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1/9/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一次我們學習到《華嚴經》的十度,十度我們學習到第七度「方便」,這節課接著學習第八度「願」。

  「願」,就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大願,也就是我們一般做法會常常念的四弘誓願。這個願是我們修學的志願,在我們世間法來講就是志向,人生的方向目標。現在考大學第一志願、第二志願,這個願就是我們所定的一個方向目標,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方向在哪裡,這個是願。我們學佛,這個願就是上求菩提,我們發願要成佛,成佛做什麼?度眾生,把一切眾生也都度成佛,這是我們學佛人發的大願。下面講願有三種:「一、求菩提願,謂自求佛果;二、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眾生;三、外化願,謂外化有情,亦取自利利他之願」。「菩提」這兩個字在經典裡面我們常看到,是古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菩提翻成中文是覺悟。佛法的修學,它的目標方向就是覺悟。我們學什麼?學覺悟。不覺悟,那就是迷惑顛倒,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迷惑,這叫不覺,迷惑不覺。我們凡夫就是不覺,所以才會造成六道生死輪迴之苦。這個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從迷惑來的。經上常講惑業苦,起惑、造業、受苦,所以苦的根源從迷惑來的,迷惑了就去造業。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就造成六道輪迴,受六道輪迴生死大苦,根源從迷惑來的。

  所以學佛就學個覺悟,學佛的目標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我們要解脫一切的苦,首先要覺而不迷,破迷開悟。所以覺悟是佛,不覺是凡夫。學佛就是學覺悟,沒有別的,過去迷惑顛倒,現在慢慢覺悟了,徹底覺悟就成佛了。覺悟也是很多層次,你看阿羅漢也覺悟了,菩薩也覺悟了,但是還沒有圓滿。佛自覺覺他都達到圓滿,自己覺悟,也幫助眾生覺悟,達到圓滿就成佛了。學佛是學覺悟,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身體還是屬於依報,正報就是心,心覺悟了,依報也跟著轉,也都覺悟。依報是什麼?外面的環境。我們這個身體,是最接近的一個依報,身外一切的萬事萬物統統是依報,別人也是依報,一切眾生都是依報,有情無情都是依報。正報就是自己這個心,我們這個心覺悟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整個的依報環境也轉為覺悟。所以《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講,佛成佛了,看到大地眾生都是佛,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都是佛,依報統統轉了。所謂境隨心轉,心是正報,所以正報覺悟了,依報也跟著轉,也都覺悟。《華嚴經》上講的這兩句我們常常聽,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過去家師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情就是我們依報裡面的有情眾生,就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包括一切動物,有情眾生;無情就是我們依報裡面的植物、礦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個宇宙。成佛了,你大徹大悟,同時圓滿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境界。你修行證果成佛了,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全部都成佛了,事實是這樣,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自己是凡夫,佛來了,我們看他也是凡夫。為什麼沒有看到佛,看到都是眾生?因為我們沒有覺悟,我們迷了,看錯了。真正覺悟了,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成佛了,首先講《華嚴經》,就把這個事實真相和盤托出,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了。

  我們學佛求什麼?求菩提,就是求這個。這個很重要,我們到底為什麼來學佛,為何來學佛?我們學佛的目標是什麼?這個自己要認識清楚。我們現在講定位導航,現在你的目標方向在哪裡?你的目標方向是什麼?自己要清楚。學佛就是求成佛、求菩提,這是我們學佛主要的目標方向。不是求世間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如果只是求世間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這些東西,不一定要學佛,世間一般的學問可以求得到,用不到去找佛。這個屬於世間法,世間法我們一般講人天福報,其他的宗教也都能幫助人得到人天福報,生天、來生再來作人,得到榮華富貴、名聞利養,這個世間法就可以辦到,不需要用到佛法。當然在佛法裡面,我們也常常看到佛經上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子得子、求女得女、求妻得妻,也講人天福報。佛主要的目標是引導我們成佛,求大菩提。但是一般學佛的人沒有這麼大的志願,我們看看很多人到寺院去拜拜,求什麼?他不是求了生死,也不是求成佛道,求什麼?身體健康,家庭平安,事業順利,生意興隆,做官的求升官發財,這個就是屬於世間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全世界的人類,一天忙到晚,不都是在求這個嗎?佛為什麼也在經典上講,你到佛門來,你要求這些都能得到,因為很多人他一學佛,他沒有想到要了生死,更沒有想到要成佛道,他只是想到保平安,升官發財,生意做得好,家庭兒女都很孝順,求這個。佛菩薩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現在只是想求這個,也滿你的願。人天福報在佛門講那是小事,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求得到,絕對沒有問題,求成佛都能成佛,求個人天小小的福報,怎麼會求不到?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肯定求得到。所以先以這個來接引一般的眾生,先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現在還不想了生死,你只是想求人天福報,可以,你來學佛,可以滿你的願。

  佛法裡面主要求的,不是世間的人天福報,那是佛的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來接觸佛法,主要的目標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小果阿羅漢,聲聞、緣覺就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在佛法裡面講還是小果,這個果報不是大果。向上提升是求大菩提,聲聞、緣覺再提升就是菩薩。要成佛,要行菩薩道,修菩薩道是因,成無上佛果是果。佛接引眾生,也是恆順眾生,看眾生個人的根器(他的志向)來接引。你還沒有發心要了生死出三界,你只是想求人天福報,先以這個來接引你,引導。你人天福報得到了,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超越三界,距離成佛還很遠,只是小學畢業,要提升到中學、大學,大乘菩薩,再提升到一乘的佛果,成佛,研究所、博士畢業了。所以向上提升是求大菩提,這個重要。

  有的人他志願大,他一學佛就是要作佛,他這個願很大。我們在《六祖壇經》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他到黃梅去參五祖,一見面五祖就問他,你來我這裡做什麼?惠能大師就講,我來求作佛的。這個口氣很大!沒有聽說過一來他就要求作佛的,一般來都是求保平安、升官發財、生意興隆等等的,一般都求這個。五祖聽到也是很驚訝,獦獠你也要來求作佛?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沒有開化的民族,沒有文化的地方,我們現在一般講原住民。你看六祖他求作佛,這個願很大,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你發願要發得大,你成就就大;你的願小,成就就小。為什麼有人他只有證得阿羅漢?有人證得菩薩?有的人他一生就證得佛果?個人的願不一樣。大多數人他的願就是求人天福報,所以要發大願,我們這一生發大願,這一生就去作佛。佛教初學通常是教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大乘佛教,不是小乘,大乘。大乘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行化他。四弘誓願,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

  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發菩提心。你要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要把心量拓開,要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普是普遍,度是幫助,普遍的幫助眾生,不分族群,不分階級,貧富貴賤、男女老少都普度,平等普度這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這些都要度。普度眾生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這個才是對眾生真實的利益。幫助眾生覺悟,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利益再加上「真實」,這個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如果說眾生沒飯吃,我們現在一般講救濟,他沒有飯吃,你送他一點食物,送他一些吃的;他沒有衣服穿,你送幾件衣服給他穿;他沒有房子住,蓋個房子給他住;他生活上遭遇到困難,去救濟他,那是小事,那不是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只能解決眼前飢寒的問題。像災難來了,這是比較明顯的,吃的、用的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去救急。所以救濟這種利益,只有解決眼前這些困難,飢寒的問題,不能解決六道輪迴,生死的問題。六道輪迴,生死的問題,一般物質上的救濟沒辦法。一般社會上的救濟,對眾生利益很小,不是真實的利益;幫助他覺悟,超越六道輪迴,成無上佛果,才是真實的利益。他永遠不再受這些苦難了,從根本上解決了,這才最究竟真實的功德利益。

  過去家師淨老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的時候,提出了五個科目,就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提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三福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個我們也常常聽。第二、「六和敬」,一個團體無論在家出家,要修六和敬,這個很重要。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佛法修什麼?修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這個修學的總原則。「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六度。《華嚴經》講十度,加上方便、願、智、力,講十度。六波羅蜜,我們常常聽到,菩薩要修六度。菩薩的生活,菩薩用什麼來過日子、來生活?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普賢十願」,這是第五個科目。普賢十願,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到靈前都會念到,我們也念得很熟悉了。以上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五個課程,都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個根的基礎上,沒有這三個根,你學不到。這是家師淨老他在晚年,這一、二十年來,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的基礎非常重要。

  家師淨老為什麼到了晚年,特別強調這三個根?特別提倡學習儒、釋、道這三個根?因為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弘法幾十年了,大經大論講了不少,大家聽了也很歡喜,但是沒有真正成就的,念佛真正有把握往生的非常稀有,很少,非常稀有。後來發現在修學的基礎上都沒有,好像我們蓋大樓沒打地基,上面蓋了一半又倒下來,沒有打地基,也就是沒有根基。我們要蓋個房子,沒有打地基,沒有這個根基,沒有辦法去蓋的。這個佛在《十善業道經》,也把十善形容大地,你沒有這個十善的大地,你修學什麼都落空了。大地生長萬物,承載這一切萬事萬物,沒有大地,那什麼都沒有,所以佛把十善業形容為大地,萬物都依這個大地而得生長。這是講根基、基礎,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就是大地,就是建房子的基礎,現在的話講基建,基礎建設。這個基礎沒有,你什麼都落空了。我們要成佛,這一生要成佛,成佛要學佛,學佛從哪裡學起?先學做人開始。人都做不好,怎麼去作佛?這個道理我們不難理解。所以佛法裡面講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再上去是一佛乘,佛是最高的。所以學佛先從做人起,人、天這是基礎,是我們向上提升超越的一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很難向上提升。好像你蓋房子,你沒有打地基,不要說你要蓋一百零一層,我們台北一百零一層的樓最高,你就蓋個一層你也蓋不起來;你要得個人天福報都得不到。所以你有地基,一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這樣你才能提升,蓋得上去。可見得,這個根基的重要。

  因此,我們淨老講經弘法幾十年了,看看大家成就的很稀有,就發現沒有這三個根的基礎,不會做人。現在學校的教育只教做事,教科學技術,不教做人。所以現在的學生不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他不懂,沒人教。一部《弟子規》就是教什麼?教做人,倫理道德的教育,《弟子規》就是教做人。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同修,沒有儒釋道這三個根的基礎,他老人家定的這五個科目,實在講,做不到,空中樓閣。實在講,這三個根,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詳細說明。過去我們也常淨老和尚常講淨業三福,但是不曉得從哪裡做起。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哪裡下手?知道這個第一福是根基,大根大本,從哪裡做起?後來晚年提出這三個根,就很具體,具體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做起。實在講,這三個根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詳細說明,具體的說明,教我們怎麼去落實。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人天福,我們不能忽略了人天福,它是基礎,根基,大根大本。我們仔細看這三個根的內容,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淨業三福第一福,你看這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三福,三福的第一福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這兩句詳細的說明、落實就是儒家的《弟子規》,我們大家仔細看看就明白了。我們要怎麼樣孝養父母?要怎麼樣奉事師長、友愛兄弟?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詳細的說明就是《弟子規》。第三句「慈心不殺」,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跟佛法講的一樣,昆蟲草木、蜎飛蠕動,我們也不可以故意去傷害牠;植物、草木我們也不可以任意去破壞,我們現在講,不可以任意去破壞大自然。所以慈心不殺是講因果教育。「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前面儒家的《弟子規》跟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佛教十善業道的詳細說明,歸納在《十善業道經》。我們看看這個內容的確是這樣,都是歸納在十善。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者」,含攝一切善法;「言十惡者」,含攝一切惡法。講十善,所有善法都包含在十善,都屬於十善;講十惡,所有惡法都含攝在十惡裡面。因為這個十善、十惡就跟戒律一樣,它是一個條文式的,我們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看到這一句,我們就明白了。那我們再仔細看看,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不是勸人家斷惡修善的?是,沒錯,雖然是儒、道的,但是它是屬於十善,《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就很圓滿,也符合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修學的精神,我們一般現在講儒釋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跟中國本土的儒跟道已經融合為一體。在台灣,以前是台北縣,現在改新北市,汐止拱北殿,大殿供的就是儒釋道,它是以道教為主,供呂祖(呂洞賓),右邊供釋迦牟尼佛,左邊供孔夫子。所以拱北殿大殿供奉的就是儒釋道。道家的呂洞賓,他是學儒、學道又學佛,三教統統學。所以我們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都講到儒釋道,這三個根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一個基礎課程。

  所以我們看看淨業三福,第一福具體的落實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三福沒有第一福的落實,你就不能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第一句是,「受持三皈」,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三寶。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入佛門第一個要先受三皈依,受持三皈。所以這個第二福,「受持三皈」,三皈依就是世出世間法的分水嶺,從三皈依開始就是進入出世間法。佛法基礎都建立在三皈依這上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三皈依,才「具足眾戒」。具足眾戒,五戒全部受,也是具足眾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任何一種戒全部都受,就具足眾戒。有的人,像現在出家人受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一次就受完了,這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沒有三皈依,去受戒也不是真的。現在受戒都是形式的,只有一個名義,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戒,當然也沒有威儀。所以戒律威儀,基礎在三皈依。三皈依的基礎在哪裡?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三皈依,你要入佛門的資格條件,在淨業三福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就沒有資格入佛門受三皈依。所以現在受三皈依也是形式的,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說不懂得孝順父母、孝養父母,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一直在殺生,又造十惡業,如果是這樣怎麼能入佛門皈依三寶,自稱是三寶弟子?所以這個三寶弟子的標準是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皈依三寶也是一個形式,有名無實,為什麼?因為你沒有這三個根的基礎,你這個三寶弟子是假的,不是真的,說句不好聽的,冒牌的,受戒就更不用談了。所以第二福是聲聞、緣覺的福,二乘福,小乘的福報。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入世的菩薩福。大乘菩薩修的福,發菩提心,無上菩提,要成佛了;你沒有發菩提心,成不了佛。所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這三福就像三層樓,你有第一福,有蓋第一層你才能蓋第二層,有第二層才能蓋第三層;你沒有第一層,上面蓋不上去。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具體的落實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沒有這三個根的基礎,你後面那兩個福也做不到。再來六和敬,戒定慧(戒我們剛才講了,戒是在第二福),六度、普賢十願,真的都落空了。所以家師淨老特別強調這五個課程,都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個根的基礎上,沒有這三個根,你是念一念,你學不到。他這句話,我們要謹記在心。

  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同修說,你先試試看,用三個月的時間,別的都放下,專門學《弟子規》,讀誦受持。這個開示,實在講是苦口婆心。悟道也是很慚愧,在十幾年前,在二OO四年家師就勸我們大家要學《弟子規》,當時剛剛聽到我們師父上人講這個,我自己總有個感覺,學佛這麼多年,大經大論聽這麼多了,現在怎麼又學到儒家的《弟子規》?所以也就不太重視。當然也不反對,師父提倡的,我們要接受,但是心裡上總是不是那麼重視。現在經過這一、二十年來,自己在修學上遭到種種的障礙,回頭再想一想,看自己、看別人,看周邊的這些人事物,的確這一門功課是現前全世界最迫切需要的。不但是學佛的,不學佛的人統統都需要。所以淨老勸我們同修先試看看,用三個月的時間,其他先放下,專門來學《弟子規》。讀誦受持,讀誦是先決條件,你要把它念得很熟悉,念到能背誦最好,句句都要把它做到,要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弟子規》不是只有讀誦,讀誦、講解是前面的條件,這是解門。讀誦就是不要忘記,能夠念到背誦是最好,最重要記住了,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到,要落實在生活上。《弟子規》能做到了,然後接著落實《太上感應篇》,有《弟子規》的基礎,再來學《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就不難了。所以《弟子規》便是扎根教育,根之根,扎根。這三個根扎下去,我們相信一年就成就。一個三個月,一共九個月,頂多一年,一年把這三個根,扎根教育扎下去,一年就有成就,然後你在大乘經教裡面選擇一門,一門深入。看你要學哪一門、哪一部大乘經典,你要學淨宗、修淨土法門就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你有這個善根、有這個緣分,你就把淨宗五個科目學好,這也是真實的佛法基礎,這些東西全部都要落實。這是講到願。

  這個願,在《華嚴經》,我們很熟悉的「普賢十願」。普賢十願,我們也常常念,第一願是「禮敬諸佛」,對人要有禮貌、要有恭敬。我們怎樣對佛菩薩禮敬,要用那種恭敬的心對一切眾生。我心裡很敬佩的人我對他恭敬,我心裡很不喜歡的人,對他也一樣恭敬,為什麼?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輕慢一個人,就是輕慢佛。他是真佛,他有佛性,只是他現在迷惑了,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不就成了佛嗎?沒放下,他還是佛,總有一天他也會放下,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們覺悟了,我們的知見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他怎樣設計,想方設法來害我,我對他還是尊敬,為什麼?他是佛。他在迷惑的狀態做錯事情,我們不要放在心上,好像一個人喝酒喝醉了發酒瘋,那你還跟他計較嗎?你要原諒他,等他酒醉醒過來了,他就是很好的人,很有理智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禮敬諸佛特別重要。

  這裡我們補充一下「禮敬」這兩個字,為什麼用禮敬諸佛?為什麼翻譯經典的法師不用恭敬諸佛?這個也要說明一下。我們前面講了三個根,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實在講《弟子規》倫理道德教育,還有一些相關的典籍我們也要學習,像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這個小冊子,我們不要小看,也非常重要,這個《常禮舉要》它也是補充《弟子規》的。另外像《群書治要》,我們淨老和尚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部推薦的就是唐太宗請他的大臣魏徵召集人編的《群書治要》,後來又節錄《360》,首先推出是這一部。現在世界政治很亂,要救這個世界,家師淨老就響應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提倡的,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大乘佛法,首先推的,這個也是可以歸納在《弟子規》。還有《論語講記》,雪廬老人講的。禮就是禮貌,像《常禮舉要》講,禮不平等,恭敬心是平等的。

  今天時間到了,禮敬諸佛,下一堂課我們再來跟大家做一個比較詳細的報告。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