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迷悟有殊 心性無別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9/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2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綸貫,上一節課講到真心、一念。

  「佛在楞嚴會上,就以我們人做例子,我們一個人身上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妄;我們能夠分別、能夠想像,這是虛妄的,我們六根根性,見性、聞性、嗅性、嘗性是真實的,永遠不變,不生不滅,這是從我們一個人身上顯示出真妄和合。真的那一分是什麼?佛性。你要明白了,在佛性上做增上緣,你這一生就成佛;你不了解,在虛妄的識心上做增上緣,那就搞六道生死輪迴。」「這是佛就我們一身」,就我們這一個身體,「把真妄和合給我們指示得這麼清楚、明白」。我們六根當中根性是真的,那是本來就存在的,不生不滅,沒有來沒有去,沒有動過,要我們去認識那個自性,認識了自性就叫成佛。「所以用心要虛,心裡頭什麼都不能存,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這個存的意思就是有。「分別執著不可有,讓你的心虛,虛就靈,靈是什麼?智慧」。「不靈就迷惑,虛就生智慧,你心裡頭有東西就實了」,裝得滿滿的,「你有牽掛、有憂慮,心裡頭真有東西你就迷了,心裡頭不能有東西」。「佛在《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心裡頭不能有佛法,有佛法那你迷了,你不會懂得佛法。我們多少人研究經為什麼不開悟?心裡頭有佛法,所以不會開悟。」再告訴大家,「你心裡沒有佛法,你也不會開悟,為什麼?你心裡還是『有』,你有『有』錯了,有『無』也錯了,有、無兩邊都要離開,這個東西難!」「世間一切法絕不能執著,有無兩邊都離開怎麼練法?」要怎麼練習?不能著有,也不能著空。這個在生活當中就是從隨緣去練,練習隨緣過日子。「隨緣我不著空;雖然隨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著有」,兩邊同時就不執著,「這叫中道,這是佛菩薩行的」。

  「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在我們六道裡面,四禪天以下著有,四空天著空,他不是行中道。」「在佛法裡面講,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小乘、聲聞、緣覺他們著了空,「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敗種』,指出他們錯誤的所在,叫他們回頭」。「空有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不著。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涅槃是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雖然示現化身在這個世間,他又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不住生死。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就是一念自性,就是自性起用,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這是佛法。無論是空有,著了一邊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你就迷了,你就不覺,那哪裡是佛法?」「所以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當中,用心要用虛」,心虛自然就靈。「正如同惠能當初見黃梅五祖忍和尚時候所說,他講的話我們很羨慕,初次見面他告訴忍和尚,『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兩句話就是『用本虛靈』,他會用心,所以他的心常生智慧就靈。」為什麼會靈?他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虛,他心中沒有東西。「所以佛經、一切經典,你只要念給他聽他都懂」,他沒看過、沒學過,「他都跟你講解,他為什麼都通達?虛靈」。

  「青蓮法師在講這部經的綸貫,一開頭說這幾句話用意很深,真善知識。」青蓮法師是那個時代,真正在佛門一個大善知識。我們淨老和尚在年輕的時候跟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學講經說法,李老師教給他,「一定要留意教理,不要留意他講經說法,也就是不要著他講經說法的相。」一般聽經總是好好的要把老師講的都記住,「還要記筆記,怕忘掉,著相了」。但是這個看根器,我們淨老和尚的老師他會觀機,就要求他不能記筆記,但其他同學可以記筆記,就要求他不讓他記筆記。然後跟他講,你要用悟的,你要自己去悟,悟了你就活用。悟了這個教理,你學一部經,什麼經你都會講了,它原理原則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悟,你學一部就會一部,學兩部會兩部,就不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李老師也很慈悲,就教他「會學的人學教理」,這幾句話在這裡講就是教理。「你教理通了的時候,一切經都通」,就沒那麼麻煩。「不但一切經通,所有一切世間法你也通,為什麼?一個根源發展變現出來的,你找到根,所有脈絡統統都貫通了,這是教理。」「當然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會」,所以李老師再告訴他,「如其不能,則不得已而求其次,留意教義;教義就是一宗一派的」。比如說我們淨土宗有淨土宗的教義,禪宗有禪宗的教義,天台有天台的教義,華嚴有華嚴的教義,這是屬於一宗一派的。「你能掌握這個原則,雖然不能全部貫通,能通一部分。」「不是學一種你就會一種」,起碼你要學會教義,如果學一部經,只會那一部,這種學生孔老夫子不教。夫子教學他的原則就是如果這個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夫子就不教。「教一部就學會一部的,夫子不教;教一部你至少要能夠會幾部,孔老夫子看到才歡喜。佛法尤其教人是『一聞千悟』,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最好的學生。」

  「下面都是從作用上來說,這些話非常非常重要。」「無相無名,無名大家好懂,無相難懂,為什麼?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現象不是都存在」,怎麼說它是無相?佛跟我們講,這是我們的錯覺,「真的是無相」。「佛在經上把這個現象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什麼?夢幻泡影。」「《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指一切萬法,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頭」,就是精神的、物質的、抽象概念、不相應行法,這個統統叫有為法,它有變化、有生滅。我們看到宇宙萬有這一切法是怎麼一回事?《金剛經》跟我們講「夢幻泡影」,好像你作夢一樣,幻好像變魔術,泡像水泡一樣,很快就破了;影好像我們在看電視的影像一樣,假的,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多久?」如露亦如電,好像閃電。閃電大家都看過,特別夏天要下雨,會有閃電,那個電一閃,馬上就沒有了;好像露水一樣,晚上的露水到早上太陽出來,一照就沒了。佛用這個來比喻它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實際上比閃電存在的時間還短」。「現在照相機很普遍」,每個人都在玩照相機,現在有手機,手機可以照相。照相機的快門按下去一瞬間,時間就這麼長,你再按第二張按下去,跟前面那一張就不一樣,可以說剎那剎那它在生滅。「佛給我們講,生命在呼吸之間」,實在講,這還是說得很長,一呼一吸還是相當長的時間,這講了我們一般凡夫比較容易體會。如果根據《華嚴經》講是「剎那際」,那個我們根本體會不到,那個才是真相,真的。「剎那際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講到這段經文再細細跟諸位報告,然後你才知道相不存在,佛家講不生不滅。如果它本來就不生不滅,你說不生不滅,這個話就沒有意義。」「不生不滅是說什麼?生滅的時間太短,好像分不出來,幾乎生跟滅是同時」,時間就那麼快、那麼短暫,所以「稱為不生不滅」。

  在《仁王護國經》講得還是很粗,「它講現象的存在,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這樣彈一個指,這樣彈一下有六十個剎那,每一個剎那當中有九百個生滅,「這是佛的方便說」,講得很粗的。如果根據《華嚴經》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億個念,一秒鐘最少也彈個四次,後來我們老和尚講,有人可以彈到七次,彈到七次就二千一百兆,那麼多的念,那麼快速的過去,我們凡夫怎麼能體會得到?但那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有方便說跟真實說,《仁王經》講這個是方便說,方便說對我們來講,我們就很難體會。所以真實說還不止這個,「比這個時間還要短」。一彈指,經上講的是「力士彈指」,力士就是大力士,「身體很強壯的人,彈得很快」,像我們現在一秒鐘彈四次,有人可以彈七次,一般都可以彈四次。如果照《仁王經》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四乘以六十就二百四了,「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這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是講粗的,這還不是講細的,細的是《華嚴經》講的剎那際。《仁王經》講這個,我們都體會不到,我們怎麼會看得出來?「這是佛的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華嚴經》講的。

  「我們今天看電影,大家都曉得,一秒鐘鏡頭開合是二十四次,已經把我們騙得很迷惑」,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真的。「這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鏡頭一秒鐘開合二十四次,「而《仁王經》講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所以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剎那生滅的現象,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它還存在一段時期,那是『如露』,露是什麼?相續相。」它是相似相續相。「相續相是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相似,絕不是一樣的。」好像我們照相機,站在那裡拍一張,不要動,再拍一張,兩張,第二張跟第一張實際上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都有看過動畫,以前說畫卡通,都一張一張的,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相似,我們感覺不出來。你畫得很多,然後用快速給它跑過去,畫的那個動態,它在銀幕就在跑,我們也可以從動畫去體會佛講的生滅的概念。所以就完全不同的現象,這就是無相。這個相那麼快就過去了,「你還有什麼好著相?你對於一切萬象上生起分別執著」,佛跟我們講,錯了!「佛菩薩為什麼得大自在?他不執著,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相。」這些是假的,沒有!好像動畫跟卡通,那不是真的,它的相一個接一個,畫得很接近,然後快速把它轉動,相就跑出來了,實際上你一不動,它就沒有了。

  「無名」,無名就比較好懂,名就是我們講名稱,你叫什麼名字,名稱這個名。無名比無相好懂,比較好體會。「連中國老子都曉得,老子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名不是真的。佛家講相是依他起,名是遍計執,在唯識講三性,唯有一念自性是圓成實。你要講到依他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我們要曉得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計執就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曉得無相無名,你才能在名相裡面放棄分別執著。」因為我們不知道,「以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爭名奪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錯了!「所以先要認識清楚,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自己的行為就正確了。」

  「底下講正確」,正確是什麼?『絕思絕議』。我們常常讀經典,常常做三時繫念讀《彌陀經》,不可思議就是「絕思絕議」,不可思不可議,「你就入佛菩薩的生活境界」。「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沒有思沒有議。思是念頭,議是言語造作,他沒有。這是過真實的生活,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兩邊不住,所以他是活的。雖然自己『絕思絕議』,這是寂靜到極處。大乘經講十地菩薩得『寂滅忍』,這最高的境界就是絕思絕議,跟這個相接近,沒有入真實的『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很高,我們知道無生法忍」,這個位次是「在菩薩位次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的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的無生法忍,九地是上品的無生法忍。「寂滅忍是法雲地下品,等覺中品,如來果地上品」。無生法忍再上去就是寂滅忍,「清淨寂滅,自性圓滿恢復,這就是絕思絕議」。

  「雖然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離開有,可是他『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他不住空;絕思絕議不住有,做一切眾生依止,他不住空。依止就是依靠,是十法界有情眾生的依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做眾生的依靠;雖然做眾生的依靠,又絕思絕議,所以他們得大自在。我們知道經上常講佛菩薩自在,我們非常羨慕,《華嚴經》講十種自在,他自在從哪來的?就這麼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本。」我們上次學習《地藏經講義》,綸貫就是玄義,應該是講經文之前就要講的,因為那次的因緣,我們淨老和尚是趕時間,準備到九華山去重新講一遍。當時仁德老和尚在世,請我們師父到九華山講《地藏經》,《地藏經》是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老法師啟請的。當時我們師父也叫悟道,叫我去領大家打地藏七;他晚上講經,白天領大家打地藏七。後來那次因緣也不具足,所以就改在新加坡講,變成先講經文,經文講完了再講綸貫。「這一部經我們也把它看作根本法輪,是我們修學重要的課程。」《地藏經》就是地,地基。「難得青蓮法師在綸貫一開頭,就這樣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他講經說法真的是從根本講起。」

  「『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講有情眾生。『為萬法之根源』,萬法就包含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太空自然的現象,無所不包。」「這些現象是自性變現的,有情眾生是自性變現出來,無情眾生還是自性變現出來。《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說這樁事情。」有情跟無情都是從一個根源出來的。「所以環境是會變的,也是剎那在變,怎麼變的?隨念頭變,這是佛經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做三時繫念,現在都加一個小蒙山,小蒙山一開始就是《華嚴經》的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從心想生的。「這個地區一切眾生心善,環境就善;這個地區眾生心邪,環境也變邪了,山河大地看看都不順眼。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對,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它變了,隨著人心在變。」所以現在世界災難那麼多,為什麼有災難?《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給我們很清楚說明,「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自己人心去感召來的。你善心善行,感召環境美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惡心惡行感召就是災難,隨人心在變。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人人都是上善,他的環境怎麼會不善?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居住在這個地球的環境,為什麼比不上一百年、兩百年以前的環境?我們現在這個污染太嚴重,科學家講,不適合人居住,自然生態被破壞得很嚴重。「現代的人心沒有從前人的人那麼善良淳厚」,厚道,現代人刻薄,自私自利,總是要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不擇手段,爭名奪利,這個不好的心感應地球上的災難。「所以諸位要懂得『境隨心轉』,這是真理。山河大地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隨心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叫風水,不必去找風水先生來看風水。」怎麼看,那個沒有用處,如果你的心不善,你找再高明的風水師來看,再好的環境也會被你那個不好的心破壞,沒用。你的心如果善良,「你居住的環境風水就變得很好」;「你心不善,好風水的地方你去住幾個月就會變壞,你的心把這個地方的風水改變破壞了,這是跟你講真理、事實真相」。「《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總綱領,『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念頭,心是自性,自性能現相,真心能現相,妄心在那裡起變化,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所以它做一切有情眾生的依止。」「諸佛菩薩明心見性,徹底了解事實真相,幫助這一切還在迷惑造業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明瞭事實真相,「這是作群生的依止,但諸佛菩薩只盡義務」,沒有享受權利。

  所以佛法,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出家,道場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名稱叫「佛陀教育基金會」,在教育部立案的。為什麼?因為佛教它的本質是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當年在這個社會上,他究竟是什麼樣一個角色?他是什麼樣的人物?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也給他一個定位,就說「釋迦牟尼佛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從事佛陀教育,他是義務性的,沒有報酬的。「世間人重視假名」,所以我們也要把佛的身分認識清楚。「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就要肯定,我們也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盡義務,「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只盡義務,我們不落空;不享受權利,我們不著有,這就是菩薩道。空有兩邊不住,你說我們多自在、多快樂!」「《華嚴經》上十種自在,我們現在功夫不到,還享受不到」,但是小的自在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是自性顯現,自性之心作用變現出來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它的根源是同一個根源出來的。「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不要說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還是自己一部分,我們要認識清楚」,是一體,同一個體。「所以對一切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這是凡夫都有。他為什麼會有分別執著?因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學了佛,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跟他們一樣,跟他們一般見識。「我們明白」,他不明白,「他跟我們有分別,我們跟他不分別」。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它是樹枝」,有分別執著就是看到這一枝,看到對面那一枝不一樣,就起對立。他沒有往下看到根,看到根都一樣,都是從這個根生長出來的。「他沒有看到根本」,只看到枝葉那麼多,互相都是對立,沒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才知道,原來是一體。好像五個手指頭,也是從一隻手長出來的,如果你只看這五個指頭,那不一樣,都是各別的,這個當中就起對立;如果往下看,原來是從一個根源長出來的。所以一棵樹,一隻手的手指頭也是同樣一個道理,用這個來體會經典上講宇宙萬有就是自己同一個本體,去體會這個概念。所以佛法看到那個根本,「所有枝條是一體,枝條就不打架了」。「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根」,那個根就是「一念自性」,「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是自性的起用,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

  今天這個世界上講「多元文化」,「就求的是我們和睦相處,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怎麼個消除法?找根,根找到之後所有問題都解決。」所以家師淨老和尚在過去二、三十年當中,「給一些特別是外國不同宗教這些同修們」,早年在新加坡,還有美國,不同宗教這些同修,「他們現在著重多元文化」,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告訴他們,「西方極樂世界是多元文化,《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多元文化」,再說到他們各個宗教,「上帝、天堂也是多元文化」。「信仰上帝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不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你這個宗教在全世界宣揚,「這些信仰上帝的人將來都生到天堂,這不是多元文化嗎?」「如何處理各種不同族群,能夠在一起和睦共存共榮,那是一套學問。而佛經是大圓滿,能夠促進種種不同歸到一元」,不同就是多元,「多元歸到一元,一元不礙多元,多元融通一元,這才是真正的美好」,互相融通才是真正的美好。「並不是說一棵樹所有枝條都變成一條,哪有這種道理?那是不可能。各個發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共存共榮,知道是同一個根源。隨著自己文化去發展,貢獻給整個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都是菩薩行,這才叫大圓滿。」這是人類,可以說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不知道從哪裡做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找根,根源是一。

  下面講,『究竟號中道正空』。「正空,我們在佛經多半看到真空,此地用正,正就是真的意思;用正空比較少見」,真空比較常見。「此地的正空跟真空意思一樣,『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說到究竟。在佛法裡面的名詞,『號』就是名詞,稱為中道,稱為真空,這是講性。」「『褒美稱第一義諦』,什麼叫第一義諦?就是一念自性。第一義,諦是真實的意思」,諦用現代話講是真理。「第一義諦,這個名詞大家不容易懂,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唯一的真理』,這大家好懂。」對現代人解釋,盡可能用現代人比較熟悉的名詞。「古人在第一義諦的解釋,我們拿那個解釋跟人家講,愈講是愈麻煩,愈聽不懂。我們真正了解這個意思,想想現代人他們哪些名詞跟這個很接近」,用這個來講,大家就比較好懂。像《般若經》講「諸法實相」不好懂,什麼叫諸法實相?「拿古人的註解是愈講愈麻煩。」所以家師淨老和尚變通的講法,什麼叫諸法實相?「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現代人一聽就懂;你拿古人的註解來講,真的愈聽愈不懂。「他一聽就明白,意思就清楚。」「褒美」,這個褒是褒獎,美是讚美、讚歎的意思,「稱它作宇宙唯一的真理。這是說到真如自性的根源,佛經講『法爾如是』,它沒有來由,本來就是這樣。」第一段經文我們看到這裡,現在請大家看第二段,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一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跟我們講法界的起源。法界,諸佛菩薩所住的叫一真法界;迷失自性的眾生,他所居住的叫十法界。」「我們要明瞭,『十』不是數目字,是代表無盡」,無量無邊,「它是表法的意思」。「《華嚴經》用『十』表法,《彌陀經》用『七』表法,密宗教典常用『十六』表法,這是我們在大經上常常看到,像《無量壽經》講二百一十億,它不是數字。二百一十億不多,它是代表大圓滿。這些都不是數字,表無盡。所以迷了,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說法界是怎麼來的。」

  『諸佛悟之』,「悟就是前面講的心性,一念自性,自性的體用」。「《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大是講性體湛寂,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方廣兩個字就是此地講的虛靈。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徹底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悟,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諸佛悟之』,悟了以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下面講『三身圓顯』,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顯是明瞭。三身是法身,法身與一念心性的體相應,湛寂相應,報身與現相相應,應化身與作用相應。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明白了,他們的生活狀況。看看人家過的是什麼生活,人家那個生活是三身圓顯。法身就是我們今天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不但是明瞭,整個融合成一體。」

  「下面說:『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個境界是證得清淨法身。誰能夠肯定契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你就能夠入這個境界,你就證清淨法身。入這個境界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所以你的慈悲心自然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你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絕對沒有條件」。如果有條件,還是迷,還沒覺悟。「左手有痛癢,右手來幫它搔癢,還要去感謝它、還要談條件嗎?談條件就是不知道。左右手是兩個」,說我是我、你是你,「兩個分得清清楚楚」;如果知道是一體就不會談條件,「沒有條件了」。「無緣大慈,無緣就是無條件,你對待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幫助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性變現,一體。不但對有情眾生,對人、對一切動物,他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真誠的愛心。」「不見性的人沒有」,他的愛心是從情識裡面流露出來,「不是真的」,但是真誠心流露出來的愛心,「連動物都感動」。

  「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用的什麼心?虛情假意。根本不曉得真心是什麼,你怎麼會用真心?唯有佛跟大菩薩知道,權教菩薩以下都不知道。沒有見性,沒有見到真心,他怎麼會用真心?只有見到真性的人,他才會用真心,他的三身才圓顯。什麼叫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當中,生活在憂患之中。覺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他過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他跟我們不一樣。這種生活與社會上地位高下不相干,與貧富貴賤也不相干,有些過高度圓滿智慧生活的人在世間是討飯做乞丐,所以他跟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菩薩示現人王、天王,有些菩薩示現貧窮乞丐,多自在!」世間人把貧富貴賤看得很嚴重,「想盡方法去爭取,佛法看是一律平等。為什麼?自性變現的。現富貴相大自在,現貧賤相也大自在,決定沒有差別」,這個誰能懂得?「不覺悟的人你給他講,他永遠想不通」;覺悟的人他清楚明瞭。不覺悟為什麼想不通?一想就不通,不想就通了。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面,那怎麼會通?「離心意識,離思議,不思議就通達、就明瞭,就三身圓現。」「應化身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的落實,用今天的話講是落實,他真的去做,他不是空口說,不是在講理論,他是真正去做到了」,這是佛與法身大士,與我們凡夫不同的地方。

  『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眾生迷這個事實真相就六道輪迴了。「迷得深的是六道,迷得淺的是四聖法界」,都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就一定要斷惡修善,這個在六道輪迴裡面,同樣生人道是引業,牽引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這個業力叫引業」;「生到人道,你一生的受用叫滿業」。「兩種業力不相同」,我們同樣生到人道,引業是相同,但這一生每一個人命運不一樣,受用不相同,滿業不一樣、不相同。「滿業是什麼?」宿世所造的善惡業不一樣,修善,你這一生得福;作惡,這一生就比較辛苦。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自己定的」。「所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才懂得自作自受」,這是我們要明白的。

  『迷悟有殊,而心性無別』,「你的真心自性與迷悟不相干,與苦樂也不相干,它始終是如如不動,那是真的」。「末後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八個字要緊。」我們要常常念著,「你心量會拓開,遇到人事環境有了糾紛麻煩」,把這八個字念一念;「甚至遇到災難,這八個字念念就消災免難」。大家可以試試看,很有效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的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