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2/7/1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2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繼續再一起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昨天我們介紹到這部經的經題,這部經經題的別題。這個經的題目分通、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是這部經的別題,別是個別的,就是區別跟其他的經不一樣;「經」這個字是通題,通題就是通用的,佛講的經都稱為經。昨天我們介紹這個別題,介紹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昨天我們介紹到別題的這一段。

  講到觀世音菩薩,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知道佛門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可以說家喻戶曉,不但學佛的人知道,不學佛的人,民間一般信仰神教的,也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甚至他們也來拜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中國民間,可以說儒釋道三教自古以來都融為一體,都分不開了。因此我們看到很多道教,拜神的信眾,他也拜觀音菩薩。有一次我到浙江普陀山,普陀山我去過很多次,也看到道士帶團,他們頭戴道冠,身穿道服,他們也帶團去參拜觀音菩薩,這是道教的團體。另外藏傳佛教喇嘛,西洋人去觀光旅遊,這些都很多。在台灣我們更是可以隨地都看得到觀音菩薩的足跡,這個神道教幾乎也都有供觀音菩薩。這是我們社會大眾提到佛門的觀音菩薩,可以說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觀音菩薩的名氣很大。普陀山歷史上的記載非常的多,感應的事蹟也很多,很多人都聽過,也都看過這個書,這是自古以來這個感應事蹟可以說記載得非常多。

  所以觀音菩薩,佛在大乘經典上也給我們講,觀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裡面的眾生緣分非常之深。昨天也跟大家簡單的報告,佛在《楞嚴經》裡面講,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在六根當中耳根是最利,這個耳根比其他五根要利。因此在娑婆世界眾生修耳根圓通就比較上容易成就。因此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緣很深,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在二十五圓通裡面,他代表我們娑婆世界大多數眾生的根器,也可以這麼說,因此跟我們的緣就深了。在大乘經典裡面,就是不是專門講觀音菩薩的,其他大乘經典附帶提到觀音菩薩的經也很多。我們佛門也很普遍讀誦的,四眾弟子讀誦的,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裡面你看到第十二品,釋迦牟尼佛就把《地藏菩薩本願經》交代給觀世音菩薩來流通。這是我們常常讀誦《地藏經》的同修應該都很熟悉,第十二品專門介紹觀音菩薩,還把這個經交付給觀音菩薩。

  《無量壽經》,我們淨宗學會同修大家可以說做為平常讀誦的經典,不但聽經還讀誦,天天讀這個經。我們同學大家都讀到「大士神光第二十八」,這第二十八品,在四十八品經裡面第二十八品,特別介紹觀音、勢至。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都有觀想觀世音菩薩這個聖像,還有觀大勢至菩薩聖像的觀法,觀想的理論、方法。所以在《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也都特別提到觀音、勢至。這兩位菩薩在《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一個代表耳根圓通,一個代表念佛圓通。從這個地方,我們淨宗同修修的是念佛法門,從二十五圓通,還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宗三經重要的經典,特別是《無量壽經》,我們就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到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它是相關的,而且這個關係非常密切。

  為什麼?我們看到印光祖師《文鈔》,他教人念佛的方法,我們現在念佛,這四種念佛是採取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印祖教人要注重在聽,就是你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縱然不出聲,心裡默念也有聲相,還是要用耳根去聽。這個三根如果收攝,其他的三根也跟著收攝了,就可以達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這個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根據印祖這個教人念佛的方法,我們就知道它這個關係非常密切。因此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特別講淨土經把這兩位菩薩都介紹出來,這有他很深的一個用意。我們現在學習的這是主要講觀音菩薩的經典,雖然講觀音菩薩,但是我們學到後面,這個經文我們就看到,觀音菩薩,我們念大悲咒、念觀音菩薩,將來往生那觀音菩薩帶我們往生到哪裡?還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可見得這個經跟淨土經它之間的關係非常的密切。

  佛在《無量壽經》第二十八品也告訴我們,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遇到急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急就是緊急,難就是有災難、有困難。我們人生在世間有時候也會有不方便的時候,這個不方便就是人力(人的力量)達不到的時候,就是一般人沒有辦法來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都會有感應。所以佛在《無量壽經》這個提示,雖然經文不長,很短,但是非常重要。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顯得更需要了。我們人遇到困難、災難、緊急,沒有人幫助的時候,我們就要求菩薩來幫忙了。

  你看虛雲老和尚他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從浙江普陀山拜到山西五台山,拜了三年,三步一拜這樣拜。人這個身體是肉身,吃五穀雜糧的,在這個路途當中難免會生病。所以在有一次的冬天下雪,拜到荒郊野外,也沒有住家。過去清朝末年那個時代,人也沒現在這麼多,房子也沒這麼多,他也沒有同伴,也沒有人跟他在一起。這荒郊野外,冰天雪地凍得生病倒下去了,這個時候真的是找不到人來幫忙,在這個荒郊野外。人一旦病倒下去,要救也來不及了,這個時候誰來幫忙?菩薩來幫忙。文殊菩薩變一個乞丐來幫助他,來照顧,把他的病照顧好了,乞丐不見了。他給他這個病照顧好之後,問他尊姓大名、住哪裡?以後有機會去答謝。乞丐跟他講他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下面,只要去那邊跟人家問文吉,大家都知道,講完也就不見了。他拜到了五台山就去問人,找不到這個人。後來有人跟他講,你講那個文吉就文殊師利菩薩。那個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在路途當中幫助他的就是文殊菩薩,化身變一個乞丐去照顧他。這個路途當中一共照顧了兩次,他生了兩次大病。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特別現前這個時代,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方方面面的問題,整個世界災難的問題,自己學業、道業種種問題,每個人都有他的困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現前這個時代真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人沒有辦法去處理的,我們人的智慧能力處理不了的,解決不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就要想到求觀音菩薩來幫忙,求觀音菩薩來加持。所以我們遇到有困難的時候不要忘記觀世音菩薩,我們就會得到菩薩的幫助,這個非常重要。

  昨天也跟大家簡單報告,觀世音菩薩這個名稱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一個代表,修耳根圓通這個法門,修成就了都叫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不是只有一個人,很多很多,只要修學這個法門修成就的都叫觀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他並不是限定哪一個人。當我們自己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當下我們自己也就變成觀世音菩薩。我們在稱念名號,我們是在因地的觀音菩薩;已經修成就的,他是果位上的觀音菩薩。我們在因地修學,已經證果的觀音菩薩當然要幫助因地修學的這些觀音菩薩,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我們對觀音菩薩的認識是有必要的,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的同修也是有需要認識觀音菩薩,因為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之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在這兩部經佛都有跟我們講這兩位菩薩,這兩位菩薩都是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往生淨土的。所以這兩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他的助手。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不需要念觀音?很多修淨土法門同修他們也有兼念觀音,兼就是附帶的念。你看印光祖師在《文鈔》他也勸念佛的同修兼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我們是求生淨土,兼念觀音菩薩是迴向給這個世界的苦難眾生。所以印祖在《文鈔》裡面也勸淨宗同修,一天如果你定課是念一萬聲阿彌陀佛,另外念五千聲觀音菩薩,迴向給這個世界上苦難眾生;如果你念一千聲你就附帶念五百聲,你念一百聲就附帶念五十聲。也有人專念觀音菩薩的,這樣求生淨土行不行?也可以。在《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淨土聖賢錄》,也是有人他專念觀音菩薩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可以滿願。

  觀世音這是就利益眾生這方面來講,觀察世間眾生的音聲,看眾生有什麼需要,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去幫助他。隨時隨地,就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菩薩都有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所以觀世音是菩薩在果地上幫助眾生的一個名號,這是講利益眾生這方面的。如果對自己修行來講,自受用叫觀自在,對自己是觀自在,對眾生叫觀世音,自己得到大自在、大解脫才能去幫助別人。如果自己都得不到自在,自己的苦都比別人多,那怎麼能幫助別人?所謂泥菩薩過河是自身難保,就幫不上忙了,自己還需要別人來幫忙。所以必須自己先得自在。自己得到大自在、大解脫,然後幫助眾生,就叫觀世音,就是利他,利益眾生的,觀自在是利益自己,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這個經別題的人,這個人法立題,這個人、這位菩薩,大家非常熟悉。

  下面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是法,佛法的法。上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指人。所以這部經是人法立題,人跟法合起來成立的一個經題。「廣大圓滿無礙」,廣大到底有多大?怎麼才叫圓滿?我們看《華嚴經》講「大方廣」,我們要知道,佛經裡面講這個大,它是一個表法形容,廣大是個形容,實際上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那才叫真正廣大。你說大它有邊際嗎?沒有。所以大而無外,你在外面你找不到邊際;小而無內,你裡面找,裡面也是無量無邊,你也找不到裡面的。到底裡面到哪裡、外面到哪裡?沒有。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就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才是事實真相。這必須對《華嚴經》的教理有一點認識才能體會,《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毛端有大千世界,毛端,你看我們身體這個汗毛,一根看都看不到,它那個尖端能容納大千世界。它這個毛端沒有放大,大千世界沒縮小,它可以裝在裡面,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些境界,過去科學還不是很發達,有些人看到佛經講,講得像神話一樣。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漸漸大家知道佛經講的那不是神話,理論上講都講得通的,理論上講得通就有這個事實。你看現在電腦一個小小的晶片一點點大,一部《大藏經》都可以裝在裡面。那個晶片也沒有放大,《大藏經》文字那麼多也沒有縮小,它可以放在裡面。現在我們帶了一個小小的晶片,到任何地方一插,所有《大藏經》的資料都可以調得出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科技,過去很多人都是否定,不相信佛經上講的;現在這些科學愈來愈發達,就愈來愈相信佛講的話是真的。只是佛經講的這個境界,科學家還沒有辦法去證實。科學家為什麼沒辦法證實?因為他不學佛。他要學了佛,會比一般人很快的進入佛法。可惜的他們這方向錯了,心外求法,方向不對。如果他回歸自性向內心去求,他就找到答案;但是他向外面求,他永遠找不到答案。

  為什麼?佛在《唯識論》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一般凡夫,包括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十法界的佛,沒有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什麼?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出來的。我們這個意識心的功能,最大可以緣,就是我們可以思惟想像這個意識心,可以想得很多、想得很遠,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它的極限只能緣到阿賴耶識,它緣不到真性。因為真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思惟、想像、議論都達不到。怎麼樣才能見到真性?你要把思惟想像放下,你不要想你就見到。但是佛教我們不要想,我們就偏偏要想,因為這是習慣,無量劫來這習氣很難放得下。哪一天你放下你就見到事實真相。

  所以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不可思議」,這四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而事實真相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去思惟,因為你想不到。你用第六意識這個心去想,怎麼想都想不到,最多只能想到阿賴耶識,真性你就緣不到,不可思。不可議,就是你用言語去議論,你去講,你也講不出來。所以禪宗大德講了一句話,這是禪門裡面講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嘴巴一張開,你要講,錯了,你講不出來的;動念,你想動個念頭去想一下,不行,錯了。這就叫什麼?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經典裡面講的不可思議這四個字它的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叫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可思議你懂了,你就真正理解如來的真實義,他在講什麼,你能看到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如果你不懂得弦外之音,光這個言語文字裡面鑽來鑽去的,鑽個無量劫還是不懂。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特別是大乘經典,小乘經典我們還可以用意識心去思惟想像,因為它講的是阿賴耶識裡面的這些境界相,我們的常識可以理解,講到真如自性你用意識你就達不到,不能用意識心去想。這是大乘經教我們的,我們再從這地方去體會。

  所以你看這裡,廣大圓滿無礙,我們怎麼去想像這廣大圓滿到底廣大到什麼程度?圓滿到什麼樣?什麼叫無礙?你愈想就愈不對,愈想愈有礙,不是無礙。你不想了,用真心,不用阿賴耶識,就無礙了,就真的是廣大圓滿,在哪裡?就在眼前。所以一切大乘教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一切大乘經典它都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講的,就是一實相,用現在話講叫事實真相。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真實義就是講這個實相。我們現在一下子不能體會,不懂,不懂也沒有關係,我們慢慢來學。但是這個原理原則不能錯,方向不能錯。只要方向沒錯,雖然我們現在還是習慣起心動念,但是我們知道這個起心動念是錯的,我們慢慢修學,把這個起心動念放下,總有一天我們能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就是方向不能錯,方向一錯,你就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所以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麼廣大圓滿無礙?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佛法的修學有分頓、漸、祕密、不定,這是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它是沒有障礙,我們的真心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它哪裡會有障礙?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它是廣大圓滿,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原來的真心就是這樣,這麼大。現在似乎我們這個心變得非常渺小,這什麼原因造成的?佛在《華嚴經》常常給我們講,我們每個眾生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如來有什麼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跟他平等的,沒有差別。但是如來這個能力都現前了,我們好像沒有了,什麼原因?佛一句話給我們說明了,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有這個東西障礙住,那本來他就有的,因為有這些東西障礙。但是這些東西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虛妄的,我們把它當作真的,這樣產生的障礙。原來它沒有界限的,哪有什麼界限?廣大圓滿沒有界限。

  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不但有很多界限,而且這個界限劃得就剩下自己一個人,劃個小圈圈只有自己,都不會去想到別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自己,這圈圈就劃得太小了。你看我們這個地球上,地球就是這麼一個星球,這個地球它本身它自己沒有去劃什麼界線,你是哪個國家,我是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哪個國家,那是地球它自己劃出來的嗎?不是,地球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這是美國,這是中國,那是英國,為什麼劃分這些界線?那是人劃出來的。這是我家,那是你家,愈劃就愈小,這是人怎麼會有這些界線?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最嚴重,嚴重到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連第二個人都沒有了,他就不會為第二個人去想了。不為別人想,只想到自己,起心動念就是想自己,這個人,我們一般講,這個人太自私了,自私自利到了極處。有的人心量大一點,他會想到我以外還會想到別人,或者想到一個家庭,為這一家人。

  現在實在是失去傳統文化教育,真的,人很自私,自私到極處,他只想到自己,連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父母,他都不要。現在很多家庭是這樣,特別是到外國去留學、移民的,這個情況就更多了。我上個月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現在這個趙會長,以前他們學會的總幹事,總幹事的太太,他的同修姓鄭的,就是我母親,汐止,我母親娘家那邊的一個親戚。他們移民到西雅圖去了,她先生當了淨宗學會的總幹事,我二00五年去,七年前去的時候認識,談起來才知道原來是親戚關係。後來我把我母親那邊鄭氏的家譜拿給她看,她看一看,知道沒錯,她們就是汐止鄭氏家族的後人。二00八年我看她先生回到台灣來,回到台灣來到我們二樓那個佛堂,好像那個時候我也在講經,他有來聽一堂課,聽完到小客廳跟我坐了一下。那是二00八年三月份的事情,二00八年三月我還沒有到廬江去。後來他回美國,好像聽說過幾個月他就往生,我聽到這個消息覺得也很突然。那個時候我在廬江,剛好正在打護國息災百七繫念法會,聽到這個信息。

  在前兩年,我們這個親戚就回到台灣來找我,她說她先生往生了,她在美國一個人也很孤單。學了佛,特別修念佛法門,都知道臨終最好有人助念。在美國她有兩個兒子,也沒學佛,她是跟我講,恐怕她往生的時候她兒子不會給她助念,所以想回到台灣來。後來我就請我弟弟給她找個房子,在汐止車站附近租個房子,有空就到雙溪山上去參加繫念法會,現在也常常上山。今年我再去西雅圖淨宗學會,趙會長才跟我講,他說他以前總幹事的太太,是他叫她回台灣的。我說為什麼要叫她回台灣?在美國她們家那麼大,住得不是很舒服嗎?他說你都不知道,她先生一走,她也不會開車,以前辦什麼事情都她先生替她辦,跑銀行,處理很多事情都是她先生處理的,她都沒處理過,也不會開車,在美國不會開車就等於沒有腳一樣,就很不方便。她先生往生,她就想到去跟她兒子住,她兒子都長大,一個當醫生,另外一個在做什麼事業我不太清楚,兩個兒子沒有跟她住在一起,他們搬到外面去住。她就想到她先生走了,現在去找兒子,跟兒子住在一起。結果她兩個兒子都不讓她去住。趙會長跟我講,所以他勸她回台灣。我說原來如此!

  我們就可以想一想,現在人自私到自己的父母他都不要了,你看跟自己最親的,母親比父親還要親,這個兒女他都不要,這就是人自私到極處。外國這種思想教育,教人就是這樣教自私的,自私到父母都不要。這種教育觀念,從佛菩薩、聖賢的標準來看,當然是絕對錯誤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拓開心量,本來我們心量很小,現在慢慢拓開了,學了佛明理了。我們現在雖然還做不到佛菩薩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但是也要慢慢擴大。擴大到圓滿,擴大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就回歸自性。我們為什麼自私到極處?我們就知道,我們學了佛聽了經教知道,從執著來的,你執著愈重的,他就愈自私,自私自利;執著輕一點,他自私的心就輕一點,他就會多為別人想。

  完全沒有執著,這個人就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他的心量比六道天道眾生的心量還要大,他超越三界了。因為他超越三界了,一定是比六道裡面天人的心量還大,他才能超越。執著從分別來的,菩薩破分別,沒有分別,心量就更大了,比阿羅漢、辟支佛心量更大。分別從哪裡來?從妄想、從起心動念來的。如果我們再把這個無明妄想、起心動念放下,那我們就成佛了,是真的佛了,用真心。就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他回歸自性了,在天台宗講叫分證即佛,是真的佛。你只要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跟整個法界就是一體了。其實我們現在是不是一體?還是一體,只是我們起心動念自己形成一個障礙,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哪一天我們把起心動念放下,就在眼前。

  這是我們佛法修學有漸修、有頓修的,頓修就是你直接從起心動念就把它放下,你妄想放下,分別執著都從妄想產生的,從妄想發展出來的,你這個根沒有了,那個枝枝葉葉自然也就跟著沒有了。這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頓捨、頓修、頓證。所以凡夫成佛從理論上講要多長時間?一念就成佛了。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問題是我們這一念能不能放得下?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表現給我們看的,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表現的,都是頓捨、頓修、頓證。起心動念這無明妄想一放下,他就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佛跟中國禪宗六祖他表演給我們看,是頓修、頓證的,因為他能頓捨。

  如果我們做不到頓捨,我們漸捨、漸修、漸證,這個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漸捨從哪裡捨?先從執著,好像脫衣服,三件衣服先脫外面這一層,第一層脫掉再脫第二層,第二層脫掉再脫第三層,這漸漸來,就是漸修、漸悟,慢慢放。慢慢放我們凡夫還是要給我們一個具體的做法,如果沒有個具體的做法,我們也不曉得怎麼放。從哪裡下手?從布施。布施就是在生活當中去修了,你沒有修布施,你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放下,你修了才知道自己放下多少。不然講布施,我們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布施聽說了,佛勸我們布施,那布施有些人他是做一點慈善事業,做點好事,這是有開始在布施。但是還夠不夠?這要以佛經來做標準,布施第一個階段的標準,我們要做到放下身心世界,身就是這個身體,心就是我們心裡的這些執著,要放下這個。第一個階段的布施才算圓滿,才算及格了。

  你看我們淨老和尚,他剛開始學佛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當時我們總統府資政,他教他修學方法,可以說是佛法徹始徹終的一個圓滿的教學。教他怎麼修?從布施開始。我們老和尚請問章嘉大師,他說他現在學了佛,知道佛法很好,方老師給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既然這麼好,有什麼辦法讓我很快的入進去得到這好處?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就告訴他,從布施。布施需要錢,當時他當軍人,那個薪水也非常微薄,實在講都勉強過生活,哪有多餘的錢布施?章嘉大師就問他,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一毛一塊那倒有。他說你就從一毛一塊錢去布施,從這裡,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錢,你有一塊錢就布施一塊錢。那個時候寺院有人發起印經,拿個小本子,一毛、五毛、一塊,印經或者放生,他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修。剛開始修的時候當然都會有些捨不得,這個身外的財物賺來不容易,雖然是身外之物,特別是生活艱苦,賺錢不容易的時候,要捨、要布施就顯得更困難。一般人總是要把這個錢存起來,不懂得要布施。章嘉大師教他布施。布施剛開始比較勉強,剛開始勉強。像《了凡四訓》裡面,了凡先生生他也講這個經驗,他說「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的時候很勉強,但到後面他就愈做愈自然。特別是做到有感應的時候,做到有感應,他就更有信心、更敢布施。

  布施開始我們都會著相,我布施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事,這是著相。布施還要慢慢提升到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三輪體空,外不見布施的對象,我布施給某某單位,我布施給某某人。不見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就是我們不要執著,那個不見的意思是不要執著,不是說沒有看見,不曉得要拿到哪裡去,不是那個意思,是不執著,不放在心上。因為放在心上就著相,我布施給你多少,那我幫助哪一個人,念念不忘。有的還指望說你要報答我,我對你這麼好,我什麼時候幫助過你。這就著相了。這就是布施給人就把它忘了。當中不著布施的財物,布施多少錢、布施什麼東西,也不要執著,也不要放在心上。不是說不知道布施什麼,不是那個意思,是不放在心上,有布施就好像沒有布施,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不著那個相,不把那個相放在心上。內不見我們自己布施的,內不見我。我布施,就著了我相;人,對象,哪一個人他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了什麼東西給他,布施了多少錢給他,這就三輪不空。三輪不空布施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好處,得人天福報,但是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先脫離六道輪迴,進一步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修學才圓滿。我們學佛目的不是求人天福報,不求人天福報我們布施就不能著相,不著相的布施就叫功德。著相布施就變成福德,你將來會享受人天福報,但是出不了三界。這就三輪體空!

  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也教我們,「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不著六塵而行布施,你只要不著相,這樣去布施,修到底就成佛了。《金剛經》任何一段、任何一句你會了、你懂了,你去修,修到底你就成佛了。可以說從頭到尾統統是修布施的,一部《金剛經》,布施、忍辱講得最多,一開始就教我們布施。所以這個菩薩六度第一個就教我們怎麼拓開心量。我們這個心本來就是跟觀音菩薩一樣,廣大圓滿無礙,我們跟他一樣,他無礙,我們也無礙;他廣大圓滿,我們人人都是廣大圓滿,沒兩樣。我們現在為什麼小得這麼可憐?我們著相。菩薩他不著相,不著相他就沒障礙,我們一著相處處是障礙。所以《金剛經》講,我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了相,有這個四相就產生執著了。

  破執著,這個大乘教的方法比小乘教要來得巧妙,來得善巧、來得方便。大乘教是教我們你就拓開心量,大而化之,這就比較善巧;小乘教修各種觀想,直接面對面去破,這就比較上困難。特別《金剛經》講的方法,那是破我執最殊勝的一個方法。《金剛經》,我們雖然修淨土,有因緣還是有需要來學習。學習《金剛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我們真正看破了,那才放得下。因為我們沒有把事實真相看破,叫我們放下那很難;我們看破這個事實真相,那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所以《金剛經》在我們還沒有看破、放下之前,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了。如果真正放下的人,當然他就不需要了,他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就成就了。

  講到學習經教,過去我也常常跟我們同修大家來分享,我們修淨土實在講一部經就夠了。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你就一直深入。但是一門深入的這樣根器的人要老實人,上根的人,這樣的人可以。中下根性的這就比較麻煩,中下根性是什麼?不老實,根器又不好。雖然知道要一門深入,一部經深入到底,但是這妄念太多。為什麼不老實?放不下就不老實了。老實是怎麼叫老實?他真放下,這個人是老實人。雖然他對這個事實的道理他不明瞭,但是對世出世間法他真放得下,這個人老實。我們來學學老實人行不行?有時候我們也常聽淨老常講愚不可及,我們看那些老阿公、老阿婆,他真的很老實,他真的說放下就放下,一點不假,我們要學他還學不來,愚不可及。就像李老師在生的時候講過的話,他說一生他想要學糊塗學不來。以前鄭板橋講一句話說「難得糊塗」,你要學糊塗真的還學不來。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中下根器的人佔絕大多數,中下根性就是妄念太多,放不下。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才講那麼多經,講那麼多經幹什麼?為這些不老實的人講的。老實人他還要講什麼?你統統放下,這個事實真相你都明瞭。禪宗大德以前常講,這個人都明心見性了,你還要跟他講什麼?舌頭掛牆壁,舌頭就掛在牆壁,不用講了。不老實就不行,不但要講,還要天天講,一天還要講很長的時間。你看釋迦牟尼佛一天講八個小時,二時講經。古印度一時就是我們現在四個小時,二時就是八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就是天天上課,每天上課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間斷。講了這麼多,目的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所以淨老和尚常講,章嘉大師教他的,很直截了當,就是教他看破、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看破、放下修到圓滿就成佛了。在經教裡面講,放下叫止,看破叫觀,他說當時如果章嘉大師給他講止觀,他一定聽了一頭霧水,什麼叫止、什麼叫觀他搞不懂,給他講看破、放下,他懂,看破就叫觀,放下就叫止,停止的止。真正看破、放下,我們就可以達到廣大圓滿無礙了,沒障礙了。

  沒障礙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就是這裡講的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時候的慈悲心是無條件的。為什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事實真相明瞭了,他自性流露出來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絲毫不勉強,他本來就這樣。你要做到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必定是要達到明心見性,那才做得到;你還沒有明心見性,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緣覺、聲聞都達不到,是有大悲心,但是還沒有達到廣大圓滿無礙,他還是有障礙。只是障礙比六道凡夫那要輕得太多了,但是比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他們還是有障礙,還是不圓滿。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在《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就講得很詳細、很清楚。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他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為什麼?知道這是一體。陀羅尼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們簡單講叫總綱領。我們「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個別題我們就簡單報告到此地。我們上一次講的,現在有這個文字稿,大家還可以參考,這次我們就講到這裡。這個經有無量義,如果要詳細講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這個別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經」這個字是通題,最後一個字是經,通題是通用的。經有貫、攝、常、法的意思,這個經在古印度梵文裡面它不是叫經,經是我們中國人稱的。中國對聖人他所講的話,記錄下來的文字,稱為經,在中國人傳統文化裡面,只有聖人講的才能稱經。一旦稱為經,這個經文就是代表它是真理,只要稱為經這是不能改的,因為它是事實真相,它是真理,不能改的。賢人的著作它就不稱經,一般稱傳,賢人作的稱傳,聖人講的、作的稱為經。所以我們看四書五經、十三經,聖人的言語他教導記錄下來稱為經;賢人稱為傳,像《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是賢人。賢人就是僅次於聖人,他們就不敢稱經。所以經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它是至高無上的,這是最被尊重的,稱為經。

  印度它叫什麼?叫修多羅。修多羅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它是絲線的意思。佛陀涅槃之後,他的弟子把它結集下來,把他一生講的這個法結集下來,用貝葉,把它寫在貝葉上面。貝葉像芭蕉葉一樣的一片一片的,穿一個孔,用個線把它穿進去把它綁起來。這就類似我們中國古代的竹片,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紙,文字都寫在竹片,一片一片穿個孔,用繩子把它穿起來綁起來,把它捲起來。所以佛講的法,記錄在貝葉上面把它穿起來,稱為修多羅。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也尊稱為經,佛講的稱為佛經,跟我們中國聖人同樣的尊重,所以稱為經。

  經有貫攝常法,這個貫攝常法是我們一般講經裡頭必須跟大家介紹的。上一次我們也介紹過,這一次我們同樣還是再重複介紹一遍。過去我們聽過的同修可以說再溫習一遍,新的同修沒聽過就可以聽到了。所以這也有雙重方面的作用,聽過的我們再溫故知新,還沒有聽的,剛好利用這個機會了解經它這個字在佛法裡面它的含義。今天時間到了,經這個通題貫攝常法,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跟大家報告,今天就講到此地。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