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知果畏因宜謹慎,逢緣遇境好修行—功夫平常練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4/1/8  馬來西亞.馬六甲.海灣大酒店  檔名:WD21-152-0001

  尊敬的江會長,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我們有一天的空檔,上午這個時間,古城淨宗學會同修請悟道來跟大家講講話。我們這次的法會,念佛念了兩天,法會也做了兩天,兩天的念佛跟做法會有不同的作用。繫念法會前面有念佛,這個是最好。過去我們在台灣,在華藏道場每個月都有一個佛七,念佛念七天,第八天做法會,每個月例行性的,這個是比較好。如果前面有參加念佛,再做法會,這個效果就更好。一般我們法會都是在星期六,我們佛七就從星期天開始,到下一個星期六就佛七圓滿,星期六圓滿有大迴向。大迴向,星期六有放假,人就比較多;前面五天大家要上班,人就比較少;星期天做法會,人又更多了。所以能夠參加佛七再參加法會,這個是最理想的,佛七我們就是念佛,心也會比較定。

  我們做三時繫念,實在講主要是念佛,還有唱讚,還有懺悔,這個方面就比較多。念經、念咒、開示,這個就比較多,各有它的功能,各有它的作用。一般做法會,如果念佛功夫還不得力的人比較喜歡參與,念佛功夫比較得力、喜歡念佛的比較少。在我們台北每一次做法會,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打佛七人比較少,做法會人比較多。因為念佛比較單調,做法會有唱讚、有誦經、有念咒、有念佛,還有懺悔、還有皈依,就不是很單調,所以參加的人也就比較多。我們念佛,總是我們淨宗同修要知道,我們學了佛,念佛主要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不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都是永遠在六道生死輪迴出不去,沒有辦法,出不去。因此,我們念佛就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度眾生,就是為了這個。所以我們念佛主要就是這個目標。

  念佛法門,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是比較容易,稱為易行道。但是易行道我們也不能錯會,以為易行道我統統不用修了,反正很容易,我們念這句佛號也就不會認真念,也沒有去講求這個念佛的功夫。這個念法,這一生往生就沒把握,要看臨終最後一念是不是能提得起念佛。我們要取得有決定的把握,當然平常都要練功,平常就要練習。練習,就是在整個生活當中,我們念佛堂、在我們家裡、在外面社會工作,整個生活當中都是在念佛;不是說在念佛堂念佛,出去就沒有了,那這個功夫就容易間斷。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就整天工作,但是他佛號不斷,文革的時候你念佛就會被打、被揍,他就心裡默念,人家聽不到,不知道他在念佛,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所以他念了九十二年,一百一十二歲自在往生,這是我們淨老和尚特別推薦的,近代的一位佛門的高僧大德,也是我們念佛人一個很好的榜樣。因為他不認識字,他的師父給他剃度,就教他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直念,念明白了你也不要講,這個就跟鍋漏匠一樣。他能老實念,他就成就了。

  講到老實念,這個也有標準,我們很多人要學這個老實學不來。因此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時間,我也找了我們淨老和尚的老師,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他從大陸到台灣,在台中辦了蓮社,也在台中靈山寺打佛七都有請他去講開示。今天跟大家分享他在修學的一個開示,這個題目是「知果畏因宜謹慎,逢緣遇境好修行」。知道果報是怎麼來的,造因就要謹慎了,「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我們生活環境修,順境、逆境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我把這個念一念,跟大家分享。這個是「序」,序就是一個開頭,說「善講者不如善聽者,諸法於恭敬中求,縱我今日所講,不如從前,然以諦聽恭敬,必得法益;況諸位借公餘念佛三日,百忙之中,獲此一暇,機緣自是不易,其期於一心不亂者必矣。懇切恭敬,是善因緣,一心往生,為祝為禱!」這個是雪廬老人當時給聽眾的一個祝禱,也就是勉勵聽經。善講,就很會講,講經說法很會講,不如那個會聽的。很會講的人沒開悟,很會聽的人他開悟了,這個自古以來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雪廬老人也很謙虛說,「縱我今日所講,不如從前」,我今天講的還不如以前講的。「然以諦聽恭敬,必得法益。」佛經上講諦聽諦聽,就是以真誠恭敬心在聽法,這個就不一樣,就必定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諦聽很重要。諦聽就是全神貫注仔細聽,就專注在聽,有一個恭敬,至誠專注在聽。過去我在家的時候我去聽經,聽經的時候就很專注,所以聽了會有法味,會有法喜,所以我就樂此不疲、風雨無阻。早年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人數不多,大概二、三十個,我是其中的一個。人數不多,但是我聽得很受用,也很法喜,所以風雨無阻。以前我都騎摩托車去聽經的,風雨無阻。所以聽也是非常重要,這個是雪廬老人對當時聽眾的一個鼓勵。「況諸位借公餘念佛三日,百忙之中,獲此一暇,機緣自是不易。」大家平常都要上班,公餘就是公家的事務有閒暇的時候,就放假了。放假,大家平常都很忙,在百忙當中有這麼一個假期來念佛,念佛念三天,這個因緣是不容易。我們這一次是念了四天。「其期於一心不亂者必矣」,期就是期待,這個念佛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懇切恭敬,是善因緣」,一心都是求往生。這是雪廬老人他講前的一個祝禱,祝福、祈禱。

  下面就講到正題了,「吾淨宗勸人,或曰萬修萬人去,或曰十念往生,或曰臨終助念往生,皆是隨根立說,各有條件,不可拘執」。我們常年聽經的同修,這些話我們聽我們老和尚講了很多,淨宗講「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來修,一萬個人統統往生,或者講臨終十念也能往生,或者臨終他自己沒辦法念,旁邊有人幫忙助念也能往生。這個都是隨根立說,隨各人的根機來建立各種不同的說法。所以各有條件,不可拘執,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所以各人的條件都不一樣,各人的因緣不一樣。這個因緣不一樣,比如說助念,有的人的因緣好,助念的因緣很勝,有的人他就剛好他往生的時候,不然就是他的環境,不然他的家屬障礙,不然那個時間不對要去助念就很困難,各人因緣不一樣。所以各有條件,不可拘執,我們不能拘束在某一個方面去執著。

  「譬如飲食,並不能取箸便食,蓋其前有種種之準備,其後有種種之收拾,至於方進食,亦有種種之法度,佛法之理亦同,所謂萬修萬人去,如何謂之修?當如何修?須先考究,並非掐珠隨口而宣,即是修行,且若是不修,云何去耶?」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萬修萬人去的道理。我們一般聽了,總是沒有進一步去深入萬修萬人去的道理。我們聽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統統去,我們一般的理解就是只限於在這裡,比較少人進一步去探討,什麼叫萬修萬人去?要怎麼修?是不是真的一萬人修,一萬人統統去了?這個要去探討的人比較少。首先,如何謂之修?當如何修?什麼叫修?要怎麼修?這個就須先考究了。如果我們含糊籠統就這樣聽過去,我在修;所以下面講,「並非掐珠隨口而宣,即是修行」,不是手拿著念珠然後念念念,這樣就叫修了,所以這個我們要搞清楚。「且若是不修,云何去耶」,如果你不是真正的修,那怎麼去?這個要搞清楚。

  「再者十念往生,吾等念佛二十五年,莫說十念,十萬念亦不為誇口,卻是念念虛浮,則臨欲命終,危險危險!蓋十萬之中,未得一念之一心不亂也。」這講到十念必生,雪廬老人講他念佛念了二十五年,他說不要說念十念,他念十萬念也不是誇張的話。不是只念十聲,念十萬聲也不是誇張,但是卻是念念虛浮。我們一般念佛大多數這個情況。這個我自己有經驗,的確念念虛浮,就是嘴唇在動,心裡妄念紛飛,很多事情放不下,牽掛、憂慮,統統放不下。「唇皮雖動意紛紜」,嘴巴在動,但是內心這個妄念很多。所以《淨語》裡面講,「己尚不聞」,那佛怎麼聞得到?就是我們自己念佛,自己都聽不清楚,佛怎麼聽得到?佛當然聽得很清楚,知道我們是怎麼念的;這個意思就是說,念佛重要在心,不是在口,在心。此地雪廬老人講,念這麼多的佛號,但是沒有得一念之一心不亂,就是還沒有得到一心

  「又助念往生,是吾人以為最後之保險者。然助念也者,幫助欲命終者提起正念之謂也。彼臨命終,四大分散,猶如風刀解體,往往忘失正念,果於此時,有人提醒,命欲終者,自能執持名號,便謂助得上;若助者念,被助者不念,亦不往生。」這個很重要,助念就是旁邊的人幫助。助念,幫助的人念,被幫助的人他不念,這個也往生不了。就是說被幫助的人他自己念,在念但是氣力衰了,旁邊的人來幫助,扶他一把,那他就上去了。如果被助念的人他自己都不念,旁邊的人念給他聽,也是種種善根,這一生往生就沒把握。

  「是知不論何宗何派,皆須解行相應。於理慧解,於事實修。解以導行,行以證解,方不致盲修瞎鍊,誤蹈火坑,諸位且據此用功。」無論你修哪一個宗、哪一個派,都是解行要相應,有解無行叫說食數寶,有行無解叫盲修瞎練,所以解行都要並重。所以解就是引導我們行的,我們理解、明白了,知道怎麼行、怎麼修,在生活怎麼修,我們透過這個行,來證實我們理解得對不對,這樣才不會盲修瞎練。所以修行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一段是講「遇境伏惑」,遇到境界怎麼降伏我們的惑業,降伏貪瞋痴。念佛不用斷惑,但是要伏惑,惑一品沒斷,伏住,控制住。我們病根沒斷,但是讓病的症狀不要發作,這個叫伏惑。「諸位此次念佛,既求一心不亂,然而何以求而不得耶?」大家都想求一心不亂,但是怎麼求不到呢?「蓋自作不得主故」,自己做不了主,我們心隨境轉,做不了主。「何以不能做主?未明心見性故。」明心見性就做得了主。「若是真心本性作得主,則一切自在,便得長時之一心不亂。」如果明心見性,當然不用講了,就是永遠都是一心不亂。我們現在都是被煩惱做主,我們自己都是被煩惱牽著走,我們自己做不了主。「今者吾人之真心本性作不得主,竟是情識作主,情識作主,亦即見思惑作主,於是千心萬心,大亂特亂,欲了生死,欲出輪迴,莫由也已!」這裡雪廬老人開示,就是我們現在不是真心在做主,是我們的情識。中峰國師講妄識在做主,就是見思惑在做主。五利使、五鈍使,這個見思惑在做主,於是我們千心萬心,我們的心是大亂特亂。亂心要了生死出輪迴,這個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下面講,「然則終無可施之計乎?」雪廬老人講,這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曰:有!」有辦法。「須依佛法」,必須要依佛法。「喻之如病,得病者自知有病,須遵醫囑服藥,若藐藐而聽,依然故我,病何能痊?」就是有佛法就有辦法。譬如我們有病,得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病,要聽醫生的囑咐去吃藥。如果不聽,依然故我,那這個病怎麼會好?「須知欲得一心不亂之果,當種淨念相繼之因。」我們想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果,果報,果必有因,應當種淨念相繼之因。這個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要種這個淨念相繼的因,我們才能得一心不亂的果。「然而吾等在家之人,為謀生活,自是不能無所繫絆,如之何能淨念相繼耶?」這一段就是講在家人,因為李老師他也是在家人,他要上班。在家人都是為了要謀生活,有工作,不可能說心裡都沒有一些生活上的繫念、罣礙,罣礙自己的事業、罣礙自己的家庭,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不能不去罣礙這些。如之何能淨念相繼?我們每一天工作,忙很多事情,那怎麼能做到淨念相繼?

  下面就回答,「曰:除正當職務盡本分外,於財色名食睡,諸勾心鬥角之事,一概莫關心!」雪廬老人就回答這個問題,除了我們正當的職務要盡本分,盡本分就是你要盡責任,比如說家庭你是家長,不能說這個家我不管,不管你就沒有盡本分,沒有盡到責任。印光大師開示,「閑邪存誠,敦倫盡分」,你自己該做的事情你要把它做好,在我們自己本分的職務,我們自己本分內的事情,要照顧、要做好。對於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就不過分去追求,不起貪心,不去過分追求。能夠守住本分,不貪,不貪這些五;還有勾心鬥角的事情,是非人我,跟我們不相干的,我們也不要去管,一概莫關心。所以雪廬老人他在《論語講記》講,他也看報紙,但是都看大標題,對國家大事比較重要的,我們生活上有相關的看一下,其他的一些亂七八糟的不用看。所以我現在看報紙也學他這樣,看那個大字的,因為現在眼睛又不好,小字看得也很吃力,除非就是說對國家大事比較相關,重要的才會去看看,不然報紙那麼多,哪有時間去看那些拉拉雜雜的。所以其他的不相干的,莫關心,你就不要去管。「志期了生死,何暇他顧?」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了生死,這一生要解決生死問題,還管那麼多閒事幹什麼?我們念佛都時間不夠了。「若終日營營於彼,不但了生死無分,恐又增添許多生死種子矣。」如果他五欲六塵,又是非人我,那這個生死種子就愈來愈增加。

  「蓋修行有正功夫,有助功夫。」這個我們一般講正助雙修。「吾人不能整日念佛。整日念佛者,正功夫是念佛,助功夫亦是念佛。」你一天到晚都是念佛,正助統統都是念佛,正修是念佛,助修還是念佛。「此蕅祖所說」,這個蕅益祖師說的。「但念佛,便具足善根、福德。」你只要念佛,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既不能,則正功夫是念佛,每日定課不可少,有閒隙不必用心時,亦須隨時提起佛號。」這個就是說我們每一天要工作,但是每一天的定課不可少。有空閒的時候,沒有用頭腦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念佛。比如說你這個工作不需要去思考的,很熟悉,一面念佛一面工作。定課宜少不宜多,散課宜多不宜少。定課你不要定得很多,然後時間不夠了,今天功課沒做完,你心有罣礙,所以你要定得少,定得你每一天可以堅持的。最基本就十念法,念十句,每一天都不缺的,這個就比較容易做到。你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做不了,最後也是有妨礙,所以定課宜少不宜多。散課多多益善,散課你有空閒就多念,有一天的假期念一天,有兩天念兩天,有空閒。所以這個就是正行,這裡正功夫,就是你沒有時間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堂念佛,你每天定個十念法,或者一百零八句的。這個後面再來跟大家分享。

  「至於助功夫,則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六波羅蜜等皆是。」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這個也幫助我們修行。乃至六波羅蜜,就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這些助修的就很多了,這是提出一個,現在助修的比如說,我們老和尚提出三個根,那個也是助修。《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把這三個提倡出來,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三個根就是落實第一福的。你要怎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弟子規》,再包括李老師的《常禮舉要》、《論語講記》。怎麼落實慈心不殺?《太上感應篇》,講因果的。怎麼落實修十善業?一部《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個都是助修、助行。

  「吾人平日所為之事,雖極複雜,然以一念善轉,便皆可為助道,但視用心如何耳。」我們一般人平常所做的事情雖然非常複雜,但是如果一個念頭轉為善的念頭,這個善便可以做為我們的助道,就可以做為幫助我們念佛的正行,幫助我們修道。但視用心如何,主要看我們用什麼心。所以我們修行就在修這個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觀察到自己我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自己知道了,那我們就能做得了主。如果我們自己迷迷糊糊的,不曉得是善還是惡,這就做不了主。所以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觀自己在不在。我們常常都不在,不知道自己跑到哪裡去了。觀自在就觀自己起心動念,你要很清楚,認識得很清楚,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如果搞不清楚,就自己都不在了,不曉得跑哪裡去了。所以觀自在就是修行的功夫,最高的是觀照,《心經》的觀照。我們先觀察善惡,《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我們起一個善念,好事還沒做,吉神就來了;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幹,凶神就來了。所以我們要在起心動念去修。

  「比如我今在此教書,若未曾用心轉向菩提,便只是教書而已,若視作布施,則為助道矣。」李老師他在教書,以前在台灣他在大學當教授,也在中國醫藥學院教課,因為他也是中醫。也在教傳統文化、《論語》這些,他更忙了,又在孔子奉祀官府做主任祕書辦公。從大陸到台灣來,在台中他也要上班,還要到學校上課,晚上還要到蓮社講經、圖書館講經,還要辦大專佛學講座,他可忙了。還要辦醫院,他還辦了一個菩提醫院;還要幫人家看病,因為他又是中醫,要幫人家看病,同修有病就找他看。所以過去先師淨老講,要跟老師見面,如果沒有一個星期之前預約,你隨時去是見不到他,他時間都排得滿滿的,所以他就很忙。他在教書,「若未曾用心轉向菩提,便只是教書而已」,他說我如果只是純粹教書,就像我們一般人講的,我就是工作,我就是做這個事情,這個工作就是我為了賺幾個錢,所以我要來做這個事情,為了工作而工作。教書的也是一樣,如果是為教書而教書,那也就是教書而已。

  「若視作布施,則為助道矣」,教書是布施,教書是什麼?法布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布施,這次辦法會大家來做義工,你是財布施,內財布施;也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都有。你來參加法會,那也是有,就是看你用什麼心?我這個心,我是布施的心那就是布施。你只是說,人家叫我來做義工,不好意思,不得不來,你做義工,那你就是做義工。實際上就是布施,你付出,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布施,那不是說為了賺錢;賺錢沒有錯,賺錢你去工作也是布施,你也要付出,那不是布施嗎?哪一個人不在修布施?人人都在修,可是他不知道,他用心用得不對。用得不對,他就做得心不甘情不願的,他就做得很無奈的,是不是?做到生煩惱,就這樣。如果你知道在做布施,你就做得很法喜,是不是這樣?你就不累。所以李老師他也用布施,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不是說他教書是布施,我不是教書就不是了。你開車也是布施,是不是布施?你是奉獻給社會;那你沒有開,他有錢,他能走嗎?所以每一個人統統在修布施,只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用這個心,用布施的心去做。你做什麼事情統統是在布施,財有外財、有內財,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在奉獻,都在付出,就叫布施。若未曾用心轉向菩提,便只是教書,就是這樣。

  「又吾人尚須於日久天長起煩惱中,練習功夫。蓋心本不生因境有,境若不來,何貪何瞋?境界若來,往往心隨境轉矣;而所謂修行,便在於一起心即能覺,不為境界所動。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起貪瞋,自心能覺,吾人修淨土者,既覺之時,速將佛號壓伏之,斯之謂伏惑。伏惑正當在平素辦社會上諸煩瑣雜事,可喜可瞋諸境界現前時,伏得下便是功夫,功夫即是在煩惱中能轉為菩提。以上論伏惑,今已生者伏而不起。」這個就是給我們講,功夫要在平常當中練,這個我們老和尚在《講記》當中講了很多。就是境界來了要起歡喜心,佛號壓住,不要起貪心;逆境來了生氣了,趕快念佛轉過來,你能壓得住就叫功夫,壓不住就還沒有功夫。那我們試看看。

  下面講「深信因果」,這以上是講伏惑。雪廬老人的這些開示很實用,特別對我們現代人,現代人不但在家,其實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出家人操心的事情比在家人要多。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常講,現在是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更大。小家操心比較少,大家操心就多了,廟愈大家就愈大,家大業大。所以現在在家人反而比出家人好修,這是事實。真正要修行,在家人比出家人好修,現在出家人反而不好修。在佛的正法時期一千年,出家人好修,出家人都證果了;像法一千年,出家人也好修,禪定的多;到末法就不行了。所以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在末法時期有成就的,第一名是在家女眾,第二名是在家男眾,第三名是出家女眾,第四名是出家男眾,我們是最後一名。我們聽到這些講法也是有根據,也不是隨便講,你看現在我們來念佛的女眾多還是男眾多?對,女眾第一名沒錯,男眾都跑到哪裡去?吃喝玩樂,那不修。所以沒有錯,這個是事實。出家也是女眾成就比男眾要多,因為女眾比較能吃苦。男眾不好修,你要面對種種的考驗,特別是年輕人,年輕的出家人。

  我現在收出家人大概都收六、七十歲,七老八十的,因為這些人大概他也跑不到哪裡去,該吃的都吃了,該玩的都玩了,你都老了,你還能怎麼樣?你不念佛求往生,你要怎麼辦?年輕人就不一樣,年輕氣壯,身體好,有的是時間。所以我不太敢收年輕人,因為年輕人現在也不好教,你講他幾句他就走了,那你收了就有責任,所以現在也不容易。年輕人真正要修,那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厚,不然這花花世界怎麼經得起誘惑?所以年輕人我們要護法,就是護持他的道心,不是錢很多給他,護持他的道心,有需要的我們當然要護持。因為我們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是為了修行,修行是為了什麼?為了了生死。了生死為了什麼?為了成佛道。成佛道為了什麼?為了要度眾生。我們不是做三時繫念都在發願嗎?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不是隨便發的,你發的要去兌現。你不能兌現,不都發的空願嗎?變成空願,不能落實。所以這個是要落實的。

  李老師講「吾人尚須於日久天長」,我們前面再稍微複習一下,「起煩惱當中練習功夫」。就是你去哪裡練?就在你生煩惱的時候去練,不然到哪裡練、到哪裡修?我們煩惱來,我們要去面對,不是逃避。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考驗,出考題。如果我們能夠常常這樣想,都佛菩薩給我們考驗,我們自然不會有埋怨。所以老和尚往生,我也要處理他的後事,後事那個荼毗是一個階段,後面還有一些後面的事情,特別在大陸方面的,我都很有耐心去處理,很有耐心的。這個你沒辦法去發脾氣的,你在那個環境,我們就是要這樣。我常常講,這是師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習題給我們做,給我們學習,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處理,自然能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我們老和尚平常在講席當中也給我們講了很多。此地雪廬老人講「心本不生因境有」,因為這個境界來了,我們就生貪瞋痴,「境若不來,何貪何瞋?」沒有境界來,那你就沒有貪、沒有瞋了?比如說我不貪,沒有錢就不貪,錢很多擺在面前貪不貪?那個就叫境界。境界來了擺在那裡,那你還貪不貪?瞋恨心也是一樣,沒有逆境,我好像我也沒有發脾氣,但是人家來侮辱我們、毀謗我們,這個境界我們生不生氣?這個境界來,「往往心隨境轉矣」。我們就是心隨境轉,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都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就自己做不了主。

  所以「所謂修行,便在於一起心即能覺,不為境界所動」,修行就是這樣修,就是我們起一個心就很快發覺了,很快的。發現之後,覺悟就是不要被境界所動,看到生歡喜心的起貪心,發現我這個貪心在動了,不行。印光祖師是教我們,比如說我們起貪心、瞋恨心、愚痴、傲慢、好勝好鬥種種的心,如果這個心念一起來,我們就要趕快想我是念佛人,怎麼可以起這個心呢?那個心當下就把它壓下去,這個叫伏惑,叫伏煩惱。我們淨宗是不用斷,斷難,伏比斷容易。但是在我們功夫還不得力,也是很滿難的。境界還沒有來,境界來我一定不生氣,但是一來我們就控制不住了,還是做不了主,還是被境轉。這個也不要怕,跌倒再爬起來,功夫就是這樣不斷的去練。

  另外《金剛經》也是給我們一個補助,所以我現在有時候煩惱伏不住,要金剛般若來幫助。《金剛經》教我們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你喜歡的、不喜歡的,也像作夢一樣,好像水泡,一下來就沒有了。這個有為法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這個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心不隨境轉,心不隨境轉,你到最後功夫成就,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修淨土,就用佛號壓住。「但起貪瞋,自心能覺,吾人修淨土者,既覺之時,速將佛號壓伏之,斯之謂伏惑。」速就是你要很快把它壓下去。有時候我們還是壓不住,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生氣,這個也很正常,但是還是要壓。就是說你是在念了,在生氣能夠念,在貪心能夠念,也不錯,不要把這個佛號都忘得乾乾淨淨;但是這個能夠念就是說還不夠,要把它壓住,讓它不要生氣,這個就是伏惑。你平常在生活當中順境、逆境能夠伏得住,你臨終就有把握了。所以平常你能夠在這個境界伏住惑,在夢中你就有把握了;在夢中有把握,你生病的時候就有把握了;生病的時候有把握,死的時候就有把握了。這個功夫就是這樣練的,就這樣練!

  所以「伏惑正當在平素辦社會上諸煩瑣雜事,可喜可瞋諸境界現前時,伏得下便是功夫,功夫即是在煩惱中能轉為菩提」。就是正當在平素辦社會上諸煩瑣雜事,這個煩瑣雜事我們要伏,伏惑這個功夫也就是我們平常要練。就是正當你在辦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有時候事情,有時候遇到的人很麻煩,有些人是來找麻煩的,有些事情讓我們很歡喜的,這個都是惑,很歡喜是貪心,人家找麻煩我們生氣,瞋恨心。如果沒有這些事情,自己心裡糊裡糊塗叫愚痴,就是都沒有去觀自己在不在叫愚痴。觀自在,常常觀照自己,我現前這個心。我們念佛人就是要常常提起,我這句佛號在不在?我們觀自在,觀自己這句佛號在不在?我們念佛就用這樣觀。用觀音菩薩那個我們比較不容易去修,但是我們念佛人就觀我這一句佛號在不在。你在生氣了,還在不在?如果在生氣還在,那也還不錯,總比不在好。再進一步,就是這句佛號在,能夠把煩惱壓住。所以在辦這些事情,就是在這個地方練,很多煩雜的事情來要有耐性,我們辦煩雜的事情沒有耐性,這也是薄福之相,薄福沒福報。在《了凡四訓》講,了凡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反省,他列出自己很多毛病,其中有一條叫「不耐煩劇」,不耐煩。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也都要耐煩,要有恆心、要有長遠心,不能不耐煩。

  《太上感應篇》也是幫助我們伏惑,非常好的。所以我現在在台北,我們道場職工、義工要上班前九點多,帶大家讀《太上感應篇》,然後再講十五分鐘,大概半個小時,再去工作。《太上感應篇彙編》是非常好,印光祖師非常讚歎的,也都提倡,因為《感應篇》的註解很多,《彙編》是三教經典都有,讀了《彙編》等於讀了三教經典。《感應篇彙編》裡面講到修心,怎麼修心?在這個註解裡面有引用儒家、佛家、道家的,有一段就是說,「人能收攝浮氣,遇親便能孝,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收攝浮氣,什麼叫浮氣?心浮氣躁。如果你把它收攝到心平氣和,就不容易發脾氣了,你心在很平和的狀態,那就不容易動怒。我們動怒一定是很忙,脾氣就來了,這個心浮氣躁。

  心浮氣躁,怎麼修?我們這兩天念佛就是修心,這兩天我們念佛,大家把心靜下來,在佛堂把心沉澱下來。所以佛堂裡面這些法器是幫助大家修戒定慧的,不是敲這個敲熱鬧的。以前我們跟明訓老法師學三時繫念,不允許我們敲花鼓,所以我花鼓沒有學,我只有學正板鼓,九鐘十五鼓。花鼓是比較熱鬧,接引初機的,初機的來,他聽起來不會單調,好像唱歌一樣,那節奏大家比較喜歡。有一次我到上海去做三時繫念,我說我們兩天,一天敲正板的,一天敲花鼓。結果一天敲正板,第二天同修來,師父,我們還是喜歡聽花鼓。我說好吧,恆順眾生,大家熱鬧熱鬧,大家喜歡唱,這叫結結緣。如果你真正要修行,要正板鼓,你看那個板眼都是正板的。那個板眼就是幫助我們控制妄念,「要知節拍即妙用,妄念全憑音節控」,我們的妄念,都是憑這個音聲、節拍來控制你的妄念,這是我們淨宗修定的方法,唱念的修定。

  所以有時候我在帶領大家修,也得到一些經驗跟心得,所以唱念,還有法器,這個都很關鍵的。法器的木魚叫定心魚,讓你心定下來、沉澱下來。所以我一九九O年,我們老和尚叫我拿《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去給北京黃念老校對,我也向他請教一些,怎麼去唱《寶王三昧懺》,因為那個也沒有板眼,怎麼唱?黃老說那個你們一年只做一次不重要,說平常念佛比較重要。念佛最重要就是木魚,木魚就是定心魚,木魚敲得好會幫助大家得一心不亂,敲得不好就念得都亂糟糟的。要培養一個木魚手也不容易,因為他是核心。他跟我講,夏老師在解放前帶了一次佛七,他自己敲法器,就是一個佛七下來,整個拜墊統統是舍利。他說解放以後就沒有這樣的佛七了,因為夏老他的境界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明心見性,所以他講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親證的境界。他說那個木魚,木魚的速度最重要,還有木魚要輕重緩急,速度,敲地鐘,這個都是很講求的。古時候你在叢林要去敲法器,你不是練得很上道了都不讓你上,去敲個鉿都不容易。過去這些大陸來的老法師給我們講法器課,他說以前他們在大陸,他們鄉下有的人兒子去出家了,在寺廟安排他敲鉿,他家都放鞭炮。我們現在,敲那個鉿有什麼?不是有什麼,是有大學問,幫你修定的。現在外行不懂,不懂,以為那是好玩的。

  所以佛門裡面是幫助修行的,你看一個大磬,包括拜三拜,你那個間隔也要剛好。所以在《淨語》裡面講,「道場魚磬軍中令,號令不明眾難定」,道場的木魚、大磬、引磬,好像軍隊當中的號令,你號令不明,大眾心就很難定下來。所以你一個押磬,還有你該敲磬的時候不敲也不行。以前我們在學法器,往往要到敲大磬忘記了,那些老法師等一下下課了就說,剛才有個磬掉到桌子底下,去找一找。我們找了半天找不到,後來才知道他在說什麼,就剛才忘記敲一個大磬,說叫我們到桌子下面去找,那怎麼找得到呢?所以你法器敲得好,你幫助大家定心,幫助他心定。還有唱念,還有你打佛七,主七、維那這些都是在照顧大家的,不是他自己在念,是照顧大家的。大家如果念得無精打采,昏沉,那就要高聲一點、要快一點,讓他提起這個精神,不然他念得睡覺了,你還慢慢念,他就睡得更舒服,昏沉,你怎麼去一心?因為我們就是五種業障,第一個昏沉,一個掉舉,第三是恐怖境界,第四是生病,第五是事務牽纏,這個都是障礙。所以你要提起精神。所以看到大家,要觀察,主七不是坐在那邊給人家拜的,那個你裝一尊佛像不是更莊嚴嗎?像我坐在那邊有什麼好看的?是在照顧大家,看到昏沉就要提起。維那也是一樣,悅眾也要知道默契,要有個配合,高聲念、快一點。有的地方他念的音調也不一樣,速度也不一樣,各個道場也都有他們的一個念法,但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念老給我講,木魚很重要,木魚是核心,定心魚。

  這些法器都是幫助我們定心的,所以你敲得輕重、大小、位置不一樣。但是你要培養一個木魚手、培養一個地鐘的,也要時間,也要耐心。以前我們師兄弟,我在當維那,我們師兄弟像悟行法師,培養他當老和尚,本來師父叫我當老和尚,我會培養師弟當,還有悟明,他們這些師兄弟我都培養他們。還有培養打木魚、打地鐘,打木魚他還不會打,那個木魚敲下去好像劈柴一樣,他恨不得把那個木魚敲破,聽了有夠痛苦的,聽了我都生煩惱了。我們師父講經說,那個敲得不好也要如如不動。我說我受不了,因為師父你沒有在那邊念,我在那邊聽了很難受。我在這裡講伏惑,我不能改變你,那我要改變我自己,我要調整我,不然怎麼辦?我就想,不給你時間練你永遠不會,就像實習醫師,總是要有人去做白老鼠,自己要當實驗品。像有一次我在台大醫院,台大醫院那個時候一個星期請我去講經講一次,兩顆門牙掉了,然後那個江醫師去找一個學生(實習醫師)給我裝了兩顆假牙,我走到門口就掉了。我也是很懊惱,那個搞了半天,走到還沒有出醫院門口就掉了。後來我又想想,我沒有給他做實驗品他永遠不會,我們前面的要犧牲。練木魚也是一樣。後來我說現在不是修一心不亂,敲得那麼難聽、敲得那麼躁,我說調整心態,修六度,忍辱度,修忍辱波羅蜜,所以我就修忍辱了,不然你怎麼辦?你說不要念;不要念,那沒人。所以要忍受,忍受這些,他們唱得荒腔走板不搭調,這些敲得讓你聽得很難受的。這個過程,我們都要去讓他有時間去練習。所以法器也是幫助我們伏惑,法器敲得好,你一個佛七下來,大家會很受用。包括我們唱讚,唱讚如果大家昏沉,你就要輕快一點,你就不用在那慢慢拉了。有時候也要看時間,時間不夠,你還在起那個腔那麼長,有沒有搞錯?如果時間夠,我們就慢慢拉長一點。還有大家心比較浮動的時候,你要稍微沉下來,把它拉長一點,這個也是我的經驗。

  所以有時候大家你聽我唱讚,有時候我會拉長,我是看時間。在過去老法師跟我們講,就是靈前可以快一點,佛前就慢一點,這個是做法會。如果真正修行,一定照節拍,三時繫念它也是一個修行的。所以以後我會編一個結緣的三時繫念,修行的三時繫念。修行的可能沒有幾個,因為一般人,像我在上海實驗過,他們說師父,我們還是喜歡花鼓。這個真正修行的是要修定,你心定下來,這些也都是幫助我們伏惑。所以唱念、唱讚也是幫助我們伏惑的,所以「要知節拍即妙用,妄念全憑音節控」,妄念就是音聲、節拍去控制。所以我們像唱《戒定真香》,妄念起來,心要沉下來,這個《戒定真香》要穩重一點。這些我們沒有時間講很多,這個我有上法器課再來講。我現在很忙,但是我都很喜歡跟大家分享,跟我們出家法師、在家居士學法器的分享。

  所以境界現前,伏得住便是功夫,「功夫即是在煩惱中能轉為菩提」。煩惱,你壓下去就是菩提了。其實菩提跟煩惱都是我們這個心,不是另外一個,都統統是這個,一個覺、一個迷,迷了就是煩惱,覺悟了就是菩提,覺悟就是這個不對了,那就覺悟了。我們常常觀察自心,這個叫觀自在,這個比較具體,不然觀自在怎麼觀?到哪裡觀?觀自己的心,觀自己的心在不在。念佛人,觀自己這個佛號在不在。

  我們下面接著講「深信因果」。「其次談因果。談因果前,先說念頭。且問諸位為何有煩惱?為何有善心?如此一切,皆是因為有念頭;念起則萬法生,念滅則萬法滅;萬法唯心造,萬法生滅,皆在此念頭生滅之上。」這一段也是跟我們講萬法唯心,就是念起,萬法就生了;念頭滅了,萬法就滅了,所以萬法唯心。我們做小蒙山,先念《華嚴經》這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我們自己心在造的。造善、造惡、造佛菩薩,這個十法界沒有一樣離開心,都心在造。

  「念頭為何?念頭即是因緣,而因果之理,即在萬法因緣生上」,因果的道理,就在萬法因緣生上面。「吾人無始劫來,即帶有諸多迷惑顛倒,八識心田,充斥諸法種子,雖然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凡夫無知著相,不識其妄,於是森羅萬象,六塵諸境,由六根為媒,觸心發識,一旦分別,便落印象,印象者,種子也,此是因;又此種子,復能薰習其他種子起現行,便成緣,名親因緣。」我們無始劫來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八識田中什麼種子都有,一個印象下去就是落一個種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我們不知道是虛妄,我們把它當真的,當真的就是著相了。所以印象就是種子,就是因,這個種子又能夠薰習其他種子起現行,變成緣,就是親因緣。我們原來有以前的種子,現在有新的種子,新的種子又去薰舊的種子,這個舊的就會起現行了。好像我們有惡的種子,現在又落惡的印象種子,然後就薰原來惡的種子,他身口意三業就生起行動了,現行就是行動。「現行生現行」,這個因果不同時。「二曰異類相薰」,就種子生現行,現行再薰種子。前面是種子跟種子互相薰習,第二類就是種子薰習現行,現行也薰習種子,就是因果同時。

  「由上種子、現行薰習之理,可見因果之定律。種子生現行時,種子為因,現行為果;現行薰種子時,現行為因,種子為果。」種子生現行,現行為種子,互為因果。「如此,便在自家心地上,不必格外找因緣」,因為因緣隨時來,可怕不可怕?「若能習得自心一切法不著,便不造業種子矣!然此談何容易?故生死輪迴,永遠不斷。如是,則為之奈何?曰:亦唯念佛,令淨念相繼。」我們實在講,很難去突破無始劫來這些煩惱習氣,所以修一般法門就比較困難,唯有念佛。念佛就是佛的種子下去,佛的種子你把它輸入比較多,那個力量就強了,就壓過其他的,我們就能成就了。

  「蓋念頭皆自類相引,若能念到打成一片,這一片佛號連綿不絕,當路擋住,其他有漏念頭,無由起現行,無緣不生故。」所以我們念佛若念到打成一片,這一片佛號連綿不絕,就是把那些妄念擋住,把它擋住了。所以「古人念佛,有追頂念法」,這個追頂念法就是一句跟一句,就是沒有空隙讓妄念滲透進來,所以這個叫追頂。「追頂也者,南無阿彌陀佛,佛剛離口,南又接上,不令有絲毫間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句接一句,這樣追頂念,就是不讓它有空檔,不讓有空檔讓妄念進來。「此念起時,他念不生,既不讓路,見思惑無由得起,貪瞋諸念既不起,何有身口之殺盜淫妄?」我們身口會去造殺盜淫妄,都是因為有貪瞋痴這些妄念。妄念不起,這個主導的它不起來,身口就沒有這些惡業了。「反之,若一起貪瞋諸念,縱身口無造作,一動念,內法塵即自染著,何能出輪迴耶?故考究因果之理,也好念佛,也好從起心動念處修行,此是令未生者勿生。」就是起心動念,反過來講,貪瞋的念頭起來,縱然我們身口還沒有造作,一動念我們內心這個法塵就污染了,這樣怎麼能出輪迴呢?雖然你身口七支沒有在造這個業,但是內心意在造,這個主要是意,意在造,你還是染著了,這個不能出輪迴了。所以這個也是好念佛了。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你還沒有動身口,意在動,就感應吉神、凶神。我們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動佛念不就感應阿彌陀佛嗎?所以念佛當下就是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講「直下承擔」。「復次,念佛時,雖不解理,若肯發深信願,功亦不小,全事即理故。」念佛如果沒有聽經,也不明理,也沒關係,你只要真相信佛講的話都是真的,自己真發願,願意生西方,這個功德也不小。因為這些是事,但是全事即理,事當中有它的道理,只是現在你不知道,不知道,它這個理還是圓滿的。「事者,如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是阿彌陀佛為攝眾生,慈悲變現,莊嚴是事,而其極妙處,是常寂光淨土,真空玄妙,是理。」我們讀《彌陀經》有七重行樹、八功德水,那個都是事,有這些事相。理是常寂光,常寂光是什麼?真空玄妙,空,但這事相,這些相是從那個空出來的。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電視屏幕空空的,它的節目都是從那個空的出來的,那個叫有,所以空有不二。「故雖有人譏誚極樂世界為化城,然化城卻有真受用。」有人說那是化城,化城是《法華經》的比喻,但是化城真有受用,幫助我們成佛。「諸位但能將彌陀聖號,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著之於心,便是相應。」就是口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心裡念得清楚,那就相應了。「蓋念佛者,非此臭皮囊,此四大假合之身非我,心方是我,心即我,我即心;心念佛,心即佛,則佛即我。」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心,我們念佛,要心念。所以念佛不是我們這個身,不是這個臭皮囊,這個臭皮囊是假的,是假合之身,不是我,這個心才是我。我們把這個假的認為我,把真正的我就迷了,迷失了,所以心就是佛。

  「吾人念佛時,敢當下承擔,了無虛怯;阿彌陀佛即是我,我今念佛,是阿彌陀佛在念佛,自念自佛,念自性佛,其功偉矣!且我即阿彌陀佛,便不能不信因果,且問:有殺盜淫妄之佛乎?試想:我是阿彌陀佛,一身金色,如何再作殺盜淫妄之勾當?果能如是觀想,縱不解理,修行亦有大力用。」這個我們要直下承擔,什麼叫直下承擔?當你念阿彌陀佛,我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念自性佛。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法性「箇箇不無,人人本具」,大家都有,都一樣,平等,我們跟佛沒有差別。第二時繫念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要直下承擔,不能說不敢當,你要直下承擔,你就是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本來就是佛,有什麼不敢當?我們既然是阿彌陀佛,那就不能有殺盜淫妄這些事,我是阿彌陀佛,怎麼可以做這些事情?這樣觀想,縱然這些道理不是很懂,這樣去修行你就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作用,這個就能伏惑了。

  下面總結。「以上所談,有三大綱:一、遇境伏惑」,遇到境界我們要提高警覺,去把它控制住,不要被它轉。如果遇到要生氣、歡喜的,我們要提醒那是假的,《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保持平靜,如如不動。我們心不動,也要在這裡跟大家講,這個世間法也要學,雪廬老人《常禮舉要》,這些我們都要學。人家歡喜的時候,我們外面也是跟著大家歡喜。人家在辦喜事,你在那邊板一個臉,好像欠你幾百萬,這個就學錯了。所以《般若經》不好講,這個沒有講清楚,搞錯了又是造成另外一個困擾。你內心如如不動,你外面要恆順眾生,這樣大家明白嗎?人家在辦喪事,你不要去那邊嘻嘻哈哈的,好像人家死了很好。這個都人情世故,你不能如如不動,無動於衷,你要去也要給人家安慰一下。所以這個如如不動是內心,要搞清楚。這個我要交代清楚,如果我交代清楚,你們弄錯了,我就不負責任了。

  第二就「深信因果,第三「直下承擔」。遇境伏惑,就在洗滌我們舊的種子,讓它清淨。深信因果就是拒絕新種,不受,不造惡業。「直下承擔,是圓事理之方便。若能三者互用,何愁一心不亂之不果」,這三方面你能夠互相來用得上,那還怕得不到一心嗎?一心不亂可以達到,肯定可以達到,也不怕不生極樂世界。「今日所談,不為不多,請諸位布施與我歡喜,布施歡喜,無畏施也!」李老師講到這裡的時候,他這個法布施,請大家布施歡喜。布施歡喜也是無畏布施,大家不是聽了生煩惱。今天我們在這裡,大家聽了也看起來滿歡喜的,你們就是修無畏布施,布施無畏。

  下面有一個百八的,我念一念跟大家分享。這個我在福州也講過,「口念耳聽,百八不亂。」口念,我們打佛七念佛,耳朵聽進去,心念出來,口念出來,每一個字、每一句聽得很清楚。口念耳聽,百八就是念珠一百零八顆。我現在三時繫念那個六字佛號,我是定二十一句。我們「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轉六字,轉板的時候有一句,再念十輪,我用手指轉念十輪,二十句加一句二十一。然後轉板四字五音,轉的時候是四句佛號,然後念二十一輪,一輪五句,我們四字五音就五句,念二十一輪就一百零五聲,加上轉板的四句就一百零九句,比一百零八多一句佛號。我們念珠的百八,這是念佛用的,戒珠不算,是一百零八顆,一百零八顆就是修這個百八不亂,修這個。

  「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譬如今之學制,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李老師給我們講,念佛好像我們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所以我們念佛也有分年級的,我們現在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還是在大學?程度各個不同,念佛第一個層次是口念耳聽,猶之小學。我們現在口,嘴巴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那這是小學。其次心念心聽,就心裡念、心裡聽,起心動念就念佛,這個叫中學。最終是神念神聽,猶如大學,神念神聽,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是大學。

  「然吾等程度,小學耳。」我們現在什麼程度?李老師說我們是小學。「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不為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我們念到很純熟了,不被外面境界來擾亂,那就一心不亂。所以念到一心不亂的人,他也不怕吵。我們很怕吵,心還是會亂,會受它影響。一心不亂,去看那些跳搖滾樂的還是一心不亂,如如不動,不受他的影響,這叫一心不亂。「吾人且捫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捫心就是摸摸心裡問自己,誰念到一心不亂?我念到一心不亂了嗎?「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這個境界,我們都達不到,「吾人更談不上」。「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就是中峰國師開示講的,念到「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跟禪宗參禪一樣,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講了我們也不懂,因為不是那個境界。

  「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不要輕視這個小學,不要小看這個。「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我們來練這個,看以後我們有沒有時間?我們一起來練一個月。練什麼?練口念耳聽,口中念、耳朵聽。一個月沒有,打佛七,這個是比較平常。你能夠這樣念,你練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練。所以我台北雙溪小築在進去裡面更深山,有一個東林寺,江老師給我們取的。這個我就不做法會了,我要去那邊修打佛七的。現在我們莊來法師,他做七個百七,他今年小我七歲,六十六歲,他就給我告假,他說他做了十幾年,他要念佛三年求往生。我是跟他講,如果往生,叫阿彌陀佛來接引才能去,如果阿彌陀佛沒有來,你可不能往生,你不能不吃飯餓死,這個不可以。如果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就當然去,我們就護持他。他現在他自己自己劃一個界線,不出東林寺那個大碑之外。他自己以前有畫一條虎溪,現在畫一條,自己一個人在那邊念。我想在東林寺我就要辦幾種,有打佛七的、有辦《無量壽經》道德講堂的、聽經念佛的。這個實在講,讓我們在那邊修三個月,肯定你人就變了,為什麼?你進到我們東林寺,你手機收不到信號,不用收手機,因為收不到,你只好死心,就念佛吧!放下了。我佛堂蓋好,歡迎大家來報名。但是你們要去,去了一天就趕快跑了。以前我們中壢菩提念佛會,有一些老同修他們是住在中壢,這個老菩薩就跟著大家上山,他說他要留下來,今天再住一個晚上;就看到大家都要回去,他也要回去,他一個晚上都待不住。所以這個是要透過考驗的,那個修行不是嘴巴講一講,要實際去行動,要去做。所以這個口念耳聽一個月,我們就能得大利益。實在講,你打個佛七,如果這樣念,你就有感覺了。一個佛七有效果,你再加三個七,四十九天,你就會有興趣了。現在為什麼你念得沒有法喜?因為你沒有嘗到法味,念得枯燥無味,念得伏不住煩惱,就是伏不住煩惱你才念不下去,伏得住你就必定有法喜。煩惱輕,智慧長,你怎麼會念得累?你不睡覺都念不累。現在念得就是愈念煩惱愈多,念到最後都不想念了,就是你這句佛號不得力,沒有伏得住煩惱,煩惱把你的佛號伏住,是這樣的。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於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要念多少?要念十萬聲嗎?不一定。「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從珠頭開始算起,念一圈,一百零八句,念六字或者念四字。這個一百零八句當中,如果有夾雜一個妄念,如果你夾雜一個「我今天出來,家裡門忘記鎖了」,不行,這個就是妄念夾雜進來,你要放下萬緣。放下萬緣,你一百零八句念足了,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如果你念到一百零八句,突然想到:哎呀,有什麼人找我。不行,前面一百零八句不算,從頭再來。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大家可以試看看,你不要以為這個一百零八不多,試看看,這個才是真正用功。我們滑口而念的,那個就不是,沒有真正在下功夫。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你一百零八句,一心念佛念一百零八句,就等於念三十六萬億,不是三十六億,要聽清楚,三十六萬個億,加上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你就等於念這麼多的佛號。「我之所說,一依於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敬祝光壽無量」,李老師給大家祝福了。我們看到這個一百零八,我們大家都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持準提咒,也是這個原理。就是你持咒持到持中不持,不持而持,持到念頭不動,它就靈驗了。念佛也是一樣,你沒有妄念那就靈了,如果你有妄念,就是被妄念破壞,但是還是有功德的,比較少。所以我們三時繫念一百零九句,這個時候大家如果這一百零九句你跟著念,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就等於念這麼多。所以你不要以為我們三時繫念這一百零九句少,不要以為這個少,你要很專注的,不要讓妄念滲透進來。我們現在是念一百零九句,你只要到一百零八句就可以了,第一百零九句就打妄念也算及格了。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這個念佛,我們也是大家要常常提醒自己要怎麼念,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提醒,依眾靠眾。自己一個人往往容易忘記,大家共修,互相勉勵、互相提醒,這樣我們淨業就會不斷的增長。有因緣,我們短期性的,階段性的閉關修行,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是需要的。因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總有幾天假期。所以我要來設計道場不同的功能,不然人家施主捐錢蓋了,我們要有作用,他就功德無量了。能幫助人往生西方,功德不可思議,建道場才有意義;不然蓋在那邊,一天到晚住在那邊生煩惱。那個山上,山好、空氣好、水好,過去捐我們這個地的陳永信居士,他就給我講,好山好水好無聊。如果你不是修行,那就真的是無聊,一天到晚想去逛街。所以我們知道怎麼用功,得到法喜,你就不會退轉。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在此跟大家拜個早年,因為國曆年過了,我們中國人的農曆年還沒到,還有一個多月。在這裡祝大家新年吉祥,新春如意,念佛早得一心。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