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四集)  2022/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8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四頁倒數第五行,從當中「問」這個地方看起,我先將這個文再念一遍:

  【問。眾生無邊。苦業無邊。云何菩薩而能普代眾生受苦。】

  這是賢首大師假設的一個問題。下面是回答:

  【答。菩薩代眾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眾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生。但令不入三途。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也。】

  這是賢首大師回答這個問題。菩薩他怎麼去代眾生受苦?菩薩能代眾生苦是由於有『大悲方便力』之故,菩薩有「大悲方便力」。『菩薩』是古印度的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翻作覺有情。覺悟的人他用智慧,不用感情;迷惑的人他感情用事,他用感情,不知道用智慧,這是覺跟迷不同的地方。菩薩他有智慧、有慈悲,所以他能夠代眾生苦;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慈悲,想要代眾生苦也代不了。悲能拔苦,拔除眾生的苦因,苦因拔除了(不造那個因),苦果也就沒有了。所以苦從迷來的,從虛妄的執著來的,從妄執來的,妄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眾生的苦是從這裡來的。『不了業體從妄而生』,不知道自己造業,這個「業體」從哪裡來?從虛妄而生的,從虛妄的執著所生的,因為不明瞭,以至無法離苦。不了解這個苦因,這個苦果就很難遠離。

  業體,這個業是造作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平常講身口意三業,三業都在造作,這個就是行為造作。業有體、有相、有用,我們一般講業力有體相用。過去、現在一切造作落謝種子都落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當中,善也好、惡也好,阿賴耶它沒分別,統統收進這個倉庫儲存起來。阿賴耶是檔案室,什麼資料都在裡面,外面有善緣,引起阿賴耶善的種子,就起善行,就跟它起感應道交,惡緣來的時候,阿賴耶的惡種子也就起現行。善惡的業習種子無量無邊,佛說這些業習種子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如果它是物質,有形相,那個形狀再小,我們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業習種子,盡虛空遍法界都容納不下。它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不是說它不存在,它存在,它真有,但是沒有形相。這就是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沒有形相,空,但是「因果不空」,它現相,這是因果不空。所以我們都知道一切現相都有業力在主宰,但業力在哪裡我們找不到,但是有。就像我們收音機、電視機收的電波一樣,電波你看不到形相,它不是物質,它是一個波動,你找不到,但是有沒有?有,你跟它接上電視機的節目都來了。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阿賴耶裡面的種子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為什麼有十法界?因為有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沒有這個種子它就不起變化。業習種子全都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迷了的一個現象,我們一念不覺,迷了,自性的般若智慧就變成這些業習種子,變阿賴耶;一覺悟,這些東西就沒有,就化成智慧。你曉得它是虛妄,六道輪迴就沒有,因為你真正知道這是虛妄,你就不再分別執著,不再分別執著就不再造業了。六道生死輪迴怎麼來的?就是從我們的分別執著而來的。沒有執著,就證阿羅漢,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如果你再不分別,也不起心動念,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這就是出苦。苦是苦果,六道三途一個比一個苦,最苦是地獄,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這個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的,但是這些都是虛妄的。《金剛經》佛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這個一切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的,是虛妄的。

  佛教給我們化解問題,也就是從根本上解決,沒有對立,沒有我。沒有對立,跟眾生沒有對立。所以我們讀到這段文,就要效法學習菩薩代眾生苦,怎麼代?眾生在頭痛,我們能代替他痛嗎?不是那個意思。眾生現在迷了自性,我們要做出回頭的樣子給他看,苦是從迷來的,自己迷了,要自己覺悟,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別人代替不了。佛菩薩只能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從旁幫助我們、啟發我們,旁敲側擊,讓我們也覺悟過來,那我們的苦也就解決了。眾生的苦也就能解決,就是要做樣子給眾生看,讓眾生來模仿、來效法、來學習,他也解決問題了,也就沒有苦了。眾生現在不知不覺,以為造作一切罪業是自然的、是正常的,特別造惡業,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造了惡業,他覺得大家都這麼造,他覺得沒有什麼不對,很正常,很自然。菩薩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你造罪業,我不造,做給他看,去啟發他、去感動他,幫助他回頭。佛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執著放下,就成正覺,證阿羅漢。就是見思惑,見思惑就是從執著來的,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能夠把見思惑,這個執著放下,就證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如果能夠再把分別放下,那就成正等正覺,那你就是菩薩了。如果你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了。只要放下,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樣樣都無量,全現前了。所以佛法修學不在聽得多少,學得多少,是在你能放下多少,這個重要。聽得再多,一樣也放不下,博地凡夫,佛法的好處你一點也沒得到,你依舊生活在六道輪迴,所謂生活在煩惱跟痛苦的世間,你沒有得到法喜。學佛就要學得像釋迦牟尼佛,學儒學得像孔子、孟子,學道你要學得像老莊,像老子、莊子,你才會真正得到法喜。學佛的人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心地永遠保持清淨,一塵不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以清淨心對待,你不要刻意去用心要怎麼去對待人,就是以清淨心自然的去對待。有人問問題,自然就答出來,而且答得很妙,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覺得意外,怎麼會說得這麼好?這是從自性自然流露出來,不用思惟,不用思考。自己對佛法,最難的是信心,太難了。

  所以《彌陀經》講「難信之法」,佛法很難信,太難了。你真相信它,你才肯幹。你不相信,你不敢,說布施,那我統統捨盡了,我總是還要留一點明天過日子。真幹的人,他不留,明天還沒到。佛菩薩統統放下,他沒有明天。凡夫總是想明天、想明年,想得很遠,雖然捨,捨得也不乾不淨,達不到佛所講的標準,所以果報不能現前。不能現前就有懷疑,佛都是勸人為善,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的就是這樣?財布施得財富,我布施了,但是好像還沒有看到得財富,這個疑惑就來了,他就懷疑了。殊不知佛菩薩從來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家師淨老初學佛,認識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學三年。章嘉大師教他什麼?教他捨,教他放下,教他學布施,學「看得破,放得下」。章嘉大師給他講,你真正為弘法利生,不為自己,一切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你發這個願,弘法利生,你的一生一切佛菩薩照顧你,你不要操心,佛菩薩會給你安排。家師淨老就相信大師這句話,所以他捨能捨得乾乾淨淨,佛菩薩真照顧,他所需要的,想用的,就現前,就來了,也不用操心。不用去求人,自然它就來,不可思議!到往生是六十二年,真的深信不疑,所以不去求人,不去化緣。如果處處去求人,求人很辛苦,看人臉色,求也未必求得到,那個日子就不好過。所以大師教他,你所願、所求,向誰求?向佛菩薩求,不要去求人。所以家師淨老他示現給我們看,一生不攀緣,不主動去攀緣、去化緣,全都是隨緣。隨緣就自在,所以他老人家相信佛菩薩,相信護法神,相信感應道交,相信因果報應,你有捨就有得,做出來給人看。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學了一些,學怎麼捨,也得到了一些小感應,也證實章嘉大師講得真的沒錯,一切有佛菩薩安排,佛菩薩照顧。所以我們一九九八年離開圖書館,沒有過半年,台北市信義路四段,陳居士他就供養一個小道場,一直到現在二十幾年了,這個二十幾年在這裡也奠定了一點基礎。我回想我們師父上人他平常教導我們的,我們也在學習,的確冥冥當中有佛菩薩安排、護法神護持,所以佛菩薩安排我在這個地方,我就老實待在這裡。的確是有感應,自己也不要去操心。我們印《大藏經》,一毛錢也沒有,現在也完成八千部,後面兩千套還在做仔細的校對。印這個《龍藏》,我們老和尚叫我們印一萬套。印地獄變相圖、孔子聖蹟圖,這些經典、善書的流通,製作錄音帶提供網路衛星電視台,做這些法寶流通的事情,的確有佛菩薩加持。所以我們也沒有怎麼樣去求人,有一些我們也不可思議,我們需要用到有人會送來,我也沒有去求,也不敢去攀緣,也不會攀緣,也不會化緣,的確都是佛菩薩的感應。

  所以我們生活上不要太享受,辛苦一點是值得的,為大眾多做一點事情。為眾生做一點事,這個也是代眾生苦,應該的。眾生比我苦,苦得多了,我們至少比他覺悟得多。眾生還沒有聞到佛法,聞到佛法還不信佛的,當然比我就苦得多了,我要怎樣教他們離苦得樂,這個不能從外面去求,外面不能解決問題,從內心,內心去求。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迷了(就是一念不覺,迷了),迷了就有妄想,想錯、說錯、做錯,那就造業了。造作罪業所感得的果報,就是罪報,哪裡會有福報?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說,心善、念善、行善,這是菩薩遠離一切世間苦的祕訣,善惡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不殺生,決定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為什麼?傷害眾生的念頭是殺業,雖然你沒有做,你那個心裡的殺沒有斷掉。就殺的心沒有斷,就是連那個心的念頭也要斷,身、口沒有造這個業,心還有,這個心也不能有殺的念頭。不偷盜,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為什麼?佔別人一點點便宜那是盜心,偷盜的心。你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但是有偷盜的心,所以要從念頭上斷才行,念頭是根,根本。不淫欲也是這樣的,從念頭上沒有才是真的,不起心動念了。凡夫都是從業力來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傲慢的態度,自以為是,輕慢別人,輕慢眾生,蚊蟲螞蟻沒有看在眼裡,那也是菩薩,那也是未來佛,怎麼可以不恭敬?我們對牠恭敬,牠對我們恭敬。我們淨老和尚在澳洲精舍的院子種菜,周邊的地也相當大,沒有農藥化肥,小蟲會吃菜,但是跟牠們商量,劃一個小區供養這些小蟲,牠真的就很配合到那邊去吃,隔壁區的一隻蟲也找不到;果樹也有指定幾棵供養鳥,鳥就到那邊吃,不是指定的,牠就不去了。所以從這些地方,動物也懂得人情,守法,牠能持戒。鄉下這些農夫向我們請教,你們是怎麼種植的,養得這麼好?就是給樹木花草聽佛號、聽講經的經文。現在有太陽能的,還有插電的播經機,有很多道場都是這樣做,播放佛號,不然就播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播經機,拿這些供養這一切眾生。

  在《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經文老同修聽得都耳熟了,也能念得出,就是沒做到,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用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對待六塵境界,常常忘記,所以不起作用。忘記就提不起觀照功夫,所以就不起作用。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提起觀照。所以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心才起貪戀的心,順境,我們人之常情,遇到順境就去貪求,就留戀,就起貪戀。這個貪戀的心一起來,就想到經上講的,《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起貪戀的心,因為它是虛妄的(雖然是順境,是虛妄的),不貪取,不留戀。遇到惡境逆緣,瞋恚心念頭才起來,就想到《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像作夢一樣,這個瞋恚的念頭就壓下去。貪瞋痴慢這個煩惱起來,常常提起《金剛經》講的偈頌,最關鍵就是要提起觀照。觀照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看清楚自然就放下,為什麼?你看出它是假的,也就不會迷在這個假相裡面。如果我們忘記,沒有提起觀照,我們還是依舊隨境界轉。所以這樣的功夫用久了,在一切境界裡面就變成自然用清淨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質直柔和的心就現前,他自然的,自性裡面本來就這樣的。

  所以常常想到,我來這個世間幹什麼?我這一生來這個世間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是得到人身,能夠提升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菩薩身,這就太殊勝。能不能做到?答案很肯定,能,能做到。問題是肯不肯把世緣放下,不再跟人爭,問題在這上面。你們所要的全給你,我都不要,我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六字洪名之外,什麼都不要,這樣的人決定得生,這世間統統放下了。這個也要從我們自己做出來給別人看,也不能去要求別人做,總之要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出來給別人看,別人看到,他感動,他跟著學,我們就度了他,就幫助他了。別人要爭的名聞利養,我們不要了,搞那些東西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今天實在說,無量法門,除淨土法門之外,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很難成就。為什麼?煩惱你能斷得乾淨嗎?上上根人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念佛好。念佛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你能不能把世緣放下、把五欲六塵放下。人生苦短,要徹底放下,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用現在的話講,我們就是要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徹底放下娑婆世界的人就能去,對這個娑婆世界有一絲毫貪戀那就去不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菩薩代眾生苦,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很辛苦,眾生迷而不覺,不好教。不好教也是要教,教什麼?教止觀。佛法的修學,無論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總離不開修止觀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修淨土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止」是什麼?後面提出五種;「觀」,就是你對宇宙人生應該怎麼看法,後面也歸納六種。所以入五止、起六觀,這個就是華嚴境界,毘盧遮那佛的境界。華嚴宗修的止觀,就是五止六觀。天台宗三止三觀。依照華嚴這個五止六觀來修學,就能夠入華嚴境界。止觀兩個字在念佛人身上很重要,這個原理原則我們要明白。「止」就是停止的止,意思是放下萬緣,止息妄念。我們內心妄念很多,攀緣心,貪瞋痴慢這些煩惱要放下,放下萬緣。這是一般佛七道場主七師都會提起的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身就是身體;心,心裡的妄念,心裡的攀緣心,這些所有的都放下。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說放下萬緣,讓這個心沉澱下來、靜下來,這是止,止就是放下。觀就是提起這句名號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佛七道場主七師提起的,「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是這樣念。一句佛號,六字或者四字的,都要念得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很清楚,了了分明。放下萬緣,提起佛號,一直念下去,這樣修淨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

  『心無暫替』,「暫」是暫時,「替」是代替,心不可以暫時有雜念夾雜,就是我們念佛的原則,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心一意。『因果喪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回歸自性,回歸到常寂光,因果就沒有了。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跟宇宙、萬物與我自己同時出現的。因果什麼時候空?宇宙沒有了、萬物沒有了,因果就沒有了。宇宙的起源,佛法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就是心一動,這微微的一動宇宙就出現,一時頓現。它不是有次第的,同時,一時頓現。動念,就動個念頭,我就出現,萬物就出現,能生萬法。起心動念有先後,但是你看不出先後,速度太快,幾乎是同時。所謂生滅同時,前念生後念滅,後念生前念滅,這個生滅幾乎同時。『苦業無由得生』,苦的業體沒有了,苦斷盡了。「苦業」,有苦就有樂,這是講十法界的事情。因為你深信因果,知道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你不願意接受惡報,那你就不會造惡業,你對於因果的道理、現象、利害清楚明白。佛教導六道眾生要把因果擺在第一。我們六道眾生都離不開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這個因果教育是第一重要的。真正明瞭因果、認識因果,斷惡修善,才真正能收到教學的效果。

  『但令不入三塗』,「三塗」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幫助眾生不墮三惡道,這要靠因果教育。在佛門裡面講因果具體代表的經典就是地藏三經,特別《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因果報應,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講因果,還有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儒、釋、道三教講因果的經典也相當多。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印光祖師講,如果沒有提倡因果教育,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到這個世間,也救不了這個世間。大家不相信因果是大亂之道,胡作妄為。人人相信因果,大治之道,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總是希望趨吉避凶,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趨吉避凶,必定要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如果不明瞭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他就不知道怎麼去斷惡修善,還是埋頭造惡業,這個苦是愈來愈苦。所以《無量壽經》講,「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愈來愈苦。所以菩薩不令眾生入三惡道,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怎麼幫助眾生先不墮三惡道,先把人天善道的腳步站穩,再向上提升,超越六道。我們讀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文裡面講得很明白。所以幫助眾生不墮三惡道,這要靠因果教育,特別在這個時代,要著重在因果教育的弘揚。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法界六道三途的果報就永遠脫離。這破無明,不但不會墮三途,我們真的會生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菩提。那個時候就如同諸佛如來一樣,應化在十法界,眾生有感,就有能力去應,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總結『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就是幫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菩薩普代眾生受苦的一個德行。

  好,這段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雜集論云。於不堅堅覺。深住於顛倒。離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已上明四種行德竟。】

  這段引用《雜集論》講的。『於不堅堅覺』,「不堅」意思是現象是不堅固的,一切法是不堅固的。為什麼不堅固?它剎那在生滅。我們看到現前的萬事萬法,都是無常,沒有一樣是永恆的,不斷的在變,在生滅,所以不堅,不堅固,剎那生滅。『堅覺』,「堅」是堅固,「覺」是覺性。不堅講相,不堅固的法相,相有生滅,所以說它不堅,不堅固。堅覺是講性,性是堅固的,堅固的覺悟,自性覺。可是現在『深住於顛倒』,我們迷失了法性,我們把法相看錯,看到現前宇宙間人事物這些現相,以為這些現相是真實的。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認為這是真的,我看到這些現相是真的,執著這些相是真的,這個叫著相。執著這個相是真的,不知道現相是剎那生滅,它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於自性的體相用一無所知,對於自己自性的體相用,我們眾生都不知道,這叫「深住於顛倒」。這個就是我們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就是這個情況,深住於顛倒。

  現在佛菩薩教導我們『離煩惱所惱』,離煩惱、離所惱,「煩惱」是心裡的,我們自己內心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內心的煩惱,自己內的煩惱;「所惱」的是外面的環境,外面有五欲六塵、是非人我,這個是外面的。所以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它誘惑我們生煩惱,起貪瞋痴慢。所以內外都要離,你真的這樣做,才能『得最上菩提』。內心離煩惱,外面離五欲六塵,就能得到無上菩提。「最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真正是妄盡還源。妄執盡了,虛妄的執著盡了,那我們就還源,還源到自性常寂光。身心世界,身心是煩惱,世界是所惱,你要捨得乾乾淨淨。捨,要注意,是心捨,不是事捨,這一點不能誤會。事要是捨掉,什麼都不幹,那釋迦牟尼佛何必辛辛苦苦教化眾生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天天給人講經說法,這不是事嗎?天天講經說法,很辛苦,天天幹。事沒有捨,但是心裡沒有,心不執著這個相,心裡清清淨淨,一塵不染。所以這個捨是心捨,不是事捨。給人家講經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不著相。所以《金剛經》佛講,誰說佛有說法是謗佛,因為佛他心裡沒有這個相,但是天天講經說法,這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菩提心,這是大慈大悲。絕對不是為自己,沒有自己,在自己分上內外俱捨,捨得乾乾淨淨,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乘教講「三輪體空」。無論哪一樁事情,佛菩薩示現做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都沒有,高明就在這裡,所以不是什麼事都不幹。如果菩薩是在家的身分,他就示現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事樣樣做得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就在眼前,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切的生活。所以我們不要想到很遙遠,就在眼前。

  就在眼前,但是我們迷了,看不出來。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給我們指點,讓我們認識,讓我們覺悟。所以修學止觀,這個是我們學佛無論修哪個法門,當前的一個重要功課。特別金剛般若我們也不能疏忽,我們要修三輪體空,沒有《金剛經》這個教理的補助,我們也不容易達到。有這個概念,但是要怎麼修?對這個理論,對這個方法,沒有透徹明瞭,就沒有一個下手處。所以最近我們這段時間,也都跟同修學習家師淨老和尚節錄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的節要,我們學習這個。學習這個,對我們看破放下都很有幫助,對我們布施講三輪體空,也真正有幫助。三輪體空,做任何事情都是三輪體空,舉出布施的例子。布施是菩薩修六度第一個。布施度也含攝後面五度,但是前五度,如果沒有第六度般若智慧,前五度如盲,好像我們都在走路,但是沒眼睛,眼睛瞎了,瞎那就很危險,會誤入歧途。如果有般若智慧的前導,那就不會走錯路,一直到圓滿成佛,成無上菩提。所以每一度要有般若才能到彼岸,才是波羅蜜。所以我們學《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需要補充金剛般若這些教理,讓我們修五止六觀,更能夠得力。這是我們這段時間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有一點點心得,提供給我們同修做參考。這個也是非常重要,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接近一半。為什麼用這麼長時間來講般若?也說明般若在佛法修學它是一個中心,我們現在講核心,是個中心。但是般若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如果不上根利智的人很難悟入,所以必須用長時間來講解,慢慢引導我們悟入金剛般若。如果有金剛般若這些教理來補助,修任何一個法門,包括世間做善事都能成就,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這點我們不能疏忽,金剛般若不能疏忽。

  好,這節課到這裡剛好是一段。下面給我們講五止門,就講到五止六觀,也是進入我們《妄盡還源觀》主要的部分了。修五止六觀,就是妄盡還源的下手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