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三皈五戒,七眾崇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二集)  2022/7/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7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二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我將這段文再念一遍,對對地方:

  【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我們上一堂課,這一段還沒講完,這段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佛法的修學,總的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前方便,也是手段,前方便。定也是前方便,也是手段,這個定我們一般講三昧。三昧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定還是手段,目的是要達到慧,開智慧,開啟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大家都有。般若智慧開啟,我們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六道輪迴生死、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必須要般若智慧。但是我們現在無始劫以來,被無明煩惱業習障礙住,這個般若智慧有,但是變成無明煩惱。所以前方便必須借用這個戒定這樣的方便來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個總原則,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這個戒定,我們心要定下來,首先要守這個戒,如果沒有這個戒,我們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也就沒有辦法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沒有戒定,那麼那個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一般叫狂慧。實際上講,那個不是真正的智慧,那個就是我們現在講知識,那不是智慧。智慧必定是從戒定這個前方便所開發的,那個才是真正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這裡一開頭講,『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三皈五戒出苦海之津梁,也就是離苦得樂的橋梁、工具。「趣涅槃之根本」,是趣向涅槃的根本。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滅度,滅什麼?滅煩惱;度是度生死,度過這個生死的苦海。生死的對面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滅,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還有個名詞叫圓寂,寂滅,寂就是沒有煩惱,也沒有生死了。我們從現在這個有生有滅的生死,希望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個是靠戒這個方便。好像我們渡河,渡河你要有船,或者你要有個橋梁,不然你渡不過去。所以借用這個,把這個戒律比喻作津梁。我們要渡河,要船,或者要有橋梁,那我們才能從此岸渡到彼岸,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這個就是戒律它的功能。

  三皈五戒是持戒的初階,也是基礎。『為七眾之崇基』,「七眾」就包括在家眾,出家五眾,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合起來就有七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七眾是講世尊所有的弟子,在家出家所有的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佛弟子都必須受三皈,進一步受五戒,這個是七眾弟子修學的基礎,崇高的基礎。『萬善藉此而生』,這一切真實的善法都是從三皈、五戒、十善它所生的。『寔佛法之平地』,佛法從這個平地,像蓋大樓一樣,一樣建立。我們知道你蓋個大樓,像台北市這個一O一的大樓,一百零一層的,再高的大樓,你還是要從地基開始,地基要打好、打穩,才能往上蓋上去。這是比喻佛法像平地一樣,三皈五戒就像地基,有三皈五戒的基礎,你要提升到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才能提升上去。沒有三皈五戒的基礎,那上面那個戒都落空,就是變成有名無實。

  五戒,這個戒是相當重要,這裡講到戒律的重要,所以我們也是多花一點時間,對三皈五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概念。上一堂課也跟大家提到弘一大師《演講錄》,有講到律學的部分,也有講到三皈依。三皈依是入佛門很重要的,我們在淨業三福,三皈五戒它是第二福。入佛門,三皈依,這是第一個。佛法跟世間法,它的分水嶺就是在三皈依。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我們一般講修人天福報,人天的基礎。如果沒有三皈依,那就是世間的善法。世間善法不但佛教,其他宗教都有,像我們中國的儒、道,還有其他世界這些正規的宗教,也都有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是世間的善法。如果有三皈依,那這個就是佛法,這個世間善法也就稱為佛法。所以這個三皈依,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一個分水嶺。如果沒有三皈依,沒有皈依佛門,像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善心人士,他們也有修十善,但是他們那個不叫戒。戒必定是從三皈這個基礎上來建立的,沒有三皈依,那就不叫戒,那個就叫善。如果有三皈依就是戒,我們一般講五戒十善,三皈、五戒、十善。所以這個是在第二福。

  我們也利用這個因緣跟大家分享弘一大師的《演講錄》,因為我們這個講記裡面是用節錄,講得比較簡單。我們希望得到受用,對這個還是要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來說明講解,讓大家進一步對這個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進一步來學習受持這個戒,受持這個三皈五戒。我們就弘一大師,我們也簡單的根據他的《演講錄》開示,我們提出幾個重點,來跟大家分享。講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所有的佛弟子都要受的,無論你是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必須受三皈依。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這個三寶,三皈,三寶,有住持三寶、化相三寶、一體三寶、自性三寶。佛在世的時候,他是化相三寶,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人間示現成佛,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成佛了,我們這個人間佛寶出現了。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僧寶出現。僧就是僧眾的意思,僧是眾,和合的意思,在佛門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共學,就稱為一個僧團。五比丘就是一個僧團,這個僧出現了。佛為僧團一開始講四諦法,說法,講經說法開始了,這個法寶有了,說出來的法就是法寶。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這個三寶稱為化相三寶,就是佛應化在我們人間,這個三寶具足,來弘揚佛法。後來佛滅度,也沒有繼續講經說法,佛的僧團、佛的弟子也一個一個涅槃了,不住世了。佛不住世遺留下來叫佛的舍利,還有佛像,雕刻的,金、銀、銅、鐵鑄造的,木雕、石雕的,乃至於彩畫、畫像,像現在這個印刷,電腦3D動畫佛的像,這個叫住持佛寶。住持三寶,第一個住持佛寶,就是佛像,泥塑木雕、彩繪的,這些佛像都是住持佛寶。

  佛不在世,也沒有繼續講經說法,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教,後來佛弟子五百阿羅漢結集,把它整理流通到後世十方,傳到中國來,我們現在看到有中文的《大藏經》。日本、韓國、越南這個《大藏經》,也都是屬於中文《大藏經》。在中國地區,西藏有藏文的《大藏經》,還有蒙古文的《大藏經》,那都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南傳佛教國家有巴利文的,屬於阿含經,小乘經典。經典,我們現在學習的中文的《大藏經》,每一部經都稱為法寶,這個法寶叫住持法寶。佛像是住持佛寶。經典,每一部經典收在《大藏經》裡面就是住持法寶。佛的僧團,出家眾也是一代傳一代,都有剃度的,到現在出家人這個形像還是很多,有南傳的、有北傳的、有藏傳的。無論是南傳、北傳、藏傳,男眾、女眾,現出家相這個就叫住持僧寶。以上講的佛像、經典、出家眾,這個稱為住持三寶,我們現在看到的住持三寶。

  接下來就是自性三寶,我們在佛門早晚課做三皈依,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是什麼?自性,皈依自性三寶。還有一個一體三寶,一體三寶就是說,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法寶當中有佛寶、有僧寶;僧寶當中有佛寶、有法寶,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住持三寶,這個大家都看到,我們受三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三寶弟子。很多人在佛門皈依三寶,拿了皈依證了,皈依三寶,是不是叫我們去皈依住持三寶?那不是的。泥塑木雕的佛像,你怎麼去皈依?怎麼去依靠?我們俗話也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泥塑木雕的佛像,那我們怎麼能皈依?經典,白紙黑字,你怎麼皈依法?經典是法,是不是我們請了一部經典,請了一部《大藏經》,那就是皈依法?那僧,這個出家人,大多數都是凡夫身,凡夫身自己也沒有得解脫,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去皈依他。這個住持三寶,要怎麼樣皈依,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瞭。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有講了一本小冊子,叫《三皈傳授》,凡是受三皈依的,我們都會贈送《三皈傳授》,把三皈的意義講清楚、說明白,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

  現在佛不在世,也沒有繼續講經說法,佛當年的僧團也不在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現前我們看到的這些出家眾,看到經典,看到佛像。怎麼皈依?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如果我們去皈依外面這個住持三寶,這就變成外道,心外求法,就錯了。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佛法跟世間一般的宗教、哲學、科學不一樣的地方,關鍵就在這裡,佛是向內心求,知道這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自心所現的,所變現出來的。所以往內求,你就找到答案了,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了,所以稱為內學。心外求法,永遠找不到答案,解決不了問題,叫外道。所以我們不能去皈依外面這個住持三寶。不能皈依外面住持三寶,那是不是這個住持三寶就不需要?需要,為什麼?它提醒我們皈依自性三寶。外面的住持三寶它的作用就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是這個作用。所以不能沒有,沒有,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回歸自性三寶,這個住持三寶它提醒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看到佛像,就要想到人人本來是佛,自己本來也是佛,自己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我們學佛最終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是最終的一個目標,就是明心見性。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正認識自己,自己的自性不生不滅,稱為無生法忍。

  所以要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要直下承當,看到佛像就要提醒自己,我們自己也是佛,因此要學佛、要成佛,跟一切諸佛如來一樣,這就佛像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寶,自皈依佛。看到經典,經典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經典是佛菩薩講的,不需要我們念給他聽。經典是我們修學的標準,經典是給我們講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把宇宙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清楚給我們說明這些因果。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根據經典,經典是標準來修學。經典稱為法,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見,所謂正字標準,這是正,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為。我們依照經典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叫修行,依照經典。讀經提醒自己,每一天讀經就是提醒自己,哪些地方錯了,依照經典佛的教導這個標準把它修正過來,這個才是皈依法它真正的意思。不是經典念給佛菩薩聽,是念給自己聽的,提醒自己要依照經典佛的教導,依照這個正確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佛教導的這樣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見解、行為,這才是自皈依法。

  僧,看到出家眾,無論男眾女眾,藏傳、漢傳、南傳,看到這樣的形像,僧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和合的意思,淨而不染,他不污染。看到出家人這個形像,就要提醒自己,我心要回歸到自性清淨心,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沒有污染。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它本來就清淨,它本來就沒受污染。我們要回歸自性清淨心,自皈依僧。所以這個住持三寶是啟發、提醒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這些住持三寶,如果去皈依外面就變成外道,就錯了。我們是依這個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的三皈依。三皈依也不是在佛前念一念,也要去落實。這個道理也很深,我們講的還只是一部分,如果要把這個三皈詳細的講解,也需要一點時間。現在我們淨老和尚的《三皈傳授》這個書,還有這個音檔、視頻,在網路上也都能夠點播得到,現在這個很方便,要受三皈依的同修務必要把三皈依認識清楚。

  我們三皈依了,有三皈依不一定受戒,有很多人來佛門皈依,像我們老和尚印皈依證,他這個皈依證前面是三皈依,後面是五戒,印成一張。如果只有受三皈依,沒有受五戒,只有填寫前面這個三皈依,後面那個五戒就留空白,以後你想要受五戒,再拿這個皈依證來,來道場求受五戒。或者你自己在佛前發願求受也可以。但是要受五戒,必須先受三皈,沒有受三皈,那不能受戒的。從這個地方,淨業三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看到三皈依是一切戒的基礎。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三皈依是五戒的基礎。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五戒。五戒,弘一大師也講了。這個五戒我們上一堂課也跟大家講過,可以一次全部受,或者分開受,能做幾條受幾條,這個就很方便。受一條、兩條,少分戒;受三條、四條,多分戒;五條戒全部受叫滿分戒。五戒,我們簡單講一講,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不殺生,有一些人他看到五戒第一條不殺生,他不敢來受戒了。為什麼?也不是說他做殺生的行業,但是一般人他有吃肉。實際上你受五戒,第一條不殺生,就是你不可以自己去殺動物,當然殺人是更不可以,連昆蟲螞蟻你也不能故意去殺,「不故殺」就是不故意去殺,故意去把牠殺死,那就不可以,不殺生,不可以殺生。你受五戒,第一條不殺生戒,不一定要你吃素。這個五戒,小乘戒,但是不可以殺生。一般講,你不可以殺生,但是沒有完全要求你一定要吃素。但是要求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在市場你買現成的,你沒有看到這個動物現場被宰殺的這個情形,你沒看到。不聞殺,就這個動物被殺的慘叫聲,你沒聽到。這個儒家也講,「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聽到動物被殺的時候那個慘叫聲,人都有惻隱之心,有慈悲心、仁慈心,不忍心再去吃牠的肉。所以儒家也講「君子遠庖廚」,因為庖廚就是廚房,都是殺生的地方,所以他遠離,不去接觸、不去看,這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動物,比如說一隻雞、一隻鴨、一條魚,不是為我一個人殺的。好像去給人家請客,或者現在你到餐廳去點那個活的,那就不可以了。點那個活的,現場殺、現場煮,如果你受了五戒,不殺生戒就犯戒了。雖然不是自己殺的,那也是間接殺的,那就見殺、聞殺、為我殺,這個就不可以。你必定是買現成的,不是專門為自己殺的,在市場賣的,或者冷凍的這些。所以還不能吃素,只要你能做到吃三淨肉,也可以受這個戒,受這個戒就是要吃三淨肉。這個一般來講,也容易做到,因為你去買那個現成的,你不要去餐廳點那個活的,那個魚、蝦、動物。現場在餐廳,你去點,現場殺、現場煮,這個就沒有慈悲心了,這個就犯了殺生戒,犯了殺戒。

  殺生,殺盜淫妄這四條戒,這個五戒,實在講五戒、八關齋戒,包括沙彌戒、比丘戒,小乘的戒,其實都屬於遮戒。五戒前面四條也是遮戒,遮是什麼意思?遮是預防,你受了戒,在佛前發了願,你就會提醒自己,我現在受了五戒,第一條不殺生,不可以殺生了,你要吃三淨肉,不可以故意去殺生,這個是第一條。受了戒,就是你有一個預防的,就是知道自己受了這個戒,不可以去造殺業。前面這個殺盜淫妄這四條,實際上講,你沒有受戒,你犯了一樣有罪,因為這個四條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惡,就是罪。殺生,你沒有受戒,殺生也是有罪的,無論你受戒沒受戒,你犯了這個殺生,就是罪業,造惡業。不是說受了戒的人去殺生才有罪業,沒有受戒的人他去殺生就沒有罪業,不是這樣的。你沒有受戒,你犯了殺生,造這個殺生的業,那個就是罪業,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惡、罪業。

  受了戒,本身這個性質是罪業,如果受了戒的人犯了殺生,就加一個破戒罪。沒有受戒的人,他只有本身的性罪。受了戒的人,這個性罪再加上一個破戒罪,這個破什麼?破遮戒的罪,你發願要持這個戒,現在你破了,犯了這個戒,加一個破戒的罪業。每一條戒都是一樣,五條戒,前面四條,偷盜、邪淫、妄語,你沒有受戒,你犯了都是罪業。不是說沒有受戒,你造殺盜淫妄,那就沒有罪了,不是的,它本身就是罪業。只是受了戒,它本身這個性罪再加上一個破戒罪,比一般人沒有受戒的要重了。這樣說起來,那還是不受戒好。破戒有破戒的罪業,但是你持戒也有持戒的功德,這是相對的。你持一天,有一天的功德,沒有受戒的人他沒有這個功德。你受戒的人,有這個持戒、受戒的功德,所謂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廣老他也是鼓勵大家要發心來受這個戒、持這個戒。所以我們不要怕,要先學習、要先了解,你了解之後就知道佛制這個戒通情達理,沒有我們想像那麼恐怖。有一些人把這個戒的意義講得偏差錯誤,讓人家對這個戒產生敬而遠之,這就不對了。前面這個四條性罪,受了戒,再加一個遮戒,預防,預防你去犯這個。

  第五條戒,這個酒,酒本身它沒有罪過,它也不是殺生,一般的酒都是植物釀的,包括外國的那些葡萄酒、威士忌,中國這個五穀雜糧釀的酒就很多了。酒,都是植物釀的,它沒有殺生,它不是殺生,它不是眾生動物的肉去做的,它是植物,所以酒它本身是沒有罪過。但是酒你喝多了,喝醉了,你會亂性;亂性了,可能你就會去造前面這個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我們自古以來,中今中外,因為喝酒喝多、喝醉了,去造這個殺盜淫妄罪業的很多,這個例子很多,中國外國都有。在中國你看,商紂王酒池肉林,荒淫無道,酒喝太多了,喝到亡國。我們看一個人,他如果每一天酒都喝得醉醺醺的,他的事業肯定做不好,耽誤他的正業。而且很多這個社會的毆打、殺人案件,因為喝酒引起的也非常之多。喝酒打架鬧事,酒喝下去來壯膽,平常沒有喝酒還理性,不會造那個業;酒一喝,控制不住,有一些人,他酒喝下去就鬧事了。他沒有喝的時候就不會,喝了他就鬧事。特別現在這個駕車(開車),全世界對酒駕罰的都很重,你酒喝多了,開車,一條路看成兩條路,這個容易出車禍。所以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地區,交通規則,對取締酒駕都很嚴格,都非常嚴格,處罰也很重。所以這個勸人喝酒不要開車,開車你就不要喝酒。所以酒本身它是沒有罪過,因為你喝了亂性了,失去理智了,造成社會公共安全的問題。因此佛把這個酒也列為重戒之一。其實酒這一條戒,它不是性罪,它純粹是遮戒,預防的。酒,你沒有受五戒,沒有受不飲酒這一條戒,那你喝了,你沒有破戒罪,沒有這一條。但是你不要去鬧事,鬧事就會造前面這四條罪業,殺盜淫妄。過去佛在經典上也講一個公案,一個人他受了五戒,因為不小心喝到酒喝醉了,犯了前面殺盜淫妄這四條罪業,因此佛把它列為重戒之一。

  但是酒這條戒,它的開緣也很多,在小乘戒來講,我們在《五戒相經箋要》,蕅益祖師、弘一大師註解裡面,我們看到他的開緣就是可以做藥用,藥引,這個在中國這個中藥用到酒的藥都很多,我們一般所謂藥酒,那是當藥用的。小乘戒在《沙彌律儀》,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註解,就是「非酒莫療者」,就是你沒有用酒沒有辦法去治療這個病的,才能用這個酒。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藥酒,這個你需要用到這個藥酒,那是藥用,不是喝著玩的,那個可以開緣,你身體為了治病,有這個需要。沒有這個酒不行,那麼就可以用,你需要可以用,這個是開緣。另外就是煮菜,或者我們現在煮湯,你做料酒。有一些同修也知道我們吃素的人都是吃蔬菜,特別冬天的菜,像蘿蔔、大白菜等等的,蔬菜本身有一些比較寒涼的,性質比較寒涼的,加一點料酒,減低它的寒性。比如說,用一點料酒、加一點薑,讓這個蔬菜它的寒性不要那麼寒。在《五戒相經箋要》講,做料酒,你喝了不醉那就可以。當然如果你加太多,跟喝酒一樣,會醉人的,這個就不行的。但是喝了不醉的,這個是可以開緣的。所以做料酒,因為你菜煮過、湯煮過,你加的量不多,那個酒性也沒有了,那麼做料酒這個是可以。這個是就小乘戒,小乘就是要求自己的,要求自己就比較嚴格了。

  如果從大乘菩薩戒,大乘菩薩戒是自利利他,你有度眾生的因緣,不是為了自己身體需要,也不是做菜,是為了饒益眾生,利益眾生的,這個在大乘戒,它也有開緣,這個開緣的解釋就跟小乘就不一樣了。所以過去家師淨老,這個也是大概二、三十年前,大概很早,恐怕有三十年了。有一年他到北京去,那個時候趙樸老還在,黃念老還在,天主教的一個主教,他常常去看這些老同修、老朋友。有一次到北京住在一個五星級賓館,有一天住在那裡。那一天,坐在電梯碰到美國的同修,這是大陸在外國認識的同修。剛好那一天他兒子娶媳婦,他的媳婦是日本小姐。在電梯碰到很高興,就跟我們老和尚講,今天怎麼這麼巧,在這裡碰到師父!今天我兒子大喜,晚上請師父來做證婚人。我們師父上人一口就答應了。因為這個同修在大陸上也是有聲望的,他娶的這個日本媳婦,日本方面女方的親友,還有他們男方這邊的,請一些高官、領導來參加這個宴席。我們師父上人他一心要弘法利生,所以臨時他們也沒有準備素菜,去做證婚人,事先就要請他致詞,這個機會教育,機不可失,就講了五分、十分鐘,就把正確的這些佛教的觀念介紹出去了。平常你到哪裡去找這些人來?這個機會難得。所以在敬酒,也跟大家喝個酒,吃個肉邊菜。這個完全是菩薩戒饒益眾生,利益眾生的,這個也是開緣,那是大乘戒的開緣。如果你沒有開緣,那個弘揚佛法的機會就失去了,眾生種善根的因緣也就沒有了。你說我不行,我不能喝酒,不能碰葷腥的,那弘法利生這個緣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大乘戒跟小乘戒它這個開緣也有不同,這些我們也要明瞭。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五戒也還沒講完,下一堂課再講。因為這個畢竟我們還是要一個比較正確的概念,這個也是讓大家能生起受三皈五戒的一個意願,有幫助。好,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