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師父對法師們講話 禮和戒的重要性—世世常行菩薩道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4/1/3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WD32-159-0001

  我們大家出來也是一方面,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家也是參學。佛法、世間法都要學習,我出家那一年的時候,老和尚給我講,出家人懂出世間法,也要懂世間法。如果只懂出世間法,不懂世間法,不能弘法利生,大概只能做自了漢,阿羅漢,不能當菩薩。當菩薩你要自度度他,要修六度萬行,所以世間法也要通。當時他老人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戒律就一板一眼,他怕我把戒律學死了,所以把我拉到旁邊先給我提醒。因為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學戒律,他學了就是遵守戒律沒錯,但總是跟眾生有一個距離,有一些人他也不太了解這方面的事情。

  所以弘法利生,我的經驗也的確要通世間法。通世間法,這個在佛經阿含部就比較多,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的經。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就用儒道去代替,中國人也比較熟悉,這方面我們也要明瞭。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弘是弘揚,崇是推崇,禮是世間的禮法,包括各地的風俗民情、法律規章等等這些,也要了解,也要遵守,這個是屬於禮。律是戒律,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戒律有三大類,有戒律條文的律儀戒。過去先師淨老常常開示,學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下,聽經不能死在言下,參禪不能死在話頭之下,你學死了就不能活用,處處有障礙,這個非常重要的。所以世間的禮法、各國各地區的風俗民情我們都要了解,佛法跟世間法要能夠並存。

  所以我在雙溪做百七,前年的疫情正嚴重,政府規定都不能聚眾,所以我們就沒有車子上去,就是山上的內部自己念。我也跟大眾講,我是不怕。它的規定這樣,我也沒有辦法跟政府講我們有佛力加持,你們不用管我們,我這樣跟他講可以嗎?肯定不行。如果你說我怕不怕?我說我不怕,大家都可以上來,我們有佛力加持,這個我相信。但是我去給政府講,這樣講得通嗎?肯定它不能接受,這個是世間法。你說我用佛法的戒律來要求你,你做不到,所以要去恆順眾生,這個就關係到世間的禮。「弘崇禮律」,這就是說世間的禮。

  海賢老和尚他講的很平實,他的話都是很實在的,他說「你不來,我不怪,來了就要守我戒」,那什麼意思?我戒就是說我這個道場,照我們的規矩、規約,你來這個道場,你要遵守他們定的。我們到人家道場,人家如果不是請你去指導他們,千萬不要去那邊給人家指指點點,那個就是不懂禮貌。人家請你來指點這些嗎?還是你來作客的,要搞清楚自己的身分。所以早年我還在家的時候,比我早出家的一個女眾,悟觀師(已經往生了),那個時候她在圖書館出家,然後館長就送她到佛光山佛學院去念書。她回來,也是不懂事,她就依照佛光山那一套在圖書館指指點點,我們佛光山不是這樣,要怎麼樣又怎麼樣,就被遷單了。那個叫做什麼?不懂人情世故。她叫妳去佛光山學,如果館長說,人家佛光山怎麼做妳給我講一講,我們來跟它學,那這樣可以。她沒有講,妳就我們佛光山怎麼樣、怎麼樣,你們這裡不對,館長聽到火冒三丈,她自己也不曉得是錯在哪裡。沒錯,我們佛光山。妳們佛光山,妳到佛光山去,對不對?妳到佛光山,妳要遵守佛光山的規矩,妳不是說「我們華藏圖書館,你們不如法」,人家也不會歡迎妳,妳也會被轟出去,一樣的道理。這個叫做禮貌。所以我們到人家道場,就千萬尊重人家,除非他向你請教,那你才能講。主持、當家沒有跟你請教,千萬不要去那邊給人家指指點點,這個是很失禮的。那你是自己道場才可以,或者人家請你去指導。指導要看情況,他是真的請你指導,還是假的,還是客套話?如果客套話,你也沒有看他是不是真的,他只是應酬應酬:指導指導,你真給他指導,他就翻臉了。這個要懂。

  我講的都是經驗談,所以你千萬不要去給人家指導。你真的是很熟悉、很了解,講了他能聽、能接受,那我們講。這時候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現在出家人很可憐,比在家人更可憐,在家人還有人教,出家人沒有人敢教。誰敢教?你是僧寶,你錯了,誰敢講!那你就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那不是比在家人更可憐。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我們學習,世間法也不能疏忽,因為你有弘法利生,有跟大眾接觸,這些常禮也不能不懂,都要懂。現在很多人他也沒有學習過傳統文化,這些禮節當然也不知道,也不能怪他們。他們就沒有人教他,他就不懂。如果自己又不是很好學,要去問,因為學問,自己要去求學,要去問、要去學,這樣才會懂。如果自己沒有那個心要學,別人也不敢講。講了,如果他也不接受,你也是白講,講了對他沒有幫助,彼此浪費時間,那就沒有必要。

  所以我們一起出來做法會,都是在參學,也是都在學習。昨天去樂靜法師那邊,我說我們來跟你學習,辦得比我們好。這個我們也不能說他是晚輩,他有他的優點,他也是一個人才,這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各個道場有它的特色,我們學習它的長處,不要去學短處就好,這樣我們就能增長自己。這個也是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常禮也是我們不斷要再學習的。這次我請孔子的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到新加坡,我也是跟他們介紹這個事情,因為我把人家請過來,我也怕失禮。佛力加持,這次也算圓滿。不然我們請人家來,總是不能失禮,這些都是我們在參學待人處事接物的。

  戒律,小乘戒是約束自己,不是拿這個去約束別人,是自修的;你在外面就是要隨緣,如果你以菩薩戒的精神,你就要去隨緣。如果你只是持小乘戒,像南傳小乘的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小乘戒,那是約束自己的,身口七支。菩薩戒就有自行化他。所以一條戒律開遮持犯,小乘戒跟大乘戒它的解讀不同,這個我在金山寺也講過。在金山寺很多出家眾就是很喜歡受戒,聽到哪裡傳戒,報名表都搶光了。我說你們那麼喜歡戒嗎?我一上沙彌課,一天,午供,下午做三時繫念,我說這個長時間要講講東西,不然時間過了也是過了,一天一個小時,那每一天累積起來,一年多也相當豐富,也都講完了。不然我平常還找不到這個時間。我在廬江就開始了。結果要上課,這個沒空、那個沒空,我說你只是希望拿那一張戒牒,然後大家可以搭衣,排班排前面,接受人家頂禮膜拜,受戒就為了這個,你不是真正想要學習戒是什麼。

  我們學戒,你不要講什麼比丘戒,我說我們老和尚只要求到《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大家來聽課都沒幾個人來,但是受戒一大堆。我就講,你這個戒牒好像畢業證書,你都沒有上課、沒有學習,畢業證書就給你,那你懂嗎?那一張有用嗎?那一張是證明你的學歷、你的學習到底了解了多少。你都不了解,就像小孩子戴個博士帽,就好像那個意思。所以孔老夫子《論語》第一句話開頭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要學,我們出家人不懂事要學習。實在講,你們能聽到我這樣講,也是大家的福報,我也不是看到人就講。你可以看到人就講嗎?人家生煩惱。大家還能接受,那我也就有義務跟大家講一講。不然大家跟著我,不是只有做法會,我們各方面都要學習,待人處事接物各方面都要學習,以後才能夠獨當一面。

  所以我們在學戒就是務實,我們老和尚也是從務實的角度,就是說不唱高調,比丘戒、菩薩戒根本就做不到,如果你能做到沙彌律儀就不容易。實際上沙彌律儀就難,大概只有蕅益祖師可以做到。蕅益祖師說他是出家菩薩戒,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他能做到沙彌戒。他的弟子成時法師,他是出家優婆塞,他說他是出家相,但是他只能做到五戒。在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律宗的祖師,他就更謙虛,他說他不敢說他是出家優婆塞,他說出家多分優婆塞。多分,就是五戒可以受持三條、四條,就是多分;受持一條、兩條叫少分戒;五條都能受叫滿分戒。弘一大師說,他不偷盜這一條戒他沒把握,其他四條他有把握。他說不偷盜這個戒相很細,有時候自己犯了不知道,所以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他不敢講滿分。你能做到一條、兩條,這個就是比較務實的一個受戒,不是得一個虛名我受什麼戒。

  這個常禮大家也要知道,現在他們不懂得,我們跟他不熟悉,你也不能去給他洩氣,你就是恭維幾句就好了,你就稱他長老什麼的,這樣就好了。你不要去訓他,我在這裡只是跟你們講,你不要拿這個去訓人。就是祝你得上品戒,就這樣,那個叫應酬,「應酬之禮不可廢」,我們跟他不熟悉,「交淺不言深」。《常禮舉要》講,你跟他交情很淺,你不能跟他講很深入的。你對他也不了解、不認識,才認識兩個小時,你就要去訓他,這個是不行的。所以這些大家自己明白,遇到有緣的同修,他有心想要了解,我們就可以跟他分享。

  所以現在去很多寺院,我也都尊重他們,因為你沒有辦法跟他講這些。你跟他講了,他理由比你多,你要聽他開示。還有禪師,現在幾個人懂得禪?在台灣一個年輕的法師:他是傳第幾代的禪師。我們不要說什麼禪的功夫,就是禪的常識我看都不太清楚。禪種類很多,大乘禪、小乘禪,還有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那個統統叫禪。如來禪、祖師禪,教下止觀,如來禪,達摩祖師傳來那是圓頓的禪,祖師禪。對禪這個常識可能都搞不太清楚,那我也不認識他,他說他是傳第幾代的、他是禪師,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明心見性。禪宗,你要破三關,一般就是破初關、重關、牢關,像六祖三關齊破的很少,像慧可那個都是一次到位,明心見性。一般參禪,沒有那個根器,就是你要破初關,破初關就見法身,見法身叫見道位,你見到道了。見道然後再修道,沒有見道你就不曉得怎麼修。要參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它也分層次不一樣的,見道再修道,修道再證道,你破初關、重關、牢關,也有一起破的。《圓覺經》都有講,頓悟漸修,漸修頓悟、頓悟頓修的、頓證的,這個各人根器不一樣。這是修禪的。像雍正皇帝他是開悟的,他是破初關的,所以他才能逼人家開悟。就是說你是內行的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是外行怎麼幫助別人,自己還沒有搞清楚。這個是禪門的。

  淨宗就是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各宗有它的特色,不一樣,這個我們要知道。淨宗,我們依照《彌陀經》、《三時繫念》這個修行,修行《彌陀經》為主修的經典,主修信願行。信願我們也知道,但是真懂的很少,也不多。關鍵信願行,信願就是有自力、有他力這樣二力結合,如果我們凡夫沒有他力,我們也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自力可以往生,自己動個念頭就往生了。像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修成了,那個不是彌陀來接引,是你自己這個十大願王臨終的時候導歸極樂,那就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是你的願力引導過去的,這個不一樣。我們中峰三時繫念第一時要念十大願王,十大願王那個華嚴的境界程度相當高,我們做不到就是盡量修,求佛力加持。《彌陀經》是要發願,信願,那佛到時候來接引,我們心就不顛倒。這兩方面是淨宗的一個特色,它的特色就是在信願行。其他宗,你要斷煩惱、破無明。講這些給大家參考。在金山寺,我是利用那個一年多的時間,也把《五戒相經箋要》,還有《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跟大家一起學習了一遍。那個時間我沒有去講也是空過,那時候講了錄影錄下來,現在也是提供一個資料給以後的人參考。因為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個讚就是戒定真香。所以為什麼在實際禪寺我就想要跟大家來分享這個,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很缺乏,大家也不懂,去受了戒也不知道怎麼修。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把個人的一個體會、經驗跟大家分享,有心要學習的人可以做個參考,這樣我們在學業、淨業方面會有一些幫助。

  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這些也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必要功課。在三個根之外,《常禮舉要》也很重要,《常禮舉要》,現代人講人情世故這些都很缺乏。因為你懂常禮的人,走到哪裡人家歡迎;不懂禮,到哪裡都會碰釘子,這個人前途就有限。

  年輕出家不容易,出家這條路不好走,很艱難,要經過很多考驗。像現在這個世界,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誘惑非常多,都要去面對、去通過這些考驗。現在人家學戒律,我們都讚歎、要學習,只是我們就我們現前的環境,我們能做的,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來學習。我們做不到的,先不要談那麼高,比丘戒、菩薩戒我們實在講是做不到,就是一個五戒,我們都沒搞清楚。所以在金山寺我自己講了這個東西之後才發現,以前都沒有時間放在這上面,對這方面的理解都非常缺乏。實際上我們理解了之後,原來聽到戒就好像很拘束、很恐怖的。後來發現佛制的戒,他制戒的精神都合情、合理、合法,因為他給你說明,我制這個戒是幫助你達到什麼目標,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你得到定,定開慧了,這些它就沒有限制,因為你不受影響,你有免疫力。如果你還沒有免疫力,你一下沒有戴口罩,你就中毒,要隔離。如果你有免疫力,就是那些你如如不動,那對你沒有影響,你就可以去度眾生,不然就是被眾生度,這個是必然的。閉關,持小乘戒它是一個階段性的,不是永遠的。菩薩戒是永遠的,是盡未來際,你發這個心,你就是要成佛。你不能說我現在發心要成佛,等一下想一想我不想成了,不能這樣發心的。發心就是你一定要成佛,你這一生要盡形壽,未來生生世世。我們上午供,藥師佛那邊念「願消三障諸煩惱,世世常行菩薩道」,那是什麼?就是盡未來際,未來際就是三際,它沒有時空,那個不能捨戒的。小乘戒可以捨戒。它叫盡形壽,最長時間到你這一期的壽命終結為止,它戒體自動解除。最長是盡形壽,活到你壽命終了那一天。最短就是一天一夜八關齋戒,二十四小時時間到,戒體自動解除,你要持,要再重新受。這是小乘戒,小乘戒它是有階段性的。還有閉關也是階段性的,不是永遠住在山洞,都躲在那裡,不是這樣的。閉關也是一樣,跟這個戒也是短期的,所以有什麼短期出家的,那是有階段性的。或者你到終一生的,盡形壽的。八關齋戒,關,關起來,八關齋戒要閉關一天。那有七天的,有三個月的、半年、三年的,這個不等。現在有很多人他閉關,他閉關也不曉得要做什麼。閉關,有的人念佛,有的人參禪,有的人看《大藏經》。所以以前有人他閉關是看報紙,我們師父常常講,閉關在看報紙,外面什麼事情他全部都知道,他何必閉關!叫人家送報紙進去給他看,在關房裡面無聊。那個都是很外行的,根本就不懂得閉關它是要達到什麼目的,你閉關要做什麼。這些常識我們要了解,這些都是佛門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