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8/3/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31-0002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之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元宵節快樂,阿彌陀佛!今天非常難得,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我們在這個節日,大家有這個因緣,在澳洲淨宗學院一起來學習淨土法門,這個因緣非常難得。我們今天接著學習《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我們昨天跟大家一起學習到第二段,就是第二條,第二條我們還沒有講完。第二條,就是第二段的開示是接第一段來的,我們再把第一段重新來溫習一遍,我們簡單的溫習一遍。第一段是一個開頭,印祖一開始給我們開示:「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我們這個世界上災變動亂,它的緣由在哪裡?「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很簡單、很明瞭就一句話給我們說明,我們這個世間這些災變、這些動亂,種種的災難,天災人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貪心、瞋恨心所導致的。「貪心隨著物質享受而激增」,貪心是沒有止境,隨著物質享受激烈的增長,大家都去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必然增長貪心。追求不到,「稍不遂」,就是求不到,「則競爭隨之」。競爭是我們現在很流行的話,各行各業都很競爭,大家都在追求物質享受,不能知足。無止境的追求,自然這個世界上競爭的事情就多了。

  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真的都很競爭,特別是在世界上各大城市、大的都市競爭就非常激烈,非常明顯。在俗話講,「爭名於朝,爭利於市」。要爭取名位要在朝廷,就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現在就是首都,爭取官位,爭名於朝,在社會上要爭取崇高的名望;爭利於市,利是利益,到市場爭利。這個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做買賣、做貿易。現在國與國之間,我們在新聞報導也常常看到,所謂的貿易戰。還有市面上也有一些書店,過去很久以來賣這個書,我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書的書名,這個書的名稱叫《商場如戰場》,做生意就像在戰場一樣,這是爭利於市,這是我們社會上大家競爭的一個地方。下午有位同修去看我,他跟我講,他去年到布里斯本去住了一年,不太習慣,又回到圖文巴來。為什麼不習慣?因為布里斯本畢竟是澳大利亞第三個大城市,人多、車多,生活步調也比較緊張,當然就是此地講的,競爭力就很明顯。圖文巴就比較沒有那麼緊張,但是現在聽說也慢慢在發展。所以,我們住隔壁的鄰居他跟志明講,他們不太希望發展得太快。發展得快,大環境造成大家都要競爭,都很辛苦,就不能過一個安靜的日子。

  發展總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競爭得不到就鬥爭,鬥爭再得不到,「攻奪戰伐隨之」,就戰爭了。戰爭為了什麼?還是為了奪取利益。戰爭的結果,「則死亡流離隨之」,雙方都要死亡的。戰爭,人死了很多,接著就是「疫癘(傳染病)饑饉(饑荒)隨之」,糧食缺乏沒得吃等等這些災禍也就跟著來。戰爭是很容易起瞋恨心的,所以「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特別現在武器這麼厲害,如果瞋恨心很強烈,像火燒得很熾然,必定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這個地球會遭受到很嚴重的破壞,重大的災難。世界灰燼,這個也是我們現前大家都知道,人類有能力毀滅地球。這個原因就是眾生貪瞋這個煩惱所導致的,所發展出來的結果。知道這個原因之後,就好像大夫看病診斷病情,佛是無上醫王,善於治療眾生身心的疾病。佛的診斷絕對正確,沒有絲毫的錯誤,就是眾生貪瞋之心,才造成這些災難的後果。這是第一段開頭,我們昨天學習的第一段。第二段是接第一段:

  【二。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以治眾生之貪。】

  我們昨天就學到這一句。『惟我如來』就是惟有我佛如來,這個是指釋迦如來,釋迦如來也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如來針對我們這個世界上眾生的問題,給我們講對治的方法。我們有貪心,佛給我們開示,「闡」是闡揚,『闡苦空之諦,以治眾生之貪』,「諦」就是事實真相,這就是給我們講苦空觀,教我們去觀苦、觀空,我們要懂得去作觀、去觀察。《八大人覺經》有八條,這個是在中國早期翻譯的經典,《八大人覺經》。我在家的時候,還沒有出家,那個時候華藏圖書館也曾經辦了一個學習講經的小班,三個人一班,那個時候我也去報名參加。三個人一組,以前在台北東山高中有一個陳校長,他是我們的組長,就帶我們學習《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蕅益祖師把它列為佛遺教三經之一。我們知道佛有講一部《遺教經》,這一部《遺教經》主要針對出家眾,當然也包括在家的佛弟子,《佛遺教經》。第二部是《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也是我們中國翻譯經典的第一部,就是梵文翻成中文經典第一部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裡面有四十二個條目。摩騰、竺法蘭兩位西域的高僧帶這個梵文經典,漢朝的皇帝聘請他們到河南洛陽的白馬寺翻譯,第一部經典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主要也是對出家眾。再來,第三部就是《八大人覺經》。這個三部蕅益祖師有註解,這個註解他把它合訂為一冊,就是《佛遺教三經》。

  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蓮池大師勸我們佛弟子,特別是出家眾,《佛遺教經》一定要讀,還有《四十二章經》也要讀,再來就是《八大人覺經》。我們出家、在家佛弟子都需要來學習,特別是出家眾要學習,因為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了兩次,提醒我們不可以疏忽《四十二章經》。我看到蓮池大師這個《竹窗隨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圖書館也講過《四十二章經》,以前沒有錄像,只有錄音。這個三部經我們也不能疏忽,沒有去看,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內容在講什麼,對我們有什麼重要。因此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蕅益大師很重視這三部經。這三部經實在講,我們仔細看,就是對治我們貪瞋的。

  在《八大人覺經》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個第一覺悟要我們觀察,觀察什麼?觀察這個世間無常,世間是指時間跟空間,就是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國土危脆,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是很危險、很脆弱的,我們感官當中好像這個地很堅固,佛給我們講,這個地不堅固,國土不堅固,是很危險、很脆弱的。這個事情,如果住在地震帶比較多的地方,看到《八大人覺經》佛這麼講,大家的感受應該就會很明顯。

  最近台灣花蓮發生地震。地震在這個地球上很多國家地區常常發生。我們看比較嚴重的地震,那個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我們看起來那麼堅固,禁不起那個地一搖,整個都倒塌下來,人也都被壓死了。另外還有火山爆發、海嘯、風災、水災、旱災等等,這是我們居住的國土。《八大人覺經》教我們先觀察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我們看到這個地球有高山、有丘陵、有山谷,在台灣也常常有坍方,那個路一遇到颱風來就坍方,過去嚴重的還有土石流,在大陸叫泥石流,整個村莊都被大水沖走了。佛教我們觀察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幹什麼?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依報的世界沒有貪著,沒有貪戀執著。我們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我們總是有貪戀、有執著。我們修淨土法門,常常聽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的開示,特別講《大經科註》,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發願去西方。發願去西方這是願生西方,願生西方我們也必須要先厭離娑婆,你願意離開娑婆世界,你才能生到西方。如果你一方面又願生西方,又不願意離開娑婆,那怎麼能生西方?沒有信願,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不是佛不慈悲,是我們不願意去,不是阿彌陀佛不歡迎,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沒放下,這個世界沒有真正放下,我們那個願生不起來。這個願是要從內心真正願生西方,厭離娑婆,那才是叫願。

  所以信願行三資糧,願是一個中心,真信才會發願,發願才會真念佛,才會發真心念佛。這個信願不真切,念佛就不得力。我們信願為什麼不真切?對這個世間事實狀況還是沒看破,就是沒有認識清楚,沒有看破。為什麼沒有看破?我們沒有觀察,觀察就要時時刻刻提醒。所以《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就說,「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就是我們做一個佛弟子,要常常不間斷的,不管白天、晚上,至誠心來誦念《八大人覺經》。常常誦念就是常常提醒,才不會忘記。常常誦念,印象深刻,才能提起觀察的功夫,才能去觀察。所以先教我們念誦,然後再觀察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我現在看一些新聞還有一些資料,我都是比較偏重喜歡選看這個世界的一些變化。這個世界上有哪些變化,用這個經文來印證我們現前住的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我們要常常這樣來觀察,對這個依報,就是我們住的環境,我們就沒有貪戀,不會有執著。所以,再好的地方也不會貪戀、不會執著。不貪戀、不執著就是放下,看破、放下,放下才會真信發願求生西方。所以我們大家到澳洲來,澳洲這個地方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現前的一個淨土。淨土,我們能不能貪著?如果我們貪著,我們西方就去不了。

  所以在《安士全書》裡面也記載,文昌帝君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有一世他作神,有神通,自由自在的沒有牽累。實在講非常自在,很快樂,他就往西方走,但是走到半路看到洞庭山,那個山非常的優美,他就喜歡那個地方,就在那邊停留,就留在那裡,後來玉皇大帝就派他在那裡做山神。有一天,有個婦人沒有兒子,去求兒子,求得很懇切,他受了感動,他心一動,就投胎了,去做她的兒子。我看到這個公案,再看到這個經文,看到祖師在這裡引用經典的開示,值得我們大家警惕。我們這一生要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不能貪戀、不能執著,如果還貪戀、執著,西方去不了。因此苦空觀這個觀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是講依報,不會有貪著。常常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對依報這個環境就不會貪戀。

  其次,觀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有內四大、有外四大,我們這個身體叫內四大,我們身體之外這個大環境叫外四大,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一切萬事萬象萬物都是四大組合的。地大它是固體的,最小的基本物質,微塵,這屬於地大;很多微塵集合起來,形成這個物質現象。第二個水大,有濕度的,屬於水大。火大,有溫度的。風大,是運轉,它是動態。所有的物質離不開四大,內四大、外四大。這個四大內苦外空,苦空。我們這個身體的四大,佛在經典上跟我們講,一大就有一百零一種病,四大合起來四百四病,四大互相侵凌,有時候就四大不調。所以我們在佛門,如果聽到生病了,佛門的術語就叫四大不調,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四大不調就生病了。

  四大是苦,包括精神;四大是屬於色,《心經》講「色受想行識」,五蘊,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所以我們五陰構成這個身心世界,我們整個身心世界是苦、是空。常常觀察,對我們這個身體就不會有執著,這個身體不是我。我們凡夫總是執著這個身就是我,這個叫身見。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見解是錯的,是邪見的第一種,也就是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要破這個身見就是要觀四大苦空,叫苦空觀,觀察這個苦。這個苦,三苦、八苦,我們現在所受的就是苦。《法華經》上講三界統苦,只有苦,沒有快樂,這個我們要覺悟。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世間很快樂,那還沒有覺悟。如果知道這個世間苦就開始覺悟了,知道苦才會想去解決苦的問題,才會想求解脫。如果我們不覺悟這個世間苦,就不會去想到要解脫苦這個問題,他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人生,絕大多數人是人在苦中不知苦。難道他都沒有感受過苦嗎?不是沒有,都有,但是就是不覺悟,這個是我們現在看到普遍的現象。

  還有人認為我很快樂,我什麼苦也沒有。過去我也常常跟我們同修提過,大概二十幾年前,我們還住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韓館長還在世的時候。二十幾年前,我們師父上人他在景美中小企銀開了一個戶頭,同修有些供養他都存在這個戶頭,主要是印經,還有當時製作錄音帶也比較多,講經的錄音帶。把同修的供養用於印經這個事情為主,沒有蓋大廟、大道場,就是印經,效法印光祖師,一生人家的供養以印經為主。他到銀行都會找我跟他一起去,早上銀行九點開門,我們大概八點五十就走路過去。銀行隔壁有一家美髮美容店,裡面員工也不少,好像有一、二十個小姐。一大早,一個好像是她們這個店裡面的店長,就召集這些小姐排了兩排,就站在走廊,她們好像是精神講話。我跟師父走過去,走到她們前面的時候,剛好聽到她們在喊一句口號,「我很快樂」,剛剛好聽到這一句。當然在這前面已經喊很多口號了,我跟師父剛好從她們面前走過,聽到這一句「我很快樂」。我們師父老人家也很幽默,回頭向她們一看,輕輕的說了一句,真的嗎?我也隨著師父頭轉過來看一下,看她們好像昨天沒睡好。但是沒辦法,規定要這麼喊「我很快樂」,實在講有苦難言。我們師父雖然輕輕的講了這一句,含義很深,也是教化眾生,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你要知道,不要把那個苦的認為是快樂的,把那個快樂的認為是苦的,那就錯了,就顛倒了。

  所以大部分的人是人在苦中不知苦,感受到這個苦,但是沒有覺悟,還認為很快樂,這個就是迷惑顛倒,就是沒有覺悟。所以我們要去觀察這個苦、空。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我們講應該這兩句都要講,現在我常常聽到有人講,以苦為師那句去掉了,只講以戒為師,那就只有一半,對了一半,不完全。諸佛以苦為師,如果你不知道苦就不覺悟,不覺悟,不管你持什麼戒,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如同外道苦行,跟外道修苦行沒兩樣,修得很好可以得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超越不了六道。所以蕅益祖師講,如果不修四念處,穿袈娑像木頭幡,像一根木頭立著,然後吊著一個幡在那裡,「禮拜如碓上下」,修六度無異外道苦行。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第二條就是觀受是苦,我們所有的享受都是苦,覺悟這個世間苦,覺悟了,持的戒才能超越,才能不著相;如果不覺悟,持戒持得再好,著相。著相就變成世間的有漏福報,不是出世間的無漏福報,超越不了。

  所以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海賢老和尚講,我們這邊有掛一張海賢老和尚的相片很大,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勸我們同修,要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盤,海賢老和尚講的話很平實,也很平常,但是都很重要。我們乍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仔細去給它想一想,很有道理。他說吃苦才能了苦,所以苦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一個增上緣。因此諸佛以苦為師,我們必定知道苦、知道空,這個世界是苦、是空的,空就是我們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帶不走,我們才放得下。如果沒有覺悟,還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沒有真正看破。為什麼沒有看破?沒有時時刻刻去觀察,我們很容易又迷惑。

  這裡是給我們舉出,諸佛如來闡揚苦空之諦,主要對治我們眾生的貪心。所以《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就是講,「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第一覺悟,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我們常常這樣觀察,就漸離生死。這個是入道初門,破我執、法執的前方便。也就是能夠如是觀察,這個身心兩種執著就漸漸輕了,就是漸離生死,我們對這個身心世界愈來愈淡,也就是不斷的我們會放下。如果沒有學習看破,這個對我們的損害太大了,我們超越不了六道。這是對治我們的貪心,沒有貪心,見惑也就降伏了,再少欲知足,少欲無為,思惑也能降伏了。我們念佛只要能伏惑,就能帶業往生。我們這一生真想去西方,這一點我們同修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我們同參道友在一起,我們也要互相提醒、互相勉勵。以上對治眾生之貪,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面這句是對治瞋恨心的:

  【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

  『宏』是弘揚,弘揚慈悲的宗旨,對治我們眾生的瞋恨心。瞋恨心這個業障,也是非常嚴重。一般經典上講,貪瞋痴是墮三惡道的業因,貪心墮餓鬼,瞋恨墮地獄(瞋恨很嚴重的墮到地獄),愚痴墮畜生。所以貪瞋痴這個業因,看哪一個比較強,哪一個先去受報,貪心比較偏重就墮鬼道,瞋恨心偏重墮地獄道,愚痴心偏重墮畜生道。此地講瞋恨,這個『瞋』也是接著前面第一條,第一條「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為什麼瞋火熾然?競爭、鬥爭、戰爭,戰爭就一定起瞋恨心。

  所以在《安士全書》裡面講,清朝周安士居士也有一個發現,發現因果報應果報這個事情。他舉出佛經講的,他引用很多佛經,佛在經典上講,在戰爭中死亡的,譬如說兩國的軍隊互相打仗,戰爭中死亡的大部分墮地獄,如果得了傳染病死亡的大部分生天。怎麼會有這種不同的果報?因為戰爭雙方都生瞋恨心,互相殘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互相殘殺,瞋恨心起來。所以交戰雙方都起瞋恨心,死了都到地獄去了,打贏的也到地獄去了,打輸的也到地獄去了,統統到地獄去。為什麼?瞋恨,瞋心墮地獄。所以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領兵打仗的,果報很好的很少;也有果報很好的,他懂得修,不濫殺無辜。《安士全書》裡面講二曹將軍,曹彬跟曹翰,兩個都姓曹,在當時都在朝廷當將軍。去打仗,曹翰在城攻破的時候,放縱官兵燒殺擄掠,屠城,他的後代就淪為乞丐,果報就不好;曹彬將軍,城破之後,命令這些官兵不得濫殺無辜,所以曹彬將軍他的後代非常好。因此戰爭死亡的,瞋恨心很嚴重的,大多數墮地獄。為什麼得傳染病死亡的會生天?得傳染病會互相同情。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話,同病相憐,我們彼此都害病,互相同情,互相照顧,你得這個病,我也得這個病,那就是慈悲心,同情心就是善心所,善心所生起來了。所以一樣得到傳染病,互相同情,大家死了到天堂去了,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看看,真的有道理,同病相憐,互相得這個病他會互相同情,互相關懷,互相安慰,他慈悲心、善心生起來,所以死了就生天。戰爭打仗的互相起瞋恨心,死了都到地獄去了。

  我們看五停心觀,這個五停心觀我們也要常常看看,要修,「多貪眾生不淨觀」,貪欲比較強烈的眾生要修不淨觀,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苦、空。《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觀察這個就是苦、空、不淨,這個就是不淨觀。所以,我們讀《無量壽經》就是教我們去修這個,修不淨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要慈悲觀,多痴眾生因緣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散亂心很重,要修數息觀;「多障眾生念佛觀」,業障很重的,什麼觀都觀不起來,那就要念佛。所以,念佛這一觀是對治業障比較重的。

  修慈悲觀,對治瞋恨心。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講經也講到這個瞋恨心很嚴重的,如果瞋恨心的念頭很強烈,死了會墮地獄,這個很可怕的。如果不是很強烈,稍稍有不如意的時候,心裡不高興,都要墮落三惡道。所以過去他常舉出安世高法師的同學,安世高是安息國的人,在漢朝的時候稱安息,到唐朝稱波斯,我們現在叫伊朗、伊拉克這個地區,中東地區,以前那些地區都是信佛教。他通中文,也通鳥獸的語言。在我們中國《論語》講,公冶長他也通鳥獸的語言。有人的確有這種特異功能,現在講特異功能。他來中國翻譯經典,也兩次來中國還命債,這個在他的傳記都有記載。他生前有個同學,明經好施,講經說法,對經教道理很明瞭,又喜歡布施。這個是很難得的一個法師,對經教通達明瞭,又喜歡布施,常常為眾生講經說法。但是他瞋恨心的念頭還沒有伏住,沒有降伏住,他瞋恨心的幅度也不是很強烈。他是什麼情況?就是古時候出家人吃飯要托缽,如果今天去托缽飯菜比較好,比較可口,當然就很歡喜;如果去托缽,今天托的菜又老又硬,又不好吃,心裡就不舒服,不高興。但是也不是當場發脾氣,就是心裡不高興,會有埋怨,覺得我講經說法,法布施給眾生,怎麼去托缽托到這個不好的飯菜?有時候托到不好的,他就會心裡有埋怨,就是因為這麼輕微的瞋恨,死了之後就墮到宮亭湖去做龍王。

  龍王有神通,享受地方上的血食,大家殺生來祭拜牠。墮到龍王他就迷惑了,縱然過去生修行,這一生業障現前,瞋恨心又增長了,經過牠那個宮亭湖的船隻,如果沒有殺生到牠那個廟去祭拜牠,牠就興風作浪,讓那個船翻掉。後來大家知道,要經過那裡一定要殺生去拜拜,才能保他們那一條船的平安度過這個湖。但是這樣日積月累,經過的船隻都要殺生去祭拜,這個命債都算在他頭上。所以,牠也知道,死了之後會墮地獄。所以就給安世高托夢,求他超度。托夢給這個廟祝(管理廟的人)說那個廟的財物統統捐給安世高去弘法,為牠修福,給牠超度。所以,安世高經過那裡,廟的管理人,這個廟祝就找安世高來,說他們廟的神給他托夢,要請他超度,把他那個廟的財物統統捐給安世高。安世高也知道,是他過去世的同學,墮到畜生道當龍王,後來就替他蓋廟、弘揚佛法,功德迴向給他,念咒給他迴向。後來就看到他變成一個年輕人,站在船頭向他致謝,就不見了,超生到天道去了。我們過去常常聽我們老和尚講這個公案,聽了也覺得這個瞋恨心怎麼這麼不得了!我們現在的瞋恨心比安世高那個同學不曉得大多少倍,他那麼一點點,又修行修那麼好,都墮落了,那我們怎麼辦?雖然想不發脾氣,但是也難,也不容易。

  我們淨老和尚他修忍辱也修得很好。忍辱要修得好,如果都是順境,那當然沒問題;但是遇到逆境,也就是修忍辱的一個因緣。所以在圖書館,我們師父真的修忍辱修給我看,我在旁邊看得都受不了。我講的主要是說師父修忍辱給我們看,這個忍辱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不是說講幾句不好聽的話,不是只有這樣的。這些都是如是我聞,我們從一個修忍辱的角度來看,他的確也是做榜樣給我們看,就是修忍辱。我是一直觀察師父,他怎麼修忍辱?像是他遇到境界來的時候,我看師父也會很難過;但是他一上講台講經,下來又法喜充滿,又忘記了,佛力加持。所以根據我的觀察,師父他降伏瞋恨,主要是深入經藏。他天天鍥而不捨深入經藏,然後在這個境界上能提得起,我從旁觀去觀察是這樣的,能提得起,所以他經教一日都沒有中斷過。就不像我,師父三不管,他可以深入經藏,我三要管,我是常常發脾氣,我們圖文巴的師兄弟大家都知道,過去我做當家,脾氣也不好,多有得罪了。

  有一次我們老和尚講經講到對治瞋恨心,那個時候特別強調對治瞋恨。有個居士他那個瞋恨心很強烈,他就很恨一個人,非常恨一個人,想到這個人他就恨,那個人大概跟他結冤仇。聽師父講經,說不可以有瞋恨心,有瞋恨心墮地獄。聽了也想不生瞋恨心,但是控制不了、控制不住,就請教我們淨老和尚。我們淨老和尚教他一個方法,他說你恨的那個人你給他立一個牌位,把他的姓名寫上去,然後那個牌位你把它供起來,每天給它頂禮,對它就像對佛一樣,就像你拜佛一樣,對它恭敬頂禮,他說你去拜三個月會有效果。結果這個居士他真的就把他最恨的那個人的姓名寫個牌位,天天拜,這個居士拜了三個月,再去跟老和尚講。老和尚問瞋恨心有沒有消除?他說沒有,一想還是氣,沒效。為什麼一直拜沒有效?我們今天講第二堂課了,這次大家來一起學習,總要有一點成績。為什麼沒有效?難道這個方法錯了嗎?我們也可以肯定這個方法是沒有錯,但是為什麼沒有效果?就是在拜的時候他沒有修觀,沒有修慈悲觀,他修的是瞋恨觀,那個瞋恨的觀念沒轉過來。你沒有修慈悲觀,你瞋恨心就轉不過來,所以觀就是觀念頭的,你那個念頭,就是我們心那個念頭沒轉過來。怎麼叫修慈悲觀?以前我也想不通,我也很想慈悲,也知道什麼叫慈悲的意思,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但是你看到不順眼的人事,瞋恨心起來,什麼慈悲心都不見了,你轉不過來。

  後來我看到《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公案,我覺得這個公案我們倒是可以來學習。這個公案是什麼?《太上感應篇》到後面講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個《感應篇》常常念,也常常提醒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好事、善事還沒有去做,起這個念頭,馬上吉神就來了,吉神就跟隨著;或心起於惡,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凶神就跟著了。起心動念,我們一天從早到晚起善念、起惡念,有時候起善念,吉神跟隨,有時候起惡念,凶神跟著,看起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

  這裡面舉出一個公案,有一個叫元自實的人,過去我常常講這個公案,我們現在重複提起,溫故知新。元自實有一天帶了一把刀,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這個姓繆的對不起他,他要去報仇,一大早氣沖沖的,帶了一把刀要到姓繆的這個人家裡把他給殺了。經過一個軒轅廟,軒轅廟是供奉黃帝的,這個黃帝是三皇五帝的那個黃帝。這個廟祝一早起來要誦經,看到廟門口有一個人走過去(一大早,天還沒亮),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一起走過去,那個廟祝(管理這個廟的人)看到了。沒有多久,看到那個人又繞回來,這次繞回來後面跟了好幾百個善神護法天使。他看了很奇怪,就把他找過來,這個廟祝,就是這個廟管理的人、負責人,就去把元自實先生叫過來,問他剛才是去哪裡?去做什麼?元自實就跟這個廟祝講,他說剛才是準備要去殺一個人,這個人姓繆,過去對不起我。走到他家門口,他忽然想到,對不起我的人只有姓繆的這個人,他上面還有八十幾歲的老母親,下面有妻子、兒女,兒女還小。他的老母親,他的妻子、兒女要靠姓繆的這個人來撫養,如果我把他給殺了,那他的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撫養,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們一家人嗎?後來想到這裡他就放下,不報仇了。善心起來,放下了,所以就繞回來。

  廟祝聽到元自實先生這麼一講,他就明白了。他就告訴元自實先生,他說你知道嗎?剛才你怒氣沖沖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你當時瞋恨心很強烈,要殺人。你到他家,忽然善心生起來,會替他的家人想,放下這個報仇的念頭,善心生起來了,你回來的時候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善神護法。元自實先生聽到廟祝這麼一說,真的是嚇得冷汗直流,我怎麼起了一個念頭,人都還沒有殺,凶神惡煞就跟了那麼多;起一個善念放棄報仇,善神就跟著那麼多,他聽了非常驚訝。廟祝就勸他,他說你從今以後好好斷惡修善,你將來的前途無量。後來元自實先生接受廟祝的勸告,真的努力斷惡修善,後來官位做得很大。我們從這個公案,也可以從這個公案去觀想,而且常常想到《太上感應篇》這兩句話,「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起心動念,起個善念,感應吉神;起個惡念,感應凶神。所以我們修行就是時時刻刻在起心動念中去觀察,這樣用功,功夫才會得力。

  修慈悲觀也是這樣,你很恨一個人,那就要生起慈悲心。如果我們恨別人的兒女,他做錯了,不原諒他,這個時候我們回頭反觀,如果他是我的兒女,你會不會原諒他?想一想,如果是我的兒女就原諒,那你就把他看作自己的兒女,你就會原諒他。人有犯錯,特別在現代,老和尚也教我們,現在的人犯再大的錯,都不能去怪他。為什麼?沒有人教,他很可憐,犯錯將來有果報,那個果報很慘。想到這裡,就不忍心再去責怪他,就生起憐憫心、慈悲心,這樣我們那個瞋恨心相對的能夠降溫,憐憫他的無知。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常常提起觀察。所以慈悲觀我們可以多看因果的書,《安士全書》、《感應篇》、《了凡四訓》這個多看,我們修這個慈悲觀就能夠得力,就能觀得起來。

  『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對治這個瞋恨心,特別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我們學佛就是要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屬於出世間法,但是出世間法還是要建立在世間人天善法這個基礎上,從這個人天的基礎站穩了,才能向上提升,超越六道。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這個人天善法修好了,我們就有基礎,我們再來修出世的法門,就決定可以成就。所以,我們不能疏忽《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學習,不能疏忽。特別印光祖師提倡的因果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印祖一生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以這三本善書來代替戒律,代替五戒十善。沒有讀這三本書,我們五戒十善修不好。五戒十善修不好,我們念佛往生就有障礙,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彌陀經》佛給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彌陀經》講的這一段很重要,但是我們一般人看還是不詳細,我們再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來補充就明白了,什麼叫善男子善女人,它的標準在哪裡?「往生正因」,講「持諸禁戒」;「往生正因」也講,如果我們做不到「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到不貪、不瞋、不痴,修十善業,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臨終我們就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就往生到西方淨土。這一段就是可以補充說明《彌陀經》若一日到若七日這一段,可見得善男子、善女人,起碼要修十善。所以從因果來修,也可以對治貪瞋。所以因果教育也很重要,特別《安士全書》裡面講的,我們看了之後,的確對我們修行修善斷惡,幫助非常之大。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接著我們看第三段:

  【三。復說淨土法門。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

  這個第三段(第三條)也是接上面兩條來的,第一條,世間有災難,因為眾生有貪瞋造成的。第二條,怎麼對治?修苦空觀、修慈悲觀,這個五停心觀我們要學習。第三條,『復說』,就是接著再跟我們說,佛在給我們講這個對治的方法之後,再給我們說淨土法門,回歸到淨土,『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知道這個世間苦、空,佛給我們講有個淨土,給我們眾生開示,有個地方讓我們可以究竟離苦得樂,方法就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信願念佛,我們要厭離娑婆,就是對娑婆世界的苦、空,要看破,要放下;對極樂世界也要看清楚,也要認識清楚,我們的願才會生得懇切。

  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現在感受的就是苦、空,我們要觀察比較容易。像過去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有一次他跟我講,他說我剛從地獄出來。我說怎麼剛從地獄出來?他說畫畫畫完了,休息就是從地獄出來;接著畫,又下地獄去了。他說畫地獄好畫,他說我們台灣報紙每天一打開,統統是報地獄,所以地獄很好畫。後來他又畫一個極樂世界圖,他說極樂世界不好畫,也沒看到,連夢也沒夢見過,長得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根據這個經文,怎麼畫也是我們的想像而已,真的到底長得怎麼樣,我們也沒看過。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有一則叫「武夷圖」。武夷就是在中國福建省武夷山,我去過一次。我今天泡一些武夷茶招待我們台灣同修,如果大家要喝,我帶一些過來,泡給大家喝。武夷山的茶,我到大陸去做法會,到福建去做法會,常常同修送這個茶,我都帶到澳洲來了。武夷山很漂亮,有山有水。有一次蓮池大師生病,有友人送他一幅武夷圖,看了心曠神怡,病好了一半。後來他就想到,古時有人看輞川圖,好像在陝西那個地方,風景非常優美,有個人病了很久,看到那一幅圖,差不多經過十天,他病就好了。蓮池大師講,他說我們這個世間好山好水的風景我們常常看,那個病都會好,如果是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地球上那些好山好水都有這個功能,極樂世界是六欲天(夜摩、兜率、他化自在天)一切天宮都不能跟它相比的,蓮池大師講,如果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不要說我們這個身體四百四病都沒有,八萬四千煩惱的生死病一下子都統統不見了。但是他當時也看人家畫極樂世界圖,看了也沒那個效果,還沒有看那個山水畫的效果好,因為極樂世界沒看過,畫不出來。就像江老師講的,畫地獄很容易,天天看到都是地獄,極樂世界沒看過。

  所以,我們多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特別是《無量壽經》,我很喜歡讀,因為多讀多認識極樂世界。所以,這次學院三月五號安排我去主法讀《無量壽經》,我很樂意。香港做法會也是讀《無量壽經》,問我會不會太累,我說不會,因為我喜歡的我就不累,不喜歡就很累。因為讀這個經有時候會感受到一些法喜,所以就很有興趣來讀。有時候心比較清淨的時候,讀得比較有感受。所以,過去偶爾我讀到這個寶樹,就感受到極樂世界這個樹的那個光照射到我們,整個身心感覺就很輕安。有一點點這個感受,所以我喉嚨喊得再乾,都很願意讀,是這樣的原因。

  讀了枯燥無味,讀得沒有感覺,就讀不下去,不想讀。讀不下去還是要讀,我建議大家還是要讀,因為那個是一個過程,甚至讀到業障現前,還是要咬緊牙根去讀,你讀了二百遍、三百遍之後,會漸入佳境,這是過去我的經驗。我是沒時間,有時間我也很喜歡讀經。過去我在圖書館也是很忙的,有一天我就狠下心來,那一天讀八部,自己念,念了八部,念得心比較清淨。原來香港有一個女眾,來圖書館出家,法號我就不要講,講了等一下又有事了。這個女眾很凶的,我當時做當家,看到她就討厭,再看就更傷心,看到她我這個瞋恨心就起來,看到她長了一臉橫肉,看了就很不喜歡。後來那一天讀了八部《無量壽經》,我突然看到她,怎麼心平氣和了。後來我才知道,你經讀得遍數多,幫助我們心平氣和,這個瞋恨心可以伏得住,有這個效果。建議大家有時間多讀經,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小經驗。但是我還是很懈怠的,自己一個人,有時候就會忙這個、忙那個,就沒去讀。所以,學院安排我上去讀,依眾靠眾,我很樂意,因為到時間就不得不來,勉強自己。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這一段我們明天再繼續來跟大家一起學習。祝大家元宵節晚上睡覺夜夢吉祥,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