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O五集)  2019/9/23  上海  檔名:WD20-037-0305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先進篇〉第二十三章第五段。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這是敘事,以下必須做結束。」

  『三子者出,曾皙後。』「三子者出,這是結束的話,若他人來作,就會說:某人等出去了,這就是贅言了。曾皙後則三子者是誰自然明白。」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為什麼曾皙在後?曾皙曰,曾皙說。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為什麼不說四人?不說他自己?下次答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曰,孔子說亦各言其志也矣,注重志這個字,各人說各人的志向,你還管他說得如何。」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夫子何哂由也,既然是言志,各人隨便說,為什麼老師對子路哂笑呢?他的志不好嗎?」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為國以禮,這一句因何而來?因為前面孔子說有人用你,你拿出什麼來呢?執射乎?執御乎?吾執御矣,也不說做官。樊遲請學為農為稼,孔子說他是小人哉樊須也,六藝其中也有藝術,並非不許學。孔子還說:吾不如老農。」「農工都是業」,都是職業,「這裡說為國應注重國家,要想辦國家的事情,必須另一個辦法,要是治理國家,要緊的是禮。莫非子路他沒有禮嗎?其言不讓,孔子不說子路的志」,不說他的志向,「而是他說的話一點遜讓都沒有」。「因為子路少禮少讓」,比較缺少,「所以哂之」,所以笑他。「若不是為國,其言不讓還可以,若要治國,其言不讓,這不可以。」

  「你們必須念完十三經才能說話,否則說話就錯。所以想用中國文化,必得讀盡十三經。翻譯佛經,必得是精通三藏的法師。若淨土宗,便不許講,只說信願行,什麼緣故?必得先會講三藏經典,才可以講淨土宗,也只是講文而已,若是其中的義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佛與佛才能究竟,「而且佛與佛見面,見面心照,開口便錯」。

  「吾沒有離開前人的講法,而且還有前人沒有講的,吾講出數個來。」雪廬老人講出以前的人沒有講的,也講出幾個出來。「下回為大家講文理,為大家指出如何做。」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最後一段,有人說是師弟問答」,老師、弟子的問答,「或者說是孔子自問自答」。「吾採《焦氏筆乘》,其他講的不圓融。」這是雪廬老人他所採取的《焦氏筆乘》的講法,比較圓融。

  「這一章書的字不能改,何晏以率作卒,惟作唯」,人字旁作口字旁的唯,「依唯字便好講」,依口字旁這個唯字比較好講,「長者叫唯而起,不能喏,所以此處唯字要一逗。」

  『唯』,唯就是要一個逗,「孔子說,曾點立刻哦!明白了。」

  『求則非邦也與。』「曾點又問:求則非邦也與,莫非冉求不是辦邦國之事嗎?因為前面冉求說五六十,六七十,這是做大夫宰官的官,並不是治國的官。」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與。』「孔子說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與,文王百里,成湯七十里為國」,周文王他的這個國家的土地面積一百里,成湯是七十里,七十里就是它一個國家,「這五六十也是國」。「列國有滕、薛都是小國,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滕薛也只幾十里地,說得小就算不上邦家嗎?」

  『唯,赤則非邦也與?』「唯,哦!曾點連連的說是。接著問,公西赤莫非他不治邦國嗎?」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孔子說: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二諸侯見面叫會」,兩個諸侯見面叫做會(會面),「多諸侯盟誓為同」,如果兩個以上,很多諸侯在一起盟誓為同,「上國家朝廷,這不是國家嗎?不是諸侯嗎?沒國家哪來的諸侯?」

  「看這種文法變化,孔子沒有答說什麼地點,接著再為曾點解釋,赤也為之小,雖然公西華自己說是小相,公西華當小相,誰能為之小,除公西華當小相,哪一個人能當大相呢?除他當大相,無人能當大相了。」除了他能夠當大相,沒有人能夠當大相了。

  「為國必以讓者,《書經》記載,從堯至周為止,都是讓。堯舜禹湯為好,桀紂為壞,所以湯伐桀,武王伐紂。當領袖的人,都要能自得師者王,謂己莫若者亡」,能得師者王,這是國王的王,謂已莫若者亡,這個是亡故的亡,「(《書經》等書都押韻)。必得自己找老師,內心謙虛以為自己不行。文王以姜子牙為尚父。桓公得管仲,事以仲父。孔子聖人,以師襄、郯子為師。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必隨從他而唱和。問禮於老聃。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學什麼,就得自己去找老師,例如教幼稚園的學問,你不會就必須跟人學。《中庸》說: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能為王就可以興起來,若是亡」,敗亡這個亡就是衰敗了。「孔子告訴曾點其言不讓,曾點就知道了。大家要學這二句:處處謙恭、處處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就是王興旺之時也。這一點必須謹記。」

  「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繫》:顯諸仁,藏諸用。〈學記〉—藏脩息游。」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得溫故知新,才可以為人師。學而時習之,至死不息,才有根基,若飄飄浮浮,到時便不能用。會一字就會一句,就會全篇、一本。會一本,《四庫全書》就都會了。例如習字,會寫一永字,就會寫其他字。」

  「求學必須溫習,〈學記〉有藏脩習游,藏是什麼也不動作的時候,讀完會念,念進去的時候就是藏,也就是默而識之,時刻不能忘記。大家學淨土想求往生,你們今日還不行。脩,修業時候全副精神在學上,也須一心不亂。游必須出去遊,只在家中不出遊,不免呆板,會眼光如豆。」就是沒有閱歷、沒有見識,所以必須游(出遊),到外面去看看,才不會呆板,眼光像豆一樣。「像三家村的土學究,一輩子沒見過山。如揚州十里洋場沒有山,以為有山是奇怪。到濟南見山,才知是山,曾點所說就是游。習必須溫習,所學過的必須實習,如此便沒有不成功的,這就是儒家的一心不亂。」

  「《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一心,相繼是接繼不斷。並不是其他事都不能幹,但看會不會用。《彌陀經》說,眾鳥演法,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吾見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什麼緣故?因為這都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的緣故。」

  「這一節書,開頭孔子云: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總算吾長你一日,比你們老,無用處了,既然老而無用,就在家裡睡大覺嗎?孔子周遊列國所為何來?為什麼到各國都不幹?所謂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是孔子的志向。出來當領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出來是為大家。堯舜禹湯文武都是為大家,不是為自己,這是聖人,出來都為他人,除此以外,或者之後的皇帝都不行。」

  「漢高祖、唐太宗都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人也有知道為民的,因為財散則民聚,他們懂得必須兩方面兼顧,還懂得用人。其餘的桀紂等皇帝都是為自己享受,所以都沒有好結果,被抄家,只有元朝逃回北方,清朝是讓出天下,但皇陵也被掘墳,沒一點好結果。」

  「孔子以道事君,為政要為百姓,三諫不聽則去,但各國不聽,所以孔子離去。如衛靈公問陣,孔子不答而去,並不是孔子不會,孔子說:我戰則克,祭則得福。」

  「孔子有所本,《易.繫辭》說:藏器於身,器,才用」,器就是才用,才能作用、用途。「學在身上千萬要藏起來,俗語云:真人不露相,等待時機可用才用,否則是自作賤。又說:顯諸仁,藏諸用(弟子們問仁,孔子有多種答覆)仁有種種變化,仁有兩方面,一為諸善,二不為諸惡。」不造惡是仁,善的事情去做也是仁。「仁明白顯出來,拿出來為大家辦事,使大家沾你的恩惠。」「釋尊為能仁」,世尊釋迦翻譯中文能仁,能夠行仁慈的人,「能是各種才能」,釋迦摩尼佛各種才能都有,「仁在印度叫慈悲」。「藏諸用,會的技能都藏起來,如孔子說:我無知也。曰執射乎?執御乎?吾執御。我學什麼?執御還是執射,孔子認為他都不會,是真不會嗎?用是要人來求,符合孔子的法則就做,用之則行,不要我的法則,我就收藏起來,舍之則藏,這只有顏子能如此,所以孔子說:唯我與爾有是夫。」

  「這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套,二三子都忘了,所以說:居家不必發牢騷,應該藏起來,若人知你不錯」,若有人知道你不錯,「你就要拿出本事來看看」。「人不知而不慍,人知道你時拿出什麼來用,並沒說做官、治國、平天下等事。」

  「四個人當中,子路直率,開口千乘之國,說治大國。世人不用,子路等人不明白孔子的意思,直率卒然而答,所以一開口就說治國。說治國也好,治國有治理之道,要以禮治國,但是子路其言不讓,到命終都是依言行事,說如何辦就如何辦。衛國動亂時,孔子說高柴能回來,子路恐怕會死於動亂。事君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他們是用你子路的勇武,不是用你的道,子路果然死於衛國之亂,不知進也不知退。」

  「其餘人見子路說完孔子冷笑,冉求就改說治小國,這仍是辦政治。方五六十,冉求也知道孔子注重禮樂治國,所以說自己只能夠足民,至於禮樂以俟君子。第三個公西華更聰明,仍想到國事上,卻說未能,學之耳,更謙虛了。而且還不是當主體,只當助手,小相而已。這都是從子路的千乘之國大國的路線,一路講來。」

  「唯獨曾點不說,坐在另一處。孔子問到他,還抱著瑟,曾點說,我無才能辦不了。孔子說,大家只是說說志向,發發志願而已。曾點這才放下琴,說我的志向在禮樂教化,治國的事都不談。他懂得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天下無道久矣,道傳不出去,必得隱居以求其志。孔子就是如此,孔子傳道,人們都不要,回來魯國刪六經,作《春秋》,孔子的身分不該作《春秋》,故云: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孔子作《春秋》寓褒貶,亂臣賊子懼。救當世用口,救百世用書,所以曾點願在家教學,造就人才。孔子說,吾同情你,實在並不是孔子同情曾點,而是曾點同情孔子,他懂得孔子的意思。」

  「唯」,口字旁的唯跟豎心旁的惟,「固然可以通用」,但是口字旁唯的講法比較顯然,「曾點用口答應」。「孔子說,曾點答:是這麼樣。」

  「子路為國不讓,注重國字。冉求的志向莫非不是為國嗎?老師為何不笑冉求呢?孔子答說,六七十里就不是國嗎?滕薛都是小國。那赤並未說國,就不是治國嗎?孔子答說,若不是國,怎會有宗廟?我不反對子路的治大國,只是哂其其言不讓而已。」

  「你們只聽吾這樣講,也不行,必須誦讀熟記,然後一碰到事情才可以用。如沉在水底,一碰都能興起來。李太白,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孟子,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辦事都是當時就得辦,沒有等待一段時候查查書的。所以自古做官必由讀書人,書熟還必須回味。現今主張墮胎,民族主義還能存在嗎?」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