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老實念佛,速證菩提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九集)  2022/11/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7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四頁,從第一行,「四者」這裡看起:

  【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上一堂課,第四條『普代眾生受苦德』沒有講完,我們今天接下來講。「普代眾生受苦德」,眾生受苦無量,常懷悲憫救度之心,令眾生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普代眾生受苦,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修行,成道之後說法度眾生,所示現給我們看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就是普代眾生受苦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是舉出這個例子。代眾生苦,方方面面很多,就是時時刻刻要想到眾生的苦。

  所以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湯厄》第一個故事,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他洗澡熱水燒得很滾燙,不小心燙到腳,腳踝、小腿、大腿都燙傷了,醫治方法又不對,所以治了兩個月,這個燙傷才醫好。他在這個當中體會到人受到苦難的時候,他就在這兩個月當中反省,回想自己受這個難,就想到平常沒有事的時候,每一天能吃飯、能上床下床、能走路,跟人談話、吃飯、喝茶等等,這是大福報。所以沒有事就是大福報,每一天可以過著這樣自在的日子,是大福報。受了這個燙傷,他感觸到,就聯想到一切眾生從地獄、餓鬼、畜生,到現前人間,還有種種正在受苦受難的人,所以就發起要度脫這一切苦難眾生的心,發了這個菩提心,這就是普代眾生受苦德。所以蓮池大師這個湯厄,被燒的熱水燙傷了,他反省,發心,就是普代眾生受苦德,普代一切眾生受苦。『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修種種的法門,那不是為自己,一切為眾生,這個是總綱領,那非常重要。「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是為了一切眾生,也是我們一般講「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有成就,就能夠利益無邊的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

  道場必須建立在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的基礎上,這個是講到建道場。建道場也不是為了自己,為大眾,不是為自己建的。所以我也常常跟我們道場的住眾講,說我們建道場不是為我一個人建的,我一個人哪裡需要這個道場?有個地方住,遮蔽風雨就可以了,何必蓋一個大的道場。現在我們成立很多佛堂,都是為大家,方便當地的同修來共修。所以建道場也不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為大眾。真正的道場,必定是建立在三皈、五戒、十善、六和的基礎上,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場。現在這樣的道場就很難得看見了。首先要反省我們自己的道場,有沒有做到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我自己反省想想,沒做到。這是一個道場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總是要明白,雖然做不到,但是要明白這個標準在哪裡?有了這個標準,我們修行就是不斷的往這個標準靠近,這樣就對了。如果這個標準沒有了,不曉得在修什麼,修到最後都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的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每天有定課,真正發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果能夠做到這三個條件,說實在話,一句佛號就行了,這句佛號就能夠幫助我們成佛了。

  如果還有懷疑、還有夾雜、還會間斷,這句佛號念的功夫不得力,這樣的念佛人,在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是佔絕大多數。我們先不要看別人,先回頭反省自己,我是不是這種情形?想想我自己也是,念佛還是有懷疑、還是有夾雜、還是有間斷。這個是在念佛人當中佔絕大多數。因此家師淨老勸念佛人,每天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為什麼念佛還聽經?聽經幫助你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懂得修學的理論方法,幫助你斷疑生信,幫助你一心專念,功夫不間斷,聽經的目的在這裡,主要斷疑生信。如果沒有斷疑,總是有懷疑,不是懷疑自己,就懷疑佛,或懷疑其他的,這個懷疑很難排除。懷疑主要的因素,還是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沒有真正搞明白、搞清楚,因此有疑就很正常,就做不到老實念佛。不能老實念佛就夾雜,夾雜這些妄念,常常間斷。所以我們天天要接受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的教誨,這是有必要的。如果確實沒有懷疑,真正放下了,世法、佛法都放下,一心專念,那這個肯定功夫成就,這個也沒有懷疑的,真放下了。真放下就是老實念佛。這個老實念佛,講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做到老實念佛,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有懷疑,對世出世法疑問很多,碰到事情也不曉得該怎麼處理,疑馬上就來了。所以不能不聽經聞法,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家師淨老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釋迦牟尼佛成道,他主要的事業是什麼?天天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天講多久?二時講經。古印度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個小時,二時就八個小時,就講八個小時。早上出去托缽,中午回來吃飯,腳洗一洗,整理整理,打坐,就開始講經。這樣長期薰修,大家就斷疑生信了,所以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大家打個禪七、做個法會,沒有,在經典上沒有看到,看到的都是講經說法。為什麼沒有看到佛領眾修行?因為修行並不難,難在信心,難在有懷疑,這個難。《彌陀經》講「難信之法」,其實佛法都是難信。所以佛法實在講,難信易行,信比較難。你真正生起信心,修行就在生活上,沒有離開現實生活。真正明白,就知道怎麼修了,也不用佛來帶領,自己就知道怎麼修了。所以這也就是國父講的一句話,「知難行易」,要知道比較難,真正知道、明白了,實行起來就不難。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特別是淨土法門,難信易行。真正都放下了,一心專念,這個必定成就。

  念佛的方法很多,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記載著一篇靈巖山寺雲水堂牆壁上寫的很簡單念佛的方法。印光大師的弟子德森和尚用這個方法很得力。他這個方法就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上講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打佛七,主要都是念《佛說阿彌陀經》,這四句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悉,「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每念一句佛號就想到蓮花,口裡念阿彌陀佛,想到青色青光,青色的蓮花就出現了;再念第二句阿彌陀佛,黃色黃光,黃色的蓮花就出現了;第三句,赤色赤光,紅色蓮花就出現;第四句,白色白光,白色蓮花出現。所以印祖《文鈔》裡面有記載,在蘇州靈巖山寺雲水堂牆壁有這樣的一個念佛方法。德森和尚用這個方法,他念得很得力,這個能攝心。心裡不打妄想,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到的是蓮花。念第三句阿彌陀佛,就赤色赤光,紅色蓮花;第四句阿彌陀佛,白色白光,這樣念下去,周而復始。就是阿彌陀佛,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樣輪流念。這是一種方法,德森和尚用這種方法他很攝心。但是不一定每個人用這個方法都能攝心。

  念佛的方法很多種,我們現在講的是講持名念佛,有的念六個字的、有的念四個字的。六個字,有念一音的、有念二音的,也有念六字四音的。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法會,持名念佛是六字二音、四字五音,我們採用這個音調。有道場念六字二音、四字四音,有的念六字四音的。同樣六字四音,音調也有不同;六字二音,音調也有不同。或者是清念,像我們老和尚在世講經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這個是一音。所以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音調也有很多種。但是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無論你念六字、四字,你念幾音的,原則就是每一句、每一字,都要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這個是總原則。無論你用哪一種方法來念,總是要清楚明白,不能念得含含糊糊的,字句模糊,又沒有音節、又不連貫,這個念法是錯誤的,這個就不能攝心。所以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而異,自己可以選擇看哪一種比較適合自己,哪一種方法能攝心,那你就用那一種。妄念太多不容易攝心,散亂心念佛,效果不彰,效果不明顯。我們總是要愈念妄念愈少,這樣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現在有念佛機,也是一個輔助,我們錄下來,自己念,也可以自己聽,或者聽別人念的也可以,只要字句清楚,你念得歡喜、念得攝心、念得妄念少了,就採用那一種方法來念。現在念佛機有好幾種音調,但是總是我們依一種,不要一下念這一種,一下念那一種,這樣也很難攝心。所以現在我們道場都是根據三時繫念,以前早期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打佛七,六字二音、四字五音,念了三十幾年,大家也都習慣了。這個方法就沒有一定,大眾在一起共修,只能採取一種,這樣才能整齊。個人自己念,你自己喜歡念哪一種,也是要選擇一種長時間的念。如果到道場共修,一定要配合道場,人家那邊念幾音,你要跟著念幾音的,你不能跟他不一樣。所以過去三重有道場為了念六字四音跟四音四音起了爭執,後來我就勸他們再去弄個道場,一個專念六字四音的,一個專念四字四音的。喜歡念六字四音的,你就去他的道場;你喜歡念四字四音,就在這個道場,這樣才把這個事情擺平。否則一派要念六字四音,一派要念四字四音,一天到晚就是在爭這個,那怎麼能念到一心不亂?所以道場只能採用一種。所以有很多念佛堂它念佛的音調不一樣,儀規也不太一樣,你喜歡哪一種,去專修就會得力。總是這個是我們念佛的原則,不能換來換去的,所以一心專念,一向專念,這樣我們功夫才會成就。

  『冤親平等』,這個要包容我們平常很不願意接納的人。這一點也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我們有四相,《金剛經》講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凡夫都有四見、四相。有這個四相,有我,就有人,就對立起來了;有人就有眾生,就有壽者,念念不斷,分別執著,那怎麼會平等?你想平等也平等不來,你四相宛然,四相宛然就做不到怨親平等。所以一部《金剛經》就是講四相,教我們破四相的理論方法。所以要修這一句,要深入學習般若。四相不要說破了、斷了,就是四相比較淡化了,才能慢慢做到怨親平等。不然你一個心總是對待在那裡,他是我的冤家對頭,怎麼能平等?冤就是冤,親就是親,平等不來。沒有深入般若經典,做不到,這是講真話。我們在這裡常講要怨親平等,也勸別人要怨親平等,但是自己都做不到,怎麼去勸別人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如果你硬要去包容你很不願意接受的人,勉強,還是不平等。勉強就是心不甘情不願,怎麼會平等?所以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法界第一個因,佛法界沒有分別了。他為什麼沒有分別?因為他破四相了,佛不但破四相,還破四見了,當然他不會有分別了。我們四相宛然,怎麼會沒有分別?沒有深入金剛般若,特別是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們對這個總是不了解,做不到,做不到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沒有二念,沒有二心,做不到這個。做到這個就是佛,佛才做得到。所以佛是平等,四相、四見他都破了,他能做到怨親平等。

  怨親平等特別要學金剛般若,你看《金剛經》舉出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體這個公案,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生瞋恨心,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歌利王。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歌利王就是在釋迦牟尼佛會下第一個得度、證阿羅漢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這個真的是怨親平等了。在《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他說當時如果我還有四相,歌利王給我割截身體,一塊肉一塊肉的割,我肯定會生瞋恨心的。當時歌利王給我割截身體,我一點瞋恨心都沒有,因為沒有四相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所以他才不生瞋恚。他說如果有四相,肯定會生瞋恚心的,有四相就對立了。所以要破四相、破四見,就是佛了。喜歡六波羅蜜,他就入菩薩法界;喜歡十二因緣,他就入緣覺;喜歡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他就證到聲聞;喜歡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他能生天道;喜歡五戒、中品十善,那生人道;喜歡十善業道,也喜歡做善事,認真修行,但是他夾雜傲慢、好勝、嫉妒,他還是做好事,但是他有這個心,將來果報就是做阿修羅,因為他有做善,墮阿修羅道。人、天、畜生、鬼道,都有阿修羅。起心動念,你跟哪一道相應,自然就去了。貪心墮餓鬼,瞋恚心、嫉妒心重,墮地獄道。所以這個起心動念,你是動什麼念頭,就跟哪一道相應,自自然然就去了,沒有人在安排,都是自己業力在牽引,自己起心動念,自自然然就去那一道了。這個十法界,跟哪一道的法界相應,他自然去了。不是什麼人在安排,不是上帝安排,也不是閻羅王安排,都是眾生自己業力在安排。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就是跟極樂世界相應,跟阿彌陀佛相應。你要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專修,自己要有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深淺。這是我們在《彌陀要解》看到的,能不能往生,就在我們有沒有真信發願、求生西方?相信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了,有沒有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放下娑婆世界,有沒有真正放下?真正願生西方,那肯定是真正放下娑婆世界,放下萬緣了。如果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那個願不是真願,不是真正的發願。所以這個信願,我們要明白它的標準。信就是不懷疑;願,願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取捨,要取極樂世界,捨離娑婆世界。所以我們修淨土,有取有捨;修禪宗,無取無捨。但是修淨土,這個取捨如果到極處,跟無取無捨也是一樣,這個在《彌陀經圓中鈔》註解有講到。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往生,我們淨宗同修大家都聽過有九品,其實這個品位,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這個如果細分就很細了,這個品位高下的層次也無量無邊,也很多,大致上分就是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有這些差別?這是各人念佛功夫的淺深。就是念佛功夫比較深,你品位就比較高,最高就上品上生,其次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再來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個分九品,九品都在念佛功夫淺深不同而有差別。

  信願行,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他的開示也是很有道理。蕅益祖師在《要解》給我們講,往生關鍵的條件在信願,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你有真信切願,你念佛功夫差一點,你縱然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也能往生,這個是臨終一念、十念,有真信切願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不高。但是現在問題,我們是不是做到真信發願求生西方?有沒有發這個心?真正的信心、真正的願心,有沒有生起來這個心?真正的信,就是不懷疑,他沒有懷疑了。真正的願,就是對這個娑婆世界真放下了,一點都不牽掛,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了,是真願,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了。我們有沒有具備真信發願這個條件?我們如果仔細反省,以這個標準,恐怕也不多。為什麼?《彌陀經》、《無量壽經》佛都跟我們講過,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行不難,行特別是持名念佛,三歲小孩、八十老翁都能念,這個不難,但是難在信,所以稱為難信之法。你不能真正的相信,那當然也不能真正發願,這個就沒有把握往生了。要看臨終最後一念,特別是那個時候能生起真信切願念佛。如果臨終最後一念,能夠生起真信切願念佛,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如果生不起信願念佛的心,這一生也是跟淨土結個法緣,來生來世,看哪一生、哪一世因緣成熟了,那個時候才能往生西方。

  中峰國師這個開示,也有讓我們去深入的一個地方。中峰國師他不講信願行,我們一般講信願行,他講信行願,他的願跟行倒過來了,倒過來也不無道理。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你信,沒有通過念佛的行,你這個信心總是有懷疑,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是半信半疑,也不能說完全不信,但是這個信當中有夾雜懷疑。這個懷疑,我們也可以理解。到底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我也沒見到,這個肯定會有懷疑的。如果你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肯定就不會懷疑了,真見到了。你怎麼見佛、見西方極樂世界?你要透過行。行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彌陀經》的經文。另外舉出《楞嚴經》的經文,《楞嚴》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還有一段經文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中峰國師舉出《楞嚴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跟《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段經文,能夠做到經上講的,這個才是正行,正確的行,做到行的標準。我們一般講,你念到功夫成片,再高,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成片,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有感應了。念到事一心,斷見思惑,那當然更殊勝。念到理一心,破無明,那就自得心開了。不但見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世界都見到了,當然他就不會有懷疑,他就真信了。真信,肯定真願,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所以說「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要透過行,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

  「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這個行,怎樣功夫才會得力?我們念佛功夫要得力,要有個推動的力量,我們現在講推動的力量。這個推動的力量就是願,願力在推動。願什麼?願生西方、願見彌陀、願見極樂世界。你這個願,強烈的願,我願見阿彌陀佛、願見西方,怎樣才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要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所以就一向專念、一心專念,懇切的念。甚至打個佛七,他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伏惑,伏見思惑,他就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了。所以這個行,沒有願力的推動,那個行也不會認真去念佛、也不會老實去念佛,這個行的功夫也就不得力了。所以他這個信行願,大家看這一篇開示,它中心在那個願。你看,信沒有透過行,不能成就他的信心;但是行如果沒有願力的推動,那個行的功夫他也不得力,不會認真念佛,所以關鍵還是在一個願。往生極樂世界,你真正願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主要的動力,念佛功夫得力的一個動力。有了真願,真信真願,念佛功夫差一點,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毫不懷疑。這個講到念佛。

  『普令斷惡』,修行首先是斷惡,然後才能修善,這是初步下手前方便。惡要是沒有斷,我們所修一切善法就善惡混雜,功夫不得力,就是有夾雜。但是我們一般凡夫斷惡修善,你還沒有修到純淨純善,總是善惡夾雜,善惡混在一起。怎麼樣讓這個善慢慢增長、惡慢慢減少,這個功夫就進步了。善惡,經教裡面的標準是《十善業道經》,這是善惡的標準。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勸導初學,無論是在家出家,必須從深信因果下手,教我們從《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下手。這就是「普令斷惡」,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不但我們惡的事情不敢做,惡的念頭都不敢起。報應的道理跟事實都是真的,古大德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一生造作惡業的人,他沒有受到惡報不是說沒有因果,我們凡夫只看到一世,如果看到他過去世,看到他未來世,你能看到過去、未來,你就沒話說了。因為這個因果是通三世,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世,他有三世。

  這一生造惡的人,我們沒有看到他的惡報,看到他還滿享福的,這是過去生中他有修大善,這一世在享他過去生修的大善、大福報。這一生造作許多惡業,他沒有惡報,他這一生享受的是過去生中修善業的福報。但是這一生如果不知道再做善業,造惡業,對他過去生中的福報也是會有打折扣的,虧損很多。造惡業,損福,減損掉了,因為過去生修的福報很大,雖然虧損很多,還有餘福。比如說這一生他能賺到一百億台幣,他用不如法的手段,折福了,折損五十億,他賺到五十億。但是他不知道他命中原來比這個更多,因為造惡業,做不如法的事情,打折扣了。雖然打折扣,他福報還有,所以他沒有受到惡報。造作惡業的人,對他過去生中的福報有打折扣,虧損很多,有餘福,他這一生福報享完,來生苦報就現前,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來生受報。我們不知道他過去生,以為他造惡沒有受報,產生誤會了。他的報在後面,這時間沒到。看到修福的人,心善、行善,可是看到他一生窮困潦倒,受盡折磨,什麼原因?過去世造很多重的罪業,這一生果報成熟,要先受這個報。這一生當中懂得修福,也在做好事,有沒有替他消災?有,他本來受的苦要比這個超過很多倍,現在已經是重罪輕報。他的罪報報完,這一生修的福報它就現前。因果通三世,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心就平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哪裡修?從起心動念修。

  『備修萬行』,「萬行」是善行,菩薩所修的。菩薩所修八萬四千細行,這個地方用一個「萬行」代表。八萬四千細行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弟子規》一展開也是八萬四千細行。『速證菩提』,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用什麼方法「速證菩提」?用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方法,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確實要萬緣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不能等。世尊時常提醒我們「人命在呼吸間」,人命在呼吸間就是說,你身體還好好的,也不能保證你下一口氣就能吸得進來,一口氣不來,這一世就結束了。到那個時候你還來得及嗎?對自己來說,要把念佛當作第一樁大事。《華嚴經》上佛勸我們「不求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不求王位」,不求做國王。這個王位也包括高官、官位、社會上的地位,這個都不求。「不求富饒」,也不求財富;「不求自樂」,自己安樂是小乘,自了漢,不顧別人。「不求大名稱」,也不求知名度。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安分守己,老實念佛,我們這一生才能真正做到速證菩提。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