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養成好習慣,習慣成自然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1/7/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3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八十一頁,我們從四行,第五條看起,我們看這條的文:

  【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這條是「聚餐」的第五條。這一條,也就是「主人都敬酒了」,主人給客人敬酒,當然客人有正客、有陪客,正客就是主人主要請的客人叫正客,請某某人,主要他是正客;隨同正客來的有其他的陪客,或者主人這邊一些其他的客人,一起陪同,所以客人也有分正客跟陪客的不同。主人都向正客以及向陪客大家都敬過酒了,這個主人要主動的來敬酒,敬完酒請大家用餐。敬完酒,做客的客人不能沒有回應,這個叫禮尚往來。有來無往非禮,有往無來也非禮,就不合乎禮節。主人敬酒了,這個時候「正客就要回敬主人」,這個時候你是主要被邀請的客人,你要回敬。「你如果是當陪客,須知人家請的是正客,你是陪著正客,所以不要多事。正客還沒回敬,你少管,並不是你失禮,正客假如有不懂的,你再說。從前正客沒有不懂禮的,都學過。」這個地方雪廬老人再給我們說明,要知道如果你是去當陪客的,是主人這邊的陪客,或者客人這邊的陪客,我們必須要知道,人家請的主要是正客,你陪客就是陪著正客,所以不要多事。正客他還沒有回敬主人,你就少管,就不要管,這個並不是你失禮,是正客失禮,不是你失禮。正客假如有不懂的,有一些去當客人,人家主要是請他的,他不懂這個禮節,主人給他敬了酒,他也不知道回敬,如果他這個不懂,你當陪客的你懂,你可以跟他講一下,請他回敬。所以正客沒有回敬主人,陪客不能代表正客去回敬主人,這個就不對了,就失禮了,也是等於喧賓奪主。「從前正客沒有不懂禮的,都學過」,從前去當客人,也都學過這套禮節。

  「從前講究禮」,以前講究這個禮,「主人送了請帖去,無論送到或沒送到,受請的客人都要給主人一個單子,寫什麼呢?敬陪末座。我陪最末了那個座位的人,這是講恭維話,這也是內行話。你要是首座主客,可以如此寫,你要是後座陪客,也寫敬陪末座,就是不識相。」也是有這個禮節,所以敬陪末座是什麼人講的?是主客,人家主人主要請的那個客人,就是正客。他是請某某人,主人送了帖子去,受請的客人都要給主人一個單子、一個回條,回條就是說「敬陪末座」,敬陪末座意思就是我接受了邀請,就是給我最後面那個位子就好了,這是一個客氣話,恭維的話,就是給我安排最後面一個就好了。這個也是內行話,敬陪末座。所以你是首座的主客,人家主要是請你的,你坐在上座的那個主客,你就可以這樣寫,寫「敬陪末座」。所以這個敬陪末座不是陪客寫的,是主客寫的。有一些人不懂,人家請的主要不是請他,他是陪客,他也寫個敬陪末座,那個就是李老師講的不識相,也就是不懂這個禮,這個我們也要知道。

  「總而言之,中國是文化國,先得認字,先懂禮,今日之下這些狂徒不認字而且苛薄。」這個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個情誼,人與人要敦厚、厚道,不能苛薄,苛薄就不是禮。對人不能苛薄,對人要厚,那才是禮。所以這裡特別講到中國是文化國,但是現在也不是了,這個是講以前在中國重視文化,現在都重視經濟(賺錢)、科技,科技也是為了賺錢,就不重視文化。不但中國,現在全世界大概也都是著重在經濟發展,科技的發展。主要是經濟,經商為了賺錢,追求物質享受,各國他們的傳統文化也都疏遠了,也都不相信了。中國是文化國,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國家先得認字,先懂禮。要認識字,現在英國漢學院叫做文字學,要先認識這個字。先懂得這個禮節,現在的人不懂禮,不懂禮就很誑妄。「今日之下這些狂徒不認字」的,很多,而且很苛薄。他為什麼苛薄?他不懂禮。不懂禮,就苛薄了,對人就不厚道。我們再看下面:

  【六、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箸是筷子,匙是湯匙」,舉著箸匙的時候,必請大家同舉。「譬如說我是主客,主人讓我,我不舉筷舉匙,主客還沒舉箸匙,連帶的其他人也還不能吃。主人禮讓主客,主客就吃,這就是不禮貌,必請大家一起同舉箸匙。」這一點也是要注意的,箸就是筷子,匙是湯匙,一般主人就是請主客,比如說我是主客,主人讓我,如果我還沒有拿筷子、沒有拿湯匙,連帶其他的人也還不能吃,主客都還沒動。主人讓主客,讓了,主客就吃,這個也是不禮貌。應該怎麼樣?主人讓我們,如果我是主客,我也要請大家,大家一起來,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一起動筷子。現在擺圓桌的菜,就是說在面前的菜自己就先拿,大家一起來。一起動筷子,這個當主客的要懂,請大家一起來,這個動作、禮貌必須要的。

  「聚餐是行禮,而不是出來吃飯,餓了不要緊,餓了回家吃去。」所以聚餐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禮節的往來,而不是說為了吃那一餐飯,如果肚子餓了,那就回家去吃吧!這個禮我們一定要懂。到大陸,到海外,在台灣,如果在外縣市,有時候同修請吃飯,我去接受邀請,我也常常跟同修分享這個禮的精神,就是說我們吃飯是一個禮節的往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交通,不是為了吃這餐飯。如果為了吃這餐飯,跑這麼遠,大家想一想,你花多少時間?如果自己開車,要花多少油錢、多少過路費?你這些錢在北部吃一餐足夠了,何必跑這麼遠來吃?所以去那邊不是為了吃那一餐飯,這個大家要知道,為了什麼?為了行禮。人家來到我們這裡也是一樣的道理,是行禮,禮尚往來。所以聚餐是行禮,而不是出來吃飯,這個大家要記著。「當主客要讓大家,必須請大家一同舉箸,拿湯匙也如此。一上菜先別吃,先敬酒,這是正式的,前面的那些都是陪襯。」菜上來了,主人先敬酒,正客回敬,然後主人讓正客先請,正客要說大家一起拿筷子,大家一起來,回禮。

  下面雪廬老人又講過去的官場,以前在清朝時候當官的。「從前官場中都穿了一身禮服,一起在桌子前頭行大禮,行對首拜,這是真行禮,絕對不是假的」。從前的官場,大家聚餐,穿了一身都是禮服,在飯桌前面行大禮,大禮就是互相對拜,這真的是行禮,不是假的,古時候就這樣。「現在中華民國行鞠躬禮,你偏要磕頭,那就不對了,因為禮從俗嘛。行完禮以後,主人就說:『請諸位寬衣』,或是摘帽子,或是脫衣,這時就可以隨便一點。」古禮是跪拜,現在中華民國政府定的,就沒有跪拜禮,就行鞠躬禮。現在政府規定行鞠躬禮,你偏偏要磕頭,那就不對了,因為禮要從俗,隨順世俗。所以在現在大家鞠個躬,在我們佛門叫問訊。主人就說,請諸位寬衣,或者你有戴帽子,帽子可以先拿下來了,或者如果冬天穿大衣,大衣可以脫下來。鞠完躬,行完禮之後,比如說去餐廳都有衣架,外衣、帽子拿下來,就可以隨便一點。「也有人說:『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坐下就在那規規矩矩的,起來必須是為了更衣才起來。」也有人這麼說。

  「更衣兩字,大家聽明白,並不是換衣服,但也可以換衣服,上廁所小解方便也叫更衣,現在更衣所各處都有」。你去,就是一定要去更衣嗎?不是的,這個更衣也就是說你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去更衣不一定你就是一定要換衣服,這個講得是比較文雅一點。如果你要上個廁所,現在廁所叫衛生間,古時候就比較文雅一點;現在,我去上廁所,那就比較粗魯一點。總之這些禮節,我們都是要學習。我們再看:

  【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你要拿起筷子來夾菜,只取向自己這一方的菜。」這個以前方桌,方桌擺的菜,菜的方位,東西南北都有,我們取菜就要取在自己面前的菜。「假如餐桌可以旋轉,主人他會先將菜轉到正客前。」現在有圓桌,圓桌上面又放個轉盤,就可以轉了。如果上一個菜,有時候餐廳它一道一道上的,有時候是全部都擺好的,一道一道上的菜,主人一定先讓正客來用,所以他就把那個菜轉到他面前。像我到外面給人家請客,坐在圓桌,大家都會把菜轉到我這裡。

  「當正客的若懂局」,當正客的你是主要的客人,如果你懂得這個禮貌,懂局就是懂得禮貌,「他就會趕快拿起筷子來,將菜舀到碗裡去,並且再將菜往別處轉。」自己夾到碗裡了,然後再轉到別人那裡。「有時候轉到正客前,正客昂然不動,或者他吃了,也不理人,一直在那談話,其他人還吃不吃?」也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這個正客,菜轉到他前面,他不動。所以我去給人家請客,學了《常禮舉要》,趕快夾菜,夾完了,讓給別人,不然別人不敢動。如果菜轉到你前面,你在那邊都如如不動,別人就不敢動了。所以要懂局,人家主人轉到你這邊,就是要請你先,後面的人才能吃。所以不要坐在那裡不動,自己夾完菜,就要往其他地方轉了。或者,你不能自己吃了,也不理人,所以要轉,轉給別人,請大家一起來。有一些當客人的他不懂禮貌,就在那裡一直講話,菜轉到他面前,他還是一直講話,講個不停,大家都在等著他,到底大家要不要吃?所以這個都要懂,當主人、當客人都要懂,懂禮。

  下面這一段,「縱使是修道,餓了就得吃,睏了就睡,這個誰不會?誰也不會!我活到九十三歲了還不會」。這是雪廬老人講到,縱使是修道,禪宗有句話講,餓了就吃,睏了就睡,這個誰不會?講起來大家都會,餓了就吃東西,誰不會吃?睏了就去睡覺,大家也都會,這個誰不會?誰也不會。所以雪廬老人講,他活到九十三歲了,他還不會,還不會吃、不會睡,這個也是一句真話。下面雪廬老人講,「吃西餐,我都是先看人家動手,我才動作。我不先動手,少找一些麻煩」。西餐的吃法跟中餐不一樣,西餐有西餐的禮節,西餐沒有筷子,有刀叉,還有湯匙,西餐都是這樣,要哪個先用,它也有一定的規矩。所以吃西餐,雪廬老人說,我都是先看人家動手,我才動作。看看人家怎麼吃,他自己不會先動手,就少一些麻煩。如果自己不熟悉西餐的禮節,自己先動手,就有一些麻煩。「餐桌或是圓桌或是方桌,主客拿起菜來,我也拿起筷子,怎麼吃法呢?你們大家都有學佛,念過佛經,有句話你會講吧?『譬如食蜜,中邊皆甜』,要從邊吃起。」這個餐桌是圓桌或者是方桌,主客拿起菜,我也拿起筷子,怎麼吃法?李老師舉出佛經,大家念過佛經,有一句話「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個是在《四十二章經》。就是一塊蜜,當中是甜的,兩邊也都是甜的,旁邊也是甜的,是一樣的。這個也就是說一盤菜,如果是大盤的菜,只取靠近我們坐的位子這裡,我們夾這個地方,不要夾到對面去。這是講中邊皆甜,同樣一盤菜,都一樣,跟吃蜜一樣。這個也都有規矩的。

  「從前商人是四民之末,念書的是四民之首。商店吃飯時,老闆與掌櫃的是同時吃,同一桌吃,大家一樣平等。這一盤菜上去,正中間的都沒有動,大家都吃邊邊的部分,這是商店吃飯的情形,我見過。沒有一上菜,就從中間開頭夾的,這個大家可以學學。」就一盤菜出來,你夾旁邊的,就從靠近我們這邊,旁邊的夾,不要那個筷子一進去就當中、中心那邊夾起來,這個就很難看了。所以以前士農工商,商人是四民之末,排在最後面的,念書的是四民之首,排在第一個。以前連商店吃飯,老闆跟掌櫃的一起吃,大家平等,所以這盤菜上去,大家不會去夾當中的,都是從旁邊夾,吃邊邊的這個部分,這是以前商店他們吃飯的情形。雪廬老人說他見過,沒有看到菜一上來,筷子就往當中夾起來,所以這個大家可以學學。現在吃自助餐,自助餐夾的菜,也就各人夾各人的,跟這個又不一樣了。

  「各人吃各人跟前的,萬不可為了吃別的菜,要搆搆不到,就站起來,這可難看極了。人家看你這個神情就想:『他好像沒吃過東西,頭一回出來開開眼。』總之,不可站起來向別的角器取菜。」好幾盤菜,我們這邊夾不到,那邊那盤菜,就站起來翻山越嶺,把它夾過來,這個就不好看了。所以有時候當主人的,比如說方桌不能轉的,這邊的菜大家夾得差不多,然後他再換過來,這樣就比較好一點。不要站起來,就往那邊夾。我們再看:

  【八、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

  筷子、湯匙,不要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這個也這比較容易懂,不要向當中那個頂心,旁邊舀就好了。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

  我們現在吃飯都有公筷,大家一起吃,有公筷。「菜一上來,你拿筷子在裡頭翻過來攪過去,在那調一調,這可是大毛病。現在更講究衛生,就不應該如此了。」現在人很講究衛生,所以你不能攪來攪去。公食,就是菜是大家公用的,就不應該在那邊攪,翻來翻去,這個也不衛生。

  「請客時,主人跟前多放一雙筷子、一根杓子,預備這個幹什麼?預備給客搯菜。拿這一分特別的筷子,站起來夾菜給客人,主人站起來不要緊,並不是站起來夾給自己吃菜,而是站起來敬別人,這樣是可以的。」如果你是當主人的,你站起來夾菜給客人,這個是可以。你當客人,不要站起來。

  「其次,公食之器不可以用自己的箸翻攪,這個事情說出來就很難看了,一些年輕人如此也還罷了。還有些老年人嘴裡還有東西吃,筷子上的東西還沒乾淨,就又上別的盤子去取菜。唉呀!我就不能吃啦!你怎麼吃法?這個記住!」這是公食之器,就是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去翻攪,那個菜是公食,不能用自己吃的筷子去那邊翻來翻去,攪來攪去。這個事情,如果這樣做就很難看,年輕人不懂就沒辦法。還有一些年紀大的人吃東西,筷子都還沒吃乾淨,嘴巴還在動,他又上別的盤子去拿菜,這個看到就很不衛生。雪廬老人講,我就不能吃了,你怎麼吃法?「自己眼前有個小碗,將眼前的幾道菜搯到你的小碗。」就是我們現在講公筷母匙,你用公筷是什麼?用公筷夾到你的碗,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去夾,直接吃,現在人看到,很不衛生。在以前,我小時候是沒有什麼公筷,都沒有,但現在人比較講求。有公筷也是好,也是比較衛生。如果有公筷,那我們就不能用自己私人用的去夾那個菜。就像我們現在吃自助餐,自助餐有夾子,你要夾菜,你要用夾子,你不能拿自己吃過的筷子、湯匙,然後去菜盤那邊夾,那個人家看了就不太敢吃了。「聚餐不是吃飯而是行禮,這樣也乾淨,也不叫人討厭,就是這麼回事。」所以要記住,聚餐是行禮,不是說為了吃那餐飯,要懂得禮節,這都是做人的道理。所以聚餐,我們用公筷、公匙,這個也比較衛生,比較乾淨,也不會叫人家看了討厭。

  「不叫人討厭,這全在個人習慣。在家庭中」,沒有客人的時候也是這樣,為什麼?「習慣成自然。習慣了,在外頭不用注意,自然而然就這樣了」。所以這在家裡就要養成習慣,如果在家裡沒有養成習慣,一下到外面去,不知不覺我們在家裡一些不好的習慣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在家裡就要養成習慣。

  【十、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你用湯匙取菜、取湯時,要把湯匙裡頭的剩菜剩湯」,都先放在自己的碗裡面。「有些人喝湯,或可喝乾淨。有些人喝得不乾淨,喝不乾淨還帶一些剩下的餘湯餘菜,再上盤子裡去取菜取湯,講究衛生的人,看了就受不了。」匙就是湯匙,你這個湯匙,比如說你舀一個菜、舀一個湯放在自己的碗裡面,你沒有給它弄乾淨,比如那個湯匙上面還有菜,你就再回去那邊舀湯,或者放回去,人家看了就不太舒服,看了感覺就不好。你那個湯匙,菜沒有弄乾淨,你舀到你的碗,又拿回來,講究衛生的人看了他就受不了,這個也要避免。

  【十一、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自己夾的菜,放在自己跟前的碟子,或在碗裡等等」,最好都是把它吃完,才不會糟蹋東西,「最好是少取,總記得一個少字,少了當然就吃得了」。如果你夾得太多,往往吃不完。所以夾少,不夠再夾,這樣就有彈性,就有空間。如果一下夾太多吃不完,怎麼辦?吃又吃不下,倒回去又不衛生,丟掉又可惜,就會產生困擾了。所以要記得少,就不要夾太多。

  「有些人好意,拿著餚菜給你,這叫多事!」有一些人幫你夾菜,有時候他就夾得很多,夾了吃又吃不完。所以也讓個人他自己要吃多少去夾多少,這樣是最好的。「主人跟前一雙乾淨的筷子,他那個筷子就是要夾菜敬客人,你何必多事夾菜給人?你老先生是有年紀的又長鬍子,鬍子看起來骯骯髒髒的,人看了就討厭,你再夾菜敬人,人家不吃嘛對不住你,吃嘛嘴裡嚥不下去。咱在這裡講書不可開玩笑,要是開玩笑那就聽不明白了。一個小姐給他夾菜,行;我這個老頭給他夾菜,就不行。這個世故人情都得要懂。」這個就叫世故人情,這裡說到夾菜,你自己是什麼樣一個身分?主人他會夾菜給客人,敬客人,是主人的事;如果你是陪客、客人,你何必多事去夾菜給人?縱然你當政客,也不要夾菜。這裡舉出,這個應該都是雪廬老人他看過的,有些老人家年紀很大了,又長了鬍子,看起來骯骯髒髒的,人家看了就討厭,如果你再去夾菜敬人家,人家不吃,真的對不起你;要吃,真的吞不下去,看了就噁心。所以雪廬老人在這裡講幽默話,說在這裡講書不可開玩笑,如果用開玩笑的口吻來說,可能大家聽不明白,像聽笑話。這裡舉出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小姐給他夾菜,這個可以,他心裡會很歡喜;他說如果我這個老頭給他夾菜,那就不行。為什麼?世故人情。這個人他對那個小姐,跟對你這個老頭,感覺不一樣,所以她行,我們就不行。

  「這句『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自己跟前的菜餚,不論餚指的是葷的,或菜指的是素的,都不可以吃不了」,都不可以說吃不完,然後我再把它倒回去,倒在公器當中。所以我們自己吃不了的,你不能再把它倒回去碗盤裡面,這是大毛病。「實在吃不了就擺著,剩下就是了」,你也不要再把它倒回去,倒回去,人家看了,人家還敢吃嗎?剩下,剩下雖然不好,但有什麼辦法?你吃不了,你不能吃,只可以放在自己的碗中;不要夾到自己的碗,然後再把它倒回去公器,就再倒回去大眾吃的那個盤上去。「這個《禮記》上都有」,古時候《禮記》都有。我們再看:

  【十二、箸匙所取餚菜,不倍於他人。】

  「這個事情我常留神,桌子上坐的客人,如果是一般粗野人,沒有一點規矩,看了看跟我一樣,我夾的菜就跟大家一樣。不懂禮的人,夾的菜、搯的東西,把菜夾過來,還沒吃上,嘴就往外張開,油湯一滴滴的就滴開了,然後把菜吃到嘴裡去,兩個腮鼓出來,這個是大毛病。為什麼?這個菜是大家吃的,你一個人想撈本,比別人多兩倍夾在嘴裡,唯恐佔不到別人的便宜,兩個腮子鼓鼓的,那很難看了。」這個是吃菜也不要夾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多一倍。雪廬老人講,他也看過,有人他都還沒吃完,嘴巴張開,嘴巴的油都滴出來了,然後再把菜吃下去,吃到兩腮鼓鼓的。這大概他一下子塞太多東西到嘴巴裡面,所以嘴巴才鼓起來。一次吃太多了,這個是很大的毛病。為什麼不能夾得比別人多?因為這是大家吃的,不是只自己一個人吃的。如果你想一個人,比別人吃得多,夾兩倍的菜放在嘴裡,好像怕佔不到別人的便宜,吃得嘴巴兩腮都鼓鼓的就很難看,吃相就很難看。

  「很多人拿著筷子一夾這麼一大團,往嘴裡塞,好像內地的填鴨子。不管鴨子吃不吃,就將食物硬往牠的嘴裡塞,塞進去不叫牠動彈,幾天以後鴨子就胖了,這叫填鴨子。自己跟填鴨子一樣,這是很難看的,這個記住!」這是講填鴨子,填鴨子就是硬塞,牠吃不下這麼多,硬把食物往牠嘴巴裡面塞,硬塞,兩天那個鴨子就胖起來了。這個也很不好看。

  「我們同仁在桌上吃飯,我可留心看,很不好看啊,總是失態呀!」這個同仁,以前跟雪廬老人在機關一起上班的同仁,在桌上吃飯,他有注意看,吃的樣子很不好看,總是失態。「嘴裡必得只有兩三分,容易咬嚼,有人與你說話時,雖然還有菜吃在嘴裡,也還可以說話。」如果你嘴巴塞得滿滿,人家這個時候找你講話,你也講不出話來。「其實菜在嘴裡是不能說話的」,你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說話,這個也不好。實在講是不能說話,所以最好是不要說話。孔子講「食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說話。吃飯的時候如果要說話,你要把嘴裡的東西吃完了,嘴巴裡面沒有東西才能說話。不能這個嘴巴裡面東西還沒有吃下去,然後一邊講話,這個也很不衛生,搞不好就嗆到了。所以最好吃飯不要說話。「有的人同桌吃飯他不懂得,你吃了菜他還跟你說話,你嘴裡菜少,若能嚼還可以說話,能夠敷衍過去。若把兩腮吃得都鼓起來」,話說不出來,那就很難看了。如果他還故意跟你開玩笑,問你一些話,「你若說不出來,他就問:先生,你沒聽到我的問話嗎?」這個時候你還能把菜吐出來嗎?把菜吐出來,說:「我跟你說吧。」這個就更難看了。

  「記住,夾菜不倍於他人。咱就算餓了,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宴會敷衍一場就是了」,真的餓了回家再去吃吧!這些都是人情世故,常禮,大家要懂。記住,吃飯是行禮,不是為了吃那餐飯。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