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四集)  2012/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六十五頁,我們從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前面比喻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若看破諸金器,塔、像、瓶、碗、釧、環等虛妄差別之相,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這個比喻古大德用得非常多,在許多經論當中都能夠看到,這是比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即見實相」。「離虛妄差別之相,故云無相」。這個意思我們一直到現在才懂,以前學這些經,看到這些句子,囫圇吞棗,真正是沒搞清楚。我們把這一句多念幾遍,若看破諸金器,塔、像、瓶、碗、釧、環等虛妄差別之相,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這些比喻代表什麼?代表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現象,乃至於精神現象,以及自然現象,這裡頭千差萬別、無量無邊,這麼多現象。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總有一個來源,這個來源就是平等真實的相,那是什麼?空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切虛妄之相全是從一念不覺高頻率當中產生的。我們在經典上也讀過,相似相續相,那個現象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今天科學家把這個謎底揭穿了,所有物質現象都是意念波動現象裡頭所產生,不是真的。要說真的,物質根本不存在,它存在的時間只是一念,一念多長的時間?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裡頭發現有物質現象。佛經上稱它為極微色,又稱之為極微之微,佛說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把它分開了,真的沒有了,發現它是念頭波動現象產生出來的一個幻相。我們今天所看到一切物質現象,就是這個幻相累積,讓我們產生一種不正確的觀感,以為它有現象,其實它根本就不存在。明明在我們眼前,沒錯,就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畫面上所看的相,明明在眼前,明明是幻相,明明不可得,明明是無所有。

  從這些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不難知道這個相是真妄同時存在。我們今天只認識妄,不知道真。離妄,放下這個妄的執著,你就見到性。真性在哪裡?真性就在相裡頭。就像金在哪裡?金在塔、像、瓶、碗、釧、環裡面,那就是金。你只要不著這個相,你就見到金。你執著這個相,沒有金,這個地方只有塔、只有像、只有瓶、只有碗、只有釧、只有環,沒有金。這就叫著相,就不見性,離相就見到性。性相永遠不離開的,虛妄相裡頭它性是真的,這個性就是淨宗所說的常寂光。常寂光,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離相就接觸到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離虛幻之相,即一切法是一切法的真相,原來真相是自性,原來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用這個比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你就見到實相。

  「離虛妄差別之相,故云無相。」物質現象沒有了,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都沒有,物質現象在前,我們認為有物是有物質,沒有物質我們就稱它無相。「於虛妄差別諸相之中,有真實平等之本體,故云無不相。」無不相就是它有個真實平等的本體,所以也不能說它無相,因為它能現相。「當相離相,相而無相,乃顯實相。」後頭這三句話重要,我們怎樣才能見性?必須要學會就在相中見性,就在有相裡頭見無相,你對於這個幻相就不會執著,你不會在這些現象裡頭起分別、起執著、起心動念,不會了,因為你知道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一定要相而無相,不是把這個相毀掉,你就見到無相,不是的,毀不掉的,一定要就在相裡頭見無相。這個地方當相離相,離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都是離。不起心不動念是徹底離掉了,那就是佛知佛見。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以阿羅漢、辟支佛見到真相的少分,沒有完全見到,菩薩見多分,如來才徹底見到。

  下面一段,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但實相離言說」,實相說不出來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來,你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就著相,就不是離相,所以說不出來。南嶽懷讓法師,也是老師考試他,他見性了,老師說「道一句來」,就是你說一句我聽聽。懷讓大師就說了這麼一句,「說似一物即不中」,這說不出來。這一句話就通過了,他明心見性了。「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說不出,也不能想像。所以,「於上喻中」,前面講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則仍在相中,而非無相之實相」。比喻難!這個比喻裡頭,這些東西、金器統統都不執著,你看到黃金,真看到了。現在我們這些相都不執著,那有沒有個什麼黃金給你看到?沒有。沒有是什麼?沒有是個空相。但是空它又不是真空,它空能生有。所以佛在這裡補充一句「無相無不相」,讓你不要誤會空相,這真的是空的。空怎麼會生有?生有是自性,自性因為沒有三種現象,說它作空。但是它又能現三種現象,它又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不能現相,但它能現相。所以沒有東西能夠比喻,說不出,也不能想,你只一起心動念,錯了,著相了,言說,著得更厲害了。所以佛才說這個東西是言語道斷,言語這個路不通,說不出來,而且心行處滅,你去想,不能想,愈想愈著相,錯了,你也想不到。那就是說,把言語、念頭統統放下,你就見到了,心行處滅真的就見到了,才見到真相。

  「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你說這多難,只要是有言說,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皆無實義,這個你一定要懂。無實義裡面它顯著實義在裡頭,這是佛法的妙處。你要從佛的言說當中把言說丟掉,見到實義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執著名詞術語的相,那假設的,不要執著心緣相。心緣是什麼?我看到這是什麼意思,錯了,它沒有意思,你怎麼會看出意思出來?沒有意思能生無量義。講經說法要不要準備?不能不準備,但是也不能靠準備。準備是自受用,演說是他受用,面對面自然就說出來,不是準備的。一定是先有自受用,而後才有他受用,這一定的道理。你自己沒有悟入,你怎麼會說得出來?所以自己準備、讀誦受持,我講的是自受用,自受用裡頭要注意到,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自然有悟處。為人演說的時候,眾生感應,他的感自然有應,說者自然有應,感應道交,雙方都不執著,能幫助別人開悟。他聽了為什麼開悟不了?他執著言說相、執著名字相、執著心緣相,所以他所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

  底下這一段,「又《圓覺經》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個覺心就是真心,這個覺心就是前面所說的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它是不動的。他能夠見到實相,他能夠見到法身,因為覺心不動。如果動了,起個念頭就動了,起心動念就動了,一動,那個一動就是無明,就把你的本覺障礙了,你就變成不覺,真相就不見了,你見的是妄相。妄相是什麼?是阿賴耶的三細相,不是實相。《圓覺經》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真就是真如自性,要不要求?不能求,你有求的心,你永遠求不到。那要怎麼辦?唯須息見,你把你的念頭息掉就對了。這個見是念頭。

  念老《圓覺經》裡面引用得多。「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性,自性不滅。他說「譬如磨鏡」,古時候的鏡子是銅做的,銅鏡要磨,磨乾淨了它就能照。現在鏡子是用玻璃做的,比從前進步很多。所以銅鏡要常常磨,上面髒的東西磨盡了,鏡子就可以用,可以照人。「經中所云幻滅後之覺心,與垢盡後之明現,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磨鏡」,實在不是磨鏡子,是「磨垢」。「鏡性本明,非從外得」,銅鏡本來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照見人,照見外面境界,它不是從外得的。是因為有障礙,有髒東西在上面障礙它,它不能照見。你把它髒的東西磨掉,恢復它的明亮,它又能照東西了。所以,「離妄即真」。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這是真的。自性本有般若智慧,現在智慧沒有了,我們有三種染污。第一個是起心動念,叫無明。也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動,覺心不動,不覺就動,就起了波動現象,這個波動一個接一個,它永遠不停止,而且愈迷愈深。起心動念是小波浪分別,波浪大了一點執著就更大一點,所以對於事實真相完全蒙蔽了。

  磨鏡就比喻離垢。用這個磨字意思也很深,我們要禁得起磨鍊,在磨鍊當中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你就真正得受用。在一切境界裡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把你磨得平平的。你在所有境界裡頭都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在裡面起心動念,你自己吃虧,因為所有一切境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接觸的這個境界,稱心的就生貪戀,不稱心的就生瞋恚,稱心的想佔有,不滿意的想離開,這就造業。這個業造得很冤枉,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你造業可以,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就跟什麼?就跟看電視、看電影一樣,表演的情節你喜歡,你看得很開心,表演那個情節惹得你生煩惱,你一肚子不高興,你不知道那個電影是假的。你怎麼會被它勾引?就是你著相,你不著相就沒事。這一著相引起什麼?引起十法界,引起六道三途。這個東西什麼?統統都沒有,給你說沒有三途、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這些東西就像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永嘉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是一場夢「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的醒過來、覺悟了,全沒有了,你找也找不到。這個話講得完全正確。

  所以真本來有,你求真就是個妄念,你證真,那更深的妄念。只要息見,就是息妄,你把妄統統息掉,真自然就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眾生之見,皆是妄見」,眾生之想,全是妄想,這話真的,一點不假。就是我的看法,妄見我的想法,妄想。為什麼?佛沒有見解,沒有說我的見解、我的看法,佛沒有,我的想法,佛沒有。佛沒有什麼看法、想法,如如不動,這是真智慧現前,定慧,定慧就是佛。你向他請教,你提出問題,他從定慧當中流露智慧來回答你,叫感應道交。眾生有感,眾生有見、有思佛菩薩無見、無思,用性德來應你,來幫助你解決問題,來修正你的錯誤。所以,「真者,佛知見也。」佛知無知,佛見無見,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叫妙!

  下面這段講得詳細,「又《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不在中間,就不是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它不是時間。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自性,你不能去找。這一念心性在哪裡?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在哪裡?就在當下。「非青黃赤白」,這不是有顏色的,它沒有顏色、沒有色彩「非長短方圓」,它沒有形相「非香非味」,非香,你鼻聞不到它,非味,你舌嘗不到它「非觸」,你身體接觸不到它,「非法」,你的第六意識緣不到它,它什麼都不是。「覓之了不可得」,為什麼?你覓之是以心求性,錯了,頭上安頭。「不可言其無」,雖然它了不可得,它能現相。「具造百界千如」,這就是《還源觀》上從一體起二用,它能現全宇宙,你不能說它有,全宇宙都是妄相。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講,那就說明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這樁事情,我們到現在總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極樂世界有沒有?有。可不可以留戀?不可以,因為它也不是真的,它不是永恆的。因為你證到妙覺果位,極樂世界就不見了,它也是夢中境界。夢裡明明有,一覺悟之後,它就沒有了。覺悟,你到哪裡去?你回常寂光,它就沒有了。這是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學佛最後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證得究竟果覺。回歸常寂光,回歸到哪裡去?回歸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個叫法身,無量無邊,無相無不相,常樂我淨這四德圓滿具足,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下面說,「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緣慮是什麼?你沒有辦法想像的,你一想全錯了,你用言語說也錯,你用文字寫也錯。「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這些東西,緣慮,緣是第六識,慮是第七識,分別是前五識,語言文字這些東西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有個小註,「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這些東西也不離自性,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話重要。離一切相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只要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即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就是自己(我們前面所說的)現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世間法也是。世間法跟佛法不二,迷的時候有二、有三,悟的時候不二。「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你都見到了。你要是離,統統放下,就見到無相你覺得這一切就是的,你就見到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兩個字也是假設的,也不是真的有個實相。你要是認為這些差別相之外還真有個實相,你去找去,你永遠找不到。為什麼?原來差別相就是實相,無相是實相,無不相也是實相。所以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多念幾句,反覆念幾句,慢慢你就明白了。問題全不在外頭,都在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你有這個東西,你就永遠攪不清你要是把這個東西放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在當下!得受用。

  「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這個名字是勉強用的,不是真的,它沒有名字相。名字相全部都是勉強建立的,為了教學方便建立的,你不執著,你就證得你要執著,就麻煩了,死在名相之下。所以,為什麼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可以執著心緣相?自己以為怎樣怎樣,全是你自己的妄想、你的妄念,不是事實真相。「吾人一念心之性」,這個性是本體,是一切萬法的理體,「強名為自性」,勉強取個名字叫自性,你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自性,你要執著,那就錯了。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重要。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的強名。吾人一念心性之性,這性強名為自性。

  「二祖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承禪宗,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出現一個慧可。慧可很難得,求老師父指點,老師父在打坐,外面在下雪,他站在門口。站了多久?那個雪下到膝蓋,總有一尺多深,那下了很久,他還站在那裡。老和尚還是閉著眼睛,老和尚很清楚,老和尚是達摩祖師,如如不動。慧可就是表示他的誠心,那個時候出家人身上都帶一把刀,戒刀,衣服上這個帶子就是掛刀、拴刀的,把刀解下來,把自己的手,胳膊這裡砍斷,拿著左手供養老和尚。老和尚這個時候不能不睜眼睛,他說你這是為什麼?慧可說,我求大師安心,我心不安,求大師安心。達摩祖師伸出一隻手(現在很多達摩祖師的像,都造這個像出來),這就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法師回答,他想了半天,「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話裡頭開悟了,他衣缽就傳給他,禪宗第二祖。真誠到極處,一句話把問題解決了,他就捨妄證真。所以二祖覓心不可得,那就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你說它有,不行,找不到它你說它無,你也找不到它你說它非有非無,你也找不到它。後頭有「離四句,絕百非」,只要你起心動念,你就找不到它不起心、不動念,它就在現前。這是大乘最高的佛法,這是大乘究竟的境界,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眼前。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辦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陳年累劫浪費多少時間,找不到。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亦不能執為有」。是能生萬法,你不能執著它有。好比我們今天電視,頻道一打開,你看裡面五花八門,樣樣現象出來了,不能說它有。我們今天看這個花花世界,你不要當它是有,當它是什麼?這是螢幕現出來的,電視螢幕、電影屏幕現出來的,它根本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心就清淨,你心就不生煩惱,你就得大自在,那就叫成佛。你認為它有,錯了,你是凡夫你認為它無,你也錯了,你也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知道,有這麼回事情,統統不執著,有亦是、無亦是,統統都是,你就真的見性,你真的證得實相。所以六祖這句話說得好,自性能生萬法,不能執為有。你認為一切萬法真有,錯了。

  「蓋離四句,絕百非,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思量是第七識,恆審思量,第六意識是分別,我們第七識、第六識都達不到。世間知識,第六識、第七識管用,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那這個是障礙,決定不能開悟,決定不能見性,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四句、百非這是佛門很普通的術語,我們參考資料裡頭都有,諸位自己去看。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這是形容性德,自性的起用。靈,真的是靈。《還源觀》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這靈。靈它就明,明是明顯,一絲毫都沒有障礙,像日月一樣普照大地。洞徹,這是說徹底了,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你洞徹,你全部都了解。洞是什麼?極其微細你都見到了,這是性德。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不是神話,這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佛法裡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自性,它平等的。佛沒有說我比你高一點,佛沒講這個話,佛給我們大家講都是平等的,我有你也有,不是我有你沒有,不是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一切眾生自性裡頭個個具足,佛法叫真平等。雖然靈明洞徹,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是怎麼樣?它又湛寂常恆。湛寂是定,靈明洞徹是慧。慧從哪裡來的?慧從湛寂常恆來的,這是定,慧從定中發現的。定慧是一不是二,定慧可以互為體用,慧是體,定就是用,定是體,慧就是用。湛然,像水一樣乾乾淨淨,一絲毫污染都沒有。寂是不動,沒有波浪。常恆,永遠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一念不覺就它動了,動了叫無明,什麼無明?靈明洞徹沒有了,一動它就沒有了。

  「孤明歷歷」,這也是形容,只有自性裡面般若是光明遍照,遍照法界。法界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三種周遍,第一種就是才動就周遍法界。第二,「出生無盡」。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出生什麼?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出生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真像萬花筒一樣。第三句,「含容空有」,我們要學,我們才有條件來學佛法。如果沒有這一句,我們對於大乘佛法只是嚮往,這一生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你不具備進門的條件。大乘進門的條件是含容空有,這句話是我們中國老人所講的量大福大,你量大才能入門,你量小入不了門。含空,空是虛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是容納,容納萬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你心量多大?能夠容納遍虛空,我能夠包容全宇宙,這就對了。這是孤明歷歷。「炳赫虛空」,炳是光明很盛的意思。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光明,遍照虛空。這個形容心量。「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自性起用。根是六根,塵是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面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脫,離開了,把這個放下了。迥是遠遠的,深遠的意思。遠遠的擺脫掉根塵,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障礙,這是垃圾。把這些東西洗刷乾淨、擺脫掉,剩下來的靈光獨耀,就是光明遍照,這是自性智慧光明。「故蓮池大師讚曰」,蓮池大師對自性的讚歎,「大哉真體」,這個大哉是讚歎,沒有任何言語文字能夠讚歎的,只用個大哉,就是偉大,偉大的意思,沒有言辭再讚歎了。「不可得而思議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想像,無法言說,「其唯自性歟」,這什麼東西?只有自性。當人自性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也是一切眾生的自性,也是整個宇宙的自性。

  一切萬物的自性,跟我是同一個自性。這些話講的是什麼?我們把它總而言之一句話,這是大乘佛法的倫理觀。倫理是講關係,大乘佛法講的關係,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是諸佛如來,下面是阿鼻地獄眾生,還包括著這些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時間空間,跟我什麼關係?一體。一體,我們性德裡頭流出的第一德是什麼?就是大慈大悲,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親愛。這個德自然流出來,自然能夠真正去親愛一切眾生,你不會討厭這個、討厭那個,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沒有。清淨的慈悲、平等的慈悲、無量的慈悲,對人、對事、對物、對待遍法界虛空界,叫一片慈悲,叫大慈大悲。問這為什麼?一體。我們把整個宇宙比喻作一個身體,全身體這個汗毛都是自己,能不愛惜它嗎?你拔拔它,痛。每一個細胞你都愛它,這個細胞出了毛病,你趕快去幫它治療。平等的愛,無私的愛,就是沒有分別執著的愛,這是什麼人?這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入這個境界。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頭,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喜歡這個、討厭那個的,假的,那是凡夫,跟我們一樣,出不了六道輪迴的。真出六道輪迴,不一樣,他知道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是自己一體,同一個自性。

  《華嚴經》就講這個,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非常精彩,是講《華嚴經》上講的,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給你講得清清楚楚,自性變現的,一個自性,它的本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看這個名詞,自性,自性是清淨的。六祖惠能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污。圓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就是出生無盡,這大圓滿。明是光明,就是智慧照耀,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後頭體,體是萬物依它而生、依它而現,整個宇宙,它是能生能現,宇宙是所生所現。你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們怎麼回頭?怎麼樣去修證?從哪裡下手?賢首國師告訴我們四德下手。四德是基礎,你不從這下手,你回不了頭來。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妙用是不著相,就是此地講的,你能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就是隨緣。並沒有離開一切法,即一切法,但是什麼?離一切相,不著相,這叫妙用。凡夫他隨緣不妙,他著相,他沒有辦法把相放下,也就是說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妄想。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離一切相。離即同時,所以他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第二個,你是真菩薩,你要給一切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這叫「威儀有則」。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別人的好樣子,這是什麼?這是佛弟子。佛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弟子學佛,也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這是什麼?教化眾生頭一個,身教。身具足萬德,萬德萬能用這個身表現出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能說空話,說空話叫缺德。為什麼?你欺騙眾生,佛家不妄語這條戒你破了,你沒做到。起心動念欺騙別人,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要老老實實,要做好榜樣,個人是人的好榜樣團體是團體的好榜樣在家,家是所有家的好榜樣在國,是所有一切其他國家的好榜樣,他都是帶頭,做好樣子給人看。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柔和質直」。這是待人接物,用什麼樣的態度?和顏悅色。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內裡面真誠,外面柔和,菩薩。大乘教裡頭,在中國,柔和質直用彌勒菩薩做代表。彌勒菩薩滿面笑容,把他老人家擺在大門口,意思是什麼?什麼人可以進佛門來?笑咪咪的就可以進來,這入門。入門要歡喜,對待什麼人都歡喜,歡喜就能把別人的罪障化解。沒有怨恨才能化解衝突,帶著怨恨,那個衝突是永遠不能化解的。真誠的愛心,就能把問題解決。解決爭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台灣有個故事,是吳鳳是吧?對。你看吳鳳,兩個族群鬥爭的時候,他們好像是祭神要殺人。吳鳳給他們調解,沒有辦法,非殺人不可,不殺人祭神,神就不靈,不保佑他們。吳鳳就告訴他,好,明天早晨,你們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你們就把他殺掉。明天早晨果然看到了,就是吳鳳,殺了之後才知道,才看到是他。好了,從此以後不再殺人祭神,這個陋習就化解、就解除了。這是什麼?捨命去救這些人,勸這些人不要殺人,犧牲自己生命,把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糾正過來。所以鄉村裡頭給他建了個廟,吳鳳廟。調解糾紛要有他這樣的精神,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真誠比什麼都可貴,真誠能感動人,能讓人悔過,能讓人自新。

  下面這一段,第五段,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實相之旨,如上粗明」。前面還是講得簡單,大致上講清楚了。「至於本經體性,何得稱為實相耶」?佛這部經根據什麼道理講的?根據事實真相,所以他不迷信。「下申其說」,這下面詳細再說明。「世親菩薩」,世親就是天親,「《往生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這個我們在《往生論》上學過的,沒有學全文,我們學過二十九種莊嚴。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國土莊嚴,極樂世界莊嚴功德成就的第二個佛,極樂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這也是莊嚴功德成就的第三個菩薩,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也是功德莊嚴成就。這三種成就,願心,願心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下面莊嚴,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這是近說,如果要具說的話,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莊嚴他的願心,成就極樂世界三種莊嚴,這個不得了!不可思議!這應知。

  「略說入一法句故」,略說就是總而言之用一句話來說,這一法句就是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明心,無為法身是見性,就是明心見性。底下是念老小註,「此論」,是指《往生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依照淨土三經修學往生的心得報告,給我們後人做典範,他怎麼修的、他怎麼成就的。他講得太好了,這部論裡頭直截了當顯示出事理無礙的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是講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全體是法性身、是法性土,身土都是法性,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身土是阿賴耶的相分,也就是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是通過意念變質了,跟法性身、法性土不一樣,法性不變。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個物質,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都屬於波動現象成就的,這個大家都知道離開波動現象,它全沒有了。不像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它不是波動現象,它跟波動沒有關係,它是自性性德流露出來,所以它那個地方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個不生不滅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講的生滅是念念生滅,叫剎那生滅。我們的同學,常常我們在一起學的,說念念生滅,你們知道,一般人不懂。這個念念是什麼?彌勒菩薩所說的。世尊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經的原文。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凡夫動個念頭,佛就問彌勒菩薩,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個細念?微細的念頭有多少個物質現象?相是物質現象有多少個識?識就是受想行識,精神現象。佛這句話裡頭問三個事情,念頭有多少?相有多少?識有多少?識是受想行識,有多少?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我們把它算出來,三百二十兆。就是我們動一個念頭,裡頭有三百二十兆。而且什麼?一彈指,就這麼長的時間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念念成形」,這是答覆他相,答覆釋迦牟尼佛問有多少相,相就是物質現象,每一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

  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天天念《心經》,「五蘊皆空」,五蘊是說什麼?五蘊說這個微細的念頭,就是三十二億百千念裡頭的一念,那一念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相就是色,識就是受想行識,這才知道五蘊是講這個東西。《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統統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跟《般若經》上對對,就能對通了。《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統統對上了。

  彌勒菩薩講一彈指,現在我們的科學時間單位用秒。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彈得很快,我相信年輕人有體力的彈得很快,至少可以彈五次。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五,就一千六百兆。就是一秒鐘,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個生滅,動的,它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就是大乘教上講的生滅相,是指這個生滅,這個生滅就是念念都在生滅。一個生滅是一個現象,第二個生滅又是一個現象,決定沒有兩個生滅相是相同的。但是前後的生滅相有相似,不完全相同,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相似相續相。這才說出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

  但是極樂世界怎麼樣?極樂世界它也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但是它念念那個相,它不是相似的,它真的是一樣的,平等的。為什麼?它沒有波動現象,極樂世界沒有波動現象。沒有波動現象,所以它每一個相是相續相,真的是相續相,它不是相似相續相,它是真正相續相。所以極樂世界人壽命長,無量壽,但是相貌不變,不像我們這裡一年比一年老,他不老。他為什麼不老?他不是生滅的,所以他就不老。花草樹木也不老,山河大地也沒有災難。我們這邊為什麼有災難?就是它是變動的。

  這個變動,整個宇宙的變動,誰在那裡掌握的?念頭,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善,我們的身體健康,不會有毛病,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會有災難,善念。如果心,心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心的念頭是貪瞋痴慢疑,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行為是搞殺盜淫妄,我們身體五臟六腑都會長病,這身心不健康,居住的環境就很多災難,水災、風災、地震這些東西統統都來了。所以身跟外面的環境全是自己業力所感。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真相,以為這是自然災害。不是的,自然是最美好的,自然是最健康的,是我們把自然破壞了。自然是順乎性德,中國古聖先賢教人都是順性德,性德的核心就是孝,中國人講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孝敬兩個字是性德的核心、中心點。我們老祖宗了不起!我們相信至少也一萬三千年之前,老祖宗就發現了,用這個來教育後代。一直到前清,我們相信一萬多年,教什麼?教孝、教敬。所有一切的德目,都是從孝敬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所以孝敬是核心。人如果說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就完了。

  古時候,教書這個行業是非常清苦。從前認為,你是幹哪一行的?我是幹夫子的,夫子就是教書的,就是當老師教學生的,多半都是窮秀才,讀書考試不及格,當一輩子秀才。國家是給你一點錢,不多,僅能讓你過普通的生活、清寒的生活。他的貢獻太大了,是要把下一代教好,下一代人有沒有出息要靠這些人。所以雖然很清貧,但是他對社會大眾有貢獻,社會大眾對他非常尊敬,這是他得到的安慰。第二個就是醫生。醫生是救人身命的,秀才是救人慧命的。古時候醫生給人治病不講錢的,病人來了趕緊治病要緊。病治好了之後,隨意,你家裡有錢多給一點,沒有錢少給一點,再沒有錢,醫藥費都是醫生送的。所以醫德,他是救人的。所以無論在什麼場合,這兩種人普遍受到大眾尊敬。現在都變質了,老師教書要開補習班,為什麼?好東西教室裡頭不教,你要學嗎?要學到補習班裡來,補習班繳學費,我再教給你,都變成買賣,商業化了。現在各行各業全部都經商,全部都商業化,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德呢?德沒有了,問題全都出來了。

  「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不但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花草樹木也都在講經教學,七寶池裡頭的八功德水,水流的聲音在說法,極樂世界的鳥說法,沒有一樣不說法,六塵都說法。這就是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到極樂世界,你六根接觸到的,都能感受得到。所以極樂世界學佛快,你想不聽也不行,走到哪裡聽到都是說法的聲音,你看到每個人都在那裡精進不懈。所以「一一即是實相」。極樂世界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了不起!十方世界沒聽說過,這個東西只有極樂世界一家有。

  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像惠能這一流的人,在極樂世界全是的。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一開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這不是自己修的,阿彌陀佛加持的。所以彌陀的恩德太大了,說不盡。有這個能力,在極樂世界就能夠化身,同時化無量無邊身。到哪裡去?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同時去,去供佛,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他一天修的福慧,我們這個世界修一劫都比不上他,他有這個能力。自己本身呢?在阿彌陀佛講堂聽經,沒有離開。你看,本身沒有離開講堂,分身到十方,每一尊佛都拜到、都供養到,每一尊佛說法都聽到,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到哪裡去找!所以我們今天把這部經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可不能錯過,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其他的事情全是小事,要把這個擺在頭,頭等大事。我們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很快就成佛,就畢業。所以這是修行成佛的捷徑,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了。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這把證據說出來了。

  「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瓊林是寶樹,玉沼就是七寶池,七寶池裡頭八功德水,這個都是依報莊嚴。它從哪裡來?自性變現的,它不是阿賴耶變現的。極樂世界我們身體是自性變的,也不是阿賴耶的相分,這些物質環境統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壽量光明,這是正報。到那個地方人人是無量壽,是真的無量壽,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無量的無量,真正無量。我們到極樂世界是有量的無量,在極樂世界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了,那就是無量的無量。它這個有量無量跟無量無量是連接在一起的,當中沒有分開的。全彰於自性,彰是彰顯,換句話說,都是自性彰顯出來的境界。

  幽溪大師《圓中鈔》裡面說「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瓊林玉沼是依報現象,壽量光明是正報現象,這兩句話就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法之相,它就代表了,「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既然是出自於自性,自性無相無不相,所以不能說它無,也不能說它有。這下面給我們解釋得好,何相之可得?所有一切相,無論正報、依報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為什麼他不執著?是因為往生的人,佛來接引你,你是蓮花化生。蓮花從哪裡來的?蓮花的因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願力做蓮花的因,我們自己信願持名做蓮花的緣,蓮花就長大了。我們真信、真願,天天念阿彌陀佛,念得愈多花就愈大、光彩就愈好。等往生的時候,佛拿著這朵花來接引你,花上有你的名字,不會錯誤的。你坐在這個蓮花裡頭,這個花就合起來,到極樂世界,花就開了,叫花開見佛。你的身體完全變了,我們帶著阿賴耶識這個身體,在蓮花裡頭就開始變化,就產生變化。到達極樂世界花一開,我們的身體是法性身,就是常住不壞的身,不會變易的身。雖然長壽,無量壽,永遠不衰不老,不會生病,法性身。這個是所有一切修行法門裡頭,成佛最穩當、最快速、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殊勝法門,我們遇到真不容易!真正透徹了解的,沒有不選擇這個法門。華嚴宗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都求生淨土,文殊、普賢菩薩統統求生極樂世界。天台大師,智者大師往生淨土的,所以天台歷代的這些祖師,念佛往生的太多太多了。最近的,諦閑法師,生淨土的在香港圓寂的倓虛法師、定西法師,這都天台宗的,統統都念佛往生。他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任何懷疑,一向專念,他成功了。

  「此正無相不相」,那個無字貫下來的,無相無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這就是實相的意思。下面是念老的話,「蓋吾人心性,量同法界」。這句話要記住,說到我們自己分上來了。我們自己的心性量同法界,所以《還源觀》上教給我們,要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固然是讚佛的,實際上我們自己亦如是,這個我們才真正得受用。我們不僅僅念的是佛,我們自己跟佛沒有兩樣,佛是把三種障礙去掉了、放下了,我們現在是沒放下。現在我們要幹的事情,就是要趕快放下,放下就是。「靈明洞徹,湛寂常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這話說得好。後面說「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本經所詮」,詮就是詳細的解釋,「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今天時間到了,這幾句話,我們底下一堂要細細的來解釋。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