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二九集) 2011/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七十四面第一行,經文: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這個一大段是第五大段,殺盜淫妄酒,這五戒裡頭是酒。後面念老的註解註得非常詳細。古代祖師大德對這段經文有兩種看法,把它看成是五戒裡面的酒戒,有,有此一說,因為它裡頭有,有這一句『耽酒嗜美』。可是從全文的意思來看,這個五大段內容實在是講的十善。五戒十善都在其中,十善後面不瞋、不貪、不痴,這一段裡頭都有這個意思。所以兩種講法都好,念老全都採取了。我們現在看註解。
「五者,此第五惡」,第五種惡,「古有二說」,古人有兩個說法。「一者,如前,明飲酒惡」,這是配五戒來說的,「淨影、嘉祥諸師之說」。「經文云:耽酒嗜美。後復廣舉餘惡,以明酒之過惡」,過失產生的這些惡行。在中國古代,《無量壽經》註解只有兩種,《淨影疏》跟《嘉祥疏》,只有兩種,這兩種都是這個講法。「二者,以今之五惡,實攝十惡」,這段經文裡頭,就是第三十五品,我們說五戒十惡,這個意思就很圓滿,他說確確實實裡面是包括十惡。「如義寂師云:身業三惡,以為初三」,前面三段經文,殺惡、盜惡、淫惡,這三,「口業四惡」,前面我們經文上很清楚,兩舌、妄語、惡口、綺語,這四種統統在前面這一段裡面,「合為第四」。「意業三惡,合為第五」,這個意就是貪、瞋、痴,這三種惡合起來在這一段經文裡頭,第五段。
「其意謂身業之殺盜淫,以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惡」,這殺盜淫。「口業之四惡」,在這個本子裡面就是第四惡,第四段,「此皆彼此相合」。「獨此第五惡,淨影師等謂為飲酒惡;而義寂師謂為意業三惡,貪瞋痴。清代彭際清亦同此意」。這是清代一位淨宗大善知識,雖然是在家居士,這位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無量壽經》註解就叫《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作的。他在這個裡面,對這段經文的看法跟義寂師相同,他認為這段確實是十善裡面意業的三惡,在這一段裡頭。《起信論》裡頭說,「五惡之義,特準他經,配以十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我們這個經文裡第一段是講殺業;第二惡是盜業,「盜貪所攝」;第三是「淫業所攝」,第四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第五惡應該是「瞋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為五善,亦名十善」,五惡、十惡反過來就是五善、十善,一般我們常說反過來是五戒十善。「與義寂師之說幾出一轍」,完全相同,因為「邪見生於痴」,這裡頭講到邪見,是屬於愚痴。
「今解兼採兩說」,古時候這兩種說法都採用。「首重五戒」,所以科判裡面判之為「飲酒惡」,這是用的五戒。「復廣勸十善,故兼採後說。上之兩說乍睹似異,實亦無違」,確實沒有違背。「蓋好酒貪杯」,那就是意業裡頭的貪,就是貪惡。「醉後易怒」,喝醉之後發脾氣,這是瞋恚。「酒令神昏,飲之過度,甚至不省人事」,這是愚痴,頭腦不清楚了,酒喝多的時候發酒瘋。「可見飲酒一惡,常與三毒並行」,飲酒裡面,為什麼佛要制飲酒為重戒,道理在此地。飲酒本身沒有過失,它能夠連帶生起貪瞋痴,嚴重的會犯到殺盜淫,殺盜淫那個動機都從貪瞋痴來的。所以酒為遮戒,世尊為防禦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人,不破戒、不作惡,在十善裡講叫不造惡,五戒裡頭不破戒,酒這一戒就嚴格的遵守。世尊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懂得。
「《資持記》明酒有十過」,飲酒十種過失,這些也都是常見的,只是我們粗心大意沒重視。「記云」,第一「顏色惡」,酒喝了之後,臉很難看,尤其是喝醉,別人看到的時候厭惡,無禮。第二「少力」,酒醉之後東倒西歪,站都站不穩,這是非常明顯的。「三、眼視不明」,眼花了,看不清楚。第四,「現瞋恚相」,為什麼?情緒不能控制,這個時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他有抱怨的,酒喝了,醉了,無法控制,自己神智不清。有所謂酒後出真言,講真話,沒有法子隱瞞,全都洩漏出來,這瞋。第五「壞業資生」,對你的事業有傷害,特別是經商,實際上任何事業。為什麼?酒醉的時候不正常,酒醉的時候說談生意、談判,很容易出麻煩。不正常狀況之下,這言語能作數嗎?如果真的簽了約、簽了字,後悔莫及。第六個「增疾病」,有過度的飲酒,有急性的病、有慢性病。如果是常常好酒的話,身體怎麼可能會好?第七「益鬥訟」,我們講打鬥,怨恨發作,叫瞋毒,這時候會爆發,不飲酒的時候他能控制,飲酒之後不能控制。第八「無名稱」,名稱是別人讚歎的,常常醉酒,沒人讚歎他。第九「智慧少」,這就是愚痴。第十,「命終墮三惡道」。前面這九種是痛,你現前受的,死了以後這叫燒,墮三惡道去了。「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
「又世云:酒能亂性,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這是真的,這中國古人所說的,「故令人造惡」。中國古時候,宴會當中都有酒,但是這個酒酒精度數很低,你不會喝醉的。在宴會當中如果發酒瘋,那多難看,但是酒又不能少。所以古時候這酒杯子它當中做兩個豎的,你看古時候飲酒的杯子叫「爵」,它有兩個豎上的,這叫什麼?這兩個叫「止酒」,你喝的時候它就套在這裡,你沒有辦法乾杯,你只能夠喝一點點,它這裡給你擋住了。古時候人他很聰明,他做出這些方法。就是告訴你,是要用,是禮節,但是表示意思到了就行,決定不許可你喝醉。所以「耽酒嗜美」,這美是美食,美食來下酒,「本身即是貪痴二毒。是故飲酒一惡,實兼意業三惡」。「故上之兩說,唯開合之異耳」,實際上確實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學這一節經文,這兩個意思統統都顧及到了。
「此下廣明第五惡之過患殃咎」,飲酒的過失,飲酒對於修行所造成的傷害,不可以不知道。『徙倚懈怠』,「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懶惰」。下面念老註得很好,「表心中猶豫,放逸懶惰」,所謂以酒澆愁,愁上更加憂愁,「唯圖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這個惡可就大了。人生苦短,古人經論上都常講「無常迅速」,活在這個世間,哪一天生死誰知道?年紀輕輕的,遇意外的災難太多了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常常看這些禽獸昆蟲,牠離開牠的窩出去覓食,你細心觀察,牠能夠平安回來嗎?說不定在路上被別的野獸吃掉,這個機率就太大太大了。天人看我們人間就像螞蟻一樣,壽命很短。就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人家活上一百歲,忉利天那裡看才一天,五十歲就半天,你說有什麼意思?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就是聞佛法。你真聞佛法,真遇到淨土,你很幸運,你這一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再不搞六道輪迴了。這是得人身真正的意義、真正的價值。因為,六道裡頭其他五道修行難,其他五道也有佛在教化,成就的人少,人間成就的人多。這個經論上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
所以懈怠懶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民間好酒的人很多,有一些喜歡喝酒的朋友。還有賭博的風氣很盛,有一群常常在一起賭博,雖然是小的,消遣,賭得不很大,消遣,打發時間,把大好的光陰錯過了。我有個老朋友,上一次到台灣,他來看我,他就很嘆息,台中徐醒民居士,我們三個人是同一條船到台灣的。他現在看看,我們兩個都還有一點成就,他說他這一生都消磨在麻將桌上,後悔莫及!現在老了,知道苦了。他大我一歲,徐醒民小我一歲,我們三個同鄉,同到台灣,好朋友。所以,喝酒、打牌多誤事,誤了你一生。「業指正業,表惡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務正業」。我們雖然身在為國家社會服務,生活能過得去,工餘有時間就要去修正業。年輕的時候生活在戰亂的時代,沒有機會讀書。戰後,難得這些年來社會安定,要不認真去補習,怎麼能成就?想學的東西很多。真想學,你就會遇到善知識,像《易經》上所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你喜歡讀書,一定是交一批讀書的朋友;喜歡打牌,他會交一批打牌的朋友。這個選擇太重要!我們因為年輕的時候書沒有念好,想讀書,所以認識的讀書人很多。我在台灣前二、三年,認識都是有名的一些教授,我認識十多個。都是這些老師們一個一個介紹的,推薦介紹的,就認識很多,我就有選擇,所以最後選擇專跟方老師。古人所謂是學一家之言,太多就亂了,所謂貪多嚼不爛,學要專、要精。可是我們每天還有八個小時工作要做,真正每天讀書的時間,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這個時間不能不抓住,不抓住那就錯了。
我在三十歲辭去工作,專心學佛,以居士身分跟著懺雲法師。我在他茅蓬裡住半年,學什麼?修忍辱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修精進波羅蜜。認識了李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我發心跟他學經教,老人家接受了,我在台中先後住了十年。上台講經是他老人家勸我做的,在這之前,章嘉大師勸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接受了。在經教裡面看到,世尊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確實是世間最好的老師。佛法是師道,這一定要搞清楚。與別人往來,特別是知識分子,一定要給他講清楚,佛教的本來面目是教育,可是它變成宗教了。好像現在,孔老夫子、孟夫子都是教育,現在居然有孔教,把它變成宗教,錯了。把孔子當作神來看待,這不叫迷信嗎?孔廟裡面塑造孔子的像,那是對老師的懷念,對老師的崇敬,尊師重道,中國人尊重、尊敬祖先的意思。中國人有祠堂、有家廟,那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它不是宗教。可是現在,你不能否定它是宗教,現在我看這個世間佛教有六種不同的形態,要說清楚。有宗教的佛教、有學術的佛教,許多大學用佛經開課,變成學術;現在有企業的佛教,有觀光旅遊的佛教,還有邪教的佛教。所以至少有六種,講清楚大家就明白了。
我們學的是什麼?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教育的佛教,佛陀教育。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人以前喜歡簡單,就是怕麻煩,喜歡簡單,佛陀教育就通稱佛教;現在稱佛教,大家都以為是迷信。我們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希望慢慢把佛教帶回歸教育,它本來是教育。它教什麼東西?我們這麼多年在經典裡頭薰陶,倫理,它的倫理講得非常圓滿,講到究竟之處,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講得最圓滿了。佛菩薩看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前面念過「不斷之無」,這四個字妙極了。你能把這四個字搞清楚、搞明白,肯定它,一點都不懷疑,你就很容易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止觀,這修行的方法,放下是止,看破是觀。我們在經教裡頭得益太多了。嘗到法味,真的是欲罷不能,一天不吃飯、不睡覺沒有關係,一天不能不讀經,不讀經這一天就空過了,這一天生活沒滋味。
不肯修身,就不務正業。其人對『父母教誨』,則『違戾反逆』,我們常講不孝順父母。現在社會這種情形非常之多,甚至兒女對父母怨恨,這在過去社會裡頭決定沒有。世出世法,根就紮在孝道的基礎上,你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對於孝養父母做得非常圓滿。佛是師道,它是教育,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孝順父母他才會尊師重道,學業道業才會有成就;不孝父母、不尊敬師長,這個人在社會上難了!違戾,底下有解釋,「違」是違背,「戾」是狠暴,「故違戾具狠毒背叛之義。反逆者,忤逆不孝也」,這在今天社會普遍看到。可是我們看到這些事實,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所以看到了,看到怎麼?漠不關心,現在這種事情常常看到,若無其事。現在大家都警覺到災難很嚴重,災難的根源從哪裡來?根源是不孝父母,那是災難的根源。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曉得不孝父母這個問題嚴重,這個惡是多大。今天叛逆父母的人太多,他個人造作的罪業,會影響社會、會影響國家,感應地球的災難;換句話說,他帶給地球災難。你從這上面去細細觀察,這個罪過就太大太大了,他要遭受報應。這個報應不只他一個人,他還給別人帶來災難,你說這個罪多重。
「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故云『不如無子』。佛說這部經,講這樣的話,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好像釋迦牟尼佛就是現在在世,今天所說的我們社會狀況。回去反觀,民國初年不是這個樣子,不孝的人少,不多。有沒有不孝子?有,偶爾聽說,社會大眾都批評他,某家不孝,兒子不孝。現在你看看,兒子殺父親、殺母親、殺兄弟、殺老師,到處殺人,太多太多了,時有所聞,這社會怎麼會不亂?災難怎麼會化解?現在災難頻率太多,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很多同修都來問我,災難來了怎麼辦?不論災難來不來,也不論災難大小,我們平常牢牢的記住,一心念佛。為什麼?念佛是善中之大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我們這裡講正業、修善,正業,念佛是正業,修善是正業。該放下的統統放下,不要去想了,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好。什麼叫念好?沒有雜念夾雜進去,就念好了。我們今天雖然念佛,妄想雜念很多,這不善。真正念佛相應的,念佛念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裡頭沒有妄念,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裡頭沒有妄念。所以,念佛跟修禪定沒有兩樣,禪定是坐在那裡沒有妄念,我們念佛人坐在那裡,沒有妄念,有阿彌陀佛,比禪定好修。你不妨試試看,你坐在那裡坐一個小時,看看你有沒有妄念?
念佛是用一念制念,我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的妄念都取而代之,這個方法方便。禪需要很心細,心細的人、心靜的人,那個門容易入;粗心大意,那個門入不進去,妄念很多、妄想很多,這個人沒有法子修禪。所以佛有方便法門,淨土沒有問題。淨土也要懂得,用阿彌陀佛代替所有的妄念,其他都別想了。為什麼?想別的全是六道輪迴,如果想貪瞋痴慢疑,不但是輪迴,還是災難。總要記住,貪瞋痴慢疑跟地球應對的災難,貪心是水災,海水上升,現在這些暴雨都反常,海嘯,非常可怕。
最近我看了一個同學寫了一份資料給我看,說是二0一二的災難非常嚴重,是真是假明年才能兌現。但是對我們也是個好處,讓我們認真念佛,否則的話,災難來了我們措手不及。現在至少還有一年半載的時間,充分在準備。準備沒有別的,別的都沒用處,就是一句佛號,其他的來不及了。這一句佛號念好,問題就解決,首先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災難,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有共業、有別業,共業是你逃不過的,逃不過我到極樂世界去了。真正念佛人,災難來的時候佛來接引,藉這個時候就往生了。如果你命不該絕,你還有壽命,災難來了你會留下來。我們相信,留下來都是有使命的人,要修傳統文化、要護持正法:換句話說,《還源觀》上的四德就是留下來人的使命,「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怎麼代?我們能夠把倫理、道德、因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這就是代眾生苦。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代眾生苦,做最好的典型、模範給大家看。
修行裡面,第一就是念佛,第二是專心,這經上講的「一向專念」,著重那個「專」字,心無二用。世尊常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的心就放在阿彌陀佛上,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沒有雜念,什麼都放下了。明天日子怎麼過,不去理它,佛號念好就行了,明天還沒有到,想它幹什麼?明天有吃很好,沒有吃,往生。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恐怖,無論什麼環境,法喜充滿。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智慧現前,不生煩惱,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一心念佛是大孝、是真孝,這個功德迴向是最有力量的,迴向給父母,迴向給眾生,迴向求生淨土。迴向得有真東西,沒有真東西迴向是假的,我們積功累德、修善念佛,這都是真功夫,用這個去迴向。
下面說,「如是惡子,辜負慈恩」,故云『負恩』。「違背禮義」,故名『違義』。這個孩子不知道報恩,對父母無禮無義。『無有報償』,「表對於父母之恩德,全無報答」,不能夠孝敬父母,不能夠養活父母。父母年歲大了,沒有工作,生活靠什麼?在中國提倡孝道,年老了誰養?你年小的時候父母養你,父母老的時候你要養他,報償。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樣。我這兩天聽稻盛和夫的講演,我聽了三遍,他講得很好。他說西方人的西方文化觀念,它第一個肯定人是自私的,跟東方完全不一樣,東方人文化第一個理念是人性本善。你看完全相違背,西方人的觀念是自私自利。他就講經營企業,他是個企業家,他在日本創了兩個公司,五十多年來業績非常好。許許多多這些經濟上的災難,對他毫無影響,他五十年一帆風順,什麼經融風暴、泡沫經濟對他毫無影響。所以,許多人向他請教,你是怎麼經營的?經營方法沒有什麼特別,心理不一樣。他的心,他提出四個字,「敬天愛人」。敬天他說得很白,就是憑良心做事。天是什麼?天理良心,人要憑天理良心做事,不能騙人,不能欺負人,不能做投機的事業。不勞而獲的財他不要,他說這個財保不住,一定靠自己辛苦賺得的,這個可以,投機取巧的生意絕對不幹,絕不願意幹暴發戶。所以他五十年來非常順利的成長,進入世界五百強。他的員工,他常常給員工上課,員工都學會了敬天愛人,所以他的企業成功了。實際上,他自己說得很好,他是向中國二千年、三千年那些聖人賢人那個地方學到的智慧,他完全落實了,應用在企業上。
中國人基本的精神、理念就是道,家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落實在自己是修身,落實在家庭是齊家,落實在公司行號這就是治國,這一個團體。最後的目標是天下公平,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和睦,人人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他能做到,跟西方人的觀念完全相反。他跟大家講,他第一個愛的是員工,公司所賺的利益,什麼人享受?員工。所以他永遠不敗,經濟再困難,員工不會散去,員工還是努力在工作。經濟衰退的時候,所謂經濟災難的時候,蕭條的時候訂單少了,員工當然就沒有工作,他怎麼樣?研究發展。讀書,研究發展,發明一些新的東西來。商業機會一起來他馬上就飛躍起來,新產品出來了;換句話說,沒有浪費時間,沒有浪費精神。整個公司一家人,稻盛是大家長,利益是全家的,人人都有分。這就是他成功的哲學,他成功的理念。全是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就是這個,他真做到了。這個東西,一家做到了,家和,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做到,國家就盛了,真的盛世就出現;推廣到全世界,就能化解全世界的災難。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真認識、真了解、真幹,落實在自己身體,落實在自己家庭,落實在自己的事業。反而我們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非常陌生,完全不認識,盲目的跟著西方人走,也走向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雖然老闆說愛護員工,對員工實在講非常有限。我們中國現在也有一個,企業不大,胡小林居士他在幹,這個三年他做得很成功,也是給一般企業做出一個非常好的榜樣,理念跟稻盛和夫一樣,這值得我們現在人深深去反省的。
現在必須要加強的,要提醒大家的,因為這個災難我們看到同學給我的信息,從三月份的,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他們累積這些災難的標題送給我看。次數、頻率一個月比一個月多,大概這個月到月底會超過兩百件,兩百起,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三月份一個月有四十多起災難,月月上升,這不是好現象,頻率不斷的在增加,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麻煩可大。這是給我們一個信號,告訴我們,一心念佛,我們才能夠應對;把念佛疏忽了,到時候你後悔莫及。今天什麼事情都是小事情,念佛是我們唯一的一樁大事情。有時間一定要聽經,不聽經不知道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只有真正聽懂了、聽明白了,曉得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才會歡喜念它,你才念得真有感應。教理不通不行。我只感覺到,夏老會集這個經本,黃念老這種集解,就是來為救災難的,不是為別的,這部書能救災難。
我們接著看這一句,無有報償,表對於父母之恩德全無報答。『放恣』是放蕩自縱,這個縱是對欲望來說的。『遊散』,遊樂散漫。『耽酒』,好酒貪杯。『嗜美』,愛食美味。「又耽者,取樂過度」,沒有節制,這對身心都有傷害,對身心有傷害就是不孝父母。父母對兒女的健康時時都念在心裡,你自己作踐身心,讓父母擔心,這就是大不孝。「嗜者,貪而無厭」。這幾句話是指「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這是貪杯帶來傷害身心的這些惡的行為。『魯扈』,「義寂《述義》曰: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就是愚,愚魯,或者講愚痴,無所識知是愚痴,是無知無識。「扈者跋扈,縱恣自大」。『抵突』,前面所說的蒙冥抵突,「謂愚狂抵觸,無所了知,無所不作」。這是又狂妄又自大,無知而不接受別人的勸告,不採納別人的知見。這一類的人,縱然遇到善友,善友對他都不會起作用。他確實無所不作,所做的都是惡事、都是惡行。「《輔行》曰」,《輔行》是天台的止觀,「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慚是羞恥,一般講良心,他有良心,他有羞恥心;無慚是沒有良心,不知道羞恥。不順,完全與性德相違背,也就是我們常說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一類,不順。
故『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義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我們平常講,講了大家更容易懂,什麼叫義?我們的念頭、我們的行為合情合理合法叫義。這些人思想言行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這叫無義。「禮者,《禮記》云:順人情者,謂之禮」,叫通情達禮。通達,能夠隨順人情,這就是禮的精神、禮的意義。「又《會疏》曰: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為義」。所以義得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法子談義。決斷是非,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你明瞭了你才曉得,「非」我們要遠離,「是」我們要接近;「非」不能做,「是」可以做。「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禮是講名分、講尊卑、講上下,禮講節度,所以不失其節。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國家規定的禮節,最敬禮是三鞠躬,這就叫節,最敬禮。你要說我四鞠躬好不好?四鞠躬超過了,超過了什麼?超過有點巴結的味道,這就不合禮了。我兩鞠躬,不到。不到是傲慢,過分了是巴結,都不合禮,一定要符合這個節度。所以禮叫規矩,它一定有節制的,不讓你超過,也不讓你不到。不失其節這就是懂禮。「蓋謂能判別是非,所行合宜,是為義。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是為禮」。違反禮義,就叫無禮無義。這個人沒有知識,不知道尊卑上下,沒有節制,這是不知道禮、不知道義。
『不可諫曉』,「諫」是勸、規勸,以道正人,是勸導他。這種人他不接受你勸諫,你勸他,他還要責怪你。「曉」是曉諭,是教導他。現在社會上不可諫曉之人太多,他喜歡你讚歎他,他不喜歡你批評他。他認為你對他的規勸是傷害他、是羞辱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他仇恨你。所以在這個社會與人相處,要懂得察言觀色,不小心就跟人家結怨了。結怨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無心,別人有意,你是好意,人家認為你是惡意。你勸告他,「希望你改過自新」,是好意,他怎麼?他認為你在挖苦他,你在譏笑他,這個麻煩就大了。有意無意,這些事情常常遇到,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自己要修好。我們沒有智慧,沒有這個能力,跟大眾相處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笑面迎人,人家不管說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好!這把阿彌陀佛送到他耳朵裡去了,一歷耳根你永為道種。有過不要勸,念佛,恭恭敬敬,和顏悅色,把佛號念給他聽。這個方法真的叫自利利他,有百善而無一害,這個要學會。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這叫六親。「《顯揚大戒論》」,這個裡頭說六親跟這個說法不一樣,我們現在講六親都是父母兄弟妻子,《顯揚大戒論》裡面講六親,「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就是兒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個說法不一樣。『眷屬』,「《無量壽經鈔》曰:六親之外,名為眷屬」,眷屬就多了,這個六親是直系的關係,父母兄弟妻子。《顯揚論》裡講得也很好,都是直系,從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下面到兒、孫、曾孫,這都是直系的。眷屬那就多了,父親兄弟是伯叔父,祖父的兄弟有叔祖、伯祖。他們還有的兒女,我們就是堂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這個就都是屬於親屬關係,中國人所講的九族,那都叫親屬。「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這是生活必需品。「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云『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這在現在已經很平常。過去,父母養育兒女,兒女確實知道養育之恩,知道報恩,知道孝養父母,現在沒有了。這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兒女沒有養父母的義務,十六歲就成年了。我住在美國,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中國人,他的小孩離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報案。警察問:你的兒子多大?他說十八歲了。十八歲你還管他?十六歲走了就不管,他已經成人,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就不要去找他了。所以在外國,確確實實,小孩十七、八歲離家走的太多了。走了之後,如果他還想到他的父母,過年過節給他寄一張賀年卡,父母拿到了,歡喜得不得了,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記。見面難了,不容易,走了之後可能一生不會再見面,像小鳥一樣,長大飛走了。跟我們中國文化完全不一樣,中國講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所以中國人有親情,外國人沒有。外國人到老年的時候非常可憐,孤單,住在老人公寓裡頭,沒有一個親朋好友來看他,孤單。生活,國家養老,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精神生活一點都沒有。所以老人院裡老人自殺很多。他為什麼自殺?想到他為什麼活著?活得這麼孤單,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種非常非常可憐,我們能想到。外國人沒有親情,真的,完全從小訓練成的自私自利。他只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別人,別人也不會利益他。我們看得很多,在外國讀書,在外國工作,父母有時候到外國去看他,館子裡面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外國風俗是這樣的。許許多多人把兒女送到外國去讀書,結果以後,讀完之後都變成外國人,親情沒有了。所以這「資用有無,不能憂念」,真的。
「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西方社會你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什麼?每個人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你要講到這個,他都感覺到奇怪,你們怎麼會有這種觀念?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東西方人生的意義不一樣,人生的價值不相同。但是西方人非常羨慕東方,中國人、韓國人、在日本,還有三代同堂,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兒女都住在一起,外國人看到很羨慕,這種天倫之樂他們永遠享不到。他們養的小孩,十七、八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小孩在外面結婚,將來生的小孩是他孫子,不認識。所以經上講的「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外國人看到這兩句很奇怪,怎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心目當中只有自己,沒有父母,也沒有師友,一生完全是為到自己的名利。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魏譯》作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魏譯》的說得很清楚,「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惡業,且未曾作得一善」。所以佛說這些話,全是說的現代人,在古時候這種情形太少太少了。身口意都惡,他的生活狀況我們不難想像,造的惡業多,感的是惡果。身心都不善,果報是疾病,肯定多災多病,多苦惱,有憂慮、有煩惱,他怎麼會有快樂?他怎麼可能有清淨?他怎麼會有好的心情?這我們都能夠想像得到。
「下復明痴瞋之惡。可證義寂師之說,實有所據」,義寂師說,這段經文裡面它是講貪瞋痴三毒,是十善業道最後的意業,這個經文裡確實有這個意思。下,『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這是愚痴,正明痴過。「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此即一闡提也」。一闡提是梵語,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這兩句,對於一個人一生來講比什麼都重要。不信諸佛經法,那就是六道搞定了,你怎麼能出六道輪迴?不出六道輪迴,決定是在下三途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你就愈想愈可怕、愈想愈可憐。這一生能夠信佛的經、佛的教法,你可以提升,你從人道可以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你可以不斷向上提升;換句話說,你一世比一世自在,一世比一世有福報。你能夠相信佛法,就有這麼多好處;你不相信佛法,你的問題嚴重了。撥無因果,以為沒有因果報應,這是最可怕的,為什麼?什麼壞事都敢做,他認為沒有報應,無惡不作。不信生死善惡,身心善生三善道,心行都惡,肯定死的時候是三惡道。三惡道太苦,畜生的苦我們看到,餓鬼、地獄苦沒看到,它真有,它不是假的。這些全都是說的愚痴。所以這段經文,確確實實它的內容是包含五戒跟十善後面的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意業的三條。
『欲害真人』,「《魏譯》作欲殺真人,《漢譯》作欲殺羅漢。《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這個解釋得就很清楚,真人是指阿羅漢。阿羅漢把見思煩惱斷掉,所以稱之為真人。為什麼?阿羅漢還是用的妄心,阿賴耶,還是用妄心,從阿羅漢以上,妄心用得正。我們六道凡夫用阿賴耶用妄心,他用得邪,就是錯用了心,跑到六道裡面去了。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永遠不幹這個傻事情,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就是地位他永遠不會退轉。他慢慢的修,愈往上提升,他的上面,辟支佛、菩薩、佛,這十法界裡頭的。四聖法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他離開六道了,離開同居土他生方便土。他不到極樂世界也生方便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土,不再墮六道,這真人。我們在六道裡不可以稱真人,為什麼?說不定來生變畜生,說不定變餓鬼。人靠不住,阿羅漢靠得住,決定沒有這些事情,稱真人是這個意思。「又《法華疏記》云: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這也是個解釋,他證得了真。這個真雖然不圓滿,偏真,不是圓滿的。三大類的煩惱他只斷一個,見思煩惱他斷了,他還有塵沙、無明沒斷;但是這一斷,確實是真不是假。這是證道,所以叫真人。
「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這是墮阿鼻地獄的。佛給我們講,五逆是無間地獄的五種重罪,第一個是殺父親,第二個殺母親。父母的恩太大,殺父殺母都是阿鼻地獄。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是得道之人,他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他是善人,所以殺他罪很重。你把他殺了,許許多多的人不能聞法,老師沒有了,從這個地方結罪。所以,阿羅漢現在在這個世間找不到,有等同阿羅漢的,那什麼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教化這一方,你把他殺掉,這個罪跟殺阿羅漢是同等的,叫等流罪。這個老師非常好,有道德、有學問,教化這一方,他影響愈大,你的罪就愈重,他教化的時間愈長,你罪愈重。所以這個結罪,有的時候不是跟殺的人本身結罪,阿羅漢本身不結罪,罪從哪裡結罪?阿羅漢他教化這一方,這一方人失掉老師,他帶給眾生的是智慧,法身慧命,你把他殺掉,這一切眾生從此之後法身慧命沒有了,從這裡結的。所以,殺他有罪。障礙他弘法、障礙他教學,同樣有罪,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隨喜就變成功德,傷害他就結罪。五逆罪最後,第四個是出佛身血。釋迦牟尼佛也是教化眾生,佛的福報大,沒有人能害他,沒有人能殺他。提婆達多想盡方法,也不過是讓他受一點傷、出一點血,這個罪就是阿鼻地獄。最後一條是破和合僧,和合僧團你破壞它,這個罪是阿鼻地獄罪。這叫五逆重罪。
末後這個,『鬥亂僧眾』,「鬥」是鬥諍,「亂」是錯、作逆,就是破和合僧。這個僧團,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把它擾亂,你把它破壞,在裡面挑撥是非,讓這個僧團失去和諧,這個罪很重。「對於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眾,以手段離間之,使之鬥亂,令廢法事,名破和合僧」。所以,護持僧團功德無量。他們修行有成就,你要是破壞它,這個罪就很重。破壞的方法太多太多了。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從這個地方再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