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謹守遺命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7/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47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第九十頁,我們從倒數第五行看起:

  【謹守遺命】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

  【宋懷志,金華人。幼業講,因一禪者激發,棄講參方。晚至洞山,得法於真淨文禪師。久之辭去,真淨囑曰:「子禪雖逸格,惜緣不勝耳。」志拜受命。至袁州,州人請住持揚岐,掣肘而去。遊湘上,潭牧請住上封、北禪,皆不受。菴於衡嶽二十餘年,有偈曰:「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迹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晚投龍安,處之最樂堂,遂終老焉。】

  這一個公案也是宋朝的時代,宋朝南嶽石頭庵懷志禪師,他是金華人,金華是浙江省金華這個地區,金華人。『幼業講』,「業」是他的學業,幼年(年輕的時候)就學習講經說法。由於一個參禪的禪師來激發他,『激』是激勵,讓他發心放棄講經,到四方去參禪。他也接受了這個禪師的啟發,後來到了洞山道場,『晚至洞山』。『棄講參方』,就放棄講經,到各方去參學,到禪宗的道場去尋找善知識參學。後來到了「洞山」,洞山是在江西省宜豐縣這個地方,是曹洞宗的祖庭。『得法於真淨文禪師』,曹洞宗的道場,祖師是洞山良价祖師,後來一直傳下來。曹洞宗現在在中國就很少聽到,現在我們比較常聽的臨濟宗,像台北有個臨濟寺,這都傳禪宗的。禪宗六祖下來有五個宗派,都是禪宗,修行方法不一樣,臨濟、溈仰、曹洞、法眼、雲門,五個宗派。曹洞宗現在日本還很多。所以他去曹洞宗的道場去參禪,「得法於真淨文禪師」,跟真淨文禪師參禪,參禪也有所得,也開悟了。

  『久之辭去』,跟了真淨文禪師參禪很久了,他就辭去了。『真淨囑曰』,真淨文禪師就是交代他,『子禪雖逸格,惜緣不勝耳』,就是說你參禪參得不錯,很有成就。就是你來學禪,已經學得很高超脫俗了,不是一般參禪的人,也相當有成就。也就是說相當有悟處,我們一般講,大悟。所以「大有悟地」,就是大悟。這個大悟,像六祖聽客人念《金剛經》,念到一段他就開悟,那個時候他是大悟,他就能講《金剛經》給客人聽。但是大悟,還沒有徹底,所以還要再去參五祖,五祖傳衣缽給他,再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徹悟,那個時候是大徹大悟。

  這位禪師他已經大悟了,他的老師就跟他講,說你這個禪參得相當不錯了,開悟了。可惜你的因緣不是很殊勝,古來祖師大德他會觀機,觀察因緣,就是你的因緣不是很理想,你的緣法不殊勝。緣法不殊勝,如果你勉強去度化眾生,你會招引毀謗,反而造業。所以懷志禪師也稟受師命,他老師跟他講的遺命牢記在心,知道自己的因緣還不具足,還不是度眾的時候。不然的話,他小時候就開始學講經了,講經這一套他都學會了。現在參禪又有開悟了,可以說相得益彰,這個講經說法跟以前講的不一樣。一般來講,他可以大大的去弘揚佛法,弘法利生了。但是他的老師看出他的因緣不是很好,會有很多障礙,也會招來很多毀謗,所以勸他先不要出來,先去自修。

  『至袁州』,到了袁州這個地方,這個州裡的人請他去住持揚岐寺,去當住持,他知道自己的緣法不好,他也就『掣肘而去』,「掣肘」就是受人阻礙,感覺很為難,他也就離開了。『遊湘上,潭牧請住上封、北禪,皆不受』。後來再遊歷到湖南湘江這一帶,湘就是湖南,潭州的州牧,州裡的長者,這些人請懷志禪師主持上封寺或者北禪寺,這兩個寺院都要邀請他去當住持,懷志禪師他也都拒絕了。他就住在衡山的一個茅蓬,住了二十多年,就住茅蓬。古人他為什麼住茅蓬?他的緣不好,緣法不好,他要去度眾很多障礙,所以住茅蓬,不出去外面。茅蓬一住就住了二十多年,住在衡山。衡山是五嶽之一,中嶽衡山,它是五嶽之一。這個衡山,他去那裡住茅蓬住了二十多年。

  他自己做了一首偈頌,『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迹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萬機休罷付痴憨」,這就是萬事萬緣他看破了,「萬事看破,萬緣放下,我與世無爭」,裝成一付痴痴呆呆、憨憨直直的樣子。「我遨遊在山林中,偶而和野鹿一起玩」,住山就是跟這些動物在一起。「麻衣也不脫」,粗布麻衣,「拿拳頭當枕頭」,沒有枕頭,拳頭當枕頭,「曲肱而眠地睡覺」,就像孔老夫子一樣,他就是榮華富貴不希求了,富貴如浮雲。所以曲肱而睡,沒有枕頭,拳頭當枕頭,這樣來睡覺。

  所以他說「無量劫來淪於生死的我」,生生世世,「有幾生幾世像今生一樣,在蒼鬱山林中的茅棚渡過呢?」他是悠遊自得,知道自己這個緣不殊勝,這個他自己也知道。這個最重要他還是接受他的老師的指導,他老師勸他這麼做,他就尊重師命。禪師晚年參拜龍安照禪師,這個照禪師安排他住在寺院裡面的安樂宮。後來晚年住在一個寺院裡面,這個寺院的住持,龍安照禪師安排他住在安樂宮,就是給他當清眾,他在那裡一直住到圓寂。這個是懷志禪師,他一生就是尊師重道,接受他老師的交代、指導,這是尊師之行。

  下面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他也讚歎,做個評論:

  【贊曰:顯達,人之所欲。】

  『顯』是明顯,『達』是發達、通達。人人都想要自己能夠顯達,這是人之常情。哪一個人不想顯達?哪一個人不想突顯自己,讓自己很發達?這『人之所欲』。

  【遵遺命而力拒諸請,可不謂難乎?】

  難的地方就在這裡,這裡請、那裡請,你能不動心嗎?一請去那邊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去講開示、當住持方丈,很快名利就來了。懷志禪師能夠遵守他老師的遺命,老師這樣交代,他就終生奉行,依教奉行,他就拒絕了。他就『力拒諸請』,他拒絕了。『可不謂難乎』,這個就是很難,因為名聞利養現前幾個人不動心?高名厚祿擺在面前,你能不動心嗎?這就很難。所以蓮池大師講這個很難,「可不謂難乎」,這個很難,難行能行,難能可貴。

  【今人嗜名利,棄禮義。】

  『今人』就是蓮池大師講當時那個時候,到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現在的人那是比以前的人更離譜了。現在的人嗜好名利,就是追求名聞利養,追求這個。你要出名,你要得到利,得到大家的恭敬供養、得到很多信眾的護持就是名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只是想要名利。『棄禮義』就是捨棄禮義,我們現在在講《常禮舉要》講的就是這個,道德仁義禮,禮是最下面一個底線。所以現在人,他沒有名利,他都想盡辦法要去追求名利,何況說名利來了,他怎麼可能會放得下?他肯定背棄禮義,背棄道德仁義,早就把他師父說的話忘得乾乾淨淨了。這個就很難,所以現在人就是這樣。

  【不請而往者紛如矣!】

  人家沒有請你講經,你自己就要去了。這個我們也看過,在家、出家都有,他都會主動來說,「我來你們這裡講經好不好?」人家沒請,他都要去了,何況人家來請。所以『不請而往者紛如矣』,「紛」就是很多了。

  【尚何憶乎師命?】

  他還會記住師長他的遺命?不會,早就忘記了。這是尊師之行。所以尊師之行就有很多方面,這是一個公案,他師父交代他這樣做,他就這樣去做,這也是尊師之行。

  所以我個人出家,第一志願就是學習講經,講經說法。後來到了圖書館又要管事,事情多,實在沒時間去準備這些東西,所以當時也就放棄了,既然沒有這個因緣,也就放下了。後來又再講經,也是這些老菩薩的因緣,汐止蓮社、三重佛學社,這些同修來啟請,向我們淨老和尚、韓館長啟請,派一個會講台語的法師去講給那些老菩薩聽,不然我們老和尚講國語,他們聽不懂。所以當時師父、館長就命令我去了。館長講,你不去,你就不慈悲。當時實在講我已經放棄了,沒時間。但是師父交代下來,我是硬著頭皮去,那個時候學這個台語,我感覺比國語難,經文怎麼念。但是師父交代下來,還是要依教奉行,所以是這樣的一個因緣。後來再到新加坡也是要講福建話(閩南語的),是這個因緣。

  所以尊師之行它有很多方面,我們大家可以去體會。主要是說尊重師長他的指導,尊重他的指導。你看這個懷志禪師,如果他的老師說,某個寺院請你要發心去接,他依教奉行,他這也是尊師之行,大家要這麼看,所以尊師之行它很多方面的,各人的因緣不一樣,師長他會觀機,觀察因緣。尊師之行就是尊重師父的指示、指導,這叫做尊師之行,屬於這一類的。所以這個方面,尊師之行我們是從這邊來學習。就是你對師長的一個尊重,你尊重,他教你做什麼,你就依教奉行,接受就是對他一個尊重。如果這個公案反過來講,真淨文禪師說,你去接揚岐寺的住持,他說我不要、我不行,他就不尊重了,是不是?這就是一個尊重。所以這個公案主要是說他要尊師,他不會為了名利而忘記師長的遺命,他從來沒有忘記。這個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