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0一集)  2011/2/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三百五十三面,倒數第五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二者,莊嚴義。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軌範人天,令眾欽仰歸止,來受教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進修定慧,而度彼岸。」這是把戒律比喻為鎧甲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是莊嚴的意思,前面一個是護持的意思。護持對自己,在這個三界火宅裡面自行化他,怎樣保護自己。莊嚴,這個意思是感化眾生的意思。現在這個社會,感化非常不容易,因為整個社會倫常道德喪失了。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父子有親在今天社會上沒有了,除了在很短暫的時間你能看到,看到一點天性,真的是自然現象。小孩,現在的小孩,六、七歲就不聽話了,父母就很難教他,這是什麼原因?扎根教育疏忽了。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教兒女要在他嬰孩的時候。嬰孩就是剛剛出生,就要開始教,這是嬰孩,因為他還沒有污染,他保持了他的天性,本善的天性。所有一切不善都是染污,出生的時候沒有染污,這個時候如果疏忽了,被染上不善,再改過來非常艱難。

  為什麼現在許許多多同修來看我的時候,告訴我,兒女不好教,有很多在學校擔任老師的,也來告訴我,學生不好教?這兩句話五十年前沒聽說過,沒人講這種話。五十年後的今天,這種話已經非常普遍了,每個家庭都有這痛苦的經驗。什麼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父子有親,到小孩十幾歲的時候看不到了,沒有了。夫婦有別沒有了,現在的夫婦結婚、離婚已經是像兒戲一樣,太隨便了。君臣有義沒有了,現在上下的關係是利,道義沒有了。長幼有序沒有了,朋友有信也沒有了。這是什麼社會?五倫,仁義禮智信全沒有了,禮義廉恥沒有了,孝悌忠信沒有了,仁愛和平沒有了,這是什麼世界?這樣的世界,即使是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不是真正再來人,已經證得阿惟越致的菩薩,行,他在這個三界火宅,三毒烈焰當中不會受感染;沒有這樣的功力,即使你小時候受到根本教育,父母教得很好也不管用。從家庭走到社會就學壞了,社會是個大染缸。

  所以今天,一般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恥,都不可以責怪他們。他們所造一切不善並不知道,他不知道那是不善,他認為那是正常的。我們今天要學佛、要持戒,要守這些規矩,他們把我們看成異類,把我們看成反常,你說這個教化多難。這種環境當中,依教奉行,以德去感人而不退轉的,還堅持自己的,我想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我想一般證得阿羅漢的人都不行,在今天這個環境裡他都會退轉。古人講的見利忘義,那是一種比喻,現在到處都是,是社會普遍的現象,唯利是圖,不顧及後果。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能不退心嗎?似乎是一樁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懂得因果,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能保住自己不退心,繼續認真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聖賢根本的戒律,必須要遵守的。我們在最早的《尚書》裡面看到的,堯王,告訴大家,人物質生活滿足了,豐衣足食,居住、工作、遊樂的環境都具備了,如果要沒有教育,人跟禽獸有什麼分別?教什麼?就是教倫常道德。禽獸沒有倫常道德的教育,人跟禽獸不同,就是受過倫常道德教育。今天人倫常道德教育沒了,人的行為有時候不如禽獸。我住在這邊的鄉下,前幾年,有一隻小鳥死在院子裡,悟謙師把牠埋起來,也就埋在院子裡。看到另外一隻鳥,可能是牠的配偶,就在埋葬的地方,牠就在那裡轉,走得很慢,在那裡繞圈子,三天。我們感動流眼淚,這隻鳥有仁有義,現在人不如牠,我們對牠尊敬。真難,三天三夜在那裡繞圈子,人走近牠也不飛。這小鳥牠怎麼會懂得倫理道德?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過去是讀書人,長時期受過倫理道德的薰習,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雖然投胎淪落到畜生道,還有這個表現。為什麼現在人沒有了?人被名利沖昏了頭,爭名逐利,把本性本善完全相違背,這是今天社會的悲哀。

  我們很難得,這幾年提倡倫理道德、提倡傳統文化,遭遇許許多多的困難,確實有一小部分人覺悟了,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如果再沒有人繼續從艱苦當中來奮鬥,這一小撮覺悟的人又會迷失了方向,很快就迷失了。你就想到這個工作多難!所以真正能夠以戒德而自莊嚴的,這就是菩薩行,這個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再來人,他不是一般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能夠不被染污。所以他被染污,你看他是很平常的,換句話說,應該被染污。出家也不例外,出家也應該被染污,他不是再來人,他忍不過。佛門裡有兩句話,看得破,忍不過,這是講忍辱波羅蜜的功夫。他明知道是不對的,但是還要幹,忍不過。所以六波羅蜜是菩薩行的,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佛對凡夫,能夠做到三皈、五戒、十善,佛菩薩就很滿意了。我們今天講儒釋道三個根,能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佛菩薩滿意了,古聖先賢也滿意了,為什麼?這個社會縱然是不能做到大同,也做到小康,落實三個根就是小康的局面,可以做到長治久安。

  「不失律儀,軌範人天」這就是威儀有則,自己真做出來。目的是什麼?給社會一般大眾做榜樣,做給大家看看。「令眾欽仰歸止」,歸是皈依,到你這裡來學習,向你學習,來受教化。你看,先是身教,你沒做出來,在今天的社會人家不相信。你說的是一套,你會說,他也會說,說的人可多了,做的人沒有。古聖先賢、諸佛菩薩都不是先用言說,先用行動,所以講演說,先表演,做出來給你看,然後你來問,再給你說,你不來問,不給你說。這個裡頭有道理,他不來問,你給他說,未必相信,說不定還對你加以侮辱,還指責你。他要來問、來請教,他有學習的心,這個時候應該告訴他。一定是先做到。如果我們四眾同學,在這個小地方,真正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到,不得了!這個小城的市民會被感化,無論你們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來親近你,向你請教。他對你尊重,為什麼?別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就這個道理。他仰慕你,他佩服你,他想跟你學。「慕我戒德,學我戒行」,持戒所表現的德相感動人,他就來向你學戒行。有了戒德莊嚴,再進一步,修定修慧,定慧能自度,定慧能度他,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

  「前引《圓覺》,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這是《圓覺經》上講的,這個意思很深,前面也說過。正如《中觀論》上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因緣生法。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眾生有感是因,佛菩薩來應是果,還是因緣關係。所以佛法因緣生,換句話說,佛法到底有沒有?沒有,因為有世間法才有佛法,對立而生的,世間法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教我們二邊都要捨。世間法捨掉了,你心裡還留個佛法,錯了,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沒有法,哪來的佛法?你有過失,佛用個方法把你糾正過來,那叫佛法。你沒有過失,佛法就沒有了。所以要曉得,淫怒痴是世間法,戒定慧是出世間法,統是因緣生法。你真正了解了,二邊不住,那就是梵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這個社會,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細細去體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因為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逆境順境、善緣惡緣統統具足。你看善財怎麼應付,那就是智慧的應付,中道的智行,二邊不離、二邊不即,不即不離,行菩薩道。佛法與世法確實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佛法、包括世間法,全包了,「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與今不失律儀互相照映,正顯中道、理事無礙、圓解圓修之妙行」,這是《華嚴》四無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必須得有定有慧,沒有定慧那你就錯了。中道就是定慧等持,定慧是平等的,定多慧少不行,定少慧多也不行,一定要拉平,這才叫中道、理事無礙、圓解圓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痴平等平等」,可是怎麼修法?「仍嚴持淨戒,不失律儀。雖嚴持律儀,軌範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更無愛憎。不見己是,不道人非。」這是軌範具足,你真做出好樣子給人看,《還源觀》上的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你做出來了,做得那麼自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為什麼?你入境界了。諸佛菩薩法爾如是,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哪有一點勉強?「軌範具足」,做出好樣子,「自心常寂」,自心常寂是定,軌範具足是戒,「一切平等,悉無取捨」,這底下講的是慧。知道一切法不離自性,大乘經教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能生能現,法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

  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倫理是講關係,什麼關係?一體。這個關係多親,再沒有比這個親,比父子有親還要親,父子有親不是一體,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什麼人認識一體?諸佛如來與法身菩薩他認識了,他證得了。他契入一體的境界,肯定是一體,承認是一體,所以行一體之行,那跟凡夫迷失了自性是不一樣。迷失自性,胡作妄為,他沒有智慧,他完全順從煩惱。煩惱是什麼?喜怒哀樂,他順從這個,造作一切業,不離輪迴。所以「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沒有取、沒有捨,完全隨緣,隨緣裡頭沒有取捨這叫妙用。「更無愛憎」,這是七情五欲化解了,沒有了,愛是貪戀,憎是瞋恚,沒有了。對善人、善行讚歎,沒有貪戀;對惡人、作惡,恭敬沒有讚歎,沒有瞋恚,即使對我有嚴重的傷害也沒有怨恨,為什麼?不可得。常常記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不見己是,也不道人非,實在說,不見己是,不見人過。你為什麼會批評別人?你看到人過失。佛菩薩沒有看到人過失,人沒有過失,你找他的過失找不到,剎那生滅,哪來的過失?所以,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沒有分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從本性上看,「人之初,性本善」,怎麼不是好人?他的不好是後天被染污,學壞了。學壞了那個壞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個壞你要去覓它,也是了不可得,只不過是一些不善的念頭累積連續的一種幻相,不可得!今天這個問題到底發在什麼地方?發在你把這些假相都當真,順自己意思的,貪戀,想控制、想佔有;不合自己意思,想把他趕走,想把他開除,問題就出在這裡。

  禍害的根源是分別、是執著,分別執著當了家,可麻煩了。佛菩薩這些東西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離開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看這個世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處理一切事是智慧,不是情識。轉識成智就是轉情識成智慧,智慧當家就是真心當家,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兩句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學習的,「不見己是,不道人非」,自己做再多的好事,該做的,為什麼?本善!一切不善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你也做了,也不怪你,為什麼?迷了,迷了就是這個樣子。悟了就是佛菩薩,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法爾如是。「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賢行。如是知見,方契中道」,這是菩薩行。菩薩持戒、菩薩修行,為什麼說不見己是?我還沒有圓滿,我功夫上還欠一大截,我的是處在哪裡?沒是處。真的功德修圓滿了,證到妙覺位,佛佛道同。哪有一個自以為是的佛陀?沒有。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菩薩,也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須陀洹,你看《金剛經》就明白了,那是如來藉他勉勵大家說的話,不是須陀洹自以為是。

  「若人稍聞平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這是什麼?這是淺薄之人做出這樣的批評。我們過去也是這一類人,初學佛的時候,對戒律輕視,還編出一套言論,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評它。我年輕時候想到,持戒這些事情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種生活的習慣,印度人他們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禮儀,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一套規範。而且這些生活規範隨著時代不同,常常在改變,我們不應該遵守。我年輕的時候,經論應當學習,它裡頭有很好的理論,令人佩服;戒律是行為,古今不一樣,中外不相同,我們學這個幹嘛?你看我那個時候就有這些議論,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沒有覺得自己有過失。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那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這麼一個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離開,送我出門,在門口告訴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這一句話。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個星期聽一次,三年,聽了幾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現圓寂了,他要不圓寂,我永遠不會反省。三年圓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麼?第一個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馬上就想到這一句。為什麼他要說這一句?明明知道我討厭戒律,為什麼反反覆覆說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這是出世法,我們過去所想像的是世間法,世間法有興有革,隨著時代來修改,出世間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間。這是我第一個,最初的一個悟處,對於戒律不敢輕視了。但是裡面的道理還是不懂,隨著經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後,真的才明白過來了。所以才關於戒律這些的典籍,我就蒐集了一些,跟今天社會一對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發現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大家輕視了戒律,沒人說,沒有示範。也許有人做,都在深山裡,我們接觸不到,沒看到。但是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學佛不從這裡入手,決定不能成就。

  我對於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他老人家這幾句話感觸特別深。在教學當中,老師苦口婆心的在那裡講,學生有沒有得利益,就看他有幾分誠敬心。他對於經教,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沒有誠敬,對老師沒有誠敬,就是對自己沒有誠敬,那什麼都得不到,佛菩薩來教誨都沒用處。他自己真有誠敬心,老師不如他,老師講經他聽了會開悟、會證果。老師沒有證果,老師也沒有開悟,老師照著經文念、照著註解講,他聽開悟了,他聽懂了。所以古人有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說老師並不是很高明,這個學生跟他學,超過老師了。什麼原因?就是那真誠恭敬心超過老師,學生的成就也就超過老師。雖然超過老師,他有德行,老師雖然不如他,他永久尊重老師,為什麼?做給別人看,這就是德。輕慢老師那個罪業很重,因為你做,別人效法你,師道不就毀在你身上?老師再不好,他曾經教過我,我永遠感他的恩,永遠紀念他,做出尊師重道的好樣子。這就是你真正在提倡孝道、提倡師道,真正做出一切大眾的好榜樣。

  批評戒律就是毀謗佛法,這樣的人很多,像我這種心態的人,初學的時候,這社會上很多,沒人教。「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失,是皆以病為藥者也。」這個人很多,古時候就有,他持戒持得很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正常的。他戒持得很好,他偏差了,他走上岔路,為什麼?戒持得很好,他傲慢、驕傲,認為什麼?別人沒有持戒,別人不如我,你看我比他強,他不如我。處處罵別人犯戒、破戒,批評別人,自讚毀他,這個錯了。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道德、有修養、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縱然看到別人重大的過失,他也若無其事。你從這裡看修養。自己稍稍能持一點戒律就自以為很了不起,這個世間人、出家的都不持戒律,他自己認為高高在上,錯了。人家持戒是得定開智慧,他持戒是得傲慢、得煩惱,這不叫大錯特錯了嗎?不持戒還好,這一持戒都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戒定慧要連起來看,持戒沒有得定,你持戒沒有功夫,有功夫肯定得三昧,定有功夫肯定開智慧。持戒、修定最後都變成煩惱,那不叫大錯特錯!不是戒律錯,是你用心錯了。你持戒也沒錯,你持戒那個心錯了,自私自利、貢高我慢、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沒放下。

  所以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環境影響,肯定被環境俘虜。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利的誘惑,你能夠抵得住嗎?除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沒第二個辦法。閉關不行,住山也不行,還是會胡思亂想。尤其現在,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是最聰明的選擇,善知識就是經典,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面對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面對著諸大菩薩、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就錯不了。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就跟他們沒見面。三天、五天不見面,心就變了,就會動搖,你說多可怕!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決定不能離開。

  我這個六十年能保得住就是天天讀經,不能不讀,為什麼?天天要講,你不讀講不出來。我用這個方法來破我的懈怠懶惰。懈怠懶惰也是人都有的,通病,怎麼對治?對治的方法就是上台講經。你天天要講,你要沒有充分準備你下不了台,用這個方法逼自己,六十年了,還是這個方法逼著自己。年輕時候,我在四十多到五十多那個時候精力很壯,一天不是講四個小時,一天差不多都五、六個小時,我那個時候記得好像一個星期是三十多堂課。在美國那麼多年,因為美國環境跟中國不一樣,工作非常忙,非常認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他們工作是五天。我們在那邊講經,只有利用這兩天,這兩天通常至少是六個小時,最多的是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那時講經我是站著講,不是坐著的,同學們坐著聽,我站著講,站著講三個小時,這當中休息吃飯。年輕,有體力。平常幾天不講經的時候充分準備,我不用這個方法來逼自己的話,自己不會成就。

  我們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囑咐我們,告訴我們講經不能中斷,中斷就會退轉,一個星期至少要講兩個鐘點,老師給我們規定的。我自己覺得兩個鐘點不行,我會墮落、會退轉。我以後規定自己,一天至少要講兩個鐘點,不可以少過兩個鐘點,天天不間斷。沒人聽那怎麼辦?沒人聽的時候我用,那個時候沒有錄影,有錄音,磁帶的那種錄音機,我買了個錄音機,我對著錄音機講,講完之後我自己來聽一遍。旅行都不休息,在旅館裡我對著錄音機講,我是這個笨方法學出來的,很有效。你不用這個方法,肯定會被環境染污。

  我五十多年不看電視、不聽廣播,報紙、雜誌統統不看,不但這些東西不看,一般的書不看。人家有時候送書給我,我第一個看版權,我看書的習慣,首先新書拿來看版權頁,如果它上面寫了「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這個書。所以很多人奇怪,為什麼你看到這個就不看?我說這個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小心量的人他能寫出什麼好東西?不要浪費我的時間。你看中國的古籍,都是「無有版權,歡迎翻印」,還「功德無量」,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看這些人的東西我們能得好處。心量那麼小,你看它幹什麼?那浪費我們時間,時間太寶貴了。古人留下的典籍,我們一生都看不完,只是挑幾種熟讀。學佛之後,幾乎全部都是佛書,尤其是必須要讀我學習這一部書的參考典籍,古大德的註疏。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經》,兩年當中我蒐集《楞嚴經》的註解二十多種,老師都感覺很奇怪,不可思議。他說這些東西好,你從哪裡找來的?真的,章嘉大師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心想事成。我想到那一部書,哪一個祖師大德註的,大概一、二個月就有人送來,很不可思議。只有一套書我想的時間最長,《中觀論疏》,六個月,半年得到了,這是最長的。有求必應,我需要參考這個東西。沒有應,大概是佛菩薩認為這個沒有必要,那我也就不想了。除這些之外,名聞利養是從來沒想過,每天我覺得吃飽了、穿暖了,睡覺睡得很好,這就非常幸福了,這個就是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每天跟佛菩薩、跟聖賢人在一起,你說你多幸福!還有比這個更快樂、更幸福的事情嗎?沒有了。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分,只看你自己願不願意求,你願意真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看這一段最後,這還不是最後,這是下頭一段的開端。「上三段為法藏大士嚴淨自心之德行,下為成就眾生之德行。」成就眾生一定先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要說成就眾生,這個話說得太奢侈了,說實在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決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別人。我們看底下一段,成就眾生。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一段裡面,前面這一句是「一切無著」,換句話說,一切都放下了;下面第二段是「六度教化眾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聚落即村落,即今之鄉村居民點。」由此可知,在古代,世尊講經教學確實在聚落的時間是最長的。城市裡面那就是比較大的活動,多半是國王大臣他們來發起的,辦這些活動,今天我們稱這個都是活動。村鎮這是小規模的,人口也比較少。「國城、聚落、眷屬、珍寶」統統放下,情執放下,不再執著。這個境界阿羅漢做到了。下面給我們註解裡面說,「著者,執也。有所執著,則難離捨。今無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這是真正教化眾生,你不能捨,你怎樣教化?

  教化眾生,世尊所講的四攝法,四攝法是攝受眾生四種方法,第一個就是布施。此地布施,「恆以布施、持戒」,這六度,六度都是布施,都是四攝法裡的第一個布施。菩薩六度是破自己六種執著的,那是六波羅蜜,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是利益眾生的,幫助眾生的。幫助眾生,首先你要放下情執,這個裡面,「國城、聚落」釋迦牟尼佛捨掉了。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他出家了,把王位捨棄了,這是國城捨掉了。他這個國家有很大的疆域,有很多的城市、聚落,他有眷屬,確實他有珍寶,全都捨了。出家之後,過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他老人家過了六十年,他十九歲捨掉的。這個捨掉是什麼?煩惱障,煩惱放下了,這個東西都是煩惱。可是十九歲煩惱放下,他去求學,求學十二年,十二年學得不少。當時印度宗教非常發達,給諸位說是宗教教育很發達,這些宗教裡面的高僧大德,他都親近過,都跟他們學過。除這個之外,印度的哲學也是世界之冠,這些大哲、大德他統統都親近了。十二年所學的東西不少,學了這麼多,我們能想像得到,他的問題沒解決。

  古印度,無論是宗教、是學派沒有不重視禪定的。所以佛經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這個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傳下來的,佛經裡面講四禪八定是婆羅門教的,但是統統都要學,因為它是基礎,禪定的基礎。得禪定之後,現在所講的空間維次突破了,六道裡頭的,上到二十八層天,下面到無間地獄,都是你活動的範圍,你都能夠看得到,都能夠接觸得到。所以,輪迴這個說法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古老的婆羅門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一萬年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凡是修定的人都看到過,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宗教界的人士、學術界的大德都有這個能力,都肯定承認這個事實真相,輪迴。可是六道輪迴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深深相信釋迦牟尼佛會有這些想法,這三個問題沒人能解答,學術界不能解答,宗教也不能解答。釋迦牟尼佛就把學習放下了,在菩提樹下入定,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入更深的禪定。把這個放下是什麼?這十二年是所知障。你看十九歲放下了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證大般涅槃。這一放下,真的明心見性了,見性成佛。

  出定之後就開始教學,到鹿野苑去找以前跟隨他的五個人,都有親戚關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出去參學,他的父親派這五個人跟隨他一起照顧他。這些人也都修行,在鹿野苑修行,他就到鹿野苑去找他們五個人。找來之後給他們講經,這五個人就接受了,而且憍陳如尊者就證阿羅漢果,僧團出現了。聽他講經就證果,別人證得初果、二果,根最利的憍陳如,他證四果羅漢。從這裡開始一直到老死,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沒休息。這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以什麼來教化眾生?你看這個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世間法。這六度可以淺說、可以深說,對社會一般大眾淺說,對聲聞、緣覺要講得深一點,正說是對菩薩;換句話說,菩薩這個六條是他主修的功課,在前面都是預備的,預科。所以講這些東西多偏重在倫理道德方面,禪定、智慧裡頭就有因果教育。

  這個註解裡面說,「有所執著,則難離捨。今無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於布施下,續戒、忍等五度,因諸度咸以無著為本」。我們就曉得,菩薩修行是以不執著為根本。三種煩惱從哪個地方斷起,也就是這三種哪一種先放下?這個要知道,煩惱從哪來的?像我們穿衣服,第一件穿的是內衣,我們迷的時候,第一個迷的是無始無明煩惱,這最裡面的一層。從無始無明再生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就好比是外面的一件衣服,內衣外面平常穿的衣服。從塵沙煩惱再生起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經》講的是妄想,第一個是妄想,第二個是分別,第三個是執著,執著是最外面的。現在我們要解開,要脫衣服,先從哪裡脫?先從外面,沒有辦法先從裡面。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執著,執著斷掉之後再破分別,最後再破妄想,你才能成就。所以,前面這個五度都是以無著為本。

  「是即《金剛經》宗旨,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金剛經》在中國佛教裡面,由於六祖惠能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因他開悟而出名,變成中國佛教第一經,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金剛經》也實在可以當得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其中的一種,古大德認為這一部是整個《般若經》的綱領;換句話說,其他一切《般若經》是《金剛經》的細說,這是個總綱領。所以受持的人特別多,經文不長,只有五千多字。裡面教給我們遠離四相,你想修一切善法,從哪裡開始?從遠離四相開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今天修了很多年,甚至於修了好多世,都得不到消息,原因在哪裡?我沒有放下。也就是什麼?執著沒放下,執著!執著身是我,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眾生,眾生的範圍包括太大了,包括世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跟我對立的是人,所以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這些都是我們嚴重的執著,不肯放下。壽者,現在幾點鐘?這壽者相;明天做什麼?壽者相。講過去、講未來,全是壽者相。我們現在的話所謂是時間跟空間,空間是眾生相,時間是壽者相。這些東西統統要放下。有沒有呢?別管它有沒有,不執著就行。佛並沒有教我們把這些現象否定,沒有,放下執著。相沒有關係,相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人、眾生、壽者都是有為相,有為是什麼?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現象就叫有為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世界、星球有成住壞空,都叫做生滅相,都叫有為相。對這些現象統統不能執著,它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現象是幻相,幻相不礙真空。真空是什麼?常寂光,就是自性。它並沒有妨礙自性。惠能大師見性,跟我們說明,自性清淨的,本自清淨,沒染污。在佛境界裡清淨,在我們境界還是清淨,在餓鬼、畜生、地獄還是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這叫真的。真性是自己,這個肉體有生老病死,這不是自己,不是自己你執著它認為是自己,你錯了!

  所以證得須陀洹,須陀洹什麼境界?須陀洹已經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什麼等級?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說的十信位的菩薩,他是初信位。十信好比小學,小學十年級,他是一年級,小學一年級,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釋迦牟尼佛正式的學生,小學一年級,正式的學生。我們四相沒破,四相沒破沒入小學,一年級還沒分,我們在念幼稚園,大概也是幼稚園小小班,中班、大班我們都沒分。我們是幼稚園小小班,還自以為是就完了,永遠入不了門。我們今天,對於這些名聞利養能不能放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建立道場?我們現在體會到了。建立道場,可能有很多出家人墮落了,為什麼?他放不下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我的道場,麻煩就大了。放不下你就離不開,死了之後,你的神識貪戀這個道場,那怎麼辦?這個地方道場它不是一般人家,它沒有夫妻,你沒有辦法托生到這個地方,人道得不到,但是這個道場有螞蟻、有蟑螂、有老鼠,他就投胎做這個,真的,不是假的。他什麼時候放棄他才能超出,如果要是不肯放棄的話,生生世世都在這個道場裡頭。佛不建立道場有道理,讓你沒有留戀,沒有執著,這是世尊的大慈大悲。連當年每天晚上樹下一宿,規定什麼?樹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個晚上要到別的樹下去,不能老在這一棵樹下,怕對這棵樹喜歡,生了貪心,這個樹裡頭有畜生住,你將來投胎就變畜生。我們凡夫不知道,佛菩薩非常清楚,所以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所以四相不能不放下,放下才能夠修一切善法,這個一切善法就是指此地講的六波羅蜜,這是菩薩修的,大乘教裡頭。什麼等級的菩薩?十信裡面的初信位,小乘裡面的須陀洹。我們不能不知道。從這裡開始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他將來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是梵語,可以翻譯的,翻經的法師為什麼不翻?翻經有一個體例,五種不翻,這是五種裡頭的一種,叫「尊重不翻」。為什麼?這是學佛人終極想達到的目標。所以可以翻,並不難翻,尊重它,它是學佛人共同的目標。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梵語,翻成中國是無上;三翻作正,中國正的意思;藐是等,平等的等,正等;三是正;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就是三菩提;菩薩所證得的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佛果那是最高的,沒有再上的,所以加阿耨多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三菩提是阿羅漢。名號是佛陀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像現在學校博士、碩士、學士,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大學畢業是學士,三個學位的名稱。什麼樣的學位?這個地方就說明了,阿羅漢得到三菩提,他成正覺了,就稱他為阿羅漢;如果再提升到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陀。三個學位的名稱。

  我們學佛是求這個,不是求名聞利養,涉及到世間名聞利養就墮落了,又回到六道搞輪迴,全錯了。我們今天學佛,多少人到佛門裡面來,進入佛門,燒香拜拜,誦經念佛,你問他,你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保平安。不就求這些東西嗎?我只有在《壇經》上看到惠能大師不是求這些。他第一次見五祖忍和尚,五祖就問他,你來求什麼?「我來求作佛。」我們只看到這個人,他真的不一樣,他來求作佛。他不懂得佛法裡的語言,要用佛法語言,我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用中國話,我來求無上正等正覺。五祖沒有虧待他,真的成就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真的成佛離開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六波羅蜜是佛門菩薩究竟圓滿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涅槃彼岸就是成佛,圓滿成佛。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來跟大家介紹六波羅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