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四十二章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7/3/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5-004-0001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佛說四十二章經」。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我們農曆新年剛過,還沒有到元宵節。我們今天兩個團從台北過來,悟道也參加這個團體,一起來參與韓館長往生十周年的紀念。講座已經進行了四天,今天是第五天,學院也安排了四場四個小時給悟道來跟大家報告、學習。因為時間也不是很多,因此這一次在紀念韓館長的佛學講座,我就採取《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每一章的經文都不長,每一章可以獨立的,也可以連續、也可以獨立,也很適合我們短期性的講座,下次有機會我們可以接著再講。這個是這次採取這部經的一個想法。照一般講經的規矩要講五重玄義,不講五重玄義也講個講經因緣,這些悟道大概報告也就不再多講,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直接進入經題,講經我們首先介紹經題。這部經經題是: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簡單講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自己親自為大眾來解說的,這個也揀別不是佛弟子講的,不是菩薩講的,特別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講解的,佛親自所說的。『四十二章』,我們看了這個題目也很明顯知道這部經一共分為四十二章。這部經是我們中國有佛經可以說是第一部經,它是第一部。按照中國古人古代的文章結構分為一章一章,跟隋唐時代那個時候所翻譯的經典,在經文組織結構上有所不同。一章一章我們就很方便,等於給我們分了很詳細的一些段落。每一章都有一個題目,因此每一章經文都可以獨立的,可以說一章經就是等於一部小經。『經』這個字,我們常常聽老和尚講經,我想我們同修大致上大家都明白,在此地我們也就省略。經題「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報告的一部經典。

  佛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當然印度使用的語言文字是印度的梵文,要把這個經典傳到中國當然必定要透過翻譯,這樣中國人才能看得懂。就如同我們現在把佛法傳到澳洲來,澳洲這個國家使用是英文,如果要讓澳洲本地的人能夠接觸到佛法、了解佛法,當然還是要翻譯。但是翻譯經典這樁事情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要有大因緣,大福德、大因緣,這個事情才能夠成就。在古代翻經的這些大德、法師都不是一般人,不但要通達各國語言文字,而且對佛法、對世間法各方面的修學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一般講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三藏。在中國古人記載,翻經的法師不但有修有學,而且還有證。

  我們講經首先就是介紹經題,接著就是人題,就是這部經是什麼時代、什麼人、在什麼地方翻譯的,這個叫人題。主要介紹翻譯的人,主持翻譯這部經的人。翻譯這部經是有兩位,我把人題念一遍: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這個人題我們一看也很明顯,『後漢』是翻譯這部經的時代。後漢又稱為東漢,我們讀中國歷史知道,漢朝有西漢、東漢,這是它建都不同,這個當中也有一段的歷史典故,我們也沒有時間詳細跟大家來介紹,這些資料我們都可以找得到,此地我們也就省略。我們先知道後漢就是東漢,在中國漢朝這個時代,漢朝這個時代是佛法正式傳入中國的一個開始。『迦葉摩騰』以及『竺法蘭』,這兩位是中印度月氏國的人,這兩位法師是中印度人,中印度月氏國。「迦葉、竺」是他們的姓,「摩騰、法蘭」就是他的名。在後漢,也就是東漢,漢明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漢明帝夢到有一個金人頭頂上有日光,就像我們看到佛像後面背光圓圓的,像太陽、日光一樣,看到這個金人飛到宮殿裡面來。他是作夢夢到的。就問群臣,當時的太史官傅毅就對漢明帝講,他說他聽到西域(就是印度)有神,他的號叫佛,他說陛下所夢見的必定是他聽說的那個佛,就是在西域。印度在中國的中原過去是屬於西邊,所以古代中國就稱東震旦國,西域印度叫西天竺國。

  當時的一位博士,這個博士就是他的學問非常的淵博,當時朝廷有一位博士叫王遵,他也奏明皇帝,說按照周朝有一部書叫《周書異記》記載,這在周朝就有這個記載,記載佛是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當時也是周朝的太史官叫蘇由,他卜卦得到乾坤乾卦,九五之卦。這個跡象是說西方有大聖人降生了,往後經過一千年,他的教法會流傳到東土,流傳到東震旦國,就是流傳到中國。當時周昭王就命令把這個事情刻在石頭上做為記錄,埋在南郊那個地方。周朝當時也有記載,後於周穆王那個時候,「乾坤震動,有白虹十二道,貫日經天」,到周穆王那個時候又看到這個天象,看到有白虹十二道經過天際。當時的太使官扈多又卜卦來占卜了解這是什麼一個徵兆,得到這個卦,他的結論是西方大聖人入滅的現象。這個是在《周書異記》裡面有這麼一樁記載。所以我們中國人計算釋迦牟尼佛誕生、入滅到現在都是三千多年,跟一般外國人記錄的有出入,大概相差有五百年。

  到了漢明帝永平七年,歲次是甲子。我們現在很少用農曆,大家大部分都是用陽曆,就是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像我們今天,我們用一般世界上通用的是二OO七年,今天是三月二號。今天農曆歲次是丁亥年,今天是元月十三號,還有兩天是元宵節。所以古時候記載都是根據農曆的。我們根據農曆去推算,都可以把時間推算出來。這在永平七年歲次甲子,漢明帝就命令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共有十八個人,西尋佛法。這等於現在派大使團,國家正式的派遣大使,到印度國去,去幹什麼?去找佛法。因為他做了這個夢,知道根據《周書異記》的記載,算一算大概是一千年了,印度的佛法是應該要流傳到中國來,所以他就派他們朝中的這些官員到印度去。到印度,當時到了月氏國。月氏國是中印度,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遇到迦葉摩騰以及竺法蘭這兩位尊者。

  當時得到梵文本的經典有六十萬言,就是六十幾萬句的佛經,這是梵文的經本。並且將佛的舍利以及佛的畫像,用白馬,當時到印度去都是騎馬,不然就要騎駱駝,這些是當時的交通工具,所以白馬去運載經典回到中國。在永平十年,丁卯年,就是西元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號,正式把印度的佛經請到中國的洛陽,在河南洛陽。當時洛陽是首都,漢朝東漢建都是在洛陽。這是中國有佛經的開始,從這個時候開始有了佛經。當時孝明帝是光武帝第四個兒子,看到佛經請回來,他就非常歡喜,就招待摩騰、竺法蘭他們一行人,印度這些高僧,他們就接待在當時的鴻臚寺。當時鴻臚寺是專門接待外國貴賓的,等於現在外交部的一個接待所。但是請了這兩位高僧來到中國並不是短時間的,為什麼?因為要翻譯經典,不是來觀光旅遊,來住個幾天就回去。翻譯經典當然時間要很長。時間很長住在鴻臚寺一般接待貴賓的接待所當然就不適合,而且翻譯經典也要很多設備。因此到了永平十一年,孝明帝就在洛陽的雍門外再造了一座白馬寺,來供養這兩位法師。

  為什麼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人人心厚道,這也是一種知恩報恩的表現。馬雖然是畜生道,但是牠那麼辛苦從中國到印度,把這個經典運載回到洛陽,這是功不可沒。我們如果有機會到印度去,到印度去我建議大家可以走絲路這一線,到隋唐時代大部分從長安(從西安)出發,漢朝那個時候是從洛陽(從河南)出發。大家到新疆可以去騎騎馬,到甘肅那個地方騎騎馬,你去嘗試一下,你騎馬從中國騎到印度,那麼長的路途當中還要經過大沙漠,你才會感受到古人去取經多麼的艱辛,真的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因此古人人心厚道,經典取回來第一座蓋的寺,為了報答白馬馱經的功德,所以第一座寺就稱為白馬寺,來供養兩位法師翻譯經典。這是我們中國建寺之始,就是建造寺院的開始,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陽的白馬寺。

  兩位法師在中國翻譯經典,先後翻有《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二百六十戒合異》,以及《四十二章經》,一共翻了六部經,合計有十三卷,六部經。古時候翻經,古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張的發明,大部分的經翻出來都記錄在竹片,竹片一片一片穿起來,把文字寫上去,或者用刻的,然後到一定的長度把它捲起來。後來有紙張的發明,也是有用卷的,我們到博物館去參觀就可以看到古時候的文字是捲起來。方冊書是到明朝憨山大師那個時候才發明的。所以有十三卷。他翻了六部經,流傳到我們現在只有剩下這部《四十二章經》。因為當時洛陽首都遷都,又以前印刷術也沒有發明,這些文字的保存,如果有一些天災人禍,實在講很容易就喪失掉,只有留《四十二章經》保存到今天。到我們今天,佛法傳到中國來已經超過二千年,二千多年了。這是我們中國有佛法僧三寶是從漢明帝那個時候開始。

  當時摩騰、竺法蘭二位是印度的高僧,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難免跟中國本土的儒道,在本土總是會有一些排斥。因為當時社會大眾大部分都是信奉道教,現在佛教傳進來,信奉道教的當然心裡就不服了。到了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就是農曆大年初一,「五岳道士褚善信等」,這個是當時的一個代表,信奉道教道士的一個代表。道教在我們中國也歷史非常的長久,當時道士褚善信,以及當時很多不能接受佛教的,聽到當時皇帝尊崇佛教,他就不服,就寫個奏表,當然難免會講一些負面的,會給皇帝報告,外面傳來的教可能不是正確的,等於是邪教。奏請皇帝要比賽,要試驗。怎麼比賽?這個道士提出來,就是分兩邊,分東邊跟西邊,道教在東邊設有三個壇,設三個。中壇有子書,在我們中國諸子百家子書,有二百三十五部,西壇是道經,有五百零九卷,東壇置祭神的祭品,三個壇非常的莊嚴。當時請皇帝在這當中來監視。他們在道東設三個壇。摩騰、竺法蘭他們兩個印度的僧人在道西,只做一個壇,供養經像、舍利。比賽的方法就是用火來燒,看看這些東西如果沒有被燒掉的就贏了,被燒掉了就輸了,這樣比試。

  皇帝就命令用栴檀柴來燒,佛經、佛像也燒,道家的經書也燒。一燒之後,火焰就飛騰,道教這邊的道經,除了老子《道德經》沒有被燒掉,其他所有的經書都燒成灰燼。褚善信這些道士一直哭著祈請天尊加持,不要讓這些道書有所毀損,但是沒有辦法,還是燒得都變成灰。而佛的經像,大火一燒,絲毫沒有損傷,而且舍利還放五色光明在空中環繞。當時摩騰就在空中顯神通,在空中變化自在,並且做一首偈,說「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岳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看到這個我們就知道摩騰、竺法蘭不是一般凡夫,他在皇帝的面前顯神通。在佛門裡面顯神通,不可以隨便顯露神通,要有特別因緣。像佛教剛傳到中國來,對於國家的領導人他可以顯神通,對一般人他就不可以輕易的去顯露神通。所以「顯通希有事」,顯現神通是很希有的事情,一般不隨便顯露神通的。

  摩騰顯神通,一個在空中顯神通,飛行變化,竺法蘭在下面講經說法,所以竺法蘭復當眾演說法要,大概講皈依佛教都可以證果。當時宮中的男女以及多數道士歎為稀有,看到這個情形從來沒看過的,所以大家都皈依了。當然皇帝一皈依,下面的文武百官,連這些道士,皈依,有的發心出家的,在當時人數就相當多。所以我們從這些記載裡面可以想像到當時它的一個盛況。這兩位尊者先後涅槃於白馬寺,他們圓寂都在中國洛陽的白馬寺。其他的這些事蹟,大家有時間、有興趣可以看《梁高僧傳》。

  《四十二章經》在中國也有好幾種註解,一共有七種註解,第一種是宋朝真宗皇帝他自己註的。第二種是宋宣和年間曹洞宗守遂禪師註解,這個註解跟《佛遺教經》、《溈山警策》合成一本叫做《佛祖三經註》。第三種是明朝蕅益大師解,我們淨宗九祖,也是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刊,稱為《佛遺教三經蕅益解》。第四種是清鼓山道霈和尚註,名叫《佛祖三經指南》。第五種是清朝續法和尚註,名為《四十二章經疏鈔》,就是灌頂大師著的。第六是民國十年間,丁仲祜居士註,它叫《四十二章經箋註》,還有民國年間季聖一居士的《四十二章經新疏》。日本有兩種註解,是町元吞空的《增冠傍註四十二章經》,第二種是高島米峰的《四十二章經講話》。這是《四十二章經》有這幾種註解。以上這個人題我們大概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就要進入經文。人題是「後漢摩騰、竺法蘭同譯」,他們兩位法師共同翻譯的。接著我們就看經文,看第一段,第一段是經的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一切佛經都劃分為三分,就是三個部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這個三分的分法是東晉時代道安法師所判定的。當時早期佛經傳到中國,講經法師還沒有做這樣的一個分判,是從道安法師開始。當時他判這個經也有很多爭議,但是後來大家也都能認同,都稱為他這個判法是非常好,稱為「彌天古判」,或者稱為「彌天高判,千古同遵」。序分是一部經的緣起,就好像我們世間著作的緒論,序就一個端緒,就是一個開端,好像蠶作繭,牠先吐一條絲出來做為端緒,所以叫序分,它是一個開端。序有通、有別兩種,序當中又分為通跟別。通序是諸經所共同的,又有一個名稱叫證信序,這個是講六種成就來證明這部經是真實的,不是偽造的,讓後人讀到這個經他能生起信心,沒有懷疑。這個經,我們一般看到經典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有多少大眾,這個就是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某某地方是處成就,有多少大眾是眾成就。《四十二章經》是最早的翻譯,順序上有一點參差,但是我們仔細看,它還是有六種成就。所以這個是序分。

  我們看看經文,『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這是講世尊成道。「世尊」是佛十種通號之一,在印度梵文叫「薄伽梵」,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三世諸佛的德號都是一樣的,在此地特別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成道,就是他修行成道,他是十九歲出家,就離開王宮,放棄將來繼承王位的事業,出家去。出家,他去學習外道,住在雪山苦行六年,外道各種苦行他都去學習,學到最後就是吃一麻一麥。修了六年沒有結果,後來他就到菩提樹下,修了那麼多法門也沒有辦法了生死,沒有辦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到了菩提樹下統統放下,去打坐。到了三十歲,他十九歲出家,前後算起來十二年,先修外道這些法門,再雪山苦行六年,沒有結果。到三十歲那一年,他在菩提樹下把所有一切統統放下,到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黎明,就是天快亮的時候,夜睹明星而悟道,這個悟道就像惠能大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一樣的。

  他怎麼悟道的?就是徹底放下,因為修了十二年都沒有結果,努力的學習,辛苦的學習,沒有結果,後來他把學的統統放下,這一放下竟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像禪宗講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講過去很多參禪的大德尋師訪道辛苦的修學,尋師訪道就到處去參學,鐵鞋都走破了還是找不到,後來大徹大悟了,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自己自性裡面。他怎麼得來的?徹底放下。我們放不下,要到處去參學,尋師訪道,努力學習,學個什麼?學個放下而已。所以你看六祖大師他怎麼能頓悟?他就是一下統統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你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你的智慧德能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學佛,實在講,學個放下而已。我們看經典這麼多,佛給我們講這麼多,無非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修學的理論方法,教我們放下。

  放下,對於事實真相必定要有徹底的明瞭才放得下,否則要放下也很困難。不明瞭而放下,這個也是很稀有的,很難得,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能夠放下的,這樣的人是有,但是非常少,善根福德因緣特別深厚的。大部分的人都必定要了解,不但要了解,要深入的了解,你才放得下,不然很難。講很容易,要做很難,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舉出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布施,我們老和尚也常講財布施得財富。今年過年很多同修去拜年,老和尚講恭喜發財,我們聽起來這句話太通俗了,太俗氣了,恭喜發財。後面他又補了一句,財布施是因,發財是果報。那我們這一句常常聽到,好,那我們現在來修財布施。在大概六、七年前,泰國曼谷淨宗學會剛開幕,請我去幫助他們成立淨宗學會。當時李會長,李會長好像去年過世了,去年往生了,有一天他吃飯他就跟我講,他說悟道法師,我聽師父講《了凡四訓》,他說財富我們統統把它布施光了,它又會回來,回來還會多一點,等於生利息一樣。最後他跟我講,他說如果我這個錢財統統布施出去,真的能夠回來的話,還會多一點點,當然我敢布施。他又講了,他說萬一我全部布施出去,它不回來那怎麼辦?所以他的結論是跟我講「我還是不敢布施」。那我們就知道,聽經跟放下、去做還有一段距離。

  好,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就休息一下。下一節是八點開始,我們休息三十分鐘,我們下課,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