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0/3/1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WD20-031-0017

  諸位同修大德,我們繼續來學習《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第五十四段:

  【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攸攸泛泛。修餘法門。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下面跟這一段有相關,我們把它接著念下去,五十五:

  【清截流禪師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我們緊接著前面學習《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五十三段。五十三段主要給我們講,如果開悟還沒有斷煩惱,這樣還是不能了生死。開悟得禪定,但是見思惑沒有斷。定伏惑,能夠把見思惑伏住,但是這個叫伏斷煩惱,伏煩惱。這個在一般法門來講,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沒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沒有辦法出得去。不管你用什麼法門來修學,你要出離六道,必得把三界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也就是見思惑要斷得乾乾淨淨,如果有一品沒斷乾淨,六道生死輪迴還是出不去。我們看《四十二章經》講,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就是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還要七上天上、七下人間,把八十一使的思惑斷乾淨,這樣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見得斷見思惑,難度也相當之高。參禪雖然開悟,還沒有證悟(證悟就是煩惱斷了,如果煩惱沒有斷是解悟),不能出三界;甚至得禪定,伏住煩惱,在一般法門伏煩惱不能出三界,必定要斷才能出三界。但是在淨土法門,你只要能伏住煩惱,也不要像其它法門伏得那麼深,伏一點點,那也就有把握往生西方,這個法門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了生死,了分段生死也不是很容易,必須要斷惑;如果見思惑沒有斷乾淨,六道輪迴還是出不去。所以我們看到「三生石」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一個警惕。

  接下來五十四段,『既未徹悟,又不求生』,就是沒有大徹大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個沒斷,又不求生西方淨土。『攸攸泛泛』,這個「攸攸泛泛」主要是說,修持沒有達到斷煩惱,沒有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斷了),這個叫悠悠泛泛。攸攸泛泛不代表說他修行不認真,是修沒有達到那個斷惑的程度。修其它的法門,這樣修戒、修定,如理如法的修,必定有修持的功德,雖然沒有斷惑,但是他能感得來生人天福報。這個是說修得好的,修得比較好的,沒有達到斷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他修持也修得相當好,但是生死不能了,是不墮三惡道,會感得來生人天福報。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他也不求了生死,不求往生西方,他求來生得人天福報,所以努力修學斷惡修善、持戒修定,可以得人天福報,但是不能出三界。

  下面『清截流禪師謂』,清截流禪師他講,『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這個修行人是指真正在修行的人,他也很努力在修,斷惡修善,修戒、修定。「若無正信」,正信是信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沒有真正的相信,沒有正信當然他不會發願,當然他不會發願要求生西方。因為他沒有真正相信淨土法門,有時候或許也會勸別人要修淨土法門,勸別人念佛,但是自己不信,不接受這個法門,不接受就是對淨土法門他沒有正信,他沒有真正相信淨土。有人用念佛當作話頭參,這個在禪門我們也見到過,參念佛是誰,他這個念佛,他是求開悟,他不是求願往生西方,所以他對淨土法門沒有正信求生西方。在這樣的情況,『泛修諸善』,做很多善事,做很多好事。做好事,斷惡修善,來生必得人天福報。得到人天福報(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那享福,人一享福就迷惑、就墮落了。享福的時候又迷惑,迷惑必然造罪業,福報愈大造的罪業就愈重,福報享盡,造的罪業成熟,第三世就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祖師大德講這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當中造罪惡,福報享盡了,第三世墮三惡道。從這個究竟去觀察,現在修福只不過隔一世,再一世又要墮落,所以稱為三世怨。

  這個話的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就是上上下下的,很難保證生生世世不墮三惡道。在還沒有斷見惑之前,在六道裡面輪迴,沒有辦法保持都不會墮三惡道;斷了見惑就不會墮落了,他只有往上升,不會再往下墜落。所以斷了見惑稱為位不退,位是地位,雖然這個小乘初果地位很低,但是他不會退轉到三惡道去。還沒有證得初果之前,都是上上下下的,證得初果就決定不墮三惡道,在人天兩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還沒有證得初果,又不求生西方,這樣修諸善法,祖師給我們講是「第三世怨」。也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不求生西方,不能出離三界六道,在六道輪迴,墮三惡道的機會多,生三善道的機會少。而且這生修福,來生享福,福報大,如果人迷惑了,又造更重的罪業,將來墮落就更深,所以稱為第三世怨。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同修,我們有做好事、做善事,不能求來生人天福報,不能有這個念頭。一定要發願把修的這些善事,一點一滴、一毛一塵的善事,統統迴向發願求生淨土,絕對不求人天福報。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善事,轉變成我們往生西方的一個助緣,幫助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沒有障礙,這是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大家不能不知道。好,我們再接著看第五十六段: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惟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與聖流。】

  這是講修一切的法門,除了淨土法門以外的,統統包括在裡面,這是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這法門很多,但是你要了生死、出三界,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條件都一樣,就是『惑業淨盡』。要出離六道分段生死,六道見思惑要斷乾淨,這樣才能了生死;如果要出離十法界,斷見思惑,還要破塵沙惑,破無明惑最少破一品,這樣才能出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的境界,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這是講『一切法門』都是同樣的條件,要了生死一定要「惑業淨盡」。『惟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與聖流』,「惟」是唯有、唯一,沒有第二家,沒有第二個法門,唯有修西方淨土這個法門,它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業,各人有輕重不同,最輕的,等覺菩薩最輕,只有剩下一品生相無明,那一品也算是業,但是非常非常輕微;最嚴重的,五逆十惡,這個業是最重的,不管輕重,最重的都能帶業。「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惑,業到極樂世界去消。

  「即與聖流」,我們就入聖流,聖人這一流了。只要往生,縱然下下品往生,縱然沒有入品。就像《無量壽經》講的,生到邊地疑城,雖然生到邊地疑城要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見菩薩,花沒開,他也預入聖流。他只有耽擱五百年,五百年後他還是會入品,他也是入聖流,何況入品,縱然下下品往生,就入了聖人之流,入聖流。我們這個世界,不管修哪個法門,要入聖流,最起碼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斷乾淨,達到位不退,我們就入了聖人這一流。如果沒有達到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樣的地位,他們斷惑是同樣的,斷見惑八十八品。但是大乘圓教殊勝,同樣是斷見惑,那個神通道力,發大乘心的菩薩跟發小乘心的須陀洹,那個受用大大不相同,但總是與了聖人之流。如果還沒有達到斷見惑八十八品,還是凡夫,縱然你得禪定,得到禪定可以生到四禪天,四禪八定,還是凡夫,定功失去還是要再墮落,可見得斷惑難度很高。帶業往生就方便了,不管你業有多重,你說我業障很重,有沒有五逆十惡那麼重?我們現在縱然造惡業,但是還沒有造到五逆十惡,五逆十惡都能帶業往生,何況沒有造這麼重的罪業,當然都可以帶業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聽到這樣,有一個錯誤的心態,好像可以帶業,反正我現在多造一點罪業,將來總是可以帶業往生。如果這樣想就錯了,這樣的想法就存著僥倖的心理。所以我們聽聞這個法門,我們還是要努力來斷惡修善,過去造的罪業要不斷懺悔,懺除業障,讓我們往生西方能夠排除障礙,排除業障。所以看到帶業往生,我們還是要斷惡修善,不能看到帶業往生,斷惡修善就不修了,也不懺悔業障,這樣就錯了。我們盡量修懺悔業障,盡心盡力修,這樣帶業往生,才符合佛在經上的教導。有人造五逆十惡,臨終才懺悔的,他是平常沒有遇到善友,自己犯錯了自己不知道,到臨命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平常我們有遇到善友、有遇到善知識,像我們遇到淨老和尚,他給我們講經說法,講得非常清楚明白。我們還是要發心,要斷惡修善,才符合佛在《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還有四十八願的第十九願、二十願、二十一願。這個當中講,「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就是懺悔,懺悔就是改過。過去造了很多罪業,現在改過了,這樣懺悔念佛求生西方,臨終就不墮三惡道,就蒙佛慈悲接引,這四十八願當中的有這麼一願。所以佛還是鼓勵我們要懺悔,這個懺悔法門非常重要。我們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你看等覺菩薩還要懺悔業障,何況我們凡夫?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帶業往生我們也不能圖僥倖,這個心態就不對,還是要老實聽佛在經典上的教導,這樣來修行改過,把修行、懺悔業障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不能求來生人天福報,這樣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就沒有障礙。所以臨終能夠回頭的也是極少數的人,我們看到很多人臨終(臨命終)頭腦都不清醒,看到自己親人都不認識了,這個你勸他念佛求生西方就有困難了;有的甚至他已經不省人事,你講他也聽不清楚,甚至他聽了也沒有反應,這個業障障礙住了。而且人這一生,根據過去、今生造的各種業,要怎麼死、要在哪裡死、什麼時候死,都不一樣。如果過去世造的惡業,這一生可能不能善終。像打仗死的,現在傳染病、瘟疫,還有意外災難、天災人禍,地震、火災、水災、戰爭種種的,這些意外災難死亡的,可能臨命終都很難提起正念來念佛。我們最平常看到的,到醫院去看,臨命終病苦來逼的時候自己也做不了主,提不起佛號,這個我們是最常見的。因此我們念佛,除非平常沒有遇到善知識指導,那沒有辦法,只有看他臨終的因緣。所以臨終能夠遇到這些善知識,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機會。縱然有這個機會,也要他自己本人能接受;如果不接受,或者是親友在旁邊有障礙,旁邊的人要幫忙也幫不上忙。所以這些我們也不能不知道。因此我們對於帶業往生也不能圖僥倖的心理。好,我們再看五十七段: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確為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中、下,上上根、下下根,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利鈍全收』,全部都收進來了。『契理契機,至頓至圓』,「頓」是快速,「圓」是圓滿。佛的法門有頓、有漸,漸就是漸修,生生世世不斷的提升、不斷的修,這個是漸修的;頓是快速。漸好像爬樓梯,頓好像快速電梯。我們要爬到一百樓,爬樓梯慢慢爬,一階一階的爬也會到,就是比較辛苦,時間比較長,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那是漸修;頓修,好像坐電梯,快速電梯,一下子幾分鐘就到頂樓,這個是頓。頓當中還有分圓、不圓的,圓就是說一生成佛的。所以淨土法門,不但至頓,而且至圓,究竟圓滿,最快速的、最方便的。其他的法門,有的也是圓頓法門,也是究竟圓頓法門,其他大乘佛法、一乘佛法,像華嚴、法華都講一乘,就是說教我們一生成佛的方法,這個是圓頓,圓頓大法。但是這個要看根器,上上根的人他可以接受,上上根以下,上根就沒分,上根的可以接受大乘法,那還有中下根的。所以上上根,給他講一般的大乘法門,不適合他,因為他的根器要跟他講圓頓大法。像六祖大師,禪宗圓頓的,快速成佛的,你給他講一般的大乘法就不適合他的根器。但是不是這種根器的,他就沒辦法修,有人參禪參了幾十年也不開悟,解悟都達不到,證悟那就更不用談了。參禪,在《六祖壇經》我們看到,六祖講他這個法門是接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以下的就沒分了,你上根的都還不夠條件,可見得這個雖然圓頓,但是不方便。有些法門一般人他可以修的,但是不圓滿、不快速,漸修的,慢慢來,生生世世的修,時間很長。方便不圓頓,圓頓不方便。

  唯有淨土法門,至圓至頓,又究竟方便,沒得找了,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的、最頓的,五逆十惡、下下根的,統統收進來。「契理契機,至頓至圓,確為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這個法門叫無上,就是一生讓我們成就無上菩提,一個凡夫一生就成佛,還有五逆十惡的惡逆凡夫一生成佛,真正是不可思議。所以《彌陀經》、《無量壽經》都講,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共同護念的一部經典。為什麼一切諸佛共同護念?因為這個經,度眾生最廣、最圓滿、最快速、最究竟、最方便,無過於這個法門。好,我們接著再學習第五十八段:

  【一切眾生。雖未聞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體。仍完全同佛。】

  這一段印祖的開示也都是經典佛講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一切眾生,雖未聞佛法』,有很多眾生沒有聽聞佛法,在三界六道,有緣聽聞佛法的眾生少數,絕大多數沒有聽聞佛法。我們不要講他方世界,就講我們娑婆世界現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其他道的眾生先不提,就講我們人類,現在聽說有七十幾億人口。七十幾億,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佛教徒大概五億多人。五億跟七十幾億,這個比例懸殊太大了,十分之一都還不到,十個人當中還不到一個人有聽聞佛法。可見得沒有聞佛法的眾生是絕大多數,其他道的眾生就更不用談了。沒有聞佛法,他就不知道要修持,他就不知道。雖然他沒有聞佛法,不知道要修持佛法,『而一念心體,仍完全同佛』,他這一念心跟佛沒有兩樣。所以經典上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就是天台宗六即佛講的第一個理即佛。理即佛就是在理體、理論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有佛性,有佛性都可以作佛。雖然理論上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如果沒有因緣去啟發眾生的佛性,他的佛性都一直埋藏著,好像有寶藏不能顯露出來。《妙法蓮華經》佛也用了一個比喻,好像在外面流浪的長者子(長者的兒子),不知道家裡非常富有,在外面打工度日,甚至流浪要飯,每一天過著非常苦的日子。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六道眾生,沒有聞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佛性、跟佛一樣有同等的智慧德相,他不知道。哪一天遇到有人給他講,你是某某長者子,你趕快回家,你家裡非常富有,有無盡的寶藏。他一聽明白了,趕快回家,果然沒錯,家裡都是現成的,不用在外面流浪討生活。這就是聞到佛法,回歸自性,就不用在六道十法界流浪生死,《法華經》用這個比喻。所以給眾生種善根種子,給他這個緣就非常重要。這個緣,善根給他種下去,將來有一天它會成熟。成熟了,他遇到佛法,他就能理解、就能接受。

  所以佛度眾生,就是還沒有種善根的先幫他種善根,給他看到佛像,看一眼就是幫他種善根了;聽一句佛號,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也幫他種善根了;看到經典,看一眼,看個經題,六根有接觸到的,就幫他種善根。所以過去有很多人貼佛號,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常常勸人發心做些佛號貼紙,貼在門口、貼在車上,早年的電線桿都可以貼(現在可能不允許),就是讓人看了種一個善根種子。他這個善根種子將來成熟,遇到緣他就能來學習佛法,學習佛法他就有解脫成佛的機會,開啟他自性的寶藏。這一段是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中峰三時繫念》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再看第五十九段:

  【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瞭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眾生。皆當作佛。】

  這段也是承接上面第五十八段這段文而來的。「或」是或許、或者,『從善知識』,聽從善知識,或者從經典裡面看經、聽經,知道佛法的道理。『瞭知』,明瞭、知道。『一色一香』,「色」就是我們眼根看的這些色相,就是這些物質,我們眼根所看的任何一個色相;「一香」,一個香味,我們鼻根聞到的,我們燒個檀香,聞到香,或者聞到花香,或者聞到菜的香、水果的香味,種種的。任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都是中道,這就是經典上講的中道第一義諦,諦就是真實的諦理,現代人講真理。這是一色一香無非都是中道,沒有一樣不是中道的。

  『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佛法在哪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這一切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像禪宗大徹大悟的祖師大德,什麼是佛法?隨便拿一個東西,拿一根草,或者拿一個筷子,隨拈一法都是,六根接觸六塵一切諸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所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講,「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了是明瞭,徹底明瞭了,頭頭見佛,沒有一樣不是佛法。所以根據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一切眾生因為本來都有佛性,有佛性當然他可以作佛了。作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已的本性就叫成佛。一切眾生都有自性,只要回歸自性,見到自已的本性就叫成佛,所以「皆當作佛」。在《法華經》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看他念三個字,南無佛,他就成佛道,將來他會就成佛。為什麼?念這句南無佛,到塔寺看看佛像、看看經典,他這個善根種下去了,這個緣因的種子種下去了。種下去了,他將來這個種子成熟就能開發自性,他就成佛了,因為他本來就是佛。現在眾生就是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所以冤枉做眾生。所以有明白的人告訴我們,佛是徹底明白的人,告訴我們,大家都有佛性。我們聽了佛的開示,知道原來自已也有佛性,我也可以作佛,所以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我們再看第六十段: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既悟之後。雖亦惟此五蘊。而全體是一箇真如。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

  我們在迷的時候,『從來真是妄』,真在哪裡?真就在妄當中,妄想當中。我們迷了,真的變成妄,變虛妄的;覺悟了,『今日妄皆真』,覺悟了之後,看到這些妄相,原來真就在這個妄相裡面,看到真相了。這是一樁事情關鍵在覺跟迷,覺悟了,妄就變成真的;迷了,真的變成妄了,境界沒有改變,我們這個心迷悟不同而已。所以《中峰三時繫念》講,「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為什麼?佛跟凡夫的差別在哪裡?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所以才有凡聖這個名詞的差別。如果覺悟了,大家都一樣。所以『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沒有新得到的,你本來就有的。不是說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是新的。本來就有,沒有新的,沒有一法是新的,每一法都是本來具足的。所以六祖大師開悟講了五句話,有一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它就具足。

  『既悟之後,雖亦惟此五蘊,而全體是一箇真如』。徹悟之後,我們看到「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有的經典講五陰,陰是覆蓋的意思,好像陰天覆蓋著太陽,蘊是蘊集的意思,聚集起來,形成我們整個身心世界,都由五蘊形成的。「而全體是一箇真如」,我們迷了,在五蘊當中只看到那個虛妄相,沒看到那個真實相,真如。其實這都是從真如變現出來的,我們迷了,變成五蘊。覺悟了,『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這個也就是《中峰三時繫念》,中峰禪師在第二時的開示法語裡面,他引用永嘉大師開悟之後講的話,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迷惑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覺悟之後大千世界都沒有了,只有看到一個真如,所以五蘊沒有了。這也是《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怎麼來照見?就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要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現在學佛,學各種法門,無非也是要開啟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是我們本有的,本來就有的,但是現在被惑業苦障礙住了。現在修種種法門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般若智慧現前,一照,五蘊空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痛苦、苦難、災厄統統沒有了。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密宗講的三密相應,五蘊空了。

  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佛法的中心,離開般若就沒有佛法,都變成世間法了。佛法、世間法,實在講,關鍵就是在般若,般若波羅蜜。所以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世間的聰明智慧以為是經典上講的般若智慧,那就誤會了,這個誤會就大了,那個是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法的教學,種種的教學,就是開啟我們一切眾生的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開啟了,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難、災厄統統消失了。所以般若在《心經》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蜜就是無上咒。我們至心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開啟我們自性般若智慧最直捷、最方便的一個方法。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六十段。我們這次錄像在台南極樂寺的錄影室,錄了提供給我們同修大家來參考。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