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四甲辰年新春講話—三字真傳「老實念」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4/3/1 屏東新埤六和念佛堂 檔名:WD32-170-0001
諸位法師,新埤念佛堂堂主藍居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悟道一行來到屏東新埤念佛堂,藍居士發心成立六和念佛堂,供養大家來這裡念佛,已經有二十五年了。剛才我問藍居士成立多久?二十五年。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前四個月成立的。這個念佛堂在此地,也有幫助很多同修往生淨土。這個念佛堂不是很大,但是也不算很小。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常常提倡,過去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提倡的二十個人的小道場。就是一個佛堂,大概容納二十個人,小型的念佛堂,這是印光祖師當年在世的時候提倡的。他這個小念佛堂,在大陸上,以出家眾為主,現在在家居士也有很多小念佛堂。依照這個模式,就是住僧二十個人。這個住僧,就是我們四眾弟在家出家,大概二十個人常住。不募緣,就是不去化緣,不到外面化緣。也不做會,不做會就是沒有辦活動。也不傳法、也不收徒、也不講經、也不傳戒、不應酬經懺佛事,就是一心念佛。這二十個人,專一念佛,每一天跟打佛七一樣。我們新埤念佛堂也很符合這個條件,這二十多年來,大概也是這樣來運作。就是我們有附帶的流通淨老和尚的講經,過去有錄音帶、錄影帶,後來有CD、VCD,現在有播經機。播經機小小的,可以錄很多經在裡面,帶到哪裡聽都方便,聲音也非常清楚。現在還有一種有螢幕的,小小的,現在這個播經機流通得也很廣。
我們這個道場,也就是除了一心念佛,還有聽經。為什麼還要聽經?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是在上個世紀,大概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那個時候,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也提倡二十四小時念佛,天天開放,分三區念佛。像我們現在這裡分三區,有繞佛、有靜坐念佛、有拜佛,分三個區域。也就是自由念佛,你什麼時間來都可以,你念多久都可以,時間長短由各人自己方便,在新加坡曾經辦過這樣的一個念佛堂。一開始有很多人參加,好像幾百人參加,後來念了一段時間就慢慢減少,念到最後剩下二、三個,愈念人愈少,念到最後就沒人了。後來我們老和尚看到這樣的情況,這個還是要聽經,不能只念佛,大家念佛不明理,他念了沒有法味,不曉得為什麼要念佛。這些道理不明白,念到最後枯燥無味,他就念不下去了,所以後來他這個念佛堂加上聽經。
古時候,像印光祖師當時那個念佛堂,沒有聽經,就是因為大家對這些道理都明白,而且有祖師在開示。佛七是沒有講經,但是主七師他會開示。主七師就是照顧大家的,看到大家念佛的情況,就是帶大家念佛,念的情況良好,就一直念,就不講話。如果看到大家念佛,有人有一些狀況,他都隨時要去輔導,怕出問題,所以主七主要是這個工作。維那、悅眾是領眾的,帶大家念。這些主七、維那、悅眾、引禮,用現在話講,都是為大家服務的。真正念佛的是清眾,他沒有職事,就純粹來念佛。大家為這些清眾來服務,來供養大家,讓大家安心念佛,達到一心不亂。過去的人,有這樣的因緣,所以也不用講經。
現在這個時代,一般人對念佛的道理他不明白。淨土法門,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彌陀經》講,信願行三個條件。《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就是信願。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信願行是《彌陀經》講的,一部《彌陀經》講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淨土法門,我們現在用的這個行,《彌陀經》講「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執持名號。我們這個念佛的方法叫做持名念佛,念佛的名字。你心裡默念,或者金剛念,嘴唇動,聲音別人聽不到,小聲念、大聲念,念六字、念四字,你念幾音的?念六字四音、六字七音、六字二音、四字四音、四字五音的,還是念只有一音的?一音就像我們老和尚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一音,那個沒有幾音,只有一音。這個都是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樣,音調不一樣,這個叫持名念佛。
其他三種就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觀像就是看佛像,像我們這個佛堂四周都是佛像,你走到哪個角落都會看到佛,觀像。我們不是修觀像念佛,觀像等於是附帶的,我們主要是修持名念佛。如果真的要修觀像念佛,你每一天要專心去看那個佛像,把佛的莊嚴像深深印在我們腦海裡面。但是這個要很有時間,而且福報很大,他什麼事都不要做,他的工作就是看佛像,他三餐有人準備、衣服有人洗,樣樣都有人給他護持,他的工作就是一天到晚看佛像。現在要找這種有時間的人,我看也不多了。因為觀像念佛,如果你離開佛像你就看不到了、就中斷了,是比觀想念佛容易,也不是很方便。觀想,那個難度就更高了,要觀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我們沒有看到,要把它觀想依正莊嚴、佛菩薩的相好,那個心要很定,要有禪定功夫,他才能觀得起來。我們一般凡夫妄念紛飛,心很散亂,不容易,觀不起來。實相念佛跟參禪一樣,那是最高的,叫理念。
我們現在採用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方便,無論什麼人都會念,大人小孩,老的小的,連外國人你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很快也會念了,這個就很方便。它不但方便,而且它還通實相,暗合道妙,這是一般人不理解。持名念佛,這個不難,不困難,大家都會念,反正你怎麼念都可以,你自己喜歡念六字、念四字,你要念幾音的,你要念慢的、念快的,隨各人。這個法門,念佛不難,我們要念這句佛號大家都會念,持名念佛,大家沒有一個不會念的,但是信難。《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佛都跟我們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信很難!行不難,信很難。
昨天我去看莊善師的母親,九十六歲。我們道場出家眾莊善師,她在四年前往生了。她在我們道場,她跟我請假回家,那個時候她爸爸年紀大,身體不好要照顧,照顧兩年,她父親就往生了。後來留下來照顧她母親,她很孝順。結果在二O二O年八月,她有心臟病,她知道自己很嚴重,不敢給她媽媽知道,就請一個同修,好像她的親戚載她去高雄醫學院去看病,結果一去也就不回來了。她的往生,她也沒有給她母親知道。但是沒有給她媽媽知道,她媽媽總是會問,昨天還看到,今天怎麼沒看到?沒看到人,她總是會問。家屬也怕她受不了,就給她說她在醫院住院,沒有給她說往生。後來是請我們這邊的同修,藍居士他們去助念。本來是她往生之後要送回家去助念,那個時候他們家人也怕她母親受不了,所以就臨時來問我,我說她既然出家了,那就回歸到道場吧!所以我在台南淨福寺,我說不如就送到淨福寺去,一切後事都在那裡處理。給她母親瞞了大概半年,後來她姐姐從西班牙回來,她還是給她母親講。她母親就一直想著,因為半年沒看到,後來知道她往生了,她就很懷念,非常懷念。我昨天去看她,那個相片就吊著,吊在她的床頭,反正她現在年紀大了,行動不太方便,就是看著那個相片。
昨天我自己去看她,到她房間去看她,跟她談話談了很久。我就勸她,妳要念阿彌陀佛。她就問我,用台語講,真有阿彌陀佛?我說有!「又沒有看到」,她不是在想阿彌陀佛,她在想她女兒,怎麼都沒有讓我看?我念這麼久了,都沒有讓我看到?也沒有夢到?就是我念佛念這麼久,怎麼都沒有看到她,不知道她去哪裡了?後來我也是給她安慰,我說妳要見善師,妳就多念佛,她去西方了,妳也往生西方就跟她見面了。當然她心裡有疑惑。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老人家這樣,我們也不意外,因為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念《彌陀經》,這是難信之法,這個信難!他老人家也沒什麼聽經,她女兒都學佛了,女婿、女兒都學佛了,勸她念佛,她也不反對,但是她總是有懷疑。我去看她,她心裡不是在念佛,在念她女兒,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她心裡就是罣礙,想念她的女兒。
如果把這個想念女兒的心換成想阿彌陀佛,那就成功了。過去我們道場有個老居士,七十幾歲退休了,跟我們到美國達拉斯去打佛七,他就給我們老和尚講,他說他現在年紀大了,兒子、孫子都有了,他現在什麼都放下了。後來他又說,他說只有一樁沒有放下。我們老和尚說哪一樁事情?他說我的小孫女很可愛,回家都會叫我爺爺、爺爺,他說我來這裡打佛七,心裡還是在想我家裡那個小孫女。我們老和尚就知道,他來這裡打佛七,不是在想念阿彌陀佛,是在想念他的孫女。所以我們老和尚就給他開示,你把想你小孫女,對象換一下,換成阿彌陀佛,你就對了,就成功了,那個叫念佛。所以這個念兒孫的心情去念佛,就是真正的念佛,心裡真有佛,真有。一個里長的夫人,她都聽我台語講經,她剛剛給我講,她的女兒走了;放我的錄音帶,放我四字五音佛號給她聽了兩個月,走了。她給我講,她來看我,可能會大哭,但是還好,她還能夠穩定下來。她說現在想到她女兒喜歡吃的什麼東西,要煮那一道菜,她就想到她女兒。那個心裡真有,天下父母心,心裡真有。
所以念佛,什麼叫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如子憶母,如母憶子。就是孝順的子女,時時刻刻,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想念著父母。母親當然是想念子女,天下父母心,把這個比喻作阿彌陀佛想念一切眾生,想念眾生從來沒間斷,就像做父母的人想念兒女從來沒有中斷的,可能他最後一口氣快斷的時候他還念著。如母憶子,這個比喻佛念眾生,就像母親念子女一樣,從來沒間斷。如果當子女的人也念父母,也念母親,這就有感應。這個「子」比喻我們眾生,我們眾生一天到晚想念阿彌陀佛,那就有感應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母親一直念著兒子,兒子不念母親,這個沒感應,她念死了也沒用。
所以《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的經文我們好好去參,就知道什麼才叫念佛。所以念佛不是只有口念,真正念是心。因為那個「念」,上面一個今天的「今」,下面一個「心」,今就是現在,我現在這個心真有佛,那叫念佛。所以那個「念」,以前有人說要加一個口,印光祖師說不能加口,加一個口就有口無心,嘴巴在念佛,心裡沒有佛,有口無心,那就沒有感應。如果真念,那就真有感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他這個念頭轉一轉,的確想念兒女這個心,為了要見兒女,把這個想念的心來念阿彌陀佛,那就感應,那就真念。這個是我們明白什麼叫念佛。所以那個老居士念他的小孫女,我們老和尚給他講,你念孫女那個心換成去念阿彌陀佛,那就是真的念佛了!真念,那就真有感應。如果只有口念,當然也是有功德,口善,但是心沒有念,就沒有感應,這一點道理我們要了解。
念佛不難,特別是持名念佛,信難!信就是不懷疑,不懷疑就是真信。沒有學佛的人,他說不信佛,我們覺得很正常,他沒信佛,他不是學佛的人。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是真正信?不一定,往往半信半疑,說完全不信,那當然一定有信,只是這個信當中有夾雜著懷疑在,我們一般講半信半疑。所以昨天善師的母親跟我講,真有阿彌陀佛?她就有懷疑,到底有沒有?沒看到,也沒看到,當然這個有疑。如果你看到了,你還會懷疑嗎?就不會了。要怎麼見佛?佛是不是講一個讓我們無法去證實的事情?佛絕對不會編一個虛妄的來給我們講。佛教人不要打妄語,他怎麼會打妄語?他教我們的,就是有理論方法,讓我們去證實這個事情。我們有懷疑,這個是正常的,因為如果沒有懷疑,佛在《彌陀經》講這是難信之法,那佛不是講錯了嗎?這個不是說錯了嗎?所以有懷疑是很正常的。
我記得在早年,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到三重佛學會,一個小佛堂。那個小佛堂,大概是我們這個佛堂的四分之一,這個佛堂把它切成四塊,它是一塊。他們請我去講《無量壽經》講台語的,講給一些老菩薩聽,大概坐十幾個就法緣殊勝,就客滿了,十幾個就客滿了。他在屋頂上加蓋的。大部分我去講經講台語,因為都是老菩薩,老菩薩國語聽不懂。像我到新加坡去,那些老菩薩都要講福建話,到居士林去,講國語(大陸叫普通話)聽不懂,老人家的確聽不懂。我到大陸,到漳州去,一些老人家,我去講國語,他們聽不懂,講台語他才聽得懂。所以我這個台語的,在泉州、漳州,有講台語的地方,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泗水,那邊都是講台語,也都流通到這些地方,那都是老人家。有一天來一個高中生,大概十六、七歲,十七、八歲,大概讀高中的一個男生。我說今天怎麼這麼殊勝,這個年輕人來聽我講經?結果我講完了,他下來給我考試,原來是給我考試的。下來他就問我,悟道法師,你說極樂世界那麼好,你看過嗎?我沒看到,我總不能打妄語說我看到,騙他。我說我目前還沒看到。他說你沒看到,你怎麼能夠證明有極樂世界,你憑什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就憑這個經典。這個經典叫做「聖言量」,佛講經說法,這個就是法。
佛要滅度的時候,阿難請問佛,你老人家不在了,後世的佛弟子,我們依什麼來修學佛法?佛講了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藏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翻成中文,流通到現在,經典就是法,法就是我們修學的依據。第二「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語言、文字、用詞不一樣,只要意思對就可以依。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講的經,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了義經跟不了義經有牴觸的時候,要依了義的;這個就教我們在這個當中,有牴觸,你一個取捨。第四「依智不依識」,這四依法。第一個就依法不依人,有經典依據;沒有經典依據,什麼人講的我們也不能相信。所以我就給他講,我是依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個叫「聖言量」。聖言量,佛講的。我們現在信是信什麼?就是信這個經典,佛講的,我們現在是信這個,依經典做為我們的修學依據。這個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屬於皈依法,法就是經典,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據、依循、依止,我們依經典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一個理論基礎,是依經典。
經典講的,我們也沒看到。這個學生講的就是你要親自看到才算,要看到。這個事情我們想一想,你看到的事情,你才相信它有;你沒看到,就說它沒有,這個也不能成立。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沒看到的人、沒看到的事,有很多我們還是相信它有,也不是我們親自見到的。比如說秦始皇,誰見到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孔子誰見到了?老子誰見到了?沒有人見到。現在提到這些人,大家都說有,有這個人。那你不是要親自見到才相信嗎?你現在怎麼就相信有這些人?你說外國人,拿破崙,你見到過沒有?我以前看過一部電影「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你有跟他喝過咖啡嗎?沒有,但講到這個人,大家都說有。那你不是親自看到才是有,沒有看到就是沒有嗎?這個就不能成立。這些人,歷史人物,包括我們自己的祖先,你也沒看到,那有沒有?有。你可能看到祖父、曾祖父,再上去你就看不到了。有沒有?有。
所以這些有人看到,我們現在相信,就是歷史記錄,記錄下來,我們根據這個。像極樂世界,當年佛講經講《無量壽經》,兩萬人聽《無量壽經》,就看到極樂世界。大家讀《無量壽經》都知道,這個出家的比丘眾有一萬二千人,在家的男居士有七千人,出家的比丘尼眾有五百人,在家的女眾有五百人。這些都是現場看到,佛講這個經的時候,講到禮佛現光,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會的大眾都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大眾看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在講《無量壽經》這一會,在《無量壽經》有記載。《觀無量壽佛經》是韋提希夫人,她五百個宮女看到,包括她是五百零一個,她們見到了。在我們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像初祖遠公大師,他一生就見三次極樂世界。我們看《淨土聖賢錄》,還沒有往生,他念佛功夫成就了,他就見到極樂世界了,他往生的時候他見到了,這個《淨土聖賢錄》記載很多。我們淨老和尚介紹、推薦的海賢老和尚,的確他見過很多次,但是他不講。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大家有看就知道,有居士就問他,您老人家見到極樂世界沒有?他就裝糊塗,他說天黑了,什麼都看不到。大家為什麼這麼問他?知道他有見過,但是他不講。但是往生的時候,他這麼一表演,就確定他不曉得見過幾次了。
所以見佛有現前見、有定中見、有夢中見、臨終見,這個情況。你功夫念到一心不亂,你隨時可以見極樂世界,你想見就見,不想見就不見。有人在定中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有人在夢中見,那功夫比較次一等。再其次的就是臨終念佛,佛來接引,那個時候才見佛。這位高中生他問我,憑什麼相信?我說憑經典。他問我有沒有見極樂世界、見佛?我跟他講,我說你想不想見?我給他講,佛給我們講這些,是有理論方法讓我們去證實的,他不是畫一個餅,你不能去證實,那就靠不住。有理論方法,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透過佛經講的,教我們的理論方法,他去修、他去證實了,見到有佛、有極樂世界。我就給他講,我說如果你真想見佛,我們兩個來打佛七。他聽到打佛七就趕快跑了。因為打佛七,《彌陀經》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見到佛了。所以《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給我們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是講得很肯定,不是說可能見佛,那也靠不住。必定見佛,這個就很確定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只要憶佛念佛,現前就是現在,當來就是將來要往生的時候,現在、將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有現前見、定中見、夢中見、臨終見,就見佛。只要見到佛來接引,我們什麼問題統統解決了。臨終佛來接引,沒有死苦,沒有那個斷氣死苦,就是最後一口氣還沒斷就跟佛走了,這個就沒有死。如果死了,就落入中陰身。
中陰身往生,就比較其次。像我們做三時繫念就勸導亡靈,最黃金時期就在七七日內。因為《地藏經》講,過了七七他就會再去投胎了。如果造善業,往生三善道;造惡業,往生三惡道。除非大善大惡,那個沒有中陰身。大善,他一斷氣就生人天了。造大惡業,五逆十惡,一斷氣就馬上墮地獄,那個也沒有中陰身,重刑犯沒有中陰身。一般都要經過中陰身,中陰身這個當中還有一個過程,如果不是很大的善、很大的惡,要透過陰司的一個審判,再去發落。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在四十九天之內。所以超度黃金時期,就是在四十九天之內。四十九天之內,一般的超度佛事,如果很殊勝,修的福報很大,幫助他消業障,超度到人天善道。
我們三時繫念,是勸導亡靈要信願念佛,要放下,真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不要留戀這個世界,趕快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勸導亡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如果這個亡靈宿世有善根,這個時候給他提醒,就像我們在陽上的時候講經勸大家一樣的,他如果這個善根深厚,他一聽就明白、一聽就接受,他真信,不懷疑,發願,真願意往生,這樣念佛就感應佛來接引,中陰身也可以得度。我們三時繫念度的亡靈,主要是黃金時期四十九天之內的。過了四十九天,也有得度的,那個善根要比較深厚,因為就是他已經去投胎了,當然給他迴向,對他都有幫助。這個詳細的,超度的經典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中陰身得度,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也開示很多念佛的方法,都是在打佛七的時候開示。他開示念佛,有一則我記的就是勸這些蓮友,平常我們有事的時候去忙事情,事情忙完了,第一個念頭就是提起佛號。無論你忙什麼事情,事情忙完,第一個就先提起佛號;有事來,我們再去處理,這樣養成一個習慣。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如果萬一有些人過去世有些業障,這一生業報意外死亡的,比如說車禍、地震、火災、水災等等的,這些天災人禍意外死亡的,比如說遇到大災難,像九二一大地震,那個突如其來的災禍,這個情況往生的,人都會受到驚嚇、會驚慌。驚慌,他往生了,他的神識就在中陰身。中陰身,他過了一個星期,所以我們現在說做七,一個星期,這個心會慢慢穩定下來。這個慌亂的心穩定下來,驚慌的心穩定下來,平常他有念佛,這個時候他就佛號提起來,在這個中陰身也能得度,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是雪廬老人講很多。當然就是這一生就得度,中陰身就是我們還是這一生。所以《彌陀經》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生就是已經往生,今生就是這一世,現在這一世叫今生,今天的今,今生。當生就是來生,將來。這也是中陰身得度,那就算是當生。
因此念佛法門,剛才跟大家講的,我們大家好好去體會,我們這個持名念佛要怎麼念?你把念兒孫那個心,換成念阿彌陀佛,就想念兒孫那個心去想念佛。想念兒孫的心,他的心不是很懇切要見到嗎?像昨天善師她媽媽,「怎麼都沒有看到?」她想了三、四年了。她那個想兒女的心,如果用來想阿彌陀佛,我看她最少也功夫成片了,事一心不亂我們不知道,但是功夫成片肯定有。這個就是《楞嚴經》講的,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親想兒子,兒子想母親。母親想兒子,做過父母的人就能夠體會。如果孝子賢孫,他也會想念父母。如果他不孝順,他不會去想父母,這個就沒有感應。所以古代孝子想母親,他母親有事,以前也沒有手機,他就咬手指頭,她兒子心就會痛,知道他母親有事,這是心跟心的一個感應。《楞嚴經》佛用這個來形容比喻,什麼叫念佛?就是這麼念,那個就真念佛了,你心裡真有佛了。就像做母親,妳心裡真有兒子,自己到死都不會忘記,這個真有。如果把他換成阿彌陀佛,那就是憶佛念佛,那你肯定見佛。你真想見,你就要念佛,這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如果不念佛,以後再見面,你也不認識。
《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人在愛欲之中,我們就是在愛欲之中,我們為什麼有六道?就是有愛有欲,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我們一個人在愛欲當中,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很孤單、很孤獨。獨生,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出生,誰陪我們來?都自己來。我們死了,誰陪我們走?縱然同一天死,一起死,去的地方也不一樣,因為各人的業力不一樣。「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佛講的,的確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死了誰跟我們走?沒有。所以古代秦始皇那個兵馬俑,還有後來陪葬的,有一些活人也去陪葬,印光大師說那個是很殘忍的,那個是很無道的。為什麼陪葬?他在世有這些人奉事,希望死了之後,這些人跟著他去照顧他、去奉事他。其實他不知道,人死了各走各的,哪裡能夠跟著你去奉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自己這個身體都帶不走,你能帶走什麼?那個真是愚痴,造惡業。那個惡業可以帶走,帶去地獄受苦報。「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善惡業可以帶走,我們念佛的淨業可以帶走,其他統統帶不走。淨業念佛,多念佛就是累積我們的淨業,佛勸我們多積累,這個可以帶走,帶我們去極樂世界,帶我們上品往生,叫我們積極的去積累。其他身外之物,包括這個身體帶不走,隨緣就好,要放下。
因此我們修念佛法門,如果你真信切願,真正相信就是不懷疑,所以佛才講難信之法。我們要做到不懷疑,有兩個途徑,一個就是你要多聽經,經教深入。像我們老和尚講的《大經科註》,他講得很細,把黃念老那個註解他詳細的講,講得很詳細。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它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有疑惑,透過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我們聽經、講經,為了就是依照佛的經教、祖師大德的註解,來幫我們解疑釋惑,解釋我們疑惑的地方,讓我們明理,明白這個道理、方法。所以在《淨語》裡面講,「理明信深」,第一個是理,就是道理明白了,你信心就深入了。信心深入,你的願就切了,「理明信深,願切行專」,我們念佛就專了。念佛專了,我們業障就消了,「業淨真顯」,業消乾淨,真心就顯露出來了。這是透過經教的方法,幫助我們斷疑,一般上中下根器都是透過這個。
另外一個途徑就是透過行,念佛來斷疑。但是你念佛斷疑,要老實念,你就能斷疑,就老實念。這是念佛,就像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者,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信有往生之分,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都是我們的心感應的,這樣叫真信。「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信了,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相信我遇到了往生我有分,但是你沒有透過行,就是念佛這個行,你這個信會有懷疑,就不能成立你的信心。成就你的信心,要透過行。
「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楞嚴經》。《楞嚴經》這一段是講「都攝六根」。另外一段就剛才講的,「憶佛念佛」,憶就是心裡想念,口念心想,憶就是回憶這個憶,就是我們現在講掛念,或者我們三時繫念叫繫念,心繫在那裡,專想這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相憶,他就見面了,就感應了。這是舉《楞嚴經》。《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根據《彌陀經》講的。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
我們現在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開示,這個行,這個念佛就是「證所信」,證實我們所相信的這樁事情。我們所相信的就是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遇到了,我就有分可以往生。要證實這樁事情,要透過念佛的妙行來證實我們信的這樁事情,證所信,證實我們所相信的。你沒有透過這個念佛的妙行,信是信了,你無法證實。就像那個高中生問我一樣,的確是這樣,我給他講的也是根據經典講的,我說那我們來打佛七,我們來念佛。我又問他,你想不想見?你真想見,就是真念,那就真見到了。你不是真的,當然見不到。所以行就是證所信,滿所願,滿就是滿你的願望,你的願望不是要往生嗎?也透過這個念佛的妙行滿我們願望,證所信,滿所願,就信願行。
我們這個信很難,為什麼?有懷疑。所以在《淨語》裡面講,「誤人第一是多疑」,誤就是耽誤,耽誤我們修行人、念佛人,第一個就是多疑,疑惑很多,這是障礙,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惑生出這個苦,我們受到苦的時候心更懷疑。疑能生苦,苦又再生疑,又多出疑,到底我這樣念是行不行?過去三重有一位老菩薩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怎麼念了還不來?」念了半天也沒來,那個就是疑。疑就是他沒有真信,夾雜這個疑,就是自己障礙的。所以疑能生苦苦生疑,愈苦,疑惑就更多了。我已經念了這麼多了,怎麼還這麼苦!那不是疑又更多了嗎?疑更多,那個苦又增加了。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就是這個疑的網密密麻麻,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以為自己沒有懷疑了,但是你碰到事情,你才知道有懷疑。所以疑好像捕魚的網,魚網密密麻麻的,纏在我們的心裡,這形容比喻那個疑,懷疑就是那個網。不易知,就是你不容易知道,你不容易發現,以為自己沒有。
所以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三十多年前,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跟韓館長拿美國綠卡,一年要住半年。早期有些同修有問題,寫信來問我們老和尚。沒有出國,在台灣有時間回覆,後來出國就沒時間,每次半年一回來,那個信件就一疊,後來我們老和尚就叫我代替他回。我先寫,人家問什麼問題,我來回答,然後再給他看。他看了,哪裡不行,再給我改。後來改了幾次,他說可以了,以後就你代我回,不用再給我看了,我也知道師父大概他是怎麼回的。有一次我接到一個居士,這個居士他說,《彌陀經疏鈔》念佛三個要訣,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他寫信來問,他說老法師講的這三個要訣,他現在做到兩個,他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但是第三個不間斷他做不到,他不能像念佛機一樣,二十四小時統統一直念,他還要工作、還要吃飯、還要睡覺。他說這一條他做不到,前面兩條他做到了。我就跟他講,我說你第一條做到了,不懷疑,你還寫信來問什麼問題?大家想是不是?都沒有懷疑了,還要問?有疑才要問,疑問疑問;你沒有懷疑,你還要寫信來問什麼問題?這個很具體,說明他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懷疑。後來我給他講,你是三條統統有了,你既懷疑,又夾雜,又間斷。他這個懷疑,就是經沒有真正聽明白。真聽明白,那也沒懷疑了。他沒有了解到什麼叫不間斷。
不間斷,我們老和尚過去開示常講,你心裡很想念你的兒子、想念你的子女、想念你的孫子,你有沒有一天到晚掛在嘴巴「孫子、孫子、孫子」?沒有,你沒有一直這樣念;但是心裡,他走到哪裡,就像那個老居士,跟我們到美國達拉斯那麼遠去打佛七,他心裡還是想念他那個小孫女很可愛,他從來沒有忘記,那個叫做不間斷。想小孫女不間斷,想兒女那個心從來沒有間斷,用這樣的心來念佛,就是有佛,就是真正念佛。他沒有把這個聽明白,所以他才會有這個疑問。如果聽明白,他大概沒有了。不是說你像念佛機,你怎麼可能二十四小時統統念不停?大概還沒有看過有人這麼念的。但是心念,心繫念,他是不間斷的,連晚上睡覺都不間斷,夢中都還夢到。所以不間斷主要是心,不是口。口我們念,有時候出聲,有時候沒出聲。你也不是什麼環境都可以出聲,像我們這個念佛堂可以,大家共修。如果你回家,你家裡的人沒有學佛,你念佛他就生煩惱,你也不能在他面前念,他會給你抗議。所以往往我們去坐車,或者一些公共場所,我帶個念佛機。法師,你那個能不能不要放出來?我們聽了很法喜,他聽了生煩惱,不一樣。而且不了解佛法的人,他以為人死了才在念的。像以前我父親沒有信佛,我帶個念佛機回去,被他罵,「我還沒有死,你就給我念」,他大概看到人家人死了在念那個,他就很忌諱。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念佛不是死了才念,是念了才不會死,不知道,他不了解,他有一些忌諱。
所以《淨語》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要怎麼辦?要有解決的辦法,不能問題講出來沒有解決辦法,講那個沒有意義。疑能生苦苦生疑,那怎麼辦?疑網纏心不易知,下面的辦法就是,「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我們有懷疑怎麼辦?就是兩個方式,一個聽經,一個就是咬緊牙根繼續念,老實念。三字真傳「老實念」,你就不要懷疑,不要想那麼多,老老實實就是這樣念下去,你也不要管它念得好不好。「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妄想亂七八糟,不要管它,你只管這句佛號就好,每一個字、每一句,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這樣就好了。妄想隨它去,不要理會,你抓住這句佛號,專注這句佛號,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還有一句,「佛聲不斷光不斷」,我們要佛光注照,就要多念佛。「苦樂忙閒莫停聲」,我們痛苦的時候、快樂的時候、很忙的時候、很清閒的時候,都不要停。莫停聲,你心裡默念,心中也有聲響。像現在有念佛機,我們常常戴著念佛機,這個可以不停。但是有時候沒電,還是要停一下。我現在是兩部念佛機,這個停了,就換另外一部。這個念佛機也是有作用的,放念佛機也有佛光注照。所以「苦樂忙閒莫停聲」,「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這個是我們要常常記住,《淨語》這個開示也非常重要。我們念佛常常會忘記,要常常提起,提醒自己念佛。現在有念佛機提醒,這個很方便,發明念佛機的人功德無量,也很方便!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沒有什麼好供養,就是跟大家談談有關信願念佛,真信切願,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如果信願具足,念佛功夫差一點也能往生,一念十念也都能往生,關鍵在信願真切,這個非常重要。今年是龍年,我們新春來跟大家拜個晚年,祝大家龍年吉祥!我們大家在龍年,在淨業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今天我們是新春團拜,以上供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