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不高聲喧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五集)  2021/8/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65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九十一頁,從第一行:

  【九、對眾】

  這裡看起。『對眾』,「就是我們在這社會上的禮節。一個群眾社會,離不開人,禮貌就是專為對待人的。那麼在這大眾之下,該有的禮節」。我們看雪廬老人這九條。

  【一、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

  『他人』就是別人,有兩個人在那邊面對面談話。「不論他兩人坐著或是站著對談,咱們不在中間插言。」兩個人在談話,無論他們是坐著在談還是站著,我們不要在人家談話當中插言。「人家的話還沒談完,咱們不可當著人家的面談著。這是大毛病!這個事情太不合法了,你說話把人家的話打斷了。你不要說有什麼急事,就是短短的說完了,人家的話也接不起來,沒有這樣子的。」人家話還沒有談完,我們就插進去,這個是不合法,不合乎禮節。他們兩個人在談話,我們當中插進去,把他們正在談的話就打斷了。縱然我們有急事,講得很短,他們兩個人講到一半打斷了,等一下要再接,有時候的確很難再接起來,這個是不可以這樣。

  「現在這個情形我見了很多,一個人、二個人談著話,當著人家談話中插嘴,這個是大毛病。」雪廬老人講他看到很多人都是這樣,兩個人在談話,他第三個,他在當中插進去。他們還沒有談完,我們一定要等他們談到一個段落,他們停下來,我們再跟他們談。雪廬老人他說看了很多,我自己也看了不少,的確看過很多人是這樣的。看過這樣的,也就是要警惕我們自己。這個也不是學了之後去看別人,先看自己,自己不要犯這個大毛病。先從自己做起,自己不要人家話沒有談完,我們就進去打斷,這是一個社交禮節。

  【二、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兩人對談,你不能在他們兩個人當中穿過去。「兩人正站著談著話」,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在路上或者是在客廳裡面,特別在一個公共場所碰到熟人,兩個人站著就談起來了。談起來,它肯定有一個距離,兩個人站著談話不可能靠得很近,可能一、二公尺,二、三公尺這樣的距離。他們在談,這個當中就有個空檔,我們如果看到兩個人在談,我們就不要從那個當中走過去,對人家就很失禮。「你說我沒插話啊!是沒有插話」,前面就是講插話,兩個人在談話你插嘴,這是講沒有插話,我只是走過去,「但是他們兩人對著面談」,你走過去你就妨礙人。兩個人談話,怎麼突然面前一個人走過去了,不是很奇怪嗎?「要繞著他倆的後身走」,我們要繞道,不要直直就這樣穿過去,「不能在他兩人談話的中間穿過去。這個得記住,這都是大毛病!」一個插言,一個插入,在當中走過去。所以我們看到人家談話,不要當中插過去。我們如果碰到熟人談話,要避免人家從當中穿過去,最好兩個人比較靠邊一點,不要在路當中談。比如說在一個大的客廳,在那邊談就靠邊一點,這樣可能比較能避免這個情形。總之,我們看到人家在談話,我們就不要在他們兩個人當中走過去,這要避免。

  【三、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

  這個也是對眾很重要的一樁事情,也是要注意的。對眾就是對社會大眾,特別在一個公共場所,對眾都是公共活動的場所。像我們道場也是一樣,比如說道場、講堂、佛堂,同修大家來,這個也是屬於一個公共活動的場所。公共活動場所『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不要像菜市場一樣鬧哄哄的。我們看雪廬老人對這一條的講解。「你一個人講演那可以高聲,這裡不是你講演。大家在一個屋子裡談話,兩個人對談,那裡有兩個人談,這裡又有兩個人談,這就六個人談,這就亂了。」在一個屋子裡面,一個活動空間裡面,有三對人在談話,聲音就很雜,恐怕彼此在談話有時候都聽不清楚,會有干擾。

  下面舉出我們佛門道場,「譬如道場,講經這一天,人到了很多,講者沒出來講的時候,場子裡嗡嗡嗡,就和下雨似的,那些談話都聽不清楚。在大眾之下,兩個人就不能夠高聲談說,這是一定的,否則聽也聽不見了」。這是舉出一個例子,譬如說道場。過去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李老師有講經,還有老師的學生也在那裡練講。講經這一天當然很多人來聽經,那時講演的人還沒有出來,這些聽眾,大家在那邊就彼此談起來了。談話如果聲音很高、很大,就像下雨一樣,你談我也談,整個講堂裡面大家都在談話,真的就聽不清楚,談哪些話就聽不清楚。所以兩個人談,不能高聲談。如果你要講,靠近一點,細聲、小聲談,不要高聲、大聲。這種情況,一般來道場的聽眾也還好,除非就是外面一些講演的場合,各方面來的人,有學佛的,還沒有學佛的,或者剛剛學佛的,可能這種情況就會很多。如果長期聽經聽眾,他來道場,一般也不會在講堂裡面他們去談話。特別我們看宴席,請客的時候辦了很多桌,這一桌也談,那一桌也談,高聲,你看整個會場就鬧哄哄的,談話聲音就很大。

  下面雪廬老人舉出「叢林有過堂」。我們同修在台灣、在大陸,現在有一些寺院中午吃飯還是有過堂,這是以前中國佛教寺院叢林吃飯的一個規矩,叫過堂。「過堂是佛家名詞,就是多數人坐在這裡,上餐廳吃飯這叫過堂。」很多人坐在一起吃飯,這個在佛門叫「五觀堂」。古代叢林一天有五堂功課,過堂吃飯是其中的一堂,可見得吃飯也是在上課,所以過堂的規矩就很嚴格。「從前鼓山有位當家師在,鼓山寺每逢打佛七,大家坐在那裡,有專門盛飯端菜的,吃完了自己到外頭把碗洗好,放在籠子上。吃得晚也要刷碗,不過不會亂。有了秩序,辦起事來很快。沒有秩序就亂七八糟,應當十分鐘辦完的,一點鐘也辦不完。」這段就是講過堂吃飯有規矩,有人盛飯、盛菜、盛湯。這個有同修去戒堂受過戒,現代在台灣戒場還有過堂吃飯這個規矩,這個當中有行堂,他來負責給你打飯、打菜,吃完了之後自己去刷碗。所以過堂吃飯是一門功課,雖然人多,但是它有秩序,它不亂;不亂,它的效率就很好,很快的這些事情都處理完了。如果沒有秩序,的確十分鐘可以處理的事情,一個小時也處理不完,亂糟糟的。這講一個規矩、一個秩序。

  「凡是受過教育的,不管是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亂的時候萬不能成功。可以斷定一句,凡那個亂的,就是雜亂無章,無道可求。你會什麼樣的方法,斷定你絕不會成功。我會講經、作文章,講經與作文章都不能了生死,不如老太婆,這個你要記住。浮浮躁躁的心,你還靜不下,還證什麼道!」這一段就是講受過教育,這個教育可不是現在去學校念書就是教育了,不是這個教育,是講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管你是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如果你亂,那你學什麼都不會成功,萬萬不能成功。因為亂,雜亂無章,就可以斷定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不會成功。我們修道也是一樣的,凡是那個亂的,就是雜亂無章,雜亂無章就無道可求,跟道就不相應。不管你會什麼樣的方法,你只要亂,你就決定不會成功。你說我會講經、會作文章,雪廬老人講得很明白,會講經、會作文章,不能了生死。這是真話,講經是求解,解門,但是解了之後你要行,行要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生活上,行你就不能亂。如果有解無行,說食數寶。講經講得頭頭是道,做事雜亂無章,那怎麼會成就?這樣真的不如一個老太婆,她不會講經,她只會念一句佛號,但是她心清淨,她不亂,一心不亂。我們念佛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心亂糟糟的,心浮氣躁,你靜不下來,念佛怎麼會達到一心不亂?修其他法門也證不了道,不能成就。所以禮(規矩)就是戒,佛家講戒,儒家講禮。禮就是戒,戒就是禮,戒也就是講規矩。戒幫助我們得定,定了就不亂,亂七八糟怎麼得定?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開不了智慧。所以守住規矩,心才會定下來;心定了,做任何事情才會不亂,才能成就。

  「不高聲喧嘩」,我們看人家講話講得很大聲、很高聲,那肯定是心浮氣躁,擾亂他人視聽。「周圍有若干人,你這一躁音就了不得了。」周邊還有很多人,你在這裡講話聲音很高、很大,「喧」就是喧鬧、喧嘩,像菜市場一樣的,這個就製造噪音,這個噪音聽了讓人家心浮氣躁,心靜不下來。「叢林過堂的時候,有幾百人在餐廳吃麵條,一點聲音也沒有。」這是過去叢林吃飯吃麵,嘴巴不出聲音。如果你吃飯吃麵條,你用吸的,嗦囉嗦囉用吸的,咬東西咬出聲音,一個人出一個聲音,幾百人同時這個聲音出來,你說屋子裡面它是什麼樣的情況?你在裡面吃飯,就好像外面下大雨那個聲音一樣了。「是無教訓的人民,這就是無道之邦」,無教訓就是人民沒人教,他不懂。不教就不懂,不懂就無道,這個邦、這個地區、這個國家沒有道,沒有道德仁義禮,這就是無道之邦。我們再接著看第四條:

  【四、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橫坐與橫肱不一樣」,橫肱是你兩個手肘這樣橫著。橫坐是什麼?「譬如一張長凳子可坐兩人,一個人鞋子脫掉,橫坐在那兒,人家還坐嗎?這就叫不懂人情。」長凳子現在比較少見,還有,以前我們小時候吃飯,凳子它不是獨立的一張椅子、凳子,是長的。這個長凳子一般可以坐兩個人,如果你橫著坐,只能坐你一個人,旁邊那個人就沒辦法坐了,所以不能橫著坐。或者一張長凳子,你就坐在那個當中,你坐下去,左右兩邊都剩下一點點,叫人家怎麼坐?所以這個都要注意。現在這個長凳子是比較少,總之要直著坐,你不能斜斜的橫著坐,別人就沒辦法坐了。有時候我們在坐公車,以前坐火車也碰到過,那張椅子坐兩個人,好像只有他一個人坐了。所以這個就叫不懂人情,他沒有考慮到別人。從生活上,坐椅子表現出來,懂不懂人情,有沒有想到別人?你坐,別人也要坐。

  「不近人情,鮮不為大奸匿。」弘一大師講,不近人情,到處是危機,因為他到處去妨礙人。「這是蘇老泉《辨奸論》說的」,雪廬老人舉出蘇老泉《辨奸論》說的,不近人情,那這個人就是奸。這個奸跟奸臣那個奸意思不一樣,這個奸是你去妨礙人。為什麼叫奸?辦不出好事來,到處去妨礙人,去找人麻煩,這個叫不近人情,這個人就叫奸,都在妨礙人。

  「我在台中幾個學校都教過書,同事們就有這個。」雪廬老人講,他在台中有到過幾個學校去教過書,在學校,一些同事就有這樣的人,就是不懂人情、不近人情,都在妨礙人的。「提倡給同學們自由,現在不興禮這套了!學生鞠個躬,他還不高興,認為太不自然了。」我們想一想,五十年前雪廬老人在世的時候,他到學校去教書,那個時候學校已經有這種風氣了。學校這些同事,這些教授、這些老師,現在提倡要給這些同學他們自由。現在不講禮這套了,講禮好像太不自然了,學生給他鞠個躬,他還不高興,為什麼要給我鞠躬?認為這個太不自然了。「你當教授也不鞠躬嗎?我也不鞠躬,我鞠什麼躬?」當教授的,對校長你不鞠躬,你叫同學也不要鞠躬,我見到你也不要鞠躬,我鞠什麼躬?大家統統不要來這一套,這樣比較自然。五十年前都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的。但是有一些情況很奇怪,下面講了,「見了做大官的,他就鞠躬」。很奇怪,不是不要鞠躬嗎?見了大官的人來,或者是有什麼貴賓來,他好像很自然的就鞠個躬了。「見了洋人他就規矩了」,見到外國人他就規矩了,見到美國人、見到日本人來,他就很規矩。「就是見了我們不規矩,這是我親眼看的。」雪廬老人講,對我們自己人他都不講禮貌、不講規矩,要什麼自然,可是他見到做大官的、見到外國人,他怎麼也懂禮貌了?去握握手,等等的這些禮節都來了。雪廬老人說他親自看到的,見了自己人他就無禮,見到外國人他就很有禮貌,見了做大官的他也很有禮貌,很奇怪了。這個雪廬老人見過,我想我們大家都見過,只是你有沒有留意這樁事情而已,應該都見過。

  以前花蓮淨宗學會潘前會長,他比較喜歡講笑話,有次講個笑話,他說花蓮遠東航空飛台北的這個航班,那個空姐對我們台灣這些本地的人就很沒有禮貌,那個態度很傲慢,臉色不好看。他說那時候有一個我們台灣的人坐上飛機,看到空姐對旅客是這樣的態度,然後看到空姐走過來,他就跟他講一句日本話,那個空姐態度馬上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對他可客氣了!後來他又講了一句台灣話,「我是台灣人」。這個就是雪廬老人這裡講的,對自己人都很沒有禮貌,對外國人他就特別有禮貌,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我們去外國,到美國去、到日本去,美國跟日本的這些空姐跟台灣的空姐剛好相反,美國的空姐對他們美國本土的人她很有禮貌,反而對我們外國人禮貌就差一點了,服務態度就沒有那麼好了。日本也一樣,日本的空姐對他們日本人可有禮貌,對我們外國人,她禮貌雖然有,但是我從她的表情、態度看出來,她是不恭敬的。總之這個都不對,這個都不合乎禮,禮是一切恭敬,那才是合乎禮。當然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但恭敬心是一樣的。

  『不橫腿』,「兩個人坐在這兒,你把腿一搭,人家擱來擱去就費事了」。坐著也不要橫著腿,特別坐火車、坐飛機,或者坐船也碰到過,就兩個位子,比如說你坐在靠窗戶的,你要出來,坐在走道這個人,他的腿伸直在橫著,你要過就不好過了。你不要斜著坐、橫著坐,腿也不能伸,「你得往後邊伸」。這個要注意,比如說兩個人對坐也是一樣,你不能把腿橫著伸出來,對面那個人他腳就要縮進去。下面也是舉出坐火車,「譬如坐火車,要是坐走道邊,你把腿一伸,有人後來要坐另一位子,看見你伸兩個腿」,你那兩個腿伸得直直的,就橫在那個走道,「有禮貌的就說」,先生對不起,讓我過一下。那個是有禮貌的,也就是對不起,請你把腿收進來讓我過,我要進去裡面。「沒禮貌的,跨過你的腿就過去。」那個不懂禮貌的,或者故意的,好,你橫著,我就翻山越嶺,我這個腳就跨過你的腿走進去。「要是你腳上被沾了土,對方說:你不讓我坐嘛!火車又不是你家裡的,是公眾的。」如果那個鞋子下面有泥土,就剛好掉在他的褲子上,當然他也就不舒服了。彼此不懂禮貌,他也會說,是你不讓我過去坐,這個火車又不是你家裡的,只有你一個人坐,大家坐的,是公家的、公眾的。「凡是叫人看不起,或是沒禮貌,皆是自找的。」你給人家瞧不起你,或者人家對你沒禮貌,這個要自己先反省自己,都是自己找來的,自己先對人家無禮,人家也對你無禮。所以人家對我們無禮的時候,我們先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對別人無禮。

  『不捫腳』,「不管穿不穿襪子,你說:我的腳天天洗。你天天洗,誰曉得的?就是不要當著人家捫腳」。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前在那裡捫腳,就是襪子脫起來,在那邊抓腳,這個就很不好看,對人很失禮。「握手是常有的禮節,雖然你今天沒洗手,這還罷了,這個捫腳可不行。自己坐那,捫自己的腳的很多,你留心看。我就常碰見這個,他高談闊論,還捫了他的腳,捫完了起來,再給我倒茶,這碗茶我怎麼喝進去?他捫了腳,我都不跟他握手。」這個捫腳,特別手去抓香港腳,也沒洗手,然後再用那個手來倒茶給人家喝,人家看到了,怎麼喝得下去?那個不衛生。你要跟人家握手,你剛才抓了香港腳,沒有去洗手,還要來跟我握手,也不敢跟他握手了。在公眾場合,這個都要避免。

  【五、不隔席談話。】

  『隔席』就是,我們參加過宴席,不止請一桌的人,可能有好幾桌,多的幾十桌、一百桌的都有,「隔席」就是這一桌跟另外一桌。現在宴席大部分都是用圓桌,就是這一桌跟那一桌的客人,不要我坐在這桌,他坐在那桌,我們兩個人就對著在談,隔席談話。下面我們看雪廬老人他的講解,「譬如在這個屋裡,擺著幾張桌子席位,你跟你本桌上的人談話,也要講食不言」。就是舉出一個比喻,在這個屋子裡面擺著幾張桌子,你要跟本桌、跟坐在同一桌的人談話,也要講食不言。食不言也就是說,你吃飯的時候,有食物在口中不要講話,這個是必定要這樣的,你不能一邊吃一邊講。「你在這一桌上說話,桌上的菜,被你老先生噴出來口水一攪和,這個就夠慘了。這還罷了!隔桌子談話,口水噴不過去,但是擾亂人。」你在這桌吃飯,一邊吃一邊講話,講話如果講得很大聲,噴口水,這個的確我們也看過,他就對著菜,口水就噴到那個菜裡面去。你噴出來這個口水跟菜就攪和在一起,人家看到就很慘了,這個菜加料了,加你的口水了。這個還罷了!就是隔桌談話,當然口水沒有辦法噴那麼遠,但是擾亂人,你會擾亂大家。比如說你跟對桌的人談話,你對面坐一個人,旁邊坐一個人,你要隔著這個人跟他談話,當中的人聽到你們彼此在對話,那也是擾亂人。所以在這個場合就不要隔桌談話。「你隔著席位在這裡說話」,叫那個人:「喂!喂!喂!什麼事情、什麼事情……。」講得很大聲,特別在宴席人多,鬧烘烘的,他聽不清楚你在講什麼,「那一桌的人也不曉得你跟誰說話」,是跟我說嗎?還是跟他說?「這與登城不呼是一個道理」。前面我們學習過登城門,古時候城門比較高,你登到城樓上去,看到城下走的人,你在上面不要去呼叫下面的;呼叫下面,下面很多行人在走,大家走過的人,不知道你叫哪一個,大家統統往上面看。不隔席談話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對面那一桌也有很多人,你在這邊喊,對面那一桌,你是跟我講還是跟他講?所以這個要避免。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

  以前我們也不懂這個規矩,特別在小時候坐那個凳子,你人往前傾,後面那個凳子的腳就翹起來了。所以不管坐椅子、坐凳子,凳子比較矮的,椅子比較高一點的,「有些人你要留心」。有一些人他坐凳子,他就往前傾,然後後面翹起來;翹起來,你走路不小心沒有看到,踢到就跌倒了。所以,「有些人隨便坐著椅子,他把椅凳後頭掀起來」,掀起來就是翹起來,「就跟躺椅一樣。這個椅子,腿一下子掀起,後頭走路的人,細心的會看前面」,比較細心他走路會看路,看前面有沒有什麼障礙物,他如果沒有仔細看就踢到了。你往前坐,後面那個椅凳掀起來就妨礙人了。細心的人會看,他會繞過去。「但是不在乎的人很多,一碰,碰倒了,這個不得怨人。」但是不在乎的人,不在乎就是走路沒有在看路的人,這個不在乎的他走過去,腳就碰到了;碰到了,這個也不要去怪人,你自己沒有仔細看,不小心。「他碰到人,當然會說不高興的話。」人家碰到,當然他說話就不高興了,「你那個椅子翹起來幹什麼?」讓我踢到,踢得好痛。「這些都是世故人情」,都是世故人情,你妨礙人。所以這個常禮,學問道理很深的,舉出一個例子,你會以此類推,你就概括全部的世故人情,各方面的。你不懂得世故人情,你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你統統是在妨礙別人。

  「並不是開天闢地就有書,都是碰了多少釘子,經驗、閱歷才寫出來。」雪廬老人講,不是有天地就有書出來了,書怎麼來的?都是碰了釘子、碰到問題,這些經驗閱歷寫出來才有書。「《常禮舉要》前面的序可以看看。總而言之,說句苛薄話,現在人是見了洋人,就什麼規矩都有了。」看到外國人,他就規矩了;看到自己本國人,他就沒規矩。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先學習到第六,下面第七條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