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3/8/1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5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了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請翻開第十六頁第五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跟著觀音菩薩發願,『願我速得戒定道』。「戒定」是我們學佛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戒定慧,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得定又是手段,開智慧才是最終的目的,這開啟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是我們學佛最終的目標,就是開啟自性般若智慧,在經上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要證得無上的佛果,必須要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達到這個目標,一般禪宗講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密宗叫三密相應,在我們念佛法門叫做理一心不亂。用的名詞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所謂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成佛。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不管修哪個法門,殊途同歸。

  戒可以說是共同科目,持戒。修定,定目標也是一樣,但是修定的方法就非常多了,有人參禪、有人持咒、有人修止觀、有人念佛,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這個定,在古印度,一般佛教以外的,像婆羅門教,印度這個很多外道,也都修定,他們的禪定最高可以達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從色界天一直到無色界天,四禪八定、四空定這些世間禪定,古印度很多宗教都修定,定功都相當之高。但是沒有出三界,還在六道裡面。所以這個禪定稱為世間禪定,世間的四禪八定,沒有了生死出三界。佛法的定,從小乘到大乘、到一乘,這定幫助開智慧,智慧開幫助斷煩惱,煩惱斷了就證果。在小乘證得阿羅漢他就超越三界了。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是斷見惑,到七信位也是斷思惑,跟小乘斷惑是相等,但是境界不一樣,也是超越三界了。這是佛法的定幫助開智慧。世間的外道的禪定有定能伏煩惱,但是不能斷煩惱,因為他沒開智慧。

  我們知道佛法修學的原理原則,我們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自己要選擇,要認識清楚,自己要有個取捨。如果我們修學不是在戒定慧這條路上,我們所學的開不了智慧。懂得很多、聽得很多、學得很多,這是增長知識,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他聽得多、懂得多、記得多,他的常識很豐富。但是為什麼叫知識?因為他不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不要說斷煩惱,伏煩惱也達不到,這就變成知識不是智慧。這是說我們學佛在三學上沒有功夫。另外一類的他修錯了,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當作宗教來信仰,甚至把佛教學偏了,變成邪教,這些都不是真正在學佛的道路上。但是現在這些著作書籍,還有在家出家法師講經演講,不是在戒定慧上非常多。如果我們宿世沒有很深厚的善根,也很容易誤入歧途,聽到這些人講的,聽聽都滿有道理的,也很喜歡,但是我們修學的方向偏差錯誤。我們要來分辨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從戒定慧三學做一個標準。

  現在這個時代也是很不容易,談到戒,也有很多地方也是標榜學戒,但是那個戒他學得如法不如法?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台灣、在大陸,這寺院每年都有舉辦傳授三壇大戒,很多在家出家都去受戒。受了戒,戒場年年開,去受了一個戒,是不是得戒,這個大有問題。實在講連一個戒律基本的一些常識都不懂,只是在戒場舉行個儀式,這個儀式三十二天圓滿了,有的時間長一點的,五十三天,戒律的條文念一念,跟著這個儀規來做,做這些儀式,這個儀式做完,戒牒拿到了,再講,不懂什麼叫戒。有的人甚至他也去給人家講戒,他講的是什麼樣的戒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大哥一直拉我去高雄圓通寺受五戒,那個時候我不願意跟他去,我說我五戒做不到,那時候還在吃肉,做不到,第一條就不及格了。他硬把我拉過去,拉過去我就跟著去那邊住個五天,受五戒。那個時候會本法師還在,會本法師已經往生應該有二、三年,他做開壇傳戒的。去受戒大概我最年輕的,男眾大概我最年輕,去受戒都是老菩薩,都七、八十歲,老菩薩。那些老菩薩儀規也不懂,我看會本法師他在那邊罵來罵去的。後來我聽到他講了一句話,他說你們來受戒,不要受一個煩惱戒回去,你們都不聽話,你們受的戒是受煩惱戒,你們是受煩惱戒回去。我聽到這句話也不無道理,我們現在到戒場去受戒,我們的煩惱,不要說伏煩惱、斷煩惱,就是煩惱有沒有減輕一點?恐怕沒有,可能還比原來更增長。這樣會本法師講的受個煩惱戒,的確也是沒有錯,為什麼說受煩惱戒?受了戒不但煩惱沒有減輕,反而增長煩惱。

  這個早年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出家眾很少,悟本師兄又跑到山上去追頂念佛,去閉生死關,剩下我一個,出家眾在禮拜天當維那領眾。當時很多居士他們禮拜天都來參加念佛會,剛開始,受菩薩戒的,在家菩薩戒可以搭衣,受五戒的是不能搭衣只能穿海青,沒有受戒的也是穿海青。圖書館地方不大,每一次禮拜天念佛往往人數都有超過。有些居士他就會早點來,早點來佔個位子,早一點來排在前面。那個時候有些受菩薩戒的菩薩,他是晚一點來,他比較慢來,慢來他那個衣一搭,他要排在前面,你們沒有受戒的排在後面。後來那些沒受戒的就抗議,我們早一點來,那個受菩薩戒的菩薩一來,我們就要讓他,他都那麼晚來又排在前面,他們一大早來還是被擠到後面,他心裡就不服,這樣彼此有受戒跟沒受戒都生煩惱。那受菩薩戒的,應該讓給我,我菩薩比你大,要排在前面,來,你應該要讓我。

  這個事情,後來韓館長說,好了,以後不管有沒有受戒,全部穿海青,就不要搭衣,就沒有這個問題。他搭衣你不讓他排在前面,排在後面,插在當中也怪怪的,不整齊。你要排在前面,那些沒受戒的他又心不服,就乾脆統統不要搭衣,後來就改成統統穿海青。所以這個事情,我們想想,會本法師講的那句話也不無道理,受個煩惱戒。所以這個戒也是不容易的,一個五戒我們都不懂了,三皈五戒基本的都不懂,這是我們我現在看到很多的。我們五戒都不懂,那麼高的戒怎麼會懂?你說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現在一次去受都是受到菩薩戒了。其實五戒連一條也不知道怎麼受持,受那麼高的戒只是一個形式,就連五戒都做不到。不要說五戒,連個三皈也不知道怎麼皈。

  三皈,我講的,我現在給大家講都講很淺很淺。我們淨老和尚講的是很深,他講皈依自性三寶,依照《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講的,三寶標準,那明心見性。大家聽了之後,也似乎都懂了,「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我們常聽經的同修大家也似乎都明白,聽了也點頭,懂不懂?實在講不懂。我為什麼知道不懂?因為最淺的你都不懂,那麼深的你怎麼會懂?聽一聽種善根這是有,但是還沒有真懂,是似懂非懂,沒有真懂。我們講一個最淺的皈依佛,怎麼皈、怎麼依?現在佛也不在了,是不是依泥塑木雕的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是提醒我們、是啟發我們的,因為佛不在世了,留下來就是雕塑的,或者金銀銅鐵鑄造的,或者是彩繪的,也有用陶瓷做的,就是遺留這個住持佛寶。住持的佛寶不是我們去依靠它,我們俗話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如果沒有好好的去保存,這些佛像也很容易損壞,怎麼能夠去給我們做依靠?它自己都自身難保。並不是去依靠外面那個住持佛寶。

  住持佛寶它的作用是什麼?它就是啟發我們的自性佛寶,自性的佛就是覺悟,覺而不迷。覺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但是我們怎麼樣才能往覺的方向靠近?那就聽佛的,就很簡單,聽佛的話,依就是依靠。這個世間不管什麼樣的人,他講的話跟釋迦牟尼佛、跟十方諸佛講的不一樣,因為一尊佛講的就代表一切諸佛,佛佛道同,一定是一樣的。比如說這尊佛勸眾生要修十善,不殺生是善,殺生是惡,一尊佛是這麼講,所有的佛也都是這樣的。不可能有一尊佛說殺生是善的,不殺生是惡的,那肯定有一尊是假佛,這個道理我們仔細想想也不難明白。所以一尊佛所制定的,一尊佛所講的,就代表所有一切諸佛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謂佛佛道同。

  如果有一個人他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所以我在大陸給一些人皈依,我知道講得像老和尚那麼深根本就聽不懂,我自己都聽不懂,我看看他們也是不會懂的,所以就跟他們講淺一點。給他們皈依了,我就問他們說,如果科學家講的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你們要依誰的?他們還在想半天到底要依誰?我說你還在考慮,你考慮清楚再來。你不是要皈依三寶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嗎?怎麼還在考慮?我說你考慮好了再來,到底要皈依科學家還是皈依釋迦牟尼佛?比如說科學家講的殺生沒事,不會有果報的;那釋迦牟尼佛,不行,這殺生要還命債,這有因果的,那你聽誰的?你依誰的?依誰為標準?我這樣問,那些都是大學教授,山東大學的教授,他們竟然還在考慮。我說你們回去好好考慮,考慮清楚再來。

  我說如果你要實質的皈依我一定要給你問清楚,如果結緣的皈依,那不用問,就是跟著我拜,拜完了皈依證給你,你是三寶弟子,怎麼皈、怎麼依你也搞不清楚。結緣皈依不用麻煩,很簡單,儀式五分鐘就完成了,就是三寶弟子,是不是真的?不是。所以我們要真正皈依,起碼你要得到三十六位護法神護持,一定要聽清楚,講的人也要講清楚,聽的也要聽清楚,我現在給你傳授皈依,我跟你說明,你聽明白了嗎?明白了。你接不接受?那你願意接受,好,那你就得三皈依。如果你聽不明白,或者聽明白他不願意接受,你舉行什麼儀式他都得不到三皈依。所以現在我跟人家皈依,我都會問說,接不接受?你有沒聽懂?他真聽明白了,他聽明白真接受,那才能真正得三皈依。聽明白、真正接受了,真正接受他就會去落實,依照佛的教導去依教奉行,那當然他得到功德利益,這個一點都不迷信,他得到好處。如果他聽了不是很明白,也不是真正接受,這都得不到三皈依的功德,只是舉行個儀式,那也得不到功德,沒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一個也沒有。

  所以我在山東的時候,上海有幾位女居士去皈依,皈依完了之後,我就聽她們這些同伴跟我講,有一個回去一個禮拜墮胎。我說這好像給我打一巴掌。我說這個皈依白皈依了,我講得嘴巴都快破了,但是她還是沒有辦法接受佛的教導。你以前說不知道,沒有皈依去墮胎,那都情有可原,那個不懂,沒辦法;現在來皈依了,回去還不是很久,一個禮拜。那個時候做百七比較有一點定功,沒有發脾氣,沒有生氣。但是也平心靜氣的,知道說這個皈依我們要說清楚,講清楚、說明白,你真正接受、聽明白了,領受,功德就是這個時候得到的,你的心理解、領受了,這個功德就得到。但是有的人當時他皈依的時候他有接受,但是回去聽人家這麼講、那麼講,他又退心了,他的皈依也就又沒有了。當時也有得皈依,當時也有,但是回去禁不起周邊這些人,那些跟他反對的言論,他又聽他們的。後來我跟他質問,他說現在政府規定的。我說政府規定的,拿政府來壓我我就沒辦法。但是我說你要皈依佛,皈依佛就要以佛為標準,古來祖師大德也都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看的。

  第二個皈依法,法是經典。佛在世的時候,佛天天講經說法,我們有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請他為我們解答問題,教我們解決生活上一些困難這些方法。法它有軌則、軌道的意思,就是一個依循的標準,所謂正,現在講正字標記,正確的,是一個標準。佛不在,佛弟子把當年佛在世講的經記錄下來,用文字記錄下來,結集經典,五百阿羅漢結集。後來流傳到我們中國,翻成中文,現在的《大藏經》。《大藏經》裡面任何一部經都是法,大乘法、小乘法都是法,法就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依據。那經典很多,我們沒有辦法一部一部去學,我們只能選修,像我們現在選擇淨土,比如說我們選擇《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都念《阿彌陀經》,我們就修這一本。這一本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理論依據,依據這個來修的。因為現在我們打佛七、做繫念法會都依據《彌陀經》來修的。這就是法。

  不管什麼典籍它講的,這經裡面沒有,或者什麼人寫的書,他講的,經找不到依據,我們就可以不採納。不管他這個人名氣多大,他是什麼博士,什麼教授,或者很有名的高僧大德,他講的經典找不到根據,我們就可以不採納他的。比如說過去有很多人提出很多問題,請問我們淨老和尚,有人他都會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自己的想法。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居士來問這些問題,有一年在華藏圖書館,這是早年在圖書館,一個老居士,女眾,她的腳不好,就不能盤腿打坐,沒有辦法盤腿,念佛可能要有椅子給她坐,她不能坐拜墊。有人就跟她講,妳不會盤腿,妳不能盤腿,妳就不能往生,妳念佛怎麼念妳也不能往生。這下這個居士就慌了,我念了這麼多年,現在因為腳不好不能盤腿,現在不能往生,這些佛不都白念了嗎?

  後來把這個問題去請教我們老和尚。老和尚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我們修淨土是依這三部經,這三部經有哪一部經佛有這麼說,說不會盤腿念佛也不能往生?那個居士想想,沒有,佛沒有這麼講,是那個人講的。妳現在皈依佛還是皈依那個人?妳皈依佛,妳就不要聽他的就好了。所以三皈依,很淺的三皈依,都不知道怎麼皈依,你都跟他講得那麼高他怎麼懂?那個經沒有依據的我們可以不採納。另外還有法門不一樣,法門不一樣,因為方法不一樣,它的門徑不一樣、它的方式不一樣,它要求的條件也不一樣,你看你選修哪個法門。好像你在學校,你選哪個科系,你念哪一科的你要依你本科的,你不能拿不是你念的那一科來做標準。這也是依法,法就是有經典可以找到依據的,有依據我們就可以依,沒有依據就可以不要依它。

  這個皈依法,法還有四依法。我們一般講第一條依法不依人,依據經典,但後面三條也很重要。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義就是說意思一樣,但是語言文字不一樣,但是意思是相通一樣,那就可以依。現在很多人質疑,說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那也不是佛經,外道,用這個來,這帽子很大,外道。老和尚講經是有說明,但是我們也是要常常提醒,因為如果很久沒有提醒,聽到這些言論有些人他心裡又開始產生疑惑,所以要常常提醒。《弟子規》、《感應篇》它不是佛經,但是它講的意思跟佛在經上講的意思是相應的,跟佛講五戒十善這基本的原則意思是相應的。佛給我們講,意思一樣,誰講的都可以,因為有法印印下去,印證了。比如說其他宗教是這麼講,佛也這麼講,那一樣了,這個法印印證了,那就可以採納,跟佛講的是一樣。雖然語言文字不一樣,不是佛親自講的,但是跟佛講的原理原則是相應的,我們就可以接受,不管誰講的,科學家講的也好、哪個宗教講的也好。比如說佛說不殺生是善,其他的宗教也是講不殺生是善,像儒家講仁,仁愛的仁,就是不殺生,文字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一樣也就是等於佛講的。所以上一次也跟大家報告,就是說這一類屬於攝善法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講的經很多,有的了義,有的是權巧方便講的,有的是講真實說的。真實說跟方便說如果有抵觸,要依真的,依真為標準,以這樣來取捨,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比如說小乘,人天乘跟小乘,小乘是出三界,它是了義,人天乘不了義;小乘跟大乘,小乘不了義,大乘了義;大乘跟一乘,一乘是究竟了義,是最圓滿的,跟大乘講的地方有不一樣,還依了義的,這是以這個修學層次的高低來講。另外就是每個宗派,或者是每個人他選修的經典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現在選修的是《彌陀經》,《彌陀經》對我們來講就是了義;其他不一樣的經典,對我們來講不了義。不了義就是說這個經跟這個經講法不一樣,你依哪一個為標準?要依了義的。比如說有的經它是教我們求人天福報,來生來做人、生天;這個淨土經是勸我們去西方去作佛的,當然作佛才圓滿。得人天福報總是還在六道,跟佛是不能相比的,當然我們要依這了義的做標準,依這為標準。第四個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智慧,不用情識,那是最高的。這是四依法。

  所以講到戒,經文「戒定道」,我們念得很簡單,現在這一段,跟觀音菩薩發願這一段,現在還有人在唱歌,還用唱的,唱得滿好聽的。但是他唱了他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唱唱唱這樣很好聽,這跟一般社會大眾結緣也是好事。但是我們要真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必須要深入經藏,要深入去理解。你看戒一個字實在講要講十個小時恐怕都還不太夠。我們現在先從一個三皈依。上一次跟大家報告的這個戒三大類,第一類是律儀戒,有戒律條文的,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有一條一條的,那叫律儀戒。第二大類叫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說戒律條文沒有,但是那個事情是好事、是善事,那你都應該要去做。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者」,含攝所有一切善法;「言十惡者」,含攝所有一切惡法。《十善業道經》十善跟十惡有條文,十條,有條文,但是講到十善它就是涵蓋所有的善法,凡是善的都包括在十善裡頭,雖然條文裡面沒有,是包含在十善裡面;講到惡的、不好的,條文沒有,包含在十惡裡面。

  所以過去有人說,佛制定五戒不飲酒,抽煙可以。所以現在南洋也有一些法師抽煙,人家供養,托缽他也有供養香煙的,沒有這一條,沒有這一條就可以抽了。因為在律儀戒裡面沒有這一條,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佛還講一個攝善法戒,這就有了,抽煙對身體不好,對空氣會污染。現在你看飛機上、一些公共場合,很多地方都禁止吸煙的,可見它不好。佛跟我們講雖然戒律條文沒有,但是不好的我們也要去掉,好的我們要去做,這都屬於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有這個因緣我們就要去做;沒有這個因緣,不要勉強,不要去攀緣。我們一般講隨緣,隨緣就是說,有緣我們就應該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因為這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機會我們遇到,我們就應該為眾生服務;沒有機會我們就不要去強求,不要去攀緣。所以有緣不做,不對;沒有緣,勉強要去做,也不對。饒益眾生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就必須去做。這是皈依法,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修學的依據。住持法寶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因為現在佛不在世,只有遺留經典。

  住持僧寶,皈依僧,這個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稱為僧團。最標準的是六和敬的僧團。但現在找不到六和敬的僧團。現在老和尚常講,兩個人在一起就打架,還四個人在一起,不吵架?這個很難。在三年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辦一個六和敬大會,大家修六和敬大會,我也接受邀請去參加。這個教育協會希望我講十五分鐘的演講,事先發一個簡短的演講稿。我講的是「禮以和為貴」,就是禮貌的禮,禮節的禮,我都不講得太高。我現在講到六和敬,那是起碼要斷見惑的聖人才做得到,起碼要斷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有四個人斷了見惑,在一起一定不會吵架,一定能修六和敬。不要說見思惑都斷,要斷見惑這個標準就可以,四個人在一起共住、共修,那標準高。標準我們不要講斷惑,講得定這也就很難了,四個人都得定,我們念佛叫得三昧,得禪定,伏煩惱,這要找四個人也不太好找,也不好找。

  因此六和敬在我們現前社會也很難形成,因為大家希望有個六和敬,但是沒辦法,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有煩惱,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大家都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情緒上又怨恨惱怒煩,怎麼和?不要打得太慘就不錯。所以我很清楚,我知道做不到。但是他們這些人發心,我也讚歎、鼓勵,我會給他鼓勵,精神的鼓勵。為什麼?他發這個心也很不容易,雖然做不到,但是他有心希望能做到,我知道他有一定的困難,你希望做到,但是很難達到,因為有煩惱。我們達不到佛講的高標準,我們不得已降下來,用儒家的,儒家的禮以和為貴,所以我就講那個禮。那個禮就是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編的《常禮舉要》,根據《禮記》編的。學這個禮也要學得會,你學不會也不行。那個禮是講情理法,要通達人情世故,通達人情世故我們人跟人相處才會和諧。不然常常會磨擦、會起衝突,為什麼會磨擦、起衝突?因為沒有學禮。

  所以李老師以前在台中,他對內部的蓮友講《常禮舉要》,他不准蓮友到外面去講。他說外面人家不聽你的你不要去講,人家不相信你這一套。你學了之後、聽了之後,回家去教你的子弟,不要去外面要求別人,所以他講的資料沒有公開。一直到最近幾年前,新竹淨宗學會劉會長把它印出來流通,大家才看到,不然以前李老師禁止流通的。《常禮舉要》李老師講的我看幾遍,也有徐醒民老居士他有作註解,我們現在結緣架有,有需要的同修可以去看,他的也比較白話,比較看得懂。但是看了我們還是要學,要學會了才有用,學什麼東西都是一樣,你要學會,學了但是還不會,還是不管用,學會才管用。講一個人情世故,我們以前看看《常禮舉要》就一條一條的,那看一看大家好像都懂了。其實我看李老師他那個註解才知道,裡面那個道理太深了,他都用《禮記》講的。

  而且講到我們現實生活上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那種人情世故,人的感受。這是從凡夫角度來講,我們一定要從凡夫角度來講,從這個地方先做。我們舉出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是李老師舉出來的,他講人情世故,他說祝壽,去給人家祝壽,你好意給人家祝壽也要看對象。不是說你好意,那人家就會很高興,有時候會惹得人家生煩惱。他就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老人九十五歲,做生日慶生,他一個人去說祝你長命百歲。祝你長命百歲,這是好話!如果對我們年輕人來講,祝你長命百歲,他聽了心裡很高興,我今年才二十,還有八十年,來日方長,他聽了會很開心。你對九十五歲的講,他想想,剩下多少?一、二、三、四、五,還有五年我就要死了,他聽了心裡就不是味道。我看了,對!那這句話不是遇到所有祝壽的人都講這一句。九十五歲,你起碼最少最少你也要講,你最少活到一百二沒問題,他聽了還可以接受。你說長命百歲,剩沒幾年,就剩下沒幾年,他聽了心裡會難過,來日不多!他是好意給他祝壽,但是對象不對。

  還有高中聯考、考大學,他說甲這家考上了,乙那家的兒子沒考上,甲的這家考上台大,在那邊放鞭炮;乙的那家沒考上,名落孫山,在他家門口放鞭炮,他在高興,他就過不去。我們想想,對,都沒有去考慮到這個問題,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個他也沒有說刻意去得罪他,他只是我兒子考上了,我們家慶祝慶祝,難道也不行嗎?就不行,他看了心裡就不舒服,你考上,我們沒考上。如果一樣考上就沒問題。這個時候你就要低調,避免去剌激別人。這就叫禮。

  以前在圖書館,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到道場做義工做完都有一句話,什麼話?道場太恐怖了。我在圖書館常常有居士來跟我哭哭啼啼的,說道場太恐怖。我說我很恐怖嗎?我說我感冒的時候臉色會比較不好看,是很對不起,不是我故意的。但是你跟我相處久了也知道我不是那麼壞,怎麼恐怖?他來做義工,他也來做義工,我們都出錢出力,也不是來這裡賺錢的,做到兩個人都哭哭啼啼的,回家不來了。我也莫名其妙,怎麼會這樣?後來讀了《常禮舉要》我才明白,李老師講一句話,他說不懂禮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壞人,他心很好,他很熱心,就是沒有學過禮,沒有學過禮常常會給人家造成困擾。我明白了,原來我們雙溪的山上,菩薩有時候會送菜上去,他從山下辛辛苦苦煮了拿到山上去,還被臭罵一頓,就哭了下來。我就知道為什麼了。為什麼?因為沒有事先跟山上講,他這邊準備,他那邊也準備,他多出來,那山上也生煩惱,他也生煩惱,都好心,都來做義工。到最後他們打架,倒霉的就是我,就找我出氣,罪過都是我的。所以有時候,我就是要常常跟大家提一提《常禮舉要》,有一次我到山上去也是舉《常禮舉要》。因為大家沒有學,他不是壞,他不懂禮貌的人,李老師講得一點沒錯,他不是壞人,他是好人,他還特別好,但是就是不知道禮,造成別人的困擾,是這樣,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民國初年,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大家不學了。不學了,李老師也講,反對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他就舉出幾個例子,他說他的房間,如果沒有經過他同意,你給他衝進去,他也會不高興;他桌子上的東西,沒有經過他同意,給他亂翻亂找,他看了也不高興。那不是對中國人很沒有禮貌,看到外國人他就會去拉拉手,他這不學也會了,也很懂禮貌了。為什麼要這樣?不是反對嗎?所以反對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害了一些年輕人。害一些年輕人沒有前途,不懂禮,不知禮,無以立,在社會上沒有辦法立足,到處得罪人,這個人前途就有障礙。不是他心不好,不懂!所以很多方面要學。還有李老師講,像以前坐電梯,老和尚第一個進去,第一個進去他一定排在最裡面。電梯到了,我們也希望他第一個出來,我們就站在那裡不動,後來被他用罵的,我們才跑出來。你擋在前面我怎麼出來?請師父先出去。你不出去我怎麼出去?擋在那個地方。以前我也不懂,去那邊被罵來罵去、罵來罵去,罵到現在有一點懂。

  李老師講了一個故事,說以前古時候有個長工,一個員外請一個長工,那個長工,就是這個人要去做長工,他沒有什麼長處,就去給人家做做粗工長工,聽人家使喚。他要去做長工之前,有人就告訴他,你要記住,你走路一定要走在主人的後面,你可不能走路走在主人前面。照《弟子規》講,「長者先,幼者後」,不能走在前面。《常禮舉要》也是這麼講,不可以走在長者前面,如果照《常禮舉要》條文這樣來念,不可以,這是不可以。但是你沒有看註解就真的也不懂。李老師有講解,他說這不能走在長者前面是平常散步的時候,沒事的時候,你不可以走在前面,要讓長者走前面,如果你要辦事你可不能走在後面。這長工去了就記住這句話,記住?記住了。有一天員外晚上很晚回來,古時候沒有電燈,沒有路燈,就要打燈籠,然後就叫這長工,你主人去外面,你去接你主人回來,天黑了,你打個燈籠去帶你主人回來。

  他打個燈籠去。半路上天黑了,看到主人,主人就說你走前面,他打燈籠,在前面照路他才看得到路。他說不行、不行,照規定我是走在你後面,可不能走前面。說什麼他都不願意走在前面,把員外給氣得,他說照規定是這樣。所以禮要通,要學通,學通了你跟人相處才會把磨擦衝突降到最低,不敢說沒有,降到最低。現在的人都不學,大家不學,李老師說狗咬狗也就不奇怪了,反正大家都不懂;你懂的人,反而人家看你怪怪的。所以也就沒有辦法。但是在這個當中,我們還是要亂中有序,雖然不講,但是還是離不開這些禮的原則。所以我們現在要洞明人情世故,那些人情世故要知道,這講世間的禮。所以一個僧團要能夠修六和敬,那是很高的標準,到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這樣的團體。我們老和尚自己也常講,他那邊也沒有這樣的團體,也沒有六和敬,找四個人很難。我們知道它的標準在哪裡,我們要往這標準去接近,是可以的。只要你懂得理論方法,我們如理如法來修學,那是可以朝這個目標來靠近。

  所以講到戒我就會有很多話要講,為什麼?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最近很讚歎果清法師(果清律師)。我出家那一年,到今年是第二十九年了,二十九年前那個時候日常法師還在,那個時候,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到今年就是二十九年,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就是我出家那一年。那個時候我去做義工,老和尚叫我在那邊剃度,沒有人,叫我,說我光棍一個,剃度算了。剛好我父親過世,也是那個因緣,就在那邊出家。老和尚請日常法師來住在基金會,叫我跟他學戒律。我記得出家沒有幾天,可能還不到一個星期,果清法師他來,他要來跟日常法師參學戒律,所以我們住了一個月。住到第十幾天,我記得出家兩個星期,日常法師就帶我,還有果清法師,簡豐文居士他開車,去台中蓮社看李老師,這一生我就看他看那麼一次,後來回來兩年後他就往生了。

  所以二十幾年沒有跟果清法師再見面,他出家已經三十幾年,專攻戒律,他戒的確學得是非常好,因為我跟他相處過我知道。戒,它不是說這樣裝一付很有威儀的樣子,然後不苟言笑,那裝模作樣,那不是真正的戒。我跟日常法師學戒,日常法師也常講,就是弘一大師學戒,讓人家去接近他的人,不是看到會恐懼,而是他有威嚴,但是也有柔和的部分,就是你跟他接近如沐春風,你沒有壓力,你沒有感覺到壓力。有的人他戒持得很好,你去到那邊,你就很不自在了,那就有壓力。所以真正學戒學得好的、學得正確的,就是你去接近他很舒服,而且你很喜歡去接近他。因為他有戒香,戒定真香,磁場好,你很想去。你肚子痛、頭痛,跟他靠近一點,等一下就好了,不用吃藥,有這個效果。

  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學戒它的真實義。所以現在很多人標榜戒,有些我看是不敢領教,有的學得很懶惰,他說是學戒,我說那我也會。果清法師他就跟我住一個月,那個時候,我一個人什麼事都要做。一出家,老和尚就跟我講,出家人什麼都要會,都要做,煮飯、買菜、掃地、清廁所、做香燈、做維那,聽經要錄音、錄影全包,我一個人全包。果清法師看到他就主動來,什麼事情要幫忙、什麼事情要幫忙?他主動來問我要做什麼事。他不是我戒學得很好,坐在那邊如如不動,看你在掃地,那叫懶惰戒。

  弘一大師是民國初年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律師,近代的律師,對戒律很有研究。他在《講演錄》裡面講到常隨佛學,他說常隨佛學不要講太高,講淺一點的,最淺的,最淺是什麼?他說佛掃地掃樹葉。有一天佛看到祇樹給孤獨園樹葉掉很多,拿掃把來掃。那些比丘看到佛在掃樹葉,大家也一起跟著掃。那掃完之後,佛就講這地掃乾淨了將來會生天,掃地會生天。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功德,如果知道了大家搶著要掃。把它掃乾淨,讓人家感受到這個清淨的環境,你的果報就在天上。所以佛掃樹葉也講了一部經,很短。佛都在勞動,那我們說戒持得好,你有比佛還更好嗎?坐在那邊如如不動,讓別人去做,這叫損福,不是學戒。所以現在很多人學戒學得不對。這個戒不簡單。現在佛教,在中國佛教傳戒,把四眾弟子的素質都一直往下降。因為你得到這個戒,它是一個道德很高的水平。不要說太高的戒,就一個五戒就很不得了;不要說五戒,就一個三皈依就不得了。

  你看一個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五戒全部都持,有二十五位護戒神,一條戒有五個護戒神,那你就持一條起碼也有五個護戒神。現在連一個也沒有,為什麼?大家不懂戒,懂都不懂,你怎麼去持戒?戒律的開遮持犯一無所知,你怎麼去持戒?到底你在持戒還是在犯戒,你也搞不懂,有沒有得戒也不知道,只是拿了一張戒牒。所以佛門弟子水平就一直降低。我在金山寺講《沙彌律儀》,有很多年輕的出家眾,我要上課都不來聽,這個他有事,那個他有事。我說我台北的事比你多,我來這邊跟你們蹲兩年都不跑。一聽說要受戒,大家搶著拿報名表,我說你們真的那麼喜歡戒嗎?一次還三壇大戒全部受,我說沙彌戒你都不來聽了,一壇你都不願意來學,還要三壇?可見得現在去受戒都是要一個虛名,他並不想真正實質上學戒,沒有那個心。我也是跟他們講了很多,但是聽不聽得進去我就不知道了。

  講很多,我就用比喻給他們講,我說你們去戒場去三十二天,三壇大戒那個戒牒發給你,我說那一張戒牒就像你們在學校畢業證書。你學校的課都沒有去上,也都沒有去學,你去拿一張大學文憑畢業證書,我說那一張有用嗎?我說那個道理跟那個是一樣的,你拿那一張只是一個形式的,沒有實質意義。你受戒,連個五戒一條都不懂,還三壇大戒,怎麼會懂?我一直跟他們講,我說你們要務實、要務實,但是沒辦法,大家還是要去受。我說好了,你去先受形式的戒,弘一大師也同意,但是我還是建議你們,受回來還是要發心去學,學一條做一條,學多少算多少,那比較有實質意義。如果你都不願意學,你受那個戒沒有意義,只有世間人他承認,佛菩薩他不承認,對你修定沒幫助。對我們念佛得一心不亂也沒有幫助,你只能在給世間人講,出示一個證件我受過戒,我有戒牒,可以到寺院掛單,就這樣而已。佛法的真實功德利益一點也得不到。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我們跟觀音菩薩發這個願,我們這個願發了之後要發心去學,不然發了就變成空願。所以現在很多人編成這個歌在念,念完之後他也不學,他也不去聽經聞法,他也是不知道,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學佛我們就修戒定慧。這個戒,現在講經的法師還有,講戒的沒有。現在只有聽我們老和尚在推薦果清律師,推薦他。現在定弘法師(鍾博士),老和尚請他到南投跟果清律師學戒。講戒的非常少,但是戒又是基礎,如果沒有戒你就得不到定。我們為什麼念佛念那麼久得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是定,戒定伏煩惱,慧斷煩惱。我們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有戒定,而且定的功夫還不要很深的定,欲界未到定,沾到一點定的邊緣,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我們修淨土佔這個便宜。其他法門是不及格的,還在三界裡面不及格,但是我們這個法門就很好用了。當然如果你能夠開智慧那更好,往生西方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不在凡聖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餘土,在實報莊嚴土。但是一個粗淺的戒定,這樣的功夫我們是需要的,我們要有把握這一生臨終佛來接引,粗淺的戒定這個分數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的戒定,這樣阿彌陀佛那邊就錄取,那一所大學就錄取。其他諸佛世界是不及格,阿彌陀佛那裡可以錄取了,我們就可以去了。

  印光祖師知道現代人學戒有困難,講戒的律師又沒有,很少,大家也不懂,很多標榜學戒的修得也不如法。因此祖師他提出三本書代替戒律,第一本是《了凡四訓》,第二本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不是佛經,是世間善書。但是講的都是因果,善惡因果,這也是跟佛經講的有相應。印祖一生這三本書他印最多,以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印光祖師給我們講,因果是戒律的鋼骨,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鋼筋骨架,你沒有骨架你這房子蓋不起來。如果你不懂因果,不認識因果,持的戒就不能夠如理如法。所以因果教育,對學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我們也應當發心從這個方面來學習。

  好,今天我們時間也差不多到了,還有一分多鐘,這一段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此地。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