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0/3/2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WD20-031-0018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第六十一段,我先將這一段文念一遍,六十一:
【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見一切眾生。與佛無二。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雖是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第六十一段印祖的開示,這段開示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二時,中峰國師的開示,我們也常常念到這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對於中峰國師這段開示,大家也都聽得很熟悉了,在這個地方印祖給我們提出來,我們可以說印象都很深刻。這個是講心、佛、眾生三方面是沒有差別,是一體的,覺悟了就叫佛,迷了就叫眾生。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佛跟眾生實際上就是覺跟迷的不同,佛徹底覺悟了,眾生還在迷惑當中,所以稱為眾生,眾生覺悟了那就是佛。佛在哪裡?在心。覺悟是這個心覺悟,迷惑是這個心在迷惑。所以講心、佛、眾生,講這三個名詞,實際上是一樁事情,沒有兩樣,都是這個心,沒有別的。覺悟了是這個心,迷了還是這個心,並不是成佛了另外有一個心,不是這樣,同樣這個心;就現在還在迷惑顛倒做眾生的時候,還是這個心,同樣這個心,並不是另外有一個心。這個心覺悟了就叫佛,迷惑了就叫眾生,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根據這個道理,佛他徹底覺悟,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看到這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佛的眼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佛,有過去佛,過去已經成佛了;有現在佛,現在成佛的;還有未來佛,一切迷惑的眾生都是未來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中峰國師在第一時繫念開示,我們也常常念到這一段,「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可見得佛、眾生都同樣這個心,只是覺迷不同這個差別,心是同一個。因此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他們徹底明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
所以印祖在這裡也給我們開示,「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徹底覺悟了,眾生、佛、心,這三方面沒有差別,都平等的。『見一切眾生與佛無二』,佛看到一切眾生,跟看到一切諸佛是一樣的,平等的。因為佛知道,一切眾生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現在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這個佛性不能顯露出來,但是佛性是暫時的迷失,並不是沒有了,雖然迷,但是它還是存在的,並沒有失去。所以《心經》上講「不增不減」,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這個佛性有沒有增加一點點?沒有,還是跟原來一樣;在迷,現在還沒有覺悟,這個佛性有沒有減少一點點?也沒有。所以說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一切諸佛『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對於「怨」,冤家債主,這個冤家債主看到佛,他不信,他毀謗,甚至要殺害,這是怨,報怨的。「親」,親近佛,我們一般講善男信女,親近佛,對佛恭敬、讚歎。對佛恭敬讚歎,佛為他來說法;對於冤家債主,毀謗佛的,來罵佛的,甚至於要殺害佛的、陷害佛的,佛要不要為他說法?還是為他說法。冤家債主他是來攻擊佛的、毀謗佛的,佛講的他也不聽,那怎麼給他說法?講了不聽,或者他還沒聽,掉頭就走,怎麼跟他說法?佛的說法是身口意三業都說法,說了不聽,用身體這些造作表現給他看,就是暗示他,所謂身教。這個身教,實在講比言教更為重要,所謂以身作則。人家來罵佛,佛他也沒有生氣,也沒有回罵,也沒有再給他罵回去。這個就是為他說法,沒有回罵。
所以《四十二章經》裡面我們也看到經文,有人罵佛,有人去到釋迦牟尼佛那裡指著佛的鼻子罵,佛沒有生氣,就聽他罵,一直罵,罵到他罵完了。罵完之後,佛才慢慢跟他講:「如果你送禮物給別人,別人沒有接受,那你怎麼處理?」那個罵佛的人就說:「送人家禮物,人家不接受,當然我自己帶回去。」佛就跟他講:「你剛才對我罵的那些話我都沒有接受,這些話你自己都要帶回去。」所以在《四十二章經》我們有看到這樣的經文,這個就是說法。給他說:你去罵人,對方他如果不生氣,他沒有放在心上,你罵的人他沒有接受,你很冤枉,自己造口業,自己造作這個惡的口業,自己帶回去,對方沒有絲毫的損失,而是自己造了罪業。這個就是給他說法;另外還有身教的;還有意,意是暗示的,不說話,所以佛三輪說法,身口意都在說法。
所以「于怨于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怨,冤親債主,造作惡業的惡人,甚至造作五逆十惡這樣的惡人,佛都為他說法,都幫助他得到解脫。最具體的,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給我們示現的,他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本願經》它代表的是佛門的孝經,《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為了度他母親發了這個大願,光目女、婆羅門女、兩個國王、大長者子,《地藏經》舉出四個代表。光目女、婆羅門女是孝女,她們的母親,這兩位孝女的母親都是在世造作極重罪業的,死了都是墮到地獄去,殺害、毀罵,不信因果,不敬三寶,死了墮到地獄去了。所以這兩位孝女為了救度她的母親,為母親發這個大願,成就了地藏菩薩的德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眾生都是造極重惡業的罪人才會墮地獄,所以佛菩薩會不會去討厭這些人,就是看到這些人造了惡業,不理他了?不會,佛菩薩還是會為他說法,還是要幫助他,還是要引導他,他現前不能接受,等待時間,時節因緣到了,他慢慢就回頭了。所以佛菩薩度眾生他是不疲不厭,沒有休息的,長時間的。所以對於怨,為他說法;親,當然一定要為他說法。所以佛心是平等,怨親平等,沒有分別。
另外一部經,《金剛經》大家也很熟悉,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金剛經》這個公案,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無理的來把他處死,而且還不是一刀要他死,把他割肉一片一片的割,凌遲處死。這個忍辱仙人他就發願,他說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就來度你。忍辱仙人就是以後示現成佛的釋迦牟尼佛,他第一個得度的弟子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前生就是那個歌利王暴君。所以佛對於怨、對於親都說法,怨親平等。這個只有徹悟自心的佛菩薩他們才做得到怨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迷惑顛倒的眾生那就做不到了。在一般人常情當中,對親近的會為他說法,看到這些冤家債主就不會為他說法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佛菩薩,怨親平等,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所以怨親都要為他說法,令這些怨親統統得度,平等救度一切眾生得解脫。
所以下面講,『雖是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就是那個人造作五逆十惡,很惡逆,佛菩薩也沒有一念棄捨的心。佛菩薩沒有一念棄捨心,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念捨棄眾生,而是眾生捨棄佛菩薩。眾生因為他還在迷,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知道事實真相了,他不迷,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的,也沒有一念棄捨之心。我們看《觀經》九品最下面一品,下下品,就是造作五逆十惡的極重的罪人,臨終念一聲佛號、十聲佛號,佛還是接引他們往生,可見得佛是徹底的悲心。好,這一段我們先學習到這裡,接著我們再學習下面第六十二段:
【歸依。止要其能誠敬修持耳。切不可以歸依一事。視作買賣。需出代價若干。方能購得歸依名目。如此。方是真實歸依三寶之信徒。方能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也。】
這段印祖開示講到『歸依』。這個「歸依」大家都知道,要入佛門必須先皈依三寶,這個我們寺院道場常常有人來求受三皈依,來求皈依,這是入佛門第一個,要先受三皈依。皈依最重要的心態,就是『要其能誠敬修持耳』,能夠至誠恭敬來修持,依照三寶的總指導原則,至誠恭敬來依教奉行,這個是皈依主要的一個心態,這個就是態度,皈依三寶是在至誠恭敬,依三寶指導原則來修持,修學、受持。所以我們念皈依,受持三皈,《觀經》淨業三福第二福,第一句就是「受持三皈」。
這個是皈依正確的態度,『切不可以歸依一事視作買賣,需出代價若干,方能購得歸依名目』。不可以把皈依三寶這件事情,把它看作是一樁生意買賣,好像要出多少錢、多少代價,這樣才能購得皈依名目,好像就是買貨物、買商品,要多少錢才能買得到。現在這個時代這種情況很多,印祖才會講這些話。早年聽我們導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在美國,早年我們淨老和尚跟韓館長,幾乎每一年都要住在美國半年,到美國講經弘法,當然也有同修求受三皈依,但是我們淨老和尚辦皈依從來不定價錢,不收錢的。聽說有一些道場,那個皈依價錢都定得很高,人家皈依一次好像一百塊美金,甚至有一、二百塊的,要報名要先繳這個費用。有很多人去皈依,以為這個價錢定得愈高,去皈依那個功德利益就愈大。我們淨老和尚這邊皈依不定價錢、不收費,反而來皈依的人很少,大概來皈依的都是聽他老人家講經,明白這些道理,這樣的同修來求受三皈依。一般沒有聽他老人家講經的,聽到說這個淨空法師皈依不用錢,一般人他覺得,這個不用錢大概沒有什麼功德,所以才不要錢;要去找那個價錢定得很高的,那個真有功德。所以這個都大錯特錯了!在美國大部分都是留學生比較多,都是高級的知識分子,不是博士,最少也是個碩士,但是對佛法就很外行,還容易受人欺騙。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沒有聽聞正法,才會產生這樣錯誤的心態。因此聽聞正法非常重要,要入佛門才不會誤入歧途走錯路了,被人騙了還以為自己功德很大。所以這裡印祖慈悲開示,買賣的這個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要出多少錢,好像買一樣商品,才能買得到什麼樣的商品,出的價錢愈高買的就愈好。如果把皈依三寶看作商品買賣,那就完全錯了。關鍵要能至誠恭敬,受持三皈。
『如此,方是真實歸依三寶之信徒』,「如此」,就是要能至誠恭敬來接受三寶的指導,依教修持,那才是真實皈三寶的信徒,才是真正一個三寶弟子。真正的三寶弟子,『方能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也』。三寶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三寶出現在世間,我們眾生有緣遇到了,能夠在六道生死苦海當中回歸依靠三寶,依靠三寶這些理論方法來修持,我們才能了脫生死,就是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得到解脫。所以三寶出現在世間,就好像我們掉到苦海,遇到一艘船來了,苦海當中一艘慈航,我們要回歸、依靠這艘慈航才能渡到彼岸,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我們無量劫以來,在六道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沒有遇到三寶,我們沒有解脫的機會;遇到三寶了,如理如法的來受持、學習,我們這一生就有得到解脫生死的機會了,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印祖講,皈依,千萬不能把它看作商品的買賣,要至誠恭敬來修持,這樣才是一個真實的三寶弟子,這樣才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才能得到這個殊勝的大利益。這段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六十三段: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
這段文長一點,我們分兩次來念,我們先念到這一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經文裡面佛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就是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前面講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跟眾生總離不開這個心。但是這個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第二時第一段的開示,也給我們說明了,「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我們現在人講到心,不曉得心在哪裡,哪個是我們的心?中峰國師給我們說明了,「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肉團心就是我們現在身體裡面這個心臟,我們整個身體是父母血氣結合所生的,我們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所以我們身體裡面這個心臟,當然也是父母血氣所生。所以一般人講到心,就會想到我身體裡面這一顆心臟,這個叫肉團心。第二個,「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這個叫緣慮心。
第一個是講我們「肉團心」,身體裡面的心臟,這個心臟不是我們經典上講的這個心,它是屬於身體的。這個心臟,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善惡順逆境界種種分別的這個心,不是這個心臟在分別的。我們現在醫學發達,現在醫學的技術可以換心,甲的心臟壞掉不能用了,可以用乙的心臟,所以現在有人捐贈器官,乙過世了,但是他心臟還沒壞,他發心捐贈器官,現在的醫學可以把乙的心臟移植做甲的心臟,把甲的身體裡面壞掉的心臟摘除,把乙的心臟從乙的身體移植到甲的身體裡面,甲的身體他又恢復了。恢復了,這個心臟不是他原來那個心臟,已經換成乙的心臟了,甲他換了這個心之後,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習慣,種種的,會不會變成乙?這個大家都知道,不會,甲還是甲,雖然換了心臟,換了乙的心臟,但是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習氣(生活習慣)、他認識的人,他統統還是記得。從這個地方就可以證明,佛經上講的那個心就不是這個肉團心,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不是這個肉團心。
所以「緣慮心」,我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分別順逆善惡境界,順境生歡喜,逆境生瞋恚,種種的這些緣慮心,這個是我們的心嗎?佛在《楞嚴經》跟阿難尊者討論我們的心,佛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看。阿難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這個是《楞嚴經》上有名的「七處徵心」。明朝交光大師他的註解稱為「七番破處」,七番就是七次,去破除阿難他說的心在哪裡,一一被佛給破除了,都被否定了,那不是自己的心。阿難提出來這個心在哪裡,七個地方都不對,都被佛給破除了。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能夠分別種種善惡順逆境界,這個就是緣慮心。緣慮心不是我們的真心,緣慮心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它是妄心,妄就是虛妄,那不是真的,像我們妄念一波一波的千變萬化,從來沒有停止過,變化無常,我們得不到的。《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我們那些心(妄心),你那個念頭,前面一個念頭過去了,你找不到;現在這個念頭起來,說現在,現在就馬上過去了,你也找不到;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得不到,你也抓不住,這個心是個妄心,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緣慮心它是妄心,我們現在思惟想像種種的思慮,這個是經上講妄心。但是妄它從真出來的。
所以第三個,中峰國師講,「曰靈知心」,是「歷三際以靡遷」,「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於中天」。我們現在凡夫在六道生死的大海,大風大浪裡面,我們這個靈知心有沒有失去?沒有,歷三際以靡遷,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靡遷,就是它不會有變化的,在生死大海當中,它沒有絲毫的減少,就是在凡不減。居涅槃岸,成了佛,證得大涅槃了,這個心桂輪孤朗於中天,還是這個心,跟在生死六道輪迴這個心沒有兩樣,從來它沒有動過,從來它沒有變化,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去不來、不一不異,這個才是真心。所以妄心它是從真心起來的。好像海水起了風浪,大風大浪,那個浪就是海水,因為起了風,所以有大風大浪;這個風止息了,就風平浪靜,回歸到平靜了。正在起大風大浪,風浪平息,回歸到平靜了,海水還是海水,海水還是不增不減,它還是海水,起浪是海水,回歸到平靜還是海水,海水沒有兩樣。佛在經典上就是以這個來比喻形容我們這個心,迷的時候它這個心還是一樣,就像海水起了大風大浪,作颱風了,作颱風那個浪是不是海水?是海水,並不是因為作了颱風它就變成不是海水了,它還是海水,只是因為起了風浪。這個就形容比喻我們在迷,生煩惱,起分別執著,就好像那個作颱風,海水起了風浪一樣。哪天煩惱斷了,風浪沒有了,那個海水還是海水,海水它沒有變化,它都一樣的。在迷、在覺它都一樣的,那個才是我們的自性真心,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靈知心,歷三際以靡遷,所以佛講的那個心。
我們學佛學到最後,就是最終一個目的,不管修哪一個法門,到最終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法的教學最終目標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明心見性那才達到究竟圓滿,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最終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淨土宗也不例外,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所以,『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我們本來是佛,但是你不作佛,你要作眾生,那就不是佛了,就變成眾生了。實際上眾生就是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惑的佛。是心是佛,這個道理明白了,知道我本來是佛,現在我要作佛那當然可以,作佛本來就是你本分的事情,所以是心作佛那你就成佛了;如果不作佛,那就不是佛。實在講你還是佛,但是你自己不認識、自己不承認,你不想作佛,不是你不是佛,你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有人,我們跟他講:你要發心成佛,要作佛。「這個我不敢當,我罪業凡夫,我怎麼能作佛?」他不敢作佛。不敢作佛,他是不是佛?他還是佛,只是他迷失了,不敢直下承當,所以這樣不能作佛,變成作眾生。
『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這兩句經文印祖給我們開示,為破除下劣。「下劣」就是,「我不敢當,我怎麼會是佛?我做個好人都覺得很困難,怎麼還敢想作佛?」這個叫下劣,卑下慢,自卑,卑慢。狂妄就是貢高我慢,他就是佛了,他不用修行,他就是佛了。這個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不能下劣,也不能狂妄。這兩句經文就是,你是心是佛沒錯,但是你要發心作佛,你才能成佛。不能不敢當,也不能狂妄,說我現在就是佛了,我還修什麼?這個都是錯誤的心態。所以印祖給我們開示《觀經》這兩句經文,就是破除這兩種錯誤見解的無上妙法。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究論佛法大義。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俗諦。萬行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也。】
這一段印祖開示,『究論佛法大義』,就是究竟來評論佛法的大義,佛法的大義『不出真俗二諦』。佛講經說法,二諦說法,『真諦』,「諦」是真實、諦實,就是講真的;『俗諦』是隨順我們世俗凡情來說的。講俗諦是善巧方便,引導我們入真諦,到你因緣成熟,佛就講真實法,講真諦;還沒有修學到那個程度,講真的聽不懂,所以先講俗諦,俗諦也是要引導我們入真諦的。所以佛說法「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就是禪宗講的,禪門就是一法不立的,講空,那是聖智所見的;實,就是真實的體,就是一法不立。空,第一義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真空妙有,見到這個事實真相,叫真諦。『俗諦,萬行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俗諦就是一切都有,萬行圓彰,六度萬行,所有修行的法門,他修行的事相,我們看得到的,這個是俗諦。真諦講空,俗諦講有,實在講真俗不二,空有不二,這個是佛說法。所以佛以二諦說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執著空,不能執著有,這個才是能夠真正入佛法的大門。
我們先學習到這段,六十三。下面六十四,我們休息一下,再接著來學習。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