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3/7/26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1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五頁,我們從第二行第二句:

  【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今天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很多觀音菩薩的道場,今天,從昨天晚上到今天,都非常的熱鬧,特別是在普陀山更是人山人海。這個說明觀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緣分非常深。我們今天講千手千眼來紀念觀音菩薩的成道,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理事長福定法師,今天也特別到我們台北蘆洲觀音山,那個道場也是以前普妙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在那裡曾經做過當家,是很早了,大概在日據時代,已經很早了。聽說那裡有雕了一尊千手千眼,真的是一千隻手,眼睛都在這個手掌心。我還沒去看過,有機會同修也可以去參觀。現在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寺廟也不少,在香港大嶼山有個觀音廟,也是供千手千眼。供奉千手觀音的寺院道場不少,但是學習這個經典的就不多,就不是很多。所以我們提倡來學習這個經,大家可以認識觀音菩薩,到底他在這經上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麼學習,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

  這一段是接前面,觀音菩薩在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聽聞到大悲心咒,當時他是初地菩薩,聽到這個咒馬上提升到八地菩薩,這提升的幅度太大了,非常殊勝,所以觀音菩薩心裡就非常歡喜。到以後在無量佛所,很多佛那個地方重複再聞到陀羅尼心咒,每一次聽聞都是生歡喜,踴躍無量,所以就超越了無數億劫微細生死。所以那個時候開始,『常所誦持,未曾廢忘』,就是常常誦持,就從來沒有廢棄忘記。持這個咒,『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因為持這個咒,所以出生的處所都是在有佛的世界。往生佛國『蓮華化生』,這非常殊勝,『不受胎藏之身』。這裡講「恆在佛前」,也特別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個經到後面有給我們明確的指出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念咒之前要先念阿彌陀如來,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再持咒。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特別指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世界,往生到那裡的眾生都是「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佛門的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四眾弟子。如果有人,不管在家出家、男眾女眾,要誦持這大悲心陀羅尼咒,『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一句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大家都知道大悲咒,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我們眾生對自己都不慈悲,那怎麼可能對眾生慈悲?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必須先對自己慈悲。對自己就不慈悲,對眾生怎麼能發起慈悲心?怎麼樣是對自己慈悲?要學習佛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對自己慈悲。如果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造作惡業,那自己將來就受惡報,對自己就很不慈悲。對自己就很不慈悲,他怎麼可能對眾生生起慈悲心?所以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從自己做起,先對自己慈悲,對自己慈悲就是基本的要先斷惡修善。我們修學三個層次,轉惡為善,第一個層次,第二個轉迷為悟,第三轉凡為聖,這就是對自己慈悲。自己得到受用、得到利益,才能夠真正去幫助眾生,才能真正於諸眾生起慈悲心。

  下面就是教我們發願,發願也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的一個前方便。不能說我對眾生很慈悲,這不是口頭上說的,發了這個願就是要修學,你要學習,不是這個願發了就沒事。願後面有行,修行要跟上來,這個願才能落實,不然這個願就變落空,變空願。所以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也是教我們,不管在家出家、男眾女眾,要受持大悲神咒,一個先決條件,要對眾生起慈悲心。怎麼樣才能對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就跟我學習發願。下面就給我們具體教我們跟觀音菩薩發願。願後面有行,我們淨宗講的信願行,行是修行。我們看下面經文: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每一願都有念一句觀音菩薩聖號,『南無大悲觀世音』,這是求觀音菩薩來加持。『願我速知一切法』,「一切法」,法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怎麼樣能通達明瞭?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常常講,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只要在一部經典、一個法門真正深入通達,所有一切法也都貫通了,不但佛法貫通,世間法也貫通。它的這個訣竅就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我們發了願還要懂得方法,這個方法不懂,也就沒有辦法速知一切法,速就是快速,很快的知一切法,要快就要一門深入。你搞得太多了,實在講時間不夠,門門通,門門鬆,什麼都懂一點,但什麼都不行。所以強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我們才能很快的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下面第二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這是開智慧。智慧就像眼睛一樣,一個人沒有智慧就愚痴,愚痴就好像瞎子一樣,一個人沒有眼睛就看不到路了。眼睛沒有了,看不見了,走路就很危險,沒辦法走。這是用比喻,智慧就像我們眼睛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智慧就愚痴,愚痴是怎麼樣?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連利害得失,也都沒有能力分辨清楚。特別是佛的正法,如果世間沒有佛陀的正法,這佛的正法,經典上形容,「人天眼目」,六道裡面人天代表人道、天道,眼目就是眼睛,佛的正法就像人天的眼睛一樣。如果佛的正法沒有了,就好像眼睛瞎掉,我們修學沒有標準,是非善惡也分不清楚,真妄邪正也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怕。智慧也要在這裡說明說明,智慧是指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不是指世間的聰明智慧。世間的聰明智慧屬於知識,我們自性的智慧屬於般若,那不一樣,性質不一樣、作用不一樣。世間的聰明智慧,佛在經上講是八難之一,所謂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遭難了,他沒有辦法理解佛法。不能理解佛法,不能認識真正的佛法,他常常看錯,他就得不到解脫。

  你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的,現在佛教的形態基本上分為六種形態。第一個是宗教的佛教,把佛菩薩當作神這樣來信仰、來拜,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保佑平安,這樣這種形態就是宗教的佛教。第二類是學術性的佛教,像現在大學裡面哲學系也有佛經的課程,還有像日本、韓國辦佛教大學,在我們台灣、大陸有佛學院,大部分把佛經當作學術來研究、來考據,與我們現實生活斷煩惱、了生死不相關;換句話說,我們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變成一個學術性的。第三類是現在觀光的佛教,寺廟蓋得非常富麗堂皇,這是屬於旅遊觀光,現在大陸、台灣蓋這很大,規模很莊嚴的寺院,它主要是提供給海內外大眾來觀光旅遊,它主要是這個作用。

  第四類是邪教的佛教,邪教的佛教這就比較不好,邪教的佛教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做一些欺騙大眾的事情,甚至會害人,給人誤導,損害人家的生命財產,這是有害,對社會有害。宗教的佛教、學術性的佛教、觀光的佛教,它雖然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它對社會並不會造成一些傷害,而且還可以給大家種種善根。雖然現在這一生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但是種個善根,來生來世因緣成熟了,知道學習真正的佛法,那個時候才會得利益,也是有好處,只是這個好處現在得不到。邪教這就害人,這就在政府法律上也不允許。第五類,現在又有一些作秀的、唱歌表演的,這一類的佛教。我們台灣也有歌星出家了,出家之後,還是回到電視台唱歌表演,就好像在作秀一樣。那天我看到報紙,大陸少林寺僧人都練武功,也是到世界各地去表演。聽說住持現在還把少林寺商業化,上股票市場了,現在又多出這樣一個比較商業性的這樣的佛教。這五種都不是佛教本來它的面目。

  第六個是傳統的佛教,就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我們淨老和尚一生常常提倡的教育的佛教。所謂教育的佛教就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落實佛在經上的一些教誨,教我們怎麼去做。包括我們中國傳統本土的,儒家、道家,也是跟佛法相應。所以現在在中國佛教講,一提到一個就連帶兩個,一般都講儒釋道,佛教傳入中國一、二千年,已經跟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融合為一體,包括儒道,也都是佛法。儒釋道三教其實它的本質都是教育,現在一般人只知道說,儒家是提倡這個教育,這大家現在比較能接受,其他講到佛跟道,大家都想到那是宗教,講孔孟是教育,現在的人還比較能理解、比較能接受。

  這個原因也是漢朝開始把儒家,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它的學說,漢朝採取儒家做為國家的教育,採取這一家,一直到清朝,當中雖然改朝換代,但基本儒家的教育都沒有改變。就連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國,他不是漢族,蒙古族,清朝是滿族,這兩個不同的民族,在他們的朝代也都是用儒家做為國家的教育。所以講到儒,說這是教育,大家比較能理解、能接受;講到佛、道,那是宗教。其實儒釋道三家統統是教育,在古代統統是教育,只是是一個國家的教育,佛跟道是社會教育。而且佛教還直接歸皇帝管,儒教歸宰相管。這些歷史現在很少人去讀,也很少人去研究,所以不知道。我們聽淨老和尚給我們說明,我們才明白,知道它的本質它是教育。

  佛教我們目的就是開智慧,你看智慧,開智慧是一個目標,我們佛法的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的總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目標在開智慧,戒定是前方便。戒定能夠伏煩惱,智慧能斷煩惱。我們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要把三界裡面見思惑斷乾淨,那你沒有開智慧斷不了。見思惑斷盡了就證小果聲聞、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如果再把塵沙惑給斷了,那就證得菩薩的果位;再破無明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我們目標是開智慧,不管修學哪個法門,最終目標都是開智慧,開啟我們自性般若圓滿的智慧,這個人就叫成佛了。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一般的法門在我們娑婆世界要得到圓滿成就,那必須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像《心經》觀自在菩薩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現前,所有的苦厄都消除了。這是修不管大乘、小乘,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在其他的十方世界修行,必須達到這個目標才算圓滿成就。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雖然有成就,比如說了生死,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這是有成就,但是還不圓滿。必定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能算圓滿,達到究竟佛果才能稱為究竟圓滿。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我們分兩個階段進行,現前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只要有一點戒定的功夫,能夠把煩惱暫時降伏,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去那邊再斷煩惱、再破無明,我們修淨土是有這個方便,分兩個階段來進行。

  我們凡夫,特別在這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的凡夫,我們修行人在短短一生當中,不要說破無明,不要說斷見思惑,光斷見惑一生你都達不到,一品惑也斷不了。能夠伏惑,得一點定,這個功夫就算很不錯了,更高的就很難達到,這是真話。所以開智慧是我們學佛主要的一個目標,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我們發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這個願我們要知道怎麼去修,這樣才能夠滿我們的願。不然我們只是這樣念一念也不懂得怎麼修,就不能滿我們的願。所以願後面要有行,跟淨土修學是同樣道理,信願行。行是修行,它是證實我們所信的這樁事情,滿我們的願望,必須要有行。再看下面: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這是度眾生。前面我們看到,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就是我們一般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希望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都知道、都通達、都明瞭。怎麼樣才能通達?要得智慧,你開了智慧自然就通達。這一願就是度眾生,『願我速度一切眾』,「速」就很快,能夠度一切眾生,我們怎麼樣才能很快的去度一切眾生?要有智慧。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智慧,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麼去度眾生?必定自己先得度,你才能夠去度人。如果自己沒有得度,說去度別人,那個做不到的事情。必須自度才能度他,先度自己這個眾生,自己得度了才能度一切眾生。

  這裡講「速度一切眾」,這個也不是我們一般凡夫能做到,一般凡夫做不到。不但凡夫做不到,二乘聖人也辦不到,權教菩薩也辦不到。起碼要法身大士,明心見性,最起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分證佛,他就有能力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千處祈求千處應,他有這個能力同時去度一切眾生,去幫助一切眾生。如果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位以上的法身大士,度眾生還是有限,沒有辦法度一切眾生,這一切就是所有的眾生他都能度。我們凡夫當然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我們發這個願不是落空了嗎?如果照我們現前修學的程度,當然是我們做不到。你要修修到明心見性,你就可以像觀音菩薩這樣,真的能速度一切眾。但是我們還要修多久才能達到明心見性?這就各人因緣就不一樣。這上上根人他可以,他很快,像六祖惠能大師聽人家念《金剛經》念個幾句他就大悟了。去黃梅五祖那裡參八個月,八個月之後五祖叫他到房間,三更半夜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他就可以去度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但是六祖度的眾生還不能說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有上上根、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有下下根,這當中根器差別太多。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給我們講,他度的對象是上上根人,如果不是上上根,連上根的也都沒分。那神秀大師是度上根的,大乘的根性。六祖度上上根人。那上上根畢竟是少數,不是絕大多數。你看六祖他都沒有辦法這樣,所有眾生都度,他的對象是上上根的才行,參禪要那種根器,所有大乘法門也是這樣的。所以這一句,我們學了淨土的同修,這個不要說法身大士,成了佛、成了等覺菩薩才能速度一切眾。我們凡夫只要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帶業往生一到極樂世界,我們也有這個能力速度一切眾。

  這個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四十八願有一願,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願。他說十方眾生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說明心見性的,就是所有一切眾生,明心見性的有斷煩惱,還是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的,甚至五逆十惡的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碰個面,如果這個人他要效法地藏王菩薩,他自己很著急要去度眾生,阿彌陀佛就加持他,他也能夠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回到娑婆世界或者到十方世界去度他有緣的眾生。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不要說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等覺菩薩,我們連個小果須陀洹都無法跟他相比,甚至跟得禪定的人我們也不能比,是一個具縛凡夫,靠這個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馬上那個能力就跟等覺菩薩一樣,就馬上能夠去度眾生。對我們凡夫來講,唯有往生淨土才能滿我們速度一切眾這個願。如果我們不求生淨土,在這個世界修行,要滿這個願一定要等我們修行到,最起碼要到明心見性,那才有辦法去度一切眾;沒有修到那個程度,我們有這個願,但是做不到。所以往生淨土,它的殊勝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凡夫發願要速度一切眾,除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沒有一條更好的辦法,更快的道路了,只有這條捷徑才能真正滿我們的願。下面講: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這個願也是非常重要。『善方便』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善巧方便。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不懂得善巧方便,度不了眾生,這我們現前就要學習的。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要弘法利生,必定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我們看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他在那裡教學,他可以說儒跟佛都有教,特別提倡佛法。要度這些人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沒有一點方便那很難。他會中醫,以前我聽說有個老菩薩,是個女眾,年紀很大,她的孫子得病,怎麼醫也醫不好。後來帶去給李老師看,李老師他會中醫,他有中醫牌照,李老師給他把脈、給他開藥,她那孫子的病就好了。這個老太太非常感激,想要包一個大紅包供養李老師。李老師說不用包紅包了。她說我怎麼來報答你?李老師就跟她講,他說我每個禮拜的禮拜三都有講經,妳來聽經就好了。所以這老太太每個禮拜禮拜三去聽經,到台中蓮社聽經。

  另外李老師在台中蓮社講經,他有三方面不勸人,不主動去勸人。第一個不勸人吃素,不主動勸;第二個,也不主動勸人去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他有這三不勸,他不主動去勸人這三樁事情。但是勸人來聽經,勸人家來聽經,這個就是善巧方便。為什麼?因為特別是初學的人,一般人都是有吃肉,他現在要來學佛,如果說你學佛一定要吃素,他覺得有困難,目前他做不到,他就不敢來。他說等到以後我能夠吃素我再來,這因緣也就斷了。也不勸人受戒,為什麼?這個受戒,一般人對戒律不了解,以為這個戒受下去就很不自在,被綁得死死的,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大概他也不敢來。勸人出家,那更不得了,勸我什麼都不要,放下去出家,這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們有一些小學的同學感情不錯,小時候到年紀大了常常還在聚會,大概一年有兩次的聚會。聚會,大家知道我學佛了,他們就會有一點諷刺我,就是說這個學佛什麼都不行,他說你人生是黑白的。說我人生是黑白的。他們的人生是彩色的,什麼叫彩色?可以吃喝玩樂,殺生吃肉,這是彩色的。我在那邊吃素念佛,他說這個人生是黑白的,你那人生過得什麼意義?所以如果要出家他們更反對,我去聽經,他們都已經有意見。他說你學佛我們不反對,但是你不要學得太迷了,你也應該交女朋友,學得女朋友都不交了,那你迷得太深了。他說我迷得太深。那個時候我也一個人,敵不過他們那麼多人,他們統統不學佛,只有我一個人,孤掌難鳴,我只好靜靜坐在那邊聽他們開示。我心裡想到底是我迷還是你們迷?他們認為說我迷得太深了,他們不迷。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我也沒有辦法去勸他。現在是他來勸我,在這種情況之下我還能勸他嗎?一句話也不敢講,講了就被攻擊,我就走投無路,招架不住。所以這些人你說勸他來吃素都不可能,受戒那更不可能,出家那別談。我只有聽經就意見很多了。所以這些必須有些方便。

  李老師他就是有這個方便,他三個不勸,勸你來聽經。勸他來聽經,他覺得對他來講沒有什麼影響,他還可以吃肉,也可以不用受戒,也可以不用出家,這樣他們就沒有壓力,他才願意來接觸佛法。接觸佛法常常聽經,這個道理聽明白了,那要吃素、要受戒、要出家,你自己的事情。像現在南投果清律師,他也是在家的時候,大學畢業就去跟李老師學經教,好像是兩年,有八個人,八個學生,那八個學生後來只有他一個出家,其他的沒有。所以李老師他有很多善巧方便,他不主動勸人這三方面。講到善巧方便,我們一定要學習,這樣才能夠弘法利生。特別是持戒有開遮持犯,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很活潑,戒律並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可怕,是很人性化的,很合情合理的,只是我們沒有學習不了解。

  所以我在山東一年多,在金山寺,利用早上一個空檔,跟同學們學習《五戒相經箋要》。以前我們沒有學習這個經,聽到這個戒,總是這個戒就是很嚴肅,受了戒就動彈不得了。但是經過我們深入去學習,還有廣化老法師他這有《集註》,更白話,蒐集很多經歷的一些資料,來補充《五戒相經箋要》。《五戒相經》第一個註解是蕅益祖師,我們淨宗九祖,他註得比較簡單。到民國初年弘一律師,弘一大師又做補釋,補充解釋。我們台灣台中南普陀廣化老法師他再作《集註》,這個資料就比較豐富。在這五戒屬於小乘戒,跟八關齋戒一樣,小乘戒。八關齋戒,大家都知道,一天一夜,受一次的時間是一天一夜,時間到了它就自動解除。在《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廣老他也蒐集《十誦律》,《十誦律》有一個說法,就這五戒也是可以受、可以捨的。

  所以他舉出經典有一個屠夫,就是在殺生的,這個殺生為行業的人,他就是以這個為謀生的事業,叫他改行真的很困難。你看現在你去找一個殺雞殺鴨的、殺豬的,你叫他改行,他說改行了你叫我去做什麼?生活怎麼辦?海邊捕魚的、抓魚的,他還是每天要去抓魚,也是殺生,叫他改行很困難。有一天就遇到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就給這屠夫講,他說你能不能來受不殺生戒,受這條戒?他說我就是以這為行業的,受了這個戒不殺生,那你叫我吃什麼?做不到。後來迦旃延就問他,他說你現在殺生的時間,我們現在講有個上下班的時間,你到底什麼時間?他說是上午,白天。那一般像台灣那屠宰場都是一大早,大概早上四、五點就去殺生了。殺生,上午到市場去賣,大部分在白天,白天的時候他要造這個行業。

  迦旃延跟他講,你晚上下班,下班是不是還有在造這殺生業?他說就休息,就沒有了。迦旃延就勸他,他說那你就發願持晚上的戒,白天你沒辦法持就持晚上的,發願在佛前持晚上到隔天不殺生,到你上班之前不殺生,就這段時間持戒。屠夫聽聽,這個他可以做到,反正晚上他沒有在做這工作,只有持半天的時間,他就發願持這個戒。發願持這個戒,他持戒的時間就有功德,殺生的時間有罪報。他後來得到果報,就是有一個佛弟子在一棵樹下,看到一個人白天就在地獄受屠宰之苦,但是到了晚上他好像在天堂一樣。半天受罪,半天享福,半天享福就是他發願持那個戒,那一段時間他就不造殺生的業。當然佛不是說希望眾生這樣,因為這是善巧方便,我們可以理解迦旃延他度眾生,他如果沒有開這個方便,勸屠夫馬上放下、馬上不要殺生,那很難做到。勸他你就持半天,這他能做到,這就給他種善根,給他有種善根將來才有解脫的機會。否則的話,他將來沉淪到地獄那是無有出期,非常可憐。

  所以度眾生必須要有善巧方便,不然眾生也不好度。善巧方便就很多,有順、有逆,有時候恆順眾生,有時候菩薩也做逆行的,也表現貪瞋痴的,那這也是方便。你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講的,善有八對,有時候你對眾生用一些比較嚴厲的方式,對他有幫助,讓他少造罪業,這就是度眾生,就是幫助他。所以懂得善巧方便的原則,順逆這些手段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對他有好處、有利益。反過來講不懂得善巧方便,有時候對眾生很好,反而是害他,反而對他有損害。你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講,講了兩個例子,一個偏中正,一個正中偏。一個宰相,講到宋朝一個宰相,宰相退休了,他們鄉下有一個人喝醉了,無理取鬧,到他的家裡去無理取鬧。宰相,我們一般講宰相肚裡可撐船,宰相肚量大不跟他計較,知道他喝醉了,不理他,不跟他計較。後來經過一年,這個醉漢鬧的事更大了,犯了死罪。那個時候這宰相才後悔,他說當時我錯了,當時我如果把醉漢送到官府,去給他懲治一下,可能他會比較收斂,不至於造成今天更大的這種錯事,被判死刑。當初只是存心仁厚,不跟他計較,想不到反而害他。這叫正中偏,他存心是好心,但是結果不好,對那個人不好。

  另外有個富人,他是不懷好意的,有一年鬧饑荒,有一些饑民到處搶,人家告到縣官,縣官也不理會。後來這富人就私設刑場,把這搶的人抓起來凌辱一番,後來大家才不敢搶,不然幾乎都亂了,社會就失去秩序了。這是偏中正,他這個存心並不是好心的,但是他做的事情對社會卻是有幫助的,結果是好的。這些都是屬於善巧方便,這個原則,我們應當有智慧去辨別,才懂得怎麼運用善巧方便,必須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俗話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沒有智慧,做錯了、顛倒了。所以這個善巧方便,慈悲善巧,都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下面講: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船』是比喻,「船」有度的意思。我們看到『般若』,「般若」是智慧,翻經為什麼不翻成智慧,翻般若?怕我們誤解以為世間的聰明才智就是智慧,這個智慧跟經典上講的智慧性質是不一樣。所以翻經用般若,然後講經的時候再來說明,怕大家造成誤會。「速乘般若船」,船是我們度河、度海的一個工具,從此岸到彼岸,它是我們得度的一個工具,把這個般若智慧比喻作船。所以我們一般看到經上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智慧,自性的智慧;波羅蜜多翻譯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的意思,從這岸到達彼岸。這是比喻形容從我們六道生死輪迴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這個需要般若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到達彼岸。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到達彼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以這個來形容。我們要速乘般若船,要學習般若經典。般若經典,佛在《大藏經》裡面有六百卷分量這麼大,六百卷《大般若經》。

  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成道就開始講《華嚴》,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成無上道,開始講《華嚴》,有的經上講二七日,在定中講,有的經上講三七日。講《華嚴》只有法身大士他們才能參與,法身大士。還沒有明心見性的十法界的佛到地獄法界,這十法界的眾生無法參與,也看不到、接觸不到。佛從定中出來,看到一般大眾沒有程度接受《華嚴》的大經,所以從阿含開始講,講四聖諦、十二因緣,人天小乘從這裡開始教。這個小乘教,像現在南傳的佛教國家斯里蘭卡、泰國,他們受持的經典都是《阿含經》,《阿含經》是小乘經。有的人說原始佛教就是阿含,佛講了十二年,等於辦小學、中學辦了十二年。十二年之後開始進入方等,就是要進入大乘的初級班,學大乘法,講了八年,方等經講八年,一共二十年。二十年之後就正式進入大乘,佛法的中心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現在《大藏經》裡面,《般若經》有六百卷這麼大、這麼多,因為它講的時間最長。

  前面講了四十二年,後面七年講《妙法蓮華經》,會權顯實,前面講這個都是權巧方便,到《妙法蓮華經》又回歸到一乘法,跟《華嚴》是一樣的。最後要涅槃的時候,一天一夜講一部《大涅槃經》,就圓寂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這個一代時教分為五個時期,《華嚴》在定中講的,在人間講的,我們看到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就四十二年了,後面七年講《妙法蓮華經》、講《涅槃經》。所以一代時教,般若講的時間最長,幾乎接近一半,可見得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就不是佛法,沒有般若,都是變成世間法。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大經解》,特別提到這一點。沒有般若,那個智慧就變成知識,知識解決不了問題,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這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我們發了願,「願我速乘般若船」,我們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實在講大乘小乘,包括就是世間善法,也都離不開般若,因為它是佛法的中心。因此我們修淨土的同修也不能疏忽這方面,這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特別提出來勸我們念佛人也要修般若。《金剛經》可以說是《般若經》的一個代表。因為六祖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金剛般若》在中國佛教非常有名,過去古代讀書人,沒有學佛的人也都知道有《金剛經》。它這名氣是因為六祖惠能大師從這部經開悟,聽人家念這個經開悟,五祖也用《金剛經》來給他印證的。因此這部經經過六祖的弘揚,這部經在中國佛教名氣就很大。所以可以說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佛門有一部《金剛經》,過去讀書人大家都讀這個經。另外有一部經《楞嚴經》,也是一般讀書人,沒有學佛他也會讀。有些文人他把這個經當作一個文學作品來讀,所以這個名氣很大。講到《金剛般若》,大概佛門弟子沒有一個不知道的。

  另外一部《心經》,《心經》二百六十幾個字,可以說是大般若部的《心經》,就是最扼要的。《心經》講到「照見五蘊皆空」,關鍵在「照」這個字。江味農老居士在講《金剛經講義》,也特別強調觀照功夫。觀照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看破,看破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我們平常講看破,真正看破才能放得下,如果放不下表示沒看破。因此這個經,《般若》,它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念佛人如果真正放下萬緣,這個心裡一點牽掛都沒有了,當然也不需要再學這個經,因為都放下了。如果心裡還有放不下的,那放不下就表示還有看不破的,還沒看破,或者看破一部分,還有沒看破的,不徹底,不徹底的就是還有放不下的,這就必須藉助《般若經》來幫助,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我們淨土修學只要真正把這個世間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就可以了。你那個功夫還達不到什麼斷煩惱,那都可以帶業往生,但是要放下。我們現在關鍵就在放下萬緣這樁事情,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關鍵也就是說沒有放下。沒有放下的原因就是沒看破,沒有看破,這個般若就很需要了,我們就不能說不要,不要可能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還是有障礙,所以必須藉這個來輔助。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徹底放下身心世界,這也不需要問別人,問自己就最清楚。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什麼都不需要,只要提起一句佛號,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因此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也勸我們念佛人你要懂得一點觀照功夫,對於我們念佛功夫的提升一定有幫助,這些方面我們也必須要知道。當然不是叫我們去參禪、去學教,但是基本上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還是有需要。

  你看《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經這兩句經文我們常常聽,淨老和尚講經也常常提,我們也同意,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認識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真認識清楚,就是看破了,我們對世間這一切應該就能放下。如果還沒有放下,對這兩句話我們真的還是不懂,所以必須深入提起觀照,才能真正達到看破、放下。所以速乘般若船,我們要知道怎麼來學習。實在講一句佛號是無上般若。我們如果真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這不要說般若,所有的佛法都在其中,這句佛號圓圓滿滿,一樣也不缺。如果放不下,不是這句佛號的問題,是我們自己還有障礙。佛號沒有問題,佛號它是圓滿的,什麼佛法都在其中,主要是我們還有懷疑,信心不足,這就是障礙。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個地方,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