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普賢大士之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七集)  2021/10/3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77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四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從「(五)普賢十願」,這裡看起。這是第三個綱目「行依」,第五小節,「普賢十願,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學習菩薩,修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普賢十大願我們常常念,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到靈位前都會念一遍普賢十大願,所以這個十大願,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的同學都很熟悉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是出自於《無量壽經》的經文,在《無量壽經》前面第二品序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共同遵照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發這個十大願,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一參就是參普賢菩薩。這個參就是參學,在古大德叫參方。古大德參禪,到處參訪善知識,求善知識指導怎麼參禪、怎麼學習。

  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會下開悟,這個開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就出去參學。文殊師利在大乘菩薩,他的表法是代表智慧第一。在小乘聲聞眾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他是聲聞眾代表智慧第一。菩薩眾代表智慧第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智慧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是根本智現前,然後去參學就是學後得智。根本智就是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是講空,無知,但是起作用,它無所不知。我們凡夫,我們都有知,但是有所不知,我們知道的很有限,很多我們都不知道,因為我們現在用的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是用的意識心,不是大乘經典上講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世間的聰明智慧,從意識心裡面出來的,實在講這種智慧都稱為知識。善財童子他也是表法,就是在文殊師利菩薩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老師就讓他出去參學,學後得智。到五十三參,參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善財童子表現,就是我們凡夫一生就成佛。第一參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參到第二十七參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五十三參當中,等於是中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中心。第五十三參是圓滿。

  普賢菩薩怎麼圓滿這十大願?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圓滿了。修這十大願,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佛了。《普賢行願品》,在《華嚴經》裡面的一品,專門講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在清朝彭際清居士把它列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把它列進去有道理、有根據,經文很明顯的,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引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到最後怎麼圓滿成佛的?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圓滿成佛。為什麼要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不能成佛嗎?當然可以,但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快。快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是最快的一條捷徑。淨土法門有一本書叫做《徑中徑又徑》,可能我們同修應該有人看過了,徑就是捷徑那個徑。《徑中徑又徑》,三個徑,三個捷徑的道路。第一個捷徑的道路是大乘佛法,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成佛是個捷徑,比小乘快,小乘還要經過大乘的修學才能成佛。

  大乘佛法是成佛的捷徑,還有比這個更快的,徑中徑,就是捷徑當中又有一條捷徑,那這條捷徑是什麼?就是達摩祖師傳來的禪宗,直指人心,大徹大悟。禪宗稱為頓教,頓就是快速,這是很快了,但是要有這種根器的人參禪,他才能開悟,才能頓超。這個比一般大乘經教,當然要快了,所以禪宗是徑中徑,達摩祖師傳來的是徑中徑。但是還有比禪宗更快的一條成佛大道,就是淨土。淨土是當生成佛的一個法門,不要經過第二生,這一生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只是各人時間的早晚,他不會退轉,圓證三不退。禪宗頓悟,他還要修,悟後起修,有的人他頓悟頓證,有的人頓悟他要漸修,有的人要漸悟漸修,各人根器不一樣。淨宗三輩九品,九品往生,利鈍全收。大家發願,回歸到彌陀願海,入了彌陀願海,都是一生成佛,有進無退。如果參禪,頓悟之後,你還要修。頓悟頓證的有,這樣的人很少,像六祖他是頓悟頓證的,悟同時也證,同時見思、塵沙、無明惑都斷了。一般如果不是這種根器,他頓悟叫見道位,就是明白了,知道怎麼修了,會用心。沒有悟,不會用心,都是用意識心在修;悟了,他用真心在修,當然他就快了,知道用真心來修行。然後再修道位,再修。頓悟頓證的,大概只有六祖。所以這個各人根器不一樣。禪宗比大乘的這些宗派它是要來得快,所以它是徑中徑。但是淨土比禪宗更快了,禪宗要超越,你還是要斷煩惱、破無明,還是要修。淨土他只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他煩惱一品沒斷,他只要能伏煩惱就可以了,能控制住就可以了,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煩惱自然就沒有了。這個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這個比禪更快,所以稱為徑中徑又徑,這是淨土法門。

  我們看到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導歸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極樂世界,那很清楚,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修到最後明心見性,往生到哪裡?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一定會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導歸極樂,到最後歸宿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圓滿的佛果。我們現在修淨宗,那可以說是徑中徑又徑,我們現在就直接去極樂世界,就不用再拐彎了。你修其他法門,如果修大乘經教,修到大徹大悟,往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還要再跟普賢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拐個彎了。如果修小乘的法門,他斷見思惑、塵沙惑,往生到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相似即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他要經過四聖法界,然後破了無明,再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然後再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拐兩個彎。所以古大德說淨土是徑中徑又徑,我們從凡夫地直接就達到佛果的一條最快的捷徑。這本書很久沒有看過,早年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曾經印出來流通過,這本書的名稱就叫《徑中徑又徑》。

  普賢大士之德,什麼是普賢大士之德?就是這十大願。這個十大願是法身大士修的,但是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可以學習。這很高的一個位次,那我們凡夫怎麼學?《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我們凡夫到成佛,這個當中次第很多。到明心見性,雖然還沒有成就圓滿的佛果,但是以天台宗六即佛來講,他是屬於分證即佛,他也是真的佛,只是他還沒有圓滿,他是真佛,他用真心。所以這些法身大士修的十大願,他們是圓滿的修,他們圓融了。圓融也不礙行布(不礙次第),次第也不礙圓融,修普賢菩薩十大願,他們也可以來修《弟子規》,人乘佛法,做人的道理,他們也可以來修這個;我們凡人也可以修十大願。這個就是次第跟圓融沒有妨礙,這是佛法跟世間學校學習不一樣的地方。研究所的學生可以念幼兒園的課,幼兒園的學生也可以念研究所的課,這在世間教學裡面好像沒有這樣的,這個當中有界線、有障礙的。佛法,它妙就妙在這裡,研究所的課,幼兒園的學生也可以學;幼兒園的課,研究所的學生也可以學。我們凡夫可以學習這十願,第一願是「禮敬諸佛」。第一願當然是第一主要的、第一重要的,也就是說,沒有第一願,後面也就不能成就了。實在講,這個十願每一願都具足其他九願,其他的每一願也具足九願。這個十願,我們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從這個順序來看有次第。但是次第當中,它有圓融,這個圓融就是任何一願都具備其他九願,這個才圓融。所以《華嚴經》這個十,它是代表圓滿數。密宗是十六,代表一個圓滿數,它不是數字,它是代表一個圓滿的數。我們這樣來理解,才是佛法真正的意義。

  「禮敬諸佛」這四個字,這個敬我們都常常聽,我們對人要恭敬,對三寶要恭敬,對父母要恭敬,對師長也要恭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恭敬,所謂敬人、敬事、敬物,敬就表現在你生活上面。我們世間法裡面也常聽到,敬業的精神,那什麼叫敬業?對你從事的這個行業,你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盡自己的本分把它做好、做到,就是敬業的精神,那是敬。對人要恭敬心,對父母師長,對一切人,乃至一切物也要恭敬,對桌椅、板凳也要恭敬。你穿的鞋子,你給它擺好,對它是恭敬;椅子坐了之後,把它歸位,擺好,整理乾淨,擺整齊,那是對物的恭敬。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去修這個恭敬、禮敬,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禮,外面這個禮不平等,禮不平等。恭敬心是平等的,恭敬心沒有差別,一切恭敬。我們對父母師長恭敬,對一切人也都恭敬,對外面的領導、同事、朋友,家庭裡面妻子、兒女也都要恭敬。恭敬,在外面表現的方式不相同,這個禮它不平等。

  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這是禮。這個身分,你要行什麼禮,才是對他的禮敬。比如說,過去的兒女見到父母要跪拜,見到師長要行跪拜禮。像我們學佛的人見到佛菩薩的形像,我們要頂禮,見到師長,我們要頂禮。但是你看到一隻狗,你不能去向牠頂禮。如果你對著一隻狗,去跟牠頂禮,狗也有佛性,我們就跟牠頂禮,人家看到就覺得怪怪的,可能有人認為你這個人神經有問題。所以兒女拜父母親,父母親不能去拜兒女,這個就是尊卑長幼、親疏遠近,這些身分清楚才不亂。要怎麼樣禮敬?你對一隻狗,你愛護牠,愛護生命,像護生、放生,那是對牠的禮敬。對兒女慈悲教導,那對兒女的禮敬。這個《常禮舉要》,大家要學、要看,才懂得什麼叫禮。對桌椅、板凳,你給它擺整齊、擦乾淨;你對一雙鞋子,給它擺整齊,那是對鞋子的禮敬。乃至花草樹木,植物、礦物,愛護,不任意去破壞,都是表現禮敬的精神。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公用的洗手間,廁所有人用了拖鞋,用了之後出來,那個鞋子擺得都不整齊;用了毛巾,用完,他也沒有給它拉整齊,揪成一團,那對這個就沒有禮敬。你用了給它擺整齊,東西用完,「動物歸原」,物品動過之後,拿到其他地方用完要歸還到原位,下次找才找得到,不能亂丟。亂丟,你下次再找就找不到,忘記放在哪裡,這個就是禮敬諸佛。

  所以《華嚴經》講,禮敬諸佛,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禮在外面,它不平等,恭敬心是平等的,我們要懂。禮要學,你不學禮,你不懂,不懂怎麼待人處事接物,對人常常失禮。禮很重要。我們老祖宗講,道德仁義禮,最高的是道,道沒有還有德,德沒有還有仁,仁沒有還有義,義是合理的、義務的,知道該做哪一些事情,盡到什麼義務。義也沒有了,剩下禮是最後一道防線,這個禮如果再沒有,就天下大亂了。現在就是像《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道德仁義禮統統沒有了,現在這個世界就是天下大亂,災難頻繁。所以禮非常重要,我們要學習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這個我們基本要學的,這個道理很深。你看在《論語》裡面,「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大哉問」。大哉問是什麼?你問根本,禮的根本是什麼,其他的人都問枝枝葉葉,你卻問這個根本,這個是大哉問,問這個大問題,所以我們不要疏忽掉這個禮。所以翻譯經典的法師,翻成「禮敬諸佛」,有很深的含義在。他為什麼不翻譯成恭敬諸佛?所以這個當中我們也要深入的去了解它的含義,要學禮,內心要有恭敬心、真誠心。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華嚴經》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動物、植物、礦物統統有佛性,為什麼?這個道理就在《華嚴經》。這物質的世界從哪裡現出來?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那些物質還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既然念頭變現出來,它就有見聞覺知。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菩薩成佛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禮敬諸佛,我們對已經成佛的禮敬;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也要禮敬,而且平等的禮敬,恭敬心是一樣的,只是外表上的表現不同,內心恭敬是一樣,相同。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學習,我們學習,可以從《常禮舉要》來學習,我們才有個下手處。

  第二「稱讚如來」,如來是性德,如來就是不來不去叫如來,這個在《金剛經》講得很詳細。稱讚兩個字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讚歎。如來是性德,凡是符合性德,比如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這些都屬於性德,我們要稱讚。如果違背性德,我們不稱讚。所以這個讚歎也要有學問,不能隨便讚歎人,你對的也讚歎,不對也讚歎,那不行。對的讚歎,對他有鼓勵的作用,但是讚歎也不能太過,要恰到好處。太過,可能也會讓被讚歎的人產生傲慢心,就變成害了他,所以讚歎要讚歎恰到好處。受到讚歎的人,自己也要誠惶誠恐,像《太上感應篇》講的,「受寵若驚」,自己不能得意忘形。特別是被有道德學問的人一讚歎,自己就得意忘形,自己馬上就退轉了。過去有好幾個大德學佛表現得不錯,經過我們淨老和尚一讚歎,沒多久他就變了。所以我們受到人家稱讚,我們不能自滿,不能傲慢,要更謙虛,知道自己都很不足,這個心態才是對的。我們稱讚人也是如此,該稱讚你要稱讚,他符合性德,做了好事,當然要稱讚。當然稱讚也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恰到好處。如果他造的是違背性德的,跟性德不相應的一些行為,我們有禮敬,不稱讚。

  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就是這個態度,五十三參當中有三個善知識代表貪瞋痴,其他五十位都是表演正面的,其中有三位表演反面的。好像我們演戲一樣,有人演好人、有人演壞人。總之都是教化眾生,有的從正面來教導,有的菩薩從反面來教導,無非都是要幫助眾生回頭,覺悟。這三個善知識,甘露火王他是暴君,我們現在講暴君,脾氣很大,動不動就要殺人,代表瞋恚(瞋恚心),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欲、淫女;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這三位善知識代表貪瞋痴,貪瞋痴違背性德,但是他們是真正善知識,那是菩薩示現的,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示現。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三位善知識,有禮敬,該有的禮貌、恭敬心,跟其他善知識完全一樣,沒有差別。禮敬諸佛一樣,都有禮敬,沒有差別,平等的禮敬。但是稱讚就沒有,沒有稱讚,也沒有批評,你們怎麼表現這些貪瞋痴?他沒有批評,他只是不稱讚。遇到善的、好的,稱讚。唯有這三位,他有禮敬,他沒有稱讚。所以這個稱讚,你要去讚歎人也要學問,不能亂稱讚。亂稱讚,本來是要鼓勵人的、幫助人的,稱讚得不對,反而是害人。

  第三「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實在講是布施,為什麼這裡不講廣修布施,講廣修供養?這個就是禮敬諸佛的表現。你施捨給窮人,你很可憐,我施捨給你,可能這個當中他有這個布施的心,沒有禮敬的心。你有禮敬的心,這個是供養你,不是布施、施捨給你。施捨給你,你很可憐,我來幫助你,我施捨給你。菩薩不是這樣,菩薩說我供養你,因為你也是佛,是用這種心態來布施,就叫供養。廣修供養,實際上就是廣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做這些事情;印經、放生,講經弘法,做好事,造佛塔寺、救濟窮苦等等,這些慈善事業。供養,在《華嚴經》也列出七種,「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就是佛法供養一切眾生是最殊勝的。在世間法裡面,這個善法的供養,也是在世間法裡面最殊勝的。好像你幫助一個人,他生活有困難,你拿錢給他,你拿物品去救濟他,讓他度過一時的難關,這個只是暫時的。我們一般講「救急不救貧」,他一時的急難困難,我們可以幫助他,解決眼前的困難,但是長久,沒有辦法這樣一直接濟。如果你能夠教他一技之長,教他自己有謀生的能力,自力更生,對他才是真正的幫助。那就是法,世間法也是法,你教他一個技術,他自己能夠謀生,不用靠別人,你這個法的供養,比一時財物的救濟,那更殊勝。當然遇到一時的困難,這些財物的救濟是需要的。長遠來講,要以法;財物的救濟是一時的,不是長久之計。

  在佛法當中,依法修行,這個供養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供養。廣修供養,我們供養佛菩薩,買很多供品,擺得很漂亮、很莊嚴,如果沒有修行,佛在經典上教導的,我們一條也做不到,這個不是真正的供養。所以財供養不如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是最殊勝的供養。所以我們供養有財的供養、法的供養、無畏的供養,一般講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以禮敬諸佛的心態來修,那就是供養,實際上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心態不一樣。我們要學普賢十大願王就是要學禮敬諸佛。

  「四懺悔業障」。實在講,這個十願裡面,這願可以說是一個核心。實在講,懺悔就是改過。懺是懺除,悔是悔改,懺除悔改我們的過錯。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改過必生智慧」。你把你的過失改正過來,你的智慧就生出來。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智慧?我們自己的過惡沒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且還往往把自己錯誤的地方認為是對的,還很執著,就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你的智慧就被障礙住了。被誰障礙?被自己障礙,被自己的過失障礙,所以知過、改過是真懺悔。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念完,我們有沒有改過?還是照樣沒改,只有口中在念。念一念,在實際生活上,自己心裡的思想、言語、身體的行為,也沒有把這些過失改正過來,那就不是真懺悔了。所以懺悔業障,我們可以從《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還有加上我們淨老最近這些年提倡的《弟子規》、《佛說十善業道經》、《感應篇》三個根,這是我們懺悔業障的一個標準。你沒有學習這三個根,我們實在講,自己錯在哪裡,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過失,怎麼能改過?往往認為,我都沒有過。看到別人,別人統統有過失,只有我沒有,這樣怎麼懺悔業障?業障始終存在,可能還增長。

  業這個字是行為造作,我們身語意三業的造作叫業。造作之後,形成障礙,叫做業障。如果進一步講,我們造這個惡業,那當然是障礙,造善業呢?以佛法的標準來講,那還是障礙。惡業是障礙,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因為造惡業你墮三惡道,來生得不到人身。修善業,怎麼是障礙?修善業,你來生生三善道,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還是要生死輪迴。而且你福報享盡又要再墮落,往往人一享福,又迷惑、又造業。我們現在看看有幾個人福報現前,他不享福的?但是一享福,他肯定會迷惑顛倒,那就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惡報就現前了,又墮三惡道去了。所以從佛法的標準來看,修善還是不能脫離六道,都叫業障,這個都要懺除。怎麼懺除?斷惡修善,不要著斷惡修善的相,就《金剛經》講的不要著相,你斷惡修善不放在心上,不求人天福報。我們念佛人,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業障就沒有了,往生西方就作佛去了。如果你求人天福報,還是業障,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你著相修福,可以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享盡,又要墮落,不究竟,所以這個還是業障。所以我們懺悔業障,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這個要學習《金剛經講義》。我們修淨土,你修任何一絲毫的善,都不要求人天福報,我這個善事,我要迴向求生淨土,跟一切眾生同生西方,這樣就超越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懺悔業障,這個很重要,我們下一堂課再進一步來跟大家交流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