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祭祖與三時繫念的意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8/5/5  馬來西亞馬六甲華美達廣場大酒店  WD21-110-0001

  今天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古城淨宗學會,馬來西亞漢學院,合辦二O一八戊戌清明祭祖繫念法會第一天。我們主辦單位安排悟道這個時間跟大家講講話,我們今天第一堂課來跟大家談一談「祭祖與三時繫念的意義」。祭祖在我們中國是優良的傳統文化,每年的清明在傳統裡面大家都知道要掃墓,要祭拜祖先。一年當中祭祖一般有分清明跟冬至,過去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幾年的時間,一年是辦了三次,就是清明、中元、冬至。從去年到今年,在香港去年還是辦了三次,今年就是把中元祭祖這個時間移到英國去辦,一年還保持二次。在我們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這個地方,最近這一、二年來一年辦一次,這是最基本一年也要有一次的紀念祖先。

  祭祖的法會是由我們淨宗道場來發起的,一般我們各人的家庭自己也要拜祖先,自己在家裡有供祖宗牌位,過年過節一定要祭祀祖先,特別要教下一代,下一代的子孫要接著拜。祭祖主要的意義就是教孝道,教人不要忘本,要知道飲水思源,我們飲一口水、喝一口水,要想到我現在能夠喝到這一口水,它的源頭從哪裡來的,不能不知道它的源頭。像我們在台北雙溪這個道場,我們感受就特別的深刻,我們飲用的水不是自來水廠提供的,是飲用我們山上的山泉水。山泉它有個源頭,出水的源頭,我們都要從水源去接水,接下來接到我們下面的道場,它道場在山上。如果這個源頭斷了,我們下面就沒有水喝了。因此我們飲水思源就是要想到源頭從哪裡來,我們今天才有水可以飲用。如果把這個斷了,後面就沒有水了,所以這個不能斷,一定要跟源頭接起來,我們才有源源不斷的水來使用。

  這個道理也就是教我們,我們現在做人,為什麼有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從哪裡來的?大家都知道父母生的。父母從哪裡來的?父母再上去也有父母。這一代一代推上去,推到一個源頭,一個遠祖。為什麼不能忘記祖宗?如果忘記了,這個人就叫忘本,不知道自己祖宗是誰,不認識,他不知道,這樣的人就不如畜生道。在畜生道裡面,狐狸到外面去找食物,如果死在外面,狐狸的頭一定朝著牠的巢穴。牠快死了,知道自己快死了,沒有辦法走回牠的家裡,走回牠的巢穴,牠的頭也要向著巢穴,表示牠沒有忘記牠的本、牠的家。我們人如果忘本,我們看看真的不如畜生,狐狸是畜生。因此我們人稱為萬物之靈,靈在哪裡?就是靈在懂得孝道,懂得不忘本。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就是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孝敬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

  祭祖提倡孝敬,特別我們東南亞的華僑,昨天江會長也跟我講,雖然國籍是馬來西亞的國籍,但是我們心裡還是不忘自己祖宗是中國來的。這點就非常重要,也值得我們鼓勵和讚歎,要把這個精神傳下去,傳給下一代的子孫。要教育下一代的子孫,知道自己祖宗哪裡來的。現在在全世界的華僑,我走了幾個國家,看到馬來西亞對自己中國祖先傳統文化保存得最好,不但保存,也實質上在教育下一代。所以在馬來西亞有華校,其他國家地區我們就沒看到有華校。其他國家地區,現在大概只有星期六下午去找中文老師教一個下午,那不是正式的學校。在馬來西亞有正式的華校,這點也是在全球移民的華僑當中,是保存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最好的一個國家地區。因此漢學院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這個地方成立了,這個也不是偶然的,真的在我們佛門講佛力加持、祖宗庇佑,這是一個感應。所以我們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地區,的確可以做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移民的華僑當中的示範、榜樣。

  這個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教老祖宗的傳統文化,教孝、教祭祖,移民到外國,實在講,也不知道自己是哪裡的人。你移民到西方國家去,長的樣子又跟西方人不一樣,那確定西方人不是我們的祖宗。長的樣子不一樣,臉也不一樣,個子也不一樣,皮膚、頭髮、眼睛都不一樣。西方人他們知道他們的祖宗;但東方人移民到西方,他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只知道自己現在的國籍是哪一國的人。譬如說移民到美國拿美國護照,大家說美國人,只知道這個,其他大概就不知道了。特別年輕一代的,移民到外國去的,他心裡祖宗的影子都沒有,這個族就叫亡族,這個族的靈魂他沒有了。血液裡面是華人的血統,但是在心裡面,自己祖宗的歷史、文化,他完全不知道,這個就叫亡族,這個民族亡了、沒有了。所以亡族跟亡國是兩個概念,亡族就是不認識自己的祖宗,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歷史文化,他完全不知道,這個族就亡了,他只知道外國的,不知道自己祖宗的。所以那天我們到漢學院,我們台灣的畫家江逸子老師,漢學院請他來這裡參訪,他也講了,現代的中國人對外國的東西認識得很多,對自己祖宗的東西都不認識,都不知道。的確是這樣!這個問題,關鍵還是在教育的問題,教育的方向目標錯了、不對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亡國是國家管理的政權被搶走了,這個叫亡國。亡國沒有亡族,它還能復興;如果亡族,這個民族也就永遠在地球上消失了,人是中國人,但是心裡都沒有中國的東西存在,都是外國的,這個叫亡族。這個族群它沒有靈魂,這個族群的靈魂死了、沒有了,所以亡族比亡國嚴重。

  在中國的歷史,並不是說每個朝代都是漢族在執政,元朝是蒙古族,清朝是滿族,不是只有漢族在執政,也亡過國。但是族沒有亡,這個歷史文化沒有亡。不但沒有亡,這個蒙古族、滿族還學習中原的文化,把各個不同的族群融合起來,所以稱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不是只有一個族群,只有漢族,不是,漢、滿、蒙、回、藏,包括現在的少數民族,好幾十個,在大陸就五十六個,在台灣最少也有十個以上,少數民族,包括這個,這整個包括叫中華民族。中是中原(漢族以前在河南,中原),發展出來好像花,華就是花的意思,好像開花、結果了,就跟周邊的這些各個不同的民族融合為一體,叫中華民族。所以現在我們聽到中華民族,不能想只有漢族叫中華民族,而是有漢、滿、蒙、回、藏,包括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中就是它有個主體、中心,這個文化很多,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當中有個主體的文化,來幫助各種不同的文化,所以稱為中華文化,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中華文化它可以幫助這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因為中華文化跟佛法講的一樣,佛法講眾生是一體,在中國道家莊子也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跟佛法講的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就是它的中心思想。這個思想在中國儒釋道就是教這個,因此這個思想它不會去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是會去幫助各種不同的文化,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的文化更豐富,更能夠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心代表就是儒道,這個代表是儒家、道家。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有諸子百家,一百多家的思想、學說,說法不一樣。後來到了漢朝就採取儒家做為國家的主流教育,因為儒家的講法它是中庸,沒有偏在哪一方面,中道,佛法講中道,儒家講中庸。儒道思想它是有包容性的,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並不是中國本土的,印度傳過來的,它的教義跟中國本土的儒道教義不謀而合,相應。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講,中華文化它能包容外來的文化,他指的就是佛教的文化。佛教的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豐富了它的內容。佛教傳到中國來已經二千年了,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了。佛教傳到中國已經本土化、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了,跟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融合為一體。佛教更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佛教的文化跟中國本土的儒道不謀而合,是有包容性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並沒有去攻擊、排斥中國本土的儒道,反而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學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幫助我們學佛有了基礎。佛的教學分成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最後成佛是一佛乘。還沒成佛之前五個層次,一般講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從做人開始,也就是告訴我們,作佛先從做人開始,不懂得做人,那就不能作佛,佛也是人去做的。所以先教做人,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事,五乘佛法。人格站住了,就可以向上提升,提升到天乘,天道;再提升就出六道,證阿羅漢、辟支佛;再提升就是菩薩;再提升就是成佛,究竟圓滿。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生天的一個基礎,儒家教做人,做一個聖人,做一個賢人,達不到聖賢這個標準,起碼也要做個君子。如果君子做不到就變小人,這個小人,我們都不願意人家叫我們小人,我們中國人如果人家叫我們小人,我們就心裡很難過。這是做人起碼的,學習聖賢之道,它主要要成聖成賢,起碼做個君子,這是一個標準。學佛,成阿羅漢、菩薩、佛。聲聞、緣覺就好比儒家的君子,菩薩就好比儒家的賢人,佛就好比較儒家的聖人。佛法稱為出世間法,實在講,出世間也離不開世間法,因為先教做人,再生天,再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一直到成佛都叫出世間法。二乘是出世間法,大乘菩薩就入世間,出去又回來度眾生,出世間還要入世間來度眾生,才能成佛,不然只能成個阿羅漢、辟支佛。沒有修菩薩道不能成佛,修菩薩道就要入世間來修六度,度眾生。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人天的基礎。儒家偏重在做人,教做人,道家比較提升了。儒家教做聖人、賢人,道家它的目標是要修成仙。這個仙的層次它也有不同的,我們讀《太上感應篇》,「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有天仙、地仙。仙這個字在中文裡面,一個山,一個人,一個人再一個山,一個人住在山上就是仙。仙的定義就是長生不老,修長生法。道家也有很多法門,練氣功也好,煉丹,練符術,主要他的目標是要成仙的,做神仙。神仙有天仙、地仙,當中當然也有人仙。天仙的層次也等於佛經講的天道的天人,如果沒有修到天仙,一般在人道跟天道當中,它也比人道要高一層,修長生不老。這是道家它修學的目標。

  儒道,你看《太上感應篇》,你要修天仙,你的基礎條件就是要立一千三百善,你要做一千三百件善事,這個比較高的。地仙標準比較低,三百善,你要立三百善,基本的。儒家求做君子聖賢,因此我們讀了儒道的書,照這個來學習,就可以代替佛法當中的人天乘佛法。在佛經裡面講,人天乘的基礎就是五戒十善。學了儒道,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兩樣東西學好了,《弟子規》是教倫理道德的教育,《太上感應篇》是教因果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基礎,就是落實佛家的十善業道。人天的基礎有了,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向上提升,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不管修什麼法門,這是共同科目。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之前,十六觀法就是教她怎麼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念佛,都應當要先修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有了第一福的基礎才能受三皈依,才是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受了三皈依也是有名無實。現在很多人受了三皈依,大多數都是有名無實,都是結緣式的皈依,得不到三皈依的功德利益,為什麼?因為第一福的基礎沒有;「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的淨業三福給韋提希講完,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是哪尊佛都一樣,這是共同科目,必修的課程。沒有第一福人天福的基礎,我們很難超越,向上提升。入佛門首先要三皈依,三皈依是世出世間法的分水嶺,你從世間法要提升到出世間法,先受三皈依。三皈依之前要有第一福的基礎,才能受三皈依,你才能修學出世間法。

  所以所有的戒律、威儀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三皈依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有了第二福,才能提升到第三福,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才能提升。有了三福的基礎,這個三福最少也要做到第一福,這樣才能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配《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是下輩往生。如果做到第二福,信念念佛,求生淨土,是中輩往生。修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上輩往生。我們修淨宗的同修千萬不能疏忽淨業三福,最少我們也要有第一福的基礎,這一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才有把握。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這一生也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來生來世,看哪一生,我們具備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往生到西方。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這個不能疏忽,一定大家要共同來勉勵,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我們不是只有說淨土,修淨土要修淨業三福,那修其他法門就不要淨業三福了嗎?不是的。因為每尊佛成佛他修的法門不一樣,有人參禪,有人持咒,有人修止觀等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門很多,各種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但是這個共同科目是一樣的,是必修的,不管你修任何法門,都一定要修。縱然不是學佛的,想求個人天福報,那你也要修第一福,才能得到人天福報。如果第一福沒有,人天福報得不到,到最後都到三惡道去了。現在有很多佛教的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人乘佛法。這個有沒有錯?沒錯,你學佛從做人開始,先學做人,人乘佛法。人乘佛法是什麼?五戒十善,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乘佛法,人天乘的佛法。這個人乘再提升就是天乘,你能修上品十善就提升到天道去了。這個就像《太上感應篇》講的,你要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善;要求地仙,要修三百善。你有這個基礎,有這個條件,你再去選擇你要修的法門。道家也是一樣,它很多門派的,修長生法也很多種,但是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就像我們佛法,淨業三福是共同科目,你要選修哪個法門都必須要有這個共同的基礎,那你修的法門才會成就;沒有這個基礎,你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佛才講,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修淨業,正確的修因,這一點我們不能認識,不能不知道。

  以上簡單跟大家談祭祖和它的意義,教人不忘本,教孝,也就是我們《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教人不忘本。《論語》裡面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個道理很深。祭祀在古禮裡面是吉禮,是最吉祥的。五種禮第一個就是祭禮,非常重要。現在人不懂,對祭祖不重視,不把它當一回事,我們現在人是這樣的。如果沒有老和尚提倡,實在我們也不懂。我從小在家裡就是跟著父母拜祖先,知道要拜祖先,年年要拜,而且一年當中拜了好幾次。現在這一代的人就沒有再教下一代要拜祖先,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要趕快補救。

  講到祭祖跟我們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是元朝中峰國師他編的。這些年來,自從我們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大概在三十年前,韓館長請明訓老法師來教我們三時繫念,應該也有三十二年了。明訓老法師也是去年往生了,蘇州人,在台灣往生的,台灣埔里彌陀精舍,去年年底八十八歲的高齡往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華藏圖書館以前,明訓老法師沒有來教我們三時繫念,韓館長都請一些法師放大蒙山,以前我們都是放大蒙山的。再來就是一年三次的祭祖,都是誦《地藏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我們知道儒家孔子有講述一本《孝經》,講世間的孝,《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實在講,《地藏經》主要講因果教育,也是從做人,從教孝開始,講因果,講到作佛。所以這部經是究竟圓滿的,我們淨宗同修也不能疏忽。過去弘一大師有一年在福建永春一個寺院演講,他的講題就是「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這篇演講收在他的《演講錄》裡面,我們可以看看,教孝。所以我們看到地藏菩薩他代表孝,孝道,孝敬,看到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慈悲是從孝發展出來的,如果沒有孝就不會有慈悲,所以教孝是第一個。

  中峰三時繫念是中峰國師編的,從那個時候我們淨宗同修看到這個跟我們修淨土很相應,大家都很喜歡,後來傳到海內外。另外不是專修淨宗的道場,這些寺院道場也都有在做三時繫念,過去也有做,但是不是很普遍。經過華藏圖書館這樣做這個法會,然後到美國海外去做,其他的道場也都開始,很多道場都在做三時繫念,不只淨宗道場。這個也是好現象,這個三時繫念也很契合我們現代人的根機,很契合。因為很契合,所以很多人喜歡做,做得不疲不厭,每次做的感受都不一樣,每次做都有不同的法喜,因此現在三時繫念也大受歡迎。

  過去也有人看到印光祖師回信給居士,三時繫念是有人冒充中峰國師名義的,所以很多同修看到這個就不敢做了。這個事情也是請問我們老和尚,老和尚的回答有他的道理,我這個回答也有我的看法。印祖講的也沒有錯,應該也有他的根據,根據印祖這個看法我也不反對,有人用中峰國師的名義來編這個。這個內容很多,的確我們看中峰國師的語錄,主要也是他講的開示,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理解。就像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經,我們現在華藏就給他編《淨空法語》,他老人家講的,然後我們編的。平常他講的,我們摘錄,我們編的。我們編的,我們說這是淨空法師講的。的確是他講的,但是不是他編的,是我們編的。我們編的,你說我們用淨空法師的名義來編這個東西。的確是這樣沒有錯,但是內容是他講的,編不是他編的。

  我們從這樣來理解,也就沒有什麼疑問了,跟印祖講的,跟我們現在老和尚講的,就覺得沒有衝突。最重要就是說,他編的這個編得對不對,重要是在這裡。他編的這些開示、法語講的跟佛經相不相應,如果不對,當然你就不能去做;如果是對的,是相應的,都是好的,都是佛講的,依義不依語,那誰編的有什麼關係?中峰國師編的也好,或者其他人編的也好,因為內容正確沒有錯誤。你說《佛說阿彌陀經》有錯嗎?沒有,三時繫念主要的、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錯嗎?我們肯定沒有。讚佛偈有沒有錯?沒有。南無阿彌陀佛有錯嗎?沒有。三寶讚有錯嗎?懺悔偈有錯嗎?祖師的開示有沒有不符合經義?沒有,都沒有違背,都是依信願行。而且中峰國師他是禪宗的大德,他是修禪大徹大悟,晚年再修淨土的,所以他開示當中有禪機在,的確是他講的。但是編可能就不是他編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可能他的弟子、他的學生用他的名義來編的。就像我們淨空老和尚他講的,我們把它編成《淨空法師法語》,我們就去編。那不是師父編的,他哪有時間去編那個?都是我們編的。所以這點我們明白之後也就沒有衝突了,也就放心了,「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不違背這個原則就可以了。所以這點我們也放心。我是在這裡補充我們老和尚的回答,我這個說法也是根據我們事實在做的,很客觀的來看這件事情。另外印祖他講的是什麼對象?當初問的信是怎麼問的?原信我們沒有看到。有的是針對性的,針對哪些人講的,他並不是對所有的人講的,就好像佛講經說法,他有當機者,針對哪一個,針對他講的,不是針對所有的人。這點我們也要明白,我們就不會有疑問了。

  我們用三時繫念來勸導各人的歷代祖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祭祖是最圓滿的。如果我們沒有勸祖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總是不圓滿,祖先還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還在受這個苦,雖然我們怎麼誠心的去拜,還是不圓滿。我們總希望,我們歷代祖先也都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去作佛,這樣祭祖功德就究竟圓滿了。如果不勸祖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我們祭祖總是不能圓滿,這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所以用三時繫念迴向,勸導我們列祖列宗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佛的意思。度自己的父母祖先成佛了,這個孝道才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意義我們要認識清楚。

  另外,我們三時繫念,這個三時每一時都有懺悔,這是我們當前大家要主修的功課,懺悔就是改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但是我們念了之後,「懺悔偈」念完就完了,也不知道怎麼懺、怎麼悔,怎麼去改,這個念也不是真正懺悔。所以念了之後,我們進一步要去了解,什麼叫做往昔所造諸惡業,什麼是諸惡業。我們知道什麼是諸惡業嗎?不知道。皆由無始貪瞋痴,都是從貪瞋痴產生的諸惡業。哪些是諸惡業?最近我都帶一些同修讀《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前面是積善章,後面是諸惡章,列了一百七十條都是惡業。所以我現在提倡做三時繫念,最好大家讀一遍《太上感應篇》,你才知道什麼叫諸惡業。如果沒有讀《太上感應篇》,我們念「往昔所造諸惡業」,什麼是諸惡業,不知道。

  今天沒時間了,明天我們再來讀一遍,什麼叫諸惡業。在生活當中你沒有天天讀《感應篇》,你不知道什麼叫諸惡業。不知道,那怎麼去改?不知道那個是錯的,就不會去改,知道了才有可能去改,不知道他就不會去改。所以要學習,要讀誦,才明白什麼叫諸惡業。這些諸惡業,《感應篇》列了一百七十條,都是從貪瞋痴、身語意所產生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講到此地。我們現在休息,十點半我們上午供。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