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口念耳聽、百八不亂」—李炳南老居士佛七講話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7/10/31  中國上海  檔名:WD21-093-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下午這堂功課來跟大家分享學習雪廬老人當年在世的時候,為台中蓮社的蓮友開示的念佛方法,以及佛七的開示。我們早上已經把《太上感應篇直講》跟大家一起學習了一遍,下午這堂課我們來學習這個。我記得上次我到上海,有印過這份資料給我們同修,我們同修如果有聽過的,再複習一遍,再溫習一遍;沒有聽過的,利用這個機會來學習這篇開示,這個也非常難得。如果大家有疑問,碧如老師剛才也跟我講,我們留一點時間給大家提疑問。如果沒有疑問當然是最好,如果有疑問,可以寫在一張便條紙上,然後交到上面來。我們下一節課開始先一點時間給大家提問題,大概三十分鐘,後面就播動畫大家看看,給大家去看一下動畫。當然沒有問題最好,不要沒有問題硬要想一些問題,那是不必要。

  我們現在請大家先看第一張,有一張單張,黑色紙的這一張,先看這一張。「口念耳聽,百八不亂」,我把這個文念一遍,「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譬如今之學制,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到這裡是一段。這個題目是「口念耳聽,百八不亂」。

  雪廬老人跟我們講,既信聖言量,聖言量就是佛在經典上講的話,我們相信了,相信佛經上佛講的話叫信聖言量。我們既然已經相信聖言量,佛在經典上講的,這個經典是《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持彌陀名號,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裡面佛跟我們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相信我們常常參加三時繫念的同修應該都念得很熟悉。所以此地講到持彌陀名號,就是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佛說阿彌陀經》是四字名號,《無量壽經》講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觀經》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四字都是執持名號,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這個執持名號,我們一般講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功夫也有淺、也有深。雪廬老人用譬喻給我們說明,如今,今就是現在,現在學校的制度,學制,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程度上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個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就是口中念佛,耳朵聽佛號,這個執持的功夫就如同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這是心念,這個層次就高;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這是最高的,最高層次的功夫,大致上分這三等。

  再看下面,「然吾等程度,小學耳,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不為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雪廬老人當時給台中蓮社的蓮友講,當時講這個話,我們現在再看到這篇開示,也是針對我們來講的。就是我們現前的程度就是小學程度,我們現在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的功夫能夠用得上的就是這個功夫。這個功夫如果用到純熟,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這樣不斷的念,念到功夫純熟,「純熟」,我們要注意這兩個字。什麼叫純熟?一心只有佛,心裡只有佛,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沒有其他的雜念,不為外境所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會被外面的這些境界來干擾、來擾亂。念到這樣的功夫,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功夫最淺的,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功夫成片就是最淺的一心不亂。我們知道,常常聽淨老和尚講經,知道念佛的功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功夫成片,伏煩惱;第二個層次,事一心不亂,斷煩惱;第三個層次,最高的,理一心不亂,破無明。《彌陀經》上講這個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成片,我們這個心不會被外境所干擾,順境、逆境不影響我們,我們心裡只有佛,不會受外境的影響,這樣就是一心不亂。雖然功夫淺,有了這個功夫,這一生就決定有把握往生到西方淨土。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吾人且捫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吾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問問自己,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我們這個心還會不會受外界所擾亂?如果還會被外界的境界所擾亂,就是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這還要繼續用功,要加強。「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吾人更談不上。」心念心聽這個功夫又更高了,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功夫,實在講,我們現前也用不上,我們想攝六根,六根就是攝不住;想要淨念相繼,偏偏煩惱相繼。過去古晉淨宗學會前會長賴會長,賴前會長,他有一次跟我講,他說悟道法師,我現在是煩惱相繼,念佛沒有辦法念到淨念相繼。他兒子不聽話,他就生煩惱了。這些話都是真話。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要相當的基礎功夫。這個基礎也是要有三個根的基礎。先念到口念耳聽,不為外境所亂,念到這個境界就可以再提升到心念心聽,就可以提升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達到斷煩惱。「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這個跟禪宗參禪一樣,離心意識念,這個是實相念佛,這是念佛最高的,這個方法我們一般人用不上,不會念,這也是真話。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雪廬老人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我們總是會有一個毛病,好高騖遠,好像要學比較高的,一般都有這種心理。所以雪廬老人看看蓮社的蓮友,也包括我們在內,不要小看這個口念耳聽,我們能做到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便是正念分明,這樣一直念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實在講,我們現在執持名號,實在講,我們的程度也只能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不從這個地方下手,心念心聽、神念神聽,實在講,我們沒辦法修。因此,我們從口念耳聽,這樣的念,念久了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所以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這樣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如果我們用功用得密集、如法、不間斷,實在講,一個星期就見效了,像打佛七,一個星期就見效。一個月,當然時間更長,效果就更好。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於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以上所說就是念佛的方法,我們從口中念,耳朵聽,這樣下手。此地講,念佛要念多少聲佛號,數量要多少,雪廬老人引用古大德一首偈給我們做參考,「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這首偈,第一句就是念佛不必求多念,這句話我們也不要誤會,不要多念,我就不要念太多。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求念這個佛不能夾雜妄念。不能夾雜妄念,你佛號如果念得很多,時間很長,我們很難做到,很難做到長時間不夾雜一個妄念,所以定一個數字。但念百八心不亂,百八就是念珠一百零八顆,這個戒珠不算,一百零八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陀」這個字撥一個珠子,這樣一百零八顆念完,這個當中不夾雜一個妄念,這樣這個功課才算做完。如果念到當中夾雜一個妄念,那就不算,從頭再來;或者你已經念到第一百零七句,忽然想到公司要開會,那就不行,那再來,你已經夾雜一個開會在裡面,不純了。

  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皆不算,掉轉珠頭,譬如說念念念到這個地方,從這個地方念,念到這裡就是一百零八,這個珠頭不算,要掉轉珠頭,念到一百零七,我要開會,不行,從頭再來,不算,一定要念到這一顆都不夾雜一個妄念,這樣功課才算完成。大家可以試看看。我試過,不要小看一百零八,真的要不夾雜一個妄念還不容易。所以我目前我有把握的是十句,十句佛號不夾雜,一到十,心裡默數一到十,印光大師的十念,三三四。如果你一下子沒有辦法一百零八,從十句開始慢慢增加。我現在可以念到二十一句。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我之所說,一依於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敬祝光壽無量。」雪廬老人跟我們講,你不要嫌一百零八聲佛號好像太少了,如果你是這樣的念法,這個一百零八句都不夾雜一個妄念,你念這個一百零八句就等於你散亂心念佛念三十六萬個億,要聽清楚,不是三十六億,是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所以,難怪古大德要求我們用這個念珠一百零八聲,就是你如果能夠一百零八句佛號念完,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你有夾雜妄念念了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這個《龍舒淨土文》第四卷有記載,這都是依經典講的。

  當然,我們散亂心還是要多念,念得愈多愈好,有念比沒有念要好。所以我們這裡講的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就是要求念佛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念一百零八句佛號這個當中、這個過程,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就有效果了。所以,四十八願講十念必生,十念法,也就是這麼念,十念就更短了,十句佛號,不夾雜一個妄念。你天天念十句,一直到臨終,有信、有願,也能往生西方。這個法門實在太方便、太殊勝,而且究竟圓滿。所以大家要珍惜。這個一百零八顆念珠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在家你們也可以,但是掛好看的沒意思,如果你去買一個一百零八顆的,你就是這麼念,做功課用的。好,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大張的,這個有兩面,下面有頁碼,我們先看第一頁。我們看第一頁,這邊是第二次開示,我把前面這個文念一念,「諸位老師、諸位同修:今日已是佛七第六天,請大家再精進;白日聽講解,晚上加緊用功。佛七為求一心,講開示,依例既不講經亦不說法,但看道場中有修行不如法處,為對治毛病,應機而說,否則曰打岔。此次特別,改變多年方式,印表講解,以後亦不如此。萬修萬人去、帶業往生、一心不亂,此三條件一般人最易錯解,過去對此只略為解釋三、五句,真正用功求一心者,應該確實了解。台中學佛二十五年,今已懈怠,所謂:頭一年,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在西天;第三年,佛化為雲煙。佛經亦云初發心菩薩即為等覺,惜數年退轉,故發心修者多,成就者少,非佛法不靈,乃大家不信,不能堅持到底。只要堅持去做,任何一句佛法,皆能成功,無須三藏。以眾生無量,心思無量,故有三藏經典,為對眾生根機而說。」

  前面這一段,雪廬老人對台中蓮友的講話開示。打佛七不講經也不說法,為什麼佛七當中會講開示?因為佛七,如果看到道場當中修行有不如法的地方,就要為大家講一講,幫助大家得一心。這一段也是給我們提示,我們修淨宗,萬修萬人去、帶業往生、一心不亂,我們常常聽到,過去雪廬老人也是簡單的解釋,沒有做比較詳細的解釋。真正要用功求一心,應該確實了解,這個是需要的。如果沒有深入去理解,往往對這三句話不明瞭,我們用功也不得力。佛法的修學最重要要有長遠心、要耐心、要恆心,要堅持去做,這樣才會成功;如果不堅持,這樣就會退轉。所以佛法也不需要多,只要你一句、二句堅持去做,任何一句佛法都能成功。你看周利槃陀伽就是念掃帚、掃帚念到證阿羅漢果,海賢老和尚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他成就了。所以佛法真的不需要多。為什麼《大藏經》三藏經典那麼多?佛是應機說法,眾生的心思無量,各人根器不一樣,要針對眾生不同的根器來講,所以才有那麼多的佛法。所以不是每一樣都要我們去學,我們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能成功。

  「昨日已說甲項『萬修萬人去』,今說乙項『帶業往生』,凡修淨土者,皆會說此句。」這個我們老同修也都知道,也常常在聽經聽我們淨老和尚講,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凡是修淨土的人都會說這句話。「修他法門必須斷見思惑,方了生死、出三界,然大都不懂見思惑為何,故成之者鮮矣。」淨土法門以外,你修學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你要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必須要把三界的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都斷得乾乾淨淨,這樣才能超越六道,證一個阿羅漢果。這是最起碼的,後面還有塵沙惑、無明惑。第一個階段要斷見思惑,超越六道,破塵沙、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無明習氣斷盡才能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是最起碼的,佛法成就。

  「另一說法曰業盡情空,情空乃情識完全變成智慧,透出本性。業盡情空最低限度須證阿羅漢果,今日做到者幾人?」業盡情空,這個我們在印祖《文鈔》裡面看過,業盡情空最低限度證阿羅漢,見思惑都斷除了,情識都變成智慧,透出本性。今天修行的人有幾個人證得阿羅漢?不要說證到四果羅漢,初果羅漢須陀洹都沒達到,一生當中修行,不能斷見惑八十八品。實在講,不要說八十八,一品也斷不了。這個是修學其他法門,超越三界六道必須把見思惑都斷乾淨,這個沒有例外的,不管你修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用什麼法門修,超越三界六道,條件都一樣,要斷見思惑,你才能超越;有一絲毫沒斷乾淨,三界就出不去。唯有淨土,一品惑沒斷,可以帶業往生,叫橫超三界,其他法門叫豎超三界。

  我們再看下面,「乙、帶業往生。是指修淨土者而言,其他法門,帶業絕對不能解脫,不能了生死。然一般修淨宗者,往往誤解為帶著罪業即可往生,即可成就,如是說者,十之八九,故不會成功。」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帶業往生,這個我們修淨宗的同修要特別的留意,必須要確實了解,要認識清楚。這個是指修淨土,淨土才有帶業往生這個說法,其他法門帶業不能解脫的,不能了生死的。但是一般修淨宗的人往往把這個帶業往生誤解為帶著罪業就可以往生,也可以成就,有這種說法的人,十個人當中有八個、九個,都認為是這樣,把這個帶業往生的意思錯解了,故不會成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大多數把這個帶業往生的意思錯會了。

  「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餘人,而往生有相當證驗者,不過十人,何等可憐?」這是台中蓮社,四十年前雪廬老人當時講這個開示,同修已經死了兩千多人,往生真正有端相的不過十個人,可以說也不成比例。大多數就是對於帶業往生這個意思沒有真正搞清楚,誤解了,以為帶著罪業也可以往生,一面念佛一面造罪業。

  「所謂帶業往生之真義如下」,請看第二頁,看這個小標題,「一、業是宿現惡業。業是所造之罪業,應知任何人皆是身、口、意造十惡業,非今生才造,自久遠劫來輪迴六道,即造無量無邊之罪業,經云:若罪業有形,早滿虛空。造罪須於六道中還債,舊帳未還,又造新業,何能解脫?故千萬人中無一解脫者」,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給我們講「業」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業是所造之罪業,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人都是身口意造十惡業,我們都是造十惡業。這個十惡業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造,久遠劫來在六道裡面輪迴,生生世世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經典上給我們講,如果罪業有形相,整個虛空都容納不下。造了罪業必須在六道當中還債,欠命還命,欠錢還錢。舊帳未還,又造新業,舊的帳都還沒還清,又造了新的業,這樣怎麼能夠得到解脫?所以千萬人當中修行沒有一個得解脫的,就是不斷造新業。

  「或云:『念一聲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般以為念佛即能消罪,不錯,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之力大,是魔之事多,眾生自久遠劫來,所造皆是魔業,現僅念三、五年之佛,如何能消?魔高者,是魔業多,念佛可消業,如火能化水,喻如桌大之冰,燃以香頭之火,火少冰多,焉能化之?」或云,或者我們會說,經典上講,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有沒有錯?沒有錯,這是經典上講的,肯定不會錯。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大,魔的事情多,我們眾生從久遠劫以來,所造的都是魔業,現在念個三、五年的佛,怎麼能夠把無量劫的業統統消盡?當然消不盡。魔高者,就是魔業多。念佛可消業,念佛好像火,火能化水,把冰化成水。比如有桌面大那麼大塊的一個冰塊,我們點一個像點香的那個香頭的火,火很少,要去把桌面那麼大的一塊大冰塊要把它溶化變成水,怎麼能化得了?以這個來比喻我們念佛很少。所以初修行的人就感覺魔力量大,佛力不靈,因為這樣退轉的很多。但是不修行,道一分也沒有。我們有一寸一分之道也就不錯了。

  念佛,我們念佛的確也能消業,但是沒有經典上講的效果那麼大,還是煩惱業障多,就是我們念佛都是夾雜,都是散亂心念,夾雜。前面講那個一百零八句我們不要小看,那個一百零八句,如果念了一百零八句佛號你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念了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所以要那麼念,那個就靈了。此地講的總是夾雜的念,所以沒那麼大的效果。當然有念比沒有念要好。如果你不念,那一分功德也沒有。所以,雖然夾雜散亂,還是咬緊牙根要念,念到一心我們就突破了,好像一個人跟一萬個人打仗,我們衝出重圍,突破了。

  再看第二小段,「二、普通斷盡解脫。除佛法外,無有辦法能出輪迴。他教皆以上帝為至高無上,但上帝猶在六道輪迴中。佛家旨在出輪迴,如何出之?須業盡情空,多劫與現業,須一律消盡。此生消不盡,千生萬生消之,成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這裡的阿羅漢是初果羅漢,不是四果羅漢,四果羅漢就超越生死了。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都叫羅漢,這裡講天上人間還要七番生死是指初果須陀洹,初果羅漢。證得初果須陀洹,天上人間還要七番生死他才斷見思惑,了生死、出六道。「然猶未斷塵沙惑」,但是還有塵沙惑沒斷,「可見斷惑之難。譬如惑有萬品,雖斷九千九百九十九品,還有一品未斷,亦不解脫。學人學佛五十餘年,一品惑尚未斷,怎麼辦?」斷惑很難,有一品沒斷乾淨,你就超越不了,一定要全部斷得乾乾淨淨,這個難度太高了,難度很高。雪廬老人講「學人」,這是指他自己,學佛學了五十幾年,一品惑也沒斷,怎麼辦?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小段,「三、帶業是伏不起。學人修行、講經五十年,且有明師數位,對學理略知一二,但一品惑亦未斷。諸位修行日淺,惑為何物,尚且不知,怎能斷惑?如磨刀不識刀,如何磨之?」這一段雪廬老人也是講他自己,學佛修行、講經五十年了,而且還有明師數位,他親近的真的都是明師。而且雪廬老人他那個年紀,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時代的人,真正學到道道地地的傳統文化。還有明師好幾個指導,對這個學理也知道一二,但是一品惑沒斷。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講,李老師,就是雪廬老人,參禪參過八年,學密學過八年,而且參禪都是跟當代那些禪宗大德參的,真參,參了八年,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去學密學了八年,也沒有三密相應。有一次,學密學了一個咒語叫隱身咒,然後他就念那個隱身咒,叫旁邊的人看,他就念念念念念,他說你們還有沒有看到我?旁邊的人說看到了。那個咒不靈。所以後來他禪也放棄了,密也放棄了,去跟印光大師學淨土,他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他有遇到很多明師,那個惑一品也斷不了。所以斷惑不容易。

  「惑,吾等未能斷,則不得解脫」,我們斷不了惑就沒辦法解脫。「故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說出淨土法門,令眾生念阿彌陀佛,不必斷惑,只須伏惑,即能解脫。」這一段就給我們講出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就是你惑一品都沒斷也沒關係,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說出淨土法門,教我們念阿彌陀佛,不必斷惑,但是要伏惑,這個要看清楚,伏就能解脫。

  我們再看下面,「斷惑與伏惑,差別何在?斷惑如杯蓋內已清淨無染,倒不出塵沙;伏惑如杯蓋內有塵沙,以物蓋之,亦倒不出,但沙仍藏在內。業盡不入輪迴,修淨伏惑,亦不入六道。」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說明斷惑與伏惑它的差別在哪裡。斷惑如杯蓋內已清淨無染,倒不出塵沙,用這個來比喻,比喻我們這個杯子裡面裝了很多沙,斷惑就是杯子裡面那個沙統統沒有了,你再倒也倒不出來,那個叫斷惑。沙就比喻我們的煩惱,煩惱都斷盡了,都沒有了,那個叫斷惑。伏惑如同杯蓋裡面,這個杯子有蓋子蓋住,裡面的沙滿滿的,有塵沙,以這個杯蓋把它蓋著,你要倒也倒不出一粒沙出來,因為那個杯蓋給它蓋著,所以你要倒也倒不出來。斷惑就是裡面都沒有,你怎麼倒也沒有,那是斷惑。杯子裡面沙滿滿的,用這個杯蓋蓋著,要倒也倒不出一粒沙來,但是沙仍然藏在裡面,這個叫伏惑,把它蓋著,把它伏著,讓它不要出來。業盡不入輪迴,業盡情空,你斷見思惑,證得阿羅漢果,不會再入六道受生死輪迴,這是講修其他法門。修淨伏惑,亦不入六道,修淨土的人惑沒有斷,一品也沒斷,只要給它伏住,給它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這樣可以帶業往生,也不入六道,橫超三界。

  「然惑尚有」,但是那個惑還在,怎麼辦?「時時以六字洪名壓上,日久純熟,臨命終時,若起佛念,雜念伏住不起,即能帶惑往生,生後再斷,數日即成,此為伏惑。」這個我們要留意,我們修淨宗的同修要留意,我們這一生發願要往生淨土,這個不能不留意,我們惑還有怎麼辦?要時時刻刻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給它壓上,煩惱要起來了,趕快用佛號給它壓著,讓它不要發作。這樣剛開始在壓比較勉強,一直壓一直壓,壓久了就習慣了,功夫慢慢就得力。日久純熟,到臨命終的時候,佛念的力量比較強,我們臨命終那個時候,快命終的時候,我們心裡那個念頭,佛念一直起來,念佛這個佛念起來,其他的雜念被這個佛念伏住,不起現行,不起雜念,只有佛念,這樣就能帶惑往生。惑沒有斷,但是伏住,信願念佛,佛力加持,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去那邊斷,分兩個階段。到極樂世界斷惑就容易了,數日即成,此為伏惑。所以我們念佛帶業往生基本條件要伏惑,不要斷惑,但是要伏。這個功夫我們都能做到,只要如理如法用功,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去做,都能做到。

  再看第四小段,「惑伏心佛道交。惑只要壓住,不再造業,則能與佛感應道交,此為帶業往生之真義,絕非一邊念佛一邊造罪即可往生。」這句話也非常重要,我們這個見思惑,只要我們念這句佛號給它壓住,不起現行,不起貪瞋痴,不再造業,就能夠與佛感應道交,我們就可以在夢中見佛,功夫深一點可以在定中見佛,見到極樂世界,跟佛就感應了,通了消息了,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信心就堅定了,不再懷疑了,伏惑就跟佛感應道交。我們現在還沒有跟佛感應道交,就是我們還沒有伏惑,還要用功,用功就是在這個地方上用。此為帶業往生之真義,帶業往生真正的意義意思是在這裡,絕對不是一邊念佛一邊造罪業,這樣就可以往生。如果這樣,就把帶業往生誤解了,這一生往生實在講也沒把握,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再看下面,「丙、一心不亂」,這個標題給我們解釋一心不亂。「此為得功夫之證明,今略釋之」。看這個小標題,「一、得一心是定成就。得一心是定成就,即得大定」,一心就是定。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總的原則就是修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一心不亂就是定,念佛念到一心就是定成就。我們念佛念這麼久心還亂糟糟的,心還定不下來,因為沒有善戒的基礎,因為戒是幫助定的。所以我們這幾天學習《太上感應篇》,《感應篇》是什麼作用?在一般人,不是信佛的人,求個人天福報,不想往生會得人天福報;要往生的人,幫我們得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淨土,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實在講這三本,《感應篇》還是一個主要的因果教育,這一篇得力了,十善業、《弟子規》都容易做到。

  因果教育特別重要。所以印光祖師講,因果是戒律的鋼骨。戒律好像這棟房子外面這些水泥、這些裝潢,但是裡面要有那個骨架,不然你這個也撐不起來,鋼筋、鋼骨就是因果。不知道因果,那個戒肯定也持不好。所以《感應篇》學會了,戒也都有了,五戒、十善都有了,就幫助我們念佛得一心。得到一心就是定成就,你再提升就得大定,這個是首楞嚴大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首楞嚴大定。每一位菩薩代表一個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每一個圓通法門修成就了都是得楞嚴大定,念佛圓通修成就也是楞嚴大定。

  「二、定須次第進修。定非一修即成,須一步步往前進,如珠投水,層層沈底。」這個定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修成就,它還是要漸漸來進修,一步一步往前進,好像這個珠投入水缸,那個濁水一層一層的沉到最底下。就是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的開示,「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清潔」,就是他清珠投下去,下去一寸,一寸的水清潔;下去二寸,二寸的水清潔;一直下到缸底,整缸的水都清潔了,沉下去它有個過程、有個次第。我們念佛修定、修一心也是一樣,一步一步的這樣,達到心清淨,一分一分的清淨。這個是定必須次第進修,所以我們也不能太急。

  「三、成須漸漸圓成。成功須漸漸才能圓滿,平日在家須練一心,來此才能得一心,否則三百餘日皆亂心,到此短短七日能一心乎?此非僥倖,得一心與否,須自問之,不須問人。」這個成功也是累積來的,漸漸才能圓滿。平常一心在家裡就要練。那個時候台中蓮社都是居士,沒有出家人,都是居士,居士在家平常都有家庭、有生活、有工作。在家裡就要練一心,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然後去寺院打一個佛七,這樣就一心了,平常也要練。平常練到一個階段,再到道場去打個佛七,就能得一心。如果平常都不練,去打個佛七,馬上得到一心,不是沒有這樣的人,很少,大部分平常要練。平常怎麼練?我建議大家多讀《太上感應篇》,你讀到觸目驚心,你不一心也自然得一心了。

  另外《常禮舉要》,李炳南老居士編的《常禮舉要》,照那樣去做。現在李越老師有講這個,光盤在網路上都可以連得到。李老師講,《常禮舉要》你修個十分之一,對你念佛功夫提升都很有幫助。《常禮舉要》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東西要擺好。比如說《常禮舉要》講「動物歸原」,他說以前那些雜貨店的老闆,東西很多,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他都知道,他為什麼知道?他都固定放在哪個地方的,在那個地方拿,如果用完了再放回去,這個叫動物歸原,你動了這個物品要歸回原處,不要一直換地方,你就忘記放哪裡了。這是舉出個例子。所以大家讀《感應篇》、學《常禮舉要》、學《弟子規》,這些都有幫助我們念佛得一心,在生活上就要去練。所以雪廬老人講,「此非僥倖,得一心與否,須自問之,不須問人」,這個是真的,有沒有得一心,問自己最清楚,你不需要去到處問人。

  再看第四小段,「成則惡念不起。若得一心,則殺盜淫、貪瞋痴不起,當知惡起便是魔。吾等心雖動惡,能伏之不發作,即可成功。」這個一段,大家想一想,《太上感應篇》是不是對我們念佛一心有幫助?真的有幫助。如果沒有幫助,印光大師怎麼會極力提倡?印光大師是念佛專家,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難道他不會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嗎?為什麼還要教我們去讀《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道理就在此地,以這三本書代替戒律,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念佛一心也是定,大家要記住。所以你得到一心,殺盜淫、貪瞋痴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這個就是一心了;如果我們還會冒出來,就是還沒有得到一心,這個不要問別人,問自己。

  當知惡起便是魔,我們有貪瞋痴這個惡念起來就是魔。《感應篇》我們上午學到後面「指微章」,「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起個善念、起個惡念,吉神、凶神隨之而來。這裡講當知惡起便是魔,如果我們惡念起來了,那個就是魔,我們常常受到魔的干擾,常常受到貪瞋痴這個煩惱魔的干擾,障礙我們修行往生。吾等心雖動惡,能伏之不發作,即可成功,我們雖然常常會動這個惡念,如果能給它伏住,給它控制住,給它控制到不讓它發作,雖然這個煩惱沒斷,但是給它伏住了,不發作,好像我們有病,把這個病症伏住,病根並沒有斷,在我們淨土來講就成功了,就及格了,但是修其他法門是不及格的,修淨土就及格了。

  我們再看第四頁這個偈頌,「偈曰:『一念毒心生』,毒者,惡念也,起惡念便會造害人之事。若毒心一生,則『急壓一聲佛』,速以南無阿彌陀佛壓住,此即是伏惑。『惡言不出口』,害人之話,口四業皆不出口。『損人事莫作』,凡損人之事一概不做,咬住牙根,無論自己受何等苦、吃多少虧,守身不造惡,不造即伏。『久久成自然』,如此豈不難乎?開始雖難,久則習慣成自然。『往生可帶業』,將惑壓住,又能念佛,即可帶業往生。『是名伏惑法』,此即是伏惑法。『真實祕密訣』,此即是真實祕密訣。若能依之奉行,定能往生。」

  這個引用後面的偈,「一念毒心生」,毒是什麼?貪瞋痴三毒;三毒就是什麼?惡念。起惡念便會造害人之事,你就會去害人,去損害別人。這個跟《感應篇》講的完全相應,我們讀了《感應篇》才知道什麼是惡念、什麼是惡事,「夫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起惡念就會去造害人的事。毒就是惡念,貪瞋痴這些惡念。若毒心一生,則「急壓一聲佛」,速以「南無阿彌陀佛」壓住。這個毒心一生起來,趕快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壓下去就是伏惑了,把它伏住了。但是我們常常也知道,煩惱一來就是壓不住,因此我們要這些善書經典來補助,像《太上感應篇》就是很好補助的經典,文字也不長,天天讀,幫助我們伏煩惱,我們伏煩惱就去作佛了。道家他伏煩惱只能成仙,他不發願去西方,只能做仙,我們作佛比他殊勝太多了,我們佔的便宜可佔大了。所以這個《感應篇》印光大師一生提倡,我們要最好天天念、常常念,這樣去修。自己修,也勸別人修,勸有緣的人修。所以你壓不住,就要多讀《感應篇》,一邊念佛,再讀《感應篇》,這樣互相幫助。

  「惡言不出口」,害人的話,口四種惡業都不要出口,多念佛,少說話,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那就不造口業。《論語》也講言多必失,話講多了必定會講錯話。所以話少說,多念佛。「損人事莫作」,凡是損人的事情一概不要做,咬住牙根,無論自己受什麼辛苦,吃多少虧,別人欺負我們,我們總是守身不造惡,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就是伏了,伏惑。「久久成自然」,剛開始很困難,但是你勉強,《了凡四訓》講,「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很勉強,勉勉強強的去做,但是你一直堅持下去就習慣成自然,惑就伏住了。「往生可帶業」,將這個惑伏住,又能念佛,我們這樣就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再去斷,到那邊斷就容易了,保證斷。「是名伏惑法」,此即是伏惑法,「真實祕密訣」。若能依照這個來奉行,定能往生,定就是一定能往生。所以這一張我印出來,《感應篇》,我們同修大家天天念《感應篇》,這一篇天天看,互相幫助,這樣這一生念佛,個個都能往生西方淨土。

  「諸位:放下萬緣,提起正念,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這個是佛七當中對蓮友的提醒。「雪公恩師偈曰: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祕密訣。」這個兩首偈,我們同修也可以去打字把它印出來,如果我們這邊念佛小組、念佛堂可以當作標語,像這個標語這樣貼上去,讓同修大家看,常常看,常常提醒,這樣對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有很大的幫助。這一份就跟大家結緣,如果有需要的人你可以去印送,贈送給他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裡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