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三七集) 2010/9/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五十五面第五行看起: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兩句是經文。下面註解裡說,「表同體之悲。人所寶愛莫過自身,令視眾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暫捨」。我們看這一句,這是菩薩利他的心態,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把一切眾生看得跟自己是同體,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清淨圓明體,這個認知非常重要。為什麼?這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佛知佛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相不是真的,是假的,唯獨這個認知是真的,你要是真的認識了,那就恭喜你,你明心見性,你成佛了。
我們現在煩惱習氣很重,確實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凡夫地,解悟有了,沒有證悟,知道怎麼個修行法,可是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煩惱習氣放不下!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貪戀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古時候修行比現在容易,為什麼?從小倫理、道德、因果的根紮得深,社會上可以說人人都是好人。為什麼?這種教育,扎根的教育,每個人都學過。這樁事情與識字不識字沒關係,與上學不上學也沒關係,從一出生,父母、家裡面的大人在你面前表演的都是正面的,沒有負面的,所以從小就學好了。社會純樸,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誘惑,都很老實,叫老成,修行容易。現在這個社會修行非常不容易,裡面有貪瞋痴慢疑,這是煩惱習氣的根,比什麼都嚴重,佛法裡把它比喻作地獄五條根,貪瞋痴慢疑是地獄五條根,習氣裡面的怨恨惱怒煩,外面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合起來講這是魔掌,你能跳得出去嗎?我們如果不是天天在經教裡面學習,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就這麼一點點小的功夫都保不住,遑論提升。所以同體大悲的認知就非常重要,眾生跟我同體。知道是一體,這是講倫理,佛家的倫理;道家也講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道家的倫理。
下面說「人所寶愛,莫過自身」,人之最愛是自己的身體。現在看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沒有兩樣。我們身體不健康、身體不舒服,肯定時時刻刻都會念著,時時刻刻的想著快點把它治好,恢復健康。現在這個社會,多少人失去健康,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健康。怎麼失掉?迷惑自性就是失掉。佛菩薩慈悲,他來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療癒,用什麼方法?教學,破迷開悟,這是救度一切眾生。覺悟了都是佛、都是菩薩,迷惑了就是眾生。眾生那麼樣的難成佛,問題就是沒有徹底把名聞利養放下,起心動念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比別人淡一點,可能,但是這種濃淡非常不穩定,表面上看相當淡了,名利一現前立刻就產生變化,把持不住。這是什麼原因?我們現在總算是明白了,沒有根,我們的修行沒有根,所以才會有這個現象。如何能像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都不動心,那才能成就。沒有絲毫懷疑,沒有絲毫自私,沒有絲毫的嫉妒,為什麼?一切眾生跟我是一不是二,別人就是自己,別人佔我一點便宜,沒有怨恨,有歡喜心,這是菩薩,這不是凡人。別人毀謗、損害我,陷害我,我也歡喜,沒有一絲毫怨恨,為什麼?提升自己,來考驗自己,真的是一體,我想幫他提升,他也常常在提升我,無論是有意無意。有的時候做得太過分了,但是你如果是真修行人,你就沒有感覺得他太過分,你還認為他還不夠。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不存在,一片清淨平等覺,這真心完全顯露。如果還是自私自利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那就白修了,一絲毫的長進都沒有。在世間頂多你長一點「記問之學」,後頭有一句話說「不足以為人師也」,你學到的是一點佛法皮毛的常識,真正佛法沒學到。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真正佛法與文字言說不相干,用現在的話說,完全是心態的轉變、心態的回歸。中國老祖宗說得好,「人性本善」,回歸到本善,這是真修行,這功夫叫真得力。
一切眾生,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都是心現識變,心是自己的自性,識是自己的妄心,真妄一體。大乘教裡的這些開示,句句都講的是諸法實相,我們從這個地方認知,這才算是正確。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你救度眾生心不暫捨。你真的覺悟了,肯定是這樣的,你念念看到這些苦難眾生,你不會想到自己,全心全力來幫助這些眾生回頭、覺悟。什麼方法幫他回頭?從自己本身做起。你教人,教人現在得用身教,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用身教,做出樣子來給你看。現在人想錯了,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我們做出個樣子,起心動念損己利他,你慢慢才能夠讓他覺悟、讓他回頭,你做不到那怎麼行!現在社會是競爭,我們要做出禮讓,不僅是謙讓,禮讓,處處都讓。眾生念念是要求得到,我們念念要布施出去;眾生不知道守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走法律的漏洞,希望佔點便宜,這是盜心,我們嚴格的守法,做樣子給他看;眾生怕吃虧,我們喜歡吃虧、能吃虧,這是菩薩、這是佛幹的事情。佛菩薩所幹的都是最好的,與性德完全相應,與現在世間人情世故不相應,完全相違背,為什麼?現在人離開德行的這個標準太遠太遠了。在古時候講,雖有過失,還不離譜,也就是距離標準還不算是太遠,現在太遠了,現在幾乎看不到標準,這個現象可怕,災難於是興起。我們能夠自己做,不但提升自己,真的幫助了大眾,救度群生,也幫助這個地球。
近代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再小的物質,基本粒子都有見聞覺知,都知道我們的意思,好像江本水實驗一樣的。可是這個信息我們很早就得到,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難得科學把它證明了,幾年前江本博士用水做證明,證明了。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每一個基本粒子裡頭都有見聞覺知,讓我們對於《般若經》上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但是基本粒子那麼小,它具足色受想行識,它有色相,是物質,它有受想行識,五蘊,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比基本粒子更小的小光子也具足五蘊。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上告訴我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事實真相你要是真明白,你還有哪一樣沒放下?樣樣都放下。為什麼放下?早年我在美國的時候看《大般若經》,這經的分量很大,我記得精裝本二十四冊。我這一遍看完了,我寫了十二個字,我的心得報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心裡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牽掛的?還有什麼憂慮的?一掃而空!這是諸法實相,這是一切諸佛、法身菩薩共同證得的,心開意解。
《般若心經》還講了二百六十個字,我用十二個字做總結。可是煩惱習氣真的是重,這不是假的,佛經上講的這種大自在我沒有得到,這什麼東西?煩惱習氣在擾亂,習氣難斷。難斷的原因,斷不了的原因?我們對於這個認知的程度還是不夠。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佛法的修學知難行易,我相信這句話。你看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那麼短的時間,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什麼叫開悟?他就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佛法裡面這叫頓捨、頓斷、頓悟、頓證。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我們不能不佩服,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菩提樹下也是這樣情形,佛陀示現的那一年三十歲。我們為什麼不能捨?沒透,經教沒透,沒透就是我們薰習得不夠。
薰習,從古聖先賢這個例子來看,一門深入絕對正確。他沒有雜念,涉獵太多肯定分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效果就大打折扣。雖然世間法來看,廣學多聞,這個人常識非常豐富,世出世間的典籍他都讀過,沒有一樣不知道,好像是不錯,問題出在哪裡?他沒見性,他沒有得三昧。如果得三昧開悟了,還要學嗎?不需要學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就像龍樹菩薩,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貫通了。這是真正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教你徹底貫通,通到自性,是讓你成佛,不是讓你廣學多聞,不是搞這個,是教你深入三昧,大徹大悟,你才有能力像佛一樣救度群生心不暫捨。你通達無量法門,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的,它求這個,完全叫你回入常寂光,真的叫回頭是岸。所以這個態度是肯定的,眾生跟你一體。現在地球上這麼多眾生遭難,地球本身有災難,都不正常,你救度的心、救度的行為比什麼人都積極。
下面舉例子,《涅槃經》上說的,「如《涅槃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迷悟、善惡、禍福,生佛一體。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不能像如來一樣,看到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為什麼?我沒有做好樣子影響他,我做得不夠圓滿。也正是古大德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絕沒有責備別人過失的念頭,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真正能夠感化別人,勉勵自己加功用行。《涅槃經》上這兩句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堯舜禹湯都有這種心態,看到百姓苦,看到人民苦,時時刻刻自責,不怪別人,你說這些人不是佛菩薩化身嗎?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可能釋迦牟尼佛沒出世,釋迦牟尼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跟堯舜禹王相距差不多有一千年的樣子。他所說的話、所表現的行為就是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為什麼要這樣做?佛經上一句話「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理由、沒有企圖,一體。「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有這麼多意思,拯救眾生、利益眾生,引導眾生離苦得樂。「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經文裡面說的這段小故事,是讓真正學佛行菩薩道的人從這邊得到啟示。我們在這裡看到菩薩的願行,發願容易,那個願落實不簡單,落實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父母愛子女,古時候這些事情多,現在這個社會看不到了。這什麼原因?倫理教育沒有了,倫理教育沒有了,父子就不親,父母對兒女不愛,兒女對父母怎麼會生起愛心!為什麼不愛?從小沒有培養好他的德行,這就是不愛。照顧他衣食玩樂,這個畜生都能做到。你看現在人,有錢的人家養寵物,有些確實養寵物勝過他的兒女,他對兒女沒有像對寵物那麼好、那麼關心。
現在這個社會真出了問題,這在古時候人想都想不到的,現在這個社會是比比皆是,到處你都看到,也不懂得什麼叫教育。中國「教」這個字的本義,長善救失,現在沒人講了。什麼叫教,幾個人能懂得?失是過失,如何來拯救你的過失,如何增長你的善心、善行,這是教育,上行下效。最重要的手段還是身教,孩子從小,你就做出好榜樣,他在旁邊看就看會了,就學會了。這真的與識字不相干,與讀書不相干。嬰兒從出生到三歲,還沒有讀書的能力,也沒有識字的能力,可是這個基礎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這個時候扎根。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前,中國人家家戶戶都懂得,滿清亡國之後,傳統教育的影響大概還延續了二十五年。保存最完整的都在農村,農村保持到二十五年的樣子,都市裡面大概要差十年,也就是一般都市裡在十五年還能看到,十五年以後逐漸淡薄了,農村是從中日戰爭,八年抗戰之後,農村就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懂得,知道這個重要,恢復太難太難了!怎麼個恢復法?傳統教育不能恢復,社會就永遠不可能有安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故事古人懂,現在人念也很冷漠,也沒人相信。
經教裡面,佛菩薩用這個比喻說明,菩薩對一切眾生全面的付出,沒有一絲毫念頭索取,希望眾生對他有什麼回報,沒這個念頭。這事情現在人能做到嗎?一心想成佛的人就做到,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的人決定做不到,只有一心想作佛的人能做到。為什麼?他知道一切法空,連自己身體也是空的,身外之物是一無所有,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逐漸逐漸他就大而化之,他可以做到。如果不是對這個事實真相真正了解、透徹了解,太難了!太難也就說明超越六道輪迴難,放不下,出不了輪迴。菩薩幫助眾生,真正的目標是什麼?令入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是什麼地位?餘是習氣,無始無明習氣都斷乾淨叫無餘涅槃,妙覺位,圓滿回到常寂光了。所以這叫荷負重擔,這四個字名符其實,幫助任何一個眾生都要幫助他回歸到大般涅槃,菩薩救度願心才算是圓滿。「上引經文,深顯拯濟負荷之義。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大論十二》曰」,《大論》就是《大智度論》,「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眾生證入無餘涅槃而後已也」。菩薩在世間沒別的事情,就這麼一樁事,不疲不厭,永遠沒休息。
我們再看下面這幾句經文,「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註子講,「以上二句,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嚴是莊嚴,福莊嚴、慧莊嚴。「位齊果位,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咸得如來之福德莊嚴。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明大士咸得如來之智慧莊嚴」,我們就看這一段。這是什麼?成就別人原來是成就自己。自己成佛了,成佛之後福慧要到究竟圓滿,你就得要普度眾生,如果不能普度眾生,你的福慧就不能夠圓滿。這個福慧圓滿是自然的,不一定是我心裡想要,確實菩薩在這個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那我們知道,四十一品無明,這無明習氣,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沒斷,他想不想斷?沒想,他要不要斷?他也沒要;他如果有想、有要,他就墮落,他又起心動念了。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會想斷或者是想福慧圓滿,希望福慧圓滿?沒這個念頭,四十一品無明盡了自然就圓滿。所以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他們是住在實報莊嚴土,我們通常叫一真法界。住多久?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要那麼久?要那麼長的時間,習氣才沒有了。他在實報土這麼長的時間幹什麼?性德自然流露出來,十方世界、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的感有顯感、有冥感,冥感是眾生有求佛菩薩他自己不知道,因為那個念頭太細,他自己沒有覺察到,佛菩薩那裡收到了,這個信息他收到,收到他就會來幫助你,為什麼?你跟他有緣。所以要知道,現在我們跟一切人、跟一切眾生結的緣,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平等緣,不管善惡,只要是有緣,成佛他一定來度你,你跟他有緣,所以你的信息一發,他馬上收到。
煩惱習氣沒斷,會有善緣、會有惡緣;煩惱習氣要是斷掉,善緣、惡緣統統變成法緣。在自性裡面,覓善惡了不可得,不但善惡沒有,真妄也沒有,邪正也沒有,這在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有,這些真假、邪正、善惡,十法界裡頭有,很清楚,實報莊嚴土裡頭沒這個事情,這我們要知道。就是說自性圓滿的智慧透出來了,也就是佛在《華嚴》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統統顯示出來。顯在哪裡?顯在他應眾生的時候,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門去教化他就用什麼法門,決定沒有思考。這一段時間,我們就假設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他都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全是自性,自然的。咱們用什麼名詞來形容它?自自然然的運作,不是有人為的,不是有任何一個力量在操縱的,沒有,完全是自然的,所以我們只能說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佛經上的名詞很簡單,「法爾如是」,這句話講得好,法它本來就是這樣。
這表示這些法身大士具足福慧二嚴。我們稱佛,你看皈依佛的時候,我們在誓詞裡面念「皈依佛,二足尊」,我們都念過,二足是什麼?就是慧、就是福,福智,就是此地福智二嚴。到究竟果位,福圓滿、智圓滿,叫二足尊,沒有一絲毫欠缺;等覺菩薩還有一點欠缺,還沒有達到圓滿,妙覺位這就圓滿。位齊佛果,這個地位就到妙覺位,這是佛究竟果位。這些人了不起,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他們不是從實報土來應化的,他們是從哪裡應化的?他們從常寂光裡頭應化的。這個意思好,否則很多人懷疑,回到常寂光不起作用了,常寂光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那不就沒用處了嗎?這好,告訴你,常寂光裡頭有應,常寂光是究竟圓滿的二足尊,妙覺!這個「妙」字在佛法裡有個定義,通常講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這就是常寂光。你看惠能大師見性說的五句就是非有非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從來沒有被污染過,只要有現相,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可能被污染,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它從來沒有污染的現象,本自清淨。第二句說「本不生滅」,這就是大般涅槃,沒有生滅;外國宗教裡面講的永生,比永生還要高一著,沒有生滅。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它沒有一絲毫欠缺,無論是智慧、德能、相好,一切的一切全具足。「本無動搖」,這是說明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妄心都是動的,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波動的現象,波動的現象一直到十法界裡的佛法界都有這個現象,實報土裡面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末後一句「能生萬法」。一念不覺就會現一個阿賴耶出來,阿賴耶能變,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自性是自己的真心,阿賴耶是自己的妄心,妄從真生的,這個現在被科學家發現了。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從哪來的?無中生有,它叫無中生有。無是什麼?無是自性,因為自性真的它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你六根緣不到。物質,前面五根可以緣到,眼耳鼻舌身,可以能夠緣到、接觸到;精神,意根可以能接觸到。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色受想行識都達不到,所以他說無中生有。這個很難得,科學家能發現到這個境界,說明佛說的不是假的,三千年後科學家幫助他證實了。但是科學家不能見性,為什麼原因?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放下就見性,放下之後他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所以科學家在佛法這叫解悟,他沒證得,解悟。解悟達到這個境界很高了,再向上提升就不可能,向上提升那就見性,見性那就是要真放下,不放下是見不了性的。所以從果向因這一句意思很深,告訴我們,常寂光是有機體,活的,它不是死的,它能現一切相;它什麼都沒有,但它能現一切相,能生萬法。
這些大菩薩咸得如來福德莊嚴。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明大士咸得如來之智慧莊嚴。前面是福德莊嚴,智慧莊嚴,這個莊嚴是講圓滿。我們知道,在《華嚴經》上,初住以上就證得,雖不圓滿但得其用,一點障礙都沒有,智慧德相都沒有障礙,所以初住菩薩就能現佛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初住就做到。下面,「《淨影》與《甄解》、《合贊》諸家,皆同此說」,這就是中日這些祖師大德都同樣的說法。
「聖者,正也」,這是解釋這個聖字。「又肇公曰:智慧,體;聖明,用。無事不照謂之聖。菩薩權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這下面解釋,「肇公之意為: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名之為聖。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故曰不可議」,我們就看到此地。僧肇大師,智慧是體,在這個階層,大菩薩這個層次,定慧是一不是二,慧是體,定就是用;定是體,慧是用,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互為體用,你怎麼講都能夠講得通,無事不照,這是智慧。所以《般若經》上講「照見」這個名詞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世間人叫看見、眼見、觀見,大乘教裡面叫照見,《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被現代科學家證明了,五蘊真的是空的,科學家跟我們說出來,說得好!物質是什麼東西?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講得好。我們從前學唯識,唯識裡面講見分跟相分,見分要見,於是就發生相分出來。這個講法我們就含糊其詞,古人這麼講,我們也這麼講,講不清楚。見一定要見,見它就有幻相,譬如你瞪著眼睛,空中沒有東西,你一定要見,眼睛瞪久了疲勞,空中真的就出現象出來。用這個方法來講不科學,科學家講的這個好,以後我們講到這個可以用科學家講的方法來講就正確。可見得,古人用這個比喻,他也沒有見性,他也沒見到,他要見到了應該就講清楚,他沒見到。這個智慧起作用就是聖明。
無事不照謂之聖,這個見的能力太廣,遍法界虛空界。所以再講真的,真實的,大乘教講真實,完全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他們沒有時間,這要知道,絕對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不但沒有時間,還沒有空間,空間也不存在;空間不存在,距離就沒有了,空間是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在哪裡?就在此地。所以跟你講真的,就在當下,十世古今,不離一念,它是一念現的,念念都是當今一念。這給我們講真話,給我們講真相,一念是真的。所以佛經上開端你看,「如是我聞,一時」,這佛講真話,一時是真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講《無量壽經》,在不在?在,一時,我們要到一時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講經,時間沒有了,什麼三千年前、三千年後沒有了,就在當下,你就看到靈鷲山就在此地。唐朝時候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念到「藥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看到,看看還有空座位,他就坐在那裡聽了一堂課,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靈山一會沒散,他參加那裡聽了一堂課。
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說,一切諸法不離自性,又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他都是把這個真相透給我們。我們聽不懂,似懂非懂,半信半疑。要真懂,不要緊,不懂沒有關係,天天聽,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比人家笨一點,人家聽一千遍,我聽一萬遍就懂了,為什麼?薰習成種子,薰習成了根,這個根產生力量。長時薰修,要把它薰成我們的習種性,它就起作用,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明心見性的一個方法。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明心見性的方法,哪一個方法適合我,我就用哪個方法。廣學多聞也是方法,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在是末法,而且是佛法衰微到極處的時候,這個世界普遍的疏忽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可以說是與自性相應的教育,失掉了,佛門的術語叫稱性,現在就是完全迷失了自性。這個迷幾乎到百分之百這麼嚴重,所以學佛就特別困難。淨宗這個方法,十方諸佛介紹的,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諸佛介紹,在極其困難的環境當中,其他法門都是障礙重重,很難學習,這個法門簡單,甚至於你不需要讀經,就一句佛號。
我們在香港,早年聽倓虛老法師常常講,告訴大家,諦閑老和尚有個徒弟,鍋漏匠。這個人跟諦閑法師是小時候的玩伴,年齡差不多,住在一個村莊。長大之後,家裡貧窮,沒有機會讀書,學了一個補鍋、補碗這麼一個手藝,用這個手藝來討生活非常之苦。鍋漏匠,我小時候都看過,鄉村裡面挑一個小擔子來補鍋補碗,所以他說我懂得,做這個生意。感到人生太苦,看到他這個同伴出了家,出家不錯,找到他,找到他跟他講,他也想出家,拜他做師父。諦閑法師說不行,你還是去做你的生意去,出家哪有那麼容易!你出家,你那麼笨,字也不認識,笨頭笨腦的。估計他學經懺佛事敲打唱念他不會,他學不會,笨手笨腳,學講經又不認識字,所以拒絕他。可是他一直賴著不肯走,非找他出家不可。諦老搞得沒辦法,跟他談條件。他說你要真出家,我有幾個條件,你能做到那就可以。他說行,我既然拜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統統照做。諦閑老法師不得已給他剃度了。在廟住不行,在廟住,廟裡頭有很多規矩,他也四十多歲了,毛病習氣不好改。所以到鄉下給他找了個小廟,這小廟沒人住的,破廟,讓他住在那邊。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別的他什麼也不會,就教他念,「你就念這一句,一天到晚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這倒挺輕鬆的,沒有壓力,不分晝夜,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接著念。在鄉下找了一個學佛的老太太,附近的,每天中午來給他燒個午飯、晚飯,燒兩頓飯,早晨早飯他自己做,自理,給他洗洗衣服,他就專心念佛。
念了三年,這一天跟護持的老太太說,妳明天不要燒飯,我到城裡去看個朋友。實際上是他預知時至,他要往生了,回去還有親戚朋友去辭個行、去打個招呼,看看。過了一天回來了,回來到第二天的時候跟老太太說,明天不要給我燒飯。老太太又以為他去看朋友,不知道哪個朋友請他吃飯。到第二天她就到廟裡來看看,看看師父在不在,結果看到師父在佛堂佛像前面站著,喊他又不應,走到他面前仔細一看,死了,站著死的。回去就趕緊去報信,還有諦老的幾個皈依徒弟在附近,統統通知他們,叫他們來看,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這挺稀奇的。這些人找來之後,趕緊到觀宗寺去報告。從鄉下到城裡沒有交通工具,要走路,走一天才走到,告訴諦閑和尚,諦閑和尚準備準備,第二天再過來,來往三天,他就站了三天,等諦老法師來給他辦後事。諦老看這個樣子很讚歎!你了不起,你真有成就,這寺廟什麼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不如你,通宗通教講經的這些法師也比不上你。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人一天經沒有聽過,就聽話,就真的是老實、真幹,就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他啥也不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還站了三天。倓虛老法師跟鍋漏匠算是同學,都是諦閑老和尚的學生,常常講這個故事勉勵念佛人。你看時間不長,三年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有這樣的功夫不簡單。諦老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問題我們肯不肯相信、肯不肯發願,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成功了。鍋漏匠三年成功,前幾年深圳的黃忠昌,三十才出頭,他聽到我講經常常引用這些故事,他很歡喜,也很想學,用三年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向小莉護他的關,他閉關三年,還差兩個月滿三年,兩年十個月,他也是預知時至,阿彌陀佛接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兩年十個月,做給我們看的,他就是試試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成功了。念佛往生這個事情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問題你不肯幹那就沒法子。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去了,經上說得非常好,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三不退。位不退,阿羅漢做到了;行不退,菩薩做到了;念不退,那得要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也就是超越十法界,《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念不退。古大德也有說七地以上,我們就不算七地以上,就算《華嚴經》上圓教初住以上,那就不得了,生實報莊嚴土。可是在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也享受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那就是三不退的待遇。有這個待遇,像前面所說的,他就有能力應化,遍法界虛空界跟他有緣的眾生給他信息,他就可以應化。給他信息是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去度化他就用什麼法。也就是說,十方三世所有佛法、世間法全通了,因為不離自性,只要你見性全通了。
所以我說這些人,這些人是真正聰明人,花三年的時間通了,全得到了,哪有那麼多的麻煩!法門稀有難逢,我們有緣遇到了,遇到不能把它抓住,對它還有懷疑,對它還不能完全相信,這就是自己的業障。眼前這麼多的證據,像鍋漏匠、黃忠昌,三轉法輪叫作證轉,他們來給我們做證明,證明這個法門,證明極樂世界,證明念佛往生一點都不假。所以智慧照見。我們也得要智慧照破這個世間,對於什麼災難一絲毫恐怖都沒有,知道災難什麼原因發生的,也知道什麼方法可以化解。奈何眾生不相信,不能接受,那就是共業所感。同樣災難來了,各人有各人的去處,去處不一樣,我們念佛人有念佛人的去處。所以今天要把這個擺在第一,把念佛往生擺在第一。真正有這個功夫了,像黃忠昌這樣的人,他要不到極樂世界去,再多住幾年行不行?行,不是不行,來去自由。鍋漏匠多住幾年也行。為什麼要這樣走?用這個方法度眾生、幫助眾生,叫大慈大悲,給眾生做個好榜樣,讓大家堅定信心,認真學習,將來個個往生。所以我們把眼光放大,往遠處看、往深處看、往廣處看,你就了解這些人他們所作所為,真實功德!
下面說,肇公之意為: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這叫聖,中國人稱為聖人,在印度稱之為佛。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權智善巧方便,實智是根本智。實智是定,清淨平等覺,權智就是善巧方便,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行化他。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為什麼?眾生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能解,這叫不可思,不能夠想,想,落到意識裡去了,錯了。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所以不能議,議是議論,就是討論、言說。「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找不到恰當的方法來比喻。所以佛到最後說「唯證方知」,你老實修行,到這個境界你自然明白。
「又不可思議有二種,一者理空」。這個空就不好解,空不是無,空是有,為什麼他不說有,他說空?因為你六根緣不到。理是什麼?理是自性,自性是理體,所有一切法都從它生出來的,它能生能現。識能變,識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能產生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一真法界、諸佛實報土是心現的,它沒有識變,是心現的,心生心現,十法界是識變的,這是理。理體就是自性,所以不是「惑情」,惑是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情就是分別執著。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沒辦法,你決定達不到;你只要把惑情斷掉,真相就在你面前,你就完全明白了。第二種「神奇」,神奇是菩薩應化所起的作用,「非淺識所量」,知識淺薄的人他不知道。「又《智度論》曰: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謂如食頃」,這就是什麼?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小乘法中都可以思、都可以議,可以討論、可以研究,大乘法不行,大乘法裡頭有不可思議。所以邏輯、辯證法、理則學,這些科學方法論在小乘經上用得上,在大乘經上用不上,它超越了。
我記得在早年,初出家沒多久,道安法師用中國佛教會的名義辦了一個活動,大專佛學講座,也辦了好幾年。老和尚要我在講座裡擔任總主講,我記得我擔任這個職務是三年多,當時我就請方東美先生為我們講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就是理則學,佛法裡叫因明,用佛法的經本就是因明,請他來開這個課。他就告訴我,小乘可以用,初級可以用,向上一著,這個東西全用不上。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方老師跟我說這個事實真相,大乘法中用不上。你看六十小劫,這個時間多長!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六十小劫是三個中劫,佛講什麼?講《法華經》,如同食頃,一餐飯的時間。這就是講時間,六十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食頃,一餐飯的時間,一餐飯的時間可以把它展開為六十小劫。佛說《華嚴經》不可思議,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他講了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華嚴經》的原文全本地球裝不下。二七日中,有的說是三七日二十一天,那怎麼可能?那部經如果你念一遍,用我們人間現在這個狀況來說,你念一百年也念不完,一部也念不完。我怎麼知道?《四庫全書》,這我看到的,《四庫全書》你每天念八個小時,一百年念不完,《華嚴經》比這個大太多了。真的,無量劫能夠濃縮為二七日中,真正不可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像這樣同一個等級的這些大菩薩,法身菩薩,無量無邊!這說出來了,不是一萬二千人,一時來集。「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為聽聞讚揚淨宗妙法故,為廣宏普賢願王故,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時來會。《淨影疏》曰:為法心同,故來一時」,這段話是總結。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大會還有些人。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這出家的女眾。
【清信士七千人。】
這是居士、優婆塞。
【清信女五百人。】
這是女居士。還有: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老居士後頭這一段念念就行了,「清信士即優婆塞,清信女即優婆夷。以上經文,獨見《漢譯》。《魏譯》則僅有菩薩與比丘眾。《宋譯》經末曰:並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均廣於《魏譯》」。以上序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剛好現在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就看「大教緣起第三」,別序,本經的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