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華嚴三昧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1/8/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從第四行: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我們這堂課,還是從這裡看起,上一次我們這一段還沒講完。

  華嚴三昧,「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無論是自己本身,以及整個宇宙,都離不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自性。大乘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化無量無邊的法界?絕對不止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講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大宇宙裡面像我們這樣的世界是無量無邊的,也就是說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邊娑婆世界,只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一個世界,所以世界無有邊、無有窮盡的。這麼多的世界從哪裡來的?從哪裡出現的?都是依靠一真所現出來的。就是依這個一真法界現出來的,所以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十法界,十在《華嚴》是個表法,它表圓滿,無量無邊,它這個數字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你看十法界,天台宗講的「百界千如」,十,每個法界當中又有十法界,那十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個法界當中,每一個法界又有十個法界,那就變成一千了。如果這樣乘下去,那就無量無邊。所以無窮無盡的世界,都是從一真現出來的。它為什麼會現?無盡的緣起,這個緣起很多,無盡。因,那個因素、原因,就是一真法界。佛講四緣生法,四種緣生起這個法界。第一個親因緣,親是親近的親,親因緣,最親的、最近的;第二個所緣緣,第三個無間緣,第四增上緣,把這個緣起,這個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一展開,是無盡的緣起。理趣,理趣就是教理(義理)、宗旨歸趣。我們學《華嚴》,妄盡還源是我們的理趣,趣就是趣向,你學這個,你目標方向是什麼?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妄盡還源,回歸到自性。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要回歸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回歸自己的真如自性。在淨土宗,一真法界、真如自性,在淨土宗講就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真如自性,不管修什麼法門,到最後都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到這個地方才是究竟圓滿成佛。

  達此理趣而修萬行,這個「達」是通達,通達這個義理、趣向,就是宗旨,也就是一般講理論方法我們明瞭、通達了。通達這個理趣而修萬行,這個「萬」也是一個代表圓滿,就是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都包括在裡面,也可以講萬行,行就是行為、造作。萬行就是十善業,這個我們常常在經典上看到十善業。有一部經,佛專門講十善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十善業是十大類,就是最基本的,展開,在小乘是三千威儀,在大乘是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學佛從十善業道學起。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善業。十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就叫威儀。我們每一天生活上就是這四種威儀,行住坐臥,這四個威儀都符合十善,就叫做威儀,就叫做細行,起心動念都不違背這個十善,所以這個才達到修十善的一個標準。

  學經教幫助我們看破,學經教的目的是在這個地方,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最重要的是放下,放下什麼?十善的反面就叫十惡,放下惡業,來修善業,一定要放下。首先過去無知,總是造殺生罪業,認為殺生吃肉是正常的,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大家都是認為這樣。現在學了佛,在佛經上看到佛講殺生是錯誤的,是有罪過的,現在學了佛,皈依三寶了,那我們就要依照佛的教導把它改過來,以前殺生,現在不殺生了,這個是舉出十善第一條,不殺生。不殺生引申的意思,我們的言論讓眾生生起煩惱痛苦,那也是屬於殺生。殺生在起心動念,屬於意業,念頭屬於意,意殺屬於瞋恚這個煩惱。所以用言語去傷人,就等於殺生,那個叫言殺,言語的殺生。還有一個就是不是你親自殺生,你開口叫人家幫你殺生,不是你親自殺,但是是你下達命令的,那是言殺,言語的殺生。講到微細,就是你講話不要去讓人家生起煩惱、痛苦。所以這個就很細了,講到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佔人家一點點便宜,你想要佔人家便宜就是偷盜。在身口不但沒有偷盜的行為,動個盜的念頭都不可以,就是動個佔人家便宜的這種念頭都不可以,這樣這個戒才達到標準。這個是講到十善業。如果五戒,小乘戒來講,起心動念要去殺、要去盜,但是身體、言語實際上沒有去造這個殺生、偷盜的業,這個小乘戒它就不算犯戒。但是在大乘戒,你起心動念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那個標準就比較高了。

  在過去學佛的人,有成就的人很多,我們不要說很早以前,就說民國初年,佛門在家、出家高僧大德還是相當之多。一直到我們淨老和尚這一代,這一代還有。淨老和尚以後的,像我這一代的,那就很少見了。為什麼過去的人,他們學佛成就人多?因為從小接受儒家、道家的教育。儒家是國家定的主流教育,從小要學四書五經,背誦這些經典,學規矩。所以這個教育,主要教德行,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基礎。所以過去的人,從小接受這個教育,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心地都很淳厚,就是很厚道,沒有害人之心,也就是說人都很善良。再遇到佛法,遇到念佛法門,依照佛經講的道理方法去學習,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也很多,開悟的人也很多,原因就是過去的人他有倫理道德因果這些教育的基礎,現在人沒有了。我們淨老和尚講,他大概是最後的,老和尚的弟弟小他六歲,他就沒有接觸到傳統文化的這個教育,就改成現在的學校了。淨老和尚他小時候在安徽廬江,他這個年紀還接觸到傳統私塾教育,他的弟弟小他六歲就沒有。也可以說淨老和尚可能是這時代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最後一批了,所以我們看到淨老和尚的成就,也不是偶然的,從小就培養聖賢的一個基礎。可是現在人不讀書,這個書是什麼?不是現在我們書店看的那個書,這個地方講讀書,讀聖賢書。聖賢的經典,經書,現在不讀這個,認為這個過時了,不合時宜,不要了。但是經典它是超越時空的,如果不讀聖賢書,那你就不明理,你對做人處事的道理你不明白,不讀書就不能達此理趣。像你不讀佛經,你不讀佛經,你怎麼會懂?沒有聽佛給我們開示,我們怎麼會知道?就不能通達這個理趣。雖修萬行,不能莊嚴佛果,因為道理方法不懂,只是在事相上修,那這個不能成就莊嚴的佛果。莊嚴佛果是什麼?就成佛。雖修萬行不能成佛,念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心行,我們起心動念,這個行為不相應,口裡說得再好,心裡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掉,所以就沒有成就。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自己也感覺很慚愧,學佛幾十年了,至今一事無成,真的問題就在心裡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掉。所以我自己常常也提醒自己,要努力把這個捨掉,再不努力捨掉,那就來不及了,這一生又空過了。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句話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一個意思。《三字經》講「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一心修之。我們現代修學,課程很亂,特別現代學校,課程多沒有關係,不是說你只能學一個課程,不是這個意思。你可以學很多個課程,學習要一樣一樣的學就會有成就,同時學很多,沒有辦法成就。像現在學校定的功課,一天定好幾種。中國以前的私塾,一門課學完才能學第二門課。譬如這門課需要三個月的時間,這三個月就專門學這一樣,這樣學會,再換另外一個,這樣你對這一門課的印象就深刻,真能吸收。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一年三個月,一年三個月學了十三部經。李老師的標準,學這部經,你上台能夠講,他在下面聽,聽了他點頭,可以了,這部經算你學好了,那你才可以再另外換,學另外一部。所以一個月學一部經,他是這樣學的。剛開始學,從小部經,小部經學比較容易,後來才選這個大經。

  複小座是重要的學習手段,對學經教的人有很大的幫助。這個複小座就是複講,複講老師的。老師講的,你聽了,把它重複講一遍講出來,不要加自己的意思,這個叫複小座,重複講這個小座。複小座是重要的學習手段,很重要,但是現代的人他不懂,對學經教的人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淨老和尚他學講經,就是把老師所講的經複講,因為老師講過,他的記憶力也非常好,聽了他大概都能記得八、九成以上,然後自己重複講一遍。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當年在台中蓮社複講過《金剛經》、《楞嚴經》。《金剛經》分量還比較少,《楞嚴經》部頭就大了。所以我十九歲,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聽的就是《楞嚴》,他也是從複小座學出來的。在中國,講經的法師都是從講小座出來的。講小座的規矩,尊師重道,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這是忌諱,你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來講。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說,記得不完全,漏掉幾句沒有關係,自己有再好的見解都不可以提出來,這是學謙虛,學忍辱。我們年輕,年輕人自以為有悟處,其實往往那個悟處不是正確的,是錯誤的。自己修行功夫境界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講錯了老師負責任,我們自己不用負責任。從前這個教學的確是有它的長處。所以家師淨老在台中,他學一部經,能上台去講,一個月的時間學一部,很有成就感,法喜充滿,很有自信心。

  我自己出家,志願也是希望跟我們師父學講經,那個因緣沒有我們師父上人那麼殊勝,總是我也沒有忘記我出家的一個志願。所以以前在景美華藏圖書館做當家,要管一些事物,很忙,實在講自己的天分也不夠,也沒有時間去寫講稿,也寫不出來。所以我一出家就是學複講,當時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是複講我們師父講的《了凡四訓》。去抄,那個時候錄音帶,一個字一個字抄,抄出來,晚上拿上台去複講。後來到了圖書館,自己也沒時間抄了,請一個林春燕居士幫忙抄,幫我聽打。所以外面請講經,我就拿這個上台去複講,我也是這樣學習。所以複講就是你初學,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所以學東西要專心、要專攻,要一門深入,才會有成就。

  華嚴三昧是什麼?就是得一心不亂。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行,這十門展開是無盡的法門。普賢菩薩的十願,就是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怎麼修法?一心專修,這就是三昧。三昧是見性唯一的一個門徑,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也就是禪定。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不是正受就享受不正常,正受就是這個享受是正常的。為什麼?凡夫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這不正常。身有苦受、樂受,心有憂喜,喜受、憂受,暫時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叫捨受。捨受是很不錯,但是它不能長久保持,過了一段時間,苦樂憂喜又起來了。如果永遠住在捨受,苦樂憂喜不會再生起來,那就叫得三昧。

  真修行,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是障礙,障礙我們修行證果,障礙悟性。貪瞋痴慢重的人,即使天天讀經、聽經,不容易開悟。煩惱習氣淡薄,這種人容易開悟。所以,看破、放下非常重要。放下五欲,財色名食睡,不再執著,不再計較,名利愈淡薄,悟性就愈高。欲望太多,就造成障礙,學道就非常困難。我們中國老子,道家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學希望天天增加,好像現在想學知識;學道那是要天天放下,損就是愈來愈減少。放下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愈來愈淡,到最後全部放下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衣一缽,其他什麼都沒有,表演給我們看,他真放下了。每天到處勸化,講經說法就是勸人、教導人,幫助上上根人轉凡成聖,幫助中上根人破迷開悟,幫助中下根的人斷惡修善,不墮三惡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欠命還命,欠債還錢。佔人便宜,來生要還人,還要加上利息。吃虧是福,消自己的業障。吃虧的時候有怨恨不平、有報復,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廣修萬行,稱理成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過去對宇宙、對萬物,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現在我們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要讀經,用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用戒律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門無量無邊,稱為萬行,這個「行」是動詞,加功用行,就是真幹。「稱理成德」,理是自性,與自性相應的這是德。中國人講道德,自性是道,道是一切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從它而生。德,佛門裡面講十善業道,在中國傳統德行裡面講四維八德,禮義廉恥是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八德。

  『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菩提是自性本覺,這是正覺,成正覺就是成佛。關鍵字是「普周法界」,我們修布施的心要普周法界,事不平等,心平等。我們持戒,事上也不平等,但是心平等,都是普周法界。念念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為什麼?同一個自性所變現出來的,無二無別。所以,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不是自己!譬如作夢,夢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夢裡有自己,也有別人,所有一切人還是自己,所有一切萬物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現在我們慢慢覺悟,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就跟我們作夢境界是一樣,全部都是自己。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

  『華』也念花,古字通用,現在「花」另外有一個字。『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華有結實之用』,「結實」就是結果,結果實,我們看水果,結出來一個果實,植物它是先開花後結果。如果花開得很好,果會很圓滿。『行有感果之能』,花代表我們的因行,因行善,果就善;因行不善,果就不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行範圍非常廣大,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造業的因地心是意,意就是我們的意念,心裡起心動念,意念在指揮的。意業它有染淨善惡,意業的染淨善惡就是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些內心的煩惱習氣,這些念頭它會表現在身體的造作、口裡的言語,它表現在身口。身口是造業的一個工具,它是個工具;指揮的是意,意在指揮。意善,指揮這個身口就造善業;意念如果惡,指揮這個身口造惡業。在修行上,真正能把意裡面不善轉變成善,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舊是造惡,所謂口是心非,講的是善、做的是善,但是心裡是惡,這個就是心行不相應,內心的意念跟外面的身口它不一致,不相應,這個業還是造得很重。有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善人,行善,可是他後來得惡報,於是就引起世人的疑惑,你看某某人他做很多好事,那怎麼會得不好的果報?於是就起了疑惑。

  行善不能得善報,有兩種原因,有兩種因素。這一生做好事、行善,但是果報不好,有兩種原因。第一種,行善的這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重。這一生的果報,這是過去生造的,這一生得的一個結果。過去生造不善的因,這一生就得惡報。過去生造惡業,這一生得惡報,但是這一生他有修善業,他有行善,修善業,他的惡業也消除很多,所謂斷惡修善,惡業消除很多,還沒有消盡,還有餘惡,去障礙他善報不能現前。餘惡消盡,過去世造這個惡業的果報都償還完、消盡了,這一生他造作善業的果報它就現前了,這是第一種。二,他是偽善,偽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出來給人家看是善事,內心充滿貪瞋痴慢,是用這個善做幌子欺騙世人,不是真的,所以他的果報是惡報,不是善報,那個因不善。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對這個事情講得很具體,而且都有實際的例子,是真的,一點不假。你看《太上感應篇》到最後,「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說你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你善事還沒去做,吉神就跟隨你了,你就感應吉神來了;你起個惡念,這個惡業還沒有去做,凶神就感應來了。起心動念,馬上就感應了。《了凡四訓》裡面舉出魏仲達這個公案,這個也是很具體一個例子,跟《感應篇》講的是完全相應的。魏仲達還不到四十歲,有一天暴斃了,死了。靈魂到了陰間,看見了冥官。冥官就拿一個天平秤去秤,秤兩頭,一個善,一個惡。看到那個惡,惡錄盈庭,那個惡的紀錄很高,快到屋頂了;那個善只有一點點,像一根筷子一樣,一小卷。那兩頭秤,一秤,這個結果,這一小卷的善反而重,那個惡錄盈庭的反而輕,惡看起來那麼多。善就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點反而比較重,那麼多的反而比較輕。魏仲達就很疑惑,問陰間這個判官,他說我年紀都還沒有到四十歲,我怎麼可能造那麼多的惡業?冥官跟他講,他說惡業不必你實際上具體去造作,你起個不好的念頭,陰間就有記錄了。天天起心動念,惡念多,所以冥間記錄那麼多。那邊一小卷的善是什麼?那一小卷怎麼會比較重?他說這一卷就是以前你建議皇帝不要造三山大橋,勞民傷財,就是這個善。他說當時我建議,皇帝也沒有採納,他還是造,怎麼會有這個功德?冥官就跟他講,如果皇帝接受了,那你功德就更大。你這個一念在萬民,不是為你自己,為國為民,所以雖然一點點,但是你這個是為全民、為全國,雖然事情皇帝沒有接納,沒有做成,但是你的這一念善就超過那些惡念了。所以這個心地,是起心動念,這很關鍵的。所以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不善,言行不善,譬如說你看到他責備人,又懲罰人,讓那個人改過自新,這是好事,做老師、做父母的處罰子弟、學生,無非都是一個善心,成就年輕人,是善事,是為他好,是在教他,是善心。俗話講「愛之深,責之切」,是要幫助他,所以表面上看好像不善,實際上是善。所以這個善惡也要分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中峰國師跟那些學生對話的,很精采,分析得很精闢,要仔細去辨別。所以不學習《感應篇》、《了凡四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自己也搞不清楚,往往把假善當作真善,把真善看作假善。所以要學習。

  因果是自然的法則,沒有起因,沒有原因,法爾如是。追根究柢問它的起源,它跟宇宙同時起來,是同時的,沒有說什麼時候起來了,沒有一個開始。依報跟正報,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為什麼會變?佛給我們說,一念不覺。我們會再問,為什麼會有一念?為什麼會有不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念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為什麼?妄念,虛妄的。如果有原因、有理由,這一念就是真的,不能說它是妄,就不能叫妄念。為什麼說它是妄念?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起過念頭,真心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真心沒有起念。念頭是妄心起來的,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它是依真心起的,沒有真心,那也沒有妄心了。怎麼依真心起的?一念不覺,就是一個不覺,就是叫迷,迷了真心,妄心起來。這個迷的真心就是妄心,在佛法,《唯識論》裡面稱為阿賴耶識,三細六粗,三細相的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一念不覺是因,一念不覺,依正兩種果報就現前,因果它是同時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只要你起心動念,依報有了,正報有了,因果有了,同時開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樣的因,它就現什麼樣的果。成佛的第一個因是平等心,你幾時心真正到平等,就成佛了。菩薩的因是六度。

  殺生要償命,偷盜要還錢,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你還會做這個事情嗎?人敢殺生、偷盜,因為他不知道因果,他才敢造。他要是知道,餓死、凍死,他也不會去偷盜,為什麼?餓死、凍死是自己的命,命該如此,我再要去偷盜,想多活幾天,又造罪業,來生果報比這一生就更苦。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幹了,餓死也好,凍死也好,罪業消掉,來生就比這一生好。為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怨天不尤人,心好、德行好,來生果報肯定比這一生要好,絕對不會墮三惡道。殺生、偷盜,來生墮三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地獄、餓鬼的壽命很長,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一般都是千歲,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地獄道的壽命是萬萬歲,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敢去嗎?你願意在世間貪這一點小便宜,將來去餓鬼道?去地獄道受罪?太不值得了。這個人貧賤到極處,那是他過去生中的業報,他這一生不造惡,過去生中的罪業就消盡,起心動念純淨純善,來生到哪裡?如果欲念沒有斷,肯定生欲界天;如果對於五欲六塵很淡薄,他就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遇到佛法他就能證果,超越六道輪迴。

  華嚴在哪裡?華嚴就是我們的宇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我們供佛離不開花,不是佛菩薩喜歡花,你送花給他,他就歡喜,那你完全搞錯了。花是代表修因,供佛供一束花,代表自己所修的善行,我把所修的善行供養佛菩薩,這對了,那是一個表法、表示。送很美的花來供佛,心裡充滿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你供再好的花,這個花不好,也不香。佛菩薩有沒有看見?沒看見,供養的東西代表自己的心意,禮輕仁義重,禮物代表我的仁愛、義行。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我們是以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今則託事表彰』,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德行,我們真正依教奉行。

  學佛,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必學,老師一句話他就大徹大悟,就見性成佛,像釋迦牟尼佛,我們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一流的人物。上中下根的人都必須學習。學佛從哪裡學起?讀誦、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範,這是花,做真誠的榜樣,做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佛教化眾生,眾生根器不一樣,下根的人沒有意思想要脫離六道輪迴,先教他斷惡修善,斷惡不墮三惡道,修善來生在三善道。中等根性的人,希望來生脫離六道,那佛教他破迷開悟。覺悟了,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佛教上根的人,他聰明,不羨慕小法,他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法裡面叫一乘法,他超越了,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見性了,離開十法界。出離十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的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個地方。這個「華」,這個意思非常好。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