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人命無常 在呼吸間 生死事大—深入觀察,生起信願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3/11/7  台灣台南淨福寺  檔名:WD21-149-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在台南新營淨福寺跟大家一起談談佛法。我們學佛,無論在家出家,總要先認識清楚,第一個什麼是佛法?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為了什麼?這個目標方向,我們都要很清晰的明瞭。如果對於學佛的目標方向不清楚、不明瞭,這一生學佛,不但是在家學佛,出家學佛也都是空過,只有在佛門當中結個法緣,這一生解決不了問題。

  首先我們在佛門也常常聽到佛法、世法,所謂佛法又稱為出世間法,世法稱為世間法。什麼是世間?第一個就是六道,六道輪迴。凡是在六道裡面,沒有出離六道,在六道當中的所有一切事物,我們就稱為世間法。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以上叫出世間法,也就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之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這個叫出世間法。我們學佛總要知道,第一個要先認識清楚。因為現在很多人學佛,在家出家,沒有在學佛的根本的問題上去深入學習,一般學的都是在佛學方面的。特別現在這個講演,在佛學院,甚至於佛教大學,學的都是屬於學術性的佛法,可以寫寫論文,拿個佛學的博士學位,這些學術性的,把佛法當作哲學來學習,這個是學術性的佛法。另外就是宗教的佛教、宗教的佛法,祈福、消災、懺悔,一般寺院做的經懺佛事,所有這些總是屬於宗教的佛教、宗教的佛法。另外就是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招牌,修的、做的都不是佛教,跟佛教沒有關係的,招搖撞騙,利用佛教的招牌標誌來謀取個人的名聞利養,這個是邪教的佛教。邪教的佛教也就是會害人,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都不會害人,但是解決不了問題。解決什麼問題?生死的問題,生死事大,生死的問題。

  我們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家的時候,他是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古時候國王的兒子稱為王子,或者稱為太子,在中國稱為太子,以後要接王位的。他的俗名叫悉達多,悉達多太子。他十六歲的時候出去外面遊玩,遊四個城門,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他回到宮中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有生死?生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百思莫解,一天到晚都在想這個問題,但是也得不到答案,不能解決。到了十九歲才向他的父王請求,他想出家修行,尋找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當然他的父王不答應,他是王位的繼承人,怎麼可以去出家?就這麼一個兒子,出家了,這個王位將來交給誰?當然不同意。但是他還是再三請求,一而再,再而三。當時他已經結婚了,後來他的父王也被他請求的沒有辦法,就給他講,你不想接王位,但是你也要生個兒子,你不接,以後給你的兒子來接,那你才能走!他聽到這樣,就指著他的夫人耶輸陀羅的肚子,他說已經有懷孕了,他說我可以去出家修行了,尋找解決生死的方法。但是他的父王還是不肯,你兒子都還沒出生,出生也要養大成人,還是不同意。不同意,後來他就偷跑了。但是天下父母心,他的父親還是派平常在照顧他的五個侍者去追他,去照顧他。印度著名的這些宗教,他都去參學,參學了十二年。參學到最後是修苦行,一天一麻一麥,修了六年,一般修三年,他修六年。但是接觸好幾個宗教,修行都沒有結果,都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後來經過十二年的修學,知道這些理論方法都不對,才徹底放下,自己到菩提樹下去打坐。這一打坐,到十二月八日凌晨,看到天上的星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就開始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佛陀示現在我們世間,他出家修行,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這是一個大前提。所以修學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這個叫出世間法,我們一般講佛法。因為佛法主要是講出世間法,主要講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告訴我們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要怎麼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為什麼有生死。佛自己證到了,把這個事實真相來給我們說明,教我們方法。所以學佛主要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個是主要的目標。當然也附帶的世間法,有一些人他還不想求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只想得人天福報,那佛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教他們怎麼樣修學才能得到人天福報。現在很多佛教寺院標榜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沒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要得到人天福報,要依照三皈五戒十善,這個要修得很好,起碼要六十分以上,將來才能得人天福報;如果不及格,還是得不到。這個是世間法。

  在家人他可以想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不想了生死出三界,只想得人天福報,在家人就有這兩個方面;出家人就是要出離生死。你看悉達多太子,他出家修行就為了要了生死。如果他要人天福報,他也不必要出家;他在家,繼承王位是現成的,他也不用去爭,也不用像現在要選舉。他為什麼放下、放棄人間的榮華富貴,出家去修苦行?目的就是為了了生死。因為他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回到宮中問旁邊的人說,做國王會不會死?旁邊的人給他講,做國王還是會死;做乞丐會死,做國王也一樣死。所以他知道這個事情,就一直思考,人怎麼樣才能不死?了生死就不死,所以這樣才出家的。所以出家人就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在家人還可以說他不想了生死,他求人天福報,但是出家人決定不能這樣講;你這樣講,你何必出家?悉達多太子他何必要出家?人天福報他是現成的,他出家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我們跟佛出家,這個目標方向,我們可不能模糊了!這個好像定位導航,你不能導錯方向。

  現在特別出家人講得很多,有的很知名的學者著作等身,也出書了,但是跟了生死、出三界都沒有關係,都變成世間的一些知識、學問。所以在二十多年前我到日本去,碰到台灣一個女生,一個大學生她聽我講經,講完她就給我講,她說她來日本念佛教大學。我問她念幾年?她說念四年。她好像念到兩年了,她給我講,她不想念了,想到大陸去出家。我說妳既然來了,就把它念完吧!既然來了,那就念完。她說她念不下去了。我說為什麼念不下去?她說給她們上課的一個教授,上課上到說,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這個人還是要打個問號,還有待考據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她說,對佛有沒有這個人的存在都有懷疑,這個佛教大學我怎麼念的下去?我聽她這麼講,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同意妳不要念。妳念佛教大學念到最後,好像有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都打個大問號,那這個佛教大學就不讀也罷。這些大學教授重考據,做世間的一些考據,他不依照經典來學習,用自己一般的常識、知識在做考據。所以這個都是沒有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依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不依經典,依他們自己凡夫的知見在研究佛教、研究佛法,那些跟佛法都沒有關係,跟了生死就更沒有關係了。

  因此我們無論在家出家,學了佛,總是佛教主要目標是教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主要是生死大事。我們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生死,沒有比這一樁事情更大了。這一樁事情,自古以來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到現在沒有結論,找不到答案。佛在三千年前他就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詳細都在經典當中。古印度九十五種外道,都是要追求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但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說法,都不正確,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大家想要明白這一樁事情,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今天這個因緣,主要我們淨福寺當家法定師在上星期四,就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那一天中午打板要吃飯的時候,突然心臟衰竭,還沒吃飯就往生了。法定師也是我俗家的三嫂,在俗家她是三嫂,現在出家,在淨福寺。我俗家的三哥福定法師,他出家,法號叫福定法師,當時接這個淨福寺擔任住持。他八年前往生了,臨終的時候把這個寺院交給我,到今年已經八年多了,時間過得很快。法定師的往生,我們也是很突然,雖然身體有一段時間都不是很好,特別是心臟方面的問題,但是也沒想到這麼快、這麼突然。她這個往生,在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也是給我們表法。表什麼法?表人命無常,無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間。

  所以在《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無常迅速章」,「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沙門是古印度出家修行人的一個通稱,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凡是出家修行都稱為沙門。沙門,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稱為沙門。佛問沙門(就是跟佛出家修行的弟子,佛弟子),人命在幾間?就是說我們人的生命有多長?我們一般人對這個都沒有什麼概念,我們人命,來日方長,這個就不知道無常,一般人對無常的概念就不清楚了。佛問第一個沙門(第一個弟子)說,人命在幾間?人命到底有多長?「對曰:數日間。」數日間,就是說幾天的時間。一個星期,這個星期還看到這個人,可能下個星期這個人就過世了,就往生了,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他這個對話,的確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常常看到,這個人前幾天才看到,怎麼聽說他已經過世了,往生了。但是佛說,「子未知道」。「子」就是佛的弟子,就是說你沒有真正知道人的命有多長。這個是比較下根的人,他只知道人命就幾天的時間,可能這個星期還看到這個人,下個星期聽說他往生了,這個我們在世間也常常看到。這個是比較下根,體會沒有那麼深入。所以佛說子未知道,說你還沒有真正知道人的壽命多長。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又問另外一個沙門,說人的生命在幾間?多長?這個弟子就說,一頓飯之間。可能這一頓飯吃完,或者這一頓飯吃到一半,他就往生了,這是飯食間。這個也有,我們在世間也看到。在大概十一年前,西班牙淨宗學會,這個淨宗學會在馬德里,陳永森陳會長。一九九七年,莊明師他還沒有出家,請我到西班牙去,幫助他們成立一個淨宗學會。這個陳會長,在十一年前,有一天中午在外面餐廳吃飯,吃到一半,他頭就低下去,就走了。這個的確我們看到「飯食間」,一頓飯還沒吃完就走了。所以這個沙門他也應該有看到,有的人他吃一頓飯,他飯還沒有吃飽,吃到一半就走了,飯食間,在吃一頓飯當中,這個也不少。

  所以在中國古禮有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留坐」,這是古禮。七十不留宿,宿就住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如果到你家來,你沒有留他住一個晚上,這個也不失禮。為什麼?因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很難講,恐怕他住一個晚上,可能在晚上他就往生了。如果你好意留他住在你家裡,萬一他睡到半夜就往生了,這個家屬如果明理的人他也不會見怪,不會怪你。如果遇到不明理的家屬,他就怪你了,都是你把他留到你家住,他才會死的;如果你不留他,他就不會死,你有理也說不清了。所以古禮有這個禮,就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到你家去,你沒有留他在你家住,這個不失禮。八十不留餐,就是說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住一個晚上了,恐怕就是吃一頓飯,還沒有吃飽他就往生了。的確這個也有,因為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有時候吃飯、喝水就很容易嗆到。所以前年岡山淨宗念佛會歲末聚餐,我也就請阿桃會長請周虎林教授來聚餐,八十幾歲了。今年八十六,也剛往生,還沒有滿七。我記得是前年那一次的歲末聚餐,吃到一半他就突然嗆到,很厲害,他跑到衛生間去吐一吐,後來又恢復,我們心才放下來。從這個地方也讓我們體會到說,古人不留八十歲以上老人吃一餐飯,有他的道理。因為老人容易嗆到,如果真的嗆到,一氣不來就過世了。家人如果明理的也還好,不明理,就是因為你請他吃飯,到你家吃飯就被嗆死了,就怪你了。九十不留坐,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你沒有留他坐、請他坐下來也沒關係,也不失禮。留他坐一下,恐怕也不保險,這是古人的經驗。這些常禮都是古人的經驗。

  所以「對曰:飯食間」,就是一頓飯之間,應該這個沙門也看到,有人的確在一頓飯之間沒吃完就往生了。但是佛回答「子未知道」,你還是不知道。這個比前面第一個,他知道人的壽命更深入,他說一頓飯,時間就很短;數日,就比較長。但是佛還是說「子未知道」,你還是不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又再問一個沙門說,人的生命多少時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第三個弟子他回答,人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我們一般講一氣不來,這一口氣呼出去,下一口氣沒有吸進來,生命就結束了。這個生命在呼吸間,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心肌梗塞,這個就是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停止呼吸了。所以我們的生命多長?就在呼吸之間,都是一呼一吸這樣一直連續,我們生命是這樣維持下來的,這個當中如果有一口氣吸不進來,生命就結束了,所以人命在呼吸間。

  這裡講的還是小乘的說法,如果大乘經典的說法,那就更短了。在《唯識論》裡面講的「剎那生滅」,說生,當時就滅了。如果在大乘,講的那個是最深入的,剎那之間,不在呼吸之間,那是大乘,更深入。大乘很深入的,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因為我們人的生命,我們人老不是說突然老的。我們知道一年一年的老、一個月一個月的老、一天一天的老,但是你再往前推,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老;再推,一分鐘一分鐘的老;再推,一秒一秒的老;一秒還可以再推,推到大乘經講的剎那,念念在生滅。大乘的說法,一般人比較不容易理解。佛在這裡,小乘講的,大家比較容易體會,比較容易感受得到。人命在呼吸間,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體會,這個是比較上根的。

  所以法定師的往生也是給我們表法,表人命無常,人命在呼吸間,表這個法。所以她的往生就是在給我們說法。我們天天看到這個往生、那個往生,不是在給我們說法嗎?我們看到佛經,佛講的人命無常,我們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就是我們現實的世間,現實的世界。我們讀了佛經,去對照我們現實的世間,你去對照,你就會開悟了,明白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這個世間是無常。但是我們聽了佛這麼講,我們是不是已經知道了?我們在佛門晚課,或者打佛七最後一支香,維那師都會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都會念這一首普賢警眾偈。我們晚課天天念,打佛七最後一支香念,我們是念了,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去體會?念是念了,但是我們還是沒感覺。沒感覺是什麼?就是還沒覺悟,沒感覺。我們念了,我們念了之後,總是沒有感覺這個無常迅速,總是感覺我來日方長,沒有感覺說這個無常太快了。我們讀了《四十二章經》「無常迅速」這一章,我們也知道人命在呼吸間,但是我們有沒有感覺?還是沒感覺。為什麼說沒感覺?因為我們還沒有生起這個精進之心,「如救頭然」,我們還沒有那個警覺心,那個警覺心我們還沒有生起來。我們聽佛這麼講,我們似乎也知道了,但是實際上我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那個警覺心還生不起來,就是還是不知道,聽是聽了,沒感覺,還是不知道。這個沒有感覺,總是業障,我們好好要懺除業障。

  我們總是要去觀察、觀想,最高的是觀照。我們做不到觀照,總是在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佛就勸我們佛弟子,「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第一覺悟,世間苦、空、無常,我們接觸這個國土、這個世界,很危險、很脆弱,特別現在的天災人禍這麼多,這個就是觀察。所以這個觀有三層功夫,第一層是觀察,現在就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去觀察,這個比較淺的;觀想,心就要比較定、比較深入;觀照是最高,離心意識。《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做不到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心經》一直念一直念,我們五蘊還是不空,還是苦厄,不能度,為什麼?我們用想的,不是用照的。觀自在菩薩他用照的。所以要會照,要觀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念佛法門就一個方便,我們觀照達不到也沒關係,我們能夠觀察、觀想,這個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看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他自己的小房間,他一個小佛堂小小的,他老人家自己寫一個字很大,寫一個「死」,印祖講這個字好得很。印光祖師教我們怎麼觀想?就想著我就要死了,想那麼多幹什麼?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印祖他教我們觀想,怎麼觀想?就想到我現在就要死了,可能下一分鐘我就要死了,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想到這個,那就要放下了。因為你不放下,我們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走,連我們身體都帶不走,何況身外之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的。唯一能帶得走是善惡業,古人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一生造的善惡業,這個業帶你走,帶你再去往生,其他你都帶不走。我們念佛人修淨業,這個帶得走的,所以多念佛,這些帶得走,其他身心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以帶走。帶不走的,佛勸我們放下;帶得走的,佛勸我們要提起。這句佛號帶得走,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念佛。念到最後一口氣,佛來接引,這個要提起。所以在打佛七當中,主七師常常會提醒大家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這一句話。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這個身就是身體,身體要放下,帶不走;心裡憂慮牽掛,我有多少房子、多少錢,妻子兒女,等等的這一切,統統是身外之物,帶不走。佛在《無量壽經》也給我們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古大德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所以佛勸我們,這些帶不走的統統放下,帶得走的要提起,這句佛號我們帶得走,要時時刻刻提起,不要忘記。

  行策大師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師,第十代的祖師,他說,念佛要讓這個功行不虛,「念佛令功行不虛者,勤策身心,寸陰是惜,況命在呼吸,豈能長久」。這個是《淨土集》第十八條,先師淨老和尚節錄行策大師的法語菁華,跟《四十二章經》講的可以相配合,講到命在呼吸間。念佛要讓我們這個功行不虛,不虛就是念佛功夫會得力。要讓功行不虛,就要勤策身心。勤就是勤勞,策就是警策,警策我們身心,不能浪費。寸陰是惜,寸陰,陰就是光陰,時間就是生命,要愛惜。況命在呼吸,人命在呼吸間,豈能長久?我們這一口氣吸進來,下一口氣還能不能吸進來,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命在呼吸,不能長久。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囚犯被判死刑,要到刑場去,走一步就接近死一步了。這個跟普賢警眾偈異曲同工。如囚赴市,步步近死,這是行策大師警策念佛人的。步步近死,囚犯往前走一步就靠近死一步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過去,我們生命又減少一天了,這是提醒我們。所以佛門晚課就是提醒的。一天過去,生命又減少一天,我們撕那個日曆,我現在都還是用那個一張一張的,一張一張的撕,對「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個感受會比較親切一點。每一天撕去一張,那就是是日已過,就過去了,我們生命又減少一天了,步步往墳墓靠近。就好像魚缸的魚,大家都知道魚要有水牠才能活,沒有水牠就活不了,那個魚缸的水,我們每天給它舀一點起來,那好像沒什麼感覺,但是每一天給它舀一點,它就減少一點,舀到最後,到底了,水都舀光了,那個魚也就活不了。水沒有了,魚也就活不了。這個形容比喻我們人的生命,那個光陰。比如說你活一百歲,你過一天就減少一天。就像那個水缸,你一天就少一點、少一點,一直減少,那也就是說往墳墓一直靠近,過一天就靠近一天,跟那個死囚是一樣的。我們人有生必有死,你說判死刑,每一個人都判死刑,你生下來都一定要死,沒有一個人說不會死,只有到極樂世界。在六道都有生死輪迴,只是壽命有長有短,但是總是時間會到,就是免不了生死輪迴。只有念佛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永脫輪迴,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壽命是無量的。我們為什麼會死?壽命有限。如果無量壽,我們也不會死了,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這一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六道輪迴,輪迴到人道來很難得,很不容易;到人道又能遇到佛法,就更難。遇到佛法,又能遇到當生成就的佛法,淨土法門又更難,難中之難,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一生的因緣。遇到這麼殊勝的因緣,如果沒有把握住這一生,求願往生極樂世界,空過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行策大師開示,「步步近死」,要怎麼辦?「直需孜孜晝夜,矻矻暑寒,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慎勿銳始怠終」。最主要長遠心,「孜孜晝夜,矻矻暑寒」,晝夜就是二十四小時,這句佛號時常不忘記,常常提起。沒有出聲念,心裡默念,或者提一串念珠,跟人家講話,也可以一邊心裡默念。無論寒暑,苦樂忙閒莫停聲,我們歡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痛苦的時候,一句洪名都不斷。「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以生。這句佛號要念熟了,我們臨命終才能提得起來,才能感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們提起一句佛號最重要。提起一句佛號,不是說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了,這個又誤會了。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你未必能提得起。有一個榜樣,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多看。他一天到晚在田裡面工作,但是他一句佛號從來不丟失。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在菜園挖土挖到很晚,大家給他說,師父,晚了,時間不早了,要休息了。他就說,快了、快了,這一點做完,我就不做了。結果第二天凌晨三點,他就自在往生了。你看,表法示現給我們看。所以淨土法門最適合末法時期,就是很忙,不妨礙你的工作,特別在家人,現在出家人事務也很多,不妨礙你的工作。不礙世法而行佛法,這是淨土法門的方便,不但方便,而且能夠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個法門是真的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因緣。

  下面第十九條,行策大師講,「專求出離,不求世間福報,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等願。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此願直須刻刻現前,專念彌陀,自然得生。所貴諦信力行,惟專惟一,始克有濟」。「專求出離」,我們修學佛法有三個根本,第一個是出離心,要有出離心,出離什麼?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之心,想要解決生死這個問題,要發這個心。這個雖然是比較淺,但是是是基礎,佛法的基礎,三個根本第一個。如果對這個疏忽了,我們這一生修學佛法可能又是結結緣,這一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不用斷煩惱,但是要具足信願行。信是不懷疑,願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這個厭就是厭離心,是出離心。這個厭不是討厭,就是對這個世界不留戀、不貪戀,所以這個是出離心。我們當前這個功課很重要,如果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雖然不用斷煩惱,但是也要生起出離心。出離心就是我們不能留戀這個世間,不能貪戀這個世間,不能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如果對這個身心世界放不下,那你這個願就是口頭上的願,心裡沒有真正的生起這個願。沒有發這個願要往生極樂,這樣跟阿彌陀佛就不能感應,雖然念佛,還不想到極樂世界,還是留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捨不得放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親情、財物、名譽、地位,我們喜歡吃的、穿的等等這一切,放不下,這個就沒有出離心;還是留戀世間這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願就生不起來。所以這個要看破放下,我們放不下就是沒看破。看破,就是剛才講的這個觀無常、觀苦、觀空,或者觀不淨。佛門經教都是屬於觀門,觀門就是看破,改變我們觀念,把這個世俗的觀念改為出世的觀念,這個叫看破放下。

  所以這裡「不求世間福報」。現在很多人學佛,他是想求人天福報,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不想求出離六道,這個是有違背佛教,違背佛的教導。所以不要去求來生要生到富貴的家庭,要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不求這個。「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這個也不求。像禪宗求開悟,辯才就是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也不求這個。「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等願」,想生生世世都出家做僧人,來世還想再來做和尚、再來做僧人,這個也不求;來世再來興隆佛法,不發這個願。要發什麼願?「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唯一的願望,就是要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解脫生死的大苦。「此願直須刻刻現前,專念彌陀,自然得生」,這個願不能忘記,所以直須要刻刻現前,專念彌陀,這個自然得生,他自然就得到往生。「所貴諦信力行」,所可貴的就是要真信,要努力去修行。「惟專惟一,始克有濟」,要專一,有濟就是才有幫助。看破放下,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我們同修也要常常提起。我們希望這一生就往生到極樂世界,那這個要常常提起。淨老和尚他講的有一些開示,的確也講得很淺顯,也很具體。比如說他講的,說這個房子,今天我住在這裡,這個房子是我的;我離開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就不是我的了,這個講得也很具體。這個錢在我口袋是我的,不在我口袋,存在銀行,那也不是我的。衣服也是一樣,衣服現在穿在身上,這是我的;沒有穿在身上,也不是我的。這個雖然很粗淺,但是也有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確也會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放下。常常這樣去觀想,也幫助我們放下。

  另外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我們能夠去觀,也有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觀就是看破,真正看破,放下就很自然。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還是看不破,對這個事實真相還是不清楚、不明瞭。沒有真正看清楚事實真相,因此我們還是放不下,總是認為世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佛給我們開示,這個世間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因此《金剛經》也是值得我們常常提起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現在為什麼信願生不起來?因為實在講,我們還是看不破、放不下。要真正看破,無論我們觀《金剛經》或者人命在呼吸間,要深入去觀察,要時時刻刻提起。觀察到親切,你有感受,就起作用了,我們就能放下。

  我們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感受不到這個危機,就沒有這個危機感。沒有這個危機感,我們有時候也聽聽,應該這樣,但是就提不起來。過去我看到《觀音菩薩靈感錄》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也是跟這個地方講「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晝夜,矻矻暑寒。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跟這一句相應。這個公案就是在民國初年,一個年輕人犯了重罪被判死刑,被縣長判死刑,在廣東有一個縣。在民國初年,縣長他還是行政兼司法。被縣長判死刑了,還有十幾天就要執行死刑,人被判死刑,這是絕望了,當然會很恐懼。剛好那個時候監獄有開放法師進去講經說法。早年在三十年前台北看守所,那個時候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他辦的監獄弘法,那個時候三十幾年前,他也曾經有一段時間請我一個星期到監獄去弘法一次,就是白天上午,好像一個多小時。

  那個時候,也有開放法師去弘法,剛好一個法師去講《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說,若有罪若無罪,至心念觀音菩薩,就可以得到解脫了。你沒有罪被冤枉的,念觀音菩薩可以得到解脫;你有罪,被判刑的,至心念觀音菩薩,也可以得到解脫。這個年輕人也很有善根,一聽他就相信,不懷疑,拼命念觀音菩薩,晝夜一直念。因為剩下十幾天,時間不多了,拼命念。念到要執刑那一天,要押赴刑場,突然他就坐化了,坐著往生了。那個現場看了就很感動,就給他上香,也很讚歎,才知道法師來弘法勸他念觀音菩薩,他真的至心念,念了十幾天,念到坐化,坐著往生,還沒有執刑就坐著往生了。他為什麼能夠在十幾天的時間念到這樣?感應菩薩來接引,觀音菩薩也是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因為他知道時間剩下十幾天,他不把握這個時間來不及,所以晝夜精進念佛,念菩薩的聖號,真的念到一心。因為這個就變成他一個動力,他出離心的一個動力,念佛的一個動力。

  我們現在就是生不起這個警覺心。他那個是很明顯的,被判刑了,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有這樣的一個逼迫感讓他精進念佛。我們現在,如果「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一首偈我們提不起這個警覺心,我們還是會悠悠忽忽的一天過一天,感覺來日方長。感覺來日方長,不知不覺無常就到了。《地藏經》講,「無常大鬼,不期而到」,無常大鬼,沒有等我們準備好,他就到了。還有一句形容的話就是「溫水煮青蛙」,我們現在都是在溫水裡面的青蛙,溫水下面火已經在燒了,但是還沒有熱,感覺還不錯;但是那個火愈燒水就愈熱,等感到熱的時候就跑不掉了。這個就說明我們提不起無常的警覺心,我們就是一天混一天,反正就是追求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沒有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沒有把了生死當一回事,反正這個不重要。眼前的名聞利養,我的權力、我的地位、我的名譽,這個比較重要,斤斤計較,這個生死大事認為它不重要。實際上佛勸我們,那個生死才是大事,其他統統是小事,那個不重要。我們現在就把不重要的認為很重要,把很重要的認為不重要,現在我們要調過來,要認清楚生死事大。

  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死了,還沒有死的人也不要歡喜,死的人也不要悲傷,因為人都會死,總會輪到我,是不是?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的,我們要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所以學佛不是開玩笑的。現在學佛,大部分都來消遣的,來參加法會,熱鬧熱鬧,對這個生死大事漠不關心,那這一生只能說跟佛結結緣,還是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非常可惜。所以法定師的往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給我們表法,表人命在呼吸間,這個我們四眾弟子都要有這個警覺心。

  今天時間到,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做法會,總是要知道我們念佛目的在哪裡,這個也不能不知道。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來念佛迴向,今天把說聽的功德迴向,「願以此功德,迴向法定師,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