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O二二年歲次壬寅台南太和般若寺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開示—孝敬是大根大本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4/23  台灣台南太和般若寺  檔名:WD32-121-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台南太和般若寺舉行清明祭祖祈福息災三時繫念法會第一天。在中國我們傳統的習俗,清明是祭祖,就是祭拜祖先。清明節剛過去三天,在我們中國傳統民間用的農民曆,我們一般稱為農曆,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個節氣十五天,所以在國曆四月五日那天國家定清明節的假期,放假一天給大家去掃墓,祭拜祖先。清明不是只有一天,是十五天,因為它是一個節氣。現在這個節氣是穀雨,五穀的穀,下雨的雨,穀雨。我們民間一般清明掃墓,有在清明前、清明後,都有。清明是一個節氣,十五天,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我們看到有很多人還沒有到清明節,他就開始掃墓了,也有清明後,所以清明節前後半個月都有人掃墓。所以我們這次的法會,因為也是清明節剛過三天,清明後三天,我們還是要以清明祭祖祈福息災報恩這樣的名義來做這個法會。

  為什麼要祭拜祖先?儒、道、佛家都是提倡孝道,無論世出世法要成就,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俗話也講「百善孝為先」,百善是形容很多很多善事,但是這麼多的善都是從孝道所生的。在佛門淨土宗有三部經典,第一部《無量壽經》,第二部《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在《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佛在這個經裡面都有明顯講到要孝養父母、孝順父母,在《無量壽經》講「孝順父母」,在《觀經》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我們常常講的,《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人天福。有了人天福的基礎,就可以入佛門,就可以接受三皈依,所以第二福是出世間福,二乘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修的福,這是出世間的福。出世間從受持三皈開始,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我們入佛門,必定要先接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從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有出世間二乘福,就可以提升到大乘菩薩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淨業三福,我們常常講。也必須要常常講,沒有講也就忘了,忘記了。

  所以三福,第一福第一句是大根大本,無論世出世間法,都要從孝道來奠定基礎。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國際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寫了一副對聯,「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孝敬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佛教跟儒教、道教,我們一般稱儒、釋、道,這個三教在我們中國過去都是教育,教做人、教做事、教怎麼敬天地鬼神等等的。現在的人,把它誤解了、錯解了,只有舉辦宗教儀式,做做法會,這些經典的道理都沒有人講,也沒有人學習,社會大眾也不認識,因此總是把佛教看作也是一種宗教。宗教在現在社會大眾一般人的眼中,他認為是迷信,不科學的,這個誤會很大。所以我們有必要常常向社會大眾來說明,把正確的佛教的形態,佛陀教育,儒、釋、道都是教育,讓社會大眾真正認識儒、釋、道三教的教義,知道這個教義非常重要。現在全世界就是缺乏這個教育,所以世界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這個災難可以說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我們同修。這個早在上個世紀末,他老人家就不斷的提醒大家了,這個世界災難是愈來愈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這個二、三十年來,看到整個世界的趨勢,的確是災難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為什麼有災難?人心不善,造惡業,感召來的。

  《太上感應篇》一開頭第一句,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講,「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福報都是人造作善、不善業感召來的,不是老天給我們處罰,也不是閻羅王,都是人自作自受,自己去造作,自己去承受,這是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的情況。人心為什麼不善?因為沒有從教孝,沒有從教孝開始。所以現在做了一些善事,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事,因為沒有這個根本。孝,我們為什麼清明要拜祖先?祖先距離我們那麼遙遠,我們也不認識,也沒見過,為什麼還要拜?這個就是教人不要忘本,飲水思源。我們喝一滴水要想到這滴水從哪裡來,我為什麼現在有這一滴水可以喝,它的源頭在哪裡,飲水思源。有一句台語講,「吃果子拜樹頭」。你吃那個水果,水果長在樹上面,水果從哪裡長出來?從那個樹根(樹本)長出來,根本。沒有那個根本,你不會有水果可以吃。我們人從哪裡來?我這個身體從哪裡來?父母生給我們的。父母誰生他?祖父母。祖父母誰生的?曾祖父母。你一代一代推上去,推到遠祖,就是遠祖都不敢忘記。《論語》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父母臨終要慎重來處理、來照顧。追遠就是追思遠祖,很久遠的祖先,我們也沒看過,要追思。所以在《朱子治家格言》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祖先雖然距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我們每一年清明祭祖,要誠心誠意來祭祀祖先。遠祖都不敢忘記,對現在的父母,那當然就更不敢忘記了,就知道要報父母恩、報祖宗恩。

  所以清明祭祖是提倡孝道,唯有教孝,有這個孝的根本,世出世間法才有真實的成就。如果人不懂得孝順父母,祭祀祖先、尊重祖先,把眼前的父母都忘記了,當然遠祖他就更是忘得一乾二淨,這個人就不孝。不孝,他怎麼會感恩?他不知恩,他怎麼會去報恩?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有一年在海外,有個同修給他問一個問題,他說他們去做慈善救濟,人家發生災難去救濟,被救濟的人,他們沒有感恩的心,這個問題去請教我們淨老和尚。他們這些人,我們去救濟他、去幫助他,這些人怎麼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我們老和尚回答,他說他對他父母都不會感恩了,他怎麼會感恩你?你去幫助他,他覺得應該的,他不會有感恩之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一個人懂得感恩別人,肯定他是孝順父母的;不懂感恩的人,肯定他是不孝父母,不敬祖先的。所以這個人心就很苛薄,人心苛薄就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有災難了。人心如果厚道,民德歸厚,人跟人加厚,互相親愛加厚,這個就有福報了。所以祭祀祖先就能蒙祖先降福給我們,祖先沒有不庇佑自己的子孫的。但是子孫如果不孝、不敬祖先,他要庇佑也庇佑不上。這跟佛門講佛力加持一樣,佛都是在加持眾生,眾生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還是加持他,加持他接收不到,佛是普遍的加持。佛光注照是普照,像太陽光出來它是普照,它沒有分別要照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它就不照,它是普照,佛光也是普照。為什麼有的人他能接收到佛光的注照,有的人接收不到?是眾生這方面的問題。眾生這方面,自己不能接受,去障礙了,就好像陽光普照,你用個東西給它擋住,不讓它照。它還是照,但是你這個當中自己弄一個障礙在那裡,我們一般講業障,業障障礙了。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要接受佛光注照,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就是接受佛光注照,我們拜祖先就得到祖宗的庇佑。我們現在淨宗道場,我們淨老和尚提倡超薦祭祖用中峰國師的《三時繫念》,我們用《三時繫念法事》,勸導歷代祖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同時超薦一切亡靈。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他的家鄉,中國大陸安徽省廬江縣實際禪寺,請主持滿公老和尚啟建七百場三時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所以百七繫念是從廬江實際禪寺發起的,緣起是從那邊發起的,一直到現在,我們雙溪在做第七個百七了。所以我們清明祭祖用《三時繫念》來迴向給歷代祖先,每個同修來參加,在網路前同修參加,把誦經、念咒、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歷代祖先,勸導歷代祖先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功德就圓滿了。這是把這次我們法會的一個緣起,先跟大家做個簡單的報告。

  今天我們法會開始之前,也簡單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白文,就是他的開示,我們是講開示。在第一時,我們誦完《彌陀經》,念完往生咒三遍之後,就有一個簡短的開示。今天我們把第一時,前面第一次的開示,我們大家來學習分享。首先,這是一首偈,念完「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三遍之後,接著就是唱這首偈。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中峰國師,他被稱為國師,當時那個時代是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執政。蒙古人,不是漢族,蒙古族的人執政,對中峰國師非常禮遇,禮請他當國師。中峰國師年輕的時候學佛、出家,他是參禪的。宋朝末年,元朝初年,他是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候禪風還很興盛,所以他也參禪。他也去參過當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禪師,像高峰妙禪師,那都是宋代開悟的,大徹大悟的禪師。中峰國師參禪,他也參到大徹大悟,他也是二十幾歲就大徹大悟了。跟六祖一樣,六祖是二十四歲大徹大悟,得到衣缽,中峰國師也是二十幾歲就開悟了。到了以後,接近晚年,他從禪已經大徹大悟了,再來念佛。所以中峰國師是典型的禪淨雙修,參禪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念佛。所以他的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在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講,「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中峰國師可以當得起這個,「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去了。因此這些開示都有禪機在,勸大家信願念佛,都有禪機在。如果懂得他的開示,我們念佛可以從事念提升到理念。理念,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就是等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成就就高了,所以他的開示非常可貴。

  這首偈,第一句,這個四句合起來就一首偈(偈頌),一首偈頌。『世界何緣稱極樂』,這個「世界」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叫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是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現在是五濁惡世,現在是減劫,人心一直在造十惡業,所以人的壽命愈來愈短,處在減劫。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我們是生在五濁惡世這個時代,我們現在是在娑婆世界六道裡面,南贍部洲的五濁惡世。現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為什麼稱極樂?「何緣」,就是什麼緣故,他那個世界稱為極樂世界?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稱為極苦的世界?娑婆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堪忍,這個世界這麼苦,在這個世界的眾生怎麼堪於忍受這些苦,不想求出離,娑婆是這個意思。在《妙法蓮華經》佛跟我們講,三界統苦,只要你沒有出離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西方為什麼稱為極樂世界?『只因眾苦不能侵』,只是因為他那個世界你看不到苦的事情,看不到痛苦的事情,聽也聽不到,你也看不到惡人,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苦,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聽都聽不到,所以那個世界就稱為極樂,因為苦都沒有,就樂了。

  所以我們前面念《彌陀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他們苦聽都聽不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感覺好像有時候也覺得滿快樂的,那個也不是真的快樂,那個樂過去苦就來,所以那個不是真的。那個樂叫壞苦,那個會壞的,不是永恆的,所以那個不是真的快樂。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快樂,叫壞苦;很痛苦的時候,叫苦苦。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心裡有憂悲苦惱這些煩惱,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苦苦,苦上加苦;感覺快樂是壞苦;行苦就是這個苦都不停的,行,好像流水一樣,不停的,相續不斷的。所以欲界苦苦、壞苦、行苦都有。到色界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到無色界連這個身體也沒有了,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他定功失去還要再輪迴,就苦了。所以不究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唯有超越六道,才有樂可言。證得阿羅漢,他得到真正快樂,但是也不是究竟樂,一定要成佛才得究竟樂、離究竟苦。

  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就成佛,所以稱為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那個地方苦你聽都聽不到,沒有苦的緣,所以那個世界稱為極樂世界。所以佛勸我們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要放下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為什麼去不了極樂世界?對這個苦世界沒有看破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我們現在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個五品經是講我們現前娑婆世界苦的情形,講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要看看,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怎麼苦,這五品經要常常讀。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把這個五品經做為淨宗晚課,做為晚課,早課是四十八願。這個五品經也是描述我們現前五濁惡世的現狀,就是這樣。這個五品經多讀,深入去了解,深入去體會,我們對這個世間慢慢你就會看淡、看破,就能放下。為什麼我們放不下?因為人在苦中不知苦,是很苦,但是不知道這個是苦,把這個苦當作是快樂的,這個叫顛倒。就是顛倒、錯誤了,把苦的事情認為是快樂的,一直在追求,以為是快樂的,哪裡知道追求到的統統是苦。這個五品經講得很清楚,我們大家常常讀誦,慢慢我們對這個世界會看破放下。真正看破放下,我們求生西方這個願心才生得起來。所以「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所有的苦都無法侵入極樂世界,那邊沒有苦的緣,所以那個地方稱為極樂。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道人」,修道的人。這個道很多,道就好像道路一樣。我們中文字充滿了智慧的符號,道,你看裡面一個首,旁邊一個辵部,這個字的形狀好像人在走,人走路,道路。你走什麼道?哪一條道?十法界就是十條道路,六道法界有六道,我們是走哪一條道?在六道裡面,我們是走三惡道,還是走三善道?超越六道,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道、佛道。所以我們修道,儒家的教學主要教人做人,修人天善道。我們學佛是修佛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淨宗修佛道。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修佛道,往生去作佛,我們是走這條道。道人,每一個人都修道,但是有不同的道,我們淨宗修的是佛道。「道人若要尋歸路」,歸路就是回歸到自性。要從哪裡回歸?「但向塵中了自心」。塵就是六塵,我們現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六根接觸外面六塵的境界,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嗅的、舌嘗的、身接觸的、意能夠緣的,六根對外面六塵,我們要向六塵當中,了我們自心,了是明瞭。怎麼明瞭自心?外面整個宇宙、整個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自性妙明真心所現出來的,心現識變的,沒有離開我們的自心,所以我們要向六塵當中去明瞭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是什麼?這一切都是,都是我們自心,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整個宇宙、整個法界,統統是每一個人自己妙明真心現出來的,那個就是我們的心。現在關鍵就要去明瞭,要認識自己。「但向塵中了自心」,不是遠離這些六塵。也遠離不了,這六塵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你怎麼能夠去避開?所以必須向塵中去明瞭自己的真心,妙明真心。

  我們下面看長行文:

  【心心即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佛佛惟心。釵釧瓶盤。盡從金出。】

  這一段就是再給我們說明,「但向塵中了自心」,怎麼了?這裡給我們說了,『心心即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佛,外面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醍醐酥酪,咸自乳生』,「醍醐」就是現在講的起司,外國人講起司。「醍醐酥酪」,是從乳(牛乳、羊乳)提煉出來的精華,它的本質都是乳。牛乳、羊乳去提煉,煉出它的精華,就變成醍醐酥酪,就很營養。用這個來形容,來比喻我們的心。

  『佛佛惟心』,每一尊佛都是心成就的,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這個心性就是佛。『釵釧瓶盤,盡從金出』,這個也是用這種金器,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金子,黃金。黃金,我們去銀樓看,可以打造很多東西。黃金,比如說十斤的黃金你可以打造一尊佛像,你也可以打造一個人的像,你也可以把它打造一條狗的相,也可以打造一顆白菜的相,也可以打成手鐲、戒指、項鍊等等的,盤子、瓶,花瓶。這個「釵釧」,就是古代女人在頭部的裝飾品。所以「釵釧瓶盤」,這形容很多種器具,都是用黃金去打造的,「盡從金出」,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這個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們的心就比喻作黃金,跟諸佛沒有兩樣,一樣重,那個價值是一樣的,平等的,跟一切諸佛沒有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佛他成佛,他把黃金打造成佛像;我們現在在六道,打造一個人像;墮到三惡道,打造三惡道的相,但是它還是黃金,相不一樣,但是那個金的質量是相同的。雖然這個相不一樣,質量是相同。這是說明人人都有佛性,跟一切諸佛都同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是覺悟了,我們迷惑顛倒,我們不認識,關鍵在這裡。

  【十萬億程。東西不隔。二六時內。凡聖同途。】

  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我們這邊是東方,阿彌陀佛那邊是西方,這個當中沒有距離,『不隔』就是沒有距離。因為都是我們心現識變,是我們心現的,不離開我們的自心。我們這個心,妙明真心,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所以雖然有這個距離,但是實際上就在眼前,不隔毫端。『二六時內,凡聖同途』,「二六時內」,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古代印度,一晝夜分為二六時,二就是指一個白天、一個晚上,白天晚上分為晝三時、夜三時,它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個小時。一時是我們現在四個小時,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分為六時。二六時內,就是一個晝夜,二十四小時。就是也沒有時間,「凡聖同途」,沒有時間。「東西不隔」是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時間,也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在當下。所以:

  【低頭合掌白玉毫。星明日麗。歌詠讚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明天還有一個小時,我們明天再跟大家來學習分享。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