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21/7/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45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第七十六頁。我們昨天剛圓滿《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也就是《沙彌律儀要略增註》的節錄,這個「節錄」是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美國(當時剛剛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淨宗學會不久)那個時候節錄的。當時節錄了兩篇,就是「律要節錄」,《沙彌律儀要略增註》節錄出來,上卷七十一條,下卷七十條;再來就是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編的《常禮舉要》。最早《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只有這兩篇東西,後來又加了《無量壽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節要。後來又加一些,現在大家看到這個小冊子,《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的前面有加了這兩部經。原來最早只有「律要節錄」跟「常禮舉要」,大家如果看到我們早期印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只有這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也是我們淨老和尚一直以來都在提倡的,很早了,可以說這三、四十年都常常在提倡。

  前面我們剛學習過一遍的「律要節錄」,這是講佛法,就是出世間法。《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出世間法;《常禮舉要》是講世間的常禮,就是世間法。一個出世法,一個世法,就是出世間法跟世間法。出世間法叫戒,戒是幫助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稱為出世間法。所以戒,它是屬於出世間法,幫助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之法,稱為出世間法。《常禮舉要》教我們在六道裡面人道(我們現在是在人道)做人處世的禮節,這叫世間法。我記得我剛出家那一年,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那個時候我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剃度。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上人請日常法師住在基金會教學,主要請他教戒律。所以我一剃度,我們師父上人就叫我跟他學戒律。我剃度第二天,師父就私下跟我講,現在你跟日常法師學戒律,這是出世間法,這個當然出家人必須要學的,但是如果要弘法利生,不但要通出世間法,世間法也要通達。世間法就是禮,禮主要是講人情世故,這個也要通達。

  所以師父他老人家跟我講,如果你只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你就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對世間這些人情世故都不懂,要弘法利生就會有障礙。所以出家人要弘法利生,必須通達出世間法,也要通達世間法。就如同六祖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實際上世間法通達了,你在世間法覺悟了,世間法就是佛法,沒有世間法哪裡會有出世間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在世間法裡面,你覺悟了,那你就超越世間,叫出世間法。你迷在這個世間法裡面,不覺悟,那就變成世間法。所以六祖才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句話我們要注意世間覺,覺那個字,覺悟了。你在這個世間,你真正覺悟了,什麼叫覺悟?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看破了」,看破就是要覺悟。你看清楚世間法的事實真相,這叫看破、叫覺悟,覺悟之後才肯放下。放下,你就超越世間,在世間超越世間了,就叫出世間法。

  所以這個世出世法,實在講是一不是二,佛法講不二門,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體會,你沒有世間法,你講一個出世間法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世出世法,實在講它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關鍵在哪裡?覺跟迷。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講得很清楚,就是你覺跟迷的不同,所以關鍵在這個上面。我們首先對這個有個概念,我們就覺得這個我們有必要來學習了。不然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特別出家人,就覺得我們學佛了,出家何必學這些,這是世間的東西。實在講,我們天天早課都在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沒有講世間的理?有,佛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當中就講這些。你看《無量壽經》佛講得很清楚,現在這個五濁惡世的人,「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不識人情,就是他不知道人情世故,不懂禮。無義無禮就是沒有禮,也不懂什麼道德仁義禮,無就是沒有。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五濁惡世的確沒有。

  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斷了已經一百年了,從小沒人教。我們父親輩的沒人教、祖父輩的沒人教,大概曾祖父那一代還有,這個三代下來一百多年沒人教,沒人教就不懂,沒有學就不懂,不懂禮,什麼叫禮不知道,到了老死也不懂。從小沒有學,家庭,父母沒有教,家教沒有;在學校,現代的學校也沒有教這個,全世界的學校沒有這個功課;在社會上也沒有,國家也沒有,統統沒有。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人無義無理,他表現的是什麼?就是魯扈抵突。魯是粗魯、魯莽;扈就跋扈。抵就跟人家常常牴觸;突是衝突,牴觸、衝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懂人情世故,現在就是這樣。佛給我們講這些話幹什麼?就是告訴我們是這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這樣。我們接觸佛法,接觸到《無量壽經》,佛這樣跟我們講,我們該怎麼辦?要學習,亡羊補牢,補習這個功課。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晚年,這二十年來極力的提倡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稱為儒釋道三根,這真的是根中之根。一部《弟子規》講倫理道德,一部《感應篇》講因果,《十善業道經》,世出世間因果基礎都在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提出這三個根,這三個根是基本,每個根還有補充教材。當然出家人要再加一個,除了這三個根,我們淨老和尚加一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加上這個,出家眾多一個根。前面這三個根是基本的,這三個根每一個根它還有相關的典籍,互相輔助。比如說《弟子規》,大家現在很多人發心在讀誦、在學習。《弟子規》講什麼?倫理道德的觀念,倫理就是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就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的一個標準,所謂道德觀念,倫理道德。相關的典籍,在儒家講,我們現在看到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我們看看《常禮舉要》,這個就輔助《弟子規》。為什麼說《常禮舉要》輔助《弟子規》?因為《常禮舉要》就跟佛法的戒一樣,戒它有一條一條給你列出來,你看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一條一條很具體的給你列出來,你怎麼去做。如果沒有具體的一個規矩,實在講我們不曉得從哪裡做起,要怎麼做不知道,所以這部《常禮舉要》也輔助《弟子規》。

  另外雪廬老人也講過《論語講記》,一部《論語》也是講倫理道德的,如果再廣就是《禮記》,這些延申出來典籍就很多。但是我們現在加上《常禮舉要》來輔助《弟子規》,等於是一個補充說明,說明我們怎麼具體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怎麼去做,這就很實用了。李老師非常慈悲,為了末法這些學人編了這個東西。不然《禮記》叫我們去看,我們也看不懂。李老師編得很淺顯,但是實際上我們懂不懂?我們還是不懂,要學習。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麼多年推廣,這二十年來極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看到現代人學佛沒根基,學了一輩子很難有成就,念佛功夫也不得力,參禪也不會開悟,學教也不能大開圓解,戒律也學不好,關鍵沒有根。所以這個根,現在扎根就很重要了。所以二OO五年我到美國、加拿大去巡迴演講,行前我就跟師父報告去那邊講什麼,我們師父當時有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經文,都講那個東西。勸大家修三個根,勸我們淨宗同修補習這三個根的功課,補習,以前沒有學過,現在要補習,這個非常重要。

  這是我出家當年,到今年已經三十七年了,師父當時講的話我還記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世間的禮。出世間的戒要重視,世間的禮也不能疏忽,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弘揚推崇世間的禮,律就是出世間的戒律。你看《吉凶經》的經文就很明顯給我們指出來,禮跟律也缺一不可,可以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有出世間的戒,有世間的禮,就好像鳥有兩隻翅膀,才能飛得很高、飛得很遠。

  這個禮我們現代的人很陌生,講到禮、聽到這個名詞就感覺很陌生,好像沒有什麼概念。我們讀《無量壽經》,天天讀,讀了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讀誦,或者聽經、聽講,沒有進一步去思惟,沒有深入的去探討,也就不知道怎麼修。所以我們前面,「律要節錄」講聞思修,這個也缺一不可。你聽聞、見聞,就是接觸了,你自己看書,見聞;你聽講,聽聞。但是聞了之後你要思,思惟其義,這個什麼道理,我們有沒有真聽懂?有沒有真看懂?有沒有真正理解它的義理?要深入去思惟,聞了之後要去思,思惟其義,也就是說要解義,要正確的去理解經典的義理,理解之後要去落實。有解無行,說食數寶。如果只有解,你不在生活當中去做,孔老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什麼叫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後,你要去時習。我們現在的話講實習,你要做個醫生,不是說你學校讀書讀出來,畢業證書拿到你就能當醫生了,你要到醫院去實習,還要實習很久,要去見習、要實習。不是說你書讀一讀,考試通過了,你就會了,不是,不會,要實習,那只是理論、方法,你要實際上,在事相上去實習。

  實習之後,你才會有心得,你才會有經驗。如果你學了,你不去實習那也落空了,讀到最後變書呆子,嘴巴講了一套道理,一樁事情也不會辦,李老師講叫書呆子。你《四庫全書》都讀了也是書呆子,為什麼?一樁事情都不會辦,那不是書呆子是什麼?那就是學,沒有習。就像佛法一樣,你聞、思,你沒有修,沒有修習、沒有修學就得不到受用。所以我們學一樣東西,都是聞思修缺一不可。這個跟信願行一樣,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我們聽聞,學了《常禮舉要》,我們有沒有去思惟這個道理、方法?有沒有照這樣在生活當中來做、來實習?如果沒有,那等於零。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在還沒有正式講《常禮舉要》之前,李老師他有個緣起。《常禮舉要》,徐醒民老居士,徐老教授(徐老居士)他也有講,這個我們華藏淨宗學會有印出來流通,對一般人看這個比較容易看得懂。過去早年,李老師在台中也有講《常禮舉要講錄》,李老師講得比較有深度,一般初學的比較不懂。徐老居士的《講記》,我們華藏印不少出來流通。我有請台北寄一些上來,我們這邊的同修大家可以有空看看,自己看。今天根據雪廬老人講的《講錄》來跟大家分享。這個《講錄》兩年前我也在微信上跟同修分享,只有錄音。後來有同學幫我打字幕,現在有字幕、有錄音,沒有錄像,因為當時只有錄音,沒有錄像。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是有錄像,我們再重新來學習,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溫故知新。所以首先跟大家做一個報告。下面我就簡單把雪廬老人這個緣起,這個緣起在我們一般流通本,《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一本是沒有。大家要看,下面流通處有個比較大本的,給小朋友看的,有注音的《常禮舉要》,它的前面就有這篇緣起,大家需要就可以請去看。

  好,我就把雪廬老人的緣起的文,念一念,跟大家分享分享。「緣起: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絕不能少的;就是極野蠻的民族,亦有他們的一套禮節。人與人交通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這是第一段。這一段就是講禮節它的重要,不可缺少的。不管哪一個國家,再野蠻的民族也有他們的一套。人不是獨居的,是群居的動物,群就大眾,大家住在一起,是群居的動物。群居,你看這個當中,大家住在一起要不要有個秩序?人與人之間要不要往來?一定要;國與國要不要往來?往來當中就需要這個禮,這是不能缺少的。好像我們生活一樣,你每天都要吃飯,你一天不吃都不行,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

  「自從一般人,不察實際,好奇務怪,起來反對禮教,硬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主張把他打倒以後,大家就對禮節,存了輕視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導子弟。這個問題,並不簡單,絕不是中國人單獨的問題。行得通,行不通,卻也不敢斷定了!但是現在還是行不通。」這一段雪廬老人講,自從一般人,不察實際,他沒有去觀察實際的情況,喜歡新鮮,好奇務怪,起來反對禮教。反對禮教是民國年間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什麼口號?打倒孔家店,推翻禮教。雪廬老人講了,當時那個事件他也清楚,他說五四運動,原本它是愛國運動,後來變質了,變成打倒孔家店,推翻禮教。硬說就是強詞奪理,不講理,不講理就是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不但講,還電影演出來批評反對,好像聖人定這個禮來束縛大家,大家不得自由,要把它打倒。對這個禮,講的都是負面的批評反對,批評反對的人多了,常常講,大家對這個禮節心理當然就輕視,就不會去重視了。自己當然也不會去這麼做,也不肯再教自己的子弟、學生去做,就像《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這個問題,李老師講並不簡單,不是說你想要打倒就能打倒,也絕對不是中國人單獨的問題。到底行得通,行不通,也不敢斷定。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行不通。

  為什麼行不通?下面這段就講了,「請看今天客來了,明天訪客去,這裡來饋贈,那裡請聚餐,東街慶弔,西街開會。仔細一考查,還是把那些禮節,一套跟著一套的排演。有人說這些事沒有學過,誰能曉得。」這一段,雪廬老人就指出來了,你現在要推翻禮教,不要這個禮,實際上行得通,行不通?到目前還是行不通。為什麼行不通?他舉出實際行不通的例子出來。你看現在有沒有訪客?贈送禮物有沒有?有,那就是禮,請吃飯、聚餐。『東街慶弔』,「慶」是喜事,「弔」是喪事,這個都還有。『開會』,整個在社會上,生活一些活動,仔細去看看,還是把以前那套禮節,一套一套搬出來。有些人說沒有學過,誰知道?碰到事情了,他就要去這麼做了。

  「哪怕你不曉得,你只管不去做,過後請去聽吧!七言八語,訕笑譏誚,絲毫不客氣的,都發表出來了。什麼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一連串的這些名詞,就都給你加在頭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響!」這一段就是哪怕你說我不懂、我不曉得,到時候你碰到這些事情,你只要不去這麼做,你說我不需要跟人家什麼禮,我不去做。好,那你不去做,後面你就去聽聽吧!什麼話都出來了,訕笑譏誚都出來了。訕謗、笑話、譏諷、諷刺,什麼都出來了,絲毫就不客氣,都發表出來了。什麼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世面、讓人討厭,笑話他,對他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這些話統統出來了,都加在你的頭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人沒有學,他不知道。不懂禮的人,不代表他心不好,他心很好,他不懂人情世故,就讓人討厭。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李老師講學這個禮,學了基本上就是你走到哪裡,人家不討厭你。這是學禮基本的一個目標,走到哪裡,起碼人家不討厭你,歡迎你。如果一個人走到哪裡,人家都怕他、都討厭他,這個人我看他就走投無路了。為什麼?他不懂禮。不懂禮,不代表他心不好,這個大家要知道,他可能很發心,很好,但是他不懂,不懂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造成別人的困擾,當然大家就不歡迎他了,好像你給人家找麻煩。所以這個要學。

  「再看那些反對禮教的人,見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脫帽鞠躬;見了外國人,也是去拉手;不經通報,你直跑進他的房裡去,他也是不高興;他送你東西,你不說謝謝,他也是不痛快。這真矛盾,為什麼他嘴裡反對禮教,他還去拘泥這些形跡呢?可見他們是空倡怪論,自己也不能實行,專去欺騙他人,尤其是欺騙天真爛漫的青年人。深刻一點說,簡直是損害青年人的社會事業發展!」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李老師也舉出來,當年在反對禮教的這些人,他看到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脫帽鞠躬。他沒有學,他不是反對禮教嗎?為什麼看到那個高官來了,他很自然的就會向他鞠個躬?見到外國人,也會去拉拉手。這個你說不要,不要怎麼要有這些動作?不經過通報,你沒有跟他講一聲,你就衝到他房間,他也是不高興,「你為什麼沒有跟我講,就衝來我的房間?」反對禮教,不是應該說沒事沒事;還是有事,不高興。他送你東西,你沒有跟他說謝謝,「這個人怎麼這樣?」反對禮教的人,他也覺得怪怪,他也是心裡不痛快。這個就很矛盾,為什麼嘴裡一天到晚要反對禮教,還要去在乎這些?可見得這些提倡反對的人都是空倡怪論,自己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專門去騙人,這就很沒良心,特別騙那些天真爛漫的年輕人,年輕人好騙。騙年輕人什麼?主要就是會影響年輕人將來他事業的發展,他的前途受到障礙。套一句佛法來講,你提倡的人要不要背因果?

  最後一段講:「我是在社會裡碰過壁的人,也是吃過無限虧的人。知道沒有禮節,萬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禮節,也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特意檢出通常用的幾條來,貢獻給大家,做個參考。要知禮節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種光榮的徽章,是必要通達的!」你懂禮的人,你走到哪裡人家尊敬你、歡迎你;不懂禮,人家就討厭你,可見這個很重要。所以雪廬老人講,他也是社會上碰過壁、吃過虧。這講禮的重要。現代的人無義無禮,《無量壽經》講,「無義無禮」。現在人,人與人之間,你說住在一起,兩個人住在一起都不行,都要打架。為什麼?不懂禮,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怎麼做人。現在很多人很會做事,但是他不會做人,到處得罪人、到處令人討厭,你再會做事,也是前途有限。所以做人做事都要,缺一不可。所以必須要通達,要學習。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淨宗同學要補習這個功課,不能不補習。不補習,實在講我們學佛有障礙,念佛也有障礙,甚至往生都有障礙,這個關鍵很大。

  好,雪廬老人的「緣起」,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就進入本文,《常禮舉要.居家》。禮也就是佛家講的戒。禮節,就是有個規矩、規範。第一個是「居家」。我們看這一條,這個就跟戒條一樣,像《沙彌律儀要略》一條一條的,有條文的。

  【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這一條我們看了消文釋義。第一條,『為人子』,你做一個子女、子弟,晚輩;『不晏起』,就是不能晚起,不能比長輩晚起來,父母都起來了,他還在睡大覺,這是不可以,這個《弟子規》也有講。『衣被自己整理』,現在會整理衣被的不多,小孩子父母沒教,所以一起床,整個房間亂七八糟的,亂丟。所以要教,整理衣服、被子。在大陸,雲南大理向小莉,向館長她們辦幼兒園教小孩,教得非常好,教他刷牙、教他摺棉被,甚至教他煮菜、打掃、擦地板、整理衣服棉被,那個都有錄影帶,大家可以看。我們一個大人,直到老了,都快死了,也還不會整理自己的衣服棉被,那就要很慚愧了。

  『晨昏必定省』,「定省」就是一定要去問候,這叫晨昏必定省。我們看雪廬老人他的講解,「一個人要不妨礙人,自己得有團隊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早晨誰不願意多睡幾個鐘頭?不晏起,是指一定的鐘點就得起來。我到這裡多少年了,春夏秋冬我都自己整理被子帳子」。雪廬老人在台中他都自己整理,自己煮飯,自己照顧自己,他九十五歲才有兩個人去照顧他。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年輕人不能睡得過頭了。「以前家裡有人,我還是自己整理,我來到這裡也是一樣,可是現在老了,疊棉被就很費事了。所以說衣被自己整理,到軍隊還是教你這樣。」以前在家裡,就在他的老家山東有家人,但是他還是自己整理。到台灣來,他還是一樣。但是他講《常禮舉要》那個時候年紀很大了,都九十出頭了,當然就比較費事了,年紀老了。

  「我們到一個地處就要處理這個環境,使之井井有條、整整齊齊。我有一個毛病,譬如東西未放定位,我一看那個樣子,就必須整理才出門,我都讓這些東西有一定位次。你把這個練習成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連點整齊沒有,這能行嗎?」這個跟念佛有關係了。李老師他整理東西,要整理得井井有條,動物歸原,哪裡拿的,用完要回歸到原位。東西放一定的位子,把這個養成習慣了,那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能達到一心,也能往生西方。如果亂七八糟,就不行。

  「從前內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問老輩的人。門口寫的牌子就跟標語似的,果真是童叟無欺,就寫上大字童叟無欺!還有一個,就是物歸原處,在商店裡頭你要拿某樣東西」,從哪裡拿的就放在哪裡,要放回去原位。「假如你從這裡拿到那裡」,你沒有放回原位,你下次要找,就找不到了。「東西藏在那裡」,如果你有固定的位子,「一百年也不會消失」,它自己不會長翅膀飛到哪裡去了,就不會找不到東西,沒有這個道理。就是東西你有固定的位子就好找,如果今天放這裡、明天放那裡,常常會忘記,到時候要找,找不到了。所以放東西要有個定位。

  「為人子的起床後,整理衣被完,先見父母、早晨看父母起來了嗎?」晚上臨睡覺前,先到父母那個地方,看父母、請安問候,再回去睡覺,「這就是定省」,固定的,「日久天長就習以為常了,不必教孝啊!」什麼叫孝?這就是孝的具體表現、表達。不是一天到晚,你要孝順,那怎麼做?第一條先這麼做,孝就在其中了。你就不必特別去教他怎麼孝,就照這樣做,就是孝了。照《常禮舉要》、《弟子規》去做,就是孝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明天再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