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持名號 一心不亂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7/10/21 中國福州大覺寺 檔名:WD21-091-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悟道非常難得,再一次來到我們福州大覺寺,跟我們諸位法師、大德大家結緣。在大覺寺我們當家師的帶領之下,常年提倡修學淨土法門,長時間念佛聽經,道風、學風非常難得。特別聽說寺院當家師很慈悲,給來到道場共修的同修家屬有提供助念的方便,凡是到大覺寺來共修念佛同修的家屬往生,也都義務的為同修家屬來助念五天再出殯,這個真的是我們大覺寺的同修家屬有福報了。一般助念,在我們淨宗是二十四小時;在一般不是專修淨土,大概助念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最少是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就更好,二十四小時就算是最理想。助念五天,真的是非常殊勝,因此這個寺院可以跟廣大的信眾結上法緣。
談到念佛,我們修淨土的同修都知道,目的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往生西方,這是修淨土宗的宗旨。「宗」是宗要,就是主要修學的理論方法;「旨」是旨趣,趣就是趣向,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學習,我們要達到什麼方向目標,這個叫旨,所以一般講宗旨。在禪宗,它的宗旨是開悟,求開悟,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必須參禪要參到大徹大悟,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目標。所以參禪的理論方法,它的旨趣、趣向就是開悟。念佛它是趣向往生西方,參禪是趣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學最終的目標。佛法修學,最究竟的目的就是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就是為了成佛、為了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明瞭自性,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明瞭自心、見了自性,那這個人就成佛了,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都一樣,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禪宗要達到明心見性,參禪要大徹大悟;在教下修止觀,要達到大開圓解;在密宗的修學,要三密相應;在淨土宗的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名詞不一樣,境界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境界是一樣,沒有兩樣。
我們念佛法門可以在這個世界,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當然這個比較不容易,不但理一心不容易,事一心都不容易;理一心要破無明,事一心要斷見思惑、塵沙惑,這個都難度比較高了。念佛法門的特色就是我們沒有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這樣的一個功夫,最淺的一心不亂,有一點定功,這樣就能帶業往生。先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再去斷煩惱、破無明,最後也是達到明心見性。所以淨宗修學分兩個階段,對我們一般人。當然,歷代的祖師大德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也不少,但是多數人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斷煩惱、破無明,可以分兩個階段,這個對我們一般凡夫就方便了。帶業就可以橫超三界,沒有斷煩惱也可以了生死,這是淨宗的特色。
今天要跟大家學習的,也是上一次我們跟大家分享的,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對同修的佛七開示。雖然每一次講的是一樣,但是每一次我們來複習這個功課,我們的體會、感受會不同。因此在《論語》裡面講溫故知新,故就是我們學過的,學過我們再重複的給它溫習,就有新的意思會領悟到。所以任何的這種聖教的言語開示,我們都可以常常溫故知新。
現在請大家看這個單張的,比較小張的,先看這一張。這個文字不多,但是我們會念,我們功夫就得力。我們看「口念耳聽,百八不亂」,看這個文字。大陸同修可能看這個豎版的不習慣,但是慢慢看就習慣了。我們老祖宗五千年都是用豎版的正體字,特別經典,我們念這個豎版的合乎自然規律。為什麼從上而下?這是根據太陽升降,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而降,所以它一個上、一個下,由上而下,我們老祖宗根據這個天象,文字的排列也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我們看第一段,「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這個一段第一句給我們講,既信聖言量。什麼叫聖言量?在佛法唯識學裡面講,我們現前對整個宇宙人生的見聞覺知,我們的理解分了三大類,一個是比量,一個叫現量,一個叫聖言量。比量就是理論、推論,類似現在的邏輯。古代印度五明當中的因明,西方講邏輯學,用推理,比量來推理,推理這個理論講得通,事實就可以成立。第二個叫現量,現量就是我們親自見到的叫現量。比量就是說我們沒有親自見到,但是根據理論上去推理,理論講得通,就知道有這個事實。雖然沒有見到,但是知道這個道理講得通,它就有這個事實的存在,雖然我們現在沒見到。現量就是我們都見到了,像我們眼前,我們現在看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我們身體接觸到的,這個叫現量。
我們凡夫所接觸到的實在講還是很有限,我們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身體能接觸到的還是很有限。譬如佛講六道,有天道、有人道、有阿修羅道、有畜生道、有鬼道、有地獄道,目前我們在人道,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是現前地球上的人類,還有畜生道看那個飛禽走獸,在地球上活動的這些動物,目前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兩道。實在講,在六道,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地球上的人道跟畜生道。除了地球,我們人能見到的,還有我們見不到的人道、畜生道,但是經典上都有記載。你看我們這裡叫南贍部洲,南閻浮提;人道有四大部洲都是人,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我們這裡是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根據佛經講的,人壽一千歲,衣食自然,他的福報幾乎像天人一樣,但是他是人道,不是天道,北俱盧洲的人我們看不到。還有東勝身洲、西牛貨洲都是人道,但是他那個臉、身體的長相跟我們南贍部洲的不一樣,我們南贍部洲這個頭型像地球一樣,比較圓形的,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同樣是人道,長的樣子跟我們地球的人類不一樣,但都是人道,人道都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畜生道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雞鴨鵝狗豬這些動物,還有我們見不到的,佛經上講的龍,我們在寺廟常常看到那個柱子有雕龍,龍柱,龍我們一般人也看不到,有少數人看到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現在肉眼凡夫,能夠見到、聽到、接觸到的還是非常有限,我們現前見不到、聽不到、接觸不到的還有很多很多。
是不是我們見不到、聽不到,我們沒有接觸到,它就不存在?如果認為我沒有看到,那就是沒有的;我看到的,我才肯定它是有的,如果用這樣的態度來看整個宇宙人生,那就錯了。實際上,有很多我們沒看到,但是事實它是存在的。就如同經典上佛給我們講的六道,有很多人他不相信,因為他沒看到,他不相信,跟他講六道輪迴他不相信,他只看到兩道,沒有六道。佛在經典給我們講有六道,還有講十方諸佛世界,講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們也沒看到;沒看到,現在我們念佛人,大家都相信,憑什麼相信?我們信什麼?信聖言量。聖就是聖人,言是言語,聖人講的言語絕對是真實,不會騙人。那我們信佛的人相信佛的人格,佛教我們不要打妄語,他怎麼會自己打妄語?所以佛在經典上講的句句是真實,句句是事實真相,不是事實真相佛不會講。所以《金剛經》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事實上是怎麼樣,佛就根據那個事實給我們講,不會講超過,也不會不及,這個叫聖言量。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看到,不是我們現量,但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是聽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給我們介紹的。我們信佛了,皈依三寶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依三寶。我們依三寶,依經典,佛在世,我們有問題請問佛,佛不在世就依法寶為中心。佛在世的時候講經,佛弟子整理結集,流傳到我們現在,再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的《大藏經》,任何一部經都是法寶,淨土三經就是我們修淨宗的法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據、依循、依止這個經典來學習,經典上講的就是聖言量。
第一句話說,「既信聖言量」,就是我們既然相信佛在《彌陀經》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要持彌陀名號。《彌陀經》,我們做法會,三時繫念一場就要念三遍,一般寺院晚課也都用《彌陀經》,因此《彌陀經》在中國佛教寺院念的人很多,縱然是禪宗道場,他也念佛,也念《彌陀經》。《彌陀經》給我們講,持此名號,一心不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是根據《彌陀經》講的。「然執持之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就是念佛名號的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亦有淺深」。下面用譬喻給我們說明,「譬如今之學制,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執持名號的功夫淺深,就譬如我們現在社會上學校的制度,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這個程度、層級各個不同。「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念佛功夫的層次就如同學校的制度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念佛第一個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小學的功夫就是口念耳聽;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這個層次就高了;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那是最高的了。這個境界,口念耳聽,就如同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淺的一心不亂,就好像小學;心念心聽,事一心不亂,好像中學;神念神聽,理一心不亂,好像大學。
再看下面,「然吾等程度,小學耳,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不為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我們現在念佛的程度,在這三個層次來講,我們是小學的程度。我們現在念佛,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到純熟的時候,一心只有佛,不會為外境所擾亂,不會干擾,不會被外境所亂,這個就是《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最淺的,是小學,小學也就非常難得了。我們能夠念到這個境界,在淨土法門來講就算成就了,這個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它有層次,這是最淺的一個層次。
我們再看下面,「吾人且捫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這句話,我們念佛的同修要常常反省,問問自己,捫心自問,就是說我們自己回頭想想,我們念佛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最淺的功夫,就口念耳聽,念到一心只有佛,不為外境所亂,我們有沒有念到這個程度?到這個程度就有把握預知時至往生西方,如果沒有念到這個程度,沒有把握,要看臨終最後一念;如果平常念到這個程度,就有把握往生西方。
我們現在這個心還會不會被外境所亂,我們自己要常常觀察自心。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塵、順境逆境,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這個心還會不會被這些境界來影響,我們要常常提醒,要在這個地方用功,這樣念佛功夫才會進步。如果不在這個地方常常去觀察、提醒,那這樣念佛功夫不會進步,念了一輩子佛,心還是亂糟糟的;心亂,到臨終就顛倒。顛倒不是臨終才顛倒,平常我們就顛倒,到臨終才明顯看出來,實際上平常就顛倒,所以我們用功一定要在平常。平常擾亂我們的,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得力,有些境界會干擾我們的,我們還是不接觸。所以佛制定這個戒,為什麼?幫助我們修定的,一心不亂就是定,幫助我們修定。像《沙彌律儀》有一條戒,就是「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我們一定要知道佛制這條戒的精神,就是我們凡夫心會隨境轉,你不能轉境。大菩薩能轉境就沒有問題,我們凡夫心會隨境轉,會干擾我們的境界,我們就不要去接觸,避免。像現在拿手機,最干擾的,你走到哪裡干擾到哪裡,心總是被這個牽著跑。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說,功夫要得力,最好你手機放下。昨天我們去參觀雪峰山的禪堂,我看了也非常讚歎,現在他們還是維持一個參禪的道風。昨天開始起禪七,打五個七,一天睡五個小時,早上四點起床,到晚上十一點才休息,裡面不能有手機。打坐,在山上,的確是參禪的好地方,聽說那個禪堂出了四十八個祖師,是祖師的道場,非常殊勝。我們念佛實在講,跟參禪也是一樣的,我們功夫不到,有些環境、境界,我們會受影響的就不能去接觸。像《沙彌律儀》制的這條戒,我們不要看報章雜誌,不要看網路手機,現在五花八門的會擾亂我們的心;如果你念到明心見性,去接觸就沒有問題。因此持這個戒是幫助我們心定,你心定了,智慧開了,再去接觸,那就沒有問題。所以修學,它還是有個層次、有個階段的。我們現在生活上也離不開這些,我們自己要選擇看的東西,不要看太多、太雜、太亂。這一句非常重要。
「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吾人更談不上。」這個是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了,心念心聽。「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這個是理一心不亂,念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六祖一樣,這個我們凡夫當然無法體會,根本不懂。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我們也不要小看口念耳聽,以為這個是小學,我應該來學個大學,起碼一個中學,如果這樣看就錯了。所以不能小看,我們還是要按部就班,從小學念起,要按部就班。我們念佛要從口念耳聽下手,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四個字或念六個字都可以,只要每一個字、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字句分明,字句清楚,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心念是主要的,心要念佛。口中念佛,有大聲念、有小聲念、有金剛念、有默念,四種。我們大家共修可以大聲念,在家裡或有些地方,我們怕影響別人可以小聲念,甚至有些地方我們只能用金剛念,嘴唇在動,有聲相,但是別人聽不到。默念就是連嘴唇都不動,只有心裡默念佛號。看環境,這個都是屬於口念。縱然默念,心念也有聲相,耳中也要聽得清楚,不能念得都聽不清楚;我們自己都聽不清楚,佛怎麼會聽得清楚?所以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你這樣念就是正念分明,沒有其他的念頭,就是這一句佛念,這個時候,這樣一直念下去,可得一心。
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我們大家不妨從這個地方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一個月,時間三十天。現在人心散亂比古人厲害,所以古人念一個星期就能得大利益,我們現在人要念一個月。像昨天那個雪峰山五個禪七,三十五天的,那個下來就會有感覺了,時間比較長。一般打佛七,在台灣高雄元亨寺他們也打過四十九天的,七個七。此地講,如果這樣念,其實你一個星期就有感覺了。像謝總辦那個道德講堂,一個星期人就改變。我去那邊參觀,我聽他講,他說到那邊學習要閉關似的,封閉的,要收手機,我就知道他效果出在哪裡,就是收手機,如果手機沒有收起來,封閉也沒有用。就好像以前台灣早年有人閉關,他說閉關,但是外面發生什麼事情他都知道,因為有人送報紙給他看,那個閉關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我們避開一些干擾,這樣念,念一個月,效果就出現了。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於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這首偈就是我們念珠一百零八顆,你念一百零八句佛號,這個當中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如果起了一個妄念,就要掉轉珠頭從頭再來,一定念到一百零八句都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來練習,這個一百零八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你買這個來念佛。這個戒珠不算,算當中這個珠子,一百零八。所以念珠也不是掛好看的,是用來念佛計數,在這個當中不起妄念,這樣才有效果。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如果這樣念一百零八句佛號,這樣一心念佛,不夾雜一個妄念,一百零八句就等於念了三十六萬個億再加上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了。所以念了一百零八句,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我們散亂心念了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所以我們不能小看,那個一百零八句好像不多,但是你能這樣念,那個效果就不一樣了。這個是根據《龍舒淨土文》第四卷「修持法門第六」,「我之所說,一依於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敬祝光壽無量。」這是雪廬老人勉勵同修,他這個都是根據經典祖師的開示來勸勉大家,大家如果能夠認真在這個地方用功練習,念佛就必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亂。
我們再看第二張,大張的。第二張上次也跟大家分享過,第二次開示。我們從第四段看起,「昨日已說甲項『萬修萬人去』,今說乙項『帶業往生』,凡修淨土者,皆會說此句。修他法門必須斷見思惑,方了生死、出三界,然大都不懂見思惑為何,故成之者鮮矣。另一說法曰業盡情空,情空乃情識完全變成智慧,透出本性。業盡情空最低限度須證阿羅漢果,今日做到者幾人?」這一段就是前面有說過萬修萬人去,這個是指我們淨土法門,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西方。這裡說乙項,想帶業往生,凡修淨土者,皆會說此句。修淨土法門就知道,我們淨土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修其他的法門必須要修到斷見思惑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但是大家都不懂得什麼叫見思惑,怎麼去斷?所以修了很多法門,成就的人很少,因為大多數人不懂,都不知道什麼叫見思惑,那怎麼斷?修行要斷煩惱。另一個說法是要業盡情空,情空就是情識變成智慧,透出本性。業盡情空最低限度也要證阿羅漢果,我們現在有幾個人能做得到?這個的確是事實真相,做不到。
我們看「乙、帶業往生」。我們知道,修淨土的人知道,我們修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是指修淨土者而言,其他法門,帶業絕對不能解脫,不能了生死。然一般修淨宗者,往往誤解為帶著罪業即可往生,即可成就,如是說者,十之八九,故不會成功。」這個講帶業往生沒有錯,修其他法門,帶業你絕對不能夠解脫六道生死輪迴。我們學佛主要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修其他法門沒有帶業的,要把業斷乾淨。然一般修淨宗者,往往誤解為帶著罪業即可往生,好像沒關係,我們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現在壞事多幹一點;反正五逆十惡都能帶業往生,我們多做一點壞事有什麼關係?最後我們還是可以帶業往生,也可以成就。有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是這樣的人,十個人大概有八、九個,他這一生不會成功,這是誤解,誤解帶業往生的意思。
下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帶業往生。這裡講,「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餘人,而往生有相當證驗者,不過十人,何等可憐?」這講台中蓮社,當時雪廬老人在世,根據我們淨老和尚講,四、五十年前,那個蓮社的蓮友有登記的就二十幾萬人,沒有登記的不算。蓮社成立二十五年,同修已經死了二千多人,但是往生,能夠證實他往生,有這個瑞相的,不過十個人,那這不成比例,所以何等可憐!
我們再看第二面,「所謂帶業往生之真義如下。一、業是宿現惡業。業是所造之罪業,應知任何人皆是身、口、意造十惡業,非今生才造,自久遠劫來輪迴六道,即造無量無邊之罪業,經云:若罪業有形,早滿虛空。」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什麼是業,業就是我們所造的罪業。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人都是身、口、意造十惡業。我們做三時繫念,念這個懺悔偈常常念,念了也要知道它的意思。「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的業都是從身口意所生的,造十惡業。非今生才造,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造十惡業,是久遠劫來我們在六道輪迴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是真話。經云:若罪業有形,有形就是有形狀,那整個虛空都滿了,也裝不下,這是形容造的罪時間太長、太多,多到無量無邊的。這個我們學了佛明白了,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造罪業。我們一般講十惡業第一條就是殺生,你說我們在還沒有學佛之前,我們有沒有造這個業?現在看到社會上造這個業的人很多,他也不知道這個是造罪業。無量劫,生生世世都在造,你說這個罪業有多重!所以這個罪業如果有形狀,虛空早就滿了,這個是真話。
造了罪,你就要有果報,不是造了就沒事了,「造罪須於六道中還債」,吃牠半斤你要還牠八兩。「舊帳未還,又造新業」,舊的還沒有還清,新的業又造了。「何能解脫」,這樣怎麼能夠得到解脫?沒有辦法。「故千萬人中無一解脫者」,所以千萬人當中,沒有一個能得到解脫的。「或云:『念一聲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觀經》講的。「一般以為念佛即能消罪,不錯」,念佛能消罪,的確不錯,念佛可以消罪業。「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之力大,是魔之事多,眾生自久遠劫來,所造皆是魔業,現僅念三、五年之佛,如何能消?魔高者,是魔業多,念佛可消業,如火能化水,喻如桌大之冰,燃以香頭之火,火少冰多,焉能化之?故初修行者,時覺魔力大,佛力不靈,因之退轉者多;然不修行,道一分亦無,吾等有一寸一分之道已不錯矣。」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沒有錯,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大,魔的事情多,我們眾生從久遠劫來所造的都是魔業,現在還是繼續在造魔業,念個三、五年佛,怎麼可能把無量劫造的業都消盡?所以魔高者就是魔的業多,來折磨我們、干擾我們,魔的力量大。這裡用比喻,佛好像是火,魔好像是冰,冰塊有像桌面那麼大,我們現在用點香那個火,一點點,要把桌面那麼大的冰用這個火給它融化,化為水,那怎麼能化?化不掉。所以我們初學的人都會感覺魔力大,佛力不靈,佛念了這麼久怎麼還沒看到阿彌陀佛?就我們業障障礙住了,無始劫這個業障,所以懺除業障要不斷的懺除。念佛念了很長時間不靈,退轉的人就很多,他就退轉了,甚至有的人他就不念了,感覺這個念了也沒什麼用。然不修行,道一分亦無,就是你念總是有幫助,不念一分也沒有。念了總是有好處,念比不念好,不管怎麼樣,你有念比不念好。吾等有一寸一分之道已不錯,我們能修一分一寸,那已經不錯了。這裡一段給我們提醒,業就是指宿生現世造的惡業太多,我們念佛,你看時間有多少?能不能抵得過我們現前造的這些惡業?這是我們要明白這樁事情。
「二、普通斷盡解脫。除佛法外,無有辦法能出輪迴。他教皆以上帝為至高無上,但上帝猶在六道輪迴中。佛家旨在出輪迴,如何出之?須業盡情空,多劫與現業,須一律消盡。此生消不盡,千生萬生消之,成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才斷見思惑,了生死。」這裡講阿羅漢是初果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羅漢,初果羅漢天上人間還要七番生死才能斷見思惑、了生死,但是還有塵沙惑沒斷,還有無明惑。這一段給我們講,出離六道輪迴除了佛法以外沒有其他的辦法。其他的宗教講到最高就是上帝,生天,上帝、天還在六道裡面,沒出六道,所以沒有佛法就不能出離輪迴。出輪迴要斷見思惑,見思惑斷了才能出六道,斷塵沙惑、無明惑才能出十法界,「可見斷惑之難」。「譬如惑有萬品,雖斷九千九百九十九品,還有一品未斷,亦不解脫。學人學佛五十餘年,一品惑尚未斷,怎麼辦?」這是雪廬老人講自己。他是謙虛,也是事實,就是學佛五十幾年,我們有斷一品惑嗎?實在講,一品也沒斷,怎麼辦?
我們再看第三段,「三、帶業是伏不起。學人修行、講經五十年,且有明師數位,對學理略知一二,但一品惑亦未斷。諸位修行日淺,惑為何物,尚且不知,怎能斷惑?如磨刀不識刀,如何磨之?」雪廬老人講,他修學修行,講經也五十年了,而且有好幾位明師來指導,對這個學習的理論方法他也知道,但是一品惑也沒斷。看看蓮友修行時間還很短,惑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怎麼斷惑?好像磨刀,不知道哪個是刀,你怎麼去磨?
下面給我們解釋惑,「惑,吾等未能斷,則不得解脫。故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說出淨土法門,今眾生念阿彌陀佛,不必斷惑,只須伏惑,即能解脫。斷惑與伏惑,差別何在?斷惑如杯蓋內已清淨無染,倒不出塵沙;伏惑如杯蓋內有塵沙,以物蓋之,亦倒不出,但沙仍藏在內。業盡不入輪迴,修淨伏惑,亦不入六道。然惑尚有,怎辦?時時以六字洪名壓上,日久純熟,臨命終時,若起佛念,雜念伏住不起,即能帶惑往生,生後再斷,數日即成,此為伏惑」。這個地方用比喻,斷惑跟伏惑,斷惑好像沙在杯子裡面都倒乾淨了,杯蓋打開,倒也倒不出一粒沙了,等於斷乾淨了,沒有了;伏惑,杯子沙都滿滿的,但是它用蓋子蓋著,倒也倒不出一粒沙來,用這個來比喻斷惑跟伏惑。我們修一般的法門,你要修到業盡情空才不會入輪迴,最起碼斷見思惑,才能脫離六道;修淨土你只要伏惑,帶業往生也不入六道,但是惑還有,還在。還在怎麼辦?我們時時刻刻用這個六字洪名,或者念四字的,把這個惑業把它壓住,好像杯蓋把這個沙蓋著,讓它不要掉出來。我們就用這句佛號,把這個見思惑給它壓住,要起貪瞋痴的時候趕快轉成佛念,這樣念熟了,你天天念,念熟了,臨命終的時候你這個心裡的念頭只有起佛念,其他的雜念都被這句佛念伏住,不會生起來,就能帶惑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邊再去斷惑,那邊斷就容易了,幾天就斷乾淨了,那邊環境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此為伏惑,所以伏惑它的標準在這裡。
「四、惑伏心佛道交。惑只要壓住,不再造業,則能與佛感應道交,此為帶業往生之真義,絕非一邊念佛一邊造罪即可往生。」這句重要,我們要常常提醒,我們不能誤會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沒關係,我們一邊造罪業一邊念佛,這樣就可以往生。念佛也要把這個惑伏住,不再造惡業,這樣才能往生西方。
「丙、一心不亂。此為得功夫之證明,今略釋之。一、得一心是定成就。得一心是定成就,即得大定。」一心就是定,不是只有禪宗修定,所有的法門都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一心就是得定了。定有淺深。「二、定須次第進修。定非一修即成,須一步步往前進,如珠投水,層層沉底。」修定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也要一步一步的修。好像中峰國師講的,「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清珠投到這個濁水缸裡面,清珠往下沉一寸,那一寸的濁水就清潔;一直沉(它這當中有個過程、有個次第),沉到缸底,那這缸水就完全清潔了。所以定必須要次第修。「三、成須漸漸圓成。成功須漸漸才能圓滿,平日在家須練一心,來此才能得一心,否則三百餘日皆亂心,到此短短七日能一心乎?此非僥倖,得一心與否,須自問之,不須問人。」成功也是要漸漸才能圓滿,平常在家裡就要練,到道場打個佛七才能一心;不能在家裡三百多天都亂糟糟的,然後到道場七天就要得到一心,這個也很不容易。有沒有得一心,自己問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到處去問人。
「四、成則惡念不起。」就是你成就伏惑了,那是怎麼境界?就是惡念不會再生起來。「若得一心,則殺盜淫、貪瞋痴不起,當知惡起便是魔。」什麼是魔?我們起了惡念、動了惡行就是魔。「吾等心雖動惡,能伏之不發作,即可成功。」我們雖然心裡動了貪瞋痴這個惡念,但是能用佛號給它伏住,不要讓它發作,我們這樣念就會成功。所以我們用功就是在這個上面用,就是這樣用功,這樣功夫才會得力。
「偈曰:『一念毒心生』,毒者,惡念也」,就是貪瞋痴,「起惡念便會造害人之事。若毒心一生,則『急壓一聲佛』,速以南無阿彌陀佛壓住,此即是伏惑。『惡言不出口』,害人之話,口四業皆不出口。『損人事莫作』,凡損人之事一概不做,咬住牙根,無論自己受何等苦、吃多少虧,守身不造惡,不造即伏」,不要造惡業就是伏惑。「『久久成自然』,如此豈不難乎?開始雖難,久則習慣成自然。『往生可帶業』,將惑壓住,又能念佛,即可帶業往生。『是名伏惑法』,此即是伏惑法。『真實祕密訣』,此即是真實祕密訣。若能依之奉行,定能往生。」這個一段也是勸我們不要造惡業,常常提醒自己這樣修,久久就成自然。開始比較難,習慣它就成自然了。我們開始總是要咬緊牙根這樣來修,不管自己受什麼苦、吃什麼虧,就是堅持不造惡業,要將這個惑壓住,我們就能帶業往生。這樣把惑壓住,又能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就是伏惑法的祕密訣,真實的祕密訣,能夠依教奉行,一定能往生西方。
「諸位:放下萬緣,提起正念,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雪公恩師偈曰: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祕密訣。」這一張大家可以帶回去常常看、常常念,提醒我們念佛伏惑。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這三個根,包括現在李越老師教的《常禮舉要》,這些古聖先賢勸人斷惡修善的典籍,實在講,這些我們也是可以做為補助,這些也幫助我們伏惑,不造惡業,那我們在念佛功夫必定就得力了。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非常感謝我們當家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每一次悟道到福州來都熱烈的接待,非常感謝。我們這個萬佛寺的繫念法會,大家也都發心來莊嚴道場,功德無量。最重要,我們這一生就是要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願望、目標。要達到這個願望、目標,這兩張雖然文字不多,但是非常扼要、非常重要,要常常提醒,常常觀察自心的起心動念,伏住我們的煩惱。我們淨宗不用斷,給它控制住,不要發作,臨終只起佛念,我們就成功了;到西方,斷惑再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成佛道。好,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我們下次再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