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2/7/1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6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請大家看經本第九頁,如果沒有經本的同學,網路前的同學,大家聽就好。如果有需要經本可以跟我們聯繫。我們昨天講到六種成就眾成就的菩薩眾。菩薩眾我們介紹到:

  【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

  這個經文在第九頁第二行第二句,『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昨天我們介紹到「金剛藏菩薩」。昨天也跟大家報告,金剛這兩個字,我們中國佛教佛門弟子,包括一般社會大眾沒有學佛的人,有很多人都知道佛門有一部《金剛經》,所以聽到金剛這兩個字很多人都很熟悉,都聽說過。《金剛經》這部經在中國佛教可以說名氣非常之大,幾乎在佛門當中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金剛經》的。《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名氣這麼大,主要是因為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在《金剛經》開悟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就成佛,他是在這部經開悟的。五祖傳衣缽給他也是用《金剛經》來跟他講解,給他印證,確認他真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就把衣缽傳給他。

  禪宗這個教學方法,在佛教稱為教外別傳,在中國佛教稱為教外別傳。梁武帝時代,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祖師,他把這個禪,直指禪,傳到我們中國。所以達摩祖師到了中國,他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在印度他是第二十八祖,從釋迦牟尼佛那個衣缽一直傳到達摩傳了二十八代,那他在印度是二十八祖。他到中國來,在中國他是初祖,在中國是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把這個禪傳到中國來,這是一個特殊的教學法,所以稱為教外別傳。就是佛教一般正規的教學是經教,從經教下手,參禪,他先不讓你看經,叫你參,參到開悟再去看經。所以它這個方法不一樣。這個方法要上上根性的人他才會開悟,如果不是上上根器的,參一輩子也開不了悟。所以它稱為教外別傳。

  從達摩一直傳到五祖,傳到五祖弘忍大師,這個五代,在中國傳了五代,從梁武帝南北朝傳到唐朝,傳了五代。這五代的祖師都是單獨,一個傳一個,單傳;五祖傳給六祖,六祖也是一個人,也是單傳。所以達摩祖師他這個釋迦牟尼佛的衣缽,教外別傳這個禪傳到中國來,傳了五代都是單傳,都是一個,只有一個開悟的。到了六祖,五祖交代他,到他的手上衣缽就不再傳了,再接下去他只傳法不傳衣,傳法不傳衣。

  這個傳法不傳衣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我們看到《六祖壇經》,他得了衣缽之後很多人不服,要去把它搶回來,如果這個衣缽再繼續傳,六祖以後的,大家不重視傳法,重視傳衣缽,在搶衣缽,那就失去它的意義。得到衣缽的人,他如果不是真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就不能把禪這個法門傳下去、把禪這個法門發揚光大。因為他自己不通,不是真正開悟的,他沒辦法去傳,也沒有辦法去弘揚,也沒有辦法去教別人。得了衣缽,大家不知道,去跟他學禪,學了一輩子也不會開悟。得衣缽的人沒開悟,他怎麼能教人?別人有沒有開悟他也不知道,怎麼能給人家印證?這個問題就來了。在六祖之前都是單傳,沒有人去爭,這個還好。到六祖那個時候,就有人在爭衣缽,不重視法,重視衣缽。其實法是主要的,沒有法得到衣缽也沒用,衣缽它只是一個信物,就像我們現在講的證書,畢業證書,那個意思。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到六祖這一代,他傳這個禪,之前都是一代只傳一個,也就是說一代只有一個開悟了,沒有第二個,只有一個。到了六祖的下面,跟六祖學習參禪的,我們在《壇經》看到,有四十三個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四十三個人大家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衣缽要傳給誰?衣缽只有一副,那又擺不平了。所以五祖知道這個事情,就交代從六祖開始就不再傳衣缽,傳法不傳衣。一花開五葉,從六祖以後,他的學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又分了五個宗派。一花,一就是一個禪宗,達摩祖師傳來的禪宗,這一樣是參禪的,到六祖下面的學生,四十三位明心見性,他們又分五個派。這五個派同樣是參禪,但是方法每一派用的又不一樣,但是都是參禪,都是修禪。所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這五個派從中國唐朝傳到我們鄰近的國家,韓國、日本,都有這五個派。像最有名的臨濟宗,我們台北圓山有個臨濟寺,反正稱為臨濟的是參禪的,禪宗道場。曹洞宗、法眼宗、溈仰宗、雲門宗,它這就是宗派,一樣是禪宗,又分五個派。從六祖以後,禪在中國,在中國附近的國家韓國、日本,真的發揚光大。六祖在《金剛經》開悟的,因此《金剛經》的名氣就很大,從唐朝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讀誦《金剛經》、講解《金剛經》的人就多了。甚至連書法家,寫書法都拿《金剛經》的經文來寫,像最有名的柳宗元,他就用《金剛經》。

  我們講到金剛藏菩薩,我們知道這個菩薩的名號也是表法的,他是代表金剛般若,金剛藏,就是金剛般若,藏就是寶藏,藏起來的意思。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自性般若智慧,都有金剛般若,但是我們現在沒現前,就像我這個金剛寶藏藏起來,我們沒有發現。菩薩的表法就是要我們去發掘自性的金剛般若寶藏,也就是開啟自性金剛般若智慧,他的名號是這個表法的意思。

  我們介紹到這位菩薩,因為跟《金剛經》有關,所以我就找到江味農老居士註解的《金剛經講義》,在《講義》裡面有一段資料是給我們註解金剛這兩個字的意思。「金剛,梵語嚩日囉,或跋折囉,義為金剛,物名也」。這個梵語叫嚩日囉,或者跋折囉,這是翻譯的法師翻的音有一點不一樣。在中文的意思是金剛,一種物,物就是我們一般講礦物的名稱。「蓋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為利。一切物不能壞之,為堅」。金剛它是礦物,我們講金礦,金中之精,金礦當中最精華的、最堅固、最鋒利的。所以金剛它能破壞一切物,它是最利的,一切物裡面它是最鋒利的。一切物不能壞之,為堅,它能破壞一切,不會被一切所破壞。所以它是最堅固的、最鋒利的。

  「內典言」,這個內典就是佛經。「帝釋有寶,名曰金剛。持之與修羅戰。金剛力士所持器仗,曰金剛杵。金輪王有金剛輪寶,因稱金輪王。本為天上之寶。人間雖亦有之,然甚罕見。古人謂之金鋼鑽,色如紫石英,透明。或曰:生水底石上」。這是在經典裡面,佛經裡面有講到,帝釋有寶名曰金剛。帝釋就是帝釋天,在欲界天第二層天,通常我們稱忉利天,有的經典翻譯為帝釋天,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帝釋就是欲界第二層天的天主,他是帝釋天主,這層天的天主。帝釋天他有寶物名字叫做金剛,他拿金剛跟阿修羅戰爭。阿修羅常常去找帝釋天的麻煩,經典上記載天道的阿修羅。天道阿修羅在人間他也修福,修善做好事,但是做好事當中夾雜好勝心,就變成阿修羅。所以阿修羅,天道阿修羅,他的福報跟帝釋天是一樣的,他的享受、享福是一樣,福報一樣。但是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這個德就是道德,他的道德不如帝釋天,天道的阿修羅他的道德不如帝釋天主。因為帝釋天主他修善,但是他沒有好勝心。那修羅好勝、好鬥,喜歡跟人家鬥,他有這個習氣,做善事夾雜這個習氣,那就變成阿修羅了,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他去找帝釋天打仗,帝釋天就持金剛跟阿修羅交戰。這是講帝釋,帝釋天他也有金剛寶。

  金剛力士所持器仗曰金剛杵,金剛杵是金剛力士,這在經典上講的金剛力士,我們一般人講大力士,他的武器就是金剛杵。我們現在看到寺院裡面韋馱菩薩,韋馱護法,他手上拿的武器就是金剛杵,金剛力士他也是拿金剛杵。金輪王有金剛輪寶,金輪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他統轄四大部洲,我們這裡是南贍部洲,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個人道有這四大洲,都歸金輪王管轄。金輪王管轄這四大部洲,他要有飛行工具,就是飛行的交通工具,他的交通工具叫輪寶,他的輪也是金剛做的,所以稱為金剛輪寶。因此他坐的這個交通工具是金剛輪寶,當然是交通工具也是武器,所以稱為金輪王。金輪王統治四大部洲,銀輪王統治三大部洲,銅輪王統治兩大部洲,鐵輪王統治一大部洲。

  本為天上之寶,人間雖亦有之,然甚罕見,金剛寶是天上的,天道才有,我們人間雖然有,但是很少,很少看到。古人謂之金鋼鑽,古人稱這個金剛叫金剛鑽,我們現在講鑽石。色如紫石英,我們去銀樓看的金剛鑽鑽石,它是透明的。或曰生水底石上,生水底,就是海底深水裡面水底,它長在石頭上的,這是我們現在人間能看到的。但是跟天上的質量是不是一樣我們就不得而知,我們根據經典上這些經文來看,當然我們人間的寶物跟天道的寶物品質絕對是不相同,天上的一定比我們殊勝。

  「內典中常用以喻法喻人,如曰金剛三昧、金剛力士、金剛身、金剛網、金剛手、金剛心等。皆取其堅固不可壞而能摧滅一切魔障之義也」。在經典裡面常常用來比喻,比喻佛法,或者比喻一個人。這裡舉出如曰金剛三昧,金剛三昧是佛法,你得到這個三昧叫金剛三昧,比如說你從《金剛經》修學得三昧,那就叫金剛三昧。金剛力士是指人,他的力大無比,像金剛一樣。金剛身,這是我們佛門也常常講,所謂金剛不壞身,這是比喻佛身,金剛不壞身。金剛網、金剛手、金剛心,這顯密經典都有,用金剛來表法。皆取其堅固不可壞,用金剛來表法是取它堅固不可壞的意思,取它這個意思,而能摧滅一切魔障之義。因為金剛不會被破壞,而且它能破壞一切,用這來比喻佛法堅固像金剛一樣不會被破壞,但是能夠去摧毀一切魔障。因為佛法它是真的,真的就不會被破壞;魔障是假的,假的當然能破壞,因為它是假的。取這個意思。

  「今以喻般若正智。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則喪身失命。如金剛然,一切物不能觸其鋒也。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如金剛能壞一切物也」。《金剛經》取金剛來比喻我們自性的般若正智,我們每個人都有,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大家都有,只是你沒有發現,你現在不知道。這個般若它形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則喪身失命,把般若形容比喻像大火聚,火把的火很大,這大火聚在一起,這個大火的四周圍,這一切物質都不能去碰觸大火,一去碰觸到大火就被這個火燒掉,人當然也不能靠近,你一靠近,觸則喪身失命。如金剛然,一切物不能觸其鋒也,這比喻般若正智就像金剛一樣那麼鋒利,一切物也不能去碰觸,你一旦碰觸就被摧毀。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三時,在白文,也是有用這個比喻,「如大火輪,星騰燄熾,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就是取金剛的意思。

  這是講我們般若正智,它能破煩惱重障,如金剛能壞一切物也。般若正智能夠破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的重障,煩惱中的重障就是嚴重的業障,般若正智能夠破除。我們學佛,修學智慧它是主要的目標,戒定是手段,開啟我們自性般若智慧是真正的目標。自性的般若智慧一旦現前,這些煩惱重障就煙消雲散,了不可得,因為這些是虛妄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煩惱重障裡面我們還是煩惱重重,一天到晚還生煩惱,這業障也沒消除,不但沒消除,連減輕也沒有?這個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智慧,不認識煩惱。所以我們學佛主要就是學一個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要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戒定它是前方便,它是一個手段,幫助我們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我們自性般若智慧現前就像金剛一樣,這煩惱重障當下就不存在,像萬物碰觸到大火聚一下就被燒掉。

  「什師云」,這什師是鳩摩羅什大師,「金剛寶方寸,其光明能照數十里。般若智光,亦復如是。徹見一切凡情妄想,而破無明也」。羅什大師也講,金剛寶方寸,方寸就是不是很長,四方一寸,一個方寸這麼短的金剛,這個寶物它就能發射光明照數十里這麼遠的地方。是取這個寶物來形容比喻我們自性般若智光,亦復如是,我們般若智光就如同金剛寶,一寸它的光明就能照數十里。這是比喻般若智光能徹見一切凡情妄想,而破無明也,般若智慧能幫助我們破除無明黑暗。

  「金剛寶,惟金剛力士能持。般若亦然。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克承當。故曰:若樂小法者,著我人眾生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這一段給我們說明金剛寶,這個寶物,誰能去持這個寶物?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夠去持金剛寶,唯有金剛力士他才有能力來持金剛寶。以這個來形容比喻般若也是這個意思,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克承當,如果這個眾生他的根器不是大乘根性的,你給他講般若智慧他不能承當。不能承當就是他不能接受,他為什麼不能接受?他不能理解。

  故曰若樂小法者,著我人眾生壽者見,小法就是他喜歡小乘法。一部《金剛經》前半部講破四相,後半講破四見。前半部講破四相,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是小乘法,從小乘須陀洹到阿羅漢,包括辟支佛、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四聖十法界的佛,他只有破四相。小乘法它只破四相,從須陀洹就開始破四相,這個四相破盡了就稱阿羅漢。大乘菩薩不但破四相,還要破四見。若樂小法者,小法就是說喜歡小乘佛法的,給他講大乘法他就不能接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破了,沒有了,但是他還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還執著這四見,執著四見他就不能明心見性。破四相,全部破除,那只能證阿羅漢果。你要提升到菩薩,要破無明、證法身,一定要破四見。

  喜歡小乘法的人他就著四見,執著四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對《金剛經》這個大乘經他聽不進去,不能聽受就是他聽不進去,或者他聽不懂,他就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他當然不能接受,他更不會去讀誦,也不會為人解說,這是一定的,這小乘人。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學習這個原始佛教的,南傳佛教,這個大乘經典他就不能接受了,現在在佛門在家、出家都有,那是個人根器不一樣。能夠接受就像金剛力士一樣,《金剛經》就像金剛寶一樣,要金剛力士他才能持金剛寶。這是比喻大乘根器的他才能接受這個經典。

  下面說,「真諦三藏言,金剛寶有種種色。青色者能消災厄。如般若波羅蜜,能除三障,成三身,度生死流,達涅槃岸,度一切苦厄也」。金剛寶它的顏色也很多種,青色的金剛寶它的作用能夠消除災厄,拿到青色的金剛寶給你消災免難。以這來比喻,比如般若波羅蜜就像青色的金剛寶,它能破除三障,三障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成三身,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我們三種障礙能排除,這三種障礙排除成三身。就度過生死流,達涅槃岸,就是超越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度一切苦厄也,這是比喻。「黃色者得滿所求。如般若之莊嚴萬行,成就無邊功德也」。黃色的金剛寶,你拿到這黃色的金剛寶,你就可以得到滿足你心裡所求的願望。這是比如般若正智它能莊嚴萬行,成就無邊功德,就是修一切功德。

  「紅色者向日出火。如般若以始覺合本覺,出智慧火,燒煩惱薪,如千日輪,光明遍照也」。紅色的金剛寶它如果向著太陽,它就噴出火光。我們如果到佛具店,特別是賣密教經典、法器的這些流通處,我也曾經看過,或者看一些古代的這些古佛像、古董這一類的,看到金剛寶它出火光出來,那是紅色的,如果你把它拿去向著太陽它就出火。這是比如般若以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開始覺悟,本覺就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始覺合本覺它就出生智慧的火光,就像紅色的金剛寶向著太陽它就出火,出這個智慧火它的作用就是燒煩惱薪,煩惱好像那個木柴一樣,這個火一燃起來就把這個木柴燒掉。比如千日輪光明遍照,好像一千個太陽的光明遍照一切處。

  「白色者澄清濁水。如般若能背塵合覺,度五濁世,達清涼池也」。白色的金剛寶它很澄清,它能夠澄清濁水,把它放在濁水裡面,混濁的水馬上就清潔,這是白色的金剛寶。比如般若能背塵合覺,度五濁世,達清涼池,五濁惡世就像水很混濁,有般若智慧就能夠度過五濁惡世,達到清涼池。「碧色者消伏毒害。如般若之除我法執,消三毒苦也」。碧色的金剛寶它是消除、降伏毒害,毒蛇猛獸種種的毒害,如果有碧色金剛寶它就能消除,消除一切毒害。這是比如般若正智除我法執,消三毒苦也,三毒是貪瞋痴三毒。

  「又有無色金剛,亦名空色。得之者能於虛空行住。般若亦然,所謂第一義空也。具此三空之智,則我空,法空,並空亦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而得無上菩提。仍歸於無有少法可得。則如如不動,成金剛身矣」。無色金剛,無色就是沒有顏色的,又叫做空色。得到這個金剛寶能夠在虛空飛行,也能夠安住在虛空。以這個來比喻般若也是這樣的。所謂第一義空,你具備三空之智,我空、法空、並空亦空,空也空了。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而得無上菩提,仍歸於無有少法可得,這是《心經》講的,三空之智一空到底。那一切法無所得,無智亦無得,你這個心就如如不動。我們現在為什麼動?都是有所得,有得就有失,患得患失,這心在動。你智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看到這事實真相了,我們心自然就回歸到如如不動,成金剛身矣。

  「總之,金剛之堅,喻實相般若,隨緣不變,在纏不壞也。金剛之利,喻觀照般若,無我不破,無惑不斷也。金剛之明,喻文字般若,能開解慧,無明得明也。金剛為無上寶,價值不可稱量,喻般若為無上法寶,功德不可稱量也。金剛寶世間罕有,喻般若法寶之希有,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也」。這是《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把這些資料給我們註出來,也相當之多,這是給我們說明金剛這兩個字它的意義,主要就是形容比喻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像金剛寶一樣。我們此地講的金剛藏菩薩,我們就知道這個菩薩他表法的意思了。每尊菩薩他表法的意思,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找註解來講還是很有限,但是總之我們一定要知道他表什麼法。金剛藏菩薩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虛空藏菩薩』,「虛空藏菩薩」也有在《大藏經》裡面,我記得看過一部《虛空藏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到末後第十三品,虛空藏菩薩也參與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為他母親說法這一會,虛空藏。另外咒語也有一個虛空藏咒。虛空它表的法,拿虛空來表法。我們現在看到外面的天空,太虛空,現代科學講太空,太虛空。在這個虛空當中有很多萬事萬物,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寶藏。這些寶藏,這些物質、這些現象,都是虛空裡面的,所以虛空它含藏一切的寶藏,那所有的寶藏不出虛空之外。

  虛空藏,虛空它也表無為法。我們如果學過唯識論的《百法明門論》,百法把宇宙間精神、物質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條,前面九十四條都叫有為法,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那叫有為法。後面有六條叫做無為法,無為法就是說它沒有變化的。虛空無為是六個無為法之一,叫虛空無為。因為我們看看太虛空從古代到現代,這個星球有變化,有成住壞空,但是虛空它沒有成住壞空,虛空還是虛空。所以在《百法明門論》把它列為無為法。虛空是不是真的無為?還不是真正無為。虛空還是我們真如無為裡面現出來的,好像一片雲彩一樣,《楞嚴經》佛都講得很清楚。但是在我們凡夫的感官當中,虛空它沒變化,這個星球爆炸沒有了,那虛空還是這樣,虛空它沒有變化,所以稱為虛空無為。

  虛空藏菩薩他表的法就是我們的心量就像太虛空一樣。我們的心有多大?我們在念《三時繫念》疏文的疏頭,疏文的前面,前頭,都要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就那麼大。我們的心那麼大,這說明真正的自己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自己,那才是事實真相。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變現的,跟我們自己是一體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都是自己。但是現在我們迷了,迷了我們變得很渺小,渺小得可憐,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現在只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自己,身體之外都不是自己。其實我們錯了,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我們自己法身裡面的一部分。就像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很多細胞組成的,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在整個法身裡面是身體的一個小細胞。我們這整個身體裡面,我們只認定這個身體裡面的一個小細胞那是自己,其他的統統不是,我們迷就迷在這個地方。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整個宇宙就是自己。迷了之後那就畫小圈圈,畫小圈圈就自私自利,第一個想就先想到自己,這就是我執。我執怎麼來的?就是不明真相,產生了幻相,錯誤的妄想執著,才造業受報,這是很冤枉的。所以虛空藏菩薩他表的法,他是表我們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我們這虛空法界的寶藏實在是說不盡的,沒有一樣出虛空之外。這是這尊菩薩他表的法。下面: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特別在中國寺院。「彌勒菩薩」,他是唯識學的專家,他是唯識學的。佛法裡面分為兩大類,一個講法相,一個講法性,一般簡單講性宗、相宗。性是講我們真如自性,相就是講真如自性現出來這些現象,叫法相,所以是法相唯識。彌勒菩薩他是代表修唯識的。唯識學在佛法裡面,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也常講,它也是我們學佛不管你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唯識經論它是一個共同科目,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都有必要了解。縱然不能深入唯識經論,但是一般的唯識論比較重要的這些名相、名詞術語,還有它表法的意思,它修學的理論方法,這個我們基本的這些常識也是有需要。學了唯識學它的作用主要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宇宙。所以他把宇宙萬事萬物精神、物質兩大類都分類,分得很細,這是世間科學家、心理學家無法相比的。而且歸納起來我們比較容易懂,比較容易受持。

  我們不能深入唯識經論,但是起碼像唐大圓居士註的《唯識易簡》,以前在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淨老和尚辦大專佛學講座有開過這個課,另外一個是《百法明門論》。還有一個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他也是學唯識的,他有編了一本《成唯識論》,那比較深一點,《成唯識論》,講八識的。這些佛法的基本常識,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講經說法的法師,是有必要基本的一個了解。另外特別對現在這個知識分子,研究科學的、哲學的,這唯識學對他們來講就更重要,因為它有理論基礎。要真正通達唯識當然也不容易,也是要跟真正的善知識來學習。以前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大專佛學講座都開過這個課。現在台中蓮社,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的同學徐醒民老居士,聽說他對唯識學很有研究,唯識學。我們也可以請徐老居士他講的現在這個光碟,如果這方面要學習、要了解可以聽一聽,跟李老師學的來講解唯識就沒有問題。

  彌勒菩薩在印度好像不是名氣很大,但是在中國彌勒菩薩名氣是很大的,你看中國佛教寺院,一般正規的寺院,一進門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一進去,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型,我們現在在中國寺院看到的,現在台灣很多寺院比較沒有像古代這種規格,但是有的寺院還是有。正規的寺院一進門就是天王殿,兩邊就是四大天王,當中面對外面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造型胖胖的,出家人,頭圓圓的,坐在那裡笑嘻嘻的,這個造型是以宋朝布袋和尚這個像來塑造的,宋朝布袋和尚。為什麼用布袋和尚來做彌勒菩薩的像?因為在傳記記載,布袋和尚他是彌勒菩薩化身的,這個傳記上有記載,彌勒菩薩化身。另外彌勒菩薩到中國來化身,另外這是在家居士傅大士,姓傅的,傅大士,在家居士,他也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因為從宋朝以後中國這個寺院都把布袋和尚就代表彌勒菩薩,在天王殿一進門就看到這個像。這個像,我們淨老和尚在講《認識佛教》,就把天王殿佛教教學的藝術,表法的藝術,跟我們說明。這真的是非常好,認識佛教,也非常重要,等於你接觸佛教寺院、接觸佛教第一堂功課。

  為什麼把布袋和尚的像放在大門口,一進去,他笑嘻嘻的,肚皮很大,胖胖的?肚皮大它代表大肚能容,肚子大它能包容很多東西,裡面能裝很多東西。布袋和尚他平常拿一個布袋,人家給什麼他都往布袋丟,給錢也往布袋丟,給吃的往布袋丟,給好的、給不好全部往布袋裡面一扔,布袋裝好了,布袋拿起來他就走了。有一次人家問他說,和尚,你這布袋拿起來,拿起來以後要怎麼辦?他也沒說話,再把布袋放在地上,他也沒說話,就放在地上。人家又問,放在地上那接著要怎麼辦?他把布袋一拿起來背著又走了,也沒說話。這也是在說法,雖然沒有講話,他用身體的動作做給你看。所以講經說法,身口意三業都在說法,這叫身教,用身體動作做給你看。這個意思是什麼?你參透了就恍然大悟,他是教我們要提得起、放得下。那我們想想,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人不都是要這樣嗎?你做任何事情不都是這樣嗎?就是一個提得起、一個放得下,就這樣而已。如果提得起,你放不下,那就很辛苦、很麻煩,那就不行了;放下了,該提起你不提起,那也不行。

  這是我們心裡,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我們這個修行人,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包括我們念佛法門都不例外。有人說這個念佛,念佛法門,念佛人該怎麼過日子?我們念佛的人,我們日常生活該做的事情要不要做?比如說我們每天要吃飯,三餐吃飯,你要不要煮飯?要不要買菜?吃過飯要不要收拾、要不要整理?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些事情要不要處理?要,該處理的時候你就要處理。你處理的時候,你去做這些事情就是提起,要提起來;事情做完了,做完你就放下,那一定是這樣的。我們心裡也是這樣,該我們思考的時候思考,思考完了,處理好了,你心就不要一直罣礙放不下,你就放下,放下就是。當提起的時候也是放下,放下也是提起的時候,我們工作來了,我們放下佛號,提起工作;工作做完了,我們放下工作,提起佛號。就是一個放下、一個提起,這教我們這個意思。所以念佛人、修行人不是說什麼事情他都不幹,什麼事情都不做,不是那個意思。這是彌勒菩薩教我們。

  另外一個很重要表法的意思就是說要包容,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一個道場,道場不要說人很多,就三、五個人,都彼此不能相容,不能互相包容,這個心量太小,小心量就不能成就。到寺院道場來,出家、在家修行都好,要能互相包容,就像彌勒菩薩那個肚皮大大一樣,要能互相包容。為什麼要互相包容?人都有優缺點,你取他的優點,要包容他的缺點。不然你在這個世間,你到哪裡去找一個十全十美的?進到這個寺院慢慢修正,慢慢提升,那首先你要能包容,你才有辦法來這個道場住。如果都容不下別人,就沒有辦法住在道場跟大家共修。沒有辦法住在道場共修,那你回到家裡還是要跟家人相處,或者你到其他的團體去,還是要跟其他的人,還是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這些問題,還是要包容,一樣的道理,你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學習一個包容,肚大能容。臉上都笑笑的,人家讚歎他他也笑笑的,人家毀謗他、侮辱他、罵他他也是笑笑的。這表什麼法?我們這些世間事也沒什麼大不了,再大的事情就一笑了之了,他面帶笑容他就能夠化解一切。而且走到哪裡,人家都歡迎,人家都喜歡跟他相處,人家總不喜歡跟一個臉臭臭的好像欠他幾百萬,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以前在圖書館,悟本師兄他有一個特色,他就是喜歡笑,他喜歡笑。當維那敲法器,那個起讚沒有一次起對的,阿彌陀佛身金色跟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在我的記憶當中沒有一次是起對的,每一次都起錯了,他不懂,我也不懂,兩個人讚唱了一半,很沒有面子,趕快跑進去房間躲起來,但是他還是笑嘻嘻的。後來他被館長派到美國達拉斯去,他是達拉斯佛教會的算是開山祖師,開山祖師之一,在那邊住了三年半。他給我講,他也不懂英文,他不懂英文,但是他能開車,他車子一開出去能開得回來。我說那你英文看不懂,這個路怎麼認識?他說我不是看英文,我是看轉角那個建築物它的標誌,我就認那個在哪裡轉。我說這也是一個辦法,他就認那裡,所以他車開出去他能開得回來。去店裡五金行買這些建材,英文也不通,但是賣材料的小姐對他很好,他買什麼,如果不行再去換,歡迎他去換。因為他一看到人他就笑。你只要是人,你對他笑,他看到了心裡就很歡喜;如果你擺一個臉臭臭的給他看,他看了心裡就難過,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買東西很方便。有一次他說到加油站忘記帶錢了,他就油加好了沒錢,那也沒有信用卡,什麼都沒有,加油站的人也給他賒帳。他有這個特色,他這個特色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就很喜歡笑,常常一個笑容。

  我記得在民國六十幾年,我們台灣那個時候蔣經國當總統,蔣經國先生當總統,在郵局、戶政事務所、區公所提倡彌勒菩薩微笑運動。當時為什麼提倡微笑運動?因為這個辦公的人,有時候事情多他心煩,心煩臉色就不好,口氣就不好,那來辦的民眾看到這個心裡難過,常常爭吵。態度不好,臉色不好,那人家看了心裡就難過,甚至看到他就怕怕的。我們道場也是一樣的,特別道場看櫃台的人,都要笑臉迎人,人家來他才歡喜。如果臉色很不好看,或者口氣很不好,人家一問就給人家臉色看,那個人大概嚇得下次不敢再來。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彌勒菩薩坐在這個山門,一進門臉笑笑的,肚皮大大的,就是要我們學習的第一課,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你進到這個佛門來,這是第一個功課要學習的,要能包容,要能笑臉迎人,大家相處就和諧,才能共住、才能共修。這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在中國寺院都是塑布袋和尚的像。現在連一般的道教他們都有拜彌勒菩薩。在印度彌勒菩薩他的像瘦瘦的,像觀音菩薩一樣。大家如果到北京雍和宮,以前清朝雍正皇帝還沒有當皇帝住的地方雍和宮,現在是藏傳佛教的寺院雍和宮。它裡面有一尊彌勒菩薩,用一棵樹雕的,大概三、四層樓高,一棵樹雕的,瘦瘦的、長長的,就像我們現在看觀音菩薩那樣,那是印度彌勒菩薩的造型。下面: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這個菩薩我們也很熟悉,『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是華嚴三聖,華嚴三聖先「普賢」再「文殊」,普賢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所謂行解相應,所以普賢代表大行,文殊代表大智。文殊、普賢也都導歸極樂,都是修淨土法門,跟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關係非常密切。特別是普賢菩薩,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一參就是參普賢菩薩,那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行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我們日常生活種種的行為,在這個生活當中去把它做到,去把它落實,這是普賢菩薩代表的意思,行門。行這個當中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文殊這個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什麼?般若智慧。沒有智慧這個行常常做錯事情,這個行為常常有偏差錯誤。所以必須有智慧。智慧屬於解門,要學習、要理解,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去行才不會有錯誤,才能得到結果。

  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有解無行,你理解了,但是你不去行,叫說食數飽。你說吃,你沒有真正去吃東西,你肚子也不會飽;那數飽?像數鈔票一樣,算的都是別人的,跟自己都不相關,自己也得不到受用。就好像我們聽經聞法理解,但是在生活當中你沒有去把它做到,懂是懂,知道是知道,但是沒去做、沒去行,沒有把它改正過來,沒有去調整過來,沒有修行,這叫說食數飽。有行無解,叫盲修瞎練,道理不懂,亂修一通,行都在行,但是方向不對了,偏差了,這叫盲修瞎練。所以普賢、文殊代表行解相應,排在一起都有它的意思在,行解相應。菩薩列出這幾位上首,十四位,十四位菩薩。下面講: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一句『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等」就是等前面講的「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這無央數就是阿僧祇的級數,這個無央數實在講它這沒有數量,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而且都是等覺菩薩。我們從經文就很明顯看出來,『皆是灌頂大法王子』,「灌頂」是古印度王子要登上王位之前,有舉行個儀式,這個國王,把王子用那個水在他的頭灌一下,舉行這樣的儀式。這儀式舉行完成之後,他就登上王位了。他登上王位之前必須舉行這個儀式,這在古印度他們的風俗。佛法它也取這個意思,等覺菩薩他再升一級就妙覺,就成佛了,佛稱為大法王,大法王是對佛的稱呼。等覺菩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他現在是大法王子,他經過灌頂之後,他就是成為大法王,他就成佛了。等覺菩薩再透過灌頂儀式,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就成妙覺位,圓滿佛了。所以這麼多的大法王子無量無邊都來集會。菩薩眾裡面舉出這十四位菩薩做代表,無央數菩薩摩訶薩這麼多的灌頂大法王子,都是等覺菩薩,都快成佛了,這麼多來參與這個法會,可見得這個法會它的殊勝,不是一般的法會。這個法會殊勝無比,這麼多等覺菩薩來參與這個盛會,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佛講這個經他的殊勝莊嚴。好!眾成就,菩薩眾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介紹聲聞眾。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面的聲聞眾我們明天再來跟大家介紹,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