實真相就在面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內是我們的根身,這是法相,我們這個身體;外面是我們的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現象,這是諸法,這個一切都是寂靜的。過去家師淨老在講《還源觀》的時候,還有講其他大經,他老人家常用電影做比喻。電影銀幕上所現的相,是真的還是假的?電影銀幕上現的相,跟佛經上講的境界完全相同。這個意思相同,電影屏幕上,你看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你不放電影的時候,它一片空白,我們以這個來形容我們自性,常寂光。常寂光,就是只有光,常寂光,一切相都沒有。正當電影在放映的時候,它也沒有,這個銀幕上也沒有,也是空的。我們看電視螢幕也好,電影的銀幕也好,或者現在大家看手機這些畫面,我們一打開(電腦打開、手機打開)影像出來了。沒有打開的時候,它是一片空白。一打開,相出現了,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它這個螢幕還是沒有,還是空。因為這個影像從來沒有黏到螢幕上,沒有說黏上去,黏上去就變成有了,它沒有黏上去,也沒有把螢幕染污。我們看到節目拉拉雜雜的一大堆,也沒有去染污到螢幕,也沒有把螢幕黏上什麼東西,統統沒有,清清淨淨的。放映機一關,你開關一把它關掉,它銀幕上什麼都沒有,它沒有落下什麼痕跡,沒有,清清淨淨的,什麼都沒有,絲毫染著都沒有。但是放映機一放出來,它能反射,它能現這個相。透過現代這個科學工具來比喻,來形容我們的自性,我們可以有個概念,能體會到一個彷彿,很像!用這個來比喻,我們比較有概念。

  自性就像螢幕上什麼都沒有,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空空的,可是我們這個按鈕只要一動,那個相就在螢幕上現出來了,顯現出來。雖然顯現出來,你也不能說它有,你不能說它有;機器還沒有打開,沒有顯現出來,你不能說它沒有。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體會到我們自性,我們眼前看到整個宇宙,整個身心世界,就如同螢幕一樣。這個螢幕,你電視關掉了、電腦關掉了,相沒有了,沒有,你不能說它沒有,把它打開,它又出現了,出現,你也不能說它有,這個就是空有不二。「本自具足」,這是沒有顯,雖然沒有顯,但是它都具足。好像電視屏幕,你沒有打開這個開關,它什麼節目都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它都具足,它只是沒有顯出來;當你開關一打開,它就顯示出來。顯示出來,就「能生萬法」,萬法就從這裡生出來的。萬法就是宇宙森羅萬象,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生出來,一生就同時生,同時出生,一時頓現,滅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它這個沒有先後。好像電視屏幕,我們開關一打開,節目影像出現了,它是同時就出現,它不是一個一個來的,它是同時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現前的宇宙人生,就是同時出生的,它沒有先後,都是一時頓現,就像幻燈片打上去,一時頓現,念念都是一時頓現。這個跟世間有一些科學家講,人類進化論,那個就不一樣了。所以事實真相不是怎麼開始、怎麼進化,都是一時頓現,就像那個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打上去,這張打出去就是一時頓現,下一張打出去還是一時頓現,它同時出生。滅的時候也是如此,好像你這個開關一關,整個就滅了,它不是慢慢的一個一個滅,不是,它同時,同時沒有了。出現,同時出現。所以用這個電視、電影的銀幕來形容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到我們自性現出來的這些宇宙森羅萬象,就像那個電視螢幕,開關一開,出現了;關,滅了,都是同時,同時生,同時滅。一時頓現,這個就是《華嚴經》給我們講的,滅也是一時頓滅。

  這個世界你以為是真的,到我們死的時候,神識離開身體,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不是真的。其實不要等到死,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就像死了一樣。我們晚上睡覺,當我們睡著了,我們會進入夢鄉,在作夢了,那白天我們看的這一切,到晚上我們睡著的時候,白天這一切人事物,不都也是成了夢境了嗎?跟我們就不相關了,包括我們這個身體。睡著了,睡得很熟,人家給我們扛去丟到河裡,也不知道。睡著了,就跟死了一樣,只是差一個還在呼吸,一個沒有呼吸。所以每天小死死一次。我們如果常作如是觀,慢慢我們就會體會到,《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看到這一切就是在作夢,如同那個夢沒有兩樣。所以也不必等到我們死的時候,神識離開身體,這個世界才沒有,晚上睡覺,我們白天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我們就到另外一個法界去了,去作夢了。所以這一切,佛給我們講,不是真的。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心就不會攀緣,你不會再執著、不會分別、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迷在相裡面。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迷了,不知道相是假的,是我們自己妄心變現出來的假相。只要我們心不動,這個假相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我們也就不會在這些假相裡面去執著分別,不會去攀緣了,真放下了。

  佛告訴我們,見到事實真相,就是「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這是什麼人?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知道一切諸相無相,真正知道了。電影的膠捲,一秒鐘放二十四張,我們就被騙了。我們看電影,膠捲一秒鐘它就打二十四張上去,我們看到那個銀幕,人事物都在動,就好像真的,我們就被這個假相給矇騙了,以為銀幕上的相是真的,其實是假的。張張不一樣,二十四張的膠捲,二十四張,一秒鐘打二十四張,每一張它都不一樣。這個膠捲我們看它不是動的,它是靜的,它是靜態的,它是透過那個機器去轉動,快速轉動,然後打在銀幕上。因為快速的轉動,靜態變成在動了,其實它沒有動,它是靜的,是因為那個機器快速在轉。我們大家都看過動畫,卡通。卡通,它也是一張一張畫的,畫得很相似、很接近,然後快速給它動,那個靜態的畫就在動了,看到一個人就在跑了。其實你不給它一張一張動,它每一張都是靜態的,都沒動。所以電影的膠捲,動畫卡通,它不是動的,它是靜的。宇宙之間沒有動的東西,它是靜止的。諸法是寂靜的,寂靜,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統統在動?因為它速度太快,你把它看成是真的。那什麼速度太快?我們的妄念,我們妄念(念頭)生滅生滅,剎那生滅,很快!我們這個念頭速度太快了,看到外面好像都在動,其實沒有動,是我們的念頭在動。就像六祖大師講的,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這個意義也很深。

  就是因為,你看那個電影它轉的速度快,卡通它轉動的速度快,它就在動,其實它每一張都是靜止的,當它快速轉動,我們就把它看作是好像是真的。現前我們這個世界,一秒鐘像這樣放映的速度,放多少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千六百兆張。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彈四次,有的說彈五次、六次,最多有人彈到七次,一千六百兆,大概就是彈五次,一秒鐘彈五次。彈五次,就好像電影的膠捲,一秒鐘轉動多少張底片?一千六百兆張的底片。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都看得好像是真的,現在我們看這個現實的世界,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張的底片這樣轉過去。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都是把它看作是真的。你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等,就看到它沒動;譬如兩輛車在高速公路上,兩個人他開的速度相等,你車速,你開車的時速一百公里,一個小時一百公里,隔壁那個車時速也是一百公里,你就認為永遠在一起,因為速度相等。八地菩薩心地清淨,他能看到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在移動,看到它是單張的,就像電影底片,他看到是單張的,單張是什麼?是寂靜的,靜態的,像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底片從來沒動過。知道事實真相,你就願意放下。不放下,那就錯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總是把這個世界看作是真的,我們被眼前這些假相給迷惑了,在這個裡面產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惑、造業、受報。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裡面,受這些生死輪迴之苦,是很冤枉的。佛說可憐憫者,就是很冤枉,那不是真的。你本來沒有這些苦,你本來是很安樂,跟諸佛菩薩一樣自在,現在怎麼搞得這麼可憐,痛苦不堪言?這個就是諸佛菩薩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凡夫對事實真相不明白,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是虛妄的,但是虛妄我們把它當真,那就有苦受了。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作了惡夢,那很難受,不好受。為什麼不好受?把那個夢境都當真的,在這個裡面有苦有樂,種種分別、種種執著都來了,這個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事實真相,這叫看破。在佛法叫觀,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這些都沒有在動,空的,不是真的,那什麼苦厄都消失了。

  所以下面這句講,『常入平等故』,「入」也就是住,心經常保持平等,知道事實真相,平是不起波浪。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也就是脫離十法界,他就入平等法界。十法界不平等,一真法界就平等了。從此不再用妄心,妄心是什麼?心意識。心就是阿賴耶識,我們的真心迷了,就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含藏。含藏識,像倉庫一樣,存檔案資料的,我們善惡種子,點點滴滴都落在阿賴耶識保存著,這是阿賴耶。意是第六意識,分別,意就是第六意識。識是末那識,執著。我們現在的問題都出在這兩個識,一個分別,一個執著。所以轉八識成四智,這是唯識宗修行的理論,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叫了別,它沒有分別,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它沒有分別。它一接觸是了別,它沒有分別。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這些境界,傳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起分別,這個是白的、藍的、黑的、長的、短的,分別就出來了。第七識就執著,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執著就生煩惱,見思惑就出來了。所以第六識、第七識轉了,就是分別執著放下了,就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所以轉變,八識是妄心,四智是真心,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這是形容,圓是圓滿,鏡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到事實真相。就像《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敬禮無所觀』,對聖人要敬、要有禮,你才能入他的境界,你才肯跟他學,你才能看出他日常生活中言談舉止,你能看到他的妙處,你聽他開示、聽他教誨能夠體悟入微,能夠悟入微妙的義理。現在這個世間,聖賢不少,不是說沒有,佛菩薩、聖賢也都會時時刻刻示現在我們人間來教化眾生。為什麼想學的人學不到?這些聖賢、佛菩薩,不是他沒教,他天天在教,天天在示現,我們為什麼沒有學會?因為我們心浮氣躁,沒有恭敬心,沒有禮貌,所以你看不到。如果你對於一切都恭敬,對待一切都有禮數,你慢慢就體會到、就見到、就聽到。諸佛如來、大菩薩、大阿羅漢從來沒有離開人間,沒有離開六道,時時刻刻在六道度眾生。就在我們周邊做種種示現,示現各種身分,都在啟發、暗示我們,旁敲側擊。我們學不會、聽不明白,原因還是在心浮氣躁,不能把心定下來,所以學不會,問題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面。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印祖在《文鈔》給大家開示,「佛法從恭敬中求」,有恭敬心就能求得佛法真實的利益。如果沒有恭敬心,一分利益也得不到。就如同學生同在一堂上課,在一個教室上課,老師講是一樣,也沒有特別。那個十分誠敬的學生,他聽講,一接觸、一聽,他就開智慧了,所謂一聞千悟。有的人他就是聽不懂,甚至把意思給聽錯了,為什麼有這個差別?學生他的心態不一樣,恭敬心,心態不一樣。為什麼會開悟?因為自性清淨,以恭敬、清淨心來聽講,自自然然感應自性本具的理體,跟他自性就相應,就起感應道交。心浮氣躁是用妄心,妄心跟真性就不相應。真性流露出來的這些言語行為,如果沒有恭敬心,用妄心,佛菩薩示現表演出來、講出來,我們體會也都體會錯了、偏了。的確有這樣人,還不少。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當場來聽我講課,還會把我的話聽錯,真有這樣。關鍵都是心浮氣躁,沒有放下自己這些妄念專注來聽講,所以往往把那個意思都聽錯了、聽偏了,夾雜自己的一些情見,體會錯誤了。所以這個恭敬心、清淨心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總是想幫助眾生提升,可是眾生得要聽話,內心有恭敬,外面有禮(有禮貌、有禮節),你就能遇到善緣。家師淨老他從小就有這個善念,「不為自己,為眾生」,所以他從大陸到台灣來遇到三位善知識,台大的方東美教授、密宗大德章嘉大師、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這三位當代的善知識。他老人家親近李老師,那個時候是三十一歲,正好在台中開一個經學班,訓練年輕人講經,他勸我們師父去參加這個班學習。當時他不敢,覺得講經太難了,哪裡是我們能夠學的?心裡總是想,那些都是再來人,所以自卑心也很重,不敢起這個念頭。李老師看到這樣,就改口說,我們今天上課,你去看看。這堂課看完之後,我們淨老和尚就跟李老師說,他說我可以參加了。為什麼?他看到這些同學的程度比他好的只有二、三個,其他的(多數)都跟他差不多,甚至程度還有不如他的。一個女眾老菩薩,林看治老居士六十幾歲了,大我們師父三十歲,她小學畢業,我們老和尚他還讀到初中畢業,程度比她高。她小學畢業都能學,我怎麼不能學?一看到她,信心就起來,就參加學習,學講經。所以林看治老菩薩是我們師父的善知識,看到她,提起他學講經的信心。所以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等;十三部經都能上台講,到台北十普寺佛學院(那時候開課,出家教佛學院一段時期),十三部經都教不完。但是自己還是感覺到不足,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學。這個前後在台中整整住了十年,學習十年。在台中慈光圖書館、台中蓮社觀摩學習,回到台中學《金剛經》、《楞嚴經》。《楞嚴經》也是我第一次在台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聽我們師父講的第一部經。

  所以這裡講到,只要內心恭敬,外面表現出來,自然就合乎禮節。「禮敬無所觀」,無所觀是法身菩薩,他在一切境界裡面,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叫無所觀。不是他不觀,他真的在觀照,觀照一切法,像《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法的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用《般若經》來解釋這兩句話,「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這就是無所觀。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講。下面賢首大師說的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