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六集) 2017/5/12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436
請坐,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八十三頁,九百八十三頁第三行,「轉相教化」,經文接著前面來的,請看經文: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我們在這一品經,「如貧得寶」,內容非常豐富。世尊教導我們,告訴我們五惡、五痛、五燒,前面所說的,這是業因果報,不能不知道。佛非常慈悲,應化在世間,為的是教化眾生離苦得樂。苦,究竟苦是六道輪迴,我們無法想像。造五惡,這個五惡就是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個五條,佛告訴我們,前面四種屬於性罪,你要是犯了,本身就是罪,罪惡;酒這一條叫遮罪,遮罪是防禦。前面四種惡,酒喝醉了,自己做不了主宰,很容易就侵犯了,所以,佛把飲酒也定立為重戒之一。這個五惡,花報是痛,果報是燒,五痛五燒。世尊一生講經教學,每一次講演都提到這個問題,可見得它很嚴重,造成巨大的災難,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到今天愈演愈烈。
西方人的記載,釋迦佛距離我們現在是二千五百多年,可是中國人的記載三千多年,哪一種可靠?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古人的比較可靠。因為從漢朝佛教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去佛還不遠,傳過來是正確的。外國人所說的二千五百多年,是古印度佛去世之後,每一年點一點,數那個點,二千五百多個點。古來這是世世代代相傳,他說這個不可靠,因為印度曾經被外國佔領過,是不是每年都點?不可靠。所以中國古大德,包括前一代的老和尚,像虛雲老和尚,諦閑老法師,他們都用中國歷代傳下來的三千多年,三千多少年我記不清楚了,好像是三千四十多年。
示現在世間,為什麼?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苦樂從哪裡來的?我們迷了就是苦的來源,覺悟了就離開苦,就脫苦了。所以佛教的教育,始終都是幫助我們覺悟。會覺悟嗎?肯定會,為什麼?因為你本來覺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佛說的。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佛在經上講。眾生怎麼迷的?迷在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是什麼時候?很難說,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可以說在無量劫前就迷了,一直到今天都還沒有醒過來。迷的時候用的心是妄心,妄心是什麼?貪瞋痴。覺悟了用真心,不貪、不瞋、不痴。到哪裡去找?古時候有,現在找不到了,也許還有,這些人住在深山裡面,人跡不到的地方,他在那修行。我們可以相信,不但有人真修,深山裡面還有菩薩羅漢,五台山,文殊菩薩,確實有證據。
黃念祖老居士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面說了一段故事,佛家叫公案。有一個出家人,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但是他不知道。他朝山的時候,在半路上看到旁邊有個洞,上面寫了金剛洞,他就走進去了,看到裡面是很大規模的寺廟,裡面還有好幾百人,跟文殊菩薩見了面,不知道。到他晚上離開的時候,走到一個居士家裡頭,天黑了,居士留他住一晚,他就住在那邊。他就問這個居士,五台山有多少出家人?這位居士就告訴他,五台山住的人不多,常常有人打千僧齋,就是供齋一千個人,供千僧,都湊不齊,全山各處湊都湊不齊。他說:「不對,我剛才上山看到一個金剛洞,我到裡面去,那裡面就有七八百人,怎麼會湊不齊?」他說:「哪來的金剛洞?我在這住了十幾年,沒聽說過。」他說:「真的,不是假的,我剛剛離開那裡走到這來的。」爭論不休,一個說有,一個說沒有,最後一個也是掛單的一個出家人,聽到這個事情,他說:「你是不是遇到文殊菩薩了。」這個人聽到這句話,這才醒悟過來,痛哭流涕,再去找去,找不到了。像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也是遇到一位阿羅漢,幫他把人面瘡治好,回頭再看看地方,沒有了。
所以聖賢住的地方,我們這個世間還有,我相信中國不少,為什麼?這一代的中國人是特殊的緣分,不正常。所以真正諸佛如來,大修行的阿羅漢,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只要有他們住在這個世間,我們這邊縱然有災難,不會很嚴重,他們的威神福德保佑這一方,道理在此地。現在有沒有?我相信有,九華地藏菩薩,五台文殊菩薩,峨嵋普賢菩薩,還有一位南海觀世音菩薩,在舟山。我們對佛菩薩不尊敬,沒福,在地球上見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業障,我們的業是不善業,罪業。所以,雖有聖賢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我們見不到,他們冥冥當中加持我們。
一定要知道,佛門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到這個世間來業力來的,總算還不錯,得到人身。雖然這個時代災難很多,社會動盪不安,可是我們還是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尤其難得的,我們遇到淨宗,遇到這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話怎麼說?《無量壽經》有五種原譯本,《大藏經》目錄上是十二種,其他的七種失傳了,現在還剩下五種。十二種,七種失傳了,剩下五種。這五種本子版本不相同,內容差別很大,所以宋朝王龍舒發心做會集本,稱為《大阿彌陀經》,這部經《大藏經》裡頭有。清朝晚年,魏默深居士也做了一部,非常可惜,這個會集被後人批評的很多。
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會集不可以。這個弊病王龍舒的本子上有,魏默深的本子也有,用自己的意思,把經的原文給改了,這是很大的忌諱。所以民國初年,好像是抗戰時期,夏蓮居老居士發願重新會集,先後用了十年時間完成這部經。我們今天所讀的,用的他這個本子。這個本子的會集狀況,梅光羲大師有一篇序文,序文寫得很長,介紹得很詳細,學《無量壽經》,這篇序文總要讀幾遍,了解這個法脈的弘傳。
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就要像今天經文上所說的,要轉相教化,也就是張子所說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要有志,這是大志。今天人把聖賢教誨忘掉了,有許許多多人一生當面錯過,遇到了不相信,緣錯過了。善知識少,我要是不遇到李老師,可以說這一生什麼成就都沒有,善知識真的難遇,不是假的。所以轉相教化這就非常重要,我們學了要教別人,佛法講緣分,有緣來繼承,就要認真去教導,功德無量無邊。
在我這一生學佛過程當中,方東美教授把佛法介紹給我,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從這入門的。他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那時候學哲學,不是學佛,他加上這麼一個單元,他說「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特別是這句話,很中聽,這到哪裡去找!人生最高的享受,怎麼這麼輕易就得到?自己給自己慶幸,這樣入了佛門。
學佛真的要看機會,機會就是緣分,你有沒有機會遇到真正善知識,真正的老師,老師真肯傳給你,真肯教你。我離開方老師之後,就認識了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非常慈悲,跟我約的,那時候我有工作,要養活自己,生活非常清苦。星期天有時間,只有每個星期天去親近老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每個星期見一次面,至少有一個小時留給我的時間,我這一個星期當中所讀的經書,有疑問的向他請教,學習狀況要向他報告。三年,章嘉大師圓寂了,我跟他的時候,我二十六歲,他老人家是六十五歲,他走的那一年六十八歲,不到七十歲。以後我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跟我約法三章,專門對我的。他的學生很多,我都問問大家,老師有沒有跟你約法三章?沒有。到後來我才曉得,只有我這麼一個。真有效果,遵守老師的教誡,這條路走出來了。今年六十六年。
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真的,我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跟李老師,前後大概學了有二十多部經論,真的是法喜充滿,也應了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不是地位高,不是有財富,與這個不相干,法喜充滿,佛法裡說的法喜充滿,愈學愈歡喜。淨宗我對它沒什麼興趣,所以沒選擇這個。最歡喜的是《華嚴》、是《楞嚴》,這兩部大經我確實下了功夫。《楞嚴經》李老師在台中講一遍,一年的時間,整整一年,我一堂課沒缺。最後老師《楞嚴》講完了,我們請他講《華嚴》。《華嚴經》長,我們的希望,讓老師常住世間,這經不講完總不能走,他也有這個意思,沒想到經沒有講完他走了。以後我離開台中,周家麟居士接著講,也講了幾年,周居士也走了。是我們的好同學,我們兩個人跟老師學經教,徐醒民居士學古文,江逸子居士學唐詩,都有成就。老師多才多藝,我們沒有能力學他那樣的才華,學不到,我們只能學一樣。還算不錯,一樣還能交卷,這緣分。現在到哪裡去找李老師?找不到了。你來找我,我跟李老師比有很大的差距,比不上。
在《華嚴》我是下了功夫,講《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天,那個時候,我記得一天是一個半小時,沒有錄像,有錄音。講到《四十華嚴》,善財五十三參,我在《四十華嚴》最後看到文殊普賢求生淨土。這兩位菩薩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看到這兩個人發願求生淨土,我就很認真的重新考慮。把淨土的五經一論找出來,用心去閱讀,最後下定決心,《華嚴》放棄了,專修淨土。那一年我八十五歲,時間不長,發了這個心。
所以佛在經上常說,淨土法門易行難信,我就是一個好的例子。這法門容易,跟其他的法門,所謂講八萬四千法門,做個比較,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我都沒有把握,但是這個法門有把握。它的條件很簡單,真信,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相信阿彌陀佛有發四十八願度眾生,這個度眾生,當然包括我們都在內。只要我們能信,發願往生,我願意到極樂世界。你看就這兩個條件,信、願。再加上一個念佛,念佛不拘多少。蕅益大師說得好,淨宗這個法門,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你真信、真願,你決定往生,沒有絲毫懷疑。念佛多少那是講功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如果你不計較品位,只有信願,一聲佛號、十聲佛號都能往生,這部經可以給我們作證。
我們今天採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註得好!都是再來人,都不簡單。老居士我跟他很熟,我們曾經多次見面,多次我到北京就向他請教。他老人家也走了,所以今天我們展開經卷,看到科註就想到這個老人。這個老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跟李老師一樣,李老師也是宗教都通。
今天我們回到科題,「轉相教化」。請看經文:『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註解是黃念老老居士的。「轉相教語。於諸親友轉相教語,則為利他」。我們除了自利之外,要記住,佛度有緣人,我們把這個法門、把這部經介紹給別人,他要修成了、要接受了,信願持名,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誰度他的?你度了他。度一個人成佛,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你還能不往生嗎?肯定往生。為什麼?他報恩,到你臨命終時,他跟著佛一道來接引你。他會告訴佛,我能到極樂世界全靠他,他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才能到極樂世界。這就知道,轉相教化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決定不能夠吝法,自己修這個法門,不肯告訴別人。把最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他成功,我有保障。幫助人念佛往生,人愈多愈好,這利他。
下面這一句也是經文,「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這個我們要記住,歡喜說法。你說,一定要修,你自己通達經教,不能夠依教奉行,那就難了。選中這個法門,經要常常念。古大德教導我們讀書千遍,我們能不能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千遍?我知道同學當中有一位,她念了兩萬遍。我問她,妳用多少時間?十年。難得,她如果是不退初心,就是說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得生。所以讀誦非常重要,演說非常重要,讀誦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自他兩利,跟佛同心同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下面接著,「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有這三句。「約檢,猶言束斂」,就是前面講的「當自端心,當自端身」,就這個意思。佛的教誡不要忘記,時時刻刻記在心上,時時刻刻表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端。端心,淨宗這個法門,端心就是心上有阿彌陀佛。身禮佛,口念佛,心想佛,三業精進,這就是端心、端身的意思。
「和順義理者,謂言行舉止悉皆和於義而順於理。和於義,動止咸宜。順於理,自然中節。」這兩句話念老在此地勸我們,特別提出來。和於義,義就是義理,常常我們連起來講,這個地方把義跟理展開。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動作,於義,義是應當做的,應當做的這叫義。理,自然中節。義理是有節度的,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不及是失禮,超過了也是失禮。譬如現在,禮節裡面最敬禮是三鞠躬,你要四鞠躬,這過了,不合禮;我只兩鞠躬,兩鞠躬沒到,不夠,也不合禮。所以這個順於理,自然中節,理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禮佛三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見佛,恭恭敬敬的拜三拜。不是拜給佛看的,是自己對佛的尊重恭敬,佛不在了,塑的佛像都這麼恭敬,如果佛在世,當然沒問題。
「又歡者歡喜。諸經之末多云皆大歡喜。」這一句話很重要。你為什麼要學佛?佛教人歡喜,每一部經最後一句話都是「皆大歡喜,作禮而去」,不是普通的歡喜,大歡喜,跟《論語》第一句話一個味道。為什麼要學孔孟?為什麼要去學顏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亦悅乎就是皆大歡喜。我們如果希望這一生活得很幸福、活得很快樂,你說這個日子好不好過?這個與地位不相干,與財富也不相干,財富地位是命裡有,命裡沒有不能強求。你看孔子跟孔子的弟子們,他們都懂這個道理,他們不強求,有也不拒絕,合乎禮義。皆大歡喜,最高享受,幸福快樂,聖賢人給我們,佛菩薩給我們,你只要肯學,你肯定得到。歡喜。
「樂者安樂。慈孝,俗云上慈下孝」。父慈子孝,一家都明理,一家都是佛弟子。底下舉經的例子說,「如經云: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這是大慈。佛對於眾生、對於我們的愛護真的超過父母,一點都不假。
末後我們來看念老這幾句話,「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誓願救度,是為大孝」。我們要不要學?我們有沒有看六道眾生像看父母一樣,誓願救度。這話是比喻,不是比喻,是真的,一點都沒錯,你慢慢去想,你愈深入,你愈感到句句話,字字句句都是真的。「以大慈故,悉令得樂。是乃菩薩之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再者,為能轉相教語」,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誨,「必先以四攝,攝受眾生」。四攝法這括弧裡頭有,布施,對於物質生活要常常照顧到,要關心到,財布施。最重要的是法布施,財法都要布施,常常布施,好!四攝,攝受眾生,第二個愛語,愛語是真正關心,幫助他離苦得樂。利行,行是我們自己心行,決定對他有好處,對他有利益,叫利行。同事,我們共同幹的事業,哪一樁事?傳佛的教法,教化眾生,同歸淨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老師,在老師會下肯定成佛,我們的功德大圓滿。大圓滿不在這個地方,娑婆苦,障難多,不容易,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早遲都是圓滿成就,這就對了。希望同學們決定不能放棄,這才真正叫離苦得樂。
今天我們在此地,使命是續佛慧命,是為往聖繼絕學,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丟失,要丟失,對不起我們的發心,對不起這麼多人護持我們。我們今天同學裡面有很多全額獎學金的,獎學金從哪裡來的?全世界的佛弟子捐獻出來的,這個恩德多大!他們捐出來歡喜,希望我們成就,希望我們能承傳佛法,他們就功德無量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