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九集)  2014/9/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1-01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八頁最後的一行,科題,「庚二、利他德」,分四,下面第一段,「妙行顯實」。

  在前面的一段最後的一行,有兩句話非常重要,那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得阿彌陀佛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出現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於一念頃遍遊佛土,這一句很重要。這個境界我們知道,最低的階位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些人確確實實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世尊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為我們示現的是這個境界;在中國大家都知道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這個境界。我們很幸運,確實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也是不可思議,能夠在現前這個時代看到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也是這個境界,在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就是教下的大開圓解,宗門的明心見性,用的術語不一樣,境界是相等的,完全相同。

  我們雖然沒有親自看到海賢老和尚,他是去年年初往生的,二0一三年一月,距離我們很近,我們知道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一百一十二歲。我們看到他的《永思集》,看到他的光碟,他來為我們作證,證明什麼?第一個,證明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他跟阿彌陀佛常常見面,接受阿彌陀佛的囑咐,讓他留在世間表法;換句話說,他要不是為表法,他早就往生了。這個表法就是堅定我們的信心、堅固我們的願心,我們的信願再沒有懷疑了,為我們示現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我們知道賢首國師有一篇文章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過去我們學過兩遍,用《還源觀》上六門,一體、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觀,來看賢公老和尚九十二年的修行,相應,句句都相應。這個住世表法功德無量,讓多少對經教、對學習存有懷疑(懷疑是最大的障礙),看到他一生的行誼,我們的疑惑拔除了。

  前面說的自利德,今天我們要學的利他德。利他德裡頭分四科,第一科、妙行顯實,著重在「實」這個字,真實。我們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念老在這段經文裡頭為我們做了詳細的開示,就是註解,我們看他的註解。『得佛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這裡邊最重要就是善巧,特別是善,這個善是讚歎詞,不是善惡的善,讚美他、讚歎他說法利生這種才幹。佛法,世尊在大乘教裡面提醒我們,有了義、有不了義。什麼是了義?佛說的一切法都沒有意,完全是從自性裡面,眾生有感,佛性有應。佛性就是自性、就是法身。自性圓滿具足無量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沒有智慧,智慧是從自性裡面出來。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能大師所說的具足就是這句,具足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的、相等的智慧、德能(道德能力)、相好,都是究竟圓滿的,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行、究竟圓滿的能量、究竟圓滿的相好。相好到什麼程度?像《觀經》上世尊為我們介紹彌陀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隨形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面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那裡做佛事,佛事就是講經教學。沒法子想像,報身,報身裡面現整個宇宙。用佛法的術語來說,遍法界虛空界在哪裡?在報身裡面相好的一分,裡面完全顯示出來。這樁事情到極樂世界就證明了,為什麼?完全享受到了,你得到了。

  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裡,在無量法門當中,是一個最特殊的法門,它很容易讓你證得無上菩提,非常容易。但是它很難叫人相信,為什麼?沒有一個法門是例外的,為什麼你例外?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需要斷煩惱證菩提,煩惱不斷,你決定不能提升。從第一道門檻,小乘初果,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薩,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八十八品見惑,世尊在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說話就方便了。八十八品見惑分五大類:第一個身見,執著身是我;第二個邊見,二邊對立,不知道萬法是一體,產生邊見;第三個見取跟戒取,我們中國人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說兩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見取見,一個是因上的成見,戒取見;第五個,不屬於上面這四大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總歸一類,叫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這五種見惑斷掉了,就是《金剛經》上前半部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入佛門,雖然是小小果,初果、初信位,他是聖人,他不是凡人。雖然依舊在六道裡面,沒出六道,但是他在六道裡頭有期限的,就是天上人間七次生死,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上繼續修行,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他不會墮三惡道,他也不會變成阿修羅。

  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七次往返要多長的時間,我們不敢想像,太長了。天就算忉利天,不再往上去了,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他們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壽命一千歲。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在忉利天不過一個多月,五十天,他的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五千年歷史,忉利天五十天。這些我們都要有個概念,為什麼?它能夠幫助我們下定決心修淨土,淨土修成功了,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阿羅漢解決不了,辟支佛也解決不了,一定是四聖法界最上面的兩層,佛、菩薩。真正解決的是佛,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稱他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為什麼?他還是用阿賴耶。大乘的標準,用真心的是佛;用妄心的,最高的就是相似即佛。

  六即佛裡頭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沒話說的。但是眾生迷了,這個迷產生障礙,你自性的性德不能現前,你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你現在所過的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日子。理上是平等的,事實上不平等,六道凡夫。所以必須要有修德,才能把我們慢慢的向上提升,要真修。修是修正,修正什麼?修正錯誤,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錯得太離譜了,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都以為自己想的是正確的,做的是正確的。如果不是佛出世,佛為我們把這個詳細說明,講解透徹,我們慢慢覺悟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真錯了,不是假錯。

  從錯誤回過頭來,這叫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論、行為。戒定慧三學就是這三樁事情,戒修正我們身的行為,定修正我們意的行為,教修正我們言論的行為。這三個字都不可思議,三個字其廣沒有邊際,其深沒有底,因為它稱性,完全是性德,佛法的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說的這個經教沒有意思,佛一生沒說過一句話,誰要說佛講經說法這叫謗佛,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這是真話不是假話。佛為什麼能出世?佛沒有出世,是你有感,他自然有應。你有問,他自然有答;我們行為做得不對,他自然現一個持戒的相,來幫助我們糾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你要去學習,那它就現無量的意思,跟性德完全相應。

  性德在不起作用的時候什麼也沒有,所以真心常常用「空」這個字來形容它。真空不空,真空是講的心、心性,為什麼不空?它能現,能現萬法。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能生、它能現;沒有緣它不生、它不現,那就是空。空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它能現萬法,所現的萬法剎那不住,相似相續。《楞伽經》裡面所說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不斷是相續相。為什麼不說它相續?因為它前面那個相跟後面相不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相同才能說相續,不相同,念念都不相同。

  一個念頭存在的時間多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它生滅的次數是二千一百兆。就在我們眼前,從早到晚一分一秒都沒離開,我們完全不覺,完全不知道,迷在其中。要是明瞭了怎麼樣?明瞭你就開悟了。為什麼?你不執著它了,你曉得相是假的,相是剎那生滅。這個剎那是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這是諸法實相。無論是念頭(起心動念)、是分別、是執著,這是心理的現象,外面是物質的幻相,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六根、六塵、六識,統統都是在這個高頻率波動之中所產生的,所以妙有非有;妙有,無中生有,那個無是自性。

  真正認識真相,心清淨了,為什麼?放下了。所以古大德教我們放下就是,放下便是,只要你肯放下,放下之後,放下虛幻就用的是真心。真心在哪裡?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遠沒有失掉,像我們電視屏幕一樣,永遠沒有失掉。妄心是屏幕上的畫面,阿賴耶所變的,所變的相剎那生滅。我們現在看的電視,這是最先進的,數碼,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百次,我們每天看電視,一秒鐘一百個生滅。那我們現實的環境,一秒鐘多少個生滅?是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這真相,常作如是觀,這人也能開悟。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看的假的,聽的假的,聞到的、接觸到的全是假的;能接觸,我們的根身,所接觸外面的六塵,沒有一樣是真的。真的不生不滅,自性是真的,自性不生不滅,跟我們現在的幻相揉合在一起。就像我們電視屏幕一打開,我們在看電視,真妄都現前,屏幕是真的,色相是假的,假的不礙真的,真的也不妨礙假的,同時起作用。真的永恆不變,假的剎那剎那在變,決定沒有辦法掌握住的。從這裡慢慢我們體現性德,真正是玄妙不可思議。

  利他,身口意三業,心裡常常想著苦難眾生,在六道裡頭迷惑顛倒,無量劫來不能超越,苦不堪言。看別人,然後回來看自己,回光返照,自己亦如是。為什麼先看別人後看自己?別人的毛病容易看到,自己毛病不容易看到。所以看別人,回光照自己,就能把自己的問題統統發現出來,到底是哪裡出了毛病就知道了。看佛菩薩、看聲聞緣覺、看諸天、看善人、看惡人、看畜生、看餓鬼、看地獄,自己會開悟;開悟不了,迷得太重了,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嚴重,很難回頭。

  真能放下,細心去觀照,《還源觀》上,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還源觀》這篇文章是修《華嚴經》的方法,文字不多,非常扼要,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能夠得華嚴三昧,修成功之後,華藏世界。確實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沒有極樂世界那麼方便,為什麼?沒有人加持你。極樂世界完全要投靠阿彌陀佛,全仗佛力,這個要知道。對阿彌陀佛感恩到極處,真的是他來救我,除他之外沒人救。釋迦慈悲,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我們認識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慈悲,異口同音也是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諸佛如來稱讚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讚歎到極處。佛沒有私心,總是想把最好的給我們,但是你不相信,不相信再開別的法門引導你,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來接引你。到什麼時候根熟了,什麼叫根熟?你對於淨宗,對極樂世界能信、能發願,想求往生,這叫根熟眾生,根熟佛就只教這個法門給你。你看海賢和尚根熟,他師父真正了不起,什麼都不教,就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老實、聽話,乖乖的念了九十二年沒拐彎,沒有懷疑過,他成功了,而且成功非常快。

  師父交代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他也做到了。這種表法就是給我們現代人說的,開悟了如果你說,別人說你胡造謠言,妖言惑眾,不但不聽你的,可能還要傷害你、還要判罪,你妖言惑眾,擾亂社會治安,可以判徒刑。這就老和尚說的不能說、不要說,老老實實幹你的本分事情。海賢老和尚的本分,種地,從小他就是在農田裡面長大的,所以對於農耕他是專家,他雖然沒有去學過農業,跟老人學的,沒有一樣他不會。特別是在這個年代,農耕好,可以幫助很多苦難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救濟這些人,好事情。這是這個時代,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人家都歡迎你、都喜歡你,你給他們帶來現前真實的利益。所以他九十二年的表法表些什麼?那種善巧方便,細心去觀察、去學習,利益無量無邊。賢公有沒有得佛辯才?有;有沒有住普賢行?有。偶爾露一下,大家也沒有猜疑,你問多了他笑笑,笑而不答。所以善巧宣說法義的才能,老和尚有善巧,真的,而且用身體,舉止、動作,從這些地方顯示,要會看、會聽。

  「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辯是能說,了是明瞭,言能夠辯了,「語能才巧」。言是一個字,語是一句話,說得非常恰當,簡單明瞭。「又《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辯,我們現在所謂的反應,現在一般講反應很快,這是辯的意思。言語能應機,迅速應機,很快能應機,這叫辯才。《會疏》裡頭說「言音開惑」,開是開示,惑是迷惑,一聽明白了、覺悟了,這是辯的意思,「隨機巧妙為才」。所以語言沒有定法,完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無不皆出於聖智」。「三疏之中,此說為上」,此說是《會疏》,《淨影疏》、《嘉祥疏》說法沒有《會疏》說得好,《會疏》是日本淨宗的祖師說的。這是解釋「辯才」兩個字的意思。

  下面又舉《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這是佛學名詞,四辯、四無礙智,佛學字典都查得到。很難得,念老把四無礙辯節錄在此地。第一個「義無礙辯」,義是義理。「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了是明瞭,知是覺知,一切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義理都通達明瞭。這個我們就曉得,我們看起來,有人說這做不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瞭。今天科學家,這世界上都認為這是最聰明的人,能夠把宇宙的奧祕,他能給發掘出來。現在這些量子力學家,都是世間所謂第一等聰明人,他們從高深的數學發現問題,然後再用科學的技術去解答、去證實。所以科學第一個是要懷疑,不懷疑就不能發掘問題。科學家提出個問題,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對它懷疑,它到底是什麼?然後再去發掘它,用科學儀器來觀察、來證明。四百年,這個問題一代一代接著來追蹤研究,到最近這二十年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明白之後,告訴我們的結論是什麼?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說真話,這個世界上決定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波動產生的幻相。跟佛法相應了,佛法說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它全部證明了。他們費這麼大的力氣,一代接一代,搞了四百年才搞清楚,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清楚、講明白了,比他講得還清楚,科學家佩服大乘佛經。

  佛怎麼知道的?佛沒有用科學方法,沒有用數學,也沒有用任何儀器,佛用禪定,內功。唯有向內用功,不要向外,向外就是科學、就是哲學,向內這是佛學、神學,它向內的。向內最重要的信心,決定不許可懷疑。向內是找自性,佛跟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目的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學》裡面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句話把宗旨說出來了,大學之道學的是什麼?在明明德。明德是名詞,就是本性、真心、法性,佛教名詞很多,中國古人說明德。明德現在不明了,我們迷了,我們要學,學怎樣把明德再找回來,所以明明德,上面那個明是動詞。只要明德了,明心見性,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然的事情,法爾如是。親民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以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待人民,那就是佛菩薩,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止於至善,佛經上講的善巧方便。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把中國本身的文化提升了。

  明德是自性的體,本體,裡頭本來就具足無量智慧德相,親民跟後面止於至善那是用,從體起用,至善,此地講的無礙辯才。所以他了知一切諸法的義理,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中國教學講求悟,徹悟的人很少,大悟的人就不少了,大悟就很管用了。小悟,沒有大悟,小悟,小悟可以說,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生活得非常幸福、自在,決定得到的,自利圓滿,利他有些辦不到,但是自利是圓滿的。怎樣他會圓滿?他看破了,他放下了。像佛法所說的初果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把身心世界真放下了,破了身見,我放下了;破了邊見,所有一切對立都沒有了,不存在了,整個宇宙跟自己一體,他有這個觀念。他的人生很幸福、很自在,我們常說的看得破、放得下,他不會自尋煩惱,得真實受用。

  所以中國人都想讀書,為什麼?這種清淨、幸福、自在,每個人都想得到。這個不分貧富貴賤,統統都能得到,得到之後,你命裡頭富貴,你會安於富貴,命裡面貧賤他也安於貧賤。這個安很重要,安分守己。清淨心現前,日常生活當中,他沒有大智慧有小智慧,換句話說,他不造業,他懂得積功累德,他知道斷惡修善。諺語有所謂前生修得不好,我知道了,好好修這一生,來生就好了。人不是一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他明白這個道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絕對沒有說沒有因,他得的富貴果報,沒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修自己的因,自己的命不好可以修。像了凡先生,他的命是不怎麼樣,但是遇到雲谷禪師,教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命運就改了,壽命都延長了。他沒有求長壽,他命中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長二十年。命裡沒有兒子,得一個好兒子,第三代好,他兒子生了六個兒女,所以馬上就變成大家庭了,很熱鬧。他自己的一生,做官做多大的官?是一個知縣,縣長,四川很小的縣分,他在那裡做縣長。沒有功名,功名像現在的學位一樣,他只有秀才,沒有舉人、沒有進士,這命裡沒有的。斷惡修善求功名,結果考中舉人、考中進士,這命裡沒有的。沒有兒子,有兒子了,孫子輩有六個。他做官,做寶坻的知縣,寶坻直接屬於皇上管的,這地位就高了,好像現在直轄市市長。這都是說明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一昧只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行了,然後看你的迴向、看你的願望,我想幹哪一行,一定很順利。你沒有修功德,佛法裡頭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沒有修積,幹什麼事情都幹不成,好事幹不成,壞事也幹不成。壞事也是前世修的,前世不修,你命裡頭沒有。譬如做官貪污,你貪得的財富你命裡有的,如果超過,超過會出事情,禍害就來了。你命裡有多少財富,古人對這個東西相信,現在不相信,現在認為都是我有本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積德,認為功名那是爭來的,競爭、鬥爭,是這麼得來的。競爭、鬥爭還是有個命在,命裡沒有,你鬥不過別人,你爭不過別人。這是事實真相,世間的事實真相。

  義無礙辯一定是明心見性,他對於一切諸法全都明白了,為什麼?見性了。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你見了性,對於一切法不可能不知道,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全通達了。海賢和尚是師父交代的不准說,如果師父要跟他講的是明白了就可以說,那他是一代真正的大師,他說法如同佛說的,他沒有障礙。像惠能大師一樣,無論什麼經論,你向他去請教,他統統講給你聽,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這是我們曉得環境不一樣,釋迦牟尼出世那個時候,印度的環境允許他以佛身出現在世間。惠能大師出現在唐朝盛世,五祖給他印證之後,當時社會環境,他沒有地位、沒有背景,所以五祖忍和尚叫他去避難。他到獵人隊裡頭,在那個裡頭藏身十五年,替獵人看守獵物,為獵人服務。十五年,大家對這樁事情漸漸淡忘了,他出來了,禪宗興旺起來了,世尊的像法,續佛慧命。我們現在距離能大師一千多年,現在社會人的觀念跟從前完全不同了,以前有基礎,多多少少都有扎根的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現在全沒有了,再要興旺起來,你就知道多困難。用什麼能興?一定要得到祖宗的庇佑,三寶的加持。如何能得到?真修真幹。假的可以騙人,不能騙鬼神,不能騙佛菩薩,這個道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發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以真誠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欺騙人,你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建立道場。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辯才。

  一、義理,這是無礙辯才的根。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這個就是讀書,徹悟的人全通了,一樣得到四樣全得到。徹悟不容易。小悟、大悟就是要讀誦,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有個原則,古人講得很好,不能自度要想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先求自度,有自度的能力就有度人的善巧方便。自度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走戒定慧這條路,這條路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走的一條路,沒有例外的。我們要記住,走老路,前人走過的路,不會有差錯;不走他的路,自己新開闢一條道路,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淨土宗來說,真正念到自己有把握往生,你再度化眾生放心,為什麼?我有我的去處,外面境緣不會障礙我。

  《華嚴經》,賢首國師教我們五止六觀,那就是戒。五止第一個離緣。境界為緣,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善緣三善道,惡緣三惡道。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第三個,用現在話說,海賢老和尚常說自然的好,什麼感應稀奇別求它,離它遠遠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好,法爾如是。第四個無念。第五個非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念,念佛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看到的、聽到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沒有受染污,你的心沒有障礙,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清淨平等就照見,那跟佛菩薩一樣境界,照見。我們現在不是照見,我們現在黏上了,眼見色,眼跟色黏上了,心就被染污了;耳聞聲,被音聲黏住了。六根脫離不了六塵,被六塵污染、被六塵障礙,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善業的力量大,三善道受報;惡的力量大,三惡道受報,搞這個東西去了。所以這五止是戒。

  六觀是看法,佛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怎麼看這個世界。菩薩看這個世界,萬法皆空,真空觀,這個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觀能見性。真空不空,它遇到緣現相,現什麼?現萬有,能生萬法,萬法是妙有。妙有是什麼?有而非有,不是真的。妙有裡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相,佛法也是妙有,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污,你要有執著,佛法染污你;你要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教給我們學佛怎麼學?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文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就受它的害了,分別也受它的害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平是平等心,常是清淨心,去學佛。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正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是人給它命名的。不執著心緣相,心緣,你聽了之後、你讀了之後,想到它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我們都有個毛病,讀了會想它的意思,不是它的意思,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我們別人一勾引,你看歡喜,馬上就笑了;不歡喜,臉上臉色又掛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所以讀經,讀經目的在哪裡?把妄想讀掉。不讀經打妄想;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用意在此地,我們去研究經裡意思不就又打妄想了嗎?所以佛告訴我們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的話,它有無量義。這個我們明暸,你看一部經自古到今,古人給它做註解,大概《金剛經》的註解最多,有幾百種註解,那就是幾百種的意思。我們都可以參考,統統不能執著,執著就上當了,就錯了。

  《起信論》這三個方法妙絕了,離言說相,包括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根本不要想它什麼意思。有時候意思自己出來了,這可以,這感應,也不必去把它記下來,用不著。心愈清淨,這個現象愈多,清淨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可見得,同樣讀的一部經書、一部論,每個人感受不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隨著你的心清淨、平等的程度反應不一樣。它有無量義,所以愈讀愈歡喜,天天有悟處,天天看到不同的,這樣你才會對於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的典籍做不到,佛法它做到,大小乘經典都這樣的,這妙不可言。所以法無礙。

  第三「辭無礙辯」,辭是言辭,「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佛法講堂這個演講,從前李老師常說這叫大講堂。這「大」是什麼意思?跟一般學校不一樣,學校講堂的聽眾,學生程度整齊的,小學講堂、中學講堂、大學,它整齊的,你好講。大講堂是什麼?這裡面的聽眾程度不整齊,有小學的、有中學的、有大學的,你要講到個個人都聽懂,個個人都歡喜,這可不是容易事情。對小學要淺說,對那些真正在做功夫的要深說,所以淺深搭配得非常巧妙,深處有淺,淺處有深,這就不容易,佛門的高僧大德都有這一套。是不是他學來的?不是的,學不來的,學只能學一個方圓,不能學到巧妙,巧妙是你的性德,性德是真誠心流出來的,真誠與性德感應;沒有真誠,與性德不感應,與阿賴耶感應。這是佛法所說的讚歎如來說法,能令眾生個個都能理解,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得真實受用,我們講的是心靈上的感應。

  第四「樂說」,樂是喜歡、愛好,喜歡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這是演。他看了之後,他有疑問來向你請教,你能夠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他真的聽懂了,他有感受了,他想學了,這叫樂說。「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根性不相同,說法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們講了一生,從來不敢說為人演說,不敢。什麼樣心態?做學生的心態,下面聽眾都是我的監學,都是我的老師,我在這裡做學習心得報告,抱這種心態。為什麼?按照古人的標準,我們今天上不了講台,古人標準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升座講經,你才能著述經論,這都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聽老師講經,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要上講台。我從埔里懺雲法師的茅蓬,離開之後到台中親近老師,老師收留了。剛好台中蓮社成立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開班教學才一個月。台中的班,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三個小時,每個星期上一次課,所以一個月大概我是四次沒聽到,前面四次。第五次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去看看,我不敢,老師說你去看看,我說好,我跟老師一塊去看。上課的時候我坐在最後一排,我看老師他教學。我看到一個老太太,老居士林看治,我記得我那一年三十一歲,林看治大概六十出頭,她的孫女都在小學當教員。林看治六十多歲,我們同學年齡最大的,程度小學畢業,我看到她這樣子,我的膽子就大起來了。再一觀察,同學當中一半以上小學畢業,初中畢業的有幾個,不多,大學畢業的沒有,只有朱斐居士他念過大學,念過一年就休學了,李老師的經學班,程度就是這樣的程度。

  用的方法是很笨拙的方法,就是複講,老師怎麼講的,你上台就照他那個樣子講,不准增加,不准自己意思摻進去,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再增加,最好是能做到不增不減,用這個方法。老師告訴我,這個方法是自古以來世世代代相傳的。古時候沒有開班教學的,講經的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聽經,複講。學講經的法師,都坐在講堂第一排正當中,跟老師面對面。你聽這一座經,到第二天,你把老師這一個小時這一堂課,跟老師一模一樣把它講出來。長時間的薰修就行了,他就能上台講。這樣複講的方式,我們的心裡很踏實,不會把經講錯,錯是什麼?老師講錯,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不依照他的方法去講,講錯了我們自己要負責任。方法是很笨拙,但是效果非常顯著。我在那個班上我是旁聽生,因為我最後去的,排列的順序是按先後,我的名字在最後,要排到我的時候大概要等兩年,二、三年之後才能排到我,所以我是旁聽生。我的長處是記憶力好,我聽老師講一遍,一個星期之內,我上台去講可以講到九成,不會低過九成。這是學講經的好材料,記憶力好、理解力好,他講的我都能聽懂。老師叫學生,叫他們上台講經,一次是兩個人,實際上兩個人都是複講,表面上看上去是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好像有翻譯的,其實他們的講稿是完全相同的。我在班上我有這個長處,就是記憶力好、理解力好,老師教一個,我在旁邊全學會了,我上台肯定比他講得好,信心十足。

  在沒有出家之前,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能講,而且都講得很好。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白聖法師他在十普寺辦了個三藏學院,我在那裡教一門課。我台中學的十三部經,在三藏學院裡頭,一個學期只能教一部,他三年畢業,六個學期我教了六部經,還有七部沒用上。我這個心裡頭對於佛學院就真的很感慨,我在台中一個月學一部,你看十五個月我學十三樣東西,在佛學院三年、六年都學不出來。所以星雲法師邀請我去教學,佛光山剛剛開闢,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當教務主任,我在那裡住了十個月,跟他意見不合,我不贊成佛學院,我說這個東西勞民傷財,教不出來。他那個時候也有六個老師,我們三個出家人,還有三個在家居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還有一個教梵唄的,也是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他一個、我一個、會性法師,我們三個人。我那個時候給他建議,他學生有一百三十多人,三個人一組,可以分成將近有四十個組的樣子,一組專攻一部經,期限十年,十年之後,這四十多個小組打對折,就有二十多位法師出來,他們講經絕不在我之下,十年之後,佛光山這些講經的法師出來,佛光普照全球。他不答應,不能接受,他說這樣不像學校。我說學校培養不了學生,私塾能培養學生。他不能接受我的,我也不願意接受他的,我就離開了。今年,前兩個月,我在台南住了幾天,有朋友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感到後悔。正好那個時候,四十四年前,我們兩個同年,那時候四十四歲,現在八十八歲,回想四十四年前,那個時候我們要是密切合作,他把我抓住,我一生在佛光山教學,培養不少講經法師。緣不成熟,非常可惜。

  第二次的緣分就在新加坡,我們辦短期實驗班,辦了五屆,一屆三個月,專學一部經,辦得很成功,一屆就學一部經,學生個個都能講。我們那個時候希望這個辦成功,我們有信心,我們就正式成立一個佛學院。也是緣不成熟,我也離開新加坡到這邊來了。這邊來了我勸大家,我們的光碟留下來的很多,同學們如果一個人專學一部,十年決定有成就,這十年過去。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貪多嚼不爛,不能專攻,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這就不行。一定要發心做專家,不要做通家,學觀世音就學《普門品》,我一生就專講《普門品》。中國大陸有幾千個縣市,每一個縣市講一遍,講一圈回來人都老了,一百多歲了。講《普門品》的就是觀世音菩薩,講《彌陀經》的就是阿彌陀佛。一個地方講經不要超過一個月,講完再換地方,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講,自己決定往生淨土。無論哪一部經一門深入,自己都把它回歸淨土。淨土法門廣大,你看看「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大師判的一心三輩,那是什麼?學大乘的人,甚至於學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只要你功夫成片,有這個能量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同學們一定要曉得,我在台中學經是一門深入,同時學兩部經老師不答應的。我那一共三十多部小部經,我是聽老師講的,我一聽就會。可是我主修的是《楞嚴》,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一遍,他星期三講,我星期四晚上複講。我的聽眾六個人,三年如一日,我在這裡紮的根,《楞嚴》紮的根。《華嚴》我聽一卷,聽老師講一卷,第一卷,第一卷聽了之後,後面我統統能講得下去,所以是一經通一切經通。專太重要了!我學《楞嚴》的時候,那個三年專在《楞嚴》上。不專不行,一定要專。

  接著看下面,「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這是根,聖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下面,「《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甄解》裡頭這段話意思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正好它說到這裡,說一個字也能得佛辯才,也能大徹大悟。海賢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真正是非常難得,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就在這一句佛號上。老師有法眼、有慧眼,能認識人。什麼樣的人是當機的?老實、聽話、真幹,這種人就是當機的人,他要遇到高人傳他一個法,肯定要不了幾年他就成就。沒有成熟的人他心是動的,他興趣是多方面的,他不知道在這個根本的德行上扎根,一昧想廣學多聞,這變成障礙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真正深入一門,小部經很容易,自己一看就懂了,那是接引大眾的,喜歡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有個十幾、二十部的基礎,這小部就沒有障礙了。但是大經是根柢,一定要在大經上下功夫,然後才能夠貫通。要解行相應,學了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自己真得受用,教人人家相信,人家不會懷疑。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